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与音乐教育论文

2022-04-2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校园文化与音乐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目前,我国教育体制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过程中,大力推广音乐教育显得格外的有意义和有必要,为此,音乐教育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設的重要内容。本文从音乐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出发,探讨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音乐教育、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办法和途径。

校园文化与音乐教育论文 篇1:

音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研究

摘 要: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不仅能促使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音乐教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让学生在轻松、和谐、人文化的校园环境下成长,从而实现全面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音乐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随后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音乐教育的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音乐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意义与路径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基础和底蕴,其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良好的校园文化还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观念,更加健康的成长。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可以愉悦情感、放松心灵,培养艺术审美。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应当重视音乐教育的作用,通过强化音乐教育来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

一、 音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远大的理想信念会成为人生的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和信念会导致迷惘,缺乏目标会导致动力的丧失,因此想要取得成功,就一定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学生阶段是理想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往往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帮助学生认识到理想的重要性,随后帮助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并促使学生为自身理想努力奋斗。音乐教育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优秀的音乐作用能发人深省,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学生在音乐中产生的感受是非常真切的,这种感受可以在学生树立理想中发挥自身的参考价值。在音乐的引领和指引下,学生可以找到人生的方向,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补充和拓展,所以音乐教育应当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

(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随着信息技术融入人们的生活,社会中各种不良行为都会随着网络进入到学生的视野中,这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与之相对,良好的校园文化凭借积极向上的氛围可以让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和谐友善的校园氛围下,学生也会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在文化气息浓厚的校园环境下,学生会努力学习,积极获取知识来拓宽自己的眼界。所以一定要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来实现对学生的正向引导。优秀的音乐作用往往蕴含了丰富的生活哲理,其可以让人产生联想,引起人的情感共鸣,从而潜移默化的熏陶人的情感。通过音乐教育可以让学生关注自身的精神世界,学生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可以保持宁静平和的心态,这有助于部分学生克服偏激心理,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充分利用音乐教育强大的育人功能,通过音乐来强化思想道德教育,从而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对学生来讲,除了掌握学校教授的知识外,还应当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人文艺术类常识,这样才能拓展自身的眼界和知识面,并且自身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发展,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有着较大帮助。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音乐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了解可以有效促使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并且对于部分对音乐本身不感兴趣的学生来讲,这些背后的故事无疑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融入音乐教育,通过多形式的音乐以及其背后的内容来丰富学生认知,从而促使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二、 音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丰富音乐教育形式

在音乐教育中,跳动的音乐和幽默的节奏旋律能够影响人们的心灵,因此科学的音乐教育方式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审美性与时代性也让音乐具备了强烈的感染力,其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能够在无形中影响人的行为。因此在校园建设过程中,有必要通过丰富音乐教育形式,让这一艺术形式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的形式多种多样,这些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形式多样的音乐,这些无疑可以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从而沉醉在音乐的海洋中,感受音乐带来的感动,极大的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当然,教师还可以依据校园文化建设设计各种与音乐相关的实践活动,实践性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从而进一步感受音乐魅力,这有助于良好校园文化的构建。比如在学习关于“古典音乐”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依据教学任务让学生听关于古典音乐的作用,同时向学生讲解关于古典理论的知识,这可以丰富学生的见识。随后可以组织与之相关的活动,让音乐天赋较高、具有表演热情的学生进行古典音乐演奏,这种方式既是对学生的锻炼,也有利于校园文化的打造。此外,想要将音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样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热情,并且通过音乐作品感悟生活,从而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通过搭建音乐教育平台来建设校园文化

虽然音乐在素质教育中可以扮演重要角色,但是仅凭音乐課堂很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音乐教育的人文作用也能得到发挥,这有助于学生素质水平的提升。作为课程教学的外在表现形式,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补充课堂教育的不足,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和依托。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决定学生的气质与人文品位,将音乐教育无疑可以促进良好校园文化的构建,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水平。但是由于课程体系的不可替代性,想要进一步提升音乐教育的效果,学校就需要打造更加广阔的平台来强化其作用,从而形成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学校管理中应当更多的组织和安排音乐教育时间活动,通过系列化的音乐活动为学生打造学习平台,这一平台也可以成为学生展示和表演的地方。比如,学校可以举办音乐艺术节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这对于学校内部的音乐爱好者来讲无疑是一场“狂欢”,音乐节的举办可以让这一艺术形式顺利走进学生的生活,从而成为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院校之间的合作也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跨院校的交流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这种广阔的平台有助于提升学校的艺术气息,从而让音乐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三)组织音乐社团活动,构建活泼的校园文化

