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论文

2022-04-12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08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三下乡”即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是一项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1]。“三下乡”活动是推动农村经济和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认识水平、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促进农科大学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手段。实践证明,“三下乡”活动是一种“多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无疑对与“三农”问题有着紧密联系的农科大学生和农科大学来说有着重大意义。

08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论文 篇1:

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主要有效途径。文章通过总结当前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特点,阐述了当今社会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对策,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有效开展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实践; 问题; 对策

一、当前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特点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作为祖国未来希望和栋梁的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日益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有效载体,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延伸,也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目前已形成了多种显著特点,归纳主要如下:

1.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学校与社会的双重教育属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源于学校的有效组织开展,深入社会,体验生活,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社会实践也是检验高等教育的育人成果能否被社会大熔炉所接受的有效途径,是高校与社会最主要的联系纽带,所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既不能忽视学校的理论教育属性,也不能只强调社会的实践教育功能,它具有学校与社会双重属性,两者相互促进、紧密结合,共同发展。

2.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实践形式的发散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家、社会、高校有效开展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能够被各高校绝大部分学生和社会组织所认可,能够广泛得到广大学子的全员参与和社会支持,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具有发散多样性,诸如环保社会调研、企业实践、法律援助三下乡、心理咨询、敬老院孤儿院献爱心、体验绿色军营、农民工希望小学等等,总有一种或几种形式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高校大学生,正是由于形式的发散性,使得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到深入和健康的良性开展。

3.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时间、空间、社会的多维延续性

教育事业是一个持久、不间断的过程,而大学生社会实践也不是哪个时代、哪种社会意识形态所独有的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时间、空间、社会等因素的延续性。随着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基本上都有各自探索、创新和总结的经验和方法,随之建立起一系列社会实践有效开展配套的“软实力”和“硬指标”。“软实力”包括配套的专业技术支持、媒体宣传、总结表彰评比等;“硬指标”包括建立一些常年连续的社会实践基地、不可缺少的实践活动经费支持等。无论“软实力”还是“硬指标”都需要延续性,这更加充分体现了社会实践活动必须要求各大高校、组织、社会团体开展活动时具有时间的延续性、空间的传承性和社会的不变多维参与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扎实有效地推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实践育人的教育目的。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数十年,各高校都已经在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上取得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并且通过总结改进,逐渐拥有了日趋成熟的实践操作体系,成果是显著的。但是实践过程中,在形式、机制、内容等方面产生的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不容忽视。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个别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是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利用所学知识切实投身到社会中去,开展社会需要且有针对性的服务,进而达到自我锻炼、自我完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的目的。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实践活动过于形式化[2],违背了国家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初衷,主要体现在:实践形式匮乏、实践周期短,一些高校开展活动,只是上级发文件、下级部门执行,汇报总结材料时参加人数有虚假信息,特别是存在少数情况走过场现象严重,实践成员根本没参加或者参加一两天活动,而材料都是通过各种渠道拼凑的,影音、照片都是虚假的,最后找关系盖章,更有甚者更是将社会实践活动演变成了组织学生假期旅游,完全失去了社会实践的根本意义。另外,一些实践活动与社会实际需要完全脱轨,单纯盲目地追求领导意图、文件精神,实践主题过于形式化、考虑结合学生专业特色和社会实际很少,这样很难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做到学以致用、自我实现。

2.实践机制不够健全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活动精神与宗旨都是好的,但是在各高校具体实际开展过程中,往往存在实践机制不完善的显著特点,包括实践制度不规范、组织机构不合理、实践评价不科学、实践反馈总结不到位等等。其中,制度不规范、组织机构不合理体现在社会实践活动具体落实上,领导部门职责分工不清、保障制度体系不健全或形同虚设,将直接导致在组织学生实践过程中,程序混乱、效率低下、开展没有时效性。实践评价不科学、反馈总结不位更将严重制约社会实践的良性循环,每个社会实践活动在结束之后,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去判断实践活动的开展效果,只是注重过程中有多少媒体报道、多少单位参加、追求单纯的数字、照片和文字总结,追求先进个人、集体的评比表彰,更将这些作为评价指标,根本没有对实践效果及学生的自我实现做出科学评价,更没有实践活动后续的审查制度和考评体系,这些都将严重导致今后社会实践活动不能良性、有序开展。

