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普法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六五普法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第一篇:六五普法论文范文

对“六五”普法规划的思考

法制宣传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作,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是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经验基础上做出的重要决策,是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的重要举措,并进一步为政法工作长远发展提供机制、制度保障。司法行政工作机关承担的法律服务、法律保障、法制宣传等职能,与三项重点工作密切相关,抓住了三项重点工作,就抓住了司法行政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本文试着从普法宣传的角度,对即将开展的“六五”普法宣传工作做一点粗浅思考。

1“五五”普法的基本经验和成效

1.1始终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是“五五”普法取得成效的根本保障

“一五”普法以来,党中央及时根据形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批转了一系列关于普法工作的规划、决定,尤其是在“五五”普法工作中,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批转“五五”普法规划,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法制教育的决议》,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通过“五五”普法,全民的宪法意识进一步提高,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1.2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施行、政协支持、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普法工作机制是“五五”普法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

“五五”普法以来,参加法制讲座的省部级领导干部达24 000多人,地厅级干部40多万人次,4 000多万人次公务员参加了法制培训,1 200多万人次农村村委会、调委会参加了法制宣传教育培训,全国“民主法治村”先进单位达到1 400多个,全国省(区、市)地(市)级电视台开辟法制栏目260多个,建立普法网站300多个,全国人大确定的“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已成为全国性普法活动的重要形式。通过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促进了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阅2010.3《普法依法治理通讯》第2~3页)

1.3基层基础工作的进一步夯实,是“五五”普法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

“五五”普法以来,通过国家财政和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得以突破。截至目前全国共有31 264个基层司法所达到规范化建设(参阅司法部基层工作指导司网讯),有力改善了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环境,保证了“五五”普法工作的顺利进行。

1.4“五五”普法教育,使全民法律意识大幅度提高,人民群众已成为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主体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键在于以人为本,人民群众在法治化社会中处于主体地位。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3 318件,同比上升26.20%;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 137万余件,同比上升6.30%;一审行政案件12.10万件,同比上升10.50%;一审民事案件中,调解和撤诉结案359.30万件,占62%,同比上升3.10%;全国人民陪审员数量由5.70万人增加到7.70万人,全年参与审判案件63.20万件,同比上升25.10%(参阅2010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从全国法院受理案件的各类各项统计数据变化表明,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大幅度提高,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普法宣传教育尤其是“五五”普法工作取得的一个重要的成效,人民群众已成为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主体力量。

2“五五”普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1普法规划与立法规划之间缺乏统一性、系统性、协调性

普法与立法是国家司法活动的基础工作,具有紧密的内部联系。从“一五”到“五五”普法工作,普法规划始终处于过去进行时,与立法规划的将来进行时缺乏紧密衔接,使普法规划处于需要什么,学习什么的被动状态,缺乏科学性、前瞻性。

2.2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重点针对性仍然不突出

普法工作涉及面广,但是宣传工作的重点内容、重点对象、重点领域在具体法治实践中存在不平衡现象,重视领导干部,忽略其他人员;重视经济领域,忽略社会领域;重视部门法律,忽略社会法律。普法教育工作缺乏统筹兼顾,不适应三项重点工作对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要求。

2.3普法工作侧重于教育层次,忽略了实践层次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实践运用。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公务员,从机关单位到城市农村,普法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将学法活动转化为守法用法行为,从“一五”到“五五”,普法工作投入大,影响大,但是法治实践的反响要求不明显。这一现象从以下有关统计数据可以得到反映:2009年,检察机关共立各类职务犯罪案件32 439件41 531人,案件比上年减少3.30%,人数却增加0.90%;对侦查活动中的违法情况提出纠正意见25 664件次,同比增加16.40%;对认为确有错误的刑事裁判提出抗诉3 963件,对刑事审判活动中的违法情况提出纠正意见4 035件次,分别比上年增加22%和34.70%;监督纠正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不当9 883人,比上年增加98.10%;对超期羁押提出纠正意见337人次,同比增加86.20%;对监管活动中的其他违法情况提出纠正意见22 268件,同比增加91%。(参阅2010年3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3关于对“六五”普法规划的思考

3.1始终坚持党对“六五”普法工作的正确领导

严格落实党关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过程中的路线、方针、政策,将党的正确领导贯彻落实到各地各部门的具体普法规划中,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施行、政协支持、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三项重点工作,服务当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3.2始终坚持以宪法为核心的普法工作思路

积极协调立法机构,全面吸收立法规划中的重大内容,统一、系统、协调地安排国家基本法律制度的普及教育,为依法行政、依法执政提供及时、有效、科学的法制保障。将环境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经济领域的基本法律制度的普及教育统筹兼顾,保持普法内容的系统性、连续性、协调性,使普法工作更具有科学性、前瞻性、时效性。

