破窗效应的启发范文

2022-06-23

第一篇:破窗效应的启发范文

“破窗效应”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所谓“破窗效应”,是关于环境对人们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诱导性影响的一种认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拿A、B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做过如下实验:将A车完好无损地停放在秩序井然的中产阶级社区,B车摘掉车牌、打开顶棚,停放在相对杂乱的街区,观察其变化;结果发现,A车一周后仍完好无损,而B车不到一天就被偷走。随后,他将A车敲碎一块玻璃,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也消失不见了。

基于这一实验,美国学者威尔逊和凯林提出了“破窗效应”:如果一栋建筑上有一块玻璃被人打碎,但又未得到及时修复,看到“破窗”的人就有可能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而这些破碎的窗户会给人们造成一种混乱无序、无规则可循、麻木不仁的心理感觉,从而诱导犯罪行为的滋生和蔓延,使社会秩序遭到破坏。尽管“破窗效应”主要是从社会犯罪心理和行为上进行的思考,但其道理对于社会各行各业的情况也同样成立。某种不良环境因素一旦出现,就会在心理上对人们产生相当程度的暗示性和诱导性,若不采取措施及时修复“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就难免会导致出现更多的问题,甚至引发严重危机。事实上,现实社会中的人群良莠不齐,往往存在着一定的从众心理,有着若干人云亦云、不分善恶、盲目效仿的习气,所谓“三人成虎”、“曾参杀人”、“谎话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墙倒众人推”等俗语,在一定意义上也表现出了与“破窗效应”相似的意思。

对于企业管理来说,“破窗效应”的隐患也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因而“破窗效应”对企业形象的塑造、危机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市场营销等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积极的启示和意义。

及时做好危机管理

企业形象是企业极其宝贵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等核心理念的重要体现,关系着企业在社会公众和企业员工中的整体性印象、评价、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对于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因此,企业必须十分注意塑造和维护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良好形象,打造良好的产品品牌和服务品牌,

对客户反映的意见、抱怨、起诉、建议等要认真对待、及时反馈,一旦发现“破窗”就应果断采取危机管理措施,避免“破窗效应”发生,否则,企业难免要为“破窗效应”付出惨重的代价。

在这方面,我国一些企业有着惨痛的教训。如当年红及一时的着名民营企业三株集团,在面对一客户将其产品告上法庭时不以为然,未及时对出现的“破窗”进行修补,结果一审败诉,经媒体报导后全国消费者都以为其产品有毒,信誉和形象一时尽毁,市场急剧萎缩。尽管三株积极补救,终审胜诉,但已太迟,三株因这场官司遭受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元,原有市场已丧失大半,再也无力回天。鉴于“破窗效应”引发的危害,世界上许多优秀企业都非常重视,在出现问题时有时会采取全部收回有关产品的举动,以表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如强生、可口可乐、戴乐等公司在产品出现信誉危机时就曾大规模地招回自己的产品,并要通过开记者招待会等公关手段与社会公众沟通,澄清误会,以此来求得社会公众的普遍信任和同情。

从传播角度防范“破窗”

从市场传播的角度看,不满意客户的影响通常要远远大于满意顾客的影响,如美国市场营销协会的调查数据表明:1个满意顾客的传播人数是6,而一个不满意顾客的传播人数是15。营销学有一个公式:即100-1=0,它表明:即使有100个客户对企业满意,但只要有1个客户不满意,企业的品牌美誉度就变成零。否则,一句不适当的言论立时就会通过互联网广为传播,给企业和个人的形象带来损害。例如,在四川5.12地震发生后,针对网友就万科捐款的质疑,万科老总王石在其博客上发表的言论引起了包括万科员工在内的社会多方的不满,并遭致众多网友对其言论进行“批判”和“讨伐”,“破窗”由此产生,万科陷入信任危机,形象遭受重创。几天后,王石开始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终于就其言论向外界正式道歉。这是王石对出现“破窗”后的及时补救,但如果当初在捐款和言论上都能凭着人本理念慎重对待,这一场信任危机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破窗”出现时应主动沟通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传统的影响,我国许多企业管理者在遭遇危机时,习

