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光生物教学论文

2022-05-07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生态光生物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生态教育是高中生物教育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反应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社会责任”等理念,通过生态教学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生态环保意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观念,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文化意识、综合素养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态光生物教学论文 篇1:

浅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摘 要: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与创新,给我国高中生物带来了更为新颖的教学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在传授学生课本知识之余,还需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基于此,我国高中生物教师需在课堂教学之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促进我国学生生态环保意识的养成。本文主要深入分析了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之中的有效应用,以期加强二者之间的融合程度。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生态文明教育

引言:以生态文明教育为基准来对学生开展高中生物的教学,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真正变为现实,可有效抑制能源的大肆开采等现象。除此之外,还可使高中生对生态文明有一个较为深层次的感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习惯。

1、现阶段高中生物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融合的状况

由于我国将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融入高中生物教学之中的时间较短,高中生物教师依然处于摸索阶段,因此目前生态教育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渗透方式仍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且方法较为单一不够多元化。高中生物教师目前所采用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在时间活动中进行渗透,二是将其渗透于生物教学课堂之中。

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于高中生物的实践活动之中,指代的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各类多元化的生物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例如,高中生物教师带领学生参观生态环保基地、组织学生在植树节进行植树活动等均属于生物实践,通过此类实践活动可极大提升学生的环保理念,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时刻贯彻环保理念意识。

在生物教学课堂之中的有效渗透,则指高中生物教师可借助于生物课堂向学生传播各类与生态文明具有一定关联性的知识,加深学生对于环保理念的认知程度。

生态文明教育是基于环境教育发展演变而来,二者之间虽具备较多的相似性,但差异性也十分显著。环境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最大的差异性便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涵盖面更为广阔,是对环境教育的补充及提升。现阶段受高中生认知能力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高中教师教学教育理念仍较多遵循传统方式等因素的制约,我国高中生对于生态环保意识的理解不够深刻,未有效形成成熟全面的环保理念,因此现阶段我国高中开展的生态教育占比最多的仍是环境教育。

2、高中生物教学中将生态文明教育有效渗透的积极作用

将生态文明教育与高中生物教学二者进行全面融合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之中:

第1,积极响应国家课程标准。我国教育界对于高中生物的课程标准便是需注重培育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生物教学之中可有效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第2,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需求。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為例,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之中便有《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此类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章节,该章节重点论述了生态环境在人类发展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人类若想继续生存下去则必须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基于此,为有效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我国需在生物教学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向的生态文明理念。

3、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入高中生物教学之中的具体方法

为有效加快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之中的渗透速率,高中生物教师可按照下述几点具体措施来进行有效渗透:

第1,将生态文明教育有效渗透入生物课堂之中。为促进高中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正确形成,高中生物教师需把握好生物课堂教学环节,将生态文明教育进行有机渗透,与各类高中生物知识点形成相应的联系,使高中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其生态文明理念。目前我国高中生物课本中有较多关于生态文明的章节,与生态文明间存在间接联系的生物知识点也较为丰富,因而高中生物教师需对高中生物课本进行深入性的挖掘,在进行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生物知识教学时,高中教师可提前在教学目标之中进行标明,随后通过各类教学手法将生态文明教育有机渗透入生物知识点教学之中。以人教版生物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为例,高中生物教师在进行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该章节的授课时,教师可先给学生播放关于生态环境的视频或歌曲来引导学生对目前生态环境的现状进行发散性思考,可有效激发起学生对于该堂生物课的参与兴致。随后,教师可向学生提出目前所存在的环境问题有哪些?的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思考,教师可要求各小组推选一位小组代表上台进行观点陈述。通过此类办法,可有效激发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使学生深刻意识到对生态环境开展保护的重要意义,学生将自主联想到其在日常生活中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有利于学生此类行为进行纠正。

第2,积极开展生物实践活动,将其与生态文明教育所融合。为积极巩固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之中有效融入的成果,我国高中生物教师需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与生物有关的实践教学活动,在该环节内有机融入生态文明教育,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其思想意识层面对于生态文明观念的认知度,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效贯彻落实此类观念。例如,高中生物教师可合理利用与生态环保有关的相关节日,例如世界动物日、植树节等,在此类节日中带领学生开展与环保相关的公益性活动,可有效使学生意识到自身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巨大责任。

除此之外,高中生物教师还可将生物实践与课堂生物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可带领学生进行关于环保课题的调研,例如对本地的生态环境污染进行有效调研,可使学生清晰知晓在获取自然资源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可逆转的损伤,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刻性反思。

