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装部有现役女兵吗

2022-11-01

第一篇:武装部有现役女兵吗

你会成为魅力女兵吗

开栏语

她,是军中绿花;她,是亲密战友;她,是铁血品格中的一丝柔情;她,是钢铁长城上的一抹亮彩……她,就是军营魅力女兵。

作为军营中的“少数人群”,她们的生活常态与昂扬英姿你了解吗?本期开始,通过魅力女兵展示活动,我们将向您全面展示当代女军人工作上巾帼不让须眉的本色和生活中跃动的青春动感。

参展条件是:一,外表靓丽健康,不限年龄;二,拒绝“花瓶”,工作上必须出类拔萃;三,为了真实、鲜活地展示各个岗位上的部队女干部、女战士,本次魅力女兵活动不包括专业演员。

请战友们转告战友,请战友们推荐战友,“魅力女兵”动感登场了!

魅力编号001

罗思敏

【个性写真】典型的湖南“辣妹子”,有一点点小霸气,做事雷厉风行、快刀斩乱麻。爱好器乐,司令部军乐队的主力黑管。她成熟而不世故,是个能够心安理得接受任何结果的人。从军5年,获得南航司令部二级技术能手1次,嘉奖5次,“优秀士兵”2次。

【自我评价】遇到批评,有时会把自己屏蔽掉,不听、不问、不闻,什么都看不见,如同弄一个罐子把自己罩起来。可是老实说,当有人对我发出由衷的赞美时,我心里不仅有喜悦,也有忐忑――我真的是这样的人吗?当我发现自己原来真的有那么好时,不自觉地就会有一点小小的骄傲。

【魅力评语】 你活泼、热情,也很能干,所以你身边总有很多朋友。你酷爱音乐,多才多艺,能歌善舞,是连队绝对的文艺骨干。你的形象有一种独特的味道,是全方位、真实可感的。

【战友团】南海舰队航空兵某通信站四中队程控班全体官兵

魅力编号002

贾娜尔

【个性写真】一个哈萨克族女孩,一个酷爱跳舞的女兵,一个把舞蹈当做生命的舞者,一个哈萨克族文化的星火传承者。她眼中纯净的笑如莲绽放,无垢无染。这个玉质女孩,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了她温润的人生,活出了她生命的从容。

【自我评价】 我爱自己,爱家人,善待战友,对周边微笑,对生命感恩。我不想浮躁,更愿意静静地看,细细地品,慢慢地想,相信有一天,我会参悟一种信仰,指引我人生的方向。

【魅力评语】 因为摔伤,你腰椎上被打上了6个钢钉。从那之后,你舞蹈的梦想被判了“死刑”,可残酷的现实并没把你摧垮,擦干眼泪,转变角色,你向舞蹈编导方向迈步前行。你说工作像一个收纳箱,好的、坏的、愉快的、悲伤的⋯⋯都不停地装满,之后再把装的满满的东西整理停当倒出去。”如今,已凭借独舞《花季》、自创舞蹈《迷彩魂》、《巡诊路上》收获了满满当当的你,准备再一次倒出了吗?下次,你将还会装进什么新东西?

【战友团】新疆军区联勤某分部业余文艺演出队全体官兵

魅力编号003

薛笑爽

【个性写真】她有洁白无瑕的贝齿,弯成月牙的眼睛,细长秀丽的眉毛,还有一颗聪慧和易感的心。她的没心没肺的笑声爽朗而清脆,人如其名――薛笑爽。获嘉奖4次,“优秀士兵”2次。

【自我评价】我爱罗嗦,一贯罗嗦,将罗嗦进行到底。我爱花,更爱夏日正午里璀璨的骄阳。我的性格多面,有时成熟、理性、伤感,有时又像孩子,单纯、直白、简单。

【魅力评语】 战友离别,你会放声哭泣;取得成绩,你会爽朗大笑;战备值勤,你是优秀的传令兵;业余生活,你是大家的幸福草;舞台上,你是活力四射的舞蹈精灵。

【战友团】空军95880部队113分队全体官兵

魅力编号004

程敏

【个性写真】黑黑的眉毛,星星般明亮的眼睛,一个简约却不简单的女孩。性格中不仅有傻大姐般的快乐,还有一点野心,有一点倔强,是战友心中的大姐大,生活中的开心果。获嘉奖1次,“优秀士兵”1次。

