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内部因素对策

2022-07-13

第一篇:公司内部因素对策

内部审计职业判断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摘要】由于受到种种限制,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模式只能做到有限理性,从而使其职业判断可能存在一些偏误。本文分析了内部审计职业判断影响因素,并提出提高审计职业判断准确性的对策建议,以期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为企业增加价值。【关键词】内部审计;职业判断;影响因素;对策【作者简介】彭兰香,浙江财经学院会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审计和会计理论。内部审计随着组织内部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在企业的长远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内部审计工作的精髓———审计职业判断,贯穿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也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内部审计职业判断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事项的结论、审计意见以及审计决定是否公允,并最终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

一、内部审计职业判断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内部审计职业判断质量的主观因素1.内部审计人员的性格差异。性格是个人在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最能表征一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此,它同样可以表征个体思维判断方面的差异。心理学上的机能类型派分类法根据智力、意志、情感三种心理机能在性格结构中的比例优势,把人的性格对应地区分为理智型、意志型和情绪型。属于理智型性格的人,通常以理智衡量周围发生的事物,并以理智支配自己的行为;属于意志型性格的人,具有明确的行动目的和较强的自制能力;属于情绪型性格的人,行动容易受情绪的左右。理智型、意志型和情绪型的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职业判断中得出的结论可能完全不同:前两种人往往能对事物有清醒的认识且不受外界的干扰,一般容易做出正确的审计职业判断;而情绪型的内部审计人员往往缺乏冷静的思考,容易感情用事,很有可能因一时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2.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与业务能力差异。内部审计工作不仅涉及组织的财务系统,还会涉及组织经营管理的其他环节。因此,审计职业判断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内部审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还应具备相关的税收、金融、管理学等业务知识,熟悉组织的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从而对组织的财务、经营和管理系统等做出恰当的评价。如果内部审计人员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高度的职业敏感度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则其职业判断可能会产生比较大的偏误。此外,在职业判断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需将知识运用到审计实践中,借助于这些知识将审计对象运用逻辑与非逻辑思维进行深度加工处理,并最终对审计对象形成判断。由此可见,掌握前沿知识是有效进行内部审计职业判断的前提之一,而将掌握的知识融入审计环境的业务能力是内部审计职业判断成功的重要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对审计对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正确取舍与排序,才能形成合理而又科学的判断结论。 3.内部审计人员的经验差异。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是进行恰当职业判断的宝贵财富,既可以节约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又可以使职业判断质量得到合理的保证。因此,具有丰富经验的内部审计人员与新手之间常常由于经验的差异产生不同的职业判断。一般而言,经验丰富的内部审计人员产生的判断偏误要比新手的概率低。初次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在遇到复杂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经验丰富的内部审计人员则可以迅速排除干扰信息,准确地做出专业判断。当然,如果机械地照搬经验,形成“经验主义”,漠视新环境下新任务的特征,或者对以前审计过的某些环节形成“偏见”,则“经验”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审计职业判断偏误。 4.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差异。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活动时,应具备一丝不苟的责任感,秉持应有的职业审慎,警惕可能出现的错误、遗漏、消极怠工、浪费、效率低下和利益冲突等情况。一些内部审计人员判断能力低,主要是自身对审计工作缺乏热情,缺乏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与内部审计职业判断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文/ 彭兰香经济论坛EconomicForum Nov.2009Gen.469No.21 2009年11月总第469期第21期·115 · 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虽然内部审计人员只能在合理的程度上开展检查和核实工作,并不能保证发现所有存在的问题,但在有限理性之外,如果内部审计人员工作不负责任,或者主观上不够努力、工作不够勤勉,因疏懒而漏掉重要线索,由此而产生判断偏误是完全可能的,这应该引起重视。