第3,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强化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随着我国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我国教育界中已形成互联网+学科的教学方式,我国高中生物教师为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全面性渗透,可在课堂教学上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例如,以教授基因工程一课为例,生物教师可将信息技术与目前最为新颖的5G技术相融合,委托专业公司打造配套课程,课堂上学生通过特质的眼镜便能对基因工程有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认知,通过该种方式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其思考基因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联。

第4,开发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校本学习课程。当今社会,我国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峻,嗓音污染、水质污染等因素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作用。高中生物教师为加深学生对该问题的深入性思考,引导学生对身边的生态环境加以关注,高中生物教师可针对生态环境开发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衍生性校本生物学习课程,该课程体系的教学重点便在于引导学生感悟身边所存在的生态环境污染现象,并引导其对形成此类污染的背后成因进行积极探索与分析,使学生得出相关对治理生态环境有所作用的措施办法,对促进学生形成成熟的生态文明意识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

第5,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培育高中生态文明意识的最终目标便在于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贯彻落实相关理念,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故此高中生物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需多和日常生活相挂钩,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之中的渗透性。例如,现如今国家在大力倡导推行垃圾分类政策,高中生物教师可在课堂之上组织学生开展关于垃圾分类的小游戏,可有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并将其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

第6,组织学生进行关于生态文明的课外书籍阅读。高中生光靠高中生物课本之中的相关知识,将难以培育出成熟的生态文明意识。高中生物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课外书籍阅读,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知识。通过大量课外书籍的阅读,学生对于形成生态问题的背后原因将有一个更为深层的了解,可极大激發出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热爱之情。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有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之中的渗透性,我国高中生物教师需对此制定一个较为完善成熟的教学规划,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进行生物学习的积极意义,加快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兴东,陈壮.浅淡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J].现代交际,2018.

[2]王丽芬.浅淡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J].高考,2018(36).

[3]刘千秋.浅淡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000(007):175.

[4]岳萍丽.浅淡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J].知识文库,2019,000(005):P.151-151.

作者:单以涛

生态光生物教学论文 篇2:

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生态教育

【摘要】  生态教育是高中生物教育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反应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社会责任”等理念,通过生态教学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生态环保意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观念,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文化意识、综合素养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探究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的意义、高中生物教学中生态教育存在的问题、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的策略,其中策略包括深入挖掘生物教材资源、有效开发校本课程教学、开展生态教育主题活动、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等,以此通过这些科学合理的策略提高生态教育的渗透效果。

【关键词】  高中生物 生态教育 教材资源 校本课程 主题活动 实践活动

在当前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背景下,中央和国家机关先后对环境保护、生态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战略部署,对企业结构转型、生态环境保护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需要从小培养,从基础教育抓起,高中生物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包括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理念,高中生物学科中也含有“稳态与环境”等知识内容,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渗透生态教育,提高生态教育的成效。教师应该结合生态教育的主要内容、高中生物课程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能力等,运用科学合理地方法渗透生态教育。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的意义

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家生态体系建设是当代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生物学科是研究自然、动植物与微生物、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学科,其中渗透着生态教育内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既是国家更好发展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观、提高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生态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高中生物新课标的要求,是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能够为更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做好充分准备。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生态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对生态文明教育不重视。高中阶段由于学生面临着高考,学习压力较大、学习时间紧张,需要学习和复习更多的知识内容,导致学生对生态方面的学习不够重视;学校和教师也较少安排生态教育课程,课程中涉及的生态教育较少。

其次是学生缺乏生态文明意识。高中学生在学习中对生态方面的问题关注度不够,甚至出现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不良行为,说明了生态教育是非常缺乏的。

最后是生态教育的教学方式单一。对于生态教育而言应该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通过趣味性的生态教育方式吸引学生和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但是实际教学中不仅教学方式单一,而且运用的教学内容也较为匮乏。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生物教材资源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生态教学渗透到具体教学中,并深入挖掘生物教材资源更好地实施教学。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学中含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对于生态教育都具有指导意义,教师应该结合这些内容进行适当拓展,以此更为高效地进行生态教育。例如,“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课程中含有“蓝藻”的相关内容,教师就可以结合这个内容拓展我国相关海域和湖泊中蓝藻破坏生态环境的内容,比如运用多媒体展现太湖中蓝藻爆发的图片和视频等,让学生了解到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蓝藻爆发,从而启发学生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在“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基因工程”的相关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展示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对环境和人体造成的危害,然后再展示某些害虫产生抗药性的例子,从而启发学生环保意识;接着可以介绍利用基因工程研制抗虫基因作物的例子,以此突出基因工程在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环境的优势。在《稳态与环境》的课本中,含有更多的生态环境内容,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展开教学。

