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品质阅读答案

2022-10-17

第一篇:生活的品质阅读答案

在阅读中追求高品质生活

苏立康

年轻的时候多读一些书,就会形成一种好习惯,时间久了,就会变成一种信念,甚至成为你性格的一部分,让你终生受益不尽

青春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人生阶段。我在给大家介绍个人的阅读经验时,就不能不提到我的青春时代。上个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那是一个充满英雄主义教育的时期,也是一个很浪漫的时期。那个年代其实留下了许多非常值得回味的东西,印象最深刻的是阅读和歌曲。

当时国内尽管出现了一批新的文学作品,但总体比较少,我们读的大多是苏联文学作品,比如《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普通义兵》、《青年近卫军》、《古丽雅的道路》以及《共青城》,等等。当然影响最深的还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被喻为“一代人的生活教科书”。尽管内容讲的是苏联国内革命战争,但是保尔的形象还是非常生动地留在我们的记忆里,还有那段让我们热血沸腾的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可以说,我已经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当然我们也读俄罗斯文学作品,比如托尔斯泰的作品就读了不少。即使在上高中的时候,平时也有时间读书,假期更是集中地读,废寝忘食地读了大量的书。现在回头看看,这些书对我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比如,保尔的那段话就讲了一个人应有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目的,那就是不能浪费时间,不能碌碌无为。读了这段话,我就想我每天的生活都要过得有意义。

什么样的生活才有意义?那个时候同学都有计划地过日子。除了上课,排在第一位的任务当然是做功课,其次是做一些社会工作。解放初期我们都去扫盲,到街道找一些家庭妇女,教她们识字。有时我们也去看电影,或者开展竞赛……我们尽量让每天的生活过得都很有意义。晚上写日记的时候,经常想,我今天有没有浪费时间。如果有哪些时间用得不好,那么第二天一定要改一改。

总之,年轻的时候多读一些书,就会形成一种好习惯,时间久了,就会变成一种信念,甚至成为你性格的一部分,让你终生受益不尽。

在我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过程中,读书是一条捷径

我从个人经历说起,实际上是想谈一个问题——阅读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谈青春成长的时候,大家最关注的问题,可能是我们应该追求什么品质的生活,追求一种什么样格调的生活。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周国平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他说,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置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一个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是能够思想的。当然我们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力量,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作为肉身的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唯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差异,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

两千多年前,罗马军队攻进希腊的一座城市,他们发现一个老人正在沙地上专心研究一个图形,他就是古代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他死在罗马军人的剑下。当刀剑朝他劈来时,他说:“不要踩坏我的图。”也许在他看来,这个图高于他的生命。更早的时候,征服了欧亚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遇到一个正在晒太阳的哲学家,便问他:“我能替你做些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在这个哲学家看来,与阳光下的沉思相比,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显得无足轻重。这些例子表明古希腊优秀人物对于灵魂生活的热爱,他们爱思想胜于爱一切,把灵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务包括显赫的权势更加高贵。

周国平在这篇文章里面还写道:有一回我乘车旅行,看见一个少年全神贯注读着一本书。他读得那么专心,还不时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记着什么。好像完全听不见周围嘈杂的人声。望着他,我心中充满了感动,想起了自己青春年少的时代。那个时候只要拿起一本好书,就会忘记一切。周国平说,如今我自己是一个作家,出了好几本书,可是我却羡慕这个少年,有时候也想同样地追求我们的青春岁月。

据我观察,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却会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活的压力,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我暗暗祝愿他们保持纯正的追求,不要走上这条可悲的路。

他这篇文章的思想,我想大家都能明白,是说人的高贵在于精神的不同,在于精神生活、精神境界的不一样。他特别肯定的是那些有非常纯正、执著的精神追求的人。那么怎样才能获得这样一种生活状态呢?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阅读。

冯友兰先生说人生有四种境界:一种叫自然境界,一种叫功利境界。自然境界是最低的境界,你饿了就得吃,人为了繁衍后代,你就得结婚生子。然后就是功利的境界,就是有目的。第三种就是道德境界。第四种是宇宙境界。当然宇宙境界跟我们对整个世界、整个自然界的理解有关系。

拿我来说,或者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没有宇宙境界。比如我们不懂得人和自然的关系、生态的平衡以及人类的和谐相处,很多东西我们过去不懂,比如地球村的概念。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让我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让我们懂得的更多。在我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过程中,读书是一条捷径。

