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中考对比阅读

2023-05-25

第一篇:幼时记趣中考对比阅读

幼时记趣 比较阅读

幼时记趣

比较阅读

【甲】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①②③【乙】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①祠者:管祭祀工作的人;②舍人:手下办事人员;③卮:古代盛酒的器皿。

1、.《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苏州人,________代作家。“幼时记趣”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

2、解释加点的词语。(40分) 明察秋毫(

)

见藐小微物(

) ..故时有物外之趣(

)

私拟作群鹤舞空中(

) ..心之所向(

)

昂首观之(

) ..项为之强(

)

又留蚊于素帐中(

) ..徐喷以烟(

)

果如鹤唳云端(

) ..常蹲其身(

)

以土砾凸者为邱(

) ..凹者为壑(

)

拔山倒树而来(

) ..盖一癞虾蟆也(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鞭数十(

)

驱之别院(

) ..子安能为之足(

)

终亡其酒(

) ..

3、请选出下列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分) A、驱之别院

B、心之所向

C、数人饮之不足 D、子安能为之足

4、请选出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

)。(2分) A、明察秋毫

必细察其纹理

B、拔山倒树而来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1 C、昂首观之

作青云白鹤观

D、数人饮之不足

蛇固无足 ....

5、翻译下列语句。(30分)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时有物外之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用一个成语概括【乙】文这则小故事的内容: _________。(1分)

7、【甲】文第一段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然后记叙了三件趣事,这三件趣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四幅图画,这四幅图画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9分)

8、【甲】文第①段中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__ ,现多用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9、【甲】文第②段中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在这里所指代的事物是________ ,现多用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0、【甲】【乙】两文中划线的句子中的“为”字意思是否相同?请作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1、【甲】文中的“余”能把蚊子想象成“群鹤”,并且获得“物外之趣”;而【乙】文中的“先成者”却在画好蛇后“吾能为之足”,两者对生活中的景物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第二篇:七 幼时记趣 (教案)

幼时记趣

创意说明: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并给予学生必要的示范和诵读方法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4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教学重点:

1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2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3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教学方法:讲读与自读结合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知道“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吗?知道“竹马”是什么意思吗?其实,“竹马”就是小孩子放在胯下当马骑的竹竿。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这根普普通通的竹竿就是一匹奔驰的骏马,这是多么奇特而美丽的想象啊!你在童年时代有过类似的体验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清人沈复所写的《幼时记趣》。

这篇课文是用文言写的,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我们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丰富语言表达,提高审美修养。要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文言语感,概括起来说,就是这几个字:多读,多背,加强积累,用心体悟。只要我们有信心,学好文言文并不难。

二、板书课题,简介作家作品。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 第一遍:教师范读。

第二遍:教师领读。

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学生齐读。(要注意读准字音,掌握停顿)

之后,教师继续组织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要在语气、语调、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诵读练习,教师要及时评价、鼓励。

四、点拨方法,疏通文意。

1.方法点拨: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要掌握一些理解文言词句的方法。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可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有的不妨采取讲述大意的办法解释,如“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有的要注意将省略的内容补上,如“使(之)与台齐”;有的还要将文言文的词序调整为现代文的词序,如“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它)”。

2.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文意(注意运用上述方法),落实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遇到困难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3.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各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4.请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其他同学补充订正,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

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教师提出问题:

(1)本文围绕着“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2)课文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3)作者的“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2.学生自主讨论,回答问题,教师简单小结。

六、体验反思,拓展迁移。

1.教师在上一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你在童年时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请你说出来和同学一起分享。(2)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3)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对于以上三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对于有创意的表达,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

2.推荐《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的其他篇目或其他名家描写童真、童趣的作品让学生阅读。

第三篇:《幼时记趣》教学反思

为有源头活水来 -----《幼时记趣》教后反思 谷建

我今年任教的年级是初一,面对的是刚从小学进入初中不久的学生,因而在教学中注意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适应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就成了我的首要任务。在教学中我也时时注意这一点。

我在《幼时记趣》的教学中也是在尽力贯彻这一点。这篇文章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正式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当然在第一单元中也有文言体的短文《寓言二则》,但篇幅较短,内容也较为浅显,因而我把它视为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开幕式”。也正因为如此,我在课文前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想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让他们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唱歌曲《童年》,然后和他们交流了各自童年的趣事,通过师生互动来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随后,我对学生说:“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个古人的童年,看看在他的身上发生了什么趣事?不过,他用的是文言来写的,需要我们来挑战一下。”随后,我让学生们在疏通文意(即常规翻译)的基础上进行了特色翻译,让他们以沈复的老师、父母、同学等身份以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作者的趣事,结果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很快就了解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等具体事情,让他们在头脑中建立一种整体的画面感。

于此同时,我在这个过程中相机点拨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等,并同时穿插师生的诵读,这样就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同时向他们渗透了学文言文的方法。这样在第一课时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从而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做好了铺垫。