【自我评价】我大脑灵活,嗅觉机敏,有一点点新奇,定会奔走相告忙碌欣喜。我爱生活、爱絮叨、爱矫情, 更爱掏心挖肺为战友倾诉人生感悟。我不想做淑女,更愿做小小的一只蚂蚁,遍地布满我勤劳的踪迹。

【魅力评语】 坚强是你的品格,热情是你的性格,快乐是你的风格。面对生活,你用快乐应对,遇到不顺,你会付之一笑。即使经历一次次挫败,你仍昂头挺胸。笑,永远是你的坚持和法宝。

【战友团】武警北京总队某部四中队全体官兵

第二篇:中国有创新吗

中日两国创新力究竟差在哪?

2012年12月21日08:15 作者博客我要参与(63)

4日,外国机构发布2012年全球创新力企业(机构)百强,美日欧韩包揽,中企无一入榜。笔者检索发现,在评论意见中,“反省”的声音占绝对主流。

很多网友留言道,“革命远未成功,国人仍须努力”、“垄断和国进民退埋葬了中国经济的未来”、“中石油中石化电力烟草华为中兴,跑哪儿去了?”、“都忙着搞房地产赚快钱,创个鸟新”、“山寨能力,无人能敌我强大祖国”。

另一方面,紧随美国后的日本共25家企业入榜。尽管如此,日本国内也充斥着“反省”的论调。与中国媒体报道标题多加入“中国榜上无名”、“中企无一入榜”一样,日媒的报道标题都不约而同地加入了“日本25家减2家”,或干脆将“25家”去掉,核心是质疑“为何减少了2家?”、“是否意味着日企创新力在减弱?” 其实,从研发投入来看,中国并不逊于日本。联合国2011年发布的《全球知识产权年度报告》称,中国的研发投入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三。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10月25日联合公布的《201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也显示,2011年中国研发投入8610亿元,比上年增长23%,占GDP比重升至1.84%,“已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那么,中日两国的创新力究竟差在哪儿?

山寨:青出于蓝需胜于蓝

谈到企业创新力,“山寨”是绕不开的关键词。在中国,“山寨”恐怕与“高富帅”(抑或“糕富帅“)一样热门,这背后反映出的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一直遭美日等国诟病。

在日本,经常被问及“如何看待中国普遍存在的„山寨‟”,这无疑被视为是中国风险(China Risk)的重要构成部分。但笔者每次都不会全盘否定,在某种意义上说,“山寨”是每个国家走向近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必经的阶段,美日也曾是“山寨大国”。

据传,狄更斯1842年到访美国时,曾吃惊地发现作品被大肆盗版,他呼吁美国保护著作权,非但无人理睬,还遭美媒谩骂“只是一个贪得无厌的无赖”。当时的美国正“山寨”得不亦乐乎,正是依靠模仿欧洲的技术和创意来巩固自身的经济基础,这一现象持续了近半个世纪。

日本当然也不例外,其“山寨”历史甚至更久远。今天走在日本列岛,京都、奈良等地的中国痕迹仍随处可见。明治时代起又开始模仿欧美,直到1930年代,丰田还在模仿美国汽车同行,先模仿克莱斯勒,后又“山寨”福特,并美其名曰“逆向分解”,这一历史也持续约50年,直到1980年代才确立了自主品牌。 但不得不强调的是,为“山寨”寻找合理解释,并不等于认可其存在,更不构成让其持续的合理理由。日本即使在“山寨”阶段也在为创新做准备。1885年颁布《专利法》,1955年将4月18日定为“发明日”,1960年又将4月16日至22日定为“科学技术周”,并设立天皇奖、总理大臣奖、内阁大臣奖、发明协会奖、全国发明奖等,都是鼓励创新的做法。