3.社会实践具有局限性、缺乏全员参与性

目前,许多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活动开展都是从校团委下发文件、各学院组织一些学生参加,学校再评选出几个重点团队,几乎都是这种模式,多数参加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等,普通同学的参与比例很小,而且社会实践活动又存在实践条件艰苦、资金保障不足等等客观因素,个别学校往往组织、规范不到位,又缺乏激励保障制度,加之有些学生的实践意识很淡薄、价值观有偏差,对社会实践更加没有主动参与性,何谈社会实践活动的全员参与,这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不符。

4.实践形式单调、缺乏创新精神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至今,几乎每年各大高校都是强调围绕团中央、省学联等上级部门下发的文件主题,大多活动是重形式、轻效果,重语言、轻行动,重上传下达、轻过程监督。往往在所谓的各学院上报材料后就评选出重点与一般团队,尤其在实践形式上大同小异,每年都是存在换主题、换地点、活动形式不变,如社会问卷调查、暑期三下乡、爱心募捐等等,都是些较传统的形式,实践团队缺乏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缺乏形式、内容、特色上的创新,针对性、目的性不强,相反,结合学生专业特色、与社会实际需求贴近的社会实践项目少之又少。形式单调、缺乏创新仍将是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长期面临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对策

自从共青团中央首次提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其开展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时效性问题一直存在并严重影响、制约了实践活动开展的效果,如何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时效性,不只是对高校,而是对政府、社会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主要从思想认识、机制管理、内容形式、评价体系四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

1.从思想上增强高校、学生及社会对社会实践的认识

为了切实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时效性,从思想上增强认识是前提,这个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发展,其中高校、学生、社会是最主要决定因素。[3]首先,高校是实践的组织者,要彻底消除社会实践可有可无的思想、端正活动开展可好可坏的态度,从学校领导到负责教师都要将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提高到一定认识高度,将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习、就业推荐、典型培养、教学计划设置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对社会实践的具体组织开展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和统筹规划。其次,学生是实践的具体实施者,只有学生本身对活动有足够的重视和兴趣,才能真正地做到实践开展不走过场,提高实践活动质量,达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目的。另外,整个社会尤其政府、企业更要引起足够重视,有责任与义务提供政策、资金、场所各方面的支持,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2.健全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机制,建立扎实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是高等院校育人工作的主要途径,各高校虽然开展得很广泛,但在管理形式及具体实施形式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缺乏必要的科学管理,社会实践项目化课题制管理方式成为适合各大高校的主流模式,是注重实际效果的体现,管理过程中从调研立项、等级评估、阶段性中期检查、成果评价等系列程序,对实践课题无论从选题意义到具体实施,再到后期再评估都有科学的层次分配与实践规划过程。另外社会实践要有的放矢地开展,建立稳定的、有针对性、专业性的社会实践基地是关键,是社会与高校的有机结合,也是能否有效进行社会实践科学化长效机制的关键,因此健全项目化管理机制与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成为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时效性的有效途径。

3.充分结合专业特色与社会需要,丰富实践内容与方式

目前,社会实践活动大多存在着内容匮乏、形式单一的问题,尤其多数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与专业特色、社会需要结合得不够紧密,导致实践针对性、意义性、内涵性不足,所以要根据社会、时代的进步,不间断地对现阶段新形势下社会实践的开展规律、显著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创新实践活动形式和内容,尤其注重实践者专业上和社会实际需要的充分挖掘与结合,这样才能更加丰富实践的内涵建设,使社会、学校、实践者达到多赢,使实践活动不流于形式,实践实施过程在深度、广度上得到深化,这样更加有利于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提高。

4.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为社会实践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当今社会,很多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得良莠不齐,有些非常好,取得的实际效果很值得表彰与推广,但组织方重头轻尾,不了了事;有些开展得成效很差,就是应付了事,但组织者有“大锅饭”思想,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从不得罪任何部门,有活动大家就都表彰,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如何才能更好、更科学地传承下去,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有效途径,也是检验评价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手段。但由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多样性,要想真正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形成统一的考评标准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但笔者认为应该遵循几个原则:第一,注重四个结合:即社会实践考评体系应充分与教学实践课结合;与学生评奖评优、就业推荐结合;考核等级要与成果效应、实习单位评价相结合;考核形式根据具体实践形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第二,评价体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社会实践的评价要把学生的需求和受益置于核心位置。[4]第三,评价体系要做到系统化、公平化、常态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2004〕16号.

[2]孙覆海,葛红普.个别地区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N].工人日报,2005-08-18(03).

[3]张丽娟.美国服务学习实践对提高我国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启示[J].中外企业家,2013(3):277-278.

[4]吕富媛,吕富彪.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路径研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49-52.

