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论文

2022-04-19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提要:我国西部地区如何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机遇,利用自身的地缘、人文等优势,结合中亚国家的利益需求,积极参与和推动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对于西部地区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实现中国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区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分析,提出了我国西部在参与中亚经济合作过程中的战略选择。

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论文 篇1: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历程回顾与战略思考

[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不仅得益于中国正确的外贸方针与政策,还得益于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本文回顾了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国是如何逐渐深入区域经济合作的,并分析了今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主要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如何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做了战略思考。

[关键词] 区域经济合作 历程回顾 战略

对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定义,学术界众说纷纭,但是,有两点还是明确的:一是在参与国间消除各种贸易壁垒和废除歧视性政策;二是在某些共同感兴趣的领域促进合作与政策协调。综合以上定义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包含的内容,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同一地区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相互之间取消各种贸易壁垒、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使经济达到某种程度的结合的过程;其宗旨是在成员国之间进行协作分工,实现成员国共同的经济利益和经济目标。

这一定义所揭示的内涵在于:首先,区域经济一体化最显著的标志是成员国之间关税等贸易障碍的消除;其次,谋求最佳的国际生产分工是一体化的根本原则;最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出发点是使每一个成员能获取比单独一国时更大的利益。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在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依靠地区优势,实现区域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选择。中国在参与多边贸易体系,融入世界经济的同时,日益重视区域经济合作,关于区域经济合作的重大举措不断出台,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对中国而言,深入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不仅是加强与周边国家互利合作、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平台,也是带动沿边地区经济增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

一、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历程

1.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空白期(20世纪80年代-1991年)

面对挑战和困扰,这一时期的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战略似有而无,是一种观望、等待的战略,没有实质性地进展,或者说这一时期的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是一种“无为”战略。其主要原因是:在区域经济合作不断高涨的浪潮面前,刚刚打开国门、尝试性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中国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一方面,如果中国始终处于区域经济合作之外,那么,中国将面对严峻的挑战。首先,区域集团化浪潮将重新组合世界经济格局,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竞争以及国家与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竞争将成为主导。那么,如果中国游离于区域经济合作之外,作为一个整体的区域经济集团会对中国做出不利的决策,如不公正的贸易歧视或做出其他有损于中国利益的行为。其次,区域经济集团实行内外有别的原则,将给中国在贸易以及吸引外资等方面的竞争力产生负面的影响。如贸易转移;投资转移。竞争力相对下降和新贸易保护壁垒。

另一方面,如果过早地选择了区域经济合作,中国经济也会因被迫过快的开放市场而产生负面的影响。首先,中国是一个对外开放时间不长,经验不足,抗风险能力不强的国家,快速而又广泛地实行贸易自由化,特别是投资自由化等势必对中国经济造成较大的冲击;其次,国家主权和国家经济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区域经济合作必然要求成员国间一定程度上让渡国家经济主权,这表面上看是平等的,但实际上却是不平等的,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不平等尤为突出。因此,如果在这方面处理不当,将会弱化中国政府保护民族经济、提升中国经济实力的努力,从而影响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2.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起步阶段(1991年-2001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步伐加快。在这一过程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多边贸易体系和不同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1991年,参加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这是中国参加的第一个区域经济论坛,也是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开端。1992年,参加了由亚洲开发银行发起的,旨在通过加强各成员国间的经济联系,促进次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2001年参加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2001 年加入了《曼谷协定》(现更名为《亚太贸易协定》),这是中国参与的第一个区域贸易安排。

(1) 中国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之初是一个区域性经济论坛和磋商机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逐渐演变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在推动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加强成员间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由部分亚洲及太平洋国家和地区为促进本区域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成立的区域性经济组织。1991年11月,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中国台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为“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名义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现有21个成员国,成员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40%多,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生产总值的50%,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45%。APEC 是亚太地区最重要,成员最多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在推动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是亚太经合组织中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成员之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为整个亚太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近年来,每年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的贸易额均占到中国当年贸易总额的70%以上,中国的贸易伙伴排在前五位的均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对华投资排名前六位的也均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

(2)《曼谷协定》

2001年5月23日,中国正式成为《曼谷协定》成员。它是亚太区域中唯一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关税互惠组织,其宗旨是通过该协定成员国对进口商品相互给予关税和非关税优惠,不断扩大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贸易作与共同发展。作为中国参加的第一个区域性多边贸易组织,《曼谷协定》在中国关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一方面,在《曼谷协定》框架下,我国第一次根据协定给与其他国家低于“优惠税率”(从2002年1月1日起改称为“最惠国税率”)的关税优惠税率,另一方面,我国也是第一次通过关税谈判从其他国家获得特别关税优惠。