惯于奉行“沉默是金”、“无可奉告”、“吾行吾素”等处世之道,不愿意与外界做必要的沟通和解释,这种做法在个人道德修养上固然有一定合理之处,但对需要与社会公众保持密切关系的企业来说却很不合适,常常会引起各种猜疑、误解甚至谣言,个别竞争对手也可能借此攻击,导致企业的信誉、形象受到损害,从而给企业发展带来严重不利影响。因此,当“破窗”危机出现时,企业应当在第一时间里主动、积极地与外界沟通,真诚地表明企业的态度、信念和看法,不给各种传言以传播的机会,消除可能出现的各种误会。如果错误确实在企业一方,企业应主动、积极地坦白和道歉,争取赢得广大消费者和社会舆论的信任和谅解;如果问题有待调查,或错不在己,同样要以负责任的态度讲真话,借以展示企业对广大消费者的诚信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将危机看作是企业对客户表现忠诚、进一步扩大企业美誉度的一次机会来对待。当然,企业面临危机时的公关措施必须是真诚的,不能自欺欺人,否则,西洋镜一旦被捅破,只能加剧危机,并会招致人们对该企业永久的不信任。

第二篇:破窗效应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破窗效应是一个重要的心理现象。理解破窗效应的内涵与本质,对预防破窗行为、修复破窗行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破窗效应,提前预防“第一扇破窗”,及时修复“第一扇破窗”,充分肯定“补窗行为”,合理开展分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字:破窗效应 中学 课堂教学

1969年,美国心理学家辛巴杜做了一个实验:他选择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将第一辆车的车棚打开,并摘掉车牌,放在加州帕洛阿尔托中产阶级社区里,结果汽车当天就被偷走了;将第二辆车完好地放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社区,几个星期之后,汽车完好无损,后来,他用锤子在汽车的玻璃窗上敲了一个洞,几个小时之后,汽车就被盗了。根据这个实验,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总结出了破窗效应:如果一辆汽车或一幢建筑物保存完好,没有被损坏,那么其他人一般也不会故意地破坏它;相反,如果车窗或建筑物的窗户遭到了破坏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修复,那么它的原有秩序就会被打乱,从而产生无序感,这很可能导致暗示性地纵容,并引发更大的破坏,甚至是犯罪。破窗效应广泛运用于经济管理、行为矫正、班级管理等领域,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许多重要启示。所以,分析破窗效应的真正内涵,研究破窗效应的积极启示,对改进中学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 提前预防“第一扇破窗”。

1.赏识教育。

“第一扇破窗”是破窗效应出现的前提。“第一扇破窗”出现之后,第二扇破窗、第三扇破窗就会接二连三地出现,甚至直接出现盗窃行为。但是如果我们能防止“第一扇破窗”的出现,那么破窗效应就无从谈起。所以,人们在看到美的事物的时候,往往也会倾向于保护美的事物、学习美的事物,而看到杂乱无章的事物时,往往任其自然。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开展赏识教育,即无论对学困生还是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都应该以鼓励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他们参与课堂教学,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2.全面看待学生。

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关键阶段。一个学生很可能在语文学习上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以致于语文成绩较好;而在数学或其他学科的学习上缺乏学习动力,再加上原有基础较差,他的这一学科或多个学科就会处于低水平状态。科任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认真对待这些学生,充分分析学生的差异性,走出把学生成绩等同于学生的全部能力的误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做好示范。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规范自身言行举止,以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的职责。课堂是学生与教师接触的第一平台,上好课是教师做好示范的关键。一方面,教师应该规范课堂语言,尽量避免出现“嗯”、“啊”、“这个”等口头禅,做到言简意赅,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另一方面,教师应该规范非语言交际,以文明礼仪影响学生,防止“第一扇破窗”的出现。

二、 及时修复“第一扇破窗”。

第一扇破窗没有得到及时修复是破窗效应出现的重要原因。如果及时对第一扇破窗进行修复,那么第一扇破窗的波及面就会得到有效遏制,第二扇破窗、第三扇破窗就不会出现,破窗效应也就不会出现。所以,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修复“第一扇破窗”,防止课堂破窗效应的出现。例如,当有一些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开小差、与同学讲话或者直接扰乱课堂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找出解决办法,或用眼神凝视,以维护课堂秩序,或通过夸张发音、加大停顿时间来制止学生的某一行为,恩威并施,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三、 充分肯定“补窗”行为。

