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与历史教学论文

2022-05-07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史料与历史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现实生活是历史生活延续过程里的一种“现在进行时”状态,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实。越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越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史料教学应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以能力的提高为目标,教师仅仅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

史料与历史教学论文 篇1:

浅谈史料与历史教学

历史资料对于了解历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唯有了解历史资料与历史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而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才是真正认识历史,从而展现学习历史对人们的真正价值。运用史料不仅起到了加强历史学习的真实性作用,还大大加强了学习的生动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把史料放在重要的位置,从而加强学习,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一、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运用史料作为历史证据,对历史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的来源。因为如果学生不知道所接受的历史知识是怎样得出的,就只能把它当作一系列难以捉摸的论断,对这些论断的学习仅仅就是记忆而已。死记硬背的历史知识只能被用来应付考试,不能被实际运用,因而也就没有意义。

2.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学生学习处理史料问题是带有挑战性、专注性和满足感的活动,这种积极的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3.有助于学生产生历史真实感。运用各种历史资料和处理史料问题能给学生一种真实感,而这是历史教师的说教所难以做到的。

4.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史料的了解运用,进而思考与探索众多历史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认识历史所蕴含的社会发展规律,最终形成学习历史学科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1.运用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指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下来的前人活动的场所。主要的实物史料有历史博物馆、历史展览馆、陈列馆的实物、古遗址、古建筑等。一切历史现象和过程都是发生在过去,不能直接观察和感知,但历史遗物和遗迹是可以观察和感知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和当地各种历史遗迹,此举有助于传递历史的真实感。面对历史进行探究和解释,这样可以改变教学中仅仅是对教科书的释读。通过历史材料,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將凝固化、统一化的传统教学模式丰富起来。例如,让学生收集或整理我国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各种票证,了解已逝去的“票证时代”,从而体会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历程,进一步认识国情,感悟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运用历史图片及视频史料。现代化教学技术在历史课堂上已得到了较好地运用,大量历史图片和视频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是直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借助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增加大量史料,还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多向性思维能力和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导学生分析史料的内容,从中引出推论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的推论与证据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去重复或摘取史料的内。

3.运用文本史料。文本史料指以文字形式记载的历史资料,其数量宏富,种类繁多。除经、史、子、集、各种档案、地方志等,甚至还包括各种历史著述及野史等。文本史料内容繁复、完备、连续而系统,是最重要史料来源。历史教材中经常将这些史料作为教学的补充资料,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把枯燥的文字讲得生动,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史料时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史料的选择使用。在教学中使用史料应紧扣新课标,依据教科书有选择性的使用,从而更好的突出教材重点,解决教材难点,深化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不能让学生陷入史料之中。还应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等特征,选用质量高、坡度低、趣味性强的史料,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或难度要求过高的史料则不应过分要求学生。

2.注意史料的真伪和来源。史料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虚构情节,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史料教学中要进行更周密、更谨慎的判断:要辨别哪些情节内容是可信的,哪些是不可信的;对于史料中一些表面上看不可信的内容,也要认识到其仍有思想上的研究价值,要深入探讨、挖掘,充分利用其可取的一面。教师可以选择一个主题如对罗伯斯庇尔的评价,给学生多段来源不同材料,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眼光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或结论。历史教学目的不应该让学生只是记住一种答案或某种权威的解释,而是要让学生学会探索,成为敢于怀疑的、有思想的人。

3.注意史料的运用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运用史料,对学生如何处理史料进行认真的指导,对难懂的历史概念要给予讲解,对摘引的史料要适当补充,对复杂历史问题要精心设问等。总之,要将史料与广泛的历史本身联系起来。

历史知识学习的目的不仅仅让学生记忆和复制一些历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过思考和探究,建立对历史的认识。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探究历史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用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帮助学生构建对历史的认识和评价,这对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都是十分有益的。

作者:郁晓

史料与历史教学论文 篇2:

史料与历史教学

摘要:现实生活是历史生活延续过程里的一种“现在进行时”状态,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实。越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越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史料教学应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以能力的提高为目标,教师仅仅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

关键词:史料;历史教学;学生认知和能力

我们通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荣孟源把史料分为四大类,一般被认为是较为全面合理的传统史料分类法。第一类为书报,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和史部以外的群籍。第二类为文件,包括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第三类为实物,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和历史事件的遗迹。第四类为口碑,包括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和文艺作品。

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是人们借以了解和把握真实历史的主要依据,也是我们从事历史教学研究的主要材料。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史料也越来越受到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目前根据初中历史新课标编写的普通初中新课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均引述了大量的史料,如:每一课的引言、小字、自由阅读卡、图片资料等等。但这些远远不够,我们必须从其他途径多方面精选史料。更何况在近年中考历史试卷中,书本之外的史料也被大量运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然会选择和呈现相关史料,史论结合地对历史进行评说。

史料教学应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以能力的提高为目标,教师仅仅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

那如何来体现这种史料教学呢?