学生在兴趣主导下组建的团体被称为社团,其是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社团往往会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因此想要通过音乐教育来建设校园文化,学校管理者就应当将学生的爱好与学校的精神风貌结合在一起,通过多种形式的社团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团活动中。社团活动的开展还有利于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有利于学生精神风貌的转变,从而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音乐社团可以从音乐类型出发,比如摇滚社、民歌社以及流行乐社等;也可以从乐趣种类出发,包括吉他社、钢琴社以及架子鼓社等。此外,音乐也可以与其他形式的艺术形式相结合,音乐与舞蹈社团的融合可以让社团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也能让学生的审美在多形式的艺术下得到熏陶。比如,学校想要举办节日活动,可以让社团之间合作组织一场大型的音乐舞蹈秀,这可以让活动更加有趣,从而促进良好、欢快的校园文化的构建。在社团活动交流中,也能展现出团结、友爱的氛围,这也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音乐社团活动形式的校园文化建设是由学生参与和主导的,这不仅能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还能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校氛围更加活泼,这无疑可以提升学生对学校的喜爱程度,从而在学校中更努力地学习和生活,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四)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

想要利用音乐教育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就需要构建更加健全的校园文化体系,这不仅需要学校管理者的努力,还需要教师摒弃传统教育观念,关注当下教育改革的发展,并且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校本音乐课程开发中。只属于自身学校的课程体系是健全校园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能促使学校更长远、更健康的发展,还能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学生。对于校园管理者来讲,应当注重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让其更好地贴合学生的意愿与需求。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要从细节入手,做好分门别类工作,让音乐有更明确的分类。比如课设古典音乐课程、现代音乐课程以及乐器表演课程等,让学生有自主选择权,可以依据自身喜好去选择想要学习的内容,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也会表现出更强的探索欲望,审美情趣以及文化品位在这一过程中都会得到提升。而教师则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量,这样才能通过音乐鉴赏教学来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让音乐成为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的不可或缺元素。

三、 结语

在校园文化建设当中,音乐教育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其可以促使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还能让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从而实现综合素养的发展。要想利用音乐教育来完善校园文化,就需要学校管理者依据学校的发展特色来灵活设置课程,同时重视学生的校园生活,组织社团活动并构建音乐教育平台来促进学生音乐素养水平的提升。教师在重视理论教育的同时,还应当通过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这样才能将音乐元素尽可能多的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最终实现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下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秀君.音乐素质教育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J].才智,2017(35):184.

[2]杨琳.音乐素质教育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設的路径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10):138-140.

[3]杨三峡.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舞蹈教育的体会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157-158.

[4]陈湘辉.音乐教育对加强非艺术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研究:以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为例[J].北方音乐,2019,39(5):135-136.

作者简介:

徐静,甘肃省平凉市,甘肃省静宁县城关初级中学。

课题项目:文章为平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20]PLG420《初中音乐教育融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徐静

校园文化与音乐教育论文 篇2:

音乐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探索

【摘 要】目前,我国教育体制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过程中,大力推广音乐教育显得格外的有意义和有必要,为此,音乐教育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設的重要内容。本文从音乐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出发,探讨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音乐教育、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办法和途径。

【关键词】音乐教育 校园文化

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曾经说:“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使生活更有情趣,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丰厚,希望大家都成音乐的爱好者。”在这位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倡导下,音乐教育已在全国悄然兴起,但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故而有必要加以探讨和强化,以达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独特作用

1. 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大纲》明确指出:“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有着重要的作用。”

2. 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当今,有一些学生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而音乐的教育形式可激发引导他们进行艺术想象和思维联想,达到启蒙智慧的目的,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3. 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是普及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同于数理化是用逻辑思维的钥匙打开孩子们心灵智慧的大门,它是用艺术美的甘露浇开孩子们心灵美的花朵,优美动听的音乐能丰富美化他们的精神生活,培养、陶冶他们的高尚品质和情操,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4. 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组织纪律

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我们和音乐接触,可由节奏的美,使身体各器官和精神产生共鸣而表现出美好的行动,从而培养团结友爱的精神;再由旋律的美使人感到永久的统一,从而养成统一性。

