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卫生学期末考试题

2023-04-28

第一篇:学前卫生学期末考试题

2021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313)

2021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313) 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3分,共36分) 1.婴幼儿大脑对葡萄糖有特殊的依赖,因此,学前儿童每餐的膳食中应摄入一定量的( )以满足脑组织代谢所需要的能量。

A.碳水化合物 B.蛋白质 C.脂肪 D.维生素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儿童的心率比成人慢,且年龄越小,心率越慢 B.学前儿童的食道比成人的长而窄,粘膜薄嫩,管壁弹性差,易损伤 C.学前儿童的气管、支气管管腔狭小,管壁柔软,清扫呼吸道的能力差,所以容易感染 D.学前儿童的皮肤散热少而慢,保温作用差 3.( )是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A.遗传 B.营养 C.疾病 D.锻炼 4.下列关于学前儿童膳食的要求,说法错误的是( )。

A.优质蛋白应占总蛋白质供应量的50%以上 B.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供给比例应从小到大 C.食物尽量做到高脂、高糖、低盐 D.各种膨化食品、蜜饯、糕点、卤制应尽量不食用 5.以下哪一类食物含维生素C多?( ) A.坚果 B.水果 C.肉类 D.贝类 6.“三浴”不包括( )。

A.空气浴 B.日光浴 C.自然浴 D.水浴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学期内,学期开始、快结束时的教育内容安排应相对困难 B.幼儿园的一周计划,在星期一、五安排较为轻松的学习内容,星期三、四可安排难度 和强度较大的学习任务 C.上午10点至11点,应安排用脑量大的活动 D.-次教学中,宜将重点和难点安排在活动的前5分钟 8.以下疾病不需要用到抗生素的是( )。

A.细菌性痢疾 B.急性中耳炎 C.猩红热 D.手足口病 9.-般患儿体温降至一定温度即可停止物理降温的操作。这一温度是( )。

A.36.5℃左右 B.37℃左右 C.37.5℃左右 D.38℃左右 10.3-7岁在园儿童每年应体检( )。

A.-次 B.两次 C.三次 D.四次 11.下列急救措施中,错误的做法是( )。

A.儿童发生冻伤后,应快速将冻伤部位置于热水中 B.儿童切割伤发生后,身体受伤部位应尽量放得高于心脏,容易止血 C.如果儿童轻微擦伤,伤口不宜覆盖和包扎 D.儿童中暑后需要少量多次饮水,不能过量饮水 12.下列关于幼儿园房舍要求,错误的是( )。

A.卫生间应临近活动室和寝室 B.保健室应设在与儿童活动区最近的地方 C.厨房应与其他用房分开设置 D.幼儿活动室的窗应朝南 二、简答题(简要回答下列各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3.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答:(1)全面渗透学前儿童的一日生活。(2分) (2)拓展并丰富各类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和游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3分) (3)家园同步。家园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统一教育要求,保证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延续性和有效性。(3分) 14.简述如何为学前儿童如厕创设良好的物质和心理环境。

答:(1)保证厕所干净、清洁,营造“家”的感觉。

(2)厕所设置安全、美观,便池尺寸适合幼儿使用。

(3)教师提醒幼儿大小便时口气亲切,不强制幼儿大小便。

(4)对待个别大便困难或不会蹲厕的幼儿,可设置痰盂,教师适当陪伴,消除幼儿紧张心理。

15.简述学前儿童红眼病和沙眼的预防要点。

答:(1)注意个人卫生,毛巾、手帕专用。

(2)用流动水洗手洗脸。

(3)培养不用脏手揉眼睛的习惯。

(4)对患儿的用具要消毒。

三、分析应用题(对下列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事件进行简单分析或说明,每小题10分,共20分) 16.某幼儿入睡不久,突然哭喊出声,坐起,两眼直视,表现出十分惊恐的样子,对他人的安抚不理睬,过了一段时间后又自行入睡。

请问,该幼儿发生了哪种睡眠障碍?可能存在哪些原因?应如何预防? 答:(1)属于夜惊。(3分) (2)原因可能有:中枢神经发育不成熟、皮肤过敏、躯体疾病、精神压力、受惊吓、环境的噪音、闷热等。(4分) (3)减少幼儿的情绪紧张,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对躯体有疾病的幼儿尽早治疗。(3分) 17.下图为器官生长发育曲线,请分析它反映了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哪些特点? 答:(1)淋巴系统在学前期持续快速发育。(2.5分) (2)神经系统最早开始发育。(2.5分) (3)在O-l岁有生长高峰期。(2.5分) (4)生殖系统在学前期发育极其缓慢。(2.5分) 四、论述题(下列两个题目只选做一道,共20分,多做不加分,如果两题均作答,只计第18题) 18.学前儿童的牙齿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应如何保护学前儿童的牙齿? 答:(1)乳牙、恒牙在交换。2岁左右出齐乳牙,6岁左右开始换恒牙。

(2)乳牙功能多。

(3)乳牙牙釉质薄,牙本质较松脆,易生龋齿。

保健工作:(每个要点2分,共12分,阐述详尽最后加2分)‘ (1)养成刷牙的好习惯。

(2)培养学前儿童饭后漱口的习惯。

(3)适当选择防龋齿的食物,如饮食应富含钙质、维生素D等,提供粗纤维食物,让牙齿受到磨炼,控制饮食中的糖分。

(4)避免外伤,不用牙咬坚硬的东西。

(5)预防牙齿排列不整齐。纠正不良习惯,如咬手指、托腮等。

(6)尽早治疗龋齿。每年检查牙齿,有龋洞要及时治疗。

19.举例说明如何在幼儿园进行交通安全的安全教育。

答:(1)单元主题教学(要点突出,举例得当4分)。以交通安全为主题,进行课程设计,语言课可以表达交通安全的知识;

社会领域,可以示范和教导如何过马路。

(2)游戏教学法(要点突出,举例得当4分)。将交通安全融入到游戏中。如在角色游戏中,扮演交通警察;

在手工区,制作交通工具等。

(3)情感体验法(要点突出,举例得当4分)。例如和幼儿探讨交通安全事故,让学前儿童在活动中对交通安全产生情感体验。

(4)情境教学法(要点突出,举例得当4分)。例如组织幼儿参观交警队,邀请交通警察、公交司机等来幼儿园,和幼儿一起活动。在户外组织小小司机的开车体验活动等。

(5)环境创设(要点突出,举例得当4分)。例如布置墙饰、标志符号等。

第二篇:学前小班学前班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学前班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一、听写单韵母(12分)

二、看谁写的最漂亮、按正确格式书写(10分)

b p m f d

三、看图写出相应的字母(10分)

四、填空(8分)

1、 g__h__q

2、 d__n__

五、背诵儿歌(10分)

第三篇:学前数学教育期末考试总结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

(一)、数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工具

数学是研究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与人类文明同时开始,随实践发展,较为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已日益渗透到学科领域中,促进学科改造与发展。

(二)、数学是普通教育中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每个人应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是学生学习其他科学文化知识、从事科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知识和工具

(三)、向儿童进行初浅启蒙教育是幼儿生活和正确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教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数学初步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向幼儿进行初步的数学教育是儿童生活的需要,是认识世界客观事物的需要

(四)、向学前儿童进行数学启蒙教育能为日后小学学习数学创造有利条件。儿童入学前进行数学启蒙教育,为幼儿顺利地进入小学学习数学并且提高数学学习的水平。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

(一)、培养学前儿童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儿童对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愿意和喜欢参加数学活动。首先,确定社会儿童水平的学习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经过努力可以掌握,过易或者过难都影响儿童对数学学习兴趣;其次,是能引起儿童积极思维活动的教学形式或教学方法,一切教学活动均要让儿童付出智力上的努力,尽力的独立完成任务,才能吸引儿童。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也是多途径的,充分依靠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促进儿童思维从互相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

(二)、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和游戏中感受周围事物的数、量、形,体验儿童数学的重要性,建构初步的数学概念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

(一)、选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依据

1、符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和要求。选择内容是应切实考虑到幼儿数学教育的任务的要求,并在此原则指导下确定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

