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11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励志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揭标中职学生感恩励志缺失的现象,分析阐述中职学生感恩励志缺失的现状,提出加强中职学生感恩励志教育的措施及途径,让学生在感恩励志教育的实践活动中,自信、自强、自立,进而以感激的心对待国家和社会,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励志成才,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社会、国家。

第一篇:励志教育论文范文

关于励志教育的研究综述

摘 要:励志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励志教育的研究开创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励志由方法上升到理论,成为德育教育研究关注的课题;相关学科的理论为励志教育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励志;教育;综述

当前,高校大学生家困生群体中出现的理想信念缺失、道德水平滑坡、自强精神减弱等现象以及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暴露出的重经济资助轻励志教育、励志教育内容与实际相脱节、励志教育方法单一等问题客观上需要着力加强励志教育工作。开展励志教育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励志教育理论研究,也有助于指导励志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励志教育得到自我价值实现。

一、关于励志

《辞海》对于励志的解释是:“奋发志气,把精力集中在某方面”。《现代汉语词典》中“励”有“劝勉”之意,“志”有“志向、志愿”之意。实际上,“励志”在汉语词汇中由来已久,《旧唐书》中“渤耻其家污,坚苦不仕;励志于文学,不从科举,隐于嵩山,以读书业文为事”的“励志”意为奋志,集中心思去实现远大目标。《曾胡治兵语录》(蔡锷 (民国) )也收录了曾国藩的语录,“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励志咬牙,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忝然自馁也。”《新元史》中“泰定二年卒,年七十六。秉仁励志读书,老而益笃,工书,古隶尤长。”意为以读书为追求,实现目标激励和意志砥砺的结合。

与汉语相对,励的英文词义为encourage,志可以意译为will;aspiration;idea。《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encourage的释义根据动词后宾语是人与物有所区分,当其后是人时意为give support, confidence or hope to sb(鼓励或支持某人),当其后是物时意为help sth to develop;stimulate(帮助某事物发展;激励;促进)。

现代教育中,励志越来越多地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起来,许多学者围绕励志与教育进行了理论探索与建构。谢灵运在《述祖德诗》中最早提出了励志的概念,称“惠物辞所赏,励志故绝人”。马奇柯在《如何对青年进行励志教育》中对古代的励志进行了研究,他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推崇励志,并把是否有远大志向视为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传统的尚志理论是我国社会精神动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二、关于励志教育

励志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范畴,其立足点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核心就是激励,采用外部激励法等手段与方法激发和唤醒人的内动力,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弘扬人的主体地位,以使主体通过教育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形成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为实现自身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励志教育的由来

现在所讲的励志教育虽然与古代所提倡的励志在内涵上不尽相同,但其精神实质没有改变。三峡大学况荣研究了中国有史以来的励志教育,他指出“在中国历史上,孔子和孟子可以说是励志教育的始祖”,到南宋时,书院教育蔚然成风,那时的励志教育把内涵界定为“为人修己以敬的道德意识,为学一志于道的求索精神,为事一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励志教育发展到当下后则意为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激励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

(二)励志教育的界定

我国对励志教育的系统研究始于21世纪伊始,许多学者对其定义进行了探讨。但是从总体上来讲,相关的研究还比较分散,还处在成长阶段,尚未形成理论化、系统化的独立学科体系,成熟的研究方法、独立的研究内容和规范的学科体制还有所欠缺。具体而言,对励志教育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西华师范大学马静等认为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唤起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大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大学生的成功品质,激发大学生潜能的教育。励志教育是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思想性和崇高性;二是坚定性和超越性;三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四是主体性与示范性。

三峡大学况荣从两个维度阐述了励志教育,从学业上讲,励志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和竞争氛围,励志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生活意义上讲,励志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激励学生为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努力奋斗。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周彩虹指出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远大志向,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努力践行理想追求的教育。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张志勇认为励志教育是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科学、系统的教育,唤起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自主意识,提升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大学生的成功品质,激发大学生潜能的教育。

此外,彭月英、李茂平、赵博、刘晨光、寻金锭、石婧、王卫霞、张朝阳、王广元、王中对等也对励志教育的内涵进行了阐释。

三、关于励志教育理论基础的研究

(一)心理学相关理论的整合

励志教育理论是关于了解受教育者的需求以及如何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励志教育理论研究是德育教育的需要,回答了以什么为基础或者根据什么才能砥砺受教育者意志,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的问题,在心理学中激励理论、成功学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等奠定了励志教育理论的基础,现将这些理论按照研究内容侧重点的不同,进行陈述。

