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参与式教学的合同法论文

2022-04-12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我国参与式教学的合同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校本培训是近年来国内外教师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一个热点话题,我国对校本培训的探讨逐步地由内涵、意义等方面,深入到形式、评价、课程设计等方面。校本培训的形式选取对于校本培训的效果和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参与式教学的合同法论文 篇1:

网络时代高校经济法教学模式革新之探讨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人们对于网络依赖度越来越高,在智能手机发表之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随之获利,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麻烦。高校也不能避免,学生注意力转移,学习风气也有所减弱。面对这一新局面,经济法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适时变革:首先,制定基于网络背景下的经济法教学改革总目标,全面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其次,充分利用当下资讯发达的优势,将社会热点引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第三,全面革新教学方法,采用新型的教学互动方法;最后,结合法学各科课程具体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另外,应直面就业,学生、学校都做好万全准备。

关键词:网络时代;高校经济法;教学模式;革新

0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国民们法律观念的不断推广和普及,人们能够熟练了解法律、认识法律,合理应用法律解决问题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和公司的人才需求。在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法学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发法学人才是现代高校法学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而经济法作为法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学科,很多课程的实用性很强,含有很多法律法规,内容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本身就有难度,加上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存在着很多问题,亟需改革。

1经济法课程的特点

1.1综合性强

高校经济法涉及到很多法律法规,内容广阔,综合性很强。在经济法教学中,包含着很多社会法律法规,比如老大、企业制度法、民事诉讼法和合同条款法等等。因为经济法不是独立存在的,与很多经济类学科都有内在联系,还与计算机、保险、市场营销等有交集,所以在学习经济法时,要对它的综合性有认识,学习的难度也较大。

1.2内容更新快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环境的变化,经济法的内容也随着发展变化。因为作为社会经济方面的行为准则,经济法要不断创新、修正、补充,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维护公民的合法经济利益,解决社会经济纠纷和矛盾,促进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形成。经济法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材都会随着不断修正、更新,也给有关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

1.3内容理论抽象化

经济法的学习是以大量的法律和法规以及法律概念信息为基础的,内容抽象,理論知识较多,虽有案例分析内容,但是所占比例并不多。高校法律专业的学生在初期并没有一定的法律基础,对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认知也不够深刻,加上社会经验缺乏,对于经济学中有关的纠纷或者案件,只能凭脑海进行臆测,没有感同身受的体验。经济法知识的抽象,需要学生在熟读教材内容,熟记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进行分析解决。

2网络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2.1教材的选择不够合理

选择合适的教材,可以帮助学生刚好的理解课程内容,然而,当前经济法教材种类颇多,教材质量也是参差不齐,而且,当前市面上的教材,大多数是针对法学专业学生所编写的,教材内容对于基础知识要求较高,对于非科班出身的会计专业,拿到经济法教材犹如拿到天数,内容相当晦涩难懂。而且,由于当前教材主要是针对法学专业学生所编写,教材内容往往非常之多,非法学专业的同学,经济法这门课程课时量偏少,这就给讲授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因此,在选择教材上要格外注意。

2.2教学体系安排欠佳

众所周知,经济法是一门内容繁多的法律,涉及众多方面,与其他法律间联系颇广。在民办高校非法律专业中,这门课程的课时量要比法学专业课时少得多,往往是有20-40课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想要将经济法繁多的内容授课完毕,显然是不现实的。另外,由于经济法涉及的面非常广,需要联系其他法律课程中的知识,但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讲,其他法律知识相对薄弱,这就对他们理解该门课程造成了困难。因此,民办高校在设立经济法课程时,应当充分考虑这些问题,从而使课程更适合学生学习。

2.3教职人员教学方法死板

在法学专业中,经济法的授课,往往是以理论灌输为主。单在非法学专业,法律课程的设置初衷,更偏向于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因此,在非法学专业中,经济法课程的授课方式,应当充分考虑课程设置的初衷,应当增加更多的应用演练环节,让学生在应用中学会相关知识,而非固执地学习理论知识,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知识,更容易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提高以后的实际工作能力。