避免破窗固然重要,但补窗行为则更为关键。在中学课堂教学中,补窗行为需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实际教学过程中,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时,教师就应该积极主导整个课堂教学,把控教学秩序与教学进展,与学生积极沟通与交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解决。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努力加入补窗行动中来,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得到积极暗示,促使学生的不良行为得到有效转变。例如,当教师向某一个学生提问时,这个学生可能基础差或不认真听讲而不能完全回答出这一问题,教师就应该多鼓励这一学生,同时也应该警醒这一学生,让其认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久而久之,整个班级就会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态势,只有这样,学生的破窗效应才能得到转化。

四、开展分组教学。

从本质上来看,破窗效应是个体相互屈从的结果,即每一个人都会因为周边的其他人的行为而做出屈从行为,例如,一个学生上课迟到,另一个学生也可能故意跟着迟到,这样一个跟着一个,整个班级的学生就都会出现迟到的行为。为更好地避免破窗效应,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开展分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良性行为习惯。

第一,科学分组。相对而言,每个班级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是相差不大的。基于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爱好、成绩、能力将一个班的学生分为若干个组,尽量做到将兴趣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适当将成绩、能力较好的学生与成绩、能力较差的学生组合成一组,使学生的良好兴趣爱好、成绩、能力得到有效扩展,由一个学生影响到其他学生。

第二,开展分组教学。科学分组之后,教师应该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给学生安排任务,让每组学生分工合作,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全面提高其学习能力。

第三,正确评估、诊断教与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弥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破窗现象,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推动中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郝迷章.巧借“破窗效应”的积极影响进行管理[J].课程教育研究.2012(3):111-112.

[2]胡耀征.简析班级建设中的“破窗效应”[J].中等职业教育.2010(10):57-59.

[3]吕京,罗大珍,郑艳.“破窗理论”与英语和谐课堂的构建[J].世纪桥.2011(10):90-92.

[4]卢天宇.破窗效应理论对中学实验课堂管理的启示[J].教学研究.2014(1):36-38.

[5]邱清华.“窗”可破,“破窗效应”不可要[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3):11-13.

作者简介:王翠芬,女,1986年1月,江苏常州,本科,中学英语教学,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第三篇:班主任要谨防班级管理“破窗效应”的恶性循环

班主任是教师队伍的优秀代表,本应成为从教者争相追逐、展现才智的教育舞台,可事实并非如此。许多班主任并没有从中找到多少乐趣,反而认为是琐事缠身,如同受罪,班级管理的艺术谈不到,享受班级管理的成就感更是缺乏。回想多年的班主任生涯,深有体悟,抽丝剥茧,几经过滤,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有经验的班主任都知道,一个班级如果开头疏于管理,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让人产生“这个班级问题很大”的暗示,班风、成绩会每况愈下,即使花很大的精力也难以把它纠正过来,我们常称之为“破窗效应”。因此,班主任要遍布“眼线”,收集信息,了然于胸,见微知著,因情择法。或直言其非,以正视听;

或私室规过,以护其心;

或知而不言,静观其变。建章立制是实现防微杜渐的好办法。

所谓“破窗效应”理论来自心理实验为基础,并由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的一个观点: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窗户的玻璃,而这窗户又没有得到及时的修理,人们就可能受到这扇破窗户的暗示而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时间一长,这幢建筑物被打碎的玻璃会越来越多,最后变得破烂不堪。这表明;

在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衍。

一个班级如同一辆汽车,疏于管理的班级就如同那辆玻璃被敲了一个大洞而又得不到及时修理的汽车,给人一种无序杂乱的感觉。久而久之,学校、教师、其他班级的学生就会对这个班产生不好的印象,而这个班的学生也会逐渐认同本班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得过且过,不思进取,那么坏风气、坏习惯、坏思想就会乘虚而入,滋长蔓延起来。如此恶性循环,最后一发而不可收拾。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如果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或者给人留下“这个班级问题很多”的印象,那么这个班级就会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问题层出不穷。相反,如果出了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了,就如同把破窗及时补上了,给人一种焕然一新,井然有序的感觉,坏风气、坏习惯、坏思想无机可乘,那么,人们对它的评价就会越来越好,学生的心理定位也会越来越高,班级风气,学习热情就会蒸蒸日上,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破窗效应”的出现。具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制定严格的班级规章制度,严格的班纪班规是防止“破窗效应”出现的重要保障。古语说:“篱牢犬不入”。只有用严格的班纪班规来扎紧班级管理这道篱笆,才能有效防止不良风气的侵袭、滋长和蔓延。