1.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 Seligman)认为积极的品质可以激发人类本身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积极的力量,从而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积极心理学明确提出了三个研究主题:一是积极情绪体验;二是积极人格特质研究;三是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励志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积极的教育或外部手段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理与积极向上的心态,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能够使励志教育的开展更科学、更系统,同时而励志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2.成功心理学理论

成功心理学最初于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美国,它的研究对象为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研究内容为指导人们运用健康心态、积极行为而获取成功,研究目的旨在分析影响成功的心理成因及成功的心理要素和人生的具体事件以及陈宫的言语行动之间的联系。詹启生认为成功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就是揭示成功过程的心理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成功心理学的创始人唐纳德·克里夫顿指出,成功心理学是帮助人们实现个体最佳效能的一门科学。苏启文(2012:1-2)认为成功心理学旨在揭示个体或社会成功的各种因素,他还认为判定成功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有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优势。而励志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充分挖掘其自身的优势,积极地开发与利用,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正是遵循了人们的心理特征,探索个体成功的因素。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

1.激励教育

20世纪90年代,激励教育成为学术界讨论的一门学科。张克杰基于天津市红桥区的激励教育改革实践指出,激励教育是教师采取激励这一方法和手段,从外部给予学生以适度的正刺激,使他们自觉地将教育要求内化为行动的过程。他认为激励教育就是在尊重学生主体性、主动性的基础上,在遵循个体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统一的规律性的前提下,充分创造适合个体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其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励志教育与激励教育的这一目标是一致的,励志教育过程中也需要激励这一教育手段,激励教育过程也少不了励志教育的教育方法。

2.成功学教育

成功学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帮助受教育者实现人生目标,获得成功的一门学科。成功学教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已日趋成熟,研究者们系统地研究了成功的方法、路径和规律,并借以富有哲理性的成功学教育理念和成功学经典案例激励受教育者达成成功愿望。李鸣认为成功学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广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将成功学教育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教育理念的一次有益尝试,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学教育也称之为励志教育。成功学教育的过程中采用的经典理念、经典案例等教育方法和过程都具有较强的励志性,从这个层面来说,励志教育与成功学教育具有统一性,二者都是要使受教育者激发潜能、激励自我并获取成功。

(三)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有关励志的思想

作为励志教育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普遍联系的观点等为励志教育指点了方向。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有两个主张:一是自然界本身的变化是自然界本身内部矛盾的发展;二是社会的变化是社会自身矛盾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是其中最为根本的因素。意识的发展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变化和发展的自觉反映,意识的变化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是一个原有观念不断更新并形成新的更符合实际的观念的过程。励志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通过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引起量变,随着矛盾的增减,量变的升级,受教育者的思想由旧质态向新质态飞跃,自主实现思想的根本转化,这就是在把握了事物的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对质量互变的应用。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事物与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等相互关系。

励志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通过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引起量变,随着矛盾的增减,量变的升级,受教育者的思想由旧质态向新质态飞跃,自主实现思想的根本转化,这就是在把握了事物的发展特点基础上对质量互变的应用。

(四)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系统的两大要素,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建立在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的成长成才转化为自身发展的需要,才能从根本上促使学生的身心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逐步现代化,通过主体性教育,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不断启发、引导学生的内在需求,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活动把学生培养为自觉认知与实践的社会主体。这一理论批判了传统教育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性弊端,强调了受教育者本身自主精神与自我发展意识的重要性,使受教育者自主地进行自我建构与完善,进而发展成为更加全面自由的人。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励志教育等手段进行外在激励,不断使其转化为内在动力,使学生在主动了解世界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积极进取的学习要求和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四、已有研究的成就及启示

前人的研究对励志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国内已有的研究不但开创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新领域,而且在励志教育的理论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形式提供了新的视域和启示。

(一)励志教育的研究开创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励志教育的提出,融合了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引入到了教育学的研究中,教育过程中的励志方法逐步实现科学化、系统化,开拓了一个全新的教育学理论研究新领域。另外,励志教育的提出有利于改进师生之间的传统关系,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极大的体现。

(二)励志由方法上升到了理论,成为德育教育研究关注的课题

励志教育的提出,使励志不再单单是一种教育方法,实现了向理论、体系的转变。励志教育在目前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尤其是贫困生教育。已有的研究改变了励志仅仅作为一个口号、一种手段的情况。

