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

2022-09-09

第一篇: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

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教育

特殊学生指的是在生理、心理、学习、生活、感情和就业等诸多领域中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的学生,这部分同学成长目标不明确,未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化学习也不够积极努力,而且时常出现学习生活规律紊乱、状态令人担忧、干扰他人学习生活甚至违反校纪校规等问题。这些同学极易由于问题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而引起不良后果,进而危及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如今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家庭、经济、学习环境的变化,高校校园内的特殊学生增多,当前全国高校在校生已超过2300万,其中大学生特殊群体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对特殊学生群体教育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学校的安全稳定,事关整个高校校园的和谐发展。

一、构筑多维帮扶系统,形成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教育合力

1、积极应对,有效干预学生学习生活

对于已建立特殊档案的学生,高校有关部门、各基层学生管理单位要积极研究具体应对方案,做到干预及时、有效。有关领导要重视,组织相关人员拿出科学合理的应对办法,不能只把任务交待了事,要想办法、动脑筋,做到有效干预。

2、合理转介,帮助搭建学生支持系统

在对特殊学生群体进行干预的过程中,仅靠单纯的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是不够的,还需要合理转介,以免延误学生救助时机。在转介的过程中,学校要督促有关部门通力配合,尽力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调动支持系统配合开展工作,帮助特殊学生搭建起良好的支持系统,使之尽早走出困境。

3、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学生各类问题

对于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给以必要的重视。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工作宗旨,尽量使特殊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地尽早归队。不能因为其条件特殊,就放弃对他们存在问题的帮扶改进。总之,特殊学生的问题很多,学校各有关部门、各级教育管理人员要尽量做到统筹兼顾。

二、搭建科学教育平台,加强高校特殊学生群体内化教育

1、科学引导,关注特殊学生心理健康

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压力较大,其心理健康状况需要特别关注。因此,在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心理帮扶的同时,要尽力帮助其对本身心理健康的自我关注和对相应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同时,在教育工作中,尽量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感觉自己是个特殊群体,培养他们的集体归属感,使“特殊学生一般化”,引导其克服自卑等心理,树立自强、自尊意识,自我克服困难,奋发成才。

2、结合实际,创造特殊学生展示空间

在开展特殊学生群体教育工作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三自”作用和主体作用,即充分发挥学生在高校学习和生活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作用和参与学校建设和学校民主管理中主人翁的作用。

第二篇:试论大学生意外死亡引发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置

论文摘要:高校群体性事件是在大学校园里聚众实施的、有一定组织目的的、对教学管理秩序和社会基本价值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集群行为。近几年,由于大学生意外死亡引发的高校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并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这类群体性事件具有参与主体多样性、突发性和预谋性交叉、行为非暴力性、社会联动性的特点。在处理高校群体性事件时要注意反应迅速、领导靠前、信息公开并积极寻求政府和新闻媒体的支持和配合,在依法处理的同时还要平衡各方利益。

论文关键词:高校;群体性事件;意外死亡;应急处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宁静的高校校园也在社会转型的冲击下变得复杂多变。近几年,由于大学生意外死亡引发的高校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并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不仅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而且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正确处理高校群体性事件,对于维护校园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和类型

根据西方学者的观点,群体性事件是一种集群行为。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指出:集群行为是指在相对自发、不可预测、无组织的以及不稳定的情况下对某一共同影响或刺激产生反应的行为。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将其定义为由部分公众参与形成的,有一定组织目的的,集体上访、集会、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关、静坐请愿、聚众闹事等群体活动,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造成影响的行为。

高校群体性事件则是在大学校园里聚众实施的、有一定组织目的的、对教学管理秩序和社会基本价值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集群行为。其特征有以下三点。

第一,发生在高等院校内。高校作为相对独立的社会元素,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越来越多地走向市场、走向社会,导致高校出现众多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爆发正是社会矛盾在高校激化的反映。

第二,是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目的性的群体行为。高校群体性事件往往由人为因素引起,涉及一定的利益诉求,在经济或政治利益的驱动下,行为人会组织、发动高校师生或一定的社会群众参与其中。