作为刚刚从教的教师,我的课上的还不成熟,对有些内容把握的还不到位,今后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上好每一课。

第四篇:幼时记趣教学案

《幼时记趣》教学案设计(两课时)

主备:周志波 参与:七年级语文组

教学目标:1.在学会观察、想像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学生能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3.能体会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认识观察与想像、联想的关系。 教学过程: 1.教师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童年。那么童年的歌谣、童年的玩伴、童年的趣事……是不上还历历在目呢?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篇文章,一起来感受一下大文学家的童真童趣。(板书课题) 2.简介作品及作者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浪游各地的见闻,以及他们的坎坷遭遇,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二、 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 童稚( ) 藐小( ) 鹤唳( ) 凹凸( ) 沟壑( ) 癞蛤蟆( ) 怡然称快( ) 土砾( ) 项为之强( )

2.学会断句,做到停顿正确,不读破句子。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我回忆童年幼小的时候,我能张着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能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抬头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 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就像鹤在云端高亢地鸣叫,让人高兴得喊痛快。

在凹凸不平的土墙边,小草多而杂乱的花台边,我经常蹲下自己的身体,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把丛聚的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当做土山,低洼的地方当作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心中高兴,自得其乐。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搬开土山撞倒大树闯进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蛤蟆舌头一伸然后两只虫就全被癞蛤蟆吞进肚里。 我还小,正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刚刚安定,捉住蛤蟆,鞭打它数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四、 整体感知, 分析内容

1.理清文章脉络,全文紧扣哪一个“字来?是如何布局谋篇的?划分段落层次并归纳段意。

2.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性的说一说。

3、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讨论回答)

4、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能从童稚小事中获得“物外之趣”?

5“物外之趣” 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五、思考探究

作者通过想像和联想把童年之趣写得如此生动,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观察,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像,使自己的文章更生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有关知识。

举例说明什么叫联想。

简单地说,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比如由“飞机”想到“空战”,这是事物的因果关系和空间的相邻引发的联想,我们称之为“相邻想像”;由“李白”想到“杜甫”,这是类似事物引发的联想,我们称其为“类似联想”;由对立的事物如由“高山”想到“深渊”,我们称为“对比联想”。当然,我们可以由“A事物”想到“B事物”,再由“B事物”想到“C事物”,这样完成由“A事物”到“C事物”的联想。请同学们把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钢笔”和“袜子”通过联想联系起来。

再举几例: “香烟”——“梨子” “火车”——“金矿” “书籍”——“电脑” “游戏”——“学习”

六完成练习

1.解释文中的多义词。

观: 昂首观之(

) 作青云鹤观(

)

察: 明察秋毫(

) 必细察其纹理(

)

神: 定神细视(

) 神游其中(

)

时: 余忆童稚时(

) 故时有物外之趣(

)

以: 徐喷以烟(

) 以丛草为林(

)

为: 项为之强(

) 以丛草为林(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之: 昂首观之(

)故时有物外之趣(

)

心之所向(

) 项为之强(

)

观之正浓(

) 驱之别院(

) 2下列句子你能翻译吗?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立云端,怡然称快 (3)长蹲其身,使与台齐。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5)见二虫斗草间。

(6)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7)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8)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3.写出文中的成语 成语: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教案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2、思考:童年生活“物外之趣”有哪几件。你喜欢这样的童年生活吗?为什么? 第一课时

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1、教师活动: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巡视过程中,随 时帮助学生解答疑难。

学生活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结合书下注释,运用工具书,尽量扫除文字解释的障碍。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讨论、评价

3、教师活动:指出重要的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标注,划出重点。

4、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再次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学生熟悉字词句的翻译

第二块:语文活动:看谁复述文章最棒

1、教师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先组内复述,选派代表,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活动:学生推荐代表

课后学习:

1、回家将文章内容复述给自己的家人听。

2、抄写一定量的字词句解释,最好是自己不熟练的。 第二课时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活动:检查学生的复述情况

学生活动:交流

第二块:体会物外之趣

1、教师活动: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作者的哪个乐趣你最为感兴趣。请用短语来概括这种乐趣,并说明你感兴趣的理由。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备注:第一段: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第二段:观蚊如鹤之趣

第三段:神游山林之趣

第四段:写蛤蟆吞虫,自己鞭打蛤蟆之趣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交流

学生活动:交流,学生互评

3、教师活动: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物外之趣”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备注:明察秋毫;必细察其纹理

4、教师活动:组织交流、评价

学生活动:组内交流,讨论

第三块:语文活动:童年记趣

1、教师活动:学生写自己童年的趣事,可以仿照原文

学生活动:写片段、交流、评价

备注:教师提醒运用联想与想象,并注意修辞手法 课后学习:

1、摘抄一些名家记述的童年趣事到读书笔记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雅思写作结尾段如何写下一篇:艺术学校教师聘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