3.3 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执政制度化建设

将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守法用法活动列为日常工作行为规范,纳入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监督管理范围,建立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守法用法日常工作行为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督促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守法用法日常工作行为制度化、常规化、常态化。

3.4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民生法律的普及

将环境保护、文物保护、城市规划等涉及民生社会发展的基本社会法律制度的普及教育继续纳入法制宣传教育重点内容,促进干部群众深入持久地树立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正确发展观。

3.5立足社会管理创新,突出制度创新法律的普及

全面安排关于人民调解工作等基本社会管理制度创新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教育活动,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新机制的应运而出和科学发展,使社会矛盾在社会管理的法治化进程中得到及时有效地化解。

3.6把强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核心职能

司法行政工作要以普法依法治理形成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制度性法制保障工作,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工作,突出司法行政工作在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建设中的职能保障作用。

3.7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守法用法活动的层次要求

从培养法律意识的层次,全面提高到培养法律素养的层次,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守法用法活动成为一种职业化的工作行为,为依法行政、依法执政奠定人本基础。

3.8进一步突出普法针对性

大中专及高中学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后备力量,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贯彻落实。因此,在“六五”普法规划中,要大中专及高中学生的普法教育,直接纳入必修课的日常教学内容,使大中专及高中学生走向社会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城市、农村居民是法治的主体力量,对城市产业工人,“六五”普法规划要针对产业工人的工作技能培训,提出同步进行法律培训的要求,与技能考核同等对待;对农村居民,“六五”普法规划要结合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动态发展,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要提出同步进行法律培训的要求,使农民在掌握生产技能的同时,掌握自我保护的社会规范技能。

作者:李振德,李亮屏

第二篇:全面实施“六五”普法 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五五”普法(2006-2010年)期间,在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人大、政府的重视、监督和领导下,经过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普法工作者辛勤努力,党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五五”普法规划已顺利实施完成,全国人大常委会决议全面贯彻落实,“五五”普法取得了显著成效。宪法和法律得到较为广泛普及,全体公民宪法和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依法治理和法治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法制宣传教育在保障和促进“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1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六五”普法规划)。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对做好新形势下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认真贯彻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决议,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努力营造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对于保障和服务“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对于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准确把握“六五”普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党中央、国务院转发的“六五”普法规划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决议明确指出,“六五”普法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按照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要求,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相结合、与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相结合、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营造良好法治环境。这是根据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服务“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提出来的今后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要准确把握,推进普法工作实践。

贯彻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坚持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坚持学用结合、普治并举,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通过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深入宣传宪法,广泛传播法律知识,进一步坚定法治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推动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环境。以上这些基本原则,是在长期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实践中不断发展形成的,应当在“六五”普法中进一步坚持和完善。

全面落实“六五”普法规划目标任务

根据“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需要,“六五”普法规划确定了法制宣传教育的目标任务。未来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就是要贯彻落实、全面完成这些目标任务。

突出学习宣传宪法。始终把学习宣传宪法放在首位,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进一步增强全体公民的宪法意识、公民意识、爱国意识、国家安全统一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观念,进一步形成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社会氛围,使宪法在全社会得到一体遵行。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国家基本法律。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要意义、基本经验及其基本构成、基本特征,深入学习宣传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方面的法律,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充分发挥法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规范、引导和保障作用。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法治意识。在全体公民中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宣传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深入学习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紧紧围绕“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突出服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深入学习宣传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加强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法律宣传,引导公民依法按程序表达诉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反腐倡廉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反腐倡廉意识,提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法治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群众文化生活相结合,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引导法治文化产品创作和推广,推出精品、创出名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文化产品的需求。

全面推进依法治理和法治创建活动。继续深入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总结推广经验,建立健全制度,不断提高创建水平。推进部门行业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依法治理,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社区”、“诚信守法企业”、“依法办事示范单位”等基层法治创建活动,促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社会管理薄弱环节,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专项治理活动,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

进一步深化“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主题活动。根据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推动普法向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各方面延伸,大力加强偏远乡村、新建社区、学校、企业和单位以及非公企业、新社会组织等法制宣传,加强城乡接边、集贸市场、流动人口聚居区等法制宣传,努力消除普法死角盲区,实现法制宣传教育全覆盖;根据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和单位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努力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水平,提高农民法制观念,提高社区自治和服务能力,培养青少年法律素养和道德情操,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依法经营管理能力,促进单位管理规范化、法治化,不断增强“法律六进”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

切实加强重点对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重点是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领导干部和青少年是重中之重。

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学法守法用法。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宪法和法律,不断提高依法执政、依法决策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健全完善理论中心组学法、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学法档案、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考试考核等制度,把法制教育纳入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规划,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公务员培训机构教学课程,推进领导干部法制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加强对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的考察、学法守法用法情况的督促检查和年度评估考核,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学法守法用法自觉性。