阅读也改变了我们的精神,我们不仅获得新的经验,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丰富、改造了自我

书籍可以概括整个世界和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这就在于它是对前人精神遗产的保护。文化的继承和精神遗产的继承是通过书本来完成的。应该说,这是唯一的途径。

当然,你说其他的途径有没有?通过其他途径传递的文化也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读物,是书的记载。书籍能带给人很多东西,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读史明知,读诗使人灵秀,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变,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杨绛先生有一篇文章叫做《读书苦乐》。她说,读书好比串门,隐身的串门。要参见亲爱的老师,或拜见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

这些文字虽然非常质朴,但是告诉我们书籍是什么——是作者精神劳动的产物。书籍所负载的经验、知识、情感态度……所有这些都是作者精神的产物。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去理解、接受作者的经验和知识。书中的东西,有的会引起我们的共鸣,有的会使我们产生新的见解,有的可能会和我们发生碰撞,在碰撞当中我们可能会更深入地理解它、接受它。阅读的过程其实是阅读者精神劳动的过程,我们在阅读中获得的东西同样也是我们精神劳动的成果。从这点上讲,阅读也就改变了我们的精神,我们不仅获得新的经验,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丰富、改造了自我。因而,阅读使我们进入一种新的精神状态。

前不久,我读到济南实验中学的一位学生写的一篇读后感。他写道:语文课本使我有幸拜读余秋雨的大作,与作者一起进行人生的思考。精神抖擞的学者,纵览中华文明的五千年,比如讲百里城、苏州小城,甚至到大漠……中华文明在他的挥手之间剖开。我是一位读者、一位旅行者,我是在跟从一位老师去看万种风情,去品尝中华文化,岳阳楼上的感叹、废墟上的默哀……我与一位心胸开阔的文人慢慢走过。

这段话里面并没有刻画余秋雨的形象,只说站在巅峰之上,指点江山,纵览中华文明,这是一个形象的概括。这实际上是作者的一种智力活动,是一种概括的形象思维活动,而这应该说是很高级的思维活动。然后他看,他体察,他凭吊,最后充实了知识和情感。我读这些文字时很感动,因为读后感实际上展现了一种心灵成长的过程。阅读就是一个长期浸染和积淀的过程,这种东西浸染得多了,接受得多了,量的变化就会带来质的变化。

文化经典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思想,这些东西应该认真地去读,一个好的精神底子会对我们的一生产生影响

对中学生来说,一定要多读一些常识性的书,广泛地读。中学时代的积累并不需要很强的专业性,比如《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讲的都是常识性的知识,但是很有意思。当你形成一个比较宽广的知识面的时候,就会对很多东西感兴趣。当你升入大学、面对专业选择的时候,可能更容易选择你真正喜欢的专业。

另外就是要阅读经典。高中课标建议我们读的文化经典著作有很多,比如论语、孟子、庄子,等等。大家都听过于丹讲论语,她用很多例子来讲她对论语的理解。这也说明,面对经典,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的理解来。

大家可能不知道杨振宁读孟子的故事。高二时,父亲给他请了一个老师专讲孟子。杨振宁后来说,孟子对他影响太大了,包括在研究当中碰到难题的时候,孟子的思想都对他有直接的启发。

阅读经典还有助于我们打好精神的底子。院士杨叔子有一篇文章里谈到阅读经典,他说古代诗歌曾经对他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杨叔子小时候还是抗日战争时期,那个时候他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唐诗三百首》。读到李白的《静夜思》时,父亲跟他说,我们的故乡被日本人侵占了,这些你不要忘记。以后一读唐诗就会想到这些。他说当念到诗经里面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就深感中华民族同仇敌忾的精神;当读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赞叹这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文化经典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思想,这些东西应该认真地去读,一个好的精神底子会对我们的一生产生影响。