2、细化、量化学生的各项考核制度。班主任应结合综合测评、文明常规的评比,把学生的各项考核制度,包括思想品德、纪律、卫生、体育等内容细化、量化,定时定期的统计并公布。只有这样,班主任才会发现哪儿出现“破窗”需要及时维修,问题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和解决。

3、出现问题后及时处理。“亡羊补牢,未为晚也”。问题的出现就如同汽车的“破窗”,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洞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情况就会越来越糟。要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有时候,对小毛病进行大维修,“杀鸡用牛刀”,更能起到防微杜渐,震慑歪风邪气的结果。

4、班级评价要以表扬鼓励为主。一个班级如果经常被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批评,整个班级就会产生“我们是差班”这样的心理暗示,学生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逆反心理,这样不利于班级的进步。因此,作为班主任应以正面的表扬鼓励为主,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要在班级里大力宣扬,发挥其榜样和示范的作用;

对有问题的学生要尽力挖掘它们的闪光点,使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中健康地成长。

5、努力促使后进生和问题学生的转化。后进生和问题学生是班级这辆汽车最破的地方,只有把它们转化好了,班级才能给人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感觉,才是一辆真正性能良好、运行正常的汽车。班主任、任课老师、班干部应花大力气帮助他们。可以利用“一对一结对子”、“补课”、“主题班会”等形式,关心、爱护他们,解其疑难,改其恶习,促其发展,最终使整个班级风气有所改善。

总之,班级管理要防止走入“破窗效应”的恶性循环。班主任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才能真正让班级走上健康良性之路。

第四篇:教育学心理学效应蝴蝶效应破窗理论

1、破窗理论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

2、蝴蝶效应

什么是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蝴蝶效应”反映了混沌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

经典动力学的传统观点认为: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是不敏感的,即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对未来状态所造成的差别也是很微小的。可混沌理论向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这首民谣说: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一些看似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一定要防微杜渐,否则,悔之晚矣。

3、近因效应

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这就是近因效应。有这样一个例子:面试过程中,主考官告诉考生可以走了,可当考生要离开考场时,主考官又叫住他,对他说,你已回答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你对此怎么看?其实,考官做出这么一种设置,是对毕业生的最后一考,想借此考察一下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如果这一道题回答得精彩,大可弥补此前面试中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会由于这最后的关键性试题而使应聘者前功尽弃。

4、青蛙效应

从前有一则水煮青蛙的寓言:如果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便会纵身而出;如果把一只青蛙放进温水中,它会感到舒舒服服的。然后你再慢慢升温,即使升至摄氏80°,青蛙也仍然会若无其事地待在那水里。随着温度的继续上升至90°- 100°时,青蛙就会变得越来越虚弱,在此情况下,青蛙已经失去自我脱险的能力了,直至把它煮熟为止。在第二种状况下,青蛙为什么不能自我摆脱险境呢?这是因为青蛙内部感应自下而上威胁的器官,只能感应出激烈的

第 1 页 共 4 页 环境变化,而对缓慢、渐进的环境变化却不能及时做出感应。这就是一种“青蛙效应”。

“青蛙效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逸。”

6、鲶鱼效应

西班牙人爱吃沙丁鱼,但沙丁鱼很娇贵,极不适应离开大海后的环境。用不了多久就会死掉。为延长它的活命期,当地渔民想出了一个办法,将几条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放在运输容器里。为了躲避天敌的吞食,沙丁鱼在有限的空间里快速游动,反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这就是经济学上讲的鲶鱼效应。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下去,惧者必然会比其他人更用功,而越用功,跑的就越快.