一、史料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先告诉学生结论,再让学生利用结论去解读材料收效会好一些,还是让学生通过解读材料自己得出结论更符合历史教育的发展需求呢?我们所采用的一般做法是先呈现材料,让学生通过材料归纳要点,从材料中认识历史。

如《经济大危机》这节课中,知识目标:了解掌握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内容:

材料一:

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部门的危机。

材料二:

1929—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情况表

提问:此次经济大危机有何特点?

这种设计把漫画、文字、表格有效的结合在一起,通过材料一中的漫画、文字可得出结论:范围广。而通过材料二中的表格名称、内容又可得出:时间长、破坏性大的特点。既能吸引学生兴趣,又能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史料要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现实生活是历史生活延续过程里的一种“现在进行时”状态,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实。越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越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我们的历史教学也能很自然地开展,从而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经济大危机》中如何从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引入我们得到的启示呢?我设计了以下两幅同学们熟悉的漫画:

这两幅漫画分别是同学们熟悉的物价上涨案例“大蒜、黄豆”以及“海门市的楼市2011年价格”变化情况。如同学中有人不清楚,教师可在旁边适当讲解:2009-2010年大蒜每斤最低批发价0.12元,最高时每斤12元;黑豆平时每斤6.5元,最高时每斤18元;海门房价2011年1月均价每平方米6500元,7月时均价8300元。抛出讨论题目:你作为有关经济负责人,会怎么做?学生平时喜欢关注社会热点,肯定会知道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指导。当然,有时候“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学生还会有其他的答案,如加强改革、创新、政府关注民生等。这样不仅课程所要求的目标得以完成,更增添了学生的兴趣,印象加深,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才是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方法。只有灵活运用史料,才能提高历史教学效率,让老师和学生都能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龚爱琴.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历史教学问题,2005,(2).

[3]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J].学科教育,2001,(8).

作者简介:黄海霞(1982-),毕业学校:东北师范大学,工作单位:江苏省海南中学。

作者:黄海霞

史料与历史教学论文 篇3:

史料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历史学科博大精深,要使历史课具有趣味性、思维性、人文性,史料的运用至关重要。史料的巧妙运用能令学生在学习中的乐趣生成,摒弃空洞的说教,就能深入到学生心灵,发挥历史学科的内在魅力。

【关键词】史料 史料教学 课堂实践

新课程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倡导通过给予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来回顾历史、感悟历史,让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主观认知从而形成独立思考判断能力。本节课中,通过运用历史图片、漫画、残酷的战争影像等材料,使原本复杂、枯燥的历史教学过程能更生动、更新颖。

现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走向现代世界的第一课《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一课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史料,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点滴方法。

一、史料运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史料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历史史料内容十分丰富,在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史料,借助漫画,给予学生生动的感性认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参与度。

依此,我在讲授法西斯国家时出示漫画:“三头怪兽”

这副漫画生动形象的揭示法西斯国家结盟的情形,课堂上先提问学生这三头怪兽分别是谁?为什么呈这样的排列?通过结合书本知识,让学生了解三怪兽分别德国的元首希特勒,中间的是意大利的首相墨索里尼,尾巴上的是日本的东条英机。而法西斯联盟是以德国为首,所以他是三怪兽之首。

这种漫画材料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爱。

2.史料支撑思想,拓宽视野

历史的过去性增加了中学生理解历史的难度,假如只是死记教材,就会不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既深化了教材,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真实、准确的感受历史。

在讲到一战的导火线时出示史料,引导学生认识普林西普。

1914年6月28日,青年普林西普为反对奥匈帝国吞并塞尔维亚刺杀了奥匈王储,制造了萨拉热窝事件,从而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人说 “一战的爆发仅仅源于两颗愤怒的子弹”,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你如何看待他的刺杀行为?

