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界面装饰艺术论文

2022-04-18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传统建筑界面装饰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秦汉时期室内界面装饰,是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室内装饰技法和内容题材上具有独特性,形成了自己的特有语言符号。本章分别以这时期地面、墙面、顶面和门窗作为研究对象,对它们的装饰特征进行阐述,同时对当代社会研究秦汉时期室内装饰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传统建筑界面装饰艺术论文 篇1:

建筑装饰概念设计及手法

摘 要:隨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给自己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空间和环境也越来越重视,因此,在建筑装饰设计中,设计人员应结合建筑装饰的共同要求及具体功能要求,从而更好的完善建筑装饰设计使住宅的适用性得到有效的提高。

关键词:建筑装饰设计手法功能要求

随着人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给自己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空间和环境也越来越重视。如何才能使人们通过对自然界的改造而创造出适合人居住的建筑环境,是建筑设计人员探讨的话题。因此,本文作者主要就建筑装饰的概念及手法进行了探讨。

1 建筑装饰概念

装饰即是美化,对建筑的美化,即建筑装饰。建筑装饰,是指以美化建筑及建筑空间为目的的行为,它作为建筑中的一个重要而又独立的组成部分,是建筑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得以实现的关键。建筑装饰具有保护建筑结构构件,美化建筑与建筑空间,改善建筑室内外环境,创造建筑与建筑空间风格,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空间需要,或者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等功能。建筑装饰兼备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含义,不是单纯的艺术,也不是单纯的技术,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体,建筑装饰具有与绘画相同的美学原理。建筑装饰受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文化思想、经济条件以及地理、气候、时间和空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贯穿于建筑整体环境的设计和建筑的全过程,而不是与建筑分离的、事后的附加点缀。装饰的作用包括以下几方面:(1)强化建筑及建筑空间的性格,使不同类型的建筑各具性格特征;(2)强化建筑和建筑空间的意境和气氛,使建筑及建筑空间更具有情感和艺术感染力;(3)弥补结构空间的缺陷与不足,强化建筑的空间序列效果;(4)美化建筑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直观的视觉美的效果;(5)保护建筑主体结构的牢固性,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6)增强建筑的物质性能和设备的使用效果,提高建筑的综合使用效果。

根据建筑的空间关系不同,建筑装饰可分为建筑室内装饰和建筑室外装饰。建筑室外装饰又可分为建筑外部装饰和建筑外部环境装饰。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建筑室内装饰又可分为居住建筑室内装饰和公共建筑室内装饰。建筑装修是在建筑物主体结构工程以外,为满足使用功能所进行的装设和装饰,如门、窗、栏杆、楼梯和隔墙等配件的装设,墙面、柱、梁、顶棚和楼地面等表面的装饰。建筑装饰主要是为了满足视觉要求对建筑进行的艺术加工,如在建筑内外加设的绘画、雕塑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建筑装修和装饰相互渗透、相互包容,表现出一种异同整合的倾向[1]。很多的时候,从功能出发,兼顾对建筑的美化作用,或从某种特定的视觉效果要求出发,兼顾其对建筑的功能作用,二者最后所得到的效果、所使用的材料和施工方法都是相同的。

2 建筑装饰设计及手法

室内空间是由空间界面1楼地面、墙面、顶面围合而成的[2]。室内空间环境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室内界面。室内界面的材料选择、细部处理和色彩应用,对室内环境气氛的烘托,产生的影响很大。良好的室内环境并不单纯地指墙面、地面、顶面的表面处理,而是如何将室内装饰与室内已有空间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整体。

2.1 楼地面、墙面和顶面装饰等各界面装饰的共同要求

(1)耐久性及使用要求。(2)耐燃及防火性能,室内装饰尽量使用不燃或难燃性材料,避免使用燃烧时释放大量浓烟和有毒气体的材料。(3)无毒。装饰材料散发的有害气体,以及触摸时接触的有害物质低于核定剂量。(4)易于制作安装和施工,便于更新。必要的隔热保温、隔声和吸声性能。(5)装饰及美观要求。