我曾请北京四中的一位老师帮我做了一个调查,了解现在同学们在读什么书。他调查了两个班的读书情况,然后跟我说,他们读的没有一部是经典,鲁迅、矛盾、巴金、沈从文这些人的书在同学们读的书目里没有,国外的雨果、海明威等人的书也是同样情况。其实,这些经典是值得我们认真阅读的。什么是经典?经典是几百年、上千年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是经过人们阅读的过滤,经过细密的思想的网筛选出来的精华。我们的时间那么紧张、宝贵,我们只有很少的时间来读书,当然要挑最好的书来读,从中获得精神滋养。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怎样读书。熟读深知,有些书里有值得回味的文段,要反复去阅读。而且不动笔墨不读书,书中总有一些让你怦然心动的句子,它们也许在跟你讲一种深邃的思想,也许在告诉你一些深刻的生活经验,也许作者的描写、抒情让你感到那么美,那么受到打动。这些给人印象非常深刻的东西,你应该把它记下来,不仅仅是摘要,还要写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要让它在你的头脑里有一个消化过程,这样才能真正把书读好,而不是读后就成为过眼烟云。

最后要说的是诵读,诵读是读书的一个重要方法。有一位先生对诵读有一个非常好的说法,他说语文学科不应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还可以运用口与耳来学习。吟诵的时候,对于书中内容,不仅是理智的了解,而且有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能终生受用不尽。我觉得这个“不知不觉之间”值得我们好好体会。读得多了,反复地读,那么这些东西逐渐就成为你的语言的一部分,也成为你思想和生活的一部分,那个时候你就真正地融会贯通,真正地让自己的语言、思想和情感丰富了起来。

(苏立康: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北京市模范教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特聘主讲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市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第二篇:简单生活阅读答案

在进行简单生活的阅读时,需要写好相关的阅读答案,那么阅读答案应该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简单生活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简单生活

在梭罗宁静的《瓦尔登湖》里,我找到三张散乱地放着的椅子,很简陋,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梭罗的几句话:我的屋子里有三张椅子,独坐时用一张,交友用两张,社交用三张。

三张椅子,梭罗的需要就这么简单。

有趣的是我穿越历史的目光又在居里夫人的会客厅看到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简朴的椅子。居里的父亲曾经要送他们一套豪华的家具,他们拒绝了,原因很简单:有了沙发和软椅,就需要人去打扫,在这方面花费时间未免太可惜了。为了不让闲谈的客人坐下来,他们没有添置第三把椅子。

居里夫人后来说:“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两张椅子,让他们有了事业上携手共进的伴侣,没有多余的椅子,使他们远离了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渲染,终于攀上科学的顶峰,阅尽另一种瑰丽的人生景观。

梭罗纯粹,居里夫妇高尚,在生命的质量上都是常人无可企及的。他们都没有多余的椅子。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句话做起来时你会发现它太抽象了。我们要从细小的事情做起,比如减掉多余的椅子,不让“身外之物”有落座的机会。椅子以舒适为标准,过于豪华,就变成一种装潢了,结果不是人坐椅子,椅子成为盘踞你生活的一种累赘了。

生活如椅子,删繁就简,撤掉多余的部分,你的生活就简朴、简洁、简练而且丰富、深邃了。坐上庸俗和卑劣,就坐不下伟大和崇高;坐上虚伪和暴戾,纯真和善良就无处落座;坐上自私和冷酷,爱心和热情就无法容纳……有了多余的椅子,你就会想到与之协调的华丽房子,想到许多人苦心钻营的位子,想到那轻飘飘而又沉甸甸的票……于是你忙忙碌碌,心情也沉甸甸的,没有了坐下来的轻松和欢乐。

泰戈尔说,翅膀下挂着沉甸甸的金钱是飞不高远的。同样,有了多余的椅子,你不但不能飞翔,连静坐沉思的乐趣也消逝了。

有时候我们的生活简单得只需一把椅子,供心灵坐坐。

1.贯串这篇文章的线索是 (2分)

2.下列各项中都有“多余的椅子”

A.没有多余的椅子,使他们远离了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负累。

B.他们都没有多余的椅子。

C.我们要从细小的事情做起,比如减掉多余的椅子,不让“身外之物”有落座的机会。

D.同样,有了多余的椅子,你不但不能飞翔,连静坐深思的乐趣也消失了。

⑴选出其含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 )(2分)

⑵分别说明它们的含义。(2分)

3.“居里的父亲曾经要送他们一套豪华的家具,他们拒绝了。”在下列原因分析中,与原文陈述不相符合的一项是:()(2分)

A.有了沙发和软椅,就需要人去打扫,在这方面花费时间未免太可惜了。

B.为了不让闲谈的客人坐下来。

C.为了不让物质生活冲淡他们锐意进取攀上科学顶峰的决心。

D.在生活中,他们永远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

4.与“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有关的一位名人是:( )(2分)