3.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新阶段(2002年至今)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中国与东亚及周边国家地区的合作主要是依靠投资导向和市场推动,开放的地区主义为宗旨,采取非歧视的原则,而政府并无突出的战略设计和干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为了突破国际多边体制和区域经济集团的双重制约,避免被边缘化,中国开始经济参与区域贸易安排:。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2004年11月,双方签署《货物贸易协议》,并于2005年7月开始实施全面降税。2006年1月,中国与东门所有国家的早期收获产品实现零关税,东盟老成员国也对我国的早期收获产品给予零关税的待遇。2007年1月,双方签署了《服务贸易协议》,并于2007年7月顺利实施。2006年11月,中国与巴基斯坦签署自由贸易协定,2007年7月,《中巴自由贸易协定》关税减让进程全面启动。2008年4月7日,《中国和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签署。此外,中国与新加坡、澳大利亚、海湾合作委员会、冰岛的自由贸易区谈判正在进行中,与日本、行、印度、挪威和秘鲁建立自由贸易区可行性的联合研究也取得积极进展。,同时,中国还不断加强各类区域和次区域的经济合作,图们江开发计划、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已经上海合租组织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新特点和主要发展趋势

1.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新特点

(1) 区域贸易协定数量急剧增多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贸易协定的发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区域经济合作提升到与多边贸易目标同等重要甚至更加优先的地位。据2005年世界贸易组织统计,区域贸易协定的数量仅在过去20年间就增加了8倍,截至2006年3月,向世界贸易组织通报的区域贸易协定已达340个(其中80%是近十年来缔结的),而且正在以平均每个月一个的速度递增。已实施的区域贸易协定中,84%采取自由贸易区的形式。国内生产总值排名前30位的国家和地区无一例外参与了不同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几乎所有世贸组织成员都隶属于一个或多个不同程度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区域内贸易总量占国际贸易总量的比重已超过50%,且呈快速上升趋势。欧盟和美国则在区域贸易协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区域经济合作程度深化和涵盖范围不断扩大

如果说迄今为止区域贸易协定的数量和质量在同步发展的话,那么今后一个时期区域贸易协定的数量增长速度有可能会放慢,发展将可能更多地体现在提高质量上。一些贸易协定涵盖的领域和规则已逐渐超越世贸组织的框架,扩展到投资、竞争、知识产权、环境和劳工标准等。

新区域主义理论提出大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动机是多重的,除了传统的贸易利益,还追求以提高贸易报复能力及整体国际谈判交易能力为主的非传统 贸易利益。在多边贸易体制占主导地位的全球化时代、我们可以把这些非传统贸易利益归结为影响国际经济规则的能力。因此,目标函数的多元化决定了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空间扩大了。许多区域贸易协定的签署并不完全依赖于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即使纯粹的贸易利益并不明显,区域合作也可能会发生。

(3)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成为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形式

据2005年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截至2005年2月,在全球已经生效的区域贸易协定中,自由贸易协定(FTA)占84%,局部的自由贸易协定占19%,关税同盟占9%。自由贸易协定占区域贸易协定比例的迅速增长包括欧盟和非洲、拉丁美洲、欧洲、中亚等地区的新型经济体之间的数十个双边FTA的实施,以及亚太地区正在商签的大批双边FTA。可见,在今年的区域贸易合作组织中,自由贸易区占绝大多数,而且这种协定通常都涵盖非常广泛的领域和规则。以美国和日本为例,业已签署的和正在谈判之中的所有区域贸易协定都属于自由贸易区协定。况且,这些自由贸易区协定并没有进一步升级为关税同盟的打算。

2.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发展趋势

(1)新区域主义迅速发展

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成员的同质性要求减弱,异质性或混合型趋势日益明显。以往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总是以社会政治制度同一、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和具有共同历史文化背景为基础条件。人们通常认为同质的国家易于建立区域经济合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传统框架逐渐被打破,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有效运行,有力的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在体制和机制上有了新的重大开拓和突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区域经济合作出现一种新的趋势:在大国和小国缔结区域贸易协定过程中,小国会对大国做出更多的让步,不仅体现在传统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减让领域,而且更主要体现在国内政治经济体制、法规、政策向大国靠拢。

(2)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中非经济因素凸显

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中,经济和政治紧密结合、相互交叉影响的现象日益显著,形成了经济关系政治化和政治关系经济化的典型表现。区域贸易协定中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政治条款,政治考虑有时会成为某些大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主要动机。欧盟本身已经进入经济一体化阶段,并向政治经济一体化阶段迈进,任何新成员的加入都需要全面接受欧盟现有的各项制度安排。

