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金融论文范文

2022-05-11

第一篇:西部金融论文范文

西部大开发战略下的西部农村金融生态优化

[摘要]金融是一个国家现代经济的核心,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下,要使我国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突破,就必须从农村的金融着手。但是,我国西部农村现有的金融生态并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存在金融与经济发展相互制约、双双落后的局面。研究分析我国西部农村金融生态的现状,结合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探索西部农村金融生态优化的具体路径,对我国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金融生态;西部农村;西部大开发

一、我国西部农村金融生态现状

金融生态是指各种金融组织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金融组织内部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特征并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系统。所以,要分析西部农村金融生态现状,就必须从金融组织本身及其所生存的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西部农村的金融组织

1.金融产品供给不足。在我国西部城市中,金融市场种类繁多、管理先进、规模庞大、机构健全。与之相比,在西部农村中金融组织则呈现较大的差距。首先,城市中现代化的交易系统无法延伸到农村,使得交易手段比较落后;其次,由于缺乏竞争,导致金融产品的种类单一,特别是金融电子化产品的缺乏使西部农村农户无法享受到现代金融的便利,这主要表现在银行和证券市场两个方面。

证券市场是资金需求者进行直接融资的重要金融市场,要想推进西部农村的金融发展、促进金融制度的市场化转变,西部农村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股票发行是我国西部资本市场最主要的方式,但是在筹资总额、上市公司的数量上,均处于全国下游水平。根据调查研究报告显示,目前证券交易网点在我国西部大多数农村中并没有设立,更不用说信托投资公司等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这种情况使得我国西部农村农户参与各种金融商品的机会变得很少,至于金融衍生品等新兴的金融工具更是从未听说,农民的货币结余就只能是存款而别无其他选择。再加之我国目前处于负利率时期,银行给予的存款利率还没有通货膨胀率高,造成农户的储蓄贬值,更是使得我国西部农村金融生态不断恶化。

银行资金信贷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但是像外汇、结算等业务在我国西部农村银行很难见到,一般都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在贷款方面,我国西部农村银行短期流动资产贷款、生产性贷款占较大比例,长期固定资产贷款、生活消费性贷款占较小比例。在存款方面,转账结算的往来账户、异地存款、信用卡等业务很少,主要为一般性储蓄。还有西部农村银行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贷款发放比较难,资源的利用率很低,于是西部农村银行将农户的储蓄用于向西部城市发放贷款,造成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

2.农业保险机制不完善。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农业保险可以对因自然灾害而造成的损失进行一部分补偿,是除了政府救助的另外一种有效的补偿方式,是农户实现收益的一个保障。但是,由于西部农村的教育水平比较低,导致了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知程度比较低;由于西部农村农户的收入不是很高,所以对保费的支付意愿也比较低。此外,西部农村地区也存在着一系列不利因素,如赔付率较高、理赔难、缺乏政策支持等。这些因素都间接导致了我国西部农村保险市场没有进入开发状态,西部农村农业保险的产品基本处于一种空白状态。

3.正规金融机构服务弱化严重。当前,我国的金融改革在不断地深化当中。据统计,自2005年以来,商业银行共从西部省份的农村地区撤并了4万个分支机构,规模较大的金融机构在西部农村地区基本是看不到的,未撤并的正规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也随着撤并大潮发生了改变,对数额小、分散的农业贷款业务受理量大幅度下降。除此之外,我国西部农村邮政储蓄主要业务为吸收存款;另一家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也不考虑非政策性业务;农村小额信贷公司限于“只贷不存”,存在资金总量不足、经营风险大等问题,导致可持续发展不足,农户无法长期获得稳定贷款;而村镇银行又处于发展阶段,在西部农村覆盖面小、市场知名度低,农户还无法享受到其带来的金融服务。所以,我国正规金融机构的对西部农村的金融服务已经严重弱化。

4.金融机构运营效率低、经营风险高。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经营绩效差使得负债业务严重不足、资产业务质量低下,中间业务的收入也很少。这就直接导致了存款减少,贷款损失严重,于是农户对金融机构的信任严重下降,导致农村资金严重外流。由于没有足够的存款,金融机构也不敢发放贷款,恶性循环随之产生,最终的结果是使自身存款积累较少,一旦一笔较大金额的不良贷款在当地某个金融机构出现,就会造成该地整个金融机构的系统风险。