学生们认为普林西普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而刺杀斐迪南,保家卫国是公民应尽的义务。教师及时提问从刺杀行为的后果,我们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普林西普是一个爱国青年,但他的个人冒险行为最终却成为奥匈帝国挑起一战的借口。所以,我们在爱国的同时还应当具备进步的现代意识──热爱和平、远离战争,要尽力避免盲目采取偏激行动,避免给世界和平造成威胁。要学会采取非暴力的方式达到正义事业的目的。

通过精选史料进行拓展,在合作探讨中培养学生唯物主义历史观,既不能夸大萨拉热窝事件对一战的影响,也不能否认该事件对和平的威胁作用。

3.史料深化教材,突破认知

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那么,如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牢牢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不断的把课堂推向高潮,在这里,史料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素材。

如:我们讲到美国在两次战争中对外政策的转变,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出示三则史料。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威尔逊总统立刻号召他的同胞严守中立。1914年8月19日,他在向美国人民发表的讲话中声称;“……美国必须不但在名义上而且在事实上做到保持中立。”

材料二 ……到1914年底时,摩根商行已对协约国在美国购买军用物资一事作了“安排”。为支付这些军用物资,各协约国先是给现金,然后卖掉了它们在美国所拥有的公债券和股票,最后不得不大笔大笔地借款。

材料三 (1917年)4月2日,国会召集了一次特别会议。 威尔逊总统向与会议员宣读了他的《战争咨文》:“我们很高兴为世界的最终和平和各民族的解放而战。……我们不希望征服,不希望支配。……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卫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①材料一中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政策是什么?材料三中美国的政策有了什么变化?变化的理由是什么?

②结合三则材料,说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政策实质,并根据材料二分析其参加协约国作战的原因。

让学生通过史料的阅读,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层层抽丝剥茧,认识美国的中立是假,实际上是利用战争之机,大发战争横财;美国的参战实际上是为了捞取战利品和战后争夺世界霸权。参加协约国作战的原因:美国与协约国的利害关系太深,美国的主要借款对象是协约国,如果德国获胜,这些借款将无法收回。让学生认识美国的国家利益,启发认识美国中立的虚伪性。

历史是相互联系的,有因才有果。在历史教学中要求教师不断地深挖教材,充分利用史料,将零散的知识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加以深化拓展,以便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历史知识。

4.史料升华情感,反思战争

学校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是中学历史教学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之一,它的这一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

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有许多著名的战役。无论是一战中的凡尔登战役,还是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都是以巨大的伤亡和破坏,绝望的攻伐与残酷杀戮被世人所铭记。在课堂上除了让学生观看这些战争的照片和影片的节选,为了让学生更懂得生命的可贵,在教学中还联系了海明威在1929年发表的小说《永别了,武器》故事概况。在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后,然后提问该书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故事强烈的反映出作者自身对战争的那种厌恶和痛恨之情,战争不会带给人们安定的生活,只会生生地剥夺原本属于人们的幸福。

这一环节中很多学生面色凝重,从他们的表情中我知道他们的情感正在进行一场精神的洗礼。对于战争史的话,我觉得学习的最大意义是认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理解生命的宝贵、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尊重自己和别人的生命。

二、史料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1.运用史料导入新课,引人入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颖,有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极大的求知欲望,为教学奠定良好的开端。

依此,我在上课时给学生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曲《我和你》,“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来吧!朋友,伸出你的手,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 歌曲平缓、优美、温馨让同学们无比的放松。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个地球从来没有真正的安宁过,出示史料:统计数字 5200多年历史中;大小战争:14500多次 2.8次/年;近2000年 无战争的日子:58天;战火中丧生: 36.4亿人;毁灭的财富:可铺宽150公里、厚10米的金带,环地球一圈。 然后问学生:看了这段资料你有何感受?学生纷纷回答战争的残酷。我又问迄今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争是什么?学生马上回答两次世界大战,由此导入新课。

在导入中两个史料巨大的反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把学生引入乐学的境界。

在讲授完一战过渡到二战时,出示史料罗斯福《关于国家安全的“炉边谈话”》(1940年12月29日)

“过去两年间的经验已经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够姑息纳粹。任何人都不能靠抚摸来把老虎驯服成小猫……我们自己未来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场战争的结局……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对我们来讲,这是同战争本身一样严重的紧急状况。我们必须以同样的决心、同样的紧迫感、同样的爱国主义精神来致力于我们的任务,就好像我们处在战争中会表现的那样。我们已经向英国人民提供了巨大的物质支援,将来还将提供更多的物质支援。”