第三,从行为后果上看,主要是对校园的安全稳定产生严重威胁。行为人采取围堵学校办公大楼、阻止学生上课、破坏学校教育教学设施或者进行示威、游行、抗议、声讨等体制外方式来实现其利益要求,不仅阻碍了和谐校园的建立,也对我国的法治建设产生了极大冲击。

目前的高校群体性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基于社会热点和国际问题引发的政治类群体性事件

高校学生具有朴素的爱国热情和参与国家大事的强烈愿望,但在校大学生的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政治辨别力不强,这种矛盾的存在往往使高校学生的政治参与发生偏差,甚至演变为带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群体性事件。比如1999年抗议美国轰炸南斯拉夫大使馆而进行的游行活动;2005年

3、4月间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爆发的一系列反日游行示威和抗议活动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化激发了高校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热情,但要警惕少数别有用心的国家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对我国展开和平演变,

人为地放大中国社会一些深层次矛盾,使其成为颠覆人民政权的借口。

2.基于学生需求不能充分满足的利益类群体性事件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学生缴费上学,高校与学生形成契约关系,一些高校不能兑现招生时的承诺,不能满足学生及其家长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方案、后勤服务等提出的要求,由此发生利益冲突,引发群体性事件。如一些高校曾发生过由于教师教学质量或学校生活条件不能达到要求,学生集体发难要求退费的纠纷。还有如2006 年10 月21 日,江西民办高校赣江职业技术学院部分预科学生因学籍与学制问题与校方产生意见分歧,在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数百名学生聚集在一起,打砸学校教学楼、宿舍、食堂,砸坏汽车,焚烧窗帘被服。

3.基于高校突发事故引发的复合类群体事件

高校突发事故指高校中由于偶发性因素引起的突然发生的并严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生活、教学和科研秩序,需要采取特殊措施应对的紧急事件。从性质上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主要集中在群体性行动、心理疾患、校园安全与事故等方面,尤其是学生意外死亡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意外死亡,是指突发疾病或非因疾病原因造成的车祸、工伤、自杀以及其他意外原因所致的死亡,其中自杀是大学生意外死亡的主要形式。据一项确切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仅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达到历史顶峰。有关数据也表明,自杀已经取代突发疾病和交通意外成为大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

高校学生思维活跃,但心智并不成熟,如对突发事故的处置和善后工作不满,容易激愤,产生过激行为,并可能在学生大众中形成认同感,引发群体性事件,往往表现为在学生被杀或遭遇交通事故后,其他学生情绪激动要求严惩凶手或肇事者;或是学生自杀或猝死后,死者家属不满学校处理方式和结果,从而煽动众人向学校施压,讨要说法,实践中尤以后一种表现形式居多。这类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更多的社会因素参杂其中。大学生背负全家的寄托,父母对其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学生意外死亡,对家庭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不管学校是否承担责任,对未来的不可预期(无人养老)、悲痛的心情无处发泄、“越闹越有”的社会示范使得一些学生家长通过聚众、施压的手段质疑学校的安全管理隐患或索要最大化的利益补偿。

二、大学生意外死亡引发的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1.参与主体的多样性

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在相对独立的大学校园,所牵涉的利益关系不像社会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那样复杂,而是特定利益关系人对突发事故的利益追逐,其参与人员特定,大致分为三类。

(1)高校学生。身边的同学、朋友或老乡突发意外,对高校学生的情绪影响较大,他们容易受外来因素干扰,产生认知偏差和过激行为。在群体性事件中,高校学生极易被煽动而举行罢课、游行、示威等活动,需要学生辅导员或老师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

(2)近亲属。近亲属参与高校群体性事件,是由于关系到自身的切实利益。高校学生意外死亡后,直系亲属和非直系亲属分别关注的是责任划分和赔偿问题。如果事实清楚、责任明晰,特别是当学校要承担责任时,直系亲属就能在将来的继承中获取利益;而非直系亲属则希望把事情闹大,以此获取更多的利益,就会在群体性事件中推波助澜。即使按照法律规定,学校并无责任,双方也会就补偿问题进行谈判。为取得谈判的砝码,亲属也会煽动众人,给高校施加压力。