3接轨新时代,调整高校法学教育模式

3.1制定基于网络背景下的经济法教学改革总目标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设有法学专业的高校数量繁多,但并不是所有高校都适合培养法学高端学术人才的,一些高校在师资力量、学术氛围、办学经验、生源质量等方面跟其他名牌本科院校相比均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唯有扬长避短、突出特色,才有竞争力、生命力。该类高校的特色、长处不在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而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承担的是大众化教育的培养责任。具体到法律事务专业,市场经济发展对毕业生的需求为法学教育指明了道路,也给笔者的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即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虽然进入公检法、成为公职人员的机会越来越少,但法律在市场上的广泛适用性决定了其他行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意愿却在不断上升。如果仍然沿袭本科院校传统的单一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为己任,将会导致所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因此,部分高校应确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独具自身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3.2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增强学习主动性

针对经管专业学生法律基础知识薄弱的普遍情况,应当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穿插和讲解与学生相关的法律术语和法律常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法律知识,加强法律意识。可以重点讲解与学生日常学习和日后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并有目的的进行相关理论的延伸和扩展,巩固学生经济法知识的学习。引导在日常学习中,运用法律思维解决简单问题,养成良好的法律习惯,增强学生对于法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更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

3.3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素材

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的教学,信息增长呈现爆炸式的发展,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所带来的优势,采用情景对话、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对枯燥无味的法律内容进行讲解。比如在讲解合同法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企业的真实合同,讲解其中的差异。教学课件中理论方面应当简洁明了,提纲挚领,对于教学工作起引导作用或者归纳作用,避免长篇大论,内容枯燥。在具体讲解过程中,应当摒弃老旧教学素材和陈旧案例,优先选择学生身边发生的案例或者社会关注程度较高的案例,可以针对时事热点问题进行讲解分析,极大程度上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自身掌握一定的法律常识和法律知识后,可以采取辩论赛的形式,将与课堂理论知识相关的问题以辩题的形式提供给学生,组织学生自由分组,自主收集相关内容和资料,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法律的理解和应用环节。

4结语

目前,学校在学生就业问题上担负主要的指导服务工作。结合法学专业特点,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类型学习指导活动。我们认为,学校应该结合上述几点来增加高校法学专业同学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向东,等.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微生物学教学水平[J].中国大学教学,2016,(2).

[2]王玉华.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7,(2).

[4]邢淑清.高职经济法课程改革中参与式教学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6,(12).

作者:杜巧玲

我国参与式教学的合同法论文 篇2:

“外扩内深”式辅导员校本培训的实践研究

摘要: 校本培训是近年来国内外教师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一个热点话题,我国对校本培训的探讨逐步地由内涵、意义等方面,深入到形式、评价、课程设计等方面。校本培训的形式选取对于校本培训的效果和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正是基于华南农业大学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公选课校本培训的实践,全面深入展现“外扩内深”式校本培训的含义、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

关键词:外扩内深;校本培训;辅导员专业化;就业指导

教师校本培训作为师资培训的新模式自1970年中期在英、美等国产生以后,经过30多年的实践与推广,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教师在职培训的主流,很多发展中国家,如非洲、东南亚一些国家,在80年代期间也开始接受和引进校本培训的模式。1989年,欧洲教育协会对校本培训的界定为:“源于学校课程和整体规划的需要,由学校发起组织,旨在满足个体教师的工作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在我国,对教师校本培训的本质认识,目前尚不统一。有论者(郑金洲、俞海燕,2001)认为:“校本培训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需求,由学校发起组织,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教师在职培训形式。”有学者(万福,2002)认为:“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培训基地,在上级培训机构的指导下,由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充分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直接服务于学校和教师,服务于教学的培训活动。”

而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从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的实际出发,解决好他们的教师职务聘任问题,鼓励支持他们安心本职工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辅导员要成为“专家”,校本培训是最佳的实现方式。

我校从2005年开始实施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的工作,“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方向团队也是在当时组建的,主要带头人是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学生处和就业指导中心的领导和教师。经过三年校本培训发展,随着辅导员人数的增多,该团队现在已经越来越壮大了:2007年为15人,2008年已经发展为37人(我校现有专职辅导员83人)。团队承担四门全校公选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创业》的教学工作,进行相关的课题申报、教材编写、论文写作等科研工作,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和专题讲座等。可以说,团队的发展大大缓解了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压力,就业服务的平台得到了有效扩展,职业生涯指导教育渗透到各个年级。