切实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系统化科学化建设,进一步明确法制教育的地位和目标,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完善法制教育的内容和体系,创新法制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不断增强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深入推进中小学校法制教育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四落实”,大力推进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作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格局。加强高等学校普法教育,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教育,引导高校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加强对有不良行为、社会闲散青少年等特殊青少年群体的法制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切实加强公务员学法守法用法。组织公务员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通用法律知识和与履行职责相关的专门法律知识学习,不断提高公务员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和完善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制度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将公务员依法办事情况作为公务员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

切实加强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制培训和考试考核,加强对事业单位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管理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他们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切实加强农民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宣传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农村“两委”干部法制培训,开展农村“法律明白人”教育培训,加强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法治观念,增强他们依法表达诉求、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

积极推进“六五”普法规划深入实施

“六五”普法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实施。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为促进和保障“六五”普法规划深入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大力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创新。创新工作理念,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服务群众中教育群众。创新法制宣传教育载体,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设计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活动载体,大力开展法制宣传主题活动,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善于运用我国法治建设实践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善于利用案例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善于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法制宣传教育实效。

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制度和评估体系建设。健全完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工作考核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推进普法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健全完善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和各项依法治理工作、法治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指导各项工作有序深入开展。认真总结一些省(区、市)制定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条例的经验,加强调查研究,推动法制宣传教育立法,为深入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提供法制保障。

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设。积极采取措施,多管齐下,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加强普法骨干培训,不断提高政治素养、法律素质和业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各级普法讲师团建设,充分发挥普法讲师团作用。加强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引导法律服务工作者积极参加普法志愿活动。加强法制新闻工作者队伍培训,提高他们开展法制新闻宣传的能力水平。

大力推进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巩固和发展传统的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在普法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加强普法网站建设,推动政府网及门户网站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完善城乡公共场所法制宣传教育设施,大力加强法制公园、法制广场、法制长廊等普法园地建设,不断拓宽法制宣传教育阵地。组织编写一批高质量、通俗易懂、具有时代感的普法书籍和读物。通过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法制宣传教育格局,不断扩大覆盖面,推进“六五”普法规划深入实施,全面完成“六五”普法目标任务,努力开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新局面,为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出新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责编/杨昀赟 美编/李祥峰)

作者:吴爱英

第三篇:高校“六五”普法,整合创新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路径思考

摘要: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不能采取单一的形式,必须多渠道并举,多途径整合。提出了几种整合创新法制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旨在促进高校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 “六五”普法 法制教育 途径

2011年是中国实施“六五”普法规划的启动年。作为青年人高度聚集的单位,高校是开展普法工作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开展普法教育的重要对象。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发展建设的生力军,其法律素质的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成效,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自1985年中国开展“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以来,高校在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大学生法制教育是一项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要让法制精神在大学生心中深深扎根,达到实效性的目的,需要我们多渠道、多途径地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但实践中,一些高校的法制教育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关注课堂普法教育,而轻视其他途径的普法教育,轻视了实践环节,有的高校甚至把课堂教学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普法教育的唯一途径,直接影响了普法教育的效果。针对普法教育中存在的这种教育渠道单一、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的问题,高校需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普法教育的工作机制,创新普法教育的形式,多渠道并举,多途径整合,努力促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

一、整合课堂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法制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高校普法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和基本阵地。要实现“六五”普法教育的基本目标,抢占思想政治工作的制高点,就必须抓好法制教育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正面灌输科学的法律知识和法制理论,可以起到一种“先入为主”的作用,有利于大学生正确法制观念的培养和形成。法制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一样,具有其自身的认知规律和结构体系,没有相应的课程就难有教育的实效。2005年之前,高校大学生课堂法制教育的任务一直由《法律基础》课来承担,2005开始,为了适应高校改革的形式,《(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中将《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整合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课程合并,课时减少,课程中法制教育的内容只占总篇幅的1/3,仅有两章多的内容,却涉及近30个法律文件、100多个重要概念和知识点。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法制教育的任务更加繁重。要充分发挥法制课堂教学的作用,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课堂法制教学改革,深入挖掘课堂教学的内部潜力,充分利用各种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促进法律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除专门的法律课堂教学外,还应该通过其他学科课堂教学有机的渗透法律知识,这是深化、拓宽“六五”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如果在其他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能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渗透式法律教育,往往能形成更好的学法气氛,起到事半功倍的法制教育效果。因此,在进行其他相关公共课、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时,应该有意识、有目的的灌输相应的法律知识,让普法教育有机地渗透到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使普法教育涉及面更广,影响力更大。