(二)影响内部审计职业判断质量的客观因素1.内部审计独立性有待加强。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不但要保持形式上的独立,更要保持实质上的独立。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强弱取决于内部审计模式,各种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上。从理论上讲,内部审计部门所隶属的层次越高,内部审计的权限越大,其独立性就越高,反之就越低。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则主要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主观独立程度。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内部审计人员由于受自身利益、人际关系和威迫利诱等影响,较难保持应有的独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内部审计职业判断的客观、公正。 2.内部审计职业判断质量考核体系不健全。考核是强化审计职业判断质量监控应对机制的重要措施,既是对内部审计人员行为规范的约束,也是对其合理、慎重地进行职业判断的一种激励手段。一般而言,审计职业判断质量考核制度包括审计复核制度、审计绩效考核制度、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等。有的组织没有建立这些制度,考核标准根本无据可依;有的组织建立起来的制度也往往流于形式,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还有的内部审计机构有良好的制度但管理力度不强,重形式,轻落实。其结果是审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行为不规范,出现审计职业判断偏误甚至审计失败,责任也无法落实到人,致使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不能有效地运转起来。 3.内部审计准则缺乏可操作性。从理论上讲,任何审计职业判断都需要一个确定其取向的标准。内部审计准则作为实施审计工作的指南,虽具有权威性,但较为抽象,缺乏可操作性,只笼统地提到要建立质量控制制度,并未做出可操作性的指导规范。而且,准则就职业判断中最关键的问题,即如何认定审计职业判断的合理性,以及以什么作为评价审计职业判断质量高低的标准也始终未能给出具体的操作规范。事实上,内部审计职业判断标准同样存在不确定性和多样性,有些问题的判断标准本身不明确、不清晰,只有定性的约束,没有定量的具体要求;有些问题则根本就没有判断标准,这在客观上职业判断带来一定的难度,导致职业判断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此外,随着新的经济业务的出现,在内部审计实践操作中,可能会碰到很多准则中尚未涉及的问题,更需要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准则的精神自行判断与选择。

二、改善内部审计职业判断质量的建议笔者认为,审计职业判断结果的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完全控制并消除它,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应对其加以控制,尽可能地减少审计职业判断偏误,以减少其对审计信息有效利用所带来的冲击。因此,社会各界应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职业判断质量给审计结论、审计成果利用所造成的影响,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以提高内部审计职业判断的准确性。 1.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减少审计职业判断偏误。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审计职业判断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一方面,企业可通过招聘和鼓励员工参加专业资格考试等形式,扩大内部审计队伍中注册会计师、注册内部审计师等人员的比重;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可从以下几方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一是要有大局观,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出色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对整个企业的价值体系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具有前瞻性思考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二是要积极参与和了解组织各项经营业务,关注管理层做出的重要决定,勇于承担责任,能够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三是要具备足以胜任当前工作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如应具备审计会计及相关知识、企业管理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熟悉国家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四是要通过持续的后续教育培训,及时吸收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以保持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 2.运用集体判断手段,改进内部审计职业判断质量。集体判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的某种集合体做出的选择、断定等行为。受制于知识结构、性格特征和经验水平等因素,单个内部审计人员的判断一般仅能从某一或少数几个方面认识审计职业判断的对象。相比于单个判断,判断集体可以将每位判断主体从不同角度获取的信息汇聚起来,得到个人无可比拟的丰富信息,使内部审计职业判断建立在准确而又全面的信息基础上。因此,集体判断能够避免个人判断可能出现的主观片面性,有助于判断集体拥有更多的判断信息,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可以提高内部审计职业判断结论的可接受性。但由于集体判断决策的关键在于判断集体中的每一个决策者不受他人的影响,各自独立地·116 · 做出选择和判断。因此,应该给予每位参与审计的内部审计人员独立的判断环境和宽松的氛围,避免各种可能对其判断施加干涉的情况,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判断能力,提高集体判断质量。 3.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确保审计职业判断公正有效。调整理顺内部审计部门的隶属关系,合理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是提高职业判断质量,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体制,确保内部审计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所在。对于内部审计部门的隶属关系,有两种相对合理的选择:一是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二是在监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对监事会负责。鉴于董事会中的一些董事可能由经理层兼任,在涉及重大事项和经营决策时,董事会反而受经理层操控;同时,内部审计部门无法对董事会的管理活动和决策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将又一次被质疑。笔者认为,由于监事会领导的内部审计部门不受制于董事会或经理层,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可充分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独立地进行职业判断和判断结果的公正、客观,保证公司董事会、经理层及各管理部门对内部审计人员所提供的审计报告中的问题和建议给予应有的重视、正确的分析和合理的评价,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4.完善内部审计职业判断质量考核体系,增强质量意识。在制定内部审计职业判断质量考核体系时,应考虑多方面因素,以制定出适合企业情况、能够操作执行的办法。①应考虑的因素。首先,对考核指标的综合性程度进行全面审查。内部审计的作用包括确认和咨询两方面,而现行的考核指标多偏重于对确认职能的考查,对咨询职能的考核不足,甚至完全忽视,这不利于体现内部审计在为组织提高运作效率、改善经营管理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其次,考核指标体系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内部审计的最终目标是为组织增加价值,所以其工作重心要随着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策略的调整而适时转换,而非一成不变,即考核指标体系要能及时反映内部审计部门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重心定位。再次,考核体系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内部审计项目的种类繁多,不同项目有不同特点,考核体系的建立需要因地制宜,依据被审单位的具体情况来确定。②制定审计职业判断质量考核的办法。要科学地考评审计职业判断质量,就应建立一套健全的审计职业判断质量考核指标体系。该体系应由很多具体指标构成,包括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在考核审计职业判断质量时,须将各类各项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整体运用以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③具体考核程序。一是建立考核指标体系。根据内部审计人员从事审计工作必需的基本技能、业务素质、知识经验和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与效果、工作态度等,拟定考核指标体系。二是完善绩效考评反馈和申诉、审查机制。为了保证绩效考评的效果,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考评结果的公正、公平、公开,还要建立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畅通的交流渠道。被考核者对考核成绩有异议的,可以提交书面报告,绩效考评部门指定专人进行调查。三是建立贯穿于内部审计全过程的责任追究制度。从审计人员到审计组长,再到内部审计复核,一直到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和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都要明确责任,把内部审计职业判断质量控制落实到实处。 5.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内部审计准则体系。依法审计是现代审计的重要特征,一方面,法律法规能为审计职业判断提供必要的评价依据,依据与标准越完善、越统一,就越有利于内部审计人员做出准确的判断;另一方面,法律法规可以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予以规范和约束。内部审计准则是内部审计行为的指南与依据,是内部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制度保证。制定高水准的内部审计准则,可以进一步规范内部审计工作,减少工作随意性,规避审计风险,是提高内部审计职业判断质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的保证。除依靠法律法规的约束与指导力量之外,为使内部审计有一个更具操作性的标准和规范,内部审计部门应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更具体的内部审计业务操作手册和适用于内部审计部门的政策、程序,努力使内部审计工作项项有标准,步步有规范,这样才能统一每一位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标准,保证审计职业判断质量。参考文献[1]Gibbins,M.andEmby,K.EvidenceontheNatureofProfessionalJudgmentinPublicAccounting[J].Auditing ResearchSymposium,1984,(2):56-69. [2]阿立森·萨特克利夫,保罗-埃米尔·罗伊.审计中的职业判断[M].王富利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张继勋,付宏琳.经验、任务性质与审计职业判断质量[J].审计研究,2008,(3):70-75. [4]齐兴利,袁新.由“有限理性”理论透视审计专业判断[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3):5-8