(3) 区域经济合作格局复杂化

重叠性自由贸易区大量出现。在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很多国家都希望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获得巨大的现实经济利益,由于利益推动,很多国家参加的不只是一个自由贸易协定,这就导致了重叠性自由贸易协定的大量涌现,不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及成员之间交叉重叠,形成一种“大圈套小圈,小圈套小圈,圈圈连环的格局”。

大国之间的竞争演变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之间的竞争,欧盟在积极开展“东扩”的同时,美国也在致力于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由于大国之间的竞争,小国有时会成为两个或更多大国缔结区域贸易协定的争夺对象。这其中行动最早、成就最大的是墨西哥,它是全世界惟一和美国、欧盟、日本这三大经济体都有FTA的国家。

三、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思考

1.立足东亚,努力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

东亚地区是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与东亚的投资贸易安排在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日本、韩国、东盟等与我国产业结构有很强的互补性,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来源。因此,推进中国与韩国、日本和东盟的“10+3”合作,以及中国与东盟的“10+1”合作,无疑有着自身的战略考虑。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既可有效发挥其市场潜力,也是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中日合作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关键。两国在资源方面有较强互补性, 中国拥有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 日本有丰富技术和资本。在建立中日韩——东盟自由贸易区过程中,中日合作不仅对双方都有益,对推动东亚地区经济发展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只要两国互补经贸关系充分发展,完全可奠定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基础。

其次,东盟各国与中国各地区只见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双方广阔的市场领域内供给与需求只见容易形成不同的对应关系,因此,中国与东盟双方贸易存在互补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于双方产业层级上存在相似性,总体发展水平近似,基本处于相同的国际分工阶梯之中,确实存在产品的同构性,因此竞争有不可避免,把握不好的话,会发展成为恶性竞争,对双方都将造成损失。中国应分阶段、按地区逐步提升经济产业层级,尽量避免与东盟国家产业趋同、出口商品趋同,从而避免与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发生恶性竞争,在双方的合作当中逐渐消除东盟国家对中国经济不断发展所产生的疑虑,这将对双边政治经济关系产生积极的作用。

最后,拓宽双方合作领域与范围。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贸易发展的潜力十分巨大。除传统的合作领域之外,双方应拓展合作的范围,如金融货币、人才交流、高新科技、可持续发展、旅游产业等。

2.积极利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交往平台

亚太地区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依托,中国长期以来同APEC成员有十分密切的经贸关系。自1991年以来,中国与APEC成员的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始终维持在60%以上,来自APEC成员的直接投资在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比重也保持在60%以上。近几年更是高达70%以上。因此,加强同APEC成员的经贸合作,加强彼此的理解与沟通,对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

虽然中国在APEC机制中不能算是驱动力,但是中国却可以利用这个重要的多边平台,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APEC 有领导人会议、不同部门的部长级会议、高官会、工作组会议、学术研究机构会议、商界会议等。这些都为中国与成员国交流意见、加强理解与合作提供了机会。此外,中国应继续力促APEC 成员把主要精力放在实施茂物目标上,决不能使茂物目标半途而废。茂物目标要求发达国家在2010年率先实现亚太地区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这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有利于缓解中国目前严峻的国际贸易环境。

3.注重跨区域经济合作

区域经济合作开始主要发生在具有地缘优势的相邻国家和地区只见。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周边可利用的资源渐渐减少,而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是的跨区域的经济合作成为可能,并成为区域经济合作新的热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一来,约有三分之一的区域贸易安排发生跨洲国家之间。2005年初,已运作的跨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约占全部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5%,但已经签署协议或者正在谈判的跨区域经济合作占三分之一,提出进行跨区域合作的占40&以上,显示出强大的发展后劲。

目前中国参与的区域经济合作大多在亚洲地区,然而种种因素导致现阶段亚洲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十分缓慢。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突破地缘性限制,将参与亚洲地区和其他地区的贸易安排并列起来。我国应该根据本国的战略发展需要来选择区域经济合作伙伴,应与评估友好的国家或有战略利益的国家达成区域贸易协定,同时要尽可能避免贸易转移带来的损失。加大与非洲国家和发达国家经济合作,是今后经济合作的重点。非洲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但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互补性很强,区域经济合作对双方都有益处。

4.以双边区域经济合作实现多边利益

在当今的区域经济合作中,虽然双边经济合作成为热点,但多边的区域经济合作影响力越来越大。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4年,正在运行的双边区域经济合作占全部的80%,正在谈判的90%均在双边之间进行。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虽水量不多,但影响力越来越大,而且出现不断扩张的趋势。然而,要实现多边利益,还是要以双边的经济合作为基础。