(3)社会闲杂人等。一类是受雇于群体性事件的利益关系人,他们能从中获得直接利益;另一类是社会闲散人员,他们身上潜藏着各种社会矛盾,有着从众心理,喜欢凑热闹和

实施集群行为。在高校所在地务工的老乡,基于地缘关系,容易情绪激动、参与其中;还有职业“学闹”,往往也会闻风而动,甚至主动要求加入,更使事态复杂化。

2.突发性和预谋性交叉

大学生意外死亡,本身具有突发性。但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起学生的骚动和集体不满,进而在他人的怂恿、组织下采取集体行动。情绪激动的众亲属如果对责任承担和赔偿问题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也会预谋扩大事态,最终酿成群体性事件。

3.行为非暴力性

高校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行为虽然偏激,但受到校规和其他法律、法规的约束,多采用示威、游行、抗议、声讨等文明方式。学生亲属和其他闲杂人员与高校并无积蓄矛盾,只是由于突发事故或安全隐患所致矛盾,暴力倾向不明显,破坏程度低。

4.社会联动性

高校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一言一行都备受社会的关注,高校群体性事件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方面,高校办学环境的不断开放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强烈愿望,促使高校和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另一方面,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希望得到社会认可,也会向社会散布信息,以达到得到公众支持和扩大影响的目的。

三、大学生意外死亡引发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置

这一类型群体性事件的处理在程序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要求快速反应,以情入手,尽快稳定当事人的情绪和事件的局面。接到大学生意外死亡报告之后,辅导员及相关人员应立即赶到现场,防止事态蔓延并将事件及初步调查情况向主管部门和领导报告;学校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成立突发事件工作组;领导现场指挥,调动校内一切有利于化解参与者情绪的资源,做好稳定事件相关人员情绪、防止事态恶化的工作。

第二阶段,待事件稍趋稳定之后,与相关人员谈话,分析事件性质,明确相关责任,做到以理服人。具体步骤有,首先启动工作组,分工负责家长接待、信息沟通、安全保卫、事件跟踪处理等;其次将事件的真实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以正视听,防止以讹传讹,并做好舆论导向工作,防止媒体对事件进行夸大或扭曲报道;再次根据事件性质向家长通报事件起因和初步鉴定结果,同时听取家长的意见;最后要做好家长的情绪安抚工作,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尊重家长的感情和意愿以稳定其情绪。

第三阶段,在学校学生工作部门、保卫部门的指导下,依法谈判协商,化解矛盾。学校根据事件的性质认定和划分责任,做好家长(或学生)的解释及协商处理工作,并签署协议书,必要时还可进行公证。

在大学生意外死亡引发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处置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以下五点。

1.反映迅速,领导靠前指挥

高校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学校党委、行政和有关职能部门、院(系)单位就要高度重视,在向当地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报告的同时,迅速决策,果断处置,及时解决,避免事态恶化。发现聚集行动,要做到抢占先机,立即组织力量做工作,力求把聚集群体化解在始发阶段,不使其发展扩大。处置行动迟缓,必然会引来更多的参与者和围观者,从众人数越多,聚集规模越大,处置事件的难度就越大。学校领导必须迅速到达第一线,这样既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又能形成现场的指挥中心,稳定群众情绪。

2.积极寻求多方支持,尤其是争取政府和新闻媒体的配合

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对参与的学生亲属及社会闲杂人员,除了耐心做好说服、解释工作外,还可以向学生家长所在地政府及公安部门寻求支持,请他们提供相关信息或协助进行说

服工作。当地政府部门往往更熟悉参与人员的具体情况,劝服的针对性更强,效果也更好。高校管理者平时要多保持与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的良好沟通与协调,争取广泛支持,发挥政府、社会和高校联动的综合优势,减少危机发生时及时处理的障碍,把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保证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置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公众的情绪引导得好,会向着有利方面发展;引导得不好,则不利于突发事件的处理。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期间,学校要保持与新闻媒体的良好合作,正确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3.信息公开,实事求是