A.诸葛亮 B.孔子 C.陶渊明 D.鲁迅

5.请按照“简单是生活的一种境界,简单是生命的一种超越”的句式,再写出两个句子。(4分)

6.试结合文章内容阐释文章标题“简单生活”的含义。(3分)

《简单生活》答案:

1.(2分)椅子

2.(4分)⑴D(2分) ⑵A、B、C均指多出两个的椅子(1分) D指对物质与金钱的大量占有。(1分)(如豪华的住宅和家具,华丽的衣服、名贵的手饰、奢华的生活等物质财富,金钱及有价证券。)(意思正确,无说明亦可)

3.(2分)C

4.(2分)A

5.(4分,每句2分)⑴、⑵符合要求,句式工整即可。

6.(3分)所谓“简单生活”,就是生活简朴,较少追求物质享受,保持心情的轻松、宁静和快乐。(答出生活简朴给1分,较少追求物质享受给1分,保持心情的轻松、宁静、快乐给1分。意思正确,表述清楚即可)

第三篇: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指导学生阅读,老师们一般都十分重视帮助学生学会和掌握阅读的方法和规律,这固然重要;但常见经过这样的指导和训练的学生,阅读能力依然故我,书面的和口头的表达能力也不见提高,甚至越来越不愿意好好读书。这就不能不让人想到,提高阅读能力不仅仅是帮助他们掌握方法和规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品质。

阅读品质属非智力因素。对于与阅读有关的非智力因素,有人着眼于阅读习惯,有人侧重于阅读态度,有人强调阅读心理,有人注重阅读兴趣,然而,无论习惯、态度、心理、兴趣,都只能是阅读需要具备的某个方面的浅层次的要素,既不能涵盖阅读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更未能从根本上揭示阅读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的实质。且不说古今成功的学者,只要看看高考的优秀作文所展示的知识面和敏锐的思考力就不难理解,阅读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实乃一种品性,一种素质,一种长期作用于人的品质。汉代哲学家、文学家扬雄在他的《法言·学行》中指出:“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可见,把阅读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概括为阅读品质,不仅更全面,也更接近问题的实质。

阅读品质主要应该包括下列要素:

1、虚心。手捧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如果没有求知的渴望,不深信有学习它们的价值,那必然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样子像在读,其实什么也学不到。雷锋有一句很富启发性的名言:“我们要真正学一点东西,就要虚心。譬如一个碗,如果已经装得满满的,哪怕再有好吃的东西,像海参、鱼翅之类,也装不进去。如果碗是空的,就能装很多东西。装知识的碗,就像神话中的‘宝碗’一样,永远也装不满。”一些学生阅读水平低,根本原因就是由于缺乏这种品质。他们总以为自己是中国人,会说中国话,书,没有什么好读的,即使教师要求他们读,他们也只是一目十行,浮光掠影。如此阅读,阅读能力如何提高?只有具备虚心的品质,才有可能营造良好的阅读心理和阅读心境,从而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2、专注。阅读有泛读和精读之分,但无论泛读或精读,都需要专注,都不可漫不经心。孟子设喻说:“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徼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智弗若欤?曰:非然也。”如果说无论学习什么都需要专心,那么,阅读则尤其需要专注的品质。

3、投入。对于需要“精读”的优秀作品,需全身心投入,务求“进入角色”。优秀的作品往往一句、一字、一点,都渗透着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读者把握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地位、思想倾向,设身处地地充分地开展联想和想象,体味文字中包含的意思。高尔基在《论文学》中说:“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只有用心灵去体味,才能与会说话的文字展开对话,才能真正读懂古今优秀的作品。置身局外看热闹,恐怕永远也只能摸到一点皮毛。

4、思辨。阅读需要有乐于思辨的品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即所谓“进得去”需要思辨;筛选提要,辨伪存真,形成独创见解,并躬身实践,内化为自己的血肉,即所谓“出得来”,更需要思辨。企求囫囵吞枣地看书读文能提高阅读能力是不可想象的。鲁迅在《读书杂谈》中指出:“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

看书,便变成书橱。”一个人对于阅读内容的敏锐的思考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正是源于乐于思辨的阅读品质。