5.西部农村金融市场“二元结构”特征明显。西部农村金融市场“二元结构”主要表现为正规与非正规金融机构分割与并存。这种结构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政府对金融机构的一些政策,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本身自主经营的能力,使得西部农村金融机构不能在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导致正规金融机构在西部农村农户中的地位下降,失去了农户的信任,从而促进了非正规金融机构的产生。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在同样的交易成本下,正规金融机构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他们不愿意也没有动力为西部农村小规模资金需求提供服务。因此,尽管正规金融的供给不足,可是需求者依然存在,正规金融机构的替代者非正规金融也就随之产生。由于非正规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风险要比正规金融机构大,他们的弥补方式通常是提高利率以获得更高的风险报酬率。虽然其利率较高,但是由于其方便灵活等优势,依然在西部农村金融市场中占有很大份额。可是问题在于,这些非正规的金融机构没有标准的合约、明确的制度和严格的监管制度,同样给西部农村农户带来很大的风险。

(二)西部农村的金融组织所处环境

1.西部农村失地农户逐年增加,使得农民工成为金融需求的主体。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建设征地等其他建设征地等造成西部农村地区失地农户大量出现。农户虽然获得一定的补偿,但是失去土地使得农户的家庭收入变得更低,由于缺乏技术、教育水平较低造成了农户就业困难。因此农户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这就造成了农民工的大量出现。农民工在获得劳动收入之后,需要通过金融机构将劳动所得流入农村,这就使得农民工成为了西部农村金融需求的一个主体。

2.西部农村农户金融意识薄弱。受西部农村教育基础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农户的受教育程度比较低。他们大多数从事的均为传统的家庭种植业,盈利能力比较差,加之没有任何专业技能,他们没有办法从其他途径获得收入,所以整体收入比较低,没有多余的资金去考虑金融方面的东西;另一方面,他们的消费需求也仅限于基本的生活性消费需求,投资以及风险预防意识薄弱。因此,我国西部农村农户对于金融的认识处于底层阶段。

3.人才的欠缺。人才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他可以为农村金融带来新的思想、充分发掘农村的金融资源。为了配合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去西部农村就业。但是,往往由于西部农村恶劣的生存条件、不便利的交通、简陋的医疗设施等原因,导致很少有毕业生下到农村基层去进行工作,所以农村还是面临着人才空缺的问题。

4.金融政策不健全。我国西部农村金融政策的不健全,首先表现在征信系统方面。信用制度是金融市场的基础。西部农村贷款的需求者主要为广大农户。在贷款发放过程中,由于征信系统的不完善以及信息严重的不对称,导致贷款风险增大,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时有发生。其次表现在监管机制方面,由于监管设备的落后、交通的闭塞,使得一些惩治制度无法实施。体系的不完善,使得西部农村金融机构缺少风险管理化制度以及预警体系,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出现问题,往往已经到了很难挽救的地步。再次表现在在法律制度方面。西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相关法律缺失比较严重,使得其在发挥自己作用时缺乏法律的支持,减缓了西部经济发展的速度。最后表现在在国家政策方面。我国是一个行政主导的国家,政府对于正规金融机构的政策性保护反而会影响金融机构的发展。

5.农户资金风险较大,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农户把钱存储在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以贷款的方式发放给其他需要资金的农户,这就使得农户的资金风险在无形中被放大。首先,由于西部农村农户可用于抵押的资源比较少,提供不了有效的担保,随即产生信用困境,资金的归还无法得到保障,这就造成了信用风险;其次,西部农村农户主要从事传统的种植业,生产周期比较长,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形成西部农村农业资金的高风险成本;再次,西部农村农户贷款的特点是额度小、笔数多但是比较分散,这就加大了管理成本。这些因素使得农户对于自己的资金失去了安全感,不愿意将资金再投放进农村,从而造成资金外流,阻碍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农村金融生态改善带来的机遇

自从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针对西部农村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在这些优惠政策实行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其中的机遇。

(一)资金方面

一个重大项目的成功落实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国家为西部大开发每年拨款数千亿元,这数千亿元资金进入到西部,它的流动需要很多载体,这就为西部农村金融机构的大量产生提供了机遇。由于金融机构大量产生,必然就会产生同行业的竞争,随即进入优胜劣汰的机制,促使西部金融组织良性发展。

(二)政策方面

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一直为参与西部大开发参与者提供政策优惠,例如在税收方面,在分税制改革以来,西部农村政府拥有了一定的税收权,这使得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对当地金融体系进行扶持。农村小额信贷公司的兴起,为农村低收入群体和微型企业提供新的金融服务手段。村镇银行的发展,增加了我国农村欠发达地区的金融供给,缓解了农村金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在土地使用权方面,国家在土地使用权、土地出让金上也给予了很多的优惠。在这些优惠政策的促使下,我们应该发掘西部农村的潜力,充分利用优惠条件,大力开发西部的资源,带来更多的资金流动,给予西部金融生态完善强有力的支持。