[责任编辑:庞达]

作者:张宏亮 柯柏玲

08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论文 篇2:

浅谈“三下乡”对农科类大学生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摘 要:“三下乡”即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是一项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1]。“三下乡”活动是推动农村经济和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认识水平、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促进农科大学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手段。实践证明,“三下乡”活动是一种“多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无疑对与“三农”问题有着紧密联系的农科大学生和农科大学来说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三下乡 农科大学生 教学

Research on Positive Effects of “Journey to the Countryside”on Agricultur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i Fanglong,Wang Xiaojuan,Guo Chao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thwest A&F University,Xianyang Shanxi,China 712100)

1997年5月6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三下乡”活动从1997年暑假开始实施,至今已有10几年的历史[2]。对于农科大学生来讲,“三下乡”活动的成功开展,为农科大学生深入了解当前农村的基本状况、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以及政策落实力度等诸多与“三农”息息相关的问题提供了契机,同时在农科大学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学改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 “三下乡”是提高农科大学生认识水平的重要渠道

“三农”问题是目前中国社会的关注热点之一。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自从2003年中国共产党将“三农”问题列入正式的工作报告以来,我国政府每年都会制定和下达一系列与“三农”问题息息相关的政策和指导方针,促进着农业结构加快调整和农村经济不断深化改革。面对现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农村劳动力的变迁,农村教育机制的改革,以及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大改变等现象,对于与“三农”问题有着紧密联系的农科大学生来讲,单单只靠书面上的知识来合理地认识这些社会现象是远远不够的。

“三下乡”活动的开展,为农科大学生积极地深入到农村当中,通过亲身体会、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和方法来了解当前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的输出状况,农民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的改善状况,农村的教育教学质量等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渠道。通过在“三下乡”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可让农科大学生在主观和客观上对目前农村的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对现行政策进行合理地理解和把握,清醒地认识“三农”问题,辩证地去看待目前农村中的种种社会现象,认真地总结农村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以便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2 “三下乡”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随着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以及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加大,当前的社会竞争显得愈发激烈,而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正处于学生和社会人的变更阶段,是个人综合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目前,大学教育往往脱离不开校园式的教育,这就使得大学生无法很好地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平稳过渡。就道德素质而言,大学生接受的道德教育往往理论式的道德教育,大学生长期处于校园环境内,无法与真正的社会环境实现接轨。个人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在校园文化日渐丰富的今天,大学生在校园内组织的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大多针对的是受过良好教育、文化水平较高的学生群体,而步入社会后,则面临着与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文化修养千形百态的各形各色的社会人交往,这就使得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接受的个人能力培养显得未免有些力不从心。

“三下乡”的开展,为大学生充分利用假期时间来提高综合素质,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平稳过渡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在“三下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求大学生要深入到相比于校园坏境和设施条件较差的农村基层中去,在文化水平较之大学生相对偏低的农民群体中生活和开展活动,这就使得大学生能亲自去尝试、去接触农村的生活环境和各种相对复杂的情况,在条件相对较差的环境中去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在活动成功与失败中去寻找自身的不足,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同时,在活动中,大学生需要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在与这些人接触的过程中,学会怎样去与不同的人交往,学会更多的社会经验和待人接物的方法,学会怎样去体现当代大学生的风范,从而提高自身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另外,从“三下乡”活动的策划、宣传、申报、活动的开展、活动结束后的总结,以及个人的知识水平来看,“三下乡“活动从开始到结束都不可能由一个人来完成,这就要求“三下乡”活动必须以团队合作的形式来开展。在“三下乡”活动开展的每一个环节中,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要发挥自身的长处和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相互配合和协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还可以增强彼此之间的友谊,锻炼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领导能力。

3 “三下乡”是农科类大学教学改革的有力手段

目前,我国高校招生规模逐渐扩张,大学教育普遍存在学生课程多、时间紧、学习和就业压力较大、教学资源紧缺等问题。对于农科大学生而言,目前在学校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大多停留在理论学习阶段,与生产实践接触较少。而农科类专业大都是对生产实践要求较高的专业,如果脱离了生产实践,则会使教学质量大大折扣,也不符合国家对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和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现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发生着重大变化,农村的大棚种植业、园艺园林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收入息息相关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但养殖户和种植户大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基本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亟需先进的理论指导和销路的拓展,而“三下乡”活动正符合了这些要求。