总结历史,美日对“山寨”的摒弃,皆源于自身发明创造的增多。当假冒伪劣、山寨产品从中国市场消失时,也将是中国成为成熟经济体之日。

日本的创新力何在

摆脱“山寨”的关键在于加强技术创新、技术研发,但如上所述,中国的研发投入实际上已超过日本。

对此,正在日本进行新能源考察的某大型国企部门主管曾表示,“中国的研发经费存在普遍的重复申请,比如就国企而言,以某项技术研发课题的名义,往往可以向科技部、能源局等多处机构申请经费,但其实项目只有一个”。

该国企部门主管也认为,“在中国,控制着资源、能源行业的国企资金雄厚,但很难有创新的动力,在短短的数年任期内为做出政绩,领导往往会倾向短平快,宁肯引进也不愿创新,创新有风险,引进则立竿见影,很难立足长远来进行技术研发。”

此外,邓鸥认为,“日本的技术研发是企业主导,大企业往往只研发最核心、高端的部件,其他部分交给与其一体化生存的中小企业负责。比如,丰田汽车公司如同组装厂,核心部件由丰田自主开发,其他的来自中小卫星企业,各部分有机配合,组装完之后代表的是丰田品牌。日本的很多中小企业几乎没有市场营销能力,但技术研发能力很强。”

的确,日本被誉为是“工匠国”,其企业群体的技术结构犹如“金字塔”,底盘是一大批各怀所长的优秀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或许员工不足百名,但长期为大企业提供高技术、高质量的零部件、原材。很多中小企业在世界市场上掌握着某种中间产品、中间技术的绝对份额,甚至不乏“only one企业”(独此一家)。

笔者查证,在技术研发方面,日本有两个指标名列“世界第一”,一是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列“世界第一”;二是由企业主导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经费的比例“世界第一”。这意味着,日本整个国家对技术研发的重视,且这种研发的主力军是民间企业。

“与之相比,中国是政府主导的研发模式。政府主导的研发或许能在导弹、太空等领域取得成绩,但就产业技术而言,政府主导鲜能成功。另一个创新源是大学,但中国并没有如日本一样建立起真正的产学研模式,大学的科研成果很多无法实际应用,甚至二者南辕北辙”,邓鸥补充道。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冯昭奎也认为,“在20世纪,许多科技发明出自欧美,但将欧美的新发明或试制品最终变成批量生产的工作,大多是由日本人完成。日本的经验告诉人们,从科技论文出来的东西往往易于移植易于引用;从科技实践出来的东西往往易于保密难以借用,我们应克服„重论文轻实践‟的倾向。”

此外,该国企部门主管举例称,“我们和日立、东芝等多有合作。日企有技术优势,但有时会败给德法。日企在技术上追求完美,当自认为技术还不够完善时会怯于拿出手,不会夸大地宣传,日本为此失去了很多机会”, 但他强调“精益求精的研发精神值得肯定”。

正如刚卸任的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所言,“经济不只是单纯地建造工厂然后高效运作”,中日在经济基盘建设上仍有很大差距,日企在国际市场上风光渐失,但在很多领域仍是不可小觑的“隐形王者”。

中国要想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除了房地产、金融、IT之外,还需要向日本学习培养扎实的实业做支撑;中国企业要想成为国际市场上的强者,除了盯着现金流、资产负债表等内容之外,还要好好拿日本企业做一个参照。

作者:蔡成平

(责任编辑:吕阳)

第三篇:想法有问题吗

“想法有问题吗?”

房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罗先德

晚餐后的学校运动场很热闹,做各种健身、娱乐的,大人、小孩,老师、学生„„我和妻子打着乒乓球,临近一张球桌先是空着,两个孩子刚把一颗球推来推去,一位孩子的妈妈走了过来——

妈妈:你作业做完了吗?

孩子:数学做完了,语文还没有。

妈妈:我以为你做了才玩呢?

孩子:我想先玩一会儿„„

妈妈:作业没做完就玩,你的想法真有问题!

„„

孩子无奈地放下球拍,恋恋不舍的离开了玩耍的人群„„

看到孩子离去的背影,我也失去了打球的兴致。“你的想法真有问题!”反复在我的耳中回响。孩子的想法有问题吗?这个时间本来就是休闲时间,各种各样的人不都在玩吗?为什么孩子玩一下就有“问题”呢?