5、勤奋。老教育家徐特立先生告诫人们:“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因为阅读时不但要把阅读所得随时随文作批注,而且对于重要的收获,还要写出读书笔记,对于自悟到文中的精彩部分和重要知识,还要随时记入专门的本子或做成卡片。要做到这些,没有勤奋的品质是办不到的。贪玩、怕读书、懒读书是当今不少学生的通病,他们“读书”只为猎奇。他们阅读以至整个学习的失败,主要原因浓缩成一个字就是“懒”,对于他们进行勤阅读的教育和培养,尤其要多做点文章。

6、有恒。阅读的成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可以办到的。还是徐特立先生说得好:“要刻苦钻研,要坚持,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学不好。”当前,不少学生急功近利,在阅读方面总是想走捷径,耍小聪明,企图读几篇文章就赶上甚至超过班上阅读能力强的同学,结果失败了,于是,丧失信心,不肯再读了。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到阅读是终身需要,应该永不停辍的意义,并逐步养成持之以恒的阅读品质,这几乎可以说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里所说的虚心、专注、投入、思辨、勤奋、有恒,跟人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譬如,有的学生对某歌星可以顶礼膜拜,但不一定能虚心阅读;有的学生打游戏机可以很专注,但并不能专心致志地读书;有的学生对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很善于狡辩,绝不“盲从”,甚至还爱在数学难题中钻牛角尖,但未见得肯在阅读中动脑筋,──可见,良好的阅读品质的养成,必须有专项措施,进行长期的培养方可获得。

培养阅读品质之所以比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规律更重要,是因为学生在阅读中一旦养成了这些品质,不知方法自会总结,不懂规律自会领悟。著名特级教师李元昌全力追求的是“教给学生再获取知识的知识,培养学生再形成能力的能力”,阅读品质之于阅读,正是这种“再生性”要素。

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是个综合工程,自然还需从激发阅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调整好阅读的心理等方面入手,同时明确提出培养阅读品质的目标,师生共同为达到这样的目标而努力。如果就兴趣而兴趣,就习惯而习惯,就心理而心理,是很难持久的,只有着眼于阅读品质,方能强根固本,形成不可移易的品性,在学生日后的人生旅途中发挥“长效”作用。

首先是在阅读教学中启发,指导。教师可以将自读课本中的文章全部用作培养阅读品质的材料,把学生在阅读中的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每周星期一布置学生自读一组文章,并宣示这篇课文共设多少(50~100)奖励分。临近周末安排一节课由学生从思想内容、表现方法和语言表达三个方面交流学习体会,接着由学生相互提问,最后由教师小结,公开评分。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培养了他们虚心、专注、投入、思辨、勤奋、有恒等方面的品质。

为了推动学生的阅读活动,教师可以在布置家庭作业时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读半小时书,一周至少有两次向家长介绍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名著导读”的基础上,向学生推荐并要求他们每人一学期至少选读一本不少于30万字的书,并由语文课外兴趣小组收集选编《读书

园地》,双休日的作业则只要求学生出一期“周刊”。其中的“美文推介”和“书海徜徉”是一定要做的栏目。“美文推介”不但要介绍一篇课外阅读的好文章,还要对此文作些许点评;“书海徜徉”则是畅谈自己一周的读书感受,可以是单篇的读后感,也可以是多篇的比较体会。学期结束前几周安排两节以上的语文课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由学生投票评出前十名,当场发给奖品。让学得好的得到充分的鼓励,学得不足的从中受到鞭策,同时也养成了坚持阅读的好习惯。

这些做法都坚持围绕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这个中心展开。坚持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坚持下来,班级勤奋阅读的习惯初步养成了,学生在这种风气中相互感染,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就相对轻松了。学生们常常说:到了中学的最大收获是喜欢上了读书,学会了读书。只要怀着明确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学生阅读的状况必然会逐步改善,阅读品质一定有所提高。