在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美国、欧盟、东盟均有自由贸易区作依托。我们要想以双边的区域经济合作实现多边的利益,具体可以某一个国家为切入点,先与其签订双边的自由贸易协定,并将其作为进入该区域的桥梁和纽带。如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可选墨西哥或加拿大,并与即将成立的美洲联盟内的重要成员如巴西、阿根廷等商签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自由化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小范围内的区域贸易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多边体制的有效运作。但我们要意识到,区域经济合作只是最终实现多边贸易自由化的方法和路径,而不应是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宫占奎 李文韬: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分析[J].国际经济评,2008(3-4)

[2]王厚双:从无形到有形——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战略转机及动因[J].国际贸易,2003(12)

[3]解丽君 韩忠治: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国的发展战略[J].中国市场,2007(5)

[4]宋一兵 庄晓平: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思考[J].经济论坛,2006(7)

[5]王亚飞:APEC的最新发展及中国对策[J].世界经济,2007(2-3)

[6]易小准: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抉择与作为[J].中国对外贸易,2007(7)

[7]雷新芳:区域经济合作及中国的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7(1)

[8]华晓红: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与实践[M].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陈耿宣

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论文 篇2:

我国西部地区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

内容提要:我国西部地区如何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机遇,利用自身的地缘、人文等优势,结合中亚国家的利益需求,积极参与和推动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对于西部地区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实现中国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区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分析,提出了我国西部在参与中亚经济合作过程中的战略选择。一方面要利用西部地区自身的优势,抓住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会, 主动被国内发达地区和企业整合,最大限度优化自身的经济结构,然后再利用被整合的经济架构主动去整合中亚地区市场,结合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利益需要,努力提升我国西部开放水平,扩大与中亚地区的经贸合作。同时还要认清内外环境中的威胁,承认我国西部经济自身的不足,稳妥地参与到中亚区域经济的合作中,规避来自各方面的威胁,克服自身不足。

关键词:中亚;战略选择;整合;软实力

中亚位于亚欧大陆的腹地,是连接亚洲、欧洲的陆上走廊,古代“丝绸之路”横穿这里,历史上就是一个重要的商业贸易中转站,多种思想文化、宗教和民族并存的地区。我国新疆与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同属于中亚经济圈,第二座亚欧大陆桥更是将中国与中亚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前内有我国西部大开发和向西开放战略的实施,外有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西部地区如何抓住这些历史机遇,利用自身的地缘、人文和市场等优势,结合中亚国家的利益需求,积极参与和推动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对于培育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西部地区产业升级和中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实现我国经济的东西部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SWOT分析法理论概述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是美国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常用于战略分析、竞争分析,是一种分析研究现状与战略对策的方法。SWOT四个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优势与劣势针对组织自身内部因素,机会与威胁针对组织外部环境因素。通过对组织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分析评估,得出组织可能的战略选择集合,然后对每种战略选择进行甄选,确定组织的战略选择。这种分析方法可以用来分析企业、地区或国家的战略决策。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区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分析;提出了我国西部在参与中亚经济合作过程中的战略选择。

2.西部地区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SWOT分析

2.1 优势(Strengths):西部地区在参与中亚经济合作时,主要具有以下几大优势

第一,地缘优势。中亚五国中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3国与我国西部接壤,边界线长达3 000多公里,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与我国是近邻。第二座欧亚大陆桥将中国与中亚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近几年我国向中亚市场出口增长较快,中亚地区近年政局稳定,经济平稳发展,市场需求旺盛。我国的轻工业产品、服装鞋帽、机械设备、电脑等货品很受中亚国家的欢迎。国内不少东部地区的企业纷纷向西拓展,进军中亚市场。

第二,人文优势。我国有10个民族在中亚及俄罗斯跨界而居, 有 30 多万华侨、华商在中亚进行贸易经商。中亚国家与我国新疆地区的大部分居民都信仰伊斯兰教,民风民俗相近,生活习惯相似,民族认同感强,双方沟通容易,便于达成贸易。土耳其、伊朗等国家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点,迅速扩大了其在中亚国家市场份额。长期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新疆就与中亚等周边国家保持着密切经济文化往来,双方各族人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亲缘关系。这些都为中国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便利。

第三,交通运输优势。目前中国与中亚有第二座亚欧大陆桥连通,它经过阿拉山口口岸进入哈萨克斯坦,按照设想,几年后将有另外两条铁路连接中亚。几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铁路、公路和航空建设投资力度,目前,新疆与周边国家已开通国际道路客货运输线路百余条,从北京和乌鲁木齐可以通过航空直达中亚各国首都。为了改善通往周边国家的口岸公路状况,新疆政府将继续改建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相连的口岸公路。随着连接新疆与中亚国家多条交通干线的建成和口岸功能的增强,一个横跨中国与中亚的交通网络将会形成,这将进一步扩大双方的经贸合作,加快释放双方地缘优势,为繁荣地区经济注入新活力。