(三)教育方面

西部大开发归根结底需要人才的支持。当地的金融生态环境到最后还是需要当地人民去建设、维护。只有总体教育水平的提高,才能使当地农户的教育水平提高,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村的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提高。为此,国家提供专项资金大力修建希望小学、提供优惠条件开展西部支教、鼓励大学生村官等,都是为了向西部农村注入新的血液。所以,西部农村应该抓住这些机遇,帮助一部分人先提高起来,然后以点带面,带动整个西部农村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农村本身方面

西部大开发给予西部农村资金、政策、人才大力支持,使得大量资金、人才涌入西部农村的同时也将西部农村带入到了大家的视线当中。在政府帮助西部农村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大量的投资者来到了西部农村。他们可以利用农村本身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农家乐的发展,当地的土特产也可以得到推广,这样就会形成更多的资金流动,促进各种各样金融载体的产生,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西部农村金融生态优化的对策

(一)城市农民工作为联结城市和农村的纽带,应当重视城市农民工金融意识的普及

西部农村农户作为西部城市农民工的主要来源,是联结西部城市与农村的纽带,同时也是城市与农村信息互相传递的一个通道。目前,我们对于农民工的金融需求仍然不够重视,对于面向农民工专门的金融产品及服务体系建设仍然不足。随着西部农村农户失地现象越来越严重,农民工便承担着为家庭提供经济收入的责任,农民工打工所得的劳动收入一般都通过汇款形式直接汇给家人;同时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回乡创业,他们不仅把城市的信息与技术带回了农村,因此也产生了金融需求,这就给西部农村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血液。农民工受到城市大环境的影响,耳濡目染了城市中的金融意识与思想,当他们回到西部农村时,便会成为金融知识的传递者、金融信息的宣传者,使得更多西部农村农户了解金融,从而达到城市带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目的。

(二)模仿“家电下乡”给予财政补贴,大力推动金融产品在农村的使用

商务部统计结果显示:2011年度,“家电下乡”销售达1亿台以上,销售额超过2500亿元人民币,在拉动消费取得明显效果的同时,家电在农村的普及率也得以提升,家电的使用率也进一步提高。“家电下乡”活动取得成功离不开政府13%的财政补贴。所以,针对我国金融产品在农村的使用以及普及,可以模仿“家电下乡”利用财政补贴进行普及。例如:给予财政补贴取代对农民贷款的贴现方法,可以使农民贷款的使用率大大提高,并且避免贷款被转移用途或者无效使用。随着普及率的提高,不仅可以使资金重新流回农村,而且可以使农村的金融意识逐步加强,进一步促进我国西部农村金融生态的完善。

(三)政府减少干预,促进银政关系良性发展

我国金融组织并不是由市场完全决定的,政府对其的影响作用十分巨大。所以,西部农村政府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切忌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随意干扰,减弱本身的管理职能,为市场主体服务,遵循我国西部农村金融生态自身发展的规律性,使其调节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农村金融机构本身也应该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配合西部农村政府,做农村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后盾,促进政府和银行关系的良性发展,推进我国西部农村金融生态的完善。

(四)改善金融组织单一的现状,大力发展适合我国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

我国西部农村邮政储蓄主要业务为吸收存款,贷款发放则比较难,而另一家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除了政策性的粮油收购、储备业务以外其他业务均不办理。考虑到这些因素,我国西部农村实际上仅剩农信社一家金融机构。这就导致了竞争的不充分,使得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缓慢。为此,我国政府应采取一系列强化措施,例如继续扶持和规范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信贷机构,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进一步改善西部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还要根据国家政策,加速改变邮政储蓄现状,为我国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信贷支持路径。其次,在改善我国金融组织单一现状的问题上,切忌盲目地增加金融组织的数量,应当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并且实行土地联产家庭承包制,对于每个农户家庭,他们的生产规模都比较小,生产的商品化程度,社会化程度、现代化程度都很低下。所以,针对我国的国情,我们需要的是多样化的农村金融体系而不是单纯的商品金融。

(五)正确引导民间资金,服务农村金融发展

2012年国家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将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缓解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目前在西部农村地区,广泛存在乡镇企业借款难、贷款难的问题,温州金融改革中通过适当放松管制,正确引导非正规金融机构,促使其合法化的做法,对于西部农村金融改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次,丽水地区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更是旨在破解农村金融难题,通过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进入金融领域,建立一个多层次、低成本、广覆盖、商业运作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西部农村地区金融生态先天发展不足,可以参考丽水采用的林权抵押贷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等措施,正确引导民间资金,为农村金融发展服务。