2、符合数学研究对象的范围一些初步的知识。应是数学的;简单的数学初步只是;认识十以内数以及空间和时间的简单知识;量是物体或者现象所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量:连续,个数可以数的,不连续:不能用个数数的

3、符合学前儿童日常生活和为入小学做准备。考虑日常生活以及正确认识周围世界的遥遥的一些知识,为入小做准备;理解十以内的数

4、符合学前儿童数学概念认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规律性和年龄特点:任务,内容,方法,认知规律

教育学角度:幼儿对数概念的认知发展规律又称之为掌握其他数学知识的可能性,认知发展规律应是选择幼儿数学教育内容的出发点

幼儿掌握自然数:基数和序数。两方面都要经过感知集合和排序的数前准备阶段。教师应从知识出发,灵活掌握教学内容,使每个幼儿经过一定努力均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数学教育内容包括:感知集合、数、形、量、实践、空间以及方向

一、感知结合:物体分类;认识1和多 以及其关系 ;比较两个物体数量的相等和不相等

备注:考虑幼儿全面发展,要考虑知识体系 幼儿时期数学概念的发展和规律;长度、体积、温度等都是量;掌握数学概念有一定过程考虑幼儿接受能力;认识基数的能力要早于掌握序数;不同地区文化背景以及同一个班级存在着不同的差异

二、十以内数:十以内的计数(包含数的世纪含义,是的性质,相邻数和十以内自然数的等差关系);十以内的序数;十以内数的组成;认读和书写十以内的阿拉伯数字

三、十以内的加减法

四、简单的几何体知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图形间的关系

五、量的初步知识:大小、长短、宽窄、粗细等;量的逆排序;量的守恒;量的相对性和传递性;自然测量

六、空间方位的初步知识:向前向后向走向右

七、时间的初步知识:早晚午、今明、一周七天;时钟长短针等

四、数量关系与幼儿思维的发展(重点)

一、两种观点,两条道路:走量的道路,主张扩大幼儿数学教育内容的范围,增加知识量,借以促进思维的发展。走质的提高道路,不增加现有的幼儿数学教育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找出现在的大纲内容中有利于发展幼儿思维的内在因素

二、数量关系是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有利因素

1.数量关系。同时学习初步的知识,掌握数量关系,从而达到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目的 2.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有两种水平:记忆水平上的掌握 ,因而知识不段迁移;理解数概念从而运用推理获取新的知识。

三、现有学前儿童数学内容中的数量关系

12种:一和许多、对应、大小和多少、等量、守恒、可逆、等差、互补、互换、传递、包含、函数关系

要求:突出现有的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中的数量关系是对原大纲内容在深度上的提高,幼儿作出相应的思维努力;幼儿是否具有理解这些数量关系的可能性

五、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指实施数学教育所采取的活动形式。教师应切实理解和灵活的运用幼儿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

途径:数学课、游戏、各种教育幼儿的日常活动中数学教育以及数学角等

(一)、数学课

概念:指成人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全体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并发展幼儿思维的一种专项活动

特点:可经过缜密筹划,而不是随机偶然;内容是指专项教学;集体、小组和个人等组织形式,面向全体幼儿的一种活动;数学课是在一定时间内集中于数学内容的教学活动,不论是以集体、个人的组织形式出现,数学活动的含义更为广泛

几种类型:集体数学课;集体、小组结合的数学课 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兼用集体教学和小组教学两种形式;小组个人相结合的数学课,这种类型数学课是在一节数学课的时间内用小组和个人相结合的活动形式

(二)、游戏及种类: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力手段

采用各种材料的玩具的数学游戏;建筑游戏中的数学教育;角色游戏中的数学教育;玩沙玩水;体育游戏

(三)、其他活动中的数学教育:参观动物园,体育,美术,音乐

(四)、日常活动中的数学教育

(五)、数学区角:它是幼儿活动的场所,专辟的一个小区域

六、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方法(教学方法:操作法、游戏法,比较法、启发探索、讲授法)

一、操作法:是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来操作直观焦距,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技能的一种方法

1、操作法理论依据:主要是以心理学的思维结构发展的内化学说,即外部动作内化为思维活动的理论。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抽象概念的掌握要从动作开始。在操作和积极探索过程中促进思维的发展-有直接感知转化为表象,进而构建起初步的数学概念

2、它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儿童在脑中构建初步数学概念的起步,是儿童获得抽象数学概念的途径,我们应将操作运用到数学教育的一切活动中去.

3、强调以下几点:明确操作目的;为诱饵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给儿童充足的操作时间;在幼儿操作之前,影响幼儿说明操作的目的,要求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要看操作行知,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和积极思考的探索。向全体幼儿和个别幼儿提出启发性问题讨论操作的结果;操作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不同的年龄提出不同的要求。

二、游戏法:数学学习的游戏法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学习初步数学知识的一种重要方法。包括:数学游戏;操作性的数学游戏活动;运用各种感官的数学游戏活动;口头数学游戏活动;竞赛型的数学教学游戏;数学智力活动

三、比较法:它是通过两个(组)或者两个(组)以上的物体的比较,让幼儿找出它们数量形方面的相同与不同的一种教学方法。

1.按比较的方法可以分为:简单的比较跟复杂的比较。简单的比较:对两个物体量数的比较; 复杂的比较:对两个以上物体数量的比较(连续比较) 2.按照比较的排列形式可以分为:对应和非对应比较

对应比较:重叠比较,并置比较,连续比较; 非对应比较:并排比较,双排比较,不同排列形式比较

3.注意以下几个点:一是观察到物体的数量与特征,再到个数形状的比较;二是要让儿童亲自动手;三是教师自发性的指导下的探索;四是运用重叠并置,连续等比较形式,应有意识地指导幼儿理解对应的含义,对应的特性;五是比较形式的选择应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年龄儿童的具体水平来确定

四、启发探索法: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靠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他们去探索并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它是数学活动中启迪幼儿积极性思维不可缺少的方法。 要求:启发探索法适用于各个年龄段,并应涉及幼儿教学的全过程;启发探索法和操作法相结合进行;教师善于提问;应让学生在教室的启发下,独立的探索问题;运用启发探索法要面向全体幼儿,个别对待

五、讲解演示法:它是教师通过向幼儿展示直观的教具,并结合口头讲解,把抽象的数量形等知识技能和值规则,具体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

六、归纳演绎:比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手段,是一个思维过程,是对物体之间某些属性上建立关系的过程

以简单为基础;是幼儿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师对个别幼儿 进行个别辅导;边讲边演示

七、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意义

重要性:集合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很重大,它符合有幼儿掌握初步发展数概念的规律和特点,是幼儿学数前的准备和教育,也是幼儿正确学习和建立初步数概念以及加减法感性基础。感知集合符合儿童认识数的规律,感知集合的教育,不仅是小班学数前必要的准备教育,而且还应贯穿在整个幼儿期数学教育的全过程。

1.儿童数概念的发生起始于集合,笼统感知是指对一组物体不能精确的说出他们的数量,但是能辨别他们是多还是少,前苏联教育家列乌申娜也持这观点 2.感知集合:是幼儿从集合笼统感知到最初数概念的中间环节

3.渗透集合:使幼儿理解集合的包含关系,也有利于幼儿从包含关系上来理解数目,联系对数的利用,目的也有利于幼儿理解和掌握数的形成和加减运算集合具有包含关系,集合与子集存在包含关系

八、学前儿童感知教育的发展

(一)、2-3岁在儿童产生了对集合的笼统直觉,但这种知觉是泛化的多 这说明了受到学前儿童对物体既不是当作一种结构完整的统一体感知的。

(二)、3-4岁儿童已经逐步感知到集合,对集合中的元素知觉也从泛化转向精通过度。

1.这阶段儿童,重叠集合中的元素能不超出集合,而且,元素逐步达到准确的一一对应。

2.开始具有简单的分类能力。类似逻辑学上的一个理念,从数学上讲就是集合。 实践证明:3岁儿童能进行简单的分类,像从大小、形状相同的颜色。在教育条件下,小班幼儿已经具有对相同的实物大小颜色长短能力。它不包括集合的包含关系