(三)相关学科的理论为励志教育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国内外的心理学、管理学领域,许多学者对励志进行了专门研究,并且已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励志教育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不仅有利于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拓宽教育研究领域,开辟全新的视角,更重要的是使励志教育研究更趋科学化、系统化,为更进一步研究励志教育提供了开阔的思维空间。

五、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虽然励志教育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研究仍然不够深入,也不够全面,系统性也有所欠缺,有必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模式探索。

(一)研究历史不明确

纵观已有的励志教育研究,研究者对相关的基本概念衍生、理论的发展等问题表述不明晰,如励志教育理论的源起,励志教育的理论基础等少有研究者进行说明。

(二)研究领域狭窄

对励志教育的研究几乎局限于教育本身,没有更多地借鉴其他学科的成果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且缺乏实际可实施的案例支持。

(三)研究深度不够

目前国内对励志教育的研究一种是心理学、管理学已有相关理论的套用,教育学科的原创性理论建构很少;另一种是单纯的应用于实践,探讨理论的内容匮乏,导致研究多是经验的累加。另外,我们还缺少对励志教育方法、途径的深入剖析,对励志教育的实施条件、可能性边界和负面影响还少有论及。

(四)研究缺乏创新性、系统性不足

已有的研究多以命题式的思考为主,对励志教育的研究只集中于某个有限的命题,内容都比较相近,得出的新结论、新成果较少,而且研究的观点都比较散乱,没有一个清晰地逻辑概念体系,缺少对教育的超越性的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贞志,马奇柯.如何对青年进行励志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2006(8).

[2]赵博.贫困大学生励志教育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0(6).

[3]周彩虹,刘岩松.高校经济困难生励志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4]王卫霞.关于大学生励志教育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4).

[5]张朝阳.浅论大学生励志教育[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

[6]刘晨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研究——以南昌大学共青学院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11(11).

[7]王广元.高职院校大学生励志教育现状研究[J].理论观察,2013(5).

[8]寻金锭,欧锴,李海珠.高校学生社团励志教育实践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7).

[9]王中对,潘玉驹,谢志远.温州人精神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2(35).

[10]张志勇,于淼.励志教育对高校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11]詹启生.成功心理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12]苏启文.成功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3]李鸣.成功学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益路径——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大学教育,2013(11).

[14][晋]刘.《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frame/GxdbSectton.aspx?BH=1422353

[15]蔡锷.《曾胡治兵语录》卷五·勇毅[EB/OL].http://www.cnk

i.net/kcms/Detail/frame/GxdbSectton.aspx?BH=342093).

[16]柯劭.新元史卷二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五[EB/OL].http://www.cnki.net/kcms/Detail/frame/GxdbSectton.spx?B

H=268997.

[17]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增补本)[M]. 李北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74.

[18]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汉英词典》编写组. 汉英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20.

[1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697/1490.

作者:涂道勇 肖翠

第二篇:资助工作与感恩励志教育探究

【摘 要】揭标中职学生感恩励志缺失的现象,分析阐述中职学生感恩励志缺失的现状,提出加强中职学生感恩励志教育的措施及途径,让学生在感恩励志教育的实践活动中,自信、自强、自立,进而以感激的心对待国家和社会,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励志成才,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社会、国家。

【关键词】中职学生 资助工作 感恩教育 励志教育

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奖、助、免等的职业教育资助体系。吸引了不少初、高中毕业生和社会适龄青年接受职业教育,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然而,在中职资助政策出台十多年来,中职学校的资助仍主要停留在物质上的资助,在精神上的影响非常小,思想教育不足。虽经济资助多样,但教育力度不够,全员育人格局有待提高。

一、中职学生感恩励志缺失的现象

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学生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全面实施了“奖、助、补、免”等多元化的资助模式,几乎所有的中职学校内的学生都能获得至少一项以上的资助。这些资助在物质上极大地帮助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解决上学的困难,大部分学生对良好的国家资助政策都怀感恩之情,立志学好技能将来回报社会。