我校对该团队开展校本培训的目标和定位是明确的,即在五年内建立起一支以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为契机,以“外学外聘”和“团队内训”为主要形式,旨在为全校学生提供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公选课发展为限选课,最终成为必修课),提供全方位、高水准的相关咨询服务,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拓宽辅导员生涯发展路径的目的。这一目标完全符合“校本培训”的内涵和特点,结合我校实际的操作使得我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充满活力,辅导员工作动力和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

一、“外扩内深”式校本培训的内涵

“外扩内深”式校本培训中的“外扩”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走出去”,即外出培训、参观考察、参与年会、工作坊和交流会等;其次是将“外部优势资源请进来”,即和培训机构联合开展校内培训、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会等。以上做法主要是为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最新政策、理论和他人的做法,开阔团队成员的思路和眼界,结合本校实际,消化新知识,激发新想法。“内深”指的是将外扩的成果结合我校实际,通过模拟课堂、案例讨论、前沿综述、教材编写、课题研究、专题分享等进行本土化的内化和改良,将校本培训精细化、透彻化、实操化。“外扩”和“内深”的有效结合,实现了校本培训中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外扩内深”式校本培训的实践

1.“外扩”:职业资格认证、教学方法培训、工作坊、参观交流等。

职业资格认证是提升辅导员专业化程度的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因为系统的培训可以帮助辅导员全面掌握相关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认证证书也有利于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专业地位的确认。我校通过与北森公司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TTT培训,培训专业讲师40人;外出培训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10人,全国职业指导师(二级)15人。

教学方法是帮助大部分不具备师范背景的辅导员尽快适应角色,培养课堂教学能力的针对性做法。我校曾邀请过华南师范大学马早明副教授等进行《如何开展课程教学》《如何调动课堂气氛》《教学课件制作》等专题讲座。我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四个方向的课程都以参与式、体验式教学为主要方法,课程的实用性和生动性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热烈反应中得到肯定。

参加工作坊、最新动态研讨会的必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因为每年的就业形势和政策都在发生变化,职业规划的理论也在不断更新,作为相关工作的实施者,跟上时代的变化是学校的需要,也是学生的需要,更是辅导员本人在专业内立足的前提。我校2007年11月曾派出辅导员参加海口全国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交流会、第一届中国职业生涯规划国际论坛和相关工作坊、KAB创业培训等。回校后,与会人员都会将学习成果以专题分享的形式与校内其他辅导员进行深入交流。再如,针对2008年1月开始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我校派出辅导员参加《大学生就业安全风险与法律指导》高级研修班,邀请广州市劳动局工作人员和亚洲大酒店人力资源总监,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专题解读新劳动合同法。

参观交流是帮助辅导员直观获得信息的形式。在每年毕业生就业单位回访中,搜集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以及对高校就业工作的建议、毕业生工作感受以及对学校指导工作的建议;在省内外各大高校,如中大、华工、华师等的参观和座谈中,抱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态度,悉心学习,掌握要领,激发我校工作的实际操作思路。

2.“内深”:集体备课、教材编写、模拟课堂、专题分享、课题研究等。

从2007年开始,“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四个方向建立教研组,由经验丰富的资深辅导员或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担任各个小组的负责人,制定了详细的校本培训计划并严格执行。计划内容包括:教学形式综述、专题训练(每次内容不同)、模拟课堂(精彩内容演示)、讨论、下周课程内容研讨、课程预讲、培养考核和选拔新人等,每次内训时间为2.5个小时左右。

集体备课、教材编写都是为了做出符合我校实际的“本土化”应用素材。辅导员工作贯穿学生就业全过程,学生在什么地方会存在疑惑、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职业选择时的影响因素等辅导员都有感同身受的体会。在备课过程中就要结合这些难点和重点,做详尽讲解;在教材编写中多使用本校案例和多描述广东大环境下就业市场的特点。在备课和教材编写中,辅导员之间也可以充分体会“教师”角色的内涵,塑造教师素质。至今,我校已经编写完成“大学生全程化职业指导教程”教材一本,正在编写大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拓展的专用教材。

模拟课堂和专题分享主要是指针对初次开课的辅导员。团队全体成员一起当“学生”,由这些新老师来授课,成员对其模拟课堂的效果提出改进意见,帮助其在真正的课堂上有更好的表现和发挥;已经开课的辅导员则是挑选自己最满意的一堂课进行展示和交流,让其他成员从中得到启发。专题分享是指针对选定的主题或辅导员选择自己参与的相关外出培训、了解或者研究过的前沿发展动态、教学方法等做展示。“三人行,必有我师”。专题分享提高了个人主动研究的意识,也巩固了辅导员的专业身份。至今我们已经就职业测评工具及使用、参与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等20多个专题开展过专题分享。