由此又想到中央电视台最近播出的一则广告,说的是孩子的业余时间(课外、星期天、假日)被各种特长班、补习班填满,已使孩子不堪忍受„„这样,孩子就没问题了吗?

孩子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冰心也说:“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选择。”

由此看出,孩子的想法是没有问题的,恰恰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在有“问题”的对待孩子!

先看我们的社会。上世纪末针对教育弊端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十几年过 1

去了,并无实质性的成效;21世纪初又提出推行均衡教育,事实上城市与乡村、中心与偏远不均衡距离越拉越大。均衡教育的第一要素是教师素质的均衡,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带出优秀的学生。以某县为例,城区的两所小学、一所初中、一所高中所需教师的补充机制,都是多少年来一成不变的从全县择优选拨,全县稍年轻一些的、专业较好一点的教师被筛选进入了这几所学校,剩下的“三老”( 年龄老化、观念老化、知识老化)坚守着农村和偏远山区的教育,山区儿童渴盼优质教育的眼神被有关教育官员们视而不见。

在社会的导向下,我们的家长不惜一切让孩子挤进拥有优质资源(享受优质教育应该是每一位孩子的权力)的学校,于是,“武汉‘小升初’昨报名,择校热‘烤糊’了家长”():报名现场外,记者进行了随机调查,10名学生中有9人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培优,为中学择校做准备。一名来自汉阳的女生告诉记者,她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培优了,周末基本上都在培优班中度过,“其实很多都没什么实际作用,我还是靠自己在家复习比较好。可是爸妈看到别的很多同学培优,也非要我培优”。“我培优就是为了拿奖,但现在证书不好拿。我听妈妈说,只有省级以上的一二等级奖项才有用,其它的小奖项没什么用……”本文开头那位妈妈说孩子没有做完作业就玩“想法真有问题”,其心态和许多家长都是一样的。

我们的老师呢,一部分老师在社会的导向下,同样成了扼杀儿童天性的帮凶。由于专业知识的不足导致专业自信的缺失!他们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否保证学生学习质量没有把握,就试图通过学生多做作业来提高成绩。过重的作业负担,占用了孩子课外业余时间,以致孩子不能和大人一样自由的娱乐„„

解决“问题” 的办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国家层面,要加大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行均衡教育的政策执行力度;教育部门应当在校舍建设、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均衡投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而不是办几所名校,让家长不择手段把孩子往里面挤,结果落得身累、心累,身心疲惫;还有挤不进去或者根本就没有能力挤的孩子怎么办?

社会舆论要禁止对中考、高考所谓“状元”的夸大炒作。“状元”产生有偶然性,只不过这次考试发挥很好,这次考试是“状元”,下次不一定是“状元”,中考是“状元”,高考不一定是“状元”,以后也未必是职场的“状元”。 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说:“北大清华几乎招去了所有的状元,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又怎么样?如果继续争状元,过去让我钦佩的北大清华就没有前途没有希望。”前不久一份《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引发网友围观:“高考状元职业调查:32年来全军覆没”。()我真不明白,年年中考、高考,尤其是高考后,各级舆论界热衷于发布“状元榜”还有什么意思。今年武汉市“雪藏”中考状元,随州市中考无“状元”高分段无分数以“A”来呈现的做法值得提倡,能否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作出积极的回应?

学校、教师和家长要通力配合,共同创造素质教育、均衡教育的新天地。 第一,学校要真正营造出推行素质教育和均衡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减少行政干预;从根本上扭转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和升学竞争的社会风气,提倡多元评价;提高学校自主办学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给教师教学一定的自主权;给学生留有较宽松的学习空间,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

第二,家长本身应加强学习,适时转变儿童成才观念,而不要人为地给孩子增添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前清华大学校长给毕业生的一段话说:未来的世界是,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健康比成绩重要,生活比文凭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作为家长,能够使孩子轻松愉快地学习,能够使孩子根据兴趣和爱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健康地成长,就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成功。