通过“三下乡”活动,不仅可以让农科大学生充分利用假期时间搞好实践学习这一环节,而且还为农科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平台。在“三下乡”活动中,通过义务支农这一环节,农科类大学生不仅可以将自身学到的先进理论知识带入农村基层的生产中,以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发现生产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或反映给相关专家和部门予以解决,使农村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等相关产业健康、科学地发展,而且还可以通过生产实践来反馈理论学习中的不足,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大学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提高成就感和自信心,更好地实现自我定位。另外,大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的宣传作用来联系更多的客户,帮助当地农村拓宽农产品销路,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了农民的收入问题,也顺应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对于农科类高校而言,通过大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弥补了实践教学环节当中的不足,缓解了部分教学资源紧缺的问题,通过实践强化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这在教学质量上有了一定的正效应,也成为了农科类大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有力手段。

4 结语

“三下乡”活动是一种“多赢”式的活动,大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不仅响应了国家对大学生要深入到农村基层中的要求,还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等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近几年对“三下乡”队伍到过的农村进行的调查问卷所反映的数据来看,几乎所有的农村都对“三下乡”活动给予了支持,并认可“三下乡”活动对当地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大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还使自身的综合素质、认识水平得到了提升,也实现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过程,使自身的学业水平得到了提升。农科类大学通过积极地鼓励大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也优化了教学资源,提高了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和自身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 黄其椿,何龙飞,黄桂香,等.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农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9(28):103-107.

[2] 邹元元,柳礼泉.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4):118-120.

①基金项目:本文获2009年度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基金支持(项目编号:TS11752)。

作者:李方龙 王晓娟 郭超

08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论文 篇3:

“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路径选择

摘要: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更是实现并享有“中国梦”的主体。因此,我们把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时代的呼唤和历史的必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结合当前环境的变化和大学生的问题特点,探讨“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路径。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始终顽强追求的目标,也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中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作出的一切努力,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这个“中国梦”。“‘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更是实现并享有“中国梦”的主体。因此,我们把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时代的呼唤和历史的必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一)“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客观要求。

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在深刻总结我国百年奋斗历程、改革发展实际以及人民迫切需要的基础上回答了“树立什么样的理想、怎样实现理想”,“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怎么实现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说,“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要靠正确的认识来引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代大学生应当沿着中国梦指引的方向努力夯实学业,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因此,高校必须把中国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充分把握“中国梦”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并自觉践行“中国梦”。

(二)“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培育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之一,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但是,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存在许多问题,诸如,形式枯燥、内容繁复,脱离实际,不容易理解等。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中国梦”内涵、目标及实现途径,不仅通俗易懂,而且与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把中国梦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能够帮助大学生在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中找到合理的坐标,激发大学生思考自己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中国梦教育说到底就是对历史的提炼与总结。历史是鲜活的、生动的,中国梦教育就不是枯燥的理论灌输和政治说教。”

(三)“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抵制错误思潮、坚定理想信念的现实需要。

“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新发展,体现了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有机统一,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和实践特色,无论是对国家民族还是对个人都具有价值引导意义。”当前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使得社会上出现自由主义、实用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多种社会思潮。这对大学生的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大学生开展中国梦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与此同时,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大学生内部形成一种正确的思想氛围,能够加强大学生对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二、“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把“中国梦”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

1.努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中国梦”的认知水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学科和课程的内容、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只有他们深入学习“中国梦”内涵与实质,深刻领会了“中国梦”的精神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才能在教育过程中自觉的把中国梦理论与自己所授科目内容融为一体,通过对大学生言传身教,达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中国梦教育的预期效果。此外,高校包括党政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在内的各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掌握扎实的“中国梦”的理论知识,做好对大学生学习并践行“中国梦”的领路人。

2.大胆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网络等新兴媒体的普及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不再适应当前的教育环境,无法满足教育对象发展的需要。单纯的说教或填鸭式的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但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反而会激起大学生的反感,甚至由此产生对“中国梦”偏激认识。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过程在必须创新教学方法,积极使用网络等新兴媒体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开展有图有像有声的教学;加大讨论、调研等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例,通过这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方法增强中国梦教育的实效性。

3.重点加强“中国梦”的教育相关理论研究

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很重要的一大职能。除了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所做出的理论创新以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具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在实践中获得理论认识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加强“中国梦”的教育相关的理论研究,探讨科学、合理实践方法和路径,并及时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具体的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工作实践中,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中国梦”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的可行性与实效性,促进学术研究与教育效果的双赢。