阅读应该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信息输入的主渠道,良好的阅读品质是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这是通向知识渊博、才思敏捷的金桥,会把他们带入一个又一个新的人生境界。爱因斯坦指出:“什么是素质?当我们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全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才是素质。”不难理解,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品质,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需要,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第四篇:《享受生活》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享受生活》语段阅读欣赏歌剧是比较少有的一种娱乐。我喜欢舞台上正在上演时,有人给我讲述剧情,这比之读剧本要有趣味得多,因为这样我常常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埃伦?特里小姐具有非凡的艺术才能,有一次,她正在扮演一名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王后,我被允许抚摸她的脸和服饰。她身上散发出来的高贵神情足以消弭最大的悲哀。亨利?欧文勋爵穿着国王服饰站在她的身旁,他的行为举止无不显露出超群出众的才智。在他扮演的国王的脸上,有一种冷漠、无法捉摸的悲愤神情,令我永远不能忘怀。 我仍然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看戏的情景。那是12年前的事情,莱斯莉正在波士顿,莎莉文小姐带我去看她演出的《王子与贫儿》。我无法忘记剧场所充满的喜怒哀乐,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一会儿喜,一会儿悲,这位小演员也演得惟妙惟肖。 散场后,我被允许到后台去见这位穿

1、 文段出自课文 , 国作家 、演说家 。选自<< >>著有

2、 注音、解释词语。 消弭( )① 义正词严:道理正当,措施严肃。 ② 酸楚:辛酸痛苦

3、从语段中找出最能表现海伦凯勒乐观 、积极向上的句子用直线(——)勾划出来

4、作者主要从哪两方面写了自己在欣赏歌剧中所得到的艺术享受? 一是写自己身处剧院,听别人讲述剧情,用身心去感受舞台艺术和剧场气氛,二是写自己与演员的接触交流,会见几位著名的演员的经历

5、“虽然生命中有很多缺陷,但我可以有如此多的方式触摸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这句话有什么含义?作为一个有“很多缺陷”的人,他为什么能享受到多姿多彩的生活? 指海伦虽然有着很多的残疾,但仍然可以通过手势、触摸等自己的方式与人与世界交流,表达了海伦对于生活的坚定信念。 积极、乐观,不向命运屈服,战胜残疾,热爱生命,追求美好人生,全身心享受幸福生活。

6、“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做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做我的快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表达了作者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健康快乐、忘我的情感

7、作者是生活的乐观者,在本文中她也尽情地叙述了自己对生活的享受,可是为什么在文章结尾,她提到“当我孤独地坐着等待着生命大门关闭时,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就会像冷雾一样笼罩着我”,“但是那些酸楚而无益的话语流溢在唇边,欲言又止,犹如泪水往肚里流,沉默浸透了我的灵魂”时却显示出了一种悲凉的情调? 作者勇于说出 自己心灵的悲哀,说明了她敢于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更值得注意到的是她在寂寞和苦痛时,能想到吧天下人的幸福当做自己的幸福,显示出积极地人生观和博大的胸襟。

8、从海伦?凯勒的思想境界中,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1)要正确对待困难。(2)要尽力地完成每一件事。(3)要有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 启示我们要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不幸,要时刻对生活充满希望,要有一颗永远拼搏的心,要学会发现生活中的一切有意义的和美的东西。

9、仿写句子:“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做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做我的快乐。”

10、你怎样理解海伦凯勒的“享受生活”的?在逆境中在困难中要敢于面对生活,做生活的强者,珍爱生命11概括

四、五文段的主要内容在孤独中学会了忘我,在忘我中找到了快乐

12、在最后一段中,作者也真实而坦诚地向读者介绍另一种情绪,她用沉郁的语言写出自己的孤独与寂寞,感受到的酸楚和痛苦,然而,“我的心仍然充满了热情”,因为“忘我就是快乐”。可见,作者热爱生命,热爱人生,同时把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把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爱奉献给他人,显示出宽广的胸襟,这也是作者能够享受人生,愉快一生的精神源泉。

13、课后练习四:理解“忘我是快乐的”这句话。只有忘我的人,才不会计较自己的得失;只有忘我的人,才会把别人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

14、讨论:在海伦·凯勒朴素的语言美背后,到底蕴藏着她怎样的精神境界和追求呢?对生活无比的热爱、乐观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追求精神,在追求中享受生活的乐趣;无论什么环境都要不断努力,学会满足,时刻谨记忘我就是快乐

15、从海伦·凯勒的思想境界中,你受到了哪些启发?试结合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和你的生活实际来谈谈你的启发。 “勇敢寓于灵魂之中,而不是一副强壮的躯体”,这正是对海伦·凯勒的真实写照。海伦凭着一颗坚强的心,最终在逆境中崛起,真是身残志不残。我们当代中学生,有着敏锐的耳朵,有着明亮的眼睛,有着健全的体格,有着良好的学习条件,我们应当从海伦·凯勒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去做一个大写特写的真正的人,去做一个傲然立于历史的真心英雄。 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 ------海伦。凯勒