7、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晕轮原指月亮被光环笼罩时产生的模糊不清的现象。晕轮效应是一种普通存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个人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因对他的某一品质特征的强烈、清晰的感知,而掩盖了其他方面的品质。

8、木桶效应

在管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是指用一个木桶来装水,如果组成木桶的木板参差不齐,那么它能盛下的水的容量不是由这个木桶中最长的木板来决定的,而是由这个木桶中最短的木板决定的,所以它又被称为“短板效应”。由此可见,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短板”的长度决定其整体发展程度。正如,一件产品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那个品质最次的零部件,而不是取决于那个品质最好的零部件;一个组织的整体素质高低,不是取决于这个组织的最优秀分子的素质,而是取决于这个组织中最一般分子的素质一样。„„此种现象在管理学中通常被称为“木桶效应”。

9、马太效应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3 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 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 座城邑。第二个仆人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 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 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 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反应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

科学家罗卜特.默特把故事中的现象称为“马太效应”——即任何个人、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10、 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有其神话色彩。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塞浦路斯的一位王子。他用象牙雕刻了一位美女,雕刻时倾注了全部感情和心血,雕成后每天爱不释手,深情凝望着它,终于有一天这个雕刻的美女活了,成为王子的妻子。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受到这个神话故事的启发与助手进行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们到一所学校随意抽取一组一年级的学生然后告诉这些学生的老师们说,班上的这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者,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老师们听。结果也是出人意料的.在学期之末,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他们的成绩明显优于第一次测验的结果。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出人意料的效应呢?罗森塔尔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老师们认为这些大器晚成的学生有潜力 ,因此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以致使他们的成绩得以改善。这个实验充分证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的预言会决定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同时也总结出了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即“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暗含期待效应”,它是指教师对学生未来造就的可能性怀着暗含期待的一种深沉的情感体验。

第 2 页 共 4 页 在这种体验当中包含着热爱.理解. 尊重.关心.信赖.爱护以及较高的人际期望.在学校教育当中,老师不仅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而且还应该是学生心理上的依赖者与指导者.教育实践也充分表明:如果老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较高的期望,给他们设定较高的标准与学习目标,并经常对他们进行鼓励.关注与更多的个别辅导,这些学生将会以较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将会更加自信.自强,将会更加努力更加勤奋,一般都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显著的提高与进步.这实际上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潜力, 使学生受到鼓舞与激励并对自己产生了自信心,从而产生了学习的动力.这一点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体会.假使有一天某人称赞你穿的衣服很漂亮,你就会自我感觉良好,信心十足,心情舒畅,对人也热情起来,工作也会觉得得心应手.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的刺激作用.相反,在教学中如果老师不喜欢或忽视甚至歧视某些学生,对这些学生降低标准或不抱任何期望甚至放弃他们任其放任自流的话,对他们的关注少了,对他们的辅导少了,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会从老师的言谈举止与表情中感受到老师的“偏心”与冷漠,从而产生与老师之间的误会与隔阂,对学习更加消极,更加灰心丧气,对老师更加反感,逐渐放弃这一学科的学习. 正如《圣经》上的这句话,富有的还要给予,没有的还要剥夺。越有的就越有,越没有的就越没有。这句话应该给我们为人师者以警示:我们在教学中绝对不要放弃某些学生,在授课与个别辅导中要尽量兼顾好生与差生,要对学生多鼓励,要重视“罗森塔尔效应”的作用.

一、群体去个性化效应:隐者无忌

个体淹没在群体中,会减弱集体对其的约束力,为个体从事反常行为创造了可能。

■消极的方面:个人淹没在集体中,责任淡漠,纪律意识淡漠。避免的办法就是

1、抓典型(法不责众:很多人违反纪律,批评全体是没有用的,要抓典型;赞宽则滥:赞美太多人就失去了效果,赞扬也要善于抓典型)。

2、责任阳光化(让学生清楚规矩是什么,清楚自己的职责是什么,将自己的职责至于集体的监督之下,把责任公开化,这样就能利用集体的力量来监督责任的履行。比如安排值日生,并写下来全班通报名字。

■积极的方面:当然对犯错误的同学也可以利用这一效应,让他们在安全的,没有被曝光的可能前提下改正错误。

二、边际递减效应:过犹不及

得到同样的东西随着次数的增加,越到最后,效应就越小。边际递减效应提醒我们,在教育时,要了解学生的需要,不要使表扬和惩罚反复太多,这样就会减弱效应。

三、名人效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名人效应会影响一个人对事情的判断。班主任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在班级管理上要充分利用被大家普遍喜欢的同学的效应来达到管理目的,或者班主任可以请科任老师或者学校领导或者家长代表来赞扬班级的的明显变化,以此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从而增强班级向心力。