高校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尤其是发生重大事故灾难、刑事案件、公共安全事故以后,掌握事件真相的高校党委、行政在新闻处理上必须做到及时、高效,把舆论的主动权握在手里,否则一些闲散人员就会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导致学校形象遭受损害。掌握信息是实施舆论引导最基础性的工作,信息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高校突发事件处置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危机处理信息系统,加强突发事件信息监测、上报、预测、分析、发布等环节的管理工作,及时、准确、客观、透明、全面地对突发事件予以披露,澄清事实真相,尽量做到既使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信息对称,又避免危机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现象,以稳定社会公众情绪,凝聚社会力量。

4.依法处理,违法必究

国家法律法规是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根本依据和最高准则。高校在处理群体性事件时,必须严格依照国家法律办事,坚持用法律来制约非法聚集群体。当势态发展难以控制且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发生严重破坏公共利益的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行为时,高校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就必须旗帜鲜明、审时度势、当机立断,请求公安机关依法处置,充分发挥执法机关的震慑力,给聚集群体造成心理压力,使其明白任何违法、违规的行为,都是法律所不容许的,都必须负法律责任。在事件处理过程中还要认真做好证据保留工作。当事件演化到发展阶段时,要组织现场观察并联络工作组成员,利用录音、录像、拍照和收集传单资料、现场交谈等手段对事件及演化过程不失时机地调查取证,为事后处理提供有力的证据。 调查取证的重点是,事件全貌及整个演化过程、升级发展过程、事件原因、组织指挥人物、重点活动骨干、实施过激行为的手段、造成严重危害校园公共安全秩序的后果等。[5]

5.善后安抚,平衡各方利益

高校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矛盾激化的缩影,是学生利益受损的结果,更是各方利益相互博弈的过程,因此处理此类事件的关键在于平衡各方利益,促使各方达成对彼此利益的认同。在处理由学生意外死亡引发的高校群体性事件时,必须处理好学生家长与学校双方的利益关系。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有关规定,针对学生意外死亡,学校要与学生家长或亲属商谈死亡学生丧葬等具体事宜。即使学校无责任,但本着人道主义精神,也应给予学生家长及其亲属适当的经济补助,尤其是对贫困家庭更应该多予补助;如果学校有责任,就要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但对学生家长及其亲属的不合理要求,学校也有权拒绝。总之,处理此类事件,既要维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又要维护学生家长的合法权益。

四、总结

总之,在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时,既要坚决果断,又要扎实稳妥;既要从早从快,又要依法办事;既要立足于缓解矛盾,又要着力于平息事态。高校要维护稳定的政治局面,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除了加强外部社会环境建设,还必须加强自身的内部环境建设,防患于未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杜绝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论文来源及知识扩展阅读:http:///lunwen/

第三篇: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预防与处置

摘要:高校校园安全稳定是高校发展,乃至社会稳定的基石。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对维护高校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和特点,并从加强改进思想教育、提高认识、以人为本及时化解矛盾、加强信息管理、活跃校园文化等方面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预防进行了分析。同时,就如何妥善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提出了对策。

近些年来,高等学校出现了改革不断深化和持续稳定的政治局面。但是一些影响高校稳定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影响各异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不仅干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科研秩序,而且对社会的安定造成一定的影响。校园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动摇了建设和谐平安校园的基石,危害和谐社会的建立。因此,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有效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保持高校稳定已成为新形势下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和特点

1. 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利用其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对

青少年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青少年在认识上产生偏差。高等教育改革开放,不但形成了人、财、物的大量流动,而且使高校真正成为了各种信息的集散地。境内外敌对势力把我国的高校作为他们推行“西化”、“分化”的重要目标,他们利用公开或秘密手段推销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侵袭。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时兴过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却觉得没有意思;喜爱美国大片,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缺乏了解。这些都足以说明西方文化在逐渐占领大学生的头脑。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各种观点之间的摩擦、思潮的冲突、信息的交汇,青年学生极易受到影响。近些年来,也有一些学生在如何过“圣诞节”等问题上与学校产生分歧,一些学生往往拿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作比对,以“民主”、“自由”作为同学校管理对抗的理由。