(六)建立、健全西部农村金融法律法规制度

目前,我国西部金融生态中仍然存在许多法律问题没有解决,法律法规的滞后已经阻碍了西部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为此,推进金融法制建设,构建合理高效的金融生态成为完善我国西部金融生态的另一项基本任务。完善基本的法律法规,包括建立有关存款保险机制的法律制度,建立市场化的企业破产制度,降低金融机构破产成本,完善金融产权制度,形成产权主体多元化,消除金融产权所有制歧视的制度障碍等,使金融生态中的优胜劣汰机制能充分发挥作用。其次,应保证执法的公平公正性,为维护西部农村金融生态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七)建立、健全西部农村金融生态监管机制

金融是高风险行业,所以完善的监管机制是其发挥作用的保证。我国目前的监管机制一直秉承了全面覆盖的理念,并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这些金融机构的延伸力度依然不够,对于西部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仍然存在许多空白和盲区。对此,我们应采取一定措施。首先,健全监管机制。可以根据农村金融机构在监管部门的登记备案,按照组织形式、财务制度、经营业务范围等,标准明确的制定各个分类法律法规。一方面,对在金融机构从业的人员,要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在业务操作方面从法律角度进行指导。另一方面,要重视行业自律、机构内部控制以及市场约束的补充和配合,将金融业的行业自律和政府的外部监管有机结合,建立起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其次,建立西部农村金融机构指标评价体系。包括金融主体意识形态指标体系、金融运行环境指标体系、金融主体主观能动性指标体系。对每个体系中的元素给予相对应的指标。利用这些指标定量分析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村金融资源水平、社会信用水平。利用定量分析所得数据对其风险预警机制,更好地完善西部农村金融生态监管机制。

(八)建立、健全西部农村金融征信系统

西部农村金融生态的完善离不开征信系统的支持。西部金融生态征信系统包括西部农村金融机构的诚信和西部农村农户的诚信。在我国西部农村农户的眼中,金融机构只是一个简单的保管箱的功能,而并不是融资渠道或者交易媒介。取现的顺利程度、资金的安全可靠程度便成为西部农村农户对金融机构的选择标准。服务设施的规范程度、营业场所的固定程度、从业人员的服务态度成为对金融机构的评定标准。所以西部农村金融机构应该重视自身的服务质量、业务效率等,以规范化服务来赢得农户的信任,进而使得西部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吸收能力得到加强。西部农村农户自身的诚信建设是西部农村金融征信系统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我国西部农村信贷投放的对象主要是农户个体经营者,但是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低,信用观念淡薄,缺乏系统、规范的账务管理与制度约束。随着我国西部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普及,银行卡已经十分普及。银行卡上记录了农户的基本信息,并且对其金融交易记录也有详细的记录,所以,我们可以以银行卡为中心建立农户征信系统,通过对其交易内容的分析进行信用等级的评定,从而确定授信额度。例如:我国贵州清镇已经启动了“诚信农民”建设。通过信用评级,将农户分为一般诚信农户和一星至五星诚信农户,等级不同,得到的贷款额度和政府贴息也不同,一般诚信农户可获得5000元至1万元的优惠贷款,而五星级的诚信农户可得到20万元的优惠贷款。这样农户争相将自己的信用等级提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加速农户征信系统的建立。

(九)发展中间业务,完善金融服务硬件设施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实施,我国西部农村与外界的交往也越发密切。这就对农村信用合作社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例如汇兑、结算等中间业务。中间业务是目前金融机构盈利的又一个增长点。中间业务的发展不仅可以使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盈利能力增强,而且还能满足农户的金融需求。但是,中间业务的办理依赖于金融硬件的完备,目前农信社不属于银联成员,网上银行业务也没有开通,电子汇兑时间长,结算手段相当不畅。交易的不方便使其丧失了大批农村的优质客户。因此,加强金融服务硬件设施迫在眉睫。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结合西部大开发,建立符合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资金清算系统,以满足西部农村农户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促进我国西部农村金融生态的完善。

(十)开发农村保险产品,完善农村保险机制

西部农村农业既面临着自然风险,又面临着市场风险,但是即使承担着这么大的风险,农户的收入仍然处于低下水平,农户的风险和收益完全不对称。保险作为风险补偿的一种方式,同样可以适用于农业生产。当农户的收益由于市场或者自然灾害受到损失时,保险产品便可以进行补偿,这就使得农户的收益得到了保障,降低了风险的预期,改善信贷资金发放难的现状;其次由于风险的预期降低,更多的金融资本流入农业生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降低了融通的成本。因此,农业保险的完善对于推动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较大贡献。

四、结束语

西部农村金融生态的完善是西部农村经济得到发展的前提保障。在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下,我们应该利用政府给予的优惠条件,结合我国西部农村金融生态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我国西部农村实际的金融法制体系和金融生态完善措施,促使我国西部农村金融生态的健康发展,扎实稳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

[责任编辑:梁小楠]