第二篇: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现状,以具体的研究数据结果为依据,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以及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容总结;问题分析;策略研究;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管理系统作为提升企业经营发展效率的有效手段,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极强的研究分析价值,要想充分发挥企业内控管理的实际效力,就应该总结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重点内容,做好细节处理工作。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现状分析

从内部控制管理实质性效果的角度进行分析,受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实规律影响,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研究起步较晚,所以与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相关的理论内容还不够完善,缺少一定的数据信息支持,不能从全面的角度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方针建议。为了从相对全面的角度阐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应用意义,相关学者从最基本的层面入手,针对如何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力度展开的研究活动,并取得了相对显著的调查研究成果。以我国民营经济上市企业为例进行说明,与其它上市企业相比,民营经济上市企业的发展环境比较自由,企业承担的风险系数相对较小,同时与此相对应的,民营经济上市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较差,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内容混乱,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执行效力不高,不能对企业内部经济活动进行系统性的管理,缺少应对现代化经济发展市场竞争的持久力。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改变民营企业发展的不利情况,就应该根据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对民营企业发展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协调好企业发展内外管理机制之间的关系,继而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具体内容

(1)上市公司的权限界定

与普通的经济发展企业相比,上市企业的发展市场和经济来源渠道更为广泛,要想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就应该了解上市企业的基本含义,明确上市企业经营发展的权限界定,从最基本的层面入手,对上市企业的内部权力板块进行准确的划分。据不完全数据显示,我国私营上市企业早在2012年就已经突破了1000万,企业职工需求人数高达9万,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加有必要开展专项治理活动,在企业基本界定流程的基础上,规范企业职工工作行为,进而协调好企业经济效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2)上市公司的发展历程

上市企业具有极强的盈利能力,其发展历程体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性,在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之后,会根据实际发展情况的不同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最后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企业基本流动性资金属于私有经济的范畴,在实际经营发展的过程中,要想建设系统性的企业管理模式,首先要划分好企业资金的成分属性,针对不同的资金属性开展不同的经济项目活动,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减少非生产资金的使用量,提高企业应对经济波动风险的能力。