2. 由于国际国内形式的发展变化,涉及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等国际问题易于引发群体性事

件。青年学生精力充沛,不甘寂寞,思想活跃,交流广泛,属于容易受到情绪,观点感染的“易感人群”。国内外重大的事件,自然地、社会的突发事件都可能成为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同时,青年学生具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对过去历史带给我们的耻辱高度敏感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不容有一点伤害。这种认识决定了青年学生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关注,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对国家大政方针,特别是外交决策的关注。一旦有伤害到国家主权和我们民族自尊心的事件发生,极易引起青年学生的抗议,走上街头游行,引发群体性事件。

3. 高校扩招后,高校收费与教学、生活、后勤服务设施滞后形成矛盾,引发群体性事件。

由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而相应的师资、教学设备、住宿条件、生活设施等等跟不上学生规模扩大的需要。学生缴费上学之后,学生及其家长与学校形成了一种交换关系,学生及其家长认为他们有权利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后勤服务、生活待遇等提出与自己所付出的成本相适应的要求,很多高校都发生过由于教师教学质量差、随意减少课时或生活条件差,学生要求退费的纠纷,工作稍有失误或者不到位,就有可能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4. 青少年学生面临巨大的学习、就业压力,这种压力使学生身心长期受到压抑,一旦有合

适的环境,这种压力就会爆发,形成群体性事件。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前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有的大学生刚毕业就面临失业,要想在就业中占优势就需要在学习中加倍努力,取得各种证书,例如英语

四、六级合格证、计算机合格证,以及各种专业技能证书。这种压力,使部分学生在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或遭受不公正待遇时,会借某件事情,如校园的治安问题、学生与校警冲突问题、食堂食品卫生问题、供暖问题、学生受到不法侵害问题等,找到学校,如果不及时解决或解决不好都会引发群体性事件。

综观几年来高校校园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具有如下特点:1.参与的人数多,具有群体性。

2.敌对势力趁机介入,具有一定复杂性。3.占有一定道理,有较强针对性。4.群情激昂,具有对抗性。5.事发前有一些苗头动向,具有一定可预测性。6.事发时,骤然形成,具有较强的突发性。

二、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

1. 高校党委要始终把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作为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要保持高度的政

治敏锐性,切实落实维护稳定工作的领导责任。学校的校园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对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及师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判,将可能出现的群体性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建立切实可行的校园安全稳定应急预案,以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学校党委、行政以及保卫部门、学生工作部门,作为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专门队伍,要配齐配强力量,优化结构装备,加强专业培训,确保群体性事件发生时,队伍集结得拢,现场控制得住,群众分化得了,事态平息得快。

2. 以人为本,建立多层次矛盾化解机制。学校的主体是学生,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着

学校的学生的成长、成才来开展,只有充分保障学生的各项权益,才能构建和谐校园,确保校园稳定。在工作中,应密切关注学生中的热点问题,认真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对校园的特殊群体,如贫困生群体,要特别关注,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应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学校应成立学生心理咨询指导中心,排除大学生心理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3. 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创造良好育人环境。要认真落实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

针对校园治安秩序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专项整治。要从严治校,加大校内管理力度,同时积极配合综治部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要标本兼治,完善规章制度,预防火灾等灾害性事故的发生,尽可能消除影响稳定的隐患。

4. 加强计算机网络管理,严防有害的政治信息传播。高校是出思想、出文化的阵地,也是

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进行和平演变和渗透的主要目标。尤其在当前的信息时代,学院校园网的简历与管理就显得相当重要。为防止不良信息在校园网或通过其他途径传播,学校要加大对学生社团、校内网络论坛、校内刊物和印刷场所的监控和管理,严防有害的政治信息在校内传播。因此,要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利用网络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加强对学生上网的教育与管理,把学生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