作者:何树红 杨博 戴明爽

第二篇: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政策取向

[作者简介]陈延彬(1982-),男,上海人,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房地产经济。

[摘要]在市场经济下,金融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中国协调区域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实施区域金融政策是中国协调区域发展的现实选择。应尽快建立适应西部特点的新型金融组织体系,通过培育区域金融中心、健全区域金融协调机制,并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实行有针对性的金融政策。

[关键词]区域金融政策;效果差异;协调区域发展

[文献标识码]A

一、区域金融政策必要性的理论基础

区域金融是指一个国家金融机构与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它表现为具有不同形态、不同层次的相对集中的若干金融区域的金融活动。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深化的区际差异,影响到金融运行的效果,进而又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由于马太效应,区际间的差异会逐步拉大。在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如何充分发挥金融的作用,是成败的关键,而实施区域金融政策无疑为欠发达地区金融要素的集聚、金融市场的培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对统筹区域发展作用显著。不同的经济和金融理论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了实施区域金融政策的必要性。

1.经济增长理论。各类经济增长理论在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增长时,往往从不同的侧面加以分析,认为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取决于不同的因素,然而,资本积累效率与资本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本上达成共识。决定资本积累效率与资本配置效率的融资体制在经济增长中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两个效率”的提高又是由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决定的。由于资本的逐利性,欠发达地区金融要素的集聚和金融市场的完善必须靠国家政策倾斜,实施区域金融政策,完善落后地区的投融资体制。

2.金融压抑、深化与创新理论。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与肖相继提出了“金融抑制论”与“金融深化论”。他们认为,欠发达地区的资金短缺只是因为“金融压抑”带来的融资渠道堵塞与资金成本的扭曲造成的,而消除这些障碍需要金融创新。欠发达地区金融压抑体现在:金融组织体系设置较为单一,没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可利用的金融工具少,信贷分配政策与发达地区没有差别,政策资源的作用受到压抑,金融市场机制对社会资金配置作用很小、甚至没有作用,金融管理与资源配置受到体制上的影响而被压抑,金融体系对外不开放或开放程度很低,等等。由此,统一的金融政策必然会给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深化造成伤害,压抑其金融创新的动力,阻碍金融市场的成熟和完善。因此,要发挥金融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必须打破传统思维方式的制约,在欠发达地区制定并实施有区别的区域金融政策,以加快其金融深化进程和金融创新的步伐,为经济的腾飞营造金融的支持和制度的保障。

3.金融约束论。金融约束论认为,对于发展中的地区经济,制度安排对金融发展举足轻重,由政府制定实施特定的有差别的金融政策比竞争性的政策更有利于支持经济增长。其着眼点在于,政府为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部门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如通过制定存贷款利率限制、市场准入限制、资本市场运作机制和稳定的宏观政策等一整套金融政策来使金融机构获得超过竞争性市场所能产生的收益。因此,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落后地区,政府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实施有差别的区域金融政策,有利于本地区资金吸纳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4.西方的信用理论。西方的信用媒介论、信用创造论及信用调节论都强调金融对区域经济的调整意义,即充分利用客观存在的货币、资本分布的不均衡来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其经济货币化与信用化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提出了金融调整要求,而且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间经济货币化与信用化程度的差异可能会使金融调整的效果得到更有效的发挥。只有充分利用欠发达地区的金融资源,集聚全国的金融资源,启动潜在的经济发展要素,才能找到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由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货币化程度较低,金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小。因此,通过制定区域性金融政策,利用政策资源和工具来促成资本的形成,促进资本的区域性流动,提高区域金融相关比率,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中国统一金融政策效果的区域差异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然而,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逐步拉大。1999年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依次为10 693.4元、5380.8元、4 283.3元,西部与东部间的相对差为59.9%。截至2003年,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依次为20109.73元、8207元、6656.42元,西部与东部间的相对差为66.9%,可见东、西部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虽然东、西部差距的扩大与各自的区位条件、工业基础、文化背景和市场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有关,但统一的金融政策无疑对差距的扩大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统一的金融政策在东部和西部产生的效果不同,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也就不同。

(一)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的调控力度不同

1.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不同效果。中国东部地区经济货币化程度和金融相关比率高于西部,而且金融市场较西部成熟,货币传导机制较为灵敏。因而,东部地区的货币乘数大于西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东部的作用效果强于两部。

金融相关率是金融资产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它体现了金融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反映了利用各种金融工具来引导现实经济活动的水平,是衡量货币化进程的一个核心指标。如表l所示,西部地区的金融相关比率小于东部地区,而且金融相关比率的增速小于东部地区,两者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由于西部地区经济货币化进程落后于东部,西部地区有相当一部分货币供给被经济货币化进程所吸纳,货币乘数因而小于东部,同样的基础货币所能实现的货币供给数量东部地区大于西部。