不过,也有不少学生出现感恩缺失的现象——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只懂得一味索取,不愿意付出,更不愿意吃一点小亏。国家的资助被他们认为是理所应当,他们一拿到资助就立即挥霍,月初是土豪,月中就花光,不懂得感恩,更谈不上励志。这些学生贪图安逸、不愿劳动、不愿奋斗,以至厌学逃学,没有追求,没有目标,精神空虚,缺乏责任感,等等。现实中,更有不少学生甚至因贪玩丧失学习兴趣,出现厌学、辍学,沉迷网络游戏等现象。

因此,这就成了中等职业学校资助工作中亟待完善的一环——感恩励志教育。

二、中职学生感恩励志缺失的现状

中职教学感恩励志教育中出现的这些现象也是有原因的,仔细分析,有如下原因:

(一)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群体的个人原因

由于社会的观念、家长的心理等因素,认为成绩好的学生应该选择读高中,有的家长甚至会尽其所能一定要孩子上高中,认为读中职没有出息。现在的社会观念认为,上高中考大学才是“正道”,才有前途。这些“前途”都是为成绩好的学生准备的,而只有成绩不好的学生才会选择中职学校。

这样一来中职学校的生源整体来说就是来自各校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有很多共同的特点:成绩偏差,充满失败感,自认为没有前途,未来灰暗,他们心里问题也较多。比如考试成绩较低,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差,具有失败心理,对前途感到悲观迷茫,对教育的敏感度较低,教育管理难度较大。

一般中职学生可以分为四类:

1.留守儿童或是来自单亲家庭。

2.家庭富有,父母溺宠,任其挥霍。这类学生在初中时调皮捣蛋,且年龄尚小,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不能马上就业而且也不需要他们赚钱养家的,这些学生的父母将其送到中职学校的目的就是要他们在学校多混几年,而且是跟父母协商好每月得多少钱后才来学校的(等于是用钱请学生来上学的)。这类学生只懂索取,不爱学习,不在乎学校的资助,用钱经常挥霍无度。稍有不顺,就和老师、家长对立,完全没有感恩之心。

3.初中毕业考不上高中,家庭一般的学生。他们来读中等职业学校的目的就是靠着国家的各项资助来完成几年的学业,混个毕业证,个人生活规划较差,同样无目的性,无进取心,对学习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毫无兴趣。然而他们对国家资助有着极强的期盼心理,对资助只懂得一味地索取。

4.家里贫困,交不起学费杂费的学生。因为有了国家资助政策,得以继续求学。这类学生往往进取心较强,对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较为珍惜,有个人的人生规划以及较强的学习目的性。这类是怀有感恩之情的学生群体,他们积极乐观,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于全校师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传播感恩意识和爱的力量,这类学生也成为各大中等职业学校独特的风景线。

(二)受助学生对国家助学金的不合理使用和对学校资助工作的不理解

国家助学金是对贫困生的资助,希望贫困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业。但一些获得资助的学生把这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事,不懂得感恩国家和社会、学校。没有把助学金用于学习和生活,而是用来请吃请喝,任意挥霍。这些学生甚至还抱怨学校老师把钱发得慢,等等,这种感恩缺失的现象是目前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

在进行资助工作中,这种无偿的资助方式虽然解决了学生的“燃眉之急”,但也产生了一些弊端,使得一部分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并把学校给予他们资助的视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毫无感激之情,甚至感恩的意识都没有,甚至出现把获得助学金的多少当作攀比的对比物的现象。

(三)学校教育的片面性,忽视感恩励志教育

长期以来大部分的中职学校重视学生的专业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就业出路等问题,对技术教学,不少学校成立专门的比赛特训团队,高度重视本校有多少学生能在某某级别比赛中获多大级别以及多少奖项。相对来说,对资助工作则以完成任务为标准,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其中的育人功能。

虽然在中职的德育课中也把“感恩励志”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许多中职学校对德育课的态度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有些学校随便找一个其他专业的老师来上。德育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是次要。段考随堂,期考更是用一篇作业来完成,也就是说,忙起来就可以不用上德育课。很多关于感恩的教育活动都是走过场,走形式,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四)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效应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富裕起来的人们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钱至上,物质至上的社会现象不断地影响着中职学生,社会上的那种急功近利、追求享乐、重利忘义等严重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90后”“00后”,他们感恩意识薄弱,只知索取,不懂感恩,更不懂奉献。不少学生不会体谅父母,不懂得教师的辛劳,没有爱心,没有责任感。更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教师的教导之恩,更不知道感谢祖国、社会对自己的培育之恩。

三、加强中职学生感恩励志教育的措施及途径

感恩励志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的社会工程,想要较好地完成这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通力合作,形成好的合力。

