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论文

2022-04-1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是无处不在,无事不在的,但是由于多年来语文应试教育行为中存在着的严重功利化倾向,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缺少了足够的人文关怀,且缺少生命教育,由此导致了一系列恶劣后果的发生,因而,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论文 篇1: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充分地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展开生命教育的必然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命教育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提出。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肩负着生命教育的重任。进行德育渗透、进行人文关怀、演绎着生命的色彩。初中语文既是基础性学科,又是综合性学科,知识面广,还是阅读的绝好材料。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是学科德育渗透最大的“面”,同时也是重要的隐性德育。它蕴含着极其丰富而生动的德育资源。语文学科无不洋溢着一种思想教育、一种生命的关怀。

1、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的德育功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材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依据。”我们应该“按文悟道,以道解文”准确把握,找到知识传承和思想教育的最佳结合点,进行“无缝焊接”,让学生在如沐春风中被感染,从而引导学生自我体验生命的价值。在七年级《夏感》一文中,芊芊的细草、烦人的蝉儿、轻舞的蜂蝶、烘烤的太阳、翻滚的麦浪、铺匐的瓜秧无不盛赞着生命力的顽强。

语文课本中的范文无不渗透着大自然的恩泽与美好,浓浓的亲情动人心弦,亲情的丰富与多样,引起我们的共鸣。还有说不尽的人生话题都无不是德育教育的上佳题材,初中语文正是青少年转型与塑造时期的教材,我们更应该关注语文课本中的人文素材,挖掘内涵,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帮助学生认识生命与关爱生命的真正意义上来。

2、初中语文教材中对生命的点化与润泽。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联系,在语文中学习大量的经典作品,就是走进先哲和时贤,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规范学生的心理结构,所以语文学科先天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初中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课文与生命密切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讲述的就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与思考,引导你体味人生,关爱生命。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蝉》、《贝壳》《第一次真好》、《春》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我们可以把语文阅读教学和生命教育融合起来,使学生和作者达到生命的交流,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走进课文中,通过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和思考来关照自己的生命。学生在生命意识被唤醒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了阅读能力,并点化与润泽了生命。

二、关爱施教,培育生命教育的氛围

“生命教育”本身就是充满人性、人情、人道的教育,那就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真情与关爱的人性、人情、人道的氛围,为生命教育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温馨的教学气氛。而这种氛围的培育,非得要求施教者要有关爱之心。美国学者巴特尔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我们教师要用爱心去感染每一个学生,爱是可以修复一切伤痕的良药。”作为一个教师,就应该有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生命,应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每一个角落,要知道,你关注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的太阳,哪怕是一束阳光,“世界”足以明亮。教师对成绩优秀者要鞭策其更上层楼,对学习浮躁者要提醒其降低重心,对处于低谷者要激励其走过坎坷,对学习困难者要帮助其建立信心,要时时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在有如沐浴阳光的课堂上接受生命的教育,感受生命的尊严,理解生命的宝贵,体会生命的艰辛。

三、依托文本,丰富生命教育的内涵

语文教学,本身也理应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与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教育。如教学《杜甫诗三首》中,诵读品味感悟诗人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诗人的生活背景与人生经历,深入分析杜甫为什么会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人生感慨,是因为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万方多难”的年代,个人生活又异常艰难,强烈的生存意识、生命意识,熔铸了他高尚的品格,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生命激情,使他的诗在反映人民生命痛苦,表达百姓生存状态与思想情感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生命?生命》(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是一篇哲理散文,其中的三个片段:①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②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幼苗;③“我”静听心脏的跳动以感受鲜活的生命。笔者让学生作深入的探讨:作者是一个残疾人,作一个自强不息的人,从这些寻常小亭中体悟到了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经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后,得到较一致的认识:“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文后还附了两则材料,一则是美国作家克伦?沃森的同名散文《生命生命》,写的是一只再三受到残害的小蜜蜂,凭着生命的本能顽强拼搏以争取摆脱困厄生存下去的精神;另一则是刘再复《奔驰的生命》(片段),奏响了“呼啸著的不倦的生命力的凯歌”。将学生的眼光从课内引向了广阔的课外,从不同生命活动来构建学生生命的意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珍贵与价值,从而开拓语文教学的人文视野,拓宽并加深对他们生命的人文体验与教育。

自然界一切生物都具有生命,在万物进化过程中,人类走在了前面,成为世界的主宰。但是,当我们回望或走近自然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震惊,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顽强,无论周围环境多么恶劣,只要有一丝生命的土壤,它们都能顽强地生存下去。教材中就选了许多表现自然生物旺盛、顽强生命力的文章。人们从这些自然生物的旺盛而顽强的生命力中获取人类自己生命的意义,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生活中去,使自己的生命更加辉煌灿烂。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的生命意识、责任意识以及人与自然和谐意识的唤醒与浸润。

作者:乔晓英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论文 篇2: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摘要: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是无处不在,无事不在的,但是由于多年来语文应试教育行为中存在着的严重功利化倾向,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缺少了足够的人文关怀,且缺少生命教育,由此导致了一系列恶劣后果的发生,因而,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生命教育