另外,东部地区银行间的拆借、质押式回购、现券交易额占有绝对比重,各项指标基本都在80%以上,而西部地区银行间货币市场交易较少,因而东部地区货币传导较为顺畅,而西部地区的货币传导机制极不灵敏(如表2所示)。

可见,西部地区货币乘数较小,而传导机制又不灵敏,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区域间呈现出较大的效果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西部地区资金的供不应求。

2.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不同效果。中国东部地区非国有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国有经济,而且非国有经济经济效益高,经营机制较为灵活,其内源融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自我发展能力强,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附程度低,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国有经济,对银行的依附程度较高。紧缩性货币政

策在东、西部的效果不同,西部所受的影响强于东部。

如图1所示,西部地区国有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整体上明显高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除了北京比例较高为55.75%以外,其他省市都在40%以下,而西部除了内蒙古的33.22%和新疆的24.25%以外,其他省市的比例都在40%以上。国有工业对银行贷款有较高的依赖性,而西部地区国有的高比重决定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银行贷款的高度相关性,国家若实行统一的货币紧缩政策必然会给西部地区带来更为严重的影响。

(二)统一的存贷款利率造成西部资金东流

中国目前的利率还没有实现市场化,基准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同时规定商业银行利率的浮动空间。西部大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尤其是中长期贷款,但由于西部的建设项目通常是周期长、见效慢的基础建设,边际利润率低于东部,在现行的统一存贷款利率下必然会造成东部对西部地区资金的“虹吸”。另一方面,西部地区资金供不应求,按市场规则其贷款利率应高于东部,因而统一的存贷款利率使东部地区享受了隐性的利率优惠政策。

从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可以看出分布(如表3)。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同时东部地区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技术含量高于西部,形成了边际利润率东高西低的梯度格局。在统一的存贷款利率下,西部资金必然会因对利益的追逐而流向东部。另一方面,西部地区金融市场不健全,客观上形成了较高的交易成本,助长了资金的东流态势(如表4所示)。2000~2003年东部存贷款所占比重平均超过了60%,贷款所占比重趋于上升,从2000年的58.45%上升到2003年的61.94%。而西部地区存贷款所占比重较低,都在20%以下,贷款所占比重区域下降,从2000年的17.77%下降到2003年的17.11%。资本市场上也反映出资金的东流(如表5所示),东部上市公司2004年的筹资额所占比重为61%,远高了二两部的13%,西部地区在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的能力较差。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开放程度较高,对外经济联系密切,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封闭,对外贸易不发达,因而中国鼓励出口的汇率政策必然使东部享受了诸多优惠,刺激了经济的增长。(如表6所示)2003年和2003年东部地区外贸依存度分别为69.58%和82.72%,远高于西部地区的8.50%,和10.21%,鼓励出口的汇率政策,使东部获得的利益远大于西部,在开放经济乘数的作用下,东部地区的经济必然获得更高的倍数增长。

(四)分支行制的银行组织形式产生的效果不同

中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加快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资金供不应求现象。中国一方面加强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但更为重要的是采取了分支行制的银行组织形式来聚集社会建设资金,统筹使用。这种组织形式对于聚集闲散资金、降低银行经营风险、加强资金余缺调剂并减少地方干预等方面曾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分支行制的组织形式带来了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由于其过分强调宏观政策效应,一切听从总行的指令,对地方利益,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发展的资金需求很少考虑。这种制度实际上起到了“虹吸”落后地区资金为东部服务的作用。

(五)金融监管政策所产生的效果不同

由于东部和西部金融系统的健全程度不同,金融运行的不同特点,现行的统一监管政策导致对东部地区监管较松,而对西部地区监管较严。主要表现在:(1)央行的监管内容以合规性检查为主。由于新设金融机构主要集中在东部,所以对东部地区的金融监管主要集中在市场准入层面,对金融机构运营的监管有所忽视;相反,对西部地区金融监管主要集中在经营的合法性和风险性层面。(2)东部地区金融发达,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众多,监管力度相对较小;而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数量较少,国有银行占相当大的比重,监管的力度相对较大。(3)由于西部地区市场化进程滞后于东部,因而西部地区政府对金融监管的干预强于东部。

三、西部地区实施区域金融政策的建议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货币化程度较低,金融体系不尽合理,金融市场不完善,而且经济的发展处于低梯度,边际利润率较低,风险较大,统一的金融政策在西部和东部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加快西部大开发都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因而实施有差别的区域金融政策成为至关重要的选择。笔者认为,西部地区实施区域金融政策的总体思路是:建立适应西部特点的新型金融组织体系,通过培育区域金融中心、完善区域金融协调机制,进而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实行有区别的金融政策。