二、音乐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现途径

1. 校园铃声的美化。许多校园的铃声已经做出了很成功的示范,不再以刺耳的噪音作为提醒的方式,代之以优美的音乐声。例如可做以下尝试和更新:上课的信号音乐采用较舒缓一些的,以安定学生情绪,有利于快速稳定上课秩序;下课的信号音乐采用较快速些的,以调动学生活泼的情绪,让他们拥有快乐的课间时空;放学的音乐用《回家》等,这些都值得去探索。在这些铃声的改造中,再不会看到学生听到铃声就捂耳朵的现象了,用音乐取代噪音,让优美的声音传入学生的耳朵,可以减少学生烦躁情绪的发生,有利于校园秩序管理。

2. 课外音乐的播放。校园里课外音乐,大多是用校园广播站来播放的,校园文化建设就应充分运用广播发出动听的声音。例如,早餐时,播放我国民间轻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史记》云:“宫动脾,商动肝,角动肺,徵动心,羽动肾。”在欧洲,伴餐音乐由来已久,奥地利的餐厅里弥漫着优美的音乐,很多国家更将“伴餐音乐”推广至现代生活中;这是因为音符愉悦的音乐,对周围的噪音有减弱作用,让学生一天都拥有好的心情。上午第一节课前和下午第一节课前播放一些轻松活泼的歌曲,疏缓学生紧张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中午放学和下午放学期间播放一些优美宁静的歌曲,让学生的心灵从紧张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获得平静,从而减少发生不幸的校园事件。

3. 校园歌曲的推进。歌曲在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即歌词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及其描述的艺术景象等都是鲜明生动的,学生可以真切地捕捉作者的思想,与之共鸣,从歌曲中获得德育力量。例如,《学习雷锋好榜样》《我是一个兵》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黄河大合唱》《长城谣》等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梁山伯与祝英台》《同桌的你》等发展浪漫主义情操;《让世界充满爱》《七子之歌》等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还可以用定期举行大合唱、歌咏比赛与演出等形式来推进校园歌曲的发展,此间除了从歌曲本身汲取知识与力量外,在大合唱中还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精神。

4. 校园器乐的普及。通过对器乐曲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欣赏,加深了解人类文化的悠久与灿烂,也可以在贝多芬交响曲中获得克服困难的勇气等;另外,通过器乐演奏等训练,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使之懂得只有融入集体,才能发挥有效作用。

5. 课堂教学的强化。音乐中德育的渗透,音乐课堂是一线阵地,这就要求音乐教师挖掘教材内涵,发掘德育资源,在音乐中激发学生汲取德育力量的热情。如《国歌》,不仅仅只是把音符唱对,还应在对该曲的创作背景、历史意义、乐曲中休止符、附点音符、力度记号、进行曲速度等音乐知识的分析中,让学生在激奋的歌词雄壮的旋律声中懂得,《国歌》是祖国的象征,民族的心声,“起来!起来!起来!”的呼号不仅是革命前辈发出的战斗的号角,也是今天的栋梁建设祖国的进军号。古语有云:“言之不足,咏歌之,咏歌之不足,舞之蹈之。”在音乐欣赏课堂上,要让学生动起来,“听听,唱唱,跳跳”中使学生理解各类作品的艺术形象及思想内涵,陶冶高尚的情操,充分体现音乐特有的德育渗透功能。

总之,社会在进步,教育也随之不断发展,对学生实施的综合素质教育就更需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断进步。站在新世纪,面临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和校园文化受到种种不良倾向冲击的严峻形势,要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再次超越,就必须探索新的路子,就必须坚定地响应“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号召,真正把推广高雅艺术,特别是音乐艺术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探索之中。

作者:黄毕莎

校园文化与音乐教育论文 篇3:

中职校企文化共融下职业素养培养机制探析

【摘要】本文从中职校企文化共融视角出发,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二者优势互补有机融合,剖析了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总体路径,并探讨了校企文化共融体与职业素养培养之间的作用关系。在职业素养培养的总体路径下,探讨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共融过程:将企业识别系统(CIS)逐步内化为学校识别系统(SIS),从而把企业形象战略融入到中职校园形象战略中,并整合企业的经营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三大系统显现到校园文化中,进而让校企文化在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四大层面达到共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校企文化共融体对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影响与作用机制。

【关键词】校企文化共融 ; 职业素养 ; 培养机制

一、研究背景

当前中职学校和企业虽在硬件资源实现了共享共融,但中职生对企业的文化内涵、规章制度、运营战术,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等了解的较少,现有中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远远不能满足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需求,大多中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并未与企业文化实现全面有机共融,难以满足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需求。只有把中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真正做到共融,才能培养出更好更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要求中职学校在当前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背景下,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必须实现有效的校企共融,践行毕业生与就业市场无缝对接。