第五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武进东青中学

汤国忠

阅读就其本质来说,是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契合,它不是对文本的简单破译,而是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是读者通过阅读建构自己知识、精神、人格的过程。简而言之,阅读是读者将别人的“言”转化为“意”并内化为自己收获的过程。从这一点来说,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与文本产生碰撞、整合,内化,然后走出文本的过程。不用置疑,现行的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简化“过程”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忽视概念的形成,压缩抽象和概括的过程; 2.忽视结论的推导,掩盖归纳和演绎的过程; 3.忽视思路的探寻,桎梏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4.忽视方法的抉择,减短比较和分类的过程。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主体地位遭到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遭到削弱。教师用一般的程式代替了富于个体独特品格的认知过程,从而产生知识乏化,思维劣化,知识链与思维链的断裂。

笔者认为,阅读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有意识的、不失时机的、从多方面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阅读中的心理需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智力与能力的差异,它大体上包括五个方面,即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教师要着力培养。

一.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体现在智力活动的速度上,集中反映了语文学习中思维的概括程度。其在阅读中体现为有一定速度,能迅速抓住材料要点。

1.加强快速阅读训练,切实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

1 定了初中学生一般的阅读速度,即每分钟现代文500字左右。而快速阅读则能大大加快阅读速度,它是利用视觉运动的规律,通过一定方法的训练,达到变声读为视读,以记忆快、理解快、阅读快为标准进行阅读的科学阅读活动,对于中学生来说,可以达到每分钟700字左右。现行教材大纲尽管没有明确提出要求,但在相关的练习中也提到了快速阅读,教师要认真阅读并掌握有关快速阅读的知识,把它用之于实践。操作上可分三步走:

(1)提出要求,明确目标。 (2)规定时间,快速阅读。 (3)到时检查,分析评判。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训练必须经常进行,单靠课堂几节课的训练是很难见效的,必须长久进行。现行教材的单元体系为快速阅读的训练提供了持久进行的可行性,每单元除精讲的一篇课文外,其余几篇都可以作为训练内容。

2.创设情境,推进学生阅读理解的速度,提高思维敏捷性。“所谓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语言描述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宁鸿彬语)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下,能比较容易地进入角色,思考问题就比较容易切入,这种思考是积极主动的,因而能推动阅读理解的速度。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有配乐法、重现法等。笔者在教学鲁彦的《听潮》时,让学生在“命运进行曲”中听课文朗读,看大海咆哮图,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大海的雄壮美。如何理解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我让学生走上讲台,通过表演重现“排”的动作,并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在重现中获得了顿悟。

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体现在善于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在阅读中反映出的目标是:理解所读内容的要点,在了解“是什么”和“怎么样”的基础上弄清“为什么”,善于概括归类。宁鸿彬老师在执教说明文《中国

2 石拱桥》时,未把文章结构层次作为讲课重点,而是将讲课的内容设计为几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①课文只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是否是说中国的石拱桥有一部分类似赵州桥,一部分类似卢沟桥?(学生回答:不是。因为课文讲中国的石拱桥“千姿百态”。)②为什么只举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例子?(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规律性认识:说明的对象属于几种类别,一般情况下也相应只举几个例子。)③为什么只举这两个例子而不举其他例子?(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课文的两个例子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同时两例又各具特色。所举例子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这样的例子才算好例子。)宁老师的这课,注重引导学生读书后思考,把课文作为例子,获得规律性认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据此,笔者在执教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时,相继提出了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①课文中父亲的背影是怎样的?(这是一个较浅层次的发问。)②作者是怎样写的?(引导学生明白:写人可重点写好人物的肖像、动作)③作者为什么集中写父亲的背影?(引导学生掌握:最具有特征的、最动情的印象才是最佳的叙述视角。)

三.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体现在智力活动的灵活程度上,思维活动善于作出灵活合理的选择。它要求在阅读中,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重视运用迁移和渗透规律,启迪发散性思维,阅读主体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所读内容,进行智力与能力的迁移,学会举一反三。