引导学生仔细研读史料,并设问任何人都不能靠抚摸来把老虎驯服成小猫指的是英法推行的何种政策?最终导致了怎样的结局?学生会联系到英法推行的绥靖政策,他们最终自食其果,整个世界因此付出了惨痛代价,引出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通过以史料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续讲故事,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为学习这块内容奠定好的基础。

2.运用史料细化教学,增强史味

史料教学的这一方面功能是任何教学方法所不能取代的。史料能真实地展现历史的原貌,细化教学,增强历史的独特魅力。

如引导学生总结一战的爆发原因时,出示历史漫画:“德国的野心”

并结合教材上的资料德国外长皮洛夫的话: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漫画结合材料,提问德国发动战争的原因?

同时出示各大国参战时间表(1914年)

7月28日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7月30日 俄国宣布支持塞尔维亚,下令总动员。

8月1日 法国实行总动员。

8月1日 德国对俄国宣战。

8月3日 德国对法国宣战。

8月4日 英国宣布英德处于战争状态。

8月6日 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

让学生从这一张时间表中能获得哪些重要信息?引导得出帝国主义列强在十天内先后参战,说明他们蓄谋已久,求战若渴。列强渴望战争是想通过战争夺取世界霸权, 重新瓜分殖民地,满足各国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由此一战爆发的原因展示得淋漓尽致。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研读史料,能让学生透过现象看到历史的本质,从而增强他们理性分析历史的能力。

3.挑选史料课堂小结,唤情感悟

如果说巧妙的引课导语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那么一个精彩的课堂小结,则能起到画龙点晴的功效。通过史料进行课堂小结, 不仅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新课所学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小结,学生的感情和思想在历史与现实比较中产生猛烈地撞击,在交流中最终达成共识,要有忧患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

4.运用史料设计习题,点化课堂

平常的习题总让人有种死记硬背的感觉,长时间学生就会厌倦。而近几年试题几乎是呈现出“没有史料无以成题”的命题趋势。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更多的尝试利用史料设计习题,让习题也变得更新颖、别致。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德日两国在面对曾经犯下的罪恶前不同的态度,选择了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的《终战诏书》和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华沙犹太殉难者纪念碑前下跪时的照片。《终战诏书》全文共600多字,从头到尾者找不到“战败”、“投降”字样,仅仅在标题中使用了一个中性词“终战”喻示战争结束。所以,日本方面至今仍不好好面对自己侵略他国的历史和罪行,不进行彻底的自我反思。与德国坦诚的面对自己的错误,并付之实际行动截然相反。

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的南小岛和北小岛,实施所谓“国有化”。日本一再的挑衅中国的国家尊严,中日之间会不会爆发战争?假如爆发结果会怎么样?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战争的发生呢?我要求学生自拟题目,创作一篇小论文。学生在拿到题目后,表现的很兴奋。在他们的作业中,有几篇比较精彩。如:假如中日开战,就国民素质而言,中国不能战胜日本。因为中国人的家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恐怕没有人会愿意送子女参加冒着生命危险的战斗。即使参加战斗,从小就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与富有战斗性、冒险性素质的日本人进行搏斗,战斗还没开始,胜负就成定局。

还有一些同学观点认为中国和日本因为岛屿问题开战可能性很小。因为在钓鱼岛问题上中日两国其实都不愿意擦枪走火,鉴于两国的军事实力,因为一旦中日战争爆发,结果不管是谁胜谁负,都将会是两败俱伤。在现在这个世界,谁先开第一枪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不管是哪个国家都一样!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上的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史料的巧妙运用正是能达到令学生学习中的乐趣生成,摒弃空洞的说教,就能深入到学生心灵,发挥历史学科的内在魅力。如何合理运用,发挥史料教学的最大效益,正是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经验及启示》:《历史教学》2002年第11期

[2]李稚勇.《论史料教学价值》,课程·教材·教法,2006(9)

[3]朱筱新.《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于春燕,魏刚.《让历史变得可以体验和回味》,《历史教学问题》,2003年第1期

[5]丁林兴.《生动性:历史教学的生命》,《中学历史教学》,2003年第12期

作者:沈红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混凝土土木工程论文下一篇:微课程历史教学论文

热门文章

史料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