第三,更重要的是,必须致力于发展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学生负担重、厌学,从根本上推究是教师的原因。现阶段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令人堪忧,年龄老化、观念陈旧、知识缺乏,极大地制约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习兴趣。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高,素质教育、均衡教育就是一句空话。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只有具备这个条件,才可能特别喜欢一门学科,才可能发挥智力的积极性。”为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我们的教师不要布置过多作业,把孩子的课外填满;我们的家长不要逼孩子成为“全才”,报过多的特长班,把他们的周日、假日填满;我们的社会,不要过分渲染“状元”的学习法宝,不要诱导孩子都成为“状元”,把孩子的心间填满„„还给孩子一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吧,让他们“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2012.7)

第四篇:真的有前世吗

护眼色:绿 橙 棕 黑 字体:粗体 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11-6-23 22:49:56 繁體版昨天,一名网友不断追问我:你相信前世吗?前世真的存在吗?你有什么证据证明前世真的存在?如果前世真的存在为什么我什么都不记得……于是我反问他:那你又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前世真的不存在?如果仅仅因为不记得而否认,那么,我们儿时发生的事情许多都已完全无法记起,那是不是说明它真的没有存在过?甚至只是在昨天或者只是上一个钟头,我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产生的某些念头,此刻也忘得一干二净了,但这能说明昨天与上一个钟头没有存在过吗?发生车祸丧失记忆的患者,是不是代表他根本没有过去的历史,他几十年的生命根本不存在?

想要记起过去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镜子蒙了灰尘如何显现万物,水不澄清如何印现明月,同样道理,心不清净如何能忆起前世。有一个故事:一位打豆腐的老人到禅堂坐禅。由于将心完全静定下来,竟然忆起几十年前在他手上买了豆腐却没付钱的人。对于心猿意马的凡夫众生而言,每分每秒都会产生无数念头,繁杂不净,像乌云遮挡阳光无法穿透黑暗,我们深重的业力覆盖了心性的光芒,就无法透视过去与未来。

弟子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

佛祖把弟子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我看不见。

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 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面对这样的问题了。多少年前学习辩证唯物论的我和他一样被这种问题困惑过,我甚至通过多种途径试图考证答案,包括催眠。最后,很讽刺的,答案并不是我求证得来的,它就像一种自然现象,自然地呈现在我面前,不可思议。固执与怀疑是现代人的通病,就算有一大堆证据摆在面前,(已经有很多了。各种因果轮回的实例在东西方国家都已被大量证实)人们也不见得因此相信前世,他要求亲身体验,眼见为实,当然这并不为过。佛经上讲: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这是佛陀教给我们体验境界的办法,只是空腹高心的众生从来不懂实践,以凡夫心臆测佛的境界。怎能因为自己做不到而加以否

认呢?但是,能否忆起前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即使你不相信前世,学习佛法也对你有利无害,至少能够令你获得和谐美满的此生。

我一直认为佛法无比深遂,体系庞大,包罗万象,中间又有常人无法思及的境界,无法以语言文字彻底表达的奇妙所在。这也是世人易于接受儒家思想而难于理解佛法的原因,儒家提供的是常识,讲的是人伦道德(仁义礼智信),佛教提供的除了常识之外更注重超越常识的智慧,极度实用主义的中国人当然会第一选择儒家。但是如果我们能看到拥抱智慧的长远利益,人们会再度拥抱佛教。

对佛法有过深入修证的佛教徒认为佛教虽然在要义上很简单,(我们往往用一句话来概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却不易很单纯地解说。它几乎是难以想像的复杂、广大而且深远。虽然它只是一种教育,既非宗教也非神学,却又很难让它听起来不理论化或不宗教化。而佛教传播到世界各地,受到种种文化习俗的影响,更让它变得复杂而难以破解。诸如香、铃以及种种的宗教仪式,包括我们现在所谈论的前世问题,固然可以引起人们的兴趣,但同时也可能成为人们理解佛教的障碍。

擅长谈玄说妙的人可以把佛法讲得天花乱坠,然而圣者一直在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我们必须以最浅显的方式来表达佛法。

第五篇:有那么多美好吗?