1.重迁移的培养

目前的语文教材编排上仍然采用单元结构,教学操作上单元目标体现较为明显,这为知识的迁移提供了较强的操作可行性,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根据单元知识点和能力训练在整个知识体系网络和能力训练序列网络所担负的具体任务,可相应制定单元教学目标,这是知识迁移的“把手”。一般来说,讲读课文是例子,自读课文去迁移,讲读课文是“举一”,自读课文是

3 “反三”。比如,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第二单元可确立单元目标如下:①尝试对文章进行整体感受;②养成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的习惯;③学习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④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⑤了解不同时期的学校生活,体会作者的感情。针对以上目标,目标①至⑤的落实可在第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传授方法,提出要求,在余下的几篇中让学生尝试运用。

当然迁移还可体现在“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在课内自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读的方法再课外阅读同类文章,读后总结规律性的东西。

2.进行发散训练

发散性思维以其独特性、变通性及流畅性使学生在阅读时获得举一反

三、由此及彼的效果。教师要重视培养,它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教学《范进中举》时,不妨把它与《孔乙己》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把握人物形象、思想意蕴、语言风格的异同;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可围绕一个“骗”字,让学生的思维向围绕在皇帝周围的人辐射;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不仅仅让学生理解资本主义国家人与人的关系,再让学生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想法;教《蚊子和狮子》,可启发学生分别从蚊子和狮子的角度谈谈寓意„„

实践证明,培养发散性思维,在知识方面可使学生触类旁通,在能力方面,思维发散越广,表现也越灵活。

四.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反映智力活动的独创程度,体现在思维活动新颖独特有意义的特点上。在阅读中表现为能比较、联想、发散和鉴别、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其中训练发散性思维、进行语言训练是培养思维独创性的重要途径。

4 1.发散性思维是让学生在思维的空白处拓展放飞。教学《扁鹊见蔡桓公》,针对“已逃秦矣”一句,可适时让学生谈谈想到了什么;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可让学生讲讲:散学了,小弗朗士怎样了?韩麦尔先生怎样了?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开放式的阅读训练,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表意见,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万不可用一个标准去随意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2.发展学生语言是培养学生思维独创性的保证。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准确完整的语言,就不能创造性地思维,学生语言的训练不是一种纯技能、知识的训练,理应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层面。阅读教学中要克服:

(1)重视“训”,轻视“练”。教师讲得太多,问得太碎,学生读得太少,写得太少,想得太少,说得太少。

(2)较为重视接受性的反复学习,轻视学生发现性的领悟、意会、体验、揣摩、顿悟。

(3)较为重视训练的逻辑性、连贯性,把语文教学看成是一种既定目的展开过程,教师与学生对于这种既定的目的保持一种被动性,轻视训练中教师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五.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个体对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论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作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一种个性品质,它能严格估计材料和检查思维过程,对学习活动起评价、调整和矫正作用。具体在阅读中,要求读者对作品能做出评价和鉴别。对此的培养,可从增强学生的批判性精神着手,鼓励学生质疑,为学生提供发表不同意见的时间和空间。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曾这么说过,语文课应该“让学生大胆地冲破迷信权威的思想牢笼,冲破盲从书本的思想牢笼,冲破膜拜师长的思想牢笼,冲破固执己见的思想牢笼!总之,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但提高语言表达技巧,而且养成善

5 于质疑、勇于否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治学方法和人生态度。”这里道出了批判性思维的几个特征,即:不迷信权威,大胆挑剔;不迷信教科书,敢于质疑;尊重老师,更尊重真理;不墨守僵化,敢于说“不”。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这种思维。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如果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让学生找一找插图与原文有什么不相符合,学生是很容易会发现与原文中“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是不符的。同样的例子在《孔乙己》中也存在。笔者曾经用一篇自读课本上的《听取蛙声一片》来进行说明文的复习,在完成了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方法及语言后,让学生带着批判的思维找出文中值得商榷的地方,结果学生思维踊跃,还真的找出了不少„„。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究竟有没有乐趣?作品的主题究竟是什么?与其把争议或某种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还不如放手让学生讨论,言之成理即可,如此,岂不是教学的真义?

当然,思维品质的五个层面并不呈现一种并列,在实际培养中其实是交互发展、互相促进的。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理应承担这一重任,因为它不仅能展示阅读过程,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效率,而且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下一篇:施工自评报告垃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