(三)、4-5岁儿童已经能准确地感知集合元素,并能初步的理解集合和子集的包含关系:提高事物某一特征上的分类能力。在直观条件下,学生在用集和子集做比较,初步理解包含关系。

(四)、5-6岁儿童对集合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和扩展:用两种方法将集分为子集。能较好的利用集合和子集包含关系

九、物体分类的教学(重点)

一、分类是把相同的或者具有同一特征(属性)的东西归并到一起。

分类的意义:分类帮助幼儿感知集合;分类是形成数概念的基础;分类能促进幼儿分析、综合性思维发展

二、幼儿对事物几种分类

按对象分 :名称;图案;外部特征;物体量的差异;用途;联系;材料与性质;数量 ;共同特征;

按包含关系分:具体概念(不同水果图片中的分类);一级分类(一堆图中挑出具体一个种类的图);二级分类(按交通工具、玩具、植物等分类);----备注:集合是现代数学的一个基本概念。集合包含子集,子集被包含于集合中

三、学前儿童分类经验的发展

1.儿童分类的年龄经验和发展趋势:不能分类;依据感知特点分类;依据生活情境分类;依据功用分类;依据概念分类。不同年龄儿童分类情况不同。 2.随着儿童年龄增长,从第一类到第五类依次变化。 4岁以下基本不能分类;

5-6岁,依据物体感知特点和情境分类;从依靠外部特点向依靠内部隐蔽特点进行分类的显著转变;

6岁以后,开始逐渐摆脱具体感知和情境性的束缚,能依物体功用及内在联系分类。

四、教学要求

1.小班:口头指出一类物体;外部特征;一样不一样;

2.中班:宽窄、厚薄 、粗细 (数量不超过五个)数量分合起来 再分开 3.大班 大、小颜色 形状 为什么放在一起? 多少

五、教学方法:(P131)

1.非正式分类教育活动:利用生活中的契机促使儿童获得分类经验;非正式方式进行引导,运用分类语言描述儿童作品。

2.正式活动:让幼儿感知和辨认分类对象的名称特点和差异;说明要求分类的含义;口头指导进行分类;启发幼儿思考探索如何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年龄的幼儿提出不同的分类干预条件,以进一步提高分类的难度;讨论分类的结果,以巩固概念和理解同类的关系(包含)

十、10以内初步数概念的发展

一、10以内初步数概念的发展的一般过程:其重要性是由于数的抽象性以及幼儿的具体形象性决定的---- 例如,摆弄、触摸相当一段时间内的认识过程

二、10以内数概念的年龄阶段及特点 1.学数前的准备(2半到3半)

2.学会计数的初步理解的实际意义阶段(3半到4岁)。掌握计数的过程;口头数着说;指物点数;说出总数。

影响幼儿计数能力的因素:教育与文化背景;计数的对象或计数方式:空间分布相同,空间排列形式;方式方法也会影响幼儿的计数水平;计数对象并继续保持不变,计数对象较有利于幼儿的计数活动

3.计数能力的巩固和初步数概念形成阶段(较好的表现----较好的掌握计数能力)。认数范围扩大到10;初步理解相邻两数之间的关系;初步理解数守恒;数的守恒是指物体的数目不以物体的外部特征和排列形式的改变而改变。

认识序数,序数,表示集合中的元素的次序的数是用自然数表示事物排列的次序,回答第几的问题;认识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

作用:发展幼儿数的抽象力能从数的符号引起数的表象

4.进一步认识数的关系以及10以内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5-6岁) 表现能理解三个相邻数及其关系以及10以内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能按群计数,就是计数时以数群为单位,5—6岁时,就发展为按群计数;初步掌握数的组成,指一个数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的数。

(1)数的组成是数群和子群之间存在等量互补和互换关系。是一种概念水平上的运算;是数的组成设计涉及三个数群之间的关系;是三个数群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的三种关系;是一种概念水平上的运算

(2)数的组成是抽象加减法运算的基础 (3)儿童掌握数组成的心理实质

(4)组成的一般认识过程

(5)掌握数组成年龄特点

十一、认识10以内的基数的教学

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幼儿园教学的基本任务。

教学方法

1.认识数的含义及其基本方法

含义:教幼儿学会点数并说出总数;用比较两个相邻数结合数的形成的方法认识10以内的数;相邻两个数的比较和转换。如要运用计数,巩固对数的实际含义的认识;突出自然数列本质的关系(多一和少一之间的关系);促进幼儿思维,可逆性和相对性的发展

方法:按范例数量取物和按数取物;运用各种感觉感官感知数量 2.学习数守恒的方法:同数异长;同数异位;异数等长 3.学习接数和倒数的方法:卡片游戏、口头游戏、拍手游戏

4.认识三个相邻数及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的方法:教幼儿认识三个相邻数的方法;复习巩固对三个相邻数认识的方法;教幼儿理解三个相邻数是以内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的方法

十二、认识十以内序数的教学

教学方法:采用集中分段教学的方法;运用直观教具向幼儿讲清序数的含义;教幼儿用计数的方法确定序数;向幼儿说明序数的方向;通过操作游戏和活动进行练。

十三、认识十以内数的组成的教学

教学要求 :知道2以上各数都可以分成两个数;原来的数和它分成两数之间的关系;分成两数之间的互补关系

教学方法:运用讲解演示法教数的组成;通过操作,启发幼儿探索数的组成的规律利用数的组成规律学习新的组成知识(知识的迁移);运用多种点方法复习巩固十以内各数的组成知识

十四、10以内加减运算发展的年龄特点

4岁以前不理解加减含; 4-5岁:4岁以后,儿童会自己动手将事物合并或取走以后进行加减运算(必须是运用实物而且是从头开始逐一计数,才能得出结果)。幼儿已经能运用表象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了,是凭借生活经验和应用题中熟悉的情景引起的表象,说明了口述应用题在学习加减中的作用。

5-6岁顺数、倒数:由于儿童思维,幼儿晚期发展起来的学习加减的能力,还有两个特点需要引起注意:减法难于加法;思维:抽象性----个别差异---教育条件,地区文化背景不同等,

十五、儿童量的认识发展及教育(解答题。也包括几何,单另放在下个大标题)

(一)、儿童认识大小和长度能力的发展:他们对物体量的认识实质上是对他们的感知 1.两岁左右:会选择,不会用词汇来表示

2.三到四岁左右:大小和长短也能相对应,能用词汇表示

3.四到五岁左右:对大小长短能依次排序 没有量的守恒的认识 4.五到六岁左右:能理解大小、长短含义及性质

(二)、重量的感知发展(幼儿对重量的感知发展是很重要的) 1.三岁幼儿能感知具有量的差异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不同 2.四岁幼儿基本能够运用正确的词汇表示对物体轻重的感知

3.五岁幼儿判断轻重的精确性有较大的提高,并能够理解和运用轻重词汇 4.六岁幼儿已经具备认识物体的重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三)、学前儿童量的排序能力的发展(排序是两个物体按照某种特征上的差异规则进行排列)

一、量排序教育的意义:排序有助于学习计数;排序能让幼儿认识序数,建立起数概念;能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数概念

二、几种排序:按照物体外部特征排序;规则排序;物体量的差异排序;按数排序

三、排序能力的发展特点

1.幼儿对量的排序能力一般发展过程及年龄特点:排序能力与排序对象的数量有关 ,年龄有差异

一般年龄特点:三岁时,排序有很大的游戏性,任意性和不稳定性;四岁时,不能配合成一个序列;五岁时,任意性稳定

2.四种排序的特点:正排-逆排-传递性-双重性;幼儿年龄以及认知水平:表现出难易不同先里发展的水平后排序。

(四)、认识量的教学

教学要求:小班:大小 长短 高矮 差别的量。从五个以内物体中找到最大最小

中班:宽窄 薄厚 轻重 大班 相对性 量的守恒。依次排列物体间的传递性与双重性-正确说明理由。学习量的测量

教学方法:比较各种量的方法 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和比较物体量;寻找和描述物体的量;练习与游戏 竞赛性游戏