(二)有效开发校本课程教学

在高中生物生态教育中,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合作,根据生态教育的教学目标、生物教材内容等开发校本课程,通过设计和制作短篇文本、多媒体课件、微视频等,以此进行相关方面的教学,从而提升生态教育的实际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程,组织编写《环境变化与人类发展》的校本课程,通过讲解人体对不同温度、光照、湿度等环境的适应能力,让学生认识到人体只有在一定限度内才能调节,如果超过限度就会丧失调节能力,接着展示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全球气候变暖、雾霾等情境,从而让学生更好认识到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

(三)开展生态教育主题活动

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更好地渗透生态教育,生态教育的本质也体现出其实践性的特点。比如,教师可以结合每年的一些特殊节日创设相关主题活动、更好地进行生态教育,如在植树节的时候开展“我植树我快乐”的主题活动,在环保日开展“爱鸟周”、“保护湿地”等相关主题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快乐中更好进行生态学习。

(四)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教学

生态教育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此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感受到生态的重要性。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家乡生态调查,或者向社区宣傳垃圾分类的知识等,以此提高生态教育的成效。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生态教育的内涵、学生认知能力和生物核心素养等渗透生态教育。教师应该认识到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的意义、生态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深入挖掘生物教材资源、有效开发校本课程教学、开展生态教育主题活动、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等,更好地落实生态教育,提高生态教育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李嘉颖.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2]陈艺红,肖巧玲.高中生物学教学渗透生态教育[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2):98-98.

[3]孙雪北.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J].北方文学,2017(15):221-221.

作者: 张杰

生态光生物教学论文 篇3:

“生物与环境”专题复习策略

(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 210006)

1 考点链接

(1)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生物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2)种群和生物群落:①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②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③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④生物群落的概念。

(3)生态系统:①生态系统的概念;②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草原、农田、湿地、海洋、城市生态系统);③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碳循环);⑥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人与生物圈:①生物圈的概念;②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③全球性环境问题(酸雨);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⑥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⑦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 命题趋势

本专题包括第八章“生物与环境”和第九章“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最近几年高考的重点。

(1)从知识的角度来分析,主要的命题趋势为:

①重视在实践中考查生态因素知识的运用。考查的重点内容为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如光照、温度(海拔、纬度)、水分、土壤等;生物因素,如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互利共生、捕食、寄生、竞争)。本部分是考试的重点,被多次考到,但一般都是基础概念题。如2006年江苏卷的第19题,2006年上海卷的第7题,2005江苏卷的第2题,2005上海卷的第34B题,2004北京理综卷的第31题,2004上海卷的第3、11、12、23题等。

②逐渐加强对种群和群落知识的考查。考查的重点内容为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种群关系和群落结构,种群数量的变化,人口问题。如2006年广东卷的第28题,2006年上海卷的第11题,2005上海卷的第25题、2005上海理综卷的16-18题,2004上海卷的第22题,2004天津理综卷的第30题(本题30分)。

③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是考查的重点。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尤其是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的识记和理解,是学习和领会生态学的基础,是灵活运用生态学的前提。考查的重点为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与稳定性的关系;生态系统的成分(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如2006年年广东卷的第14、36题,2006年江苏卷的第2l、37题,2006年上海卷的第9、14、38题,2005上海卷的第9、41题,2005江苏卷的24、41题,2005广东卷的第8题等。

④重视对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考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因为可持续发展是指能够长期延续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持续发展的总原则是:“今天的人类不应以牺牲今后几代人的幸福而满足其需要。”因此,高考对其较为重视,如2006年广东卷的第22题是有关外来物种造成的“生态入侵”的问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立法保护。如2006年广东卷的第10题,2006年江苏卷的第10题,2004的江苏卷的选择题第20题等,都考查了学生对就地保护的理解。

(2)从能力的角度分析,主要的命题趋势为:

①重视实验和设计实验能力的考查。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设计实验方案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的内容。不但要求重视培养学生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数据),以及推导实验的能力,而且还要重视培养利用给定的实验器材,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一个实验设计方案,应该包括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几个重要的方面。如2006年广东卷的第37、39题,2005广东卷的第39题,2004江苏卷的第42题,2004广东卷的第42题,2004天津理综卷的第30题等。