第四,完善的工业体系。中亚国家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在前苏联时期就作为重要的原料和能源供应区,导致该地区经济结构单一,初级产品具有优势,加工工业落后,大部分民用品依赖进口。中国经济经过数年来的快速稳步发展,已经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特别是加工制造业,部分产品在全球都具有竞争优势,西部地区可以利用国内完整的工业体系提升自身的产业水平,逐步形成自己的产业链,参与中亚经济合作。

2.2 劣势(Weaknesses):西部地区在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劣势

第一,缺乏参与中亚经济合作的成熟经验。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实施刚刚30年,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在地理位置、经济技术基础等方面的优势,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实际上是以东部沿海地区为重点,东部地区发展迅速,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逐步显现出来,东西部地区间的差距明显,为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中央提出了西部陆上开放和东部沿海开放并进的对外开放战略。西部地区特别是新疆是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但西部地区是我国相对落后地区,与中亚国家经济结构相似,互补性较弱,而且缺乏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经验。当前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已大不相同,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的条件不同,向西陆路开放遇到的问题,与东部地区沿海开放遇到的问题也不相同,所以不能照搬东部沿海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经验模式,而只能在不断向西开放的实践中摸索适合西部地区的方式方法,不断总结经验。

第二,失去进入中亚市场先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亚各国独立之初,来自美国、日本、欧盟、土耳其和俄罗斯等国家的大型企业集团纷纷进入中亚,通过合资或独资将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山和油田占有,抢占了进入中亚市场的先机。同时还出于经济甚至是政治因素的原因,阻止中国企业的进入,或者将已经进入中亚国家的企业排挤出去①。

第三,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的地区。目前还缺乏整合中亚市场的能力。仅就西部地区来说,特别是新疆,与中亚经济结构相似,产业的互补性是较弱的,都是资源富集区,加工制造业落后,所以西部地区要更有成效的参与中亚经济合作,必须利用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会,调整自己的经济结构,升级产业水平,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

2.3 机会(Opportunities):国内外的环境给我国西部参与中亚经济合作提供的有利机会

第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给我国参与中亚的经济合作提供了契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中国重要的发展战略。对西部落后地区来说这是绝好的历史机遇,积极推进和参与中亚经济合作是西部地区在我国西部大开发这一宏观战略背景下的可行性选择,也是西部地区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创造稳定的区域市场环境,提升区域经济吸引跨国投资的能力,不仅使西部地区可以享受到国际分工的利益,而且可以保持和提高区域内各行为主体的竞争优势。

第二,有利的政策支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为鼓励外资和内资投资于西部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矿产资源开采、生态环境、高新技术项目及科技教育和旅游等领域, 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比如新疆政府出台的《关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有关问题实施意见》,对符合条件的内外资企业在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方面提供了极大的优惠。这些优惠政策必将会吸引中国东南沿海及内地对西部落后地区的投资,从而提高西部地区经济实力,强化其参与中亚经济合作的竞争优势。

多年来,我国将发展经济作为首要目标,实行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改革措施,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近几年中亚各国由于国内经济改革和国际能源和原材料的高价位,实现了经济的较快增长,这都为我们与中亚国家开展经济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WTO推动下的市场逐步开放。中亚五国除土库曼斯坦没有申请加入WTO外,吉尔吉斯斯坦1998年成为WTO成员,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分别与1994年、1996年和2001年提出了“入世”申请,其中哈萨克斯坦的“入世”进程顺利,在未来几年有望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随着中亚国家的市场逐步开放,市场环境逐渐改善,这必将有利于我国与中亚的经济合作的健康发展。

第四,上海合作组织合作内容不断拓宽。2003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会晤时通过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明确提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将本着平等互利、市场经济、相互开放、多边与双边相结合等原则,充分发挥成员国经济互补性强和资源丰富等优势,推动各种形式的合作,促进成员国经济共同发展。实现成员国间商品、资本、技术和服务的自由流通,并力促区域经济一体化。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和发展将不断拓宽我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领域,提高经济合作的水平。

2.4 威胁(Threats):西部地区与中亚的经济合作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环境威胁

第一,中亚地区各种潜在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和不断的积累,冷战结束以后,中亚国家成为国际法的新主体和国际格局中新的地缘战略空间。中亚地区出现的“权力真空”,使该地区成为大国角逐的地缘战略目标。特别是“9•11”事件后,美国打着反恐的旗子进驻中亚,加剧了该地区政治经济风险。中亚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对我国西部地区产生影响,我国已成为全方位开放的国家,对外开放使我国获得了巨大益处,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较强的活力。但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安全风险加大,要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要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