(五)、几何形体与实物形状的联系:几何形体与实物等同-几何形体与实物比较-作为区分物体形状的标准

1.几何形体与实物等同,是将几何形体理解为日常的玩具或物体。例如,圆形,太阳,皮球;正方形,手绢等像这些将几何体与物体相互混淆的想象,反映了幼儿尚未完全认识有关几何形体

2.几何形体与实物做比较 幼儿的图形直觉逐步得到改善,他不把图形与实物等同起来而做比较。如,圆形像盘子,三角形像红领巾等像这种比较称呼,是幼儿正确认识和掌握几何形体名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几何形体作为区分物体形状的标准,幼儿能将几何形体作为模版,按照它来选择或区分物体。如,大盘子,小碟子是圆形的;苹果、皮球是球体等此时幼儿从客观无题出发,以几何形体作为标准,确定物体的形状,既不混淆同时也不比拟,在几何形体与实物间建立起即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灵活关系。从而能将有关形体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幼儿感知形体方法的发展过程

幼儿认识几何形体需要通过视觉和触觉的联合活动,并且辅之以语言,才能达到对形体的感知。

1.视觉方面 :三岁幼儿感知形体往往草率的看一眼,难以分辨一些相似的形状,如,正方形与长方形,圆形与椭圆形;幼儿眼睛的运动观察图形大小,五岁的幼儿注意图形的典型部分,沿着图形的外部轮廓运动

2.触觉方面:三岁是去抓而不是去摸物体;四岁是一只手摸;五岁时两只手朝相向或者相反运动,用手连续触摸感知物体的整体

(六)、认识平面图形的教学

教学要求:小班,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中班,长方形 椭圆 梯形;基本特征,正确辨认和命名;区别对待

教学法:

1.认识平面图形的方法 观察和触摸;通过图形比较和认识; 2.认识图形的基本特征和图形的守恒

3.通过对图形的分割和拼接,让学生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4.复习巩固对平面几何图像的认识的方法

5.图形分类 分别归类是感知集合的重要内容,也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6.寻找图形与图形相似的物体

7.在游戏和操作活动中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七)关于量的关键性经验(P178-182)

十六、学前儿童对几何体认识的发展

(一)学习几何体的意义:能帮助幼儿对客观世界中的各种物体做出辨认和区分;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从而为入小学学习几何体做准备

(二)学前儿童认识几何体的一般发展过程 1.儿童几何思维发展的转换过程。

(1)皮亚杰和英海尔德——空间概念发展理论:一是认为空间表征是通过儿童动作和动作内化的组织过程得以实现的;二是认为儿童对于几何概念的理解与其认知发展密切相关,儿童的几何思维经历了拓扑几何、投影几何、欧几里得几何三阶段。

(2)范希乐夫妇——几何思维发展水平理论:儿童对几何图形的辨认经过了知觉(视觉或触觉系)辨认和特征(几何图形特征)辨认两个水平。

2.认识几何形体的难易顺序:先平面(正、长、半圆、圆)后立体(球体、正方体等) 3.形体的感知与词的联系:从幼儿感知几何体的外部形状到能用相应的词给与表达,其发展过程是从配对到指认到命名。

4.几何图形组合能力的发展。前组合阶段:不能完成简单拼图任务;零散组合阶段:使用尝试错误完成简单图案框架,整体上看待图形;图像阶段:使用尝试错误将几个图形连接成一个图形(通过图案轮廓或线条长度来匹配),开始尝试尝试错误的旋转和翻转形状;形状组合阶段:有意识地将图形组合起来形成新图形,有目的的旋转和翻转。 5.图形的感知与词间的关系,是从图形本身的认识发展过程来观察,没有涉及图形与客观物体的联系

(三)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的年龄特点

1.三到四岁,在正常的教育下达到以下水平:对平面图形就有较好的配对能力;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半圆椭圆,梯形,菱形,平行四边形,大部分儿童可按照范例找出相应的图形;大部分儿童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能达到正确认识的水平;可配对-指认-命名,可按图形找出周围相应的物体

2.四到五岁,中班幼儿认识能力初步加强,扩大了正确认识平面图形的范围,可正确认识长方形,半圆形,椭圆,菱形、梯形;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是指图形中角和边的数量;对相似的图形进行比较,找相同于不同;做到图形守恒,不受大小颜色排放顺序的影响;理解平面图形的角半关系(分合拼拆);使用平面图形搭拼物体来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

3.五到六岁,以上能力具备,有表现为进一步理解图形的关系。理解图形间的较高等的组合关系。例,长方形可分成四个小长方形,一个梯形能分成两个小三角形;可以在一定抽象水平上概括和理解图形间的关系 如,正方形,长方形、梯形、菱形到四边形;认识一些基本的立体图形,能正确的命名知道它们的基本特征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 ,例如,正方形不能滚动;圆柱体上下两面一样大的原型,中间一样粗,会前后翻滚

十七、学前儿童对空间方位的认识发展

空间方位的概念:任何客观物体在空间中均占有一定的职位,并且同周围的事物存在着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是数学对象研究之一

空间方位的概念发展的一般过程

1、以自身为中心的空间定向到以客观为中心的空间定向发展过程:以自身为中心确定方向;以客体为中心确定方向;从客体出发,确定其他客体间的相互位置关系;辨别空间方位的区域扩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扩展

2、学前儿童空间概念发展规律

(1)上下-前后-左右:小班,上下;中班,前后;物体间的上下前后运动上下前后,向前向后;大班,左右;左右的关系

(2)近的区域-远的区域:幼儿辨别空间方位的区域是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的扩展而不断扩展的。

学前儿童空间方位概念发展的年龄特点

1、3-4岁(小班)。该阶段的幼儿基本能过较好的辨别上下的空间位置,开始学习辨别前后方位,仅限于直接感知范围内。

2、4-5岁(中班)。该阶段是幼儿空间概念快速发展时期,他们能够较好的辨别前后的空间方位,并且开始学习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能够辨别离自己身体较远的物体和稍偏离上下、左右、前后物体的空间方位。

3、5-6岁(大班)。基本能过正确辨别上下、前后,能把空间分为两个区域(左或右、前或后);把其中一个区域分为两部分;能确切标出空间位置的中间点;还不能完全做到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的能力初步发展。

十八、学前儿童认识时间的发展

(一)时间概念

时间是物体运动变化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幼儿认识时间是感知问题物体运动和变化的延续性和顺序性在意识中的反映

(二)时间的特点:时间具有流动性和不可逆性;具有周期性,(是流动但有周期);没有直观表象,摸不着,它是通过某种媒介认识时间的,时间可被人们认识和测量

(三)认识时间的一般特点

掌握时间概念比较困难:使用时间的词汇,大多数表示事件的不确定阶段的词汇;使用时间单位的词汇,也不能确切理解含义。幼儿认识时间,往往具有直观形式的熟悉的感兴趣的事件联系在一起

认识时间的年龄特点:3-4岁掌握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能认识一天中主要组成部分;4-5岁较好的理解早晨夜晚等;5-6岁理解时间的间隔单位

十九、数学的概念:研究客观世界中事物之间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科学,数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客观现实世界。

十、学前儿童数学学习的特点(P14-16)

(一)、儿童早期数学概念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体验过程。过程中,受思维发展的影响表现出一些具有过渡性质的特点:

1、从具体到抽象。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以具体形象思维代替感知动作思维成为思为主体。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中从具体到抽象的渐进过程依赖于幼儿心理和生理成熟、数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思维水平的发展。

2、从个别到一般。儿童对集合概念的理解从一类相同事物扩展到一类不同事物,再扩展到不同类的事物可以共组集合就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这样儿童对数量关系的意义的理解就由个别化的意义扩展到一般性的普遍化的意义了。

3、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是由外部动作逐渐走向内化动作的过程,数学学习也经历这样的过程。数学学习过程中应该给年幼儿童尽可能提供动作水平上的操作,它既符合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需要,也更有助于幼儿完成对数学概念意义理解的心理转化。