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是从研究角度去提升辅导员校本培训的评价标准。做好这两项工作有利于辅导员职称评定和职业规划路径选择,团队合作做课题,能有效提高该方向的研究深度和做出更好的发展规划。

“内深”的具体做法我们通过单次培训的内容和时间安排表来体现:

3.“外扩”和“内深”的结合。

辅导员校本培训的结合点是负责的学校领导。我校由校领导、学生处负责人定期与辅导员座谈,传达最新的政策和动态信息,了解培训成果和进度、难点与不足,提出下一阶段的希望和要求。这样的座谈,有利于辅导员及时解决校本培训过程中遇到的场地、资金等资源配备的基础性问题,从学校、本人、学生三个角度出发,更好地完善校本培训课程设计,实现培训目标。另外,我们还搭建了完善的网络交流平台,通过网站、QQ群、公共邮箱、FTP等加强结合的时效性。

三、“外扩内深”式校本培训效果评估

我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的公选课已囊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创业》四门课。经调查显示:经过校本培训,相关课程的开设备受学生欢迎,教学成效显著。课程自推出以来,校内有累计一万多名学生选修过相关课程,教学水平总体反馈良好,85%以上的教师评教排名都在全体公选课教师评价的前50%,且分值高于所在单位平均分值。针对2008年上半学期开课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

1.课程选修人数多,选课动机明确端正。为了提升就业能力,本学期全校有883位同学选修了相应的指导课程,其中大一学生就有585位同学,是课程人数的主要组成部分,另外还有320位同学由于课程人数限制而未能成功修选此课程。由此可见,“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不仅成为众多全校性选修课的首选,更重要的是,在15位教师的教学和影响下,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越来越强,从大一开始就已懂得要重视和掌握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的相关知识与方法。针对学生选课动机的调查结果显示:89.6%的学生明确表示为了提升就业能力,经他人介绍或者自己查询而选修相关课程的;因为学分容易修、没有其他选择、其他原因而选课的比例很低。

2.教师教学方法得当,教案编写得到学生认可,教学方法灵活生动,教学效果显著。调查显示:89.4%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安排得好;98.6%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课老师备课认真、工作负责、较能严格要求;95.4%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灵活,多课堂互动,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有94.3%学生认为老师课堂讲授的内容能大部分掌握。对于“这门课对你的帮助”,有96.3%的学生认为学到东西较多,帮助较大。

辅导员本身也通过校本培训,提升了自身的工作能力,为工作带来了活力和积极性。在2007年度的校“十佳辅导员”评选中,5人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方向的辅导员,另还有一名该方向的辅导员荣获“广东省优秀辅导员”称号。该方向辅导员负责的学生所在学院就业率排名均在学校前列。

(钟文晶系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国家职业指导师(二级),全球职业规划师;曾璇系华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助理研究员,国家职业指导师(二级)、全球职业规划师,硕士;方秋中系华南农业大学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国家职业指导师(二级)、全球职业规划师)

参考文献:

[1]李永生.国内外教师校本培训研究与实践的综述[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6).

[2]王德勋.校本培训的特点及主要模式探析[J].成人教育,2008(5).

责任编辑郑蔼娴

作者:钟文晶 曾 璇 方秋中

我国参与式教学的合同法论文 篇3:

大学生创业型人才选拔机制研究

〔摘 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全面提升学生创业能力。文章对创业型学生进行分析,总结他们在人格特征、知识特征、能力特征三方面呈现的特点,为创业型人才选拔提供依据。通过引入职业测验和评价中心技术,提高学生自我认知,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最后,文章对创业型大学生人才培养途径进行了探索,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关键词〕 创业;人才特质;选拔方式;培养途径

2015年为了进一步鼓励大学生创业,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该文件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就业思路,也给高等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一、 大学生创业型人才选拔的意义

(一) 增强学生自我认知,为成功创业奠定基础

当今,虽然大学生在创业时拥有大量的机会和政策支持,但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比例并不乐观。作为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也只有4%,广东省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为1%[1]。大学生创业仅仅依靠专业的技术做支撑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扎扎实实地积累知识和经验,缺乏坚韧的意志力、良好的机遇把握能力是很难创业成功的。因此,通过人才选拔,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优势劣势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帮助学生明确自己今后发展的方向,降低因自身素质不适合创业造成的半途而废,提高创业成功的比例。