(3)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要求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涉及内容较为全面,在上市企业发展起步阶段,应该注重企业控制环境的营造,做好面对企业发展风险的准备,从最基本的角度出发,针对企业现存的管理漏洞进行研究,同时建立实用性和执行效力极强的审计体系,为上市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缩短企业经济发展停滞的时间。在上市企业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就应该改变原有的管理理念,扩大资金来源渠道,为企业发展寻求更多有利的支持,给企业"自然人"提供相应的权益保护措施,保持企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稳定性。

(4)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关系

上市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制度关系,主要包括领导阶级、管理阶级和普通职工阶级,每个阶级保持相对独立的同时,又存在一定的制约关系,进而保证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执行效力,加强了企业各级别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上市企业发展受相应法律制度内容的限制,所以企业人员不能随意开展项目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保证企业发展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合理利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制度关系,判断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防止企业错误估算市场经济发展形式,以及数据错漏和舞弊现象的发生。

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思考

(1)管理模式不够规范

从目前上市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现状看,普遍存在着控制管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缺少相关政策制度支持,所以不能完全发挥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应用效力。在上市企业经济初期发展阶段,没有对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当相应的上市经济项目活动开展之后,人员无法摆脱传统工作模式和工作要求的影响,进而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工作内容,降低了企业的隐性影响力,对上市企业的后续发展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应该对企业人员信息进行整理,联合管理层级别人员召开统一的工作会议,统一企业人员的思想意识,进而让企业人员工作节奏达成统一,实现企业人力资源价值。

(2)控制方式执行力差

通过上文的叙述不难发现,我国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管理操作上的失误,按照正常的发展流程要求,在开展上市经济项目活动时,企业人员要进行访谈研讨活动,针对经济项目活动内容进行反复的验证和分析,推断项目计划实行的效果,判断计划条件是否符合预期发展的要求,确定计划内容中的薄弱环节,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扩展内部控制管理的应用领域。但是通过数据调查后发现,企业对于该项内容的重视程度不够,对项目内容的监察力度不足,进而影响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效果。

(3)控制制度合理性差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主要以人员职能级别为执行依据,但是这种这种制度内容缺少合理性,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不能把握住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点,忽视了监察报告的总结和上报,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发生企业经营风险问题,企业管理工作报告不能及时的统和在一起,相关工作人员无法就企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延长了解决风险问题的时间,增加了企业的损失资金数额,针对这样的情况,就应该制定专业的内控规章与流程,提升人员的监察意识与责任感,保证企业相关数据整合的及时性。

<

假定在政府干预缺失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博弈逻辑的决策主体都表现为理性,而且他们所有行为(包括能否守信)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效益的最大化,这里的决策主体是指民营企业,它们的效用最大化,指民企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它们的博弈情况如下表:

在上面的支付矩阵中,作为决策主体的两个企业甲和乙,在决策时都会参照对方的决策。假如甲、乙企业都选择守信,那么双方彼此获利为6,若甲企业单方选择失信则获得的支付为8;乙企业若选择失信,甲企业选择守信是不会有任何收益的,甲企业如果也选择失信却能得到4的收益。故此,甲民营企业为了最大限度获利,无论乙企业是否守信,都会选择失信,以便最大程度地确保自己获益。同样,乙企业为了实现效益最大化,也会依照这样的推理程序做出失信的策略,此时,甲、乙企业即有相同的博弈策略,也就是失信策略。这种情况下,对甲、乙企业来讲无论对方采取哪一种方案,失信的策略是能够给彼此带来更大利益的策略,因此,在民营企业之间以及民营企业与其它企业的博弈当中,如果没有政府的监督机制,决策主体做出任何不守信的行为都不会为此付出额外的失信成本,或受到严厉的惩罚,博弈民企双方选择失信,最终得出唯一的纳什均衡,其博弈结果为(4,4),明显少于双方守信(6,6)的收益。甚至还会因为企业理性经纪人这样的决策导致整个交易的无法进行,并且还会减少社会资本整体流量,使社会的整体利益呈现出非理性状态,甚至出现0收益的纳什均衡,更谈不上达到帕累托的最优状态。