第二,各国对中亚市场争夺激烈。中亚地处欧亚和中东的交汇点,是未来新兴的能源市场,重要战略地区。中亚的能源资源,特别是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的大量的天然气资源有待投资和开发,哈萨克斯坦的丰富的石油,都将引起世界大国对该地区的激烈争夺,我们在中亚市场将要面对更多更强的对手。

第三,冷战结束后,“冷战”思维并未退出历史舞台,事实上,美国仍然以意识形态和制度来区分敌我,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仍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重点遏制和防范的目标。2000年7月,美国国家利益委员会发表《美国国家利益》研究报告,报告中将中国视为其潜在的战略敌对力量,在中亚市场上,我们就有可能会遇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排挤和打压,我国与中亚的经济合作正是处于这样一个大的国际环境中。

3.我国西部地区的战略选择

作为一种战略分析方法,通过SWOT分析可以导出四种战略对策:SO战略(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WO战略(克服内部劣势、利用外部机会);ST战略(依靠内部优势、回避外部威胁);WT战略(克服内部劣势、回避外部威胁)。如下表所示: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认为我国西部地区在参与中亚经济合作过程中应同时采用SO战略和WT战略。一方面要利用西部地区自身的优势,紧紧抓住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会,结合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利益需要,努力提升我国的向西开放水平,扩大与中亚各国及周边地区的经贸合作,培育我国西部地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还要认清国内外环境中的威胁,承认我国经济自身的不足,稳妥积极地参与到中亚经济的合作中,规避来自各方面的威胁,克服自身不足。具体来说,可以从四方面入手:

第一,确定经济合作理念。

西部地区在与中亚发展经济合作的过程中,要明确我们与中亚国家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是长期的事,而决非是权宜之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亚国家对我们还是心存疑虑,不太信任,很多合作项目难以深入进行,因此获得中亚国家的信任对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为了短期的甚至个别企业或商人的利益而损害与中亚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与中亚国家发展稳定经济合作关系,还关系到我国西部边境地区安全稳定的大事,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在中亚地区的经济利益。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的发展方向,关系到我国的国家形象——是否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的大事。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的良性发展,还有利于在该地区消除“中国威胁论”,为中国的和平崛起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第二,把握经济合作方向和节奏。

我国的改革开放刚刚30年,西部地区的开放是近几年的事,缺乏娴熟的国际经济合作经验策略,加之中亚地区的复杂形势和大国在中亚市场的激烈竞争,是要稳妥推进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掌握向西开放的节奏和力度。中亚国家的利益诉求主体多元化,不宜冒然进军中亚市场,要结合中亚国家的国家利益需求,做到合作方的共赢。比如,目前中亚国家已经进入经济调整发展阶段,各国都希望外国资本能投入到本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切实提高该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不希望仅仅关注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等原材料。为此,我们可以和中亚国家开展一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合作,以此为切入点,在满足中亚国家利益的同时,提高我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水平,为其他领域和项目的经济合作搭建平台,从而建立一种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

第三,战略措施。

首先要借助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机会不断提高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硬实力”,以目前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是无法在中亚市场形成竞争优势的,所以要开拓中亚市场,要先在内部经济发展上下工夫,特别是西部地区,国家要加大对西部地区政策支持力度,继续扩大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科技教育、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投资,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也要完成两个整合:一是主动被国内发达地区和企业整合,最大限度优化自身的经济结构,然后再利用被整合的经济架构主动去整合中亚地区市场,西部地区只有经过这两个整合,才能获得巨大的经济能量,释放巨大的经济潜质。

其次要不断提升和优化我国西部地区的“软实力”。“软实力”作为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依靠制度安排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居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影响力。这种以区域文化、人才素质、公共服务和区域形象为基础的软实力,在现代国际经济合作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政府应进行各种开放稳定、灵活吸收的制度安排、整合民众的力量发挥民众的聪明才智,鼓励国内企业或个人积极主动投身西部建设,开拓中亚市场。

4.小结

西部地区欲要富有成效地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必须要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环境机会,立足西部优势,完成两个整合:首先是要主动被国内发达地区和企业整合,最大限度优化自身的经济结构,提高自身经济硬实力,然后再利用被整合的经济架构主动去整合中亚地区市场,西部地区只有经过这两个整合,才能获得巨大的经济能量,释放巨大的经济潜质。西部地区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软实力,进行各种开放稳定、灵活吸收的制度安排,整合民众的力量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使西部地区逐步走向自我激励、自我强化、自我发展的路径,从而有效规避各种风险,获得开拓中亚市场的实力和优势,实现我国东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的中亚战略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06JZD0012]。

注 释:

①赵常庆.走向中亚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 2004:12.