2.2 楼地面、墙面和顶面装饰等各类界面的具体功能要求

(1)楼地面装饰必须满足多方面的要求。首先,必须保证坚固耐久和使用的可靠性;其次,应满足耐磨、耐腐蚀、防滑、防潮、防水、防静电等基本要求,具备隔声、吸声性能、弹性、保温性;还应满足视觉要求,使整个空间融为一体。根据用材的不同,楼地面的装饰可分为木地面、石材地面、瓷砖地面、塑料地面、地毯地面、水泥地面等类型。木地面具有良好的弹性、蓄热性和接触感等性能,而且不起灰、易清洗、不返潮,木材导热系数小,冬天能给人温暖感,能很好的改变室内的物理性能,提高住宅的适用性;石材地面具有良好的抗压性和硬度,耐磨性好,自然、质朴,美观华丽,用在公共场所,可以提高空间的装饰性和档次,给人以华美的感觉;瓷砖地面具有质地细密、耐磨性好、易清洗、不起灰等特点,用于实验室、洗手间和厨房等处。塑料地面具有脚感舒适、质地柔韧、耐磨、绝缘性能好、价格低廉、便于更换等优点,常用于一般民用居住或办公用房;地毯地面,地毯是一种高级地面装饰材料,具有吸音、隔声、蓄热系数大、防滑、质感柔软等优点,给人华丽高贵感;水泥地面构造简单、经济实惠,但反光率低,给人阴冷、压抑的感觉。

(2)墙面装饰应能满足多方面的要求。保护墙体,墙面装饰能使墙体在室内湿度较高时不易破坏,增加耐久性;装饰空间,墙面装饰能使室内空间美观、整洁、舒适、富有情趣,渲染气氛,增添文化气息;满足使用,墙面装饰具有隔热、保温、反光和吸声等作用,保证人们在室内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休息。

(3)顶面装饰的性能。轻快感,轻快感是一般室内空间顶棚装饰设计的基本要求,上轻下重是室内空间稳定感的基础;隐蔽设备布置,顶棚上部各种设备布置,运用顶棚装饰把各种管线遮蔽起来,增加房屋美感。家具是人们维持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休息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一种室内陈设,具有实用和美观双重功效。家具是人类文明的产物,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体现一定历史阶段的技术和艺术水平。传统概念上的家具,主要是指桌、椅、橱、柜、床等生活必需品。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家具的内涵大大扩展。根据基本功能的不同,家具可以划分为人体家具、贮物家具和装饰家具。人体家具是指与人体发生密切关系的家具。包括直接支承人体的沙发、床等,也包括与人活动直接相关的家具,如桌子、茶几等。人体家具是最基本,使用范围最广,出现频率最高,很难出现没有人体家具的实用空间。贮物家具是指贮存物品的柜、橱、箱等家具。如衣柜、书橱、货架等。贮物家具主要考虑满足不同物品的存放要求,贮物家具在居住空间中占有较大份额。装饰家具是以美化空间、装饰空间为主的家具。如博古架、屏风等。装饰性家具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外,还能分隔空间,增加空间的层次感。

3 结语

建筑装饰是以美化建筑及建筑空间为目的的行为,建筑装饰具有保护建筑结构构件,美化建筑及建筑空间,改善建筑室内外环境,创造建筑及建筑空间风格,满足人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或者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等诸多功能的。文中对建筑装饰设计及手法进行详细的阐述以提高住宅建筑的适用性等。

参考文献

[1] 李永盛,丁洁民.建筑装饰工程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1.

[2] 杨天佑.建筑装饰工程实用技术[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6.

[3] 葛盛.建筑装饰探讨[J].山西建筑,2007,33(3):112~113.

[4] 肖晴,丁昶.明清建筑室内装饰艺术[J].山西建筑,2007,33(9):224.

作者:董浩涌

传统建筑界面装饰艺术论文 篇2:

秦汉时期室内界面装饰艺术浅