可见,单凭个别企业的自觉而无外部制约机制,守信行为是无法保证的。因此,需要政府建立长期有效的制约机制,例如在制度建设、经营环境等方面建立诚信意识,推进企业交易的信誉。为了规范企业在获取利益时采取的手段,政府应对所有参与企业的交易行为进行干预,对参与企业的决策造成影响。在完全竞争的市场当中,每个企业都会面临许多交易伙伴,因此,他们不用改变机会成本,只改变其交易伙伴。所以,博弈的双方企业无法猜透对方会采用何种策略,无法确信与对方的交易能否永久进行下去,所以,不守信策略的选择就成了彼此效用最大化行为,尤其是在双方一次性的交易过程中,承诺的兑现是最没有把握的事情。因此,在自发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结构中,假如没有政府的干预、监督,企业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特征注定其守信行为不可能或极少发生。

因此,国家对企业竞争有关方针、政策的制定是其守信行为能否发生的重要保证。其中的原因就是放弃守信成本不必承担任何费用,还能给失信方带来更大的利益,这使得企业不会自觉遵守诚信交易。政府是靠增加企业的失信成本,使得博弈双方遵循守信原则来实现效用的最大化。

其实,从长远来看,守信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因此,越是成功的企业,越会自觉坚持守信的原则。有着较高信誉的知名企业一旦有了不守信的记录,不仅会损害自己的声誉,更会影响到企业的收益。所以,越优秀的企业,越愿意坚持守信的原则。本着这样的信念,在企业的交易当中,(守信,守信)的均衡情况总会稳定地保持下去。

虽然如此,在复杂的现实经济活动中不守信行为还是时有发生。但这不能否认政府监管的成效,只能表明政府的监管力度还无法保证每一次交易的失信行为得到遏制及惩罚。只要存在获利而不被惩罚的机会,作为博弈逻辑主体的交易企业就会铤而走险。

我们可以通过博弈模型来分析个别企业的决策行为如下:

①知道对方是遵守承诺的,并选择守信会获得8个有效支付;

②选择不守信并没被发现获利为12;

③选择不守信而被发现制裁为-2如果这个企业的不守信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为T,根据概率论知道,不被发现的概率为1-T。下表所示即为这场博弈中的支付矩阵。

如果8>12-14T即T>4/14时,交易者选择守信;

如果8<12-14T,即T<4/14时,交易者选择不守信。

从上面的计算、分析看出:企业交易的失信成本越大,他们在交易中守信的几率就越大。所以,增加企业的失信成本将是其有效措施;在规定了失信成本后如若保证信息的畅通,某些企业的失信行为一旦发生就会被发现,并得到及时的制止和惩戒。

因此,企业之间博弈竞争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因为政府的干预,是其守信行为实施的保证。其理由是:失信不但不承担任何费用,还能给失信方带来更大的利润,政府干预的实质是增加了企业的失信成本,迫使其不得不遵守诚信。为了遏制失信行为,政府还可对此制定法律制度,把依法治国延展到依法治商当中,严厉打击民企交易当中的不守信行为,加大他们的失信成本,形成博弈企业的双方只有遵守信誉才可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当然,政府对民营企业竞争实行监管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只有民营企业的自律与政府的有机调控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效地保证市场秩序的稳定与经济的正常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永生.黄昊.基于博弈论的中小企业竞争战略思考[J].当代经济, 2012.2:42-43.

[2]张凤凉,黄鹏燕.论我国民营企业的信用缺失与重建[J].特区经济,2007.10:100-11.

[3]李勇.基于博弈论的企业决策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01.11.

第三篇:郑州代理记账公司: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金凯元——代理记账、工商注册首选品牌

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代理记账、工商注册 财务咨询、审计汇算 首选金凯元好快记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搞好企业内部审计,郑州代理记账公司整理如下。

一 、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对内部审计职能的理解较为模糊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是一种行政命令的产物,在初期形成了片面强调外向性服务及作为国家审计基础而存在的内部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实际上导致了人们对内部审计职能上的模糊认识,至今仍有些企业内部审计难以融人其整体经营管理之中,更不用说当时不少企业及其管理当局对之很不理解甚至有抵制情绪,其结果直接导致内部审http:// 金凯元——代理记账、工商注册首选品牌 计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更谈不上履行其监督评价职能及开展保证咨询活动,从而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内向性服务的作用,导致我国内部审计存在诸多不足。