参考文献:

[1]何伦志,王德全.西部大开发与建立中亚自由贸易区的构想[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12.

[2]邢广程.对我国关于中亚地区战略的几点思考.新疆金融学会年会论坛讲稿,2008-06-05.

[3]Slavica Penev.Investment Climat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rends in the South Caucasus and Central Asia[J].SEE Journal April 2007.

[4]段秀芳.中国新疆与中亚经贸发展面临八大机遇[J].经济问题探索 2006,3.

[5]王海燕.经济合作与发展—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M].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3.

[6]夏依提哈孜,昆波拉提.开拓中亚市场中的人文因素研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7] Φ.Φ.托利波夫.中亚的战略困境[J].国外社会科学 ,2007,5.

[作者简介]孙文娟(1976-),女,汉族,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中亚经济。

安尼瓦尔•阿木提(1952-), 男,维族,新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收稿日期]2008-06-12

(责任编辑:汪金平)

作者:孙文娟 安尼瓦尔·阿木提

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论文 篇3:

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构建东北地区开放型经济体系

摘要:开放型区域经济合作正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有益补充。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开放质量,推动东北地区参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对于实现东北振兴十分必要。

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开放型;经济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并着重指出,要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发挥对外开放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这些思想对于在新形势下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振兴东北的战略构想,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一、开放型区域经济合作体系及其特征

区域开放型经济体系是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开放程度更高。建立开放型区域经济合作可以使区域内各国各地区的产品以更加优惠的贸易条件进入对方市场,从而拓宽出口渠道,分散市场风险,推进市场多元化。同时,还在更大的范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自身产业的比较优势,提高整体实力。因此,开放型区域经济合作成为一种趋势,使世界经济逐步形成了“三区三对成三角”的战略格局。所谓三区,就是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亚经济发展区域。所谓三对,一是北美自由贸易区与东亚构成环太平洋的合作,即亚太经合组织(APEC);二是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构成跨大西洋的合作,即大西洋自由贸易区;三是欧盟与东亚构建跨印度洋的亚欧合作。所谓三角,就是以每对为一条边或一条经济链,形成的全球性国际经贸大三角。

开放型区域经济合作正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是全球化的基础和有益补充,呈现下列特点:

(一)区域内合作与区域间合作相结合

开放型区域经济合作,既积极推动区域内的经济合作,也不断寻求区域间的合作契机,只是基于贸易安全等方面考虑,具体措施有所不同。

(二)松散性区域化组织与契约性制度约束相结合

目前,开放性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形式是自由贸易区,大多是以单边自愿为基础和成员国的协商集体行动开展经济合作,这种组织形式一般都是比较松散的,在不断深化的合作中,逐步建立了一套契约性制度约束,形成松散性区域化组织与契约性制度约束相结合的特点。

(三)多样性与多层次性经济合作相结合

多样性体现在既有各种区域性组织、政府有关机构和其他非政府组织提供的贷款、赠款、出口信贷、人员的培训和交往,也有为有关机构和企业发展提供的各种援助和资助等;既包括社会发展、能源建设、环境保护、人力资源开发、投资、金融和经贸合作等领域,也包括工商、企业领导人的交流与培训等方面,同时还包括科技发展、文化信息的交流、技术合作与转让。

多层次性体现在既可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或单独关税区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国内城市之间或国内城市与国外城市之间的合作;既可以是区域组织内部官方或民间的友好往来,也可以是区域内的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

二、构建东北区域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解决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深层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逐渐落伍与受传统体制的束缚,地方利益的驱动,长期处于条块分割状态,没有形成有效的横向经济协作体系,没有在区域内部及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形成高效、顺畅的经济联系网络有极大的关系。因此,振兴东北的实质,是要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调整原有的发展方向、经济结构等,并在此基础上充实产业基础和提高产业素质,推进更高水平的再工业化的过程。国际经验表明,对外开放对促进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化具有直接作用,这种作用在一定的意义上甚至超过开放所带来的直接经济利益。因此,推进区域内外经济合作,特别是积极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充分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及管理经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于东北地区加速转型、摆脱困境、实现振兴具有积极作用。

(二)有利于推动东北地区传统产业改造进程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是实现东北振兴的一项战略任务。东北地区传统产业技术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就是处于在落后中改造、在改造后依然落后的不良循环之中。应该把技术引进和资本引进结合起来,在提高传统产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优化产业组织,从根本上解决传统产业改造问题。这需要高度重视引入东北亚有关国家的资金、技术及管理经验,加快传统产业改造的步伐。

(三)有利于为区域经济发展拓展市场空间

东北亚区域是东北地区对外经济合作的传统市场,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扩展合作领域、进一步开发市场空间。