(一)从家庭教育着手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该成为孩子感恩励志教育中的启蒙老师,并将家庭教育看作孩子获得感恩意识的第一个平台,教会学生明事理,立志成才。从孩子来到这个世上开始,接触最多的是父母,孩子与父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密切接触。因此,父母可以随时随地地利用生活中的点滴,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

人类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思想的完善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父母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当发现孩子有要帮助父母的意识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和行为,让孩子体会到实施感恩的快乐。并言传身教,树立“仁爱之心”,常存“感恩之念”,尊老爱幼,善对亲友,关心别人,对待工作、家庭、社会负有责任感,构建团结和睦的家庭环境。为孩子提供榜样,做示范,这样能够促进孩子更加自觉地知恩、报恩和施恩,为感恩励志教育创建良好的氛围。

(二)以学校教育作为主导手段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把感恩励志教育作为其重要的内容之一

学校要加强感恩励志教育,并把它作为加强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思想道德教育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行为”,想要将思想道德教育推进,需要通过各方面进行“具体化”的工作。而感恩励志教育则是其中比较有实效的方法。感恩励志教育的主要目的便是要人懂得感恩,让人明志,有奋斗的方向,并在不知不觉当中引导学生知恩感恩,知荣明耻,进而知礼明德,促进思想道德发展。

在开展感恩励志教育中,要从细微处着手,于细微处见精神,教育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生活中的道德教育作为感恩教育的基础,在道德教育中渗透感恩励志教育。教育学生,无论是学校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都要用感恩的心来对待。只有有了感恩的心,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社会才会更和谐、更阳光。

2.把感恩励志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要把感恩励志教育融入其中,并把感恩励志作为重要的校园文化因素之一。让校园处处都体现出感恩励志的力量和感恩励志的意识,把感恩励志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具体来说,学校在不断优化物质环境的同时,建立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创设和谐的校园环境,让师生都能感受到校园生活的美,把校园建设成为富有激励的阳光的文化环境,建设良好的班风、校风。通过这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熏陶学生,使之受到感染与鼓舞,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和励志。

(三)把社会教育作为辅助

充分利用实习见习活动,开展切实的感恩励志教育活动。学生到企业实习时虽然脱离了学校的管理范围,但仍受学校管理。因此,在实习过程中,学校要把感恩励志教育带动实习活动中,并把它贯穿始终。教育学生在与社会人员的交往中学习为人处事,在工作中学会吃苦耐劳,得到别人的帮助要懂得感恩。特别是在实际工作中,要尊重师傅和工友,当师傅传授技术时,要虚心听讲,要以感恩的心来对待师傅。同时,学校也要争取得到企业的支持,让师傅在传授技术的同时,把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礼仪知识等教给学生,把它当作一种有益的社会教育形式,融入学校的感恩励志教育体系中,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作为有益的补充。与学校教育联动,共同作用于学生,促进学生成长。

总之,中职资助工作中的感恩励志教育是建立在物质的资助的基础之上,把精神的关怀和心理上的疏导融合起来,让学生在感恩励志教育的实践活动中,自信、自强、自立,进而以感激的心对待国家和社会,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励志成才,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社会、国家。

【参考文献】

[1]魏宇.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感恩教育[J].今日湖北,2013(10)

[2]廖远志.高校资助工作与感恩教育[J].考试周刊,2013(95)

[3]黄晓钰,宋齐明.浅议如何有效实施中学生感恩励志教育[J].学园(教育科研),2012(11)

【基金项目】南宁市教育科学规划2014年度南宁市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职业学校感恩励志教育途径探析”(2014XSZZ08)

(责编 卢建龙)

作者:韦小延

第三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研究

结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状况和高校学生工作实际,提出以励志教育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提供一定可行性建议。

高校 家庭经济困难 励志教育

一、前言

上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并轨招生,包括师范院校在内的众多高校收费开始增加,大学校园里出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随着1999年高校的扩招,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高校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也在扩大。这些学生普遍存在以下特点,一方面,他们非常渴望能过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人生的蜕变和升华;另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又对他们的社交活动和沟通协调能力造成了诸多限制,不利于他们全面发展和走向社会。因此,如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励志教育,让高校的各项经济资助变成对他们的精神资助,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坚定的意志品质和健康的心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当今高校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定义是“在國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高校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不仅要体现在经济的资助上,更应该从学生的思想上入手,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励志教育,丰富励志教育的内容和对策,授之以鱼并授之以渔,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的主要内容