二、整合网络法律资源,积极建设校园普法教育网站

由于时空的限制,课堂法制教育存在着一些天然的缺陷,教师对一些法制理论、法律知识的讲解不能在课堂上充分展开,学生对一些法律问题疑惑也不能及时地得到解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制教育的深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网络已经深入大学校园生活,国内各大高校也都相继建立起了自己的校园网络。以校园网为依托,高校应充分利用巨大的网络法律资源,积极建设起自己的网络法制教育网站。网络法制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网上宣传题材广泛,可以丰富法律宣传的题材;网络具有实效性强的特点,可以将最新的法制信息及时地传送给大学生;网络还具有辐射面广和交互性强的特点,可以及时得到学生的信息反馈,从而使法制教育的效果和影响达到最大化。校园法制教育网站还可以开设网络教学平台,设置一些与课堂法律教学相配套的栏目,为学生法律知识的复习、查取、测试交流等等提供方便,从而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实现法律教育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同时,又可以使大学生随时随地接受正确法律理论的引导,提高法律在心目中的位置,有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网络论坛、博客、微博、手机上网等新生网络事物已经成为大学生最喜欢使用的网络媒介,高校应重视这些新生事物,可以通过开通专门的法律论坛、博客或微博,利用网络与大学生进行直接交流,开展普法宣传与教育。

三、整合传统媒体资源,大力开展校内法制宣传

浓郁的普法舆论氛围,对大学生法律观念的形成和法律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高校要發挥各类媒体的宣传优势,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法制舆论环境。在充分运用网络媒体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同时,高校更要重视发挥传统媒体的宣传作用。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大部分学生每周上网的时间其实并不是很多,相对来说,校园传统媒体更容易得到大学生的关注和重视。高校要充分整合各类传统媒体资源,将校报、广播、宣传栏、横幅、电视、电影、录像等都纳入法制宣传体系,由学校党委宣传部门统一部署、整体规划,各部门分工负责、配合实施,积极开展各种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形成法制宣传的强势。特别是在一些特别的时期如开学、期末、一些重大节假日以及“消费者权益日”、“国际禁毒日”、“全国法制教育宣传日”等,高校更要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优势,组织有声势、有深度的法制宣传活动。通过经常化、规范化的媒体法制宣传,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获得良好的文化熏陶和法制教育。

四、整合校内外法律资源,积极开展法律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高校普法宣传、教育的必不可少的教育途径,学生在书本上学的法律知识,只有在具体的运用中才能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中才得以内化成稳固的法律意识。实践性法制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区乃至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共同参与才能完成。为此,高校要统筹安排,整合校内外各种法律资源,争取获得各方面的配合,大力开展学校内外法制教育实践活动。通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在校内帮助大学生建立学生法律协会、组织模拟法庭、开展法律知识竞赛、举办法制专题讲座、参加校内治安联防等活动,逐步丰富大学生的法律经验,使他们生能够深刻理解法律的本质、作用和社会价值;在校外组织大学生开展社区法律知识咨询、参观监狱、旁听庭审、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法律的尊严,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做人、做事的态度和方法。通过这些形式各样的法律实践活动,把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法律教育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

五、依法按章治校,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

依法按章治校,是高校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体现。而且,通过依法治校,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可以形成一种强大的隐性课程,它能使置身其中的大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逐步养成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从而大大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办学的自主性逐渐增强,高校自身建设已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而依法治校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灵魂之所在。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要真正确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内部民主管理、监督机制,依法按章治校,坚决杜绝“人治”现象的发生,使高校步入一个健康发展的轨道。通过依法治校的种种努力,在高校内部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使大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起,就感觉到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体验到依法办事的氛围。这样在校期间养成了良好的遵纪守法的习惯,将来走到社会上才能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按照法律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现实的任务,应当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2011年是“六五”普法的启动年,高校应认真贯彻执行《2011年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以制定并实施“六五”普法规划为新的契机,进一步整合各种法制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的形式,构建一个课堂上下、校园内外、多样化、立体化的法制教育格局,以整体合力推动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深入展开展,切实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为了更好地整合利用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各种资源,加强“六五”普法宣传,设立专门的法制教育工作机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法制教育队伍是十分必要的。设立专门的法制教育工作机构,可以加强对法制教育的领导,使法制教育有组织、有计划、有检查,使法制教育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高校要设立专门的组织领导队伍,建立起相应的组织保障、评估考核、目标管理等制度,切实组织实施好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做好“六五”普法工作。

参考文献:

[1]董升太,马淑君.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J].教书育人,2010,(Z2):60-62.

[2]刘东江,王伟强.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J].职业时空,2008,(8):126-127.

[3]郝海涛.对创新高校“六五”普法教育工作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0,(11):42-43.

[责任编辑 魏杰]

作者:王枚 刘二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职校英语论文范文下一篇:桩筏基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