不知道怎么忽然有好多人回忆上世纪80年代了,认为那时比较美好,有很多人物,还有很多人文。这可能是难以反驳的,一个年代有几个人物,有些人文气象,并非罕见。五四前后的北京,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曾经这样被人记忆。不过余生也晚,没有赶上民国的黄金记忆,但对于80年代好像还可以说点什么。那是我从上高中,考大学到刚工作的一个十年,这个十年是我一生最为重要的十年,是青春青葱的十年,那样一个十年对我个人来说,十分值得记忆。但恕我迟钝,我的记忆之中,那样一个十年我所看到和经历的,似乎未必有现在某些追忆者想象得那么美好。

当然我个人十分浅陋,无力站在什么高度来总结那一个十年,据我回忆起来的生活见闻,或大或小,我对那一个十年有多美好常常是怀疑的,尽管作为中国改革的起点年代,它真的可能是很伟大的。伟大的时刻,是否是小民们美好的年代,一般而言真难存在一对一的关系。

比如那样一个伟大改革起点的十年,法制环境比之今天是要差许多的,无论是法制精神,法律制度,还是司法环境,都未必强过现在。始于1983年的严打,怎么看在今天都难以大规模在中国全国开展。现在过去快30年了,恐怕还有很多未了的案子,不了也随着岁月飘去了。这岂是某些怀念80年代的人文气象可以被遗忘的?

我承认,至今还喜欢那时的诗歌,记得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带来的激动人心的辩论,记得自己手抄北岛、舒婷、顾城的诗歌(那泛黄的软面抄至今还在自己的书房里),记得1989年海子卧轨给我带来的震惊。但与诗歌相比,那时的我知识结构高度缺乏,几乎不知“疑罪从无”是法制社会的常识,也不知道何谓市场经济,市场得以运行的价格应该怎么描述,基本的财务制度又是神马浮云?这些如今的常识,是我们念兹在兹的需要完善改革的目标,不仅我的脑海里没有,我周边大部分熟人也都没有。

比之人文气息依稀尚在,那时的财富观可是局促得紧。没有中国制造,即便是现在全球家喻户晓的中国的冰箱彩电,也都是日本欧美的,还要凭票购买;开私家车?——连梦都不敢做。生活之中经历的大款,也就是万元户而已。而且好多万元户是两劳人员投机倒把的结果,以至于人们清楚地认为财富就等于无商不奸,社会主义的草未必不是无的放矢,而根本想不起来要用制度来约束积聚财富,更不晓得要用商业信用、伦理和道德来分析财富忽然出现的现象。

当然也有比较正规的经济活动。那是来自如今的热词“顶层设计”下达的思想教育和某种类似严打的政治运动,叫“价格闯关”——非经历过漫长价格闯关的人,不知道其中充满大起大落的凶险和紧张,以及中国渐进式改革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的妥协。

价格闯关是1988年。我当时刚毕业,分配到一家现在称为央企的省级公司(但我去的时候,这个省级公司人财物都不归央企总部,当时的模式人财物是地方的,叫块块管理;而业务为中央指导地方的,叫条条管理)。据我的记忆,这家央企在价格闯关的整个过程之中,其实一直采取妥协的价格机制,既有市场价格,还有计划价格,甚至还有既非市场价格、也非计划价格的计划外指标,这些价格状态统称价格双规制,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95年,我们公司的人财物收归中央之后。以这项改革作为标准,事后还有四大国有银行的各项资产、事权上交中央的改革。当然你也可以总结为国资委成立之后的国进民退,国有企业大型化、央企化。

这些都是将来讲中国经济改革史不可避免的宏大叙述,我那时只知道在整个价格闯关的过程之中,掌握计划内的价格物资、搞销售的人一直是公司内部最为趾高气扬的人。这和现在有些差别,因为现在搞销售的人即便在这样的央企里,也不是最为趾高气扬的,而是采购、基建和投资部门。目前已经成为常识的名词:权力寻租,大约可以为这段经济史做一个比较明确的总结,也即中国资源缺乏时是以价格双规制分