4、从不自觉到自觉。由于幼儿大脑的生理发育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因而有而思维发展也就遵循这样的过程。幼儿掌握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尚未能从具体的事物中抽取出本质的数量特征,而常常会停留在具体的经验和外部动作上。随着思维和语言发展,动作逐渐内化,幼儿就会不断提升对其动作和思维的意识程度。

5、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对学前儿童来说,从自我中心化到社会化是其思维抽象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帮助幼儿在发展数学认知能力的过程中逐渐完成“去自我中心”,提高儿童的社会化程度很重要。

(二)、儿童早期数学学习起始于动作

(三)、幼儿数学知识的内化过程需借助于表象作用

(四)、儿童早期数学概念的获得是一种主动建构过程,也是一种社会性互动过程

(五)、儿童早期数学概念的获得需要与日常生活情境相联系的学习背景

二十一、不同幼儿园课程模式与早期儿童数学教育(P41-45)

(一)、蒙台梭利课程与早期儿童数学教育。

1、蒙台梭利把抽象的数学逻辑思维变成大量可进行实务操作的具体活动,让儿童在动手操作发现和认识各种数学知识和原理,来帮助幼儿获得坚实的数理基础和数学逻辑思维模式。数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初步的数理逻辑能力,数学教育的内容是让幼儿形成数概念和数的初步运算能力。其指导思想是通过感官、触摸等方式学习抽象数学知识。

2、蒙台梭利课程中数学教育涵盖了算术、代数、几何三大方面的内容,数和量的认识、基本四则运算是主要内容。蒙台梭利针对不同数学教育内容设计了不同的材料:数棒(感受1-10的数量)、砂数字(儿童前书写)、纺锤棒(数字与数量的关系)、粉红塔(对大小的认识)、三角形板(认识了解三角形及其与多边形的几何关系)、棕色塔(逻辑思维能力,正确辨别粗细)

(二)、海伊斯科普课程(High/Scope)与早期儿童数学教育

1、该课程发起于1962年,由韦卡特等人带动,是美国“开端计划”中第一批通过帮助处境不利的学前儿童摆脱贫困的学前教育方案。该课程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课程非常关注认知发展的关键经验。

2、该课程强调儿童数理逻辑知识的获得是儿童自我经验建构的过程;强调从儿童生活活动经验入手发展儿童早期数学认知能力;强调教师要作为儿童数学活动环境的和材料的提供者,活动课程的鼓励者。

(三)、格里芬“数字世界”儿童数学课程中的数学教育

1、“数字世界”儿童数学课程由美国莎朗·格里芬和罗比·凯斯等在有关儿童早期数概念发展的研究中提出,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儿童的数字感知能力,使其获得数字学习所需要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能力。

2、“数字世界”儿童数学课程包括五种数字表征形式:实物表征(实际物体表征数字)、图片表征、排列表征(横向连续的空格表征数字,用表示距离的语言描述数字)、高度表征(用条线图和刻度表征数字,表示高度的语言描述数字)、循环表征(钟面,刻度盘)。

二十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评价与反思(P98-104)

(一)、幼儿园数学活动的评价的内容和的方法

1、评价内容:

(1)对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评价:考虑目标的适宜性—活动目标应符合本班幼儿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考虑目标和谐性—兼顾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个体需要,目标包括学习内容的要求和幼儿行为的养成要求;教师反思和评价目标的可落实性(活动设计)和实际达成度(活动进行综合活动完成后)问题。

(2)内容的评价:思考所选内容是否包含活动目标,内容数量不宜过度或过少;活动内容的科学性和生活性,是否能让幼儿有更多的亲身参与;内容和材料的选择符合幼儿认知水平,环境材料与所选内容相适宜。

(3)方法的评价:教与学。方法的选用是否科学关系到教育目标实施效果的好坏(采用正确,活动开展顺利,效果良好;反之....);方法符合年龄特点。

(4)过程的评价:注意活动过程结构是否严密,有逻辑;是否能充分利用活动环境,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充分的与材料互动;活动形式丰富多样

(5)环境的评价:心理环境,是否宽松、和谐、安全、自由;物理环境,时间和空间上是否保证幼儿自主开展活动,是否创设对幼儿有激发性的环境;材料的丰富性和功能性。

2、评价方法: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

(二)、数学教育活动的观察(文献)记录——学习故事

1、通过对幼儿在真实情境中的行动的连续性描述来展示儿童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展示学习与情境的多方面联系,强调儿童的学习和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的记录、评价方式。

2、格式:观察(实况详录法—儿童在一段时间或事件中的行为、语言、与教师互动、幼儿背景信息);评价(儿童学习兴趣、学习品质、与同伴间互动、教师对儿童的关注理解);下一步指导计划

(三)、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反思与改进

1、数学教育活动反思

(1)目标反思:年龄适宜性,目标陈述是否清晰

(2)过程和结果反思:过程,儿童对活动内容是否感兴趣,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处于“最近发展区”的学习能易引起兴趣,活动中融入游戏、竞争、小组合作。

(3)情境创设和材料运用的反思:设计材料时考虑活动内容、儿童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材料呈现方式及时间。

(4)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思:技能指向为主(语言,材料运用,教态,教师支持性策略)

(四)、提升教师反思能力的措施:从主观上去调动教师进行反思(意识到自己是教研活动的主体);从客观上去创设促进教师进行反思的条件(丰富教研形式,搭建学习平台,小专题研讨等方式引导教师进行研讨。有利于改善教研活动中教师的反思状况,促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第四篇: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笔记

第一章

1.如何理解心理发展?何为儿童心理发展?

何谓“发展”

积极的、有顺序、不可逆、持续时间长的变化,如由小变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等的变化。

儿童心理发展:儿童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过程中,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心理结构不断改造,日趋完善和复杂化。

2.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方向性和顺序性

连续性和阶段性

不均衡性

个别差异性

3、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意义是什么?

研究任务 描述:发展的普遍特点与行为模式、差异性

手段:质性(语言描述)、量化(测 量)、影像、作品等。 解释:揭示发展的原因与机制 促进:最优化发展,即最大程度地促进个体的积极发展。 (2)研究意义

1、为基础心理学提供理论依据

2、为儿童教育教学及相关领域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儿童心理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一)客观性原则:

1、研究儿童心理,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包括儿童的生理发展、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并在儿童的活动中进行研究。

2、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二)发展性原则:

客观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中,学前儿童作为反映的主体正是处于迅速成长中。因此,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研究学前儿童。不仅要注意已经形成的心理特征和品质,更应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新特征和品质以及心理发展趋势。

(三)实践性原则:研究应密切注意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注重在教育实践中,在儿童的活动中研究。

(四)教育性原则:研究者必须遵循职业道德。从设计研究方案、时间安排到研究者的言谈举止,都必须充分考虑研究工作可能给儿童造成的影响。

5、解释:跨文化研究;双生子研究

双生子研究指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在具体研究时,其重点在于了解双生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异同。如,林崇德的”双生子运算能力与智力品质研究”;英国西里尔.伯特的”不同血缘关系儿童智商关系研究”。

跨文化研究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这种研究设计主要是查明不同社会结构、不同社会文化、不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教养方式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如:“中美两国儿童价值观比较”、“儿童道德认知差异比较”等。

6、运用观察法和测验法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分别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注意的问题: (1)制订观察计划时,要充分考虑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以克服儿童的“反应性”; 局外观察 参与性观察 (2)记录要尽量详细、准确、客观。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 (3)为了保证记录的速度和质量,可运用录音和录像技术;可事先设计好表格等。 (4)不能仅凭一 次观察记录的材料得出结论。

因为早期儿童的心理活动带有很大的不稳定

性。 运用测验法于学前儿童应注意的问题

采用个别测验,不宜用团体测验;

测验人员必须经过专业训练;

不能根据一次结果作为判断儿童发展水平的依据 第二章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一、由简单到复杂