(二) 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为成功创业提供保障

创业教育的内涵着重在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全面的创业知识,扎实的创业技能。通过人才选拔,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当前的人格特征、知识特征、技能特征,逐步形成今后人才培养的参考依据。大学生处在能力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够有针对性展开系统的创业人才教育、训练和有效的引导培养,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创业过程中有效规避自己的劣势,克服自己的不足,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保持良好的心态,更好适应当前社会环境。

二、 大学生创业型人才选拔依据

(一)人格特征

创业型学生的典型人格特征有:(1)创新精神。与一般学生相比较,创业型的学生更善于发现一般学生发现不了的机会,能够运用一般学生所不能运用的资源、找到一般学生想不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创新精神通常表现为新市场的开辟、为技术的改良、新管理方式的采用。(2)冒险精神。冒险精神是指敢于突破常规,形成新的见解和行为规范。这种精神在创业过程中体现为:敢于提出大胆的创业设想、敢于超越前辈进行大胆创新、敢于寻找新的客户群体、敢于扩张或缩小经营规模,敢于调整商品的价格。(3)宽容精神。宽容精神是指创业型学生具有接纳他人,愿意与人友好相处,愉快合作的态度和精神。主要体现在:尊重老师和同学、虚怀若谷、善于与人交流,尤其喜欢和成功人士学习交流,积极听取别人意见,尤其是批评自己的意见。

(二)知识特征

通常,创业型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知识。(1)专业技术知识,是指创业学生根据创业需要,能够掌握一定范围内系统化的技术知识。这些技术知识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立命之本,决定着创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2)经营管理知识,经营管理知识是创业成了后,维持公司有效运营的知识。创业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对企业进行妥善经验管理,这就要求创业者掌握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知识,了解金融、商务、法律、市场、营销、财务、税收等方面的知识,这是企业运行所需。(3)此外,应该掌握一些综合性知识。例如,计算机操作知识、公共关系、文明礼仪、团队拓展等知识,以帮助企业健康成长。

(三)能力特征

创业单靠一种能力是不够的,它需要多种能力的有效结合。例如:(1)业务拓展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能够自主进行市场调研、展开市场分析、有效开发客户、维护客户关系等能力,有效占据市场份额。(2)组织领导能力。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公司员工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这就需要创业者能够有效组织企业的员工,有效展开工作。(3)挫折承受能力。创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事情,中途遇到挫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此,创业者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要经得起打击和压力,要有摆脱和排解企业困境的强烈愿望,能够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三、创业型人才选拔方法

(一) 职业测验

职业测验是依据心理学原理,按照一定的法则,通过一定的操作程序对创业型学生的个体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进行测验。通过职业测验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创业理想、创业兴趣、价值观、创业行为风格、创业能力等方面有详细的了解[2]。目前,人才测评方式主要包括《MBTI(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法)职业性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量表》、施恩的《职业锚测评》。

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简称 MBTI),MBTI已被翻译为三十多种语言,并被广泛应用于职场[3]。该指标包含四个维度、八种偏好。即,外倾(E)-内倾(I)、感觉(S)-直觉(N)、思维(T)-情感(F)、判断(J)-知觉(P),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十六种人格类型指数,并总结出这十六种性格类型的主要特征。每个人的性格都会落在不同的点上,落点靠近哪个断点就意味着这个人具有哪方面的性格偏好。通常,ENTP性格类型的人反应速度较快、聪明、具有高度的警觉性,拥有天生的领导能力,能够有效、全面、系统解决问题,比较适合创业。

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是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提出的。霍兰德明确提出了职业兴趣的人格观,认为兴趣可以提高人工作的积极性。他将人格划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通常,职业兴趣的测试判定为企业型的学生往往勇于冒险、做事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具有良好的领导才能,更适合创业。霍兰德认为这六大类型人格并不存在明晰的边界的,他借用六边形阐释着六大类型存在着相邻、相隔、相对三种关系。在实际测验中,学生往往表现出多种兴趣类型的综合体,因此,在评价学生兴趣类型的时候往往参考分居前三位的类型对学生兴趣类型作出判断。