2、我国内部审计独立性差

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是使内部审计具有客观性、权威性及公正性的必要条件。独立性原则是内部审计区别于企业内部其他职能部门的重要标志。无论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离开独立性,审计结果将毫无意义。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或隶属于财务部门,或与纪检、监察合在一起作为一个常规部门,受主管财务的副总领导,仅有极少数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隶属于审计委员会。根据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虽然对审计委员会作出了“独立董事应占多数并担任召集人,审计委员会中至少应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专业人士。”的规定,但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上市公司股东特别是国有股东“缺位”情况普遍,对公司经理人员缺乏有效约束,“内部人控制”严重。审计委员会也并没有要http:// 金凯元——代理记账、工商注册首选品牌 求全部成员为独立懂事,内部审计即使受审计委员会领导,其独立性也非常有限。而国外内部审计愈加强调提高内审组织的地位,突出表现在越来越多的内审部门转为直接向总裁或董事会报告工作,一些知名度较高的跨国公司如福特、百事可乐、波音等甚至设立了副总裁级的总审计师。

3、内部审计工作范围过于狭窄,对企业经营决策参与有限多数企业的领导人员对内部审计及职能本质特征认识不足,错误地认为审计就是查账。随经济发展虽然有所好转,但总体上没有根本性的改进。直至现阶段,我国仍有不少企业的内部审计仅局限于企业财务会计方面的审查,很少触及经营管理的其他领域,从而使内部审计多属财务性质,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实际上变成了财务会计的自审过程。加上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的作用认识上存在偏差,一直认为内部审计是差错防弊,以评价为主,对审计建议重视不够。这直接导致我国不少企业对内部审计所能提供的评价、咨询等服务缺乏全面正确的理解。事实上,企业在制度制订、工http:// 金凯元——代理记账、工商注册首选品牌 程项目、重要合同、投资决策、资金使用、财务规划甚至信息系统建设等诸多方面非常需要内部审计的支持与服务,但许多内部审计机构在实际工作中却被常常别忽略,或者有些被赋予不应有的职责。在这些企业中,内部审计在强化内部管理方面的作用未被充分认知或未被正确认识,内部审计机构并没有被看作是企业整体的或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4、审计技术落后

西方国家内部审计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大力开展审计调查,对组织中存在的带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特别是组织所面临的财务和经营风险,进行经常性的调查、和评估、预测。特别是国外自20世纪中期以来,审计界开发出了多种审计抽样方法和选样技术方法,大量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如ACL等等,并通过建立各种审计风险模型的方式,减少自身工作风险。而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却一直以手工查账为主,凭审计人员个人经验和职业判断、通过随意抽样进行,较少运用统计抽样和机辅助审计软件,审计http:// 金凯元——代理记账、工商注册首选品牌 工作的风险无法量化。以事后审计、静态审计为主,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很少开展,不利于审计部门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避免造成损失。

5、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

一、综合素质尚待提高内部审计在企业的地位不高,难以吸收优秀的人才加入到内部审计队伍中,无法完成自身的吐故纳新。特别是我国企业对内部审计重视不够,经常将一些“老、弱、病”或不好安置的人员放到审计部门,长期以往造成内部审计从业人员中有相当数量人员年龄偏大,且不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另外,有相当数量的企业领导认为内部审计就是对财务工作的“差错防弊”,习惯于从财务人员中挑选审计人员,造成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特别是风险管理和信息技术知识极为欠缺。这也是造成内部审计工作存在上述诸多差距的根本原因之一。而国外各类公司都把审计人员配备作为充分发挥审计职能的必要条件。朗讯公司的75名审计师中有30名工商管理硕士,35名审计师拥有相关证书。审计部门努力让每个人的才http:// 金凯元——代理记账、工商注册首选品牌 能和具体项目结合起来,为此设计了非常详细的技能矩阵,然后将这一技能矩阵用于审计工作的分派和个人发展的监测。

总之,由于我国内部审计独立性、权威性差,审计范围受限制,审计方法落后,审计结果的质量大打折扣。而且由于审计人员对审计职能认识的浅薄,再加上长期忽视后续审计工作,致使审计结果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更谈不上为组织增加价值。而西方国家内部审计已经运用各种方法、开发各种技术手段为企业增加价值服务。如微软公司使用问题管理器用来解决审计跟进程序的问题。该工具属于管理部门,他们负责问题的跟进解决,每季度跟踪数据库,并与审计按期接口,按季向审计委员会报告。而且,审计委员会每年会有两次收到有关内审和外审问题的状况报告。当问题解决之后,文件存档而且可以随时查询。