(一)从不齐全到齐全

(二)从笼统到分化

二、从具体到抽象

三、从被动到主动

(一)从无意到有意

(二)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到自己主动调节

四、从零乱到成体系

2.怎样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

(一)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均衡

(二)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

(三)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

3、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有哪几种?请就此谈谈你的观点

(一)遗传决定论

1、基本观点: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儿童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被决定了,心理的发展只不过是先天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仅起一个引发作用,而不能改变它。

2、代表人物

(1)高尔顿(F.Galton,最早的代表人物)及其家谱调查 遗传定律”:1/2来自父母,1/4来自祖父母,1/16来自曾祖父母。

(2)霍尔(G.s.Hall,1844-1924))及其“复演说”

把生物学的复演学说不恰当地运用来解释儿童心理的发展,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重演,个体发展是由种系发展决定的。

名言: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3)格塞尔(Amold Gesell,1880-1961)及其“成熟势力说”

格塞尔: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耶鲁大学教授,“成熟势力说”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

基本观点: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成熟和学习。发展是儿童行为或心理型式在基因的规定下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

(二)环境决定论

基本观点: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环境教育的结果。

代表人物:华生(J.B.Watson1878-1958) (三)二因素论

基本观点

认为遗传和环境同等重要,二者共同作用于儿童的发展。

代表人物

吴伟士及其“相乘说”

施太伦及其“辐合论”

(四)相互作用论

基本观点 :不仅承认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

理发展中的作用,而且指出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遗传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遗传限度的影响。

(五)正确理解遗传和环境的作用

1、环境影响遗传因素的变化和生理成熟

2、遗传素质及其后的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4、选择性繁殖、双生子研究、 早期隔离实验的研究目的各是什么?

选择性繁殖:通过确定特质是否能够经过选择性配对而对动物身上繁殖来研究遗传影响的一种方法.特雷恩(Tryon,1940)的小白鼠走迷津实验.

双生子研究:血缘关系越近,心理和行为的相关越大。

“早期隔离实验”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重要因素

5.谈谈怎样理解生物因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一)遗传

1、提供发展人类心理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二)生理成熟(生理发展)

指机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主要依赖于机体族类遗传的成长程序,有一定的规律性。

遗传会受到环境的控制

“海豹儿”

身体各大系统的发育速度不同 神经系统的发育有严格的顺序

6、谈谈怎样理解环境因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环境:儿童周围的客观世界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社会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早期隔离实验”

(二)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重要因素

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

笼统:儿童的全部心理活动。

具体:需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自我意识、心理状态等,其中,需要是最活跃的因素。

二、发展的真正动力:心理的内部矛盾运动 儿童心理内部矛盾:新需要与旧水平 新需要与旧水平关系:相互依存,相互斗争。

8、解释: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最近发展区;关键期。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最近发展区,儿童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往往有一个距离,前者水平不及后者,这一段距离或差距,成为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

关键期是指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是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

第三章

1、解释概念

替代强化 守恒 同化 顺应

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看到榜样或他人受到强化,从而使自己也倾向于做出榜样的行为。也就是说,对榜样的强化也间接地强化了观察者对榜样行为的观察和学习。

守恒:指对客观事物具有稳定的本质的认识,而不被其非本质变化所迷惑。

同化(Assimilation):指主体把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是一个已有的图式对外界刺激的过滤和改造,使之变成主体认知结构所能吸收的过程。

顺应(Accomodation):指主体调整或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的过程,也称异化。

2、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理论

关于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皮亚杰认为:心

理、智力、思维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由于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他被公认为是一位相互作用论者。

3、简述埃里克森终身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前三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婴儿期)。个体刚出生时,婴儿状态完全由生物需要和内驱力所决定。他们与护理人的关系影响着他们对他人或整个世界信任或不信任的程度。这个阶段的儿童对成人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人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如果他们的父母拒绝他们的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具有的基本信任超过基本不信任,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得到信任的儿童对未来怀有希望,这是一个注重未来的过程,而缺乏信任的儿童不可能怀有希望,因为他们必须为需要是否能得到满足而担忧

(2)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幼儿期)。由于社会要求幼儿学会自我控制,因此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他们学会了走、爬、推、拉、交谈,池会了如何抓握和放松。他们不仅把这些能力应用于物体,而且还应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的训练。这些活动使儿童增强了自我欣赏感,减少了自我怀疑感。同时,意志出现了,儿童可以按意志“随心所欲”地决定做某事或不做某事。也正因为如此儿童从这里起便介入了自我意愿与父母相互冲突的矛盾之中。如果父母肯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保证儿童发展其社会许可的行为,则儿童就会形成自主性;如果父母过分溺爱事不公正了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便形成意志的美德。

(3)主动性对内疚(童年期)。这时,儿童开始积极地探究和涉猎周围世界。他们能更多地进行各种具体的运动神经活动,更频繁地运用语言,更生动地运用想象国。这些技能使儿童萌发出各种思想和行为,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他们检验各种各样的限制,以筻找到哪些是属于许可的范围,而哪些又是不许可的。如果父母鼓励儿的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儿童就会缺乏自信而形成内疚。在这一阶段,如果儿童形成的主动性超过内疚。便会形成目的的美德。在埃里克森看来,这是一种不管前面有多大危险,不管失败与否,执著追求个人目标的德行。

4、论述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的主要观点。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凭借感知和动作经验适应外部环境。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主要手段,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2)前运算阶段 (2—

6、7岁)凭借表象思维适应环境,具有了符号功能,但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思维不守恒。 (3)具体运算阶段(

6、7—

11、12 岁)获得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但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

11、12—

14、15岁)凭借抽象推理适应环境 ,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能提出假设和解决抽象问题。

5、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运算思维与前运算思维的区别主要有哪些?

运算:指在心理上进行操作,是外部动作内化为头脑内部的操作动作的机制。

运算思维与前运算思维的区别:

运算思维依靠概念进行,前运算思维依靠表象进行;

运算思维具有可逆性,前运算思维没有可逆性; 运算思维具有守恒性,前运算思维没有守恒性; 运算思维逐渐“去自我中心化”,前运算思维是“自我中心”思维;

运算思维具有灵活性,前运算思维固定性刻板性呆滞性。

6、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1、行为习得过程的理论

班杜拉所关心的是行为习得的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的习得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班杜拉所关心并研究的是后一种行为的习得过程。

2、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的全过程由下列四个子过程构成:

(1)注意过程

观察学习起始于学习者对示范者行动的注意。如果人们对示范行动的重要特征不注意,或不正确地知觉,就无法通过观察进行学习。所以,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在注意过程中诸多因素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其中有来自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和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还有观察者和示范者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因素都调节着观察经验的数量和类型。 (2)保持过程

观察学习的第二个主要过程是对示范行为的保持过程。如果观察者记不住示范行为,观察就会失去意义。在观察学习的保持阶段,示范者虽然不再出现,但他的行为还给观察者以影响。要想把示范行为在长时记忆中永久保持,需要把示范行为以符号的形式将其表象化。通过符号这一媒介,短暂的榜样示范就能够被保持在长时记忆中。因此,高度的符号化能力使人们的很多行动都可以通过观察来习得。

观察学习对示范行为的保持依存于两个储存系统,一个是表象系统,另一个是言语编码系统。言语编码系统还以容易贮存的形式保持和传递大量信息。因此,言语编码系统会促进观察学习与保持。

(3)运动再现过程

观察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即再现以前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 。

(4)强化和动机过程

班杜拉把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这三种强化作用看成是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的动机力量。但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主要是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 替代性强化

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看到榜样或他人受到强化,从而使自己也倾向于做出榜样的行为。也就是说,对榜样的强化也间接地强化了观察者对榜样行为的观察和学习。替代性强化来自于学习者观察到的榜样的行为结果。这种观察到的结果既可促进某种行为反应,也可以抑制某种行为。促进某种行为的观察结果称为替代性强化;抑制某种行为的观察结果叫做替代性惩罚。

第四章

1、1岁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一些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时期。是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一、新生儿期

一切活动都是围绕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

(一)适应新生活

(二)依靠无条件反射

(三)条件反射出现,心理正式发生

(四)认识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开始

二、婴儿早期(2——6个月)

(一)视觉、听觉发展迅速

(二)定向反射的作用增加

(三)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要经历的阶段:

1、动作混乱阶段

2、无意抚摸阶段

3、无意抓握阶段

4、手眼不协调的抓握

5、手眼协调的抓握

(四)开始认生

三、婴儿晚期(6—12个月)

(一)身体移动动作迅速发展

经历过程:抬头——俯撑——翻身——坐——爬——站——独走。

(二)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1、五指分工动作形成

2、双手配合

3、摆弄物体

4、重复连锁动作

(三)语言开始萌芽

1、简单发音阶段(3个月前)

2、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

3、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四)依恋强烈

2、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准确、专门化动作;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3、从中央部分动作到边缘部分动作;

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3、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有哪

些?