配资源,让权力寻租成为现实;而产能过剩之后,是以投资拉动,让权力寻租梦想成真的。

那时,就我在工作细节里看到的权力寻租,无非国营企业之间的权力交换。我们公司拿自己计划内价格的物资,去换自己没有的;比如拿煤去换钢板,搞自己的包括宿舍、楼堂馆所在内的各种经营性和非经营性的基建;而生产钢板的就拿计划内的钢板,去换它自己没有的汽油。大家工资都不高,但可以拿计划内的物资去搞福利;我们公司就名正言顺地对口支持某县的国营农场,每月定期换来鸡鸭鱼肉给员工。现在这样的遗风大概还有,比如好中学的职工子弟上学,电力企业用电便宜,公务员可以继承职位等等,没有大变化。

但这还算是公家对公家的交易,没有做双规制的倒爷,化公为私、中饱私囊。那时的倒爷,尤其大倒爷的腐败,并不比如今炒卖土地的程度差,虽然如今都没有什么人说倒爷一词了。倒爷一词曾经经常出现在王朔的小说里。但这个作家似乎在80年代并不算人文气息的代表,他有点痞子劲,并不符合人文气息想象出来的某种古典的精细。

而我至今忘不了的朦胧诗,雅者雅也,当时也未必一直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哺育我们人文。“精神污染”一词就在那时来临并且相当激烈,以至于好多现在看来有梦幻般人文气息的人,在80年代末就远走他国(也有悄无声息的)了,直到20年后才能自由地回来。比如写出“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的北岛;有的甚至永远回不来了,比如粗暴杀妻后自杀的童话诗人顾城(他的死法一度让我这种痴迷诗歌的人,绝望80年代所有关于光明的理想);有的可能还在期待归来。

我搞不清楚有很多人想起80年代,为什么会涌起那么多美好?有一个也许能够平息争论的观点,好像最近比较流行,认为80年代改革共识是高度统一的。当然从改革的起点看,现在诸多改革成果是从那时起锚而成就的,这毫无问题。问题是那时关于改革的争论并不比今天少,不仅不少,还可以说整个80年代对于改革,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是发生过激烈争执的;若无相当巨大的妥协,甚至是以激变而告终的妥协,就是摸着石头也过不了河,走不到今天。现在开始新的一轮争论,要以80年代做标杆,但有哪些事情是可以美好地从过去而来?我这种愚钝的人,是不怎么敢憧憬的,也不怎么敢沉浸在30年前的美好的。

比如经济改革,这被认为是中国改革成功的标志之一。但80年代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刚才说的价格闯关是一波三折的。涨价和抢购一对双胞胎,以至于1988年的价格闯关基本以失败告终,之后中国价格的改革一直是在妥协之中缓慢进行,价格双规制直到目前也没有完全取消;即便到1998年《价格法》公布,我们的价格体系还在很多地方和80年代没有区别,比如土地的价格,比如货币的价格。假如80年代经济及其制度是美好的,那么我们现在应该算更好才是。为了更加美好的未来,起点从此刻开始也许才是务实的。至于人文气息,比如朦胧诗如今成为某种差不多快被人遗忘的经典,但地位也许和王朔的小说相当,虽然我个人并不承认这个观点。但好多80年代出生的人,甚至70年代下半期出生的人恐怕会这么想的。而80年代风生水起的那些风格各异的小说家,无论现在活跃不活跃,人文不人文,他们那时的好作品,加上那时发行量巨大的《收获》、《十月》,似乎也都难以证明80年代的文学美好,生活就有多美,开放而多元。只不过那时没有什么经济生活让人逐利得熙熙攘攘(比如就没有股市让人意识到信息披露,乃至政务公开有程序性的重要),也没有流行娱乐可以自由选择让人出名(一个流行歌手张行因为泡妞被严打了,多少阻击了年轻人追星并成为明星的梦想,而这在今天大规模选秀的时代恐怕不容易想象)。外国的东西也少,尤其是西方的东西少,学文学不过是当时热闹的选择,甚至当时有人说千军万马在做梦过文学的独木桥。一个时代要是没有文学之类的人文气息那肯定是不行的,但要是一个时代只有文学可以选择,是否也太精

神而不像人间了?

总之,现在可能不像人们想得那么不美好,至少和80年代相比不会太差。也许就历史进程的伟大性而言,2010年代可能不如那个已成记忆的80年代,但这对每个要继续生活下去的人就那么重要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文字少一点打一成语下一篇:西安到北京自驾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