职业锚理论是在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恩领导下,通过对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的毕业生长期跟踪研究而形成的[4]。锚,是船舶停泊时使用的重要的铁质器具。职业锚,实际上就是个人选择自己职业发展道路的依据。该理论包括八种类型:技术型职业锚、独立型职业锚、创业型职业锚、管理能力职业锚、稳定型职业锚、挑战型职业锚、生活型职业锚、服务型职业锚。职业锚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思考自己的能力、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让自己的价值观和将要从事的工作相匹配,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事实上,无论是MBTI(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法)职业性格测试理论、霍兰德的职业兴趣测试理论,还是施恩的职业锚理论都论证了个体在选择自己职业道路时会受到先天禀赋、兴趣、后天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职业发展道路。因此,每个学生在选择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道路方向时是不能一概而论的,通过职业测验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选择和自己性格匹配的职业。

(二)评价中心技术

评价中心技术是一种包含多种测评方法和技术的综合测评系统,常见的评价中心技术有公文处理、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公文处理,也叫文件筐测验、公文包测验,是一种情景模拟测验,是测评人员依据学生在处理公文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对公文处理结果,对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计划协调能力、分析与决策能力进行判断,从而选拔与预测能够胜任创业岗位的学生。

无领导小组讨论,主要是指由数名学生共同组成讨论小组,在讨论的过程中并不为他们指定特定的角色,通过让小组成员就创业中某一问题开展自由讨论,通过聆听与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言语及非言语行为的表现,从而对他们作出评价的一种测评形式。

角色扮演,主要通过情景模拟形式测评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能力。角色扮演通常会设置一些创业过程中尖锐的人际矛盾和人际冲突,要求学生以扮演其中一种角色进入情景中,去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考评人员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在角色扮演时的表现,对其创业相关素质进行综合测评。

四、大学生创业型人才培养途径探索

(一)加强创业舆论宣传教育,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1.优化创业舆论环境。创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要借助各种媒体,加强对创业知识、创业政策、创业模范进行积极宣传。让创业成为一种时尚,让创业者成为受人尊重的公众人物,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出一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2.营造宽容创业环境。创业是一种理性的自我价值实现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挑战,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努力营造一种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氛围,让大学生能够在宽松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

3.充分利用实践课堂阵地。带领学生参观白手起家的创业人士,让学生感受创业的艰辛,不断提高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鼓励创业成功的校友,定期回母校向学生传递企业经营的实战经验,让学生对能够对当前的创业环境有一个真实的了解,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以保证创业成功。

4.鼓励学生加强自我修养。人格修养的过程就是一个择善而从的过程,大学生自身应充分发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作用[5],要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断确立自我、实现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那么良好的创业型人格终会形成[6]。

(二)加快创业教学改革,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1.深化创业教育改革。创业教育应该以全面培养创业人才为出发点,以教学改革为支撑点,推动创业教育全面改革。以提升创业能力为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健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盘活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设创业实务管理、领导力提升、市场营销、创业管理入门、创业实务、沟通技巧、市场调查、公司与合同法等基础课程,实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2.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首创精神为先,打破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方法,推行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情景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建立创业网络视频公开课、慕课等优质学习资源,打破单纯课堂讲授的局限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步形成教学体系完善、学习内容优质、学习形式灵活的教学特点,激发学生创业的潜力,提高创业所需要的技能。

(三)搭建创业参与平台,磨砺学生实战能力

1.鼓励学生参与创业体验。创业体验就是让学生设计创业项目,体验创业风险,体验创业快乐。各高校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创业设计大赛设计自己的创业项目,充分利用“创业孵化园”“大学生创业园”等实践平台,将自己的创业项目付诸于实践。

2.搭建创业参与平台。良好创业平台的搭建,可以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为学生后期在社会中的创业奠定实践基础。高校应该以国家创业项目为引领、市级创业项目为支撑、校级创业项目为基础的大学生创业实验项目体系,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实习的机会。最终走上创业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 辜胜阻,洪群联.对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0(5):63-68.

[2] 马 林.大学生职业规划主要测评内容与量表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12):60-61.

[3] 顾雪英,胡 湜.MBTI人格类型量表:新近发展及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2(12):1700-1708.

[4] 余 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35-37.

[5] 夏海燕.浅论大学生创业人格的培养与教育[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11-13.

[6] 卢新文.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创业教育的实施[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4):49-53.

责任编辑:徐 芳

作者:岳鑫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手术室护士职业损伤探讨论文下一篇:班级文化创建的影响因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