5. 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引导,活跃校园文化,丰富业生活。各院校要根据国家法规制

定和完善本校社团规章,指定专人对社团进行日常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违规行为。严防敌对势力利用合法社团进行非法活动。坚决取缔违法社团。同时,针对大学生所处的特殊环境,除了正面引导,严格管理外,还应广泛发动各部门、各单位为师生员工创造一个丰富多彩、博雅兼尚的校园文化生活环境。尤其是要把青年学生吸引到增加知识、增长技能、健康体魄、陶冶情操、贡献社会等活动中来,寓教于乐,使他们学会想国家、顾集体。为他人,于事三思而后行。

三、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处置

1. 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前期预警。通常信息,建立多角度、全方位的预警机制。由一些

突发事件或焦点、热点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事前都会有其发生的苗头并不断发展,最后逐渐形成规模。所以要做好平时的信息收集工作和抓好信息网络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须。从学校的基层各单位、各系到各班,都建立了非常完善的信息网。由学生处对学生,保卫处对全院各单位,部门均建立专门的信息联络人员,做好及时沟通信息。学校的信息栏也应是保卫处重点查看的地方,这里信息量大,信息随意性强,是全院信息发布中心,截断不良信息,发现并分析有用信息,从细微处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此外,

保卫处还应在校园内的食堂、理发店等学生常去的且随意交谈的地方建立信息员队伍,收集比较深层次的信息,能及时准确的将全员各类影响稳定的预警性信息传达到学院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为领导提供第一首情报资料进行先行性研判。

2. 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现场处理。高校一旦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学院党委和行政部门

必须调动一切资源,果断进行处置,将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为此,应做到:(1)领导靠前指挥。不论是发生未经批准的大规模群体性示威、游行,还是突发公共卫生及事故灾难类事件,学校领导必须迅速到达第一线,这样既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又能形成现场的指挥中心,稳定群众情绪。(2)迅速查明情况。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应迅速查明师生聚集的原因、人数、挑头人及主要诉求,或突发公共卫生及事故灾难的原因、伤亡人数、次生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等情况,迅速向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汇报。(3)果断进行处置。对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的合理要求和“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迅速调动校内一切有利于参与者情绪的资源,做好化解情绪,控制事态发展的工作(4)正确引导舆论。高校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尤其是重大的灾难事故、刑事案件、公共安全事故以后,掌握事件真相的高校党委、行政部门在新闻处理上必须高校,把舆论的主动权掌握在手里,否则别人会根据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给我们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导致学校形象遭受损害。(5)加强请示报告。高校重大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以后,学校应在第一时间迅速向省、市主管部门报告,一边上级单位了解情况,作出判断,发出指示,有利于迅速、果断的得到处置。

3.3.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善后工作。亡羊补牢,切实强化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群体性事

件解决后,一是总结经验、教训,并举一反三,对工作的薄弱环节认真加以修改。二是进一步修改、完善元,使之更加实用,便于操作。三是注重恢复和总结工作,恢复工作包括:事态恢复、心理恢复、秩序恢复。总结工作包括: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原因、过程、处理的得失及责任落实和追究。

第四篇:大学生关注弱势群体实践报告

[摘要]:近些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而随之而来的一些附加问题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据调查,中国60岁的老年人已达1.44亿,老龄人口问题步步逼近,成为了全国的公共问题。在假期,我回到家乡新疆乌鲁木齐市,对当地的养老服务行业进行了相关的调研,认识到了家乡养老服务业的现状及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增进了我对

家乡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的认识及家乡的老人们现今的生活水平及发展趋势。

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在我脑海中一直好像都离我们好远,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直到在前不久看到了一则报道:按照国际标准,我国1999年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型社会。才发现我们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而在2004年底,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1%;65岁以上的老人968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7.6%。进一步超过了老年型的标准,呈现了老人基数大,地区不平衡,发展速度快,“未富先老”的特点。