(二)把“中国梦”教育融入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

1.加大校园环境建设的投入,为“中国梦”教育提供完备的硬件基础

校园环境建设既包括校园的景观建设也包括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景观建设方面,校园的花草树木、山水园林不仅能起到使用、美化的功能,同时也对日常教育产生一定的作用。在校园监管建设中增加雕塑、书画、摄影等烘托爱国、追梦等主题的作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爱校、爱乡、爱国的情操,同时起到励志的作用;人文环境建设方面,学校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圆梦的过程,因此要加强校史挖掘工作及校史展览馆的建设,让大学生更准确、直观的把握学校的发展过程。加强校园网络媒体的建设与维护,拓宽条幅海报宣传栏等“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渠道,最大限度地发挥宣传舆论阵地在中国梦教育中的作用。

2.组织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为“中国梦”教育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各自的优势和特长,锻炼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定期组织召开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学术交流、科技论坛等类型的活动;同时以各种节日、纪念日为契机不定期策划组织一些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趣味性强的文艺体育活动,如在青年节、国庆节、学雷锋活动日组织开展“青春在际,梦想远航”等主题的文艺会演,开展“唱响华夏”红歌合唱比赛,开展“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演讲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把“中国梦”的教育渗透到思想、学术、文娱等方面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寓教于乐,构建以“中国梦”为主导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励和动员广大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3.充分利用社团等校园活动载体,为“中国梦”教育开拓广阔的阵地

随着高校社团的发展和壮大,社团活动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生活的一大亮点。社团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文艺社、棋艺社、话剧团、足球队、演讲协会、摄影协会、书画协会等五花八门的社团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是多彩的校园活动的主要载体。高校“中国梦”教育可以与这些社团活动相结合,由各社团承办一些“中国梦”主题的活动,如文艺社的青春励志歌咏比赛、摄影协会的祖国各地风土人情摄影展览、演讲协会的梦想、坚持、奋斗等主题演讲比赛等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都能很好的将对大学生的中国梦教育渗透其间。

(三)把“中国梦”教育融入大学生专题教育活动中

1.把“中国梦”教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专题活动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强调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专题教育也是始终不能摒弃的环节。把“中国梦”教育融入到爱国主义教育专题活动中,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团日活动、参观访问各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形式,使大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状,引导大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并让他们把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转化为爱国行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把“中国梦”教育融入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专题活动中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不仅要教育大学生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头脑,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更要引导大学生确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共同理想坚定信念。

(四)把“中国梦”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

1.深入开展社会调查和专题研讨活动

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阶级分析的方法,作几次周密的调查,乃是了解情况的最基本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具有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最基础的知识。”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组织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西部,紧密联系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梦”思想,从中国梦的发展、中国梦的内涵、中国梦的时代特征、如何实现中国梦等方面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调研成果,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献计献智。通过社会调查,促进广大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深入开展“三下乡”和“四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参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必由之路。通过这类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努力缩短自身成长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距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见世面,做不仅精业务,而且知国情、察民情的优秀大学生。

3.深入开展“中国梦”学习参观活动

中国梦是每一个个体、国家、民族梦的综合。实现中国梦也是实现航天梦、奥运梦、科研梦等多种美丽梦想。高校应组织大学生到革命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的地方参观学习,回首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感受改革开放新成果,领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激发他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五)把“中国梦”教育融入大学生网络等新兴媒体中

1.利用新兴媒体宣传形式,传播“中国梦”的正能量

随着互联网和手机通讯技术的普及,新兴媒体已经逐步取代了报纸、广播、户外等传统媒体,成为了大学生获取外部世界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情况的这一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法也应有相应的调整,要充分利用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等途径,对中国梦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宣传,在大学生内部形成一种以中国梦为主导的主流舆论氛围,使中国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2.建设新兴媒体教育平台,拓展“中国梦”教育空间

高校校园网的建成和使用,能够提供本校的信息服务,是大学生了解外面的世界,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同时可以实现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而且还能够通过网络使用多媒体和通讯技术实现远程教学,实现师资力量互补。因此,校园网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高校要加强对校园网建设方面的重视。此外,高校还要制作引进中国梦主题公益微电影、网络广告等新兴媒体文化产品,从而拓展“中国梦”教育空间。

3.加强新兴媒体互动交流,增强“中国梦”教育效果

为了更好地将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要充分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沟通交流的新特点即依赖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通过人人网、QQ、微博、微信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交流渠道,在对中国梦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关注大学生反馈的思想动态,及时地与大学生展开和谐融洽的互动,增强“中国梦”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30.

[2]习近平.在同各界青年代表座谈是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5.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1.

[4]周伟.论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意义和途径[J].晋中学院学报,2013(8).

[5][6]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18.

[7]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光明日报,2004.10.15.

[8]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747.

[9]格日乐图.“中国梦”主题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5).

作者:徐茂华 赵曼字 马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关于新型MP3的创新思维论文下一篇:农村ELES模型居民消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