②重视考查生态系统等理论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生物学基本知识是重要的,什么时候都不能忽视,但只掌握了基本知识是不够的,还要能用这些知识去指导生物学的科研、生产和生活实践,要重视生物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它的社会价值。最近几年高考的命题重视应用生态学的概念解决有关生态学的问题,强调运用生物科学的理论,去解释科研、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有关问题。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应用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命题的重点。可以说,最近几年的生态学部分的高考题,几乎每一题都是着眼于此。

③强调对图、表的识别和分析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能正确描述和理解图表所表达的内容,并能联想和运用与图、表中给出的信息相关的概念和原理来分析、解决问题。在最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涉及本章内容的图、表较多,且常常是教科书中没有的。如能量流动的图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关系图、“J”型和“S”型曲线、共生、捕食和竞争的关系曲线、生态系统动态平衡或不平衡曲线,以及表示实验数据和结果的表格或直方图等。如2006年广东卷的第28题,2006年江苏卷的第19、21、37题,2006年上海卷的第9、11、38题,2005年上海卷的25、34B、41题,2005全国理综Ⅲ的第30题,2005上海理综16-18题等。

④重视综合能力的考查。重视考查考生对生态学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和应用,如将生态系统的成分、功能、生态因素、种群和群落、生态平衡等知识结合起来,有些题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遗传等知识结合形成学科内的综合,甚至还有些题将地理、化学、哲学等内容结合在一起,形成学科问的综合题。

3 复习对策

(1)重视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复习。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有:①种群(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等)、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②互利共生、寄生、捕食和竞争;③食物链和食物网;④营养结构和营养级;⑤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⑥生态因子(生态因素)、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⑦能量流动(能量金字塔)、物质循环(碳循环、硫循环和氮循环);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面临的威胁和保护等。

在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不能对概念和基本知识只满足于一知半解,要准确把握概念的关键字;在需

要文字表述的题中,对生物学专用术语的使用、对生物学现象的描述要规范。

(2)重视对知识的整理,关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复习时,教师要根据生命活动的连续变化过程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把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网络,从而形成完整的认识和记忆体系。在高考中,学生答题的思路不应局限在某一章某一节中。有很多题本身就是对综合素质的全面考察,教师可引导学生答题时不妨将思路放开些,可从多个侧面、多个层次展开论述,甚至把其他科目的相关知识也可以用进来。从最近几年的高考来看,在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部分,不仅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有较宽的知识面。但是教师也不可盲目拓展,要引导学生学会类比和联想,因为考试拓展的部分,往往都与教科书有一定的联系。

(3)继续关注生命科学发展中与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有关的重大热点问题。由于现代人类的生存和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人类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着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出现了全球性的人口、粮食、环境、能源和资源五大危机。要科学合理地解决现代人类社会的这五大危机,就必须研究生态学,并依其原理使上述问题得到解决和根治。世界人口数量剧增,人口问题已成为当今五大社会问题中的核心问题。人口问题高考已多次考到。且大多与种群特征中的年龄组成、及预测未来人口等相联系。这类题起到了引导学生关心科学研究领域重大事件、从课本之外获取一些生物学信息的作用。与本专题有关的热点问题还有: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西部大开发与水等的关系,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外来物种的入侵,濒危动物的保护,环境保护和污染的治理等。由于热点问题较多,学生在准备时,要关注那些影响最大、几乎是人所共知的内容,同时,也是我们的知识能力能够接受和解决的内容。

(4)重视实验、探究实验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实验能力的训练,这不仅包括会做实验,还包括用生物学术语来准确地阐述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对于探究实验,高考还考查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作出假设、设计对照、设计实验步骤,最关键的是能预期实验的结果和分析实验结果。

(5)重视心态的调整。高三学生由于学习负担的过重,以及随着高考的临近,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过高的期望,必然产生越来越重的心理压力。因此教师要疏导学生避免出现三种“心情”:①心情烦躁,牢骚满腹看不顺眼,尤其在家中,横挑鼻子竖挑眼,这必然降低复习的效率;②心情浮躁,沉不下心来,看不进书,学习效率极低;③心情急燥,答题时,一味图快不图稳;遇到难题不会做,遇到容易题不敢做。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表格、注解、公式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李可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生物课生物教学论文下一篇:科学哲学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