我的家乡乌鲁木齐也和全国一样,现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全市现有60岁以上的老人20多万,并在以年均3.34%的速度增长。一些资料显示,约有5%的老年人有入住养老院的愿望,而实际入住率只有0.86%。可见,为保障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探索适合现状的养老方式,是亟待解决的。

在为期三十天的假期中,我先后来到了乌鲁木齐市的几所老年公寓,新疆乌鲁木齐市老年病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以及市和水磨沟区的相关部门。通过实地走访,向相关负责人了解情况与老人进行访谈,进行资料整理等方式对家乡养老服务业现状及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的家乡乌鲁木齐位于天山中段北麓,准葛尔盆地南缘,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中国西部的枢纽,气候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全市现辖7区1县,拥有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等49个民族。总人口208.2万人,是个远离内地其他城市的大城市。

它的发展与中国其他大城市不同,受到了地理位置、交通、环境、人口、宗教等因素的制约。相较于内地其他相同规模的大城市,我的家乡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家乡在发展,在变化。新一代的人口开始进入老龄化。其独立消费的能力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再固守“能吃饱穿暖就行”的消费观念。他们愿意为自己的健康和娱乐支出更多的费用。老年市场的服务需求也将随之不断的增大,可以说这个市场的开发潜力巨大。此次回乡调查,通过走访及查阅相关资料,我发现家乡的老龄产业服务与开发远远落后于市场的要求,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以养老院的发现现状来说,就有以下几方面引起了我深深地思考。

一:养老服务机构单一,不能满足大众需求。

一个有着20多万老龄人口的城市里,只有19家养老院,且鱼龙混杂。民政局公布的对全市养老机构进行的年检结果显示,其中只有16家机构被认定为养老“正规军”。公办企业两家,公办民营机构四家,其余为民办机构。按照全国约有5%的老年人有入住养老院的愿望计算,这些养老机构远远不能满足入住的需求,有大量的老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护理先现今都找不到合适的住所,这样的现象数见不鲜。

二:老年公寓分布不合理,民营机构举步维艰。

这个假期,我来到了新疆民政厅老年公寓,在那里。我看到了全院近一百多张床位几乎全部都有人住。在这里,我从一位姓张的老人那里知道:张爷爷已经73岁高龄了,前几年张爷爷的老伴离开了人世,而家里也什么人也没有。所以,就入住了养老院。可是,在住之前,光是等床位,就足足等了三个月。随后,我向院里的负责人了解情况,童主任告诉我,现在全院的136张床位已经全部住满。而在2006年来报道的老人已经超过了200多人。许多老人还在不同的地方等着入住。与此相比的位于市郊安宁渠的一所民营老年公寓,在那里的50多个床位只住了8个老人。经过一些资料的显示,由于历史原因,乌鲁木齐市老年公寓分布不合理,老城区养老设施需求量大,而养老公寓少。偏远城区需求量小,而新建老年公寓多。一些民办公寓由于建在离市中心较偏远的地方,社会认知度较差,交通不便,影响了老人入住。而在市里,民办养老机构并不能在房屋建设、用地、征税以及天然气、煤气、暖气费等相关费用上有太多的优惠政策。其次,在和一些老人及家属的交谈过程中,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人还是认为“公办养老院比较正规,收费合理,入住放心。”对民办公寓还有戒备的心理,所以,他们宁愿在家等公办公寓的床位也不愿意入住民办的养老机构。加之,一些民办公寓的收费并不合理,影响了老人们的入住积极性。由于民办老年公寓入住条件低,投资大,大多负载累累,经营举步维艰。

三:针对老人的医疗服务机构较少,护理条件令人忧。

在上网看相关资料的同时,这样的一所养老院引起了我的关注。那就是位于我家所在区域

的爱心老年偏瘫护理中心。它主要以生活困难、无人照顾的偏瘫老人为服务对象,整个公寓都是为老人的生活起居而精心建造,有专门的轮椅通道,由于一些原因,我没有身临其境去感知,通过媒体的相关报道,可以感受到这样的一所兼有医疗服务的机构受到了公众的青睐。与在新疆乌鲁木齐市老年病医院做护士的小姨的聊天中,我读到了一些信息另一方面的意义。就医难、