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

一、真正独立行走

意义:变被动为主动;扩大认知范围,增加了与周围人交往的机会

二、学习使用工具 经历的阶段:

(一)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支配动作;

(二)不再连续变换新方式,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有所延长;

(三)主动重复有效动作,表现为比较刻板,不肯轻易放弃以前的有效动作。

(四)能够按照用具的特点使用工具,并能根据使用时的客观条件改变动作方式。

三、言语正式发生

四、想象、思维高级心理机能出现

直觉行动思维是此时期思维的典型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1、直观性和行动性

2、间接性和概括性

3、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4、思维的狭隘性

5、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抽象性特点。

五、出现初步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

4、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幼儿初期(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如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痛恨大灰狼,把画书上狼的眼睛都戳成洞洞„„)

2、爱模仿(要多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样板)

3、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用手一块一块地数糖果;画画、捏橡皮泥只能先做后想或边做边想)

因为小班幼儿思维很具体、很直接,只能从表面理解问题,因此对小班幼儿更要正面教育,讲反话常引起违反本意的不良后果。 幼儿中期(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1、活泼好动

2、爱玩、会玩(角色游戏的高峰期,能计划游戏内容、情节、分配角色)

3、思维具体形象(会算3个苹果加2个苹果是5个苹果,但如果直接问“3+2=?”可能很难回答);“儿子”就是“小孩”,对某个大人是某某的儿子,不可理解)

4、开始接受任务

幼儿晚期(大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1、好学、好问(好奇是幼儿共同特点,但中、小班幼儿的好奇心多表现在对事物的表面兴趣上,大班不光问“是什么”,还问“为什么”,且问题广泛)。

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已掌握一些抽象概念,如左右;能简单分类,如白菜、西红柿等是蔬菜;能初步掌握因果关系,如浮沉。)

3、个性初具雏型(开始能控制自己,做事不再“随大流”,比较有“主见”;显现出个性差异:有的大方,有的小气;有的活泼,有的文静„„)

5学前儿童的言语发展分为哪些阶段?。

(一)前言语阶段

在儿童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又称为前言语阶段。分三个阶段:

1、简单发音阶段(3个月前)

2、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

3、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二)言语发生阶段

一岁至两三岁,是言语发生的阶段。其中又可分为:

1.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一至一岁半) 2.积极说话发展阶段(一岁半至两三岁)

(三)基本掌握口语阶段(两三岁至六七岁) 2岁以后特别是三岁到入学以前,是儿童基本掌握口语阶段。

6、儿童“口吃”的概念和原因各是什么?

口吃:语言表达的节律障碍,表现在说话中不正确的停顿和重复。

原因:生理与心理原因,以心理原因为主。 年龄:2——4岁。2—3岁为口吃的开始出现时期,3—4岁为口吃的常见期。

心理原因:

1、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和紧张;

2、找不到适当的词继续表达。

3、模仿所致。

第五章

1、什么是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

2研究婴儿感知,在方法上有何新突破?

传统的方法:条件反射法;身体运动与面部表情。

近年来的突破:

(一)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研究范式)

(二)优先注视范式(刺激偏爱程序)

根据对不同刺激物注视时间长短,了解婴儿对刺激物的辨别能力和图形偏爱程度。

3、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发展有何特点

时间概念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对时序的概念明显受时间循环周期长短的影响

(二)学前儿童对一日时间的延伸与当日时序的认知

(三)学前儿童对时序的认知带有固定性

(四)学前儿童以自身生活经验作为时间关系的的参照物

(五)幼儿说出时间词语和时间概念的形成互相促进,但不同步

(六)学前儿童对时序 的认知经过4个连续发展的阶段

4、幼儿观察和注意的发展各有何特点?

注意的特点:

一、3岁前儿童的注意 (一)注意的选择性

新生儿已出现注意的选择性

视觉偏好:简单鲜明图案;人脸;

(二)3个月开始,经验在注意中开始起作用。 科亨(Cohen,1975)的实验。

(三)动作协调的注意 开始年龄:半岁左右。

二、3—6岁儿童的注意特征

(一)以无意注意为主

1、注意的目的性、稳定性与分配性差。

2、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是: (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

(2)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密切相关的刺激物

(二)幼儿晚期,有意注意开始发展

1、开始有了一定的目的性、稳定性和分配性。

2、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

3、 有意注意在活动中效果好 观察的发展(P93-97) 观察的目的性 观察的持续性 观察的概括性 观察的方法

5、举例说明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一)以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开始发展

(二)以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发展快

(三)以形象记忆为主,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四)逐渐掌握记忆策略 复述

对材料的组织 匹配联想提取策略

6、举例说明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

(一)无意想象占优势,有意想象开始萌芽

1、无意想象占优势的主要表现

(1)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3)想象的内容零散 (4)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5)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2、幼儿晚期,有意想象开始萌芽

在游戏和绘画、手工等活动中,表现更明显。

(二)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生

1、以再造想象为主的主要表现 (1)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

(2)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3)实际行动是想象的重要条件

2、创造想象开始发生

情节逐渐丰富,想象的新颖性增加

(三)想象具有夸张性,晚期,开始注意现实的逻辑性

1、夸大事物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

2、混淆假象与真实 原因:

认知水平的限制 情绪对想象的影响

想象在认知中的地位的制约 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

7、联系实际论述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一)1—3岁儿童的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占绝对优势

(二)3—6岁儿童的思维

1、早期,思维仍然带有直观行动性

2、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成为主要特征

3、晚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第六章

1、为什么要重视学前儿童情绪的培养?

一、动机作用

认识和行为的唤起者和组织者

二、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儿童的情绪随认知的发展而逐渐分化和发展; 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或抑制、延缓作用。

三、对个性形成的作用

1、对自我意识的作用

2、对性格形成的作用

3、对交往的作用

2、关于儿童情绪分化的理论有哪些?

(一)布里奇斯的理论

观点:婴儿最初的情绪是混沌的,3个月开始情绪分化。

0—2岁儿童情绪分化模式 斯皮兹的分化理论

(二)林传鼎的理论

新生儿一出生就有分化:愉快与不愉快,第三周开始,情绪快速分化发展。

(三)伊扎德的理论

3、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有何一般趋势

一、情绪逐渐社会化

(一)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二)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三)表情的逐渐社会化 道德感(3岁开始)、理智感(5岁开始发展)、美感

二、情绪逐渐丰富和深刻化 丰富化:

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

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深刻化:

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

三、情绪逐渐初步自我调节化

(一)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二)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三)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4、安思沃斯认为婴儿依恋的类型有哪些?

第一种,无顾虑的依恋。母亲离开时,婴儿稍有抗议的表示,母亲回来时,就去亲近他。但很容易平静下来。

第二种,回避的依恋,母亲离去时不去抗议,母亲回来时不去理他。

第三种,反抗性的依恋母亲离去时非常伤心,母亲回来时一会依偎着她,一会又推开她。

第七章

1、儿童个性形成有哪些主要标志?

一、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

二、心理活动倾向性的形成

三、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

四、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形成

五、心理活动能动性的提高

2、举例说明研究儿童气质的意义。

(一)自觉地正确对待儿童的气质

(二)针对儿童气质特征进行引导和教育

3、对学前儿童气质的研究有哪两种方式?各有何特点?