四、课堂管理的80-15-5法则:

在课堂中,有80%的学生很少违法规则,15%的学生会周期违反规则,5%的学生经常违反规则。优秀的课堂管理者是维持80%学生的兴趣,控制15%学生对课堂的负面影响,不忽视5%的学生。课堂干预原则是不中断正常教学、最小干预、幽默化解、解题巧妙化解等。(眼神、手势、幽默、巧妙)

五、登门槛效应:得寸进尺

当个体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就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在教育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时,要先提出小的,容易实现的目标,等他完成后及时表扬强化,再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这样逐步推进,循序渐进,逐步用表扬强化巩固,教育就能有好的效果。培养学生习惯也可以用这个方法。与连锁塑造类似,也就是要实现大的目标,分解为小的目标,小步子逐步实现。

六、下门槛效应: 弃尺得寸

如果对某人提出一个大的、难以做到的要求被拒绝后,接着就提一个小一点的要求,那么他由于拒绝了第一个要求而有歉意,现在为了给提要求者面子而接受这个小的要求比直接提这个小的要求可能性大很多。

七、霍桑效应:关注是教育力量

霍桑是一家设备先进的工厂,然而效益低下,后来工厂关心工人,增加了照明,调整了工人的休息时间,经常找工人谈话,耐心倾听工人的意见和不满,让工人得到发泄,工厂效益大增。霍桑效应在教学上的启示是:班主任要关注学生,满足学生成为重要他人的需求,对有问题或者心情压抑的学生要进行正确的引导,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记住,关注是一种教育力量。

八、人际互惠原则:投桃报李

当一个在收到恩惠、礼物、邀请或者帮助时,会感到有义务来回报,因为接受恩惠与偿还时联系在一起的。在教育

第 3 页 共 4 页 过程中,特别是那些不受欢迎的学生的教育中,可以让他们多主动为班级服务,去帮助别人,从而得到同学的好感。班主任对学生关心,关爱,也会赢得同学的喜欢

九、自己人效应: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

人们一般都喜欢与自己有共同点的人,比如籍贯、姓氏、爱好、性格、观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合适的方式把自己当做学生的自己人,而不要高高在上,可以保持和学生的距离,要做学生的朋友。

十、马太效应:教育要公平

马太福音中的一个故事,大意是三个仆人,一个用五千两银子赚了五千两银子,一个用两千两赚了两千两,另一个把一千两埋在地上原封不动,主人把第三个仆人的银子赏给了第一个仆人。简单地说就是好的更好,让差的更差,表现在教育上就是对好学生更好,对差学生差对待。要防止这种现象发生,要公平。

十一、人际互悦效应:喜爱会引起喜爱,讨厌引起讨厌。

教师要尊重、爱每个学生,发现他们的优点去表扬他,去表达你对他的喜爱。

十二、首因效应:就是第一印象很重要

工作的开端很重要,给人的印象很深,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管理班级时,要给学生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在教学时,要重视导入的设计。

十三、超限效应:

马克吐温在听一次募捐演讲很感动,准备捐款,但过了很长时间,演讲还没有结束,他很气愤,决定不捐了。凡事要适可而止,超过受众心理承受的限度就会物极必反。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还是布置练习还是说教都不要超过限度,要适可而止,要适度。

三、沉锚效应:先入为主

思维中的第一感觉和印象像沉锚一样,把思维固定下来。人们在做决策或者判断时,会受第一信息影响。中国人的先入为主就是这个意思。作为教师要用好的、有利于班级的思想占领学生思想阵地。锚式教学就是提供模板或者范文,但这样要防止思维定势。

四、普雷马克原理:用喜欢的活动来强化不太喜欢的活动,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十五、南风效应:温暖法则

拉封丹寓言:南风和北风比赛目的是让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猛烈地刮,行人不但不脱,反而裹得更紧,南风徐徐地吹,顿时风和日丽,行人感到温暖就脱掉大衣。南风顺利。南风法则告诉我们: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说服往往胜过压服。也叫温暖法则。

如果把孩子的改正错误作为目标,老师用严厉的方式惩罚和批评就是恨铁不成钢的北风,往往很难起到好的效果,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如果宽容一些,爱一些,耐心一些,帮助孩子认识错误,触及孩子的心灵,效果会好很多。