看病贵是现在公众多普遍反映的问题。那么,一些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的医疗费用将成为家庭的大包袱。一个很简单的事例,现在,许多大的医院都不再使用尿布,而是改用了一次性的尿片。这样,无疑增加了看病的成本。因此,在我小姨所在的医院,许多病人家属都表示,对于医院这样的举措,他们不能接受,特别是一些医院里的常驻户更是有苦难言,唯有联系一些具有医疗条件的养老院。减小家庭的经济负担。而无奈,市里具有医疗条件的养老院少得可怜且常年爆满。这样的状况,医院里同样有难言之隐。护工的常年缺失,加剧了护理的难度。而作为公共事业及健康事业的人力资本保障,国内现今的护理人员培养还处在摸索的阶段,其次,受到环境的影响,人们对于护理人员这个职位在思想认识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学历低、薪酬少,劳动量大,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专业护理人员的严重缺少也阻碍了养老院构筑医疗体系的进程。就我看来。除了人力资本,设施、地理环境、资金等方面的因素也是其发展的重要条件。毕竟,具有福利性质的医疗机构不是如此容易就能发展起来的。

政府意识到了这些方面的问题,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促进并保障着我市养老服务也的发展。2006年10月,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转发自治区老龄委办公室和自治区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的通知》新政办发〔2006〕157号中指出,要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积极支持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认真落实国家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有关优惠政策。同时,要积极探索适应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新思路,鼓励全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

这些政策无疑对我市的养老服务业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在我回家乡的前不久,在我们水磨沟区的人民代表大会上,就有了一项关于此方面的提案。就是将位于水磨沟区七道弯路50号的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所遗留的旧址改建成为一个大型的综合性养老院。这里原先是一所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为一体的省级综合医院,也是国家卫生部首批评审认定的“三级甲等医院”。在2005年,该院迁址。而遗留下的原先的院址里设置病床600张,有较为优越的硬件设施。而医科大学所培养的专业护理人员成为了未来养老服务业的后备军。我区的人大代表在征求了民意之后,将此作为一个提案想上一级的部门进行了反映,为民众解决了一些切身的问题。

春节将至时,我在市里的有关新闻中看到了领导们走进养老院对孤寡老人嘘寒问暖的身影。大中专院校的慰问小分队也会定期的走进老人们的身边,为他们带来歌声与欢笑。人们在关注着这个弱势群体,在逐渐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我的家乡在变化,家乡的人民在为家乡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我衷心地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要忘记了弱势群体的存在,不要忘记保障他们的切身利益,不要忘记为了祖国的和谐、昌盛而担负的责任与使命。相信,通过社会的关怀与帮助,家乡的老人们定会在那里找到幸福的港湾。

第五篇:《关注弱势群体 关注弱势大学生 构建和谐校园》策划书

一、 节目背景

在现在的社会中,当我们把太多的关注投向财富500强,投向影,视,歌的明星时,当我们把太多的钱财花到去肯德基、专卖店,当我们心安理得的享受父母给予我们的优质的生活时,我们可曾关注过社会边缘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社会资源的占有上始终处于劣势,他们的生活远远的游离于社会主体以外,他们就是弱势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有一个更加特殊的群体,更需要我们的关注,他们就是——大学生弱势群体。

二、 节目宗旨

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呼吁社会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关注。

三、 节目定位

围绕主题展开,把大学生的精彩生活再现出来,起到给人们深刻的思考。

四、 节目内容

首先是主持人介绍嘉宾和冠名的赞助商和节目参与单位。主持人嘉宾在演播室里面现场聊天与交流,向现场的嘉宾和场外的观众提出问题,后进行影像的解说来说明在贷款等问题的时候出现的问题,在播放影像时进行互动交谈结束后进行分析和评论。

五、 播出时间

每周六19::3——20:00

六、 人员设置

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效执行力培训教材下一篇:工行信用卡余额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