一)传统的气质研究

1、神经活动类型——巴普洛夫的气质类型 胆汁质 多血质 粘液质 抑郁质

2、基本生活活动模式——新的研究视角

切斯(Chess.H.1967)根据儿童生活活动模式特征,提出划分儿童气质类型的9项指标,即: 活动水平

生理机能的规律性 对新刺激反应的敏捷性 对日常变化的适应性 反应的强度 反应阈限 心境的质量 分心情况 注意的坚持性

根据以上9项指标,把早期儿童的气质划分为:

1、容易型(约40%)。他们的行为倾向于有规律性,容易适应。教育策略:防止今后面临复杂冲突时无法适应

2、困难型(约10%) 。他们在吃、睡和一般活动中都不规律。他们是情绪型的。教育策略:充满爱心,耐心引导

3、迟缓型(约35%)。他们对新的经验适应比较缓慢,很少表现强烈的情绪──无论积极还是消极的情绪。教育策略: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其余15%为混合性。

4.幼儿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类型

(二)发展水平

(三)表现早晚

5、简述多元智能理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

观点。

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 1983年提出此理论

1993年出版《多元智能》一书,提出人类思维与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的,提出七种智能: 语言智能 数学逻辑智能 音乐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 空间智能 人际关系智能 自我认识智能

1997年,又补充: 博物学家智能 生存智能

6、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主要有哪些?

活泼好动 好奇好问 喜欢模仿 容易冲动

7、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有何特点?

自我评价能力在3岁儿童中还不明显,开始发生的转折年龄在3.5-4岁,5岁儿童绝大多数已能进行自我评价了。其特点:

1、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独立的评价

2、从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发展到对内在品质的评价

3、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

4、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发展到初步客观性评价

第八章

1、解释概念:依恋;观点采择;性别角色;性别恒常性;同伴关系。

依恋:指婴儿与其养育者(尤其是母亲)之间的强烈的情感联结。是儿童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儿童情感社会化的标志。

观点采择的概念

是区分自己与他人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或视角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性别角色:指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同伴关系: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性别恒常性所谓性别恒常性即对性别基于生物特性的永久特征的认识,它不依赖与事物的表面特征,不会人的发式、衣着、活动变化而变化

2、论述依恋在早期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有利于儿童建立对世界的信任感

2、有利于激发养育者更好地抚育孩子 身体发育、认知发展、言语发展 有利于儿童以后同伴关系的发展

3、论儿童同伴关系及其意义。

同伴关系: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意义

(一)同伴关系是满足儿童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归属感的重要源泉

(二)提供了互相强化和模仿的机会,有利于儿童社会认知和社交技能的形成

(三)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4、简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1、前道德阶段(5岁前):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自我中心主义思维,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的支配,还不能对行为进行一定的判断。

2、他律道德阶段(5-10岁):

(1)客观责任感:判断行为的好坏只凭行为的后果,而不管行为者的主观动机;

(2)刻板的道德:遵从权威和规则,规则的神圣性和不可更改性以及执行的强制性。

(3)抵罪的惩罚观:违反规则,必须接受严厉的惩罚

3、自律道德阶段(10岁以后)

(1)主观责任感:判断行为的好坏已考虑到行为者的主观动机,而不是仅仅是结果;

(2)对权威和规则:对权威不再迷信,与权威和同伴相互尊重。认为规则是人们约定的,以保证成员的共同利益。 (3)回报的惩罚观:对违反规则的惩罚,表现出温和、补偿,以帮助错误者认识和改正为目的

7、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有何特点?

(一)性别概念的发展

性别概念:关于社会对男性或女性的期望的理解。 性别同一(1.5-2岁) 性别认同(2-3岁) 性别稳定性(4-5岁) 性别恒常性(6-7岁)

(二)性别角色知识

性别角色知识呈U型。早期与青春期有性别刻板现象,成见现象。

(三)性别偏好

8、如何理解双性化教育?谈谈你的观点.

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比姆为代表,认为要使个体从文化强加的男性化、女性化限制中解放出来,从个体刻板的性别形象束缚着中解放出来。从儿童早期就开始对儿童实施无性别歧视的教育,不强调性别差异。 社会发展的要求 自主意识的觉醒

优点:发挥人的潜能;

缺点:与当今主流文化(价值观、期望、习俗等)的冲突强烈;

第五篇:小学学前班期末考试试卷

一、填空.(40分)

1.

b

( )

m

( )

d

( )

n

l

ɡ ( )

k

( )

j

( )

( )

z

( )

s

( )

ch

( )

r

( )

( ) 2 j---( )--jú l---ǚ---( ) s---ù---( ) q---ū---( ) .b---à---( )

zh--( )---zhà

二、把下列单韵母按顺序排列.(10分)

i ɑ ü e o u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把下列字母变成整体认读音节.(12分) z--( ) ch—( )

r---( )

i---( ) u—( ) ü---( )

sh—( )

s---( )

四、请在下列音节中的声母下面划横线。(10分) qí zhì yí hè shì zi shā fā bǎ kǎ

五、照样子写一写。

t—f—j b—d p—q— ɡ n—m

六、找出整体音节画○。

zhì zhè cí qì

wū yù yè fú xiè yì

yā bà

sūn

chè

zi shì

七、补充音节。

t-ā→( ) n-ǚ→( ) j-ǜ→( ) ( )-( )→zhā ɡ-( )→ɡū… f-( )→fú

( )-ì→shì ( )-ì→sì k-ǎ→( ) lí →( )-í

( )-è→sè ( )-( )→chē j-( )-ā→jiā

m-ā→( ) ( )-( )→qú x-ǚ→( ) d-( )→duī

q-ǜ→( ) ( )-( )→yā l-( ) →lù

八、判断正误。

qǜ( ) yǚ( ) xǚ( )fǜ( ) dài( )jù(

九、默写声母。

十、选择正确的填在括号里组成词语。(8分) mɑ

dì pó

zi mǎ

shàng dà( ) ( )po mā( ) bà( ) ( )zi yǐ( ) yā( ) qí( ) ( ) yǐ ( ) kè zhú( ) lǎ( ) 十

一、读拼音连汉字。 lí zi 菠萝 yā zi

椅子 shàng kè 鸭子 bō luó

骑马 mǎyǐ 蚂蚁 yǐ zi 上课 qí mǎ 梨子

)

一、直接写得数(17)

4+5= 9-6= 0+10= 5+3= 10-8= 6+3= 8-5= 3+7= 9-2= 6+4= 9-5+4= 9-7=

8-3+5= 3+4= 7-4= 9-9+10= 二:填空(27)

1:与10相邻的两个数分别是(

)和(

)。 2:比9小比6大的数有(

)。 3:9个1是( ) 2个4是(

)

4:比8少2的数是(

) 比5大3的数是(

) 5:把下面的算式按要求填在括号内。

4+2= 9-5= 2+7= 6+3= 9-7= 8+1=

得数相同的有( )。 得数小于5的有(

) 三:看下面的数按要求填空(10) 0 4 8 6 5 3 9 10 7 从左数第5个数是(

),从右数第6个数是(

),一共有( )个数,中间的一个数是( ) 第8个数是(

)。 四:在括号内填上“+”或“-”号(12)

8(

)2=10 9(

)5=4 10(

)10=0 6(

)3=9 7(

)0=7 8(

)5=3 五: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数(12)

6+(

)=9 9-( )=4 ()+2=7 7+( )=10 9-( )=3 8-(

)=5 六:在括号内填上“〈” “〉”或“=”号(12)

3+2(

)5-3 8-3( )5-2 6+3(

)5+4 5-5(

)2 0+9(

)9 5+3( )9 七:解决问题(10)

1:小红有4朵花,小明有3朵花,小刚有2朵花,三人一共有多少朵花?

2:小明买了5支铅笔,上星期用了以后还剩3支,小明上星期一共用了多少支?

2:小华家有4口人,小刚家比小华家多2口人,小刚家有几口人?

六:写出8道得数都是5的算式(10)

———

—————

———

———

———

——

———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前儿童游戏理论教案下一篇:小情歌日语版音译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