一、生命教育的基本概念

1968年美国一位教育学专家出版的《生命教育》一书具有重大意义,该书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探讨了教育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等问题。此后,该理论风靡全世界,日本、英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建立各种相关的学术团体。那么,什么才是生命教育呢?从广义上来说,生命教育不仅关注生命,也关注对人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从狭义上来讲,生命教育关注对生命本身的教育,包括对自己和他人以及一切自然生命的关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倡导生命教育,其宗旨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以及最终达到生活质量提高的目的。

二、传统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现状及缺失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功利化倾向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扎实地掌握好基础知识以迎接考试,这种教学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只是把知识作为一种符号或标签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考试时再把这些符号或标签粘贴到所需的地方,所考查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能力,学生成了容纳知识的容器,在注重对学生满堂灌的同时必然忽视了对学生生命情感的培育,造成了学生对完整生命意识的残缺,正所谓从根本上失去了对生命存在及发展的整体关怀。正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课文《紫藤萝瀑布》时,学生领略不到自然对人的无限魅力以及自然引导人们保持蓬勃旺盛、积极向上的精神,只追求表面上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忽视了挖掘书本深处存在的真、善、美爱等最有人文关怀的东西,显然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

(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我国历来注重“尊师重道”,这在有利于维护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同时,也使得在传统教学上教师居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次要地位,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则是低声下气,师生之间的情感得不到交流。因此,老师们在教学设计中不能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教学中不注重和学生的互动,只是“填鸭式”“满堂灌”地给学生倾倒知识,不给予学生自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机会,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使得学生感到恐惧,老师也感觉到教学越来越吃力。

(三)封闭性的中学语文教学,阻碍了学生生命意识的提高

由于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压力和升学压力,无论是学校的老师们还是家里的父母亲人们,又或者是身边的同学好友们,大家都在讨论着考试成绩,都只关心学习成绩的好坏,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完全被应试教育所形成的冷漠环境所封锁,本来中学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为他们开辟一块与外部世界沟通的崭新天地,使他们内心的压力和困惑、矛盾能够通过一些优秀的语文阅读教材得到疏导和解答,然而,遗憾的是,语文教师们总是注重对于中学语文阅读教材的一些理性分析和训练,忽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这样就给中学生本已紧缩的心灵又筑了一道围城。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做好生命教育的实践探讨

(一)在初中语文的学习教材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

对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语文老师们要善于从平时的语文教材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如人教版第一册的课文《生命,生命》,作者通过描绘危险境地中不断挣扎的飛蛾,墙缝中不断生长的瓜藤,听诊器中不断传出来的心脏的搏动,热情讴歌了生命的旺盛和涌动。如朱自清先生的《春》,通过描绘春天嫩绿的小草和树叶、美丽的花朵、可爱的小鸟、牛背上的牧童和地里劳作的老农,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春天,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再如,七年级下册的沈石溪先生的《斑羚飞渡》,老斑羚主动为其他斑羚搭起飞渡悬崖峭壁的臂膀,通过自我牺牲而保全其他年轻斑羚,让学生们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感悟到了对生命的敬重。

(二)在课堂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的意识

由于现在的初中生们大多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受着父母和所有亲人们的宠爱,他们习惯了他人对自己的关爱,很少会去想用自己的爱回报给他人。因而,语文老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亲情以及人世间美好的感情。在教授朱自清先生《背影》时,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语文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一些有关亲情的优秀音乐作品,如刘和刚的《父亲》,通过悠扬的歌曲和老师对背景知识的介绍,学生们感受普通父亲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关怀、真诚与善良,很好地理解生命的诞生成长是多么的不易,学会感谢周围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他们的亲人。

(三)在作文训练中渗透生命教育

当代著名文学家余秋雨在谈到写作时曾说过,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和沟通,他是要启发我们将生命教育和写作教学融合起来,然而,从当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作文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头拦路虎,写作文是最让学生们头疼的事情,即使语文老师讲的口沫横飞、激情四射,学生们还是写不好或者不会写作文,然而,若写起自己最为喜欢的小狗小猫之类的话题,那滔滔不绝的样子,又是别一番景象,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对这些小动物关怀备至,与动物们有着深厚的感情。因而,初中语文老师们要善于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们去体验自己乃至他人生命之快乐,引导学生们从身边的人和物写起,以“人际”高度体验自我生命与他生命的关系,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上,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弘扬生命意识,从而建立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感受到人世间每个生命的个性和尊严。

四、结语

总之,要想成为一个合格且优秀的初中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让学生们学习语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也要让学生们能够体验到生命的美好和尊严,提高学生们的生命意识、责任意识,建构学生们完满的人格和情感世界。

参考文献:

[1]李斌辉.生命教育:语文课程的现实责任[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1.

[2]吴峻松.生命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6.