(一)建立适应西部特点的新型金融组织体系

1.建立针对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性银行。在西部大开发初期,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重中之重,但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私人投资很少涉足,因而成立西部大开发的政策银行来筹措建设资金,是有效率的选择。

2.适当撤并效益不好的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网点。西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比重较高,在改革开放初期,其对于集聚社会建设资金用于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曾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南于基层营业网点效益低下,不良资产比例较高,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桎梏。因此,应当撤并效益不好、扭亏无望的基层营业网点,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中心城市分行的作用,集中资金和人力支持大中型企业向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及跨国经营方向发展,实现规模收益。

3.结合西部地区发展的特点,建立地方性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服务。西部大开发应当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作用,以效率优先来发展经济,因而建立地方性商业银行,提供小额信贷为中小企业服务是必然的选择。

4.利用西部中心城市(兰州、西安、成都、重庆)的优势和国家的倾斜政策,吸引外资金融机构的进驻。外资金融机构的设立,还有利于提高西部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

(二)培育区域金融中心,健全区域金融协调机制

1.根据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和增长极理论,充分利用和发挥西部中心城市的优势,打造西部地区的金融中心。可考虑依托西安和成都的经济、技术和人才优势,建立沪市和深市的证券交易所的异地交易中心,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同时利用西安和成都两个中国人民银行大区分行驻地的优势,发挥政策资源和信息集聚中心的优势,培育西安和成都成为西北和西南区域金融中心。

2.健全区域金融协调机制。在培育西安和成都两个西部地区金融中心的同时,应当尽快完善区域内部的金融资源和政策的协调,以统筹区域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区域外的合作,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流动,大力吸引外部资金投资西部大开发。

(三)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实施有区别的金融政策

1.货币市场方面。(1)实行与区域外有差别的存贷款利率。西部地区应适当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以充分集聚资金,吸引区域外的企业投资,存贷的利差由国家财政贴息支持。(2)降低西部地区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以抵消西部地区经济货币化进程对货币的吸纳,增加货币供给量,满足西部的资金需求。(3)加大信贷政策支持力度,根据西部产业结构特点和产业的比较优势,制定相应的产业金融政策,加大金融政策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4)放松市场准入限制,鼓励地方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外资银行的进入,共同为西部大开发提供资金支持。(5)实行政策倾斜,允许西部地区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增加其经营收益,激发其为西部大开发服务的积极性。

2.资本市场方面。(1)设立西部大开发基金。两部大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单靠国家的信贷支持远不能满足资金的需求,因而设立西部大开发基金,以吸引社会闲散资金而达到集聚使用,对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2)加大对西部地区股票及债券发行政策的倾斜力度,提高两部地区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

责任编辑:关华

作者:陈延彬

第三篇:我国西部地区农村民间金融研究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大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全国各个地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问题,虽然我国西部地区的农村也遇到相同的问题,但是还是有其地区的不同原因。本文以农村金融视角,就西部地区的问题,找到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西部农村 民间金融

一、现阶段,我国西部地区的农村民间金融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金融领域也不例外。尤其是全国各地农村金融发展更加不平衡,问题也是千差万别,有很多学者针对这些不同的问题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解决方法,效果不是很好,农村金融的问题还是一直困扰着我们。即便在很长的时间里,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互动关系的论点得到了广泛的支持。邓小平同志早就敏锐地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活全盘皆活。因此,要充分发挥金融对农村经济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充分、正确认识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民间金融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我国西部地区的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发育滞后,规模小,发展无序

目前,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远未完成,由于西部地区农村金融组织发育很不健全,农村金融市场机制不完善,导致农村民间金融的产生。与此同时,相比全国其他地区,西部地区作为落后的经济洼地,资金来源渠道少,农村信用社成唯一面向农村贷款的正规金融机构。然而,各方面原因使信用社不敢也不能全方位地贷款给农民,于是形成了农村紧张的资金局面。例如,西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分布密度小,农户享受不到金融机构优质的服务,无法得到金融服务。据统计,西部地区农户用于发展生产的资金,农业银行只能供应5%-10%,农村信用社供应15%-21%,75%以上农户靠民间借贷和私人借款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尽管面向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仍然包括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农村信用合作社等,但能为农户发放贷款、解决农户问题的实际上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一家,虽然农业银行有涉农贷款,但主要是向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等提供贷款,很少向农户贷款。总之,商业银行在农村仅布局很少的分支机构,基本上将农村的资金全部抽离走了,而邮政储蓄只存不贷,更是吸收了大量农村资金。不仅如此,农业项目由于受获利周期长、利润低、抵御风险能力差、对自然灾害难以有效预知和防范等因素的制约,逐渐被金融的部门边缘化,很难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二)农村民间金融的经营风险高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大多数位于偏远的地区,与外界的经济交流较少,十分落后,没有较为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无法形成统一的管理章程制度,并且在法律上没有对民间金融的合理性的界定,因此在与正规金融竞争的时候,不具备较强的优势,只能采取不正当的方式参与金融竞争。在发生纠纷的时候,由于没有明确的裁定标准,双方的利益都无法受到法律的保护。民间金融的形式很多,并且都是十分隐蔽,政府很难根据现有的民间金融形式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很难规范民间金融的行为。