(四)有利于弥补振兴东北面临的资源不足问题

目前东北的许多资源开发性城市和地区已面临着可开采资源匮乏的问题,实现振兴所需资源相对不足。而东北亚是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且开发程度不高的少数区域之一,俄罗斯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产、木材等资源,朝鲜和蒙古两国一些矿产资源也较为丰富。因此,加大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合作,发挥自身资源加工的传统优势,不仅可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约束问题,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源枯竭产业接续问题。此外,由于东北地区的地缘政治地位极为重要,通过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扩大我国在这一区域的国际影响,巩固地缘地位,对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三、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的现实问题

20世纪80年代冷战结束以后,东北亚各国在着力改善和发展双边及多边国际关系的同时,基于地缘优势和区域经济互补优势,提出了加快区域经济合作、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在这期间,东北亚各国的地方性经济交流与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十分迅速,如“环日本海(东海)经济圈”、“环黄海经济圈”、“图们江国际合作开发”、俄罗斯与中国的边境经济合作、中国和朝鲜的边境合作等等,都有很大发展。但是,当前进一步推动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还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需要给予关注、逐步探索解决。

(一)制度问题

东北亚地区是一个政治经济制度多样化的地区,既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也有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型的国家。在同一种社会制度中,既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既有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有改革探索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说东北亚地区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的政治经济形态,各种历史的、现实的矛盾错综复杂,政治形势不稳定,特别是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相互间的信任不够,区域经济合作缺乏稳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本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二)区域经济差距问题

东北亚区域内国家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过大,贸易规模、劳动力资源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别,在区域经济合作问题上,虽有互补性,但合作的基础很弱,各国利益取向很不相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合作的顺利展开。

(三)配套环境问题

区域合作协调机制还不健全,在本地区还没有形成区域性合作组织。区域合作的法律环境、政策措施不配套,投资项目与企业投融资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对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区域合作的进程。

四、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构建东北地区开放型经济体系

(一)完善政府间合作机制,建立区域性合作组织

探索多种形式搭建各国经济合作的交流平台,以实际行动促进政府间建立互信机制和友好关系,为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奠定坚实基础。考虑在“东北亚地区地方首脑会议”的基础上,初步形成议题更加明确的会议机制,把握时机,推动建立区域性合作组织,为区域合作提供组织和体制保障。

(二)积极推进次区域经济合作,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范围比较小,决策相对比较简单,目前已逐渐形成的次区域有:环渤海经济区、图们江地区、环日本海经济区和中、蒙、俄沿边经济合作地带。这些次区域合作促进了东北地区与其他参与国的紧密合作,对东北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带动作用。应该进一步研究论证,寻求利益共同点,在拓展现有次区域的合作空间的同时,以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为基础,争取促进形成新的次区域合作带,更有力地促进东北地区经济融入到整个东北亚经济合作中,通过对外交流合作,加快实现振兴的步伐。

(三)加强合作,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政府机构应充分交流与贸易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执行程序,并建立相关电子信息库,以便信息共享和企业查询,实行定期的信息和工作交流;建立贸易促进磋商机制,通过定期对话,了解各国贸易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向政府及相关社会机构提出政策建议,以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摩擦;加强海关合作,采取积极措施,逐步做到关税政策协调、透明和非歧视,非关税措施简化、透明和非歧视,海关通关制度协调和简化。另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共同努力加快公路、铁路和港口建设,为区域合作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

(四)充分发挥民间机构交流与合作的推动作用

加强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不断提出新的合作思路;积极推进旅游发展合作,联合开发跨国旅游精品线路,通过人员往来和交流增强了解与合作愿望;推动企业中介组织、民间团体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充分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合作的推动作用。

(五)积极促进区域内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如前所述,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需要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要加快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深各国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增强信任基础,为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六)谨慎处理热点问题,努力消除合作障碍

在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一些热点和重点问题,为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合作环境。从国家层面要倡导各国展望未来,求同存异,加强地区之间的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和繁荣。积极发挥应有作用解决朝核危机,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值得指出的是,要在加强与周边国家合作的过程中,体

现诚意,宣传政策,展示形象,以实际行动消除各国对“中国威胁论”的顾虑。

参考文献:

1、杨泽军.积极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3).

2、张迎新,程小旭.吴仪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提出三点建议[N].中国经济时报,2006-09-05.

3、吴兆飞,曾培炎.中国政府将积极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EB/OL].http://www.sina.com.cn,2007-09-03.

4、丁德文,杨海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优化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J].理论探索,2006(4).

(作者简介:李景霞,副教授,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在读教育硕士,黑龙江省学科带头人,黑龙江省高职高专人才水平评估专家库成员,现任黑龙江七台河职业学院副院长)

作者:李景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赏识教育中职德育教学论文下一篇: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