二、完善与发展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内部审计的战略地位能否提高,既取决于内部审计部门自身,又取决于企业内部环境。针对上述存在问题,要提高内部审计工作http:// 金凯元——代理记账、工商注册首选品牌 的地位和作用,应该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定位及隶属关系,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内部审计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接受董事会或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二是接受公司经理层的领导,三是接受董事会和经营层的双重领导。对于以上3种模式,效果最好的应该是第三种即内部审计既能对董事会负责,对经营层进行监控,同时又代表经营层对内部管理进行监控。无论是执行何种审计,关键在于必须具有独立性,因此保持单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首先要求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地位应超然独立于企业的其他管理部门。一般来说,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所隶属的领导层次越高,独立性就越大。借鉴国外经验,隶属于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是比较好的模式。在建立内部审计机构、选拔内部审计人员时应科学合理地设置与聘用,从审计基础上给内部审计人员创造优越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支持,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内部审计工作,从人员上为内部审计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在尚不具备设立http:// 金凯元——代理记账、工商注册首选品牌 审计委员会的企业,可实行总审计师制度,负责对审计工作的沟通和协调,确保审计信息及时传递给企业最高管理当局,确保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

2、健全内部管理体系,完善法规,规范工作

在《审计法》的指导下,制定企业内部审计的法规。使法规真正做到与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结合起来,要明确内部审计的性质、地位和从属关系,保证内部审计的合法身份,使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审计人员有章可循。其次,要加强内部审计法制思想建设,要让审计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观念首先进入法制式轨道,防止在内部审计监督中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避免执法的随意性。

3、拓宽审计领域,由财务审计转向经营审计

传统的审计项目必将伴随着时代的辉煌而逐步成为过去,内部审计不能仅停留在以真实性、合法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层面上,要关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真正在“管理+效益”上下功夫。因此,内部审计必须寻找新http:// 金凯元——代理记账、工商注册首选品牌 的亮点,向更为广阔的领域发展,如开展管理审计,向管理要效益,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挖掘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总之,应从多层次、多角度构建一个纵横交错的严密的内部审计网络,真正起到审计监督、防范和服务的作用。

4、建立企业内部审计行业协会,更新观念,完善企业内部审计设立方式过去我国内部审计主要采取行政管理手段,用行政命令要求企业建立内部审计机构。这种方法从根本上说不符合内部审计发展的要求和一般规律,效果不太明显。借鉴国外发展内部审计的经验,我们的监督指导工作也要转变方式方法,建立内部审计行业协会。具体内容包括建立注册内部审计师制度,组织内部审计师的培训和后续教育,加强与国际内部协会的业务交流,实行内部审计工作达标考核办法。同时企业应更新观念,重新认识内部审计职能,使其发挥最大效用。

5、充实力量,改善内审人员结构,提高审计队伍的素质应设计良好的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内部审计队伍,对已有的人员http:// 金凯元——代理记账、工商注册首选品牌 必须加强业务知识的更新与再提高 ,认真推行内部审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注册内部审计师制度。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式对现有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

6、大力改进审计手段,推进审计信息化 审计手段将由以手工操作为主向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实施审计的方向转变,使审计手段更先进,审计效率更高。要把软件应用作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把办公自动化作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力,把培训作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证,把网络建设作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力争把审计信息化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

以上由郑州代理记账公司整理总结。

http://

第四篇:金融危机是由外部因素还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

金融危机是由外部因素还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历来学术界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阴谋论和规律论。阴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遭受有预谋和有计划攻击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种观点较为流行。规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的自身规律,是内因造成的。三代金融危机理论①基本上是承认规律论。随着金融监管技术提高,一个国家因监管或管制出现问题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变小;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现代的金融危机基本上表现为在国际经济失衡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扭曲的国家货币体系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因而从本质上说,金融危机的性质和成因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国际经济的视角具体解析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

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金融危机离不开国际游资的攻击。1992 年欧洲金融危机,索罗斯通过保证金方式获取1 :20 的借贷,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通过卖空相当于70 亿美元的英镑,买进相当于60 亿美元的马克,迫使英镑大幅贬值,在偿还借贷后净赚15 亿美元[4 ] 。在1994 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前,国际游资持续大量地进入墨西哥证券市场,在墨西哥所吸收的外资中,证券投资占70 %~80 % ,但在墨西哥总统候选人遭暗杀事件后的40 多天内,外资撤走100 亿美元,直接导致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5 ] 。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是国际游资首先攻击泰铢,低买高卖,并巧妙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获取高额回报。