1.树立远大理想,建立自强自立的品格

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由下岗职工子女、农村农民子女、低收入和单亲家庭子女等构成,长期以来物质生活的匮乏使得他们对金钱过于渴望,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和有钱有关系才能办事的观念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因此,要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正确看待人生,树立远大理想,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为社会尽责任。只有帮助他们深刻认识人生的真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才不至于成为金钱的奴隶,真正做到“不坠青云之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历史古训, 要“励志”,先“立志”,通过自身的努力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一定会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在高校的助学体系里,就要在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贫的同时,着重培养他们自信、自立、自强的品格,加大勤工助学力度,优先满足经济困难学生的需要,力求通过他们的自身劳动获得报酬,来改善自己的命运,从而达到既解决困难,又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2.诚实守信,心存感恩

随着国家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视,国家各类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的范围越来越广,资助力度越来越大,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却不容忽视,首当其冲的就是在家庭经济认定的过程中弄虚作假以及恶意拖欠助学贷款。诚信是每一个大学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不仅体现这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和教养,也影响着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因此,诚信教育应该始终贯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中。感恩教育是励志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有助于帮助经济困难学生从内心里意识到并认可自身所得到的资助,更有助于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从知恩到报恩,将感恩的意识转化为报恩的行动中去。

3.培养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由于家境贫困,长期以来拮据的生活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有不同的自卑情绪,并且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家里面都希望这些学生能通过学业改变家庭的命运。但与此同时,他们又非常渴望得到精神上的关注。由于家庭经济的困扰,这些大学生容易产生内向、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因此,从心理健康层面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摆脱由经济困难带来的心理困扰,顺利完成学业,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的重要方面。而人格,即我们常说的个性,是指与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健康的心理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拥有健康心理的大学生往往较容易得到群体和他人的接纳、欢迎和帮助,容易创造出一种和谐的环境,从而有利于自己心情愉快、施展才华,在群体中相互学习,培养和健全各种人格因素,如自信心、勤奋、坚韧、乐观、合作精神等。

三、高校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的途径

1.建立健全高校资助体系

现阶段国家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主要有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和励志奖学金。这些资助要公平公正的落实到有需要的学生身上,是高校开展励志教育的前提。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存在着不足,即在对学生的困难程度进行认定的过程中,由于评价标准不统一,主观性强,这项工作很难保证绝对的公平,这就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个目标群体里面有部分是存在偏差的,不排除有夸大自身困难程度甚至弄虚作假的学生。因此,高校必须建立健全资助体系,在细化贫困认定的标准的同时,加大审核和监督力度,建立诚信档案,杜绝弄虚作假的行为,保证高校的励志教育顺利开展。

2.成立有针对性的社团组织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数比较孤僻和自卑,较少参与到一般的社团活动中。学校要成立面向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要成员的社团,通过定期组织活动,将他们联系在一起,找到归属感。由于家境和经历有类似的地方,相互之间不会有歧视和被歧视的感觉,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更容易相处。在社团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相互鼓励、互相学习,通过联欢、座谈等形式扩大交际面,在座谈、联欢等活动中提高了他们的交往能力、沟通能力。

3.以课堂为依托,丰富励志教育内涵

课堂是进行励志教育的主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等都是大学生励志教育主要课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其家境的困难,多数同学都非常珍惜课堂学习的机会,很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学术水平高、德高望重的老师,能对学生将来的行为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高校要丰富这些课程的内容,把三观教育、赏识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课堂中,给经济困难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4.重视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学生工作的主要人员,他们是与广大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也是高校奖助贷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构成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的重要力量。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负有极其重大的思想教育职责。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书记、团支部书记、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组成,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是影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的效果。

四、结语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的弱势群体,其心理、思想和行为容易受到复杂环境的影响,因此,励志教育必须不断更新理论和深化内涵,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以此引导他们向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研究,不仅体现了其对困难学生帮扶、引导、教育和管理作用,同时也扩大了励志教育的覆盖面,把励志教育的范围延伸至全社会。

参考文献:

[1]孙德刚.利用贫困大学生资助活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J].教育探索,2011,(10).

[2]美国大学生资助的重大改革,贷学金将成为学生的主要资助来源[J].外国教育资料,1993,(4).

作者:谭江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法学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风险控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