[3]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陈明杰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论文 篇3:

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摘要: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学活动的根本,是老师教学任务完成、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最为重要的途径。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存在着的严重功利化倾向,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缺少了对生命教育的渗透,导致了一系列恶劣后果的发生,因而,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生命教育

引言

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最新的资料显示,在中国,自杀正在迅速成长为导致人们非正常死亡的首要原因。与以往时期相比,现代人所承受的各种压力大幅增加,心理健康的状态越来越差,对生命的敬重感越来越薄弱,即使是涉世不深的初中生,近年来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自杀、他杀以及伤害事件也不断涌现,引起人们的担忧。据估计,我国目前初中生心理不健康的约为15%,这些事实和数据都让我们切实见证了教育现实中漠视生命现象的存在,为什么年轻的生命如此脆弱?为什么学生视生命如同草芥?我们不由得从生命教育中寻找答案。

生命教育的基本概念

生命教育概念和理论的提出源于1968年美国一位学者出版的著作《生命教育》,该书探讨了教育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等问题。此后,生命教育风靡世界,日本、英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建立各种相关学术团体。那么何为生命教育?从广义上来说,生命教育不仅关注生命,也关注对人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从狭义上来讲,生命教育关注对生命本身的教育,包括对自己和他人以及一切自然生命的关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倡导生命教育,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以及提升生命的质量,即一种关注学生生命和生活,并能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价值和意义,唤醒生命意识的一种教育活动。

初中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的关系

初中阶段是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时期

提到初中,人们便不约而同地将它和叛逆的青春期联系在一起,学生进入初中以后,便同时进入了青春期的大门,他们不仅仅身体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心理也处于巨变时期,激烈震荡的内心世界使得他们容易动感情,而且这种感情强烈但不稳定,具有两极性(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另外,加之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的时期,他们无法正确而合理地评判是非标准,无法在面临复杂问题时做出正确的抉择,这些原因都直接导致很多初中生在面临生活苦难或者学业压力时做出极端的事情,做出伤人害己的事情。对初中生进行生命教育能帮助学生们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

生命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为语文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创造了条件,初中语文既是基础性学科,又是综合性学科,知识面广,还是阅读的绝好材料,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肩负着生命教育的重任。长久以来,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只注重对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忽视对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这些导致了语文教学资源的浪费,造成学生生命意识的单薄。生命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最高目的和最高境界,语文老师们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充分利用其教学资源,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教导其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初中语文教学中做好生命教育的实践探讨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

对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语文老师们要善于从平时的语文教材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如人教版第一册杏林子的课文《生命,生命》,作者通过描绘危险境地中不断挣扎的飞蛾,墙缝中不断生长的瓜藤,听诊器中不断传出来的心脏的搏动,热情讴歌了生命的旺盛和涌动。如朱自清先生的《春》,通过描绘春天嫩绿的小草和树叶、美丽的花朵、可爱的小鸟、牛背上的牧童和地里劳作的老农,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春天,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再如,七年级下册的沈石溪先生的《斑羚飞渡》,老斑羚主动为其他斑羚搭起飞渡悬崖峭壁的臂膀,通过自我牺牲而保全其他年轻斑羚,让学生们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感悟到了对生命的敬重。

在课堂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的意识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受着父母和亲人们的宠爱,长时间过多的宠爱和呵护使得他们习惯了他人的关爱,觉得他人为自己付出是理所当然的,很少会想到用自己的爱回报他人。因而,语文老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亲情以及人世间美好的感情。在教授朱自清先生《背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语文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一些有关亲情的优秀音乐作品,如刘和刚的《父亲》,通过悠扬的歌曲和老师对背景知识的介绍,学生们感受普通父亲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关怀、真诚与善良,很好地理解生命的诞生成长是多么的不易,学会感谢周围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他们的亲人。

在作文训练中渗透生命教育

谈到写作,著名的文学家余秋雨曾写下这样的文字:"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和沟通的训练。"他的关于"作文训练"的"定义"无疑是要引发我们在生命教育与写作教学融合的基础上重构"生命式"的写作教学。因而,初中语文老师要善于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们从身边的人和物写起,重视生命的倾听,将自己的生命经历、感受统统倾诉笔下。比如去年,一位初一女生意外丧生于车轮下,大家无不悲痛惋惜。笔者向学生提议,用文字表达大家对她的哀思,可以回忆她过去的点滴,可以谴责肇事司机,可以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这次作文训练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因为每一篇都有同学们的真情实感。花一样的生命消失了,曾经的时光不再,这让同学们情何以堪?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初中生也能对生命做出稚嫩的诠释。同时,作为语文老师,在批改作文的时候不能简单地以一个"查"字了事,要注重对学生习作评语的生命回应。

结语

总之,作为一个合格的初中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让学生们学习语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还要让学生们能够体验到生命的美好和尊严,提高学生们的生命意识、责任意识,建构学生们完满的人格和情感世界。

参考文献:

[1]李斌辉.生命教育:语文课程的现实责任[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1.

[2]吴峻松.生命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6.

[3]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张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论文下一篇:数字移动电视市场营销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