二、职业素养培养的总体路径分析

职业素养,如同“素质冰山模型”,把个体的职业素养描述为漂浮在洋面上的冰山,裸露在水面上的1/8表层部分称为基准性素质,这部分显性职业素养是对员工基础素质的要求,代表一个人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培训习得,并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但它不能把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而潜藏于水下的7/8深层部分的素质称为鉴别性素质,这部分隐性职业素养代表一个人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难以直接看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是区分绩效优异者与平平者的关键因素。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职业素养是人们看不见的,但正是这7/8的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

本研究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二者集成,做到优势互补得以形成校企文化的共融体。重点探讨校企文化共融体与职业素养培养之间的交互作用,即在校企文化共融环境下,探讨职业素养培养实现机制(如图2-1所示)。

职业素养培养是校企文化共融的重要目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二者形成文化共融有机体,是实现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其基本内涵就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合和渗透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情境,一方面,学校使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都应该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企业价值理念渗透进去,在知识传授与技能实践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企业的意识与职业素养能力,除了学习职业技术技能的同时也要重视企业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在融合企业文化时还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企业由利润竞争而来的种种企业文化的弊病,使学生能够正确全面地认识企业文化,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理想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借鉴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以及学校伦理道德观念来弥补企业文化中的追求利润而采取不正当竞争的弊端,从而更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校企文化共融对职业素养的作用机制

校企文化共融的构建是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的过程,就是让CIS (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企业识别系统内化为SIS (School Identity System)学校识别系统的过程,从而将企业形象战略融入到中职学校形成校园形象战略,并逐步将企业的经营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三大系统整合体现为校园文化所蕴含的MI/BI/VI系统的过程,最终达到了校企文化在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四大层面的共融。整个校企文化共融体是在物质文化基础上通过“固化于制”形成制度文化,再逐步向上分别通过“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等过程将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紧密关联起来,并为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奠定了物质基础、制度保障,从而影响到职业技能与职业行为,更深入地主导了职业道德与职业信念(如图3-1所示)。

(一)校企文化共融下的物质文化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物质基础。

职业院校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目的,大力建设校园文化时一定要首先建设物质文化。将部分校园物质文化以企业化的形式加以体现,在建设物质层面的校园文化时,中职院校应当注重“企业性”特点,建设彰显企业文化特色的实体文化。如高质量的教学设施和科研场所,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专业具有实物展示、演练实训等多种功能,营造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这些校企文化共融的物质文化建设都是与培养学生的职业养成,开发和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分不开的。

(二)校企文化共融下的制度文化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规范。

职业院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专业领域,因此,必须有专业的职业院校校园制度文化来成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规范。制度文化要主动与企业制度文化相互衔接、配套,强化规章制度的权威性与强制性,为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企业制度做好准备。企业化的中职院校制度文化,可以联络中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当中的规划、决策、评估、监督、传播、交流等各个环节,提供保障与支撑的作用。当下中职教育传统的校园制度文化与社会的现实需求往往脱节,函待创新,用企业文化填补校园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真空。

(三)校企文化共融下的行为文化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示范。

行为文化是师生员工的行为总和,由校企文化共融的精神文化通过物质环境、管理制度等渗透到他们的思想当中并外显于行为,从而形成的集体共有的精神风貌以及行为方式,是校园文化结构中最直接、最广泛的部分。搞好校园行为文化与职业文化的对接,并且由师生员工共同来创造和享有,融入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以及人文性质。发展多姿多彩的群体文化,用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引导和规范师生的行为方式。包括学生的学风、教师的学识,以及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学”和“行”相互作用,共同揭示了中职院校行为文化的独特性和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四)校企文化共融下的精神文化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导向。职业院校校园精神文化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的人文精神氛围,是校园师生共同努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是校园全体师生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应不断引进先进企业的优质文化充实校园精神文化,整体引导、塑造和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修养、社会知识、精神气质、行为方式,将学生培养成一个社会建设者和改造者,实现顺利就业并较好地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左莉.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研究[D],北京:燕山大学,2006.

[2]龚晓路、黄锐.员工职业素养培训[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1)

作者简介:胡中立(1987年-),女,上海人,上海音樂学院音乐教育专业,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德育/美育、校园文化、社区音乐教育等。

作者:胡中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有机化学启发式教学论文下一篇:核心价值观德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