(三)民间自身不断发展导致民间金融不确定性不断增加

中国跻身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按照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论,随着金融的不断深化发展,民间金融的发展也同样得到了发展,但民间金融的不确定性就越来越大。民间金融的基础是当地传统,往往发展主要依赖的是当地人的人脉关系所能够支撑的信贷关系。因此,在调查中,会发现由于环境的变化,及每个人的社会角色的转变,民间金融原有的传统规则就会发生转变,对于原来的人一时间很难适应环境的转变以及身份的变化,导致民间金融活动更加的无序的发展,导致整个金融领域产生不良后果。

三、发展西部地区民间金融的对策

(一)肯定民间金融的积极作用

虽然中国政府已经强调多次,在金融危机时期,正规的金融机构要更加关注中小企业以及农户,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及农户自身的局限性,存在的风险较高,使得正规金融组织退而远之,此时,民间金融填补了这一空缺,为中小企业以及向银行融资的经济主体提供了融资渠道,填补了资金缺口。我国民间金融处于发展的最初阶段,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出现的问题更多、更复杂。但是,不能因为民间金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就要将其整改或者将其消失,否定它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因此,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起到一定的作用,作为市场的领导者,建立各种民间金融服务的体系,通过建立这样的一个信息平台,可以更好地为融资双方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便于相互间的了解和沟通,降低了成本的同时提高了民间金融的运行效率。

对于民间金融的积极作用,我们要给予肯定,并且保护好发展的势头,要确立民间金融的法律地位。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很难转变,既存在着发达的现代的正规金融组织,还存在传统的民间金融形式。允许市场上同时两种金融形式,发挥民间金融的补充作用,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政府要给予西部地区民间金融制度上的保障,这对于我国西部地区金融发展至关重要。

(二)依靠法律手段促进民间金融发展

金融的发展是利弊共存的,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其对经济发展带来的有利影响,倡导各种多元化的民间金融形式;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规范不合理不合法的民间金融形式,从制度、法规方面进行规范,使民间金融的积极性更好地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发展。

对于民间金融不合法的一些形式,比如社会上现存的高利贷、部分地区存在的非法集资、地下钱庄等黑色甚至是灰色金融,作为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严格的惩罚机制,严厉打击,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非法的民间金融行为。对一些半合法半不合法的一些打擦边球的灰色金融形式,我们也要积极给予引导,使其不断合法化、正规化,这样才能促进金融社会健康发展。

对于民间金融来说,能够合法合规的运行也是一件利于自身发展的事情,这个转变的过程依赖于监管当局引导。现在已经有一些民间金融机构已经合法化,但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健全,政府包括监管当局在内可以根据民间金融机构在工商部门的登记情况了解民间金融的各种经验情况,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防范民间金融的风险,给予民间金融更好的制度保障。对于民间的个人之前的借贷,鼓励通过合法的渠道给予保障,避免各种纠纷的产生。

(三)解读并运用多种西部地区民间金融的服务体系

我们国家的金融服务体系相对来说,实力比较单薄,就美国而言,其服务体系主要依靠电子网络、报纸、中介金融机构等,在一定程度上,金融服务体系的渠道比较丰富。但是,只有我们充分利用这些服务体系,不在于形式的多少、渠道的多寡,都会促进我们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金融运行效率。

(四)积极利用各种民间金融组织

明确市场对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提高金融系统的运行速度,一方面要给予积极保护,同时也要适当建立一些推出机制,这样才能够推进市场化的进程。在市场化中引进各种适合的经济主体,放宽一些准入资格,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金融的发展。发展西部农村金融,要注意丰富各种民间金融组织形式,并积极得以利用。让好的金融组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区域性经济主体资金需求的不足,而且互助性的民间金融组织还有利于推动民间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希慧.我国民间金融发展规范边界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01).

[2]姚洋.改革金融体系:治理中国经济失衡的良药[N].南方周末,2009-8-20.

[3]高建波.我国民间金融活动现状及其对策[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08(04).

作者简介:高伟(1986-),山西大同人,贵州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口与环境经济分析。

(责任编辑:刘影)

作者:高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有机农业论文范文下一篇:审计实习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