六、蝴蝶效应:教育无小事

细小的因素与看似无关的大的变化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防微杜渐、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就是这个意思。蝴蝶效应就是积累的结果,教师要对学生行为和自己的言行保持敏感,老师要记住“教育无小事”对学生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慎重。

七、皮格马利翁效应:你说我行,我就行

期望和暗示能产生巨大的力量。教师要利用语言、眼神、手势、表扬表达对学生的暗示和期待。“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多给学生贴好的标签。

十八、理性决策效应:

在做决策时要冷静,要理性。教师在处理教育问题时要冷静,要站在学生角度想问题,不要冲动,不要高高在上,将矛盾处理在萌芽中。

十九、强化效应

班主任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学生向善的一面和向善的行为,并及时反馈,及时鼓励,及时的鼓励可以强化学生的优点和善行。强化的手段很多,有物质的,有代物质的(红花,星星等),有精神的,好有向家长报告奖励等。

十、及时反馈原理

管理实际上就是一种控制体系统,该理论认为一种行为值不值得做,关键看自己的利益有没有增值。对于小学生而言。利益增值更多要看他人的评价和反馈来实现。因此,班主任要要对学生的行为及时反馈,好的表扬,不好的提出建议。(

第 4 页 共 4 页

第五篇:破窗理论的启示

有一则材料,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好,别人就可能去打破更多的玻璃,这就是破窗理论。看了这则材料我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

首先,破窗理论说明了人都会有潜意识的模仿,跟从习惯。俗话说,入乡随俗嘛,那个乡是什么样的乡,新人进去了可能会按乡里的老习惯去做,类似这样的事情是很多的。比如曾有报道海口假日海滩脏杂物满地,一片狼籍,是由于人们去游泳时带去很多食品,就象破窗理论说的,有一人乱扔垃圾而没有及时清除,其他人看到地上有垃圾,都认为此处可随意扔垃圾,接着谁吃完后都随手乱扔,结果造成沙滩上遍地都是垃圾。如果在沙滩上每隔不远的地方安置一些垃圾箱,同时做一些规定,立牌明示,不能随便乱丢垃圾,同时安排一些人员监督、罚款,看到垃圾时及时清理,及时修好第一扇打破的窗,则会使假日海滩变得干净、整洁,也是人们所希望的。类似的还有 18 世纪的纽约以脏乱差闻名,环境恶劣,同时犯罪猖獗,地铁的情况尤其严重,是罪恶的延伸地,平均每 7 个逃票的人中就有一个是通缉犯,每 20 个逃票的人中有一个携带武器者, 1994 年新任警察局长布拉顿开始治理纽约,他从地铁的车厢开始治理,车厢干净了,站台跟着也变干净了,站台干净了,阶梯也随之整洁了,随后街道也干净了,然后旁边的街道也干净了,后来整个社区干净了,最后纽约变了样,变整洁干净了。现在纽约是全美国治理出色的都市之一,这件事也称为纽约的“引爆点”。

其次,“破窗”理论还说明了细节的重要性,每件大事都由无数小事即细节构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只有将细节尽可能做到完美,将来的结果才有可能完美。不管是小企业还是大企业,就好比一个酒店,如果洗碗工偷洗洁精回家用,而不及时制止,那厨师就可能偷菜或酱油回家,收银的可能偷钱,那整个酒店必然破败无疑。

“破窗”理论说明细节是如此的重要,那么我们如何把细节工作做好,我想首先要重视身边有用的细节,每个细节建立一个标准,然后按照标准来做,同时进行监督、检查,直至养成习惯。建立标准和树立模范都是重要的环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准绳,所以必须建立统一的标准。人都有图方便,懒惰的陋习,有人随便一点,别的人肯定跟着随便,那么就没有规矩了。比如在理化实验室,如果记录的第一页、第一行是规范的,后面的记录也会跟着规范。如果第一行是不规范的,那后面的记录也不规范,可见建立模范和标准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把细节的模型做好,做规范,就会把细节做好。

知道了“破窗”理论,希望能更多利用这一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工作、生活,让我们的工作更上一层楼,生活更完美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蒲公英单课练习范文下一篇:乒乓球理论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