根据IMF 对国际游资的统计,20 世纪80 年代初的国际短期资本为3 万亿美元,到1997 年底增加到7. 2 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20 %。2006 年末,仅全球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总额就达1. 43 万亿美元,比1996 年末增长约6 倍。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也不断丰富,从最初的“卖空+ 杠杆”策略(市场中性基金) ,发展成为单策略型(包括套利型、方向型、事件驱动型等) 、多策略型(包括新兴市场型、并购型等) 、基金的基金等多种投资策略。其风险特征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既有高风险、高收益的宏观对冲基金,也有低风险但收益相对稳定的市场中性基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国际资本流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国际间的过剩资本流动造成了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巨额的国际货币资本必然要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猎取利润。

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 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繁荣转变[6] 。按照金融市场的心理预期自我实现原理分析,当大量国际游资进入一个国家时,即使这个国家经济发展表现一般,在大量资本进入的情况下,也会带动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国际金融家掌握话语霸权的情况下,他们通过有意识地夸大被攻击国家发展中的成绩或存在的问题,以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心理预期。从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先用“经济奇迹”、“新的发展模式”来吹捧经济成就,然后用“不可持续”、“面临崩溃”来夸大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国际游资有预谋进入和撤退,就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崩溃。国际游资娴熟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荣时期赚取高额利润,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机赚取高额利润或者收购危机国家的优质资本,进而控制被攻击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是在新兴市场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后,国际直接投资( FDI) 为什么会低价收购危机国的优质资产,形成新的经济殖民主义的根本原因。

第五篇:影响企业内部信任的因素

无论在决定组织整体信任水平还是具体预期方面,管理者总是扮演主角。大部分垂直方向上的交换都是由他们发起。因此,不管行动中表现出来的信任或不信任程度如何,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回复。管理者设计出酬劳和管理制度,清楚地呈现出部门或组织内信任的基础水平。构建在不可信任和机会主义假设基础上的动因理论关注的正是这个问题。不仅如此,管理者控制部分信息的流动,掌握获悉重要信息的机会,就影响到组织或单位之间信任的程度 。管理者对信任水平的影响,以他在组织中的角色特征为基础,首先,管理者的信念和行动对组织中来源于过程和来源于特征的信任模式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他们能够在数量上控制交换的机会,而交换机会的多寡直接影响信任水平;他们能够在数量上控制纷繁复杂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是以父子关系为基轴的,强调集体主义和角色意义上的上下关系,并且上下之间的权力差距较大,不同于西方社会所强调的个人主义、上下之间的权利差距较小和彼此较为平等的人际交往倾向。就社会心理因素来讲,“家长制”意识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意识和行为,不可否认下位者会或多或少的存在这种想法,即希望自己的直接领导能够在工作中有力地领导下属开展工作,像家长一样恩威并重。同时在对华人企业的研究中表明,许多企业会以家庭作为企业的隐喻,通过泛家族化的过程,传统的家族中的伦理或角色关系会类化到家族以外的团体或组织。

在讨论信任与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时,因管理行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而不同于上述研究中静态的上下属之间的个人背景相似性等因素。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企业内部的信任行为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企业运营、管理方面的内部成本,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那么,影响企业内部信任的因素都有哪些? 采取何种方法才能提高我国企业员工对企业内部信任的认同?

有研究表明,对“企业内部信任”的影响因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领导者行为(包括领导对下属的信任、领导给下属足够的支持和资源去工作、领导对下属一视同仁、领导有责任感、领导的指示明确清楚等因素);二是企业管理的民主化程度(包括员工的提升规则是否公平、员工是否参与决策过程、管理层在决策时是否考虑员工的利益等因素)。 在企业内部,管理者控制部分信息的流动,掌握获悉重要信息的机会(Pfeffer 1992)就影响到组织和单位内部的信任程度 。不能相互信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所造成的。如果领导者对下属一视同仁,对重要信息的传递不因人而异,就会减少对“企业内部信任”有严重负面影响的的猜忌现象出现,从而促进企业内部的信任。在郑伯勋关于企业领导特质与上下属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中指出,华人企业中的领导可以分为三个面向,包括权威领导、慈悲领导和德行领导。其中权威领导强调严密控制与权谋,会导致部属对领导者的不信任;而慈悲与德行领导强调义务与以身作则,会导致部属对领导的信任。塞林(Silin,1976)在观察台湾一家大型企业主持人的领导作风后指出:具有高超的技术水准,能将抽象理念化为实际行动的作风,是现代企业组织中德行领导的典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公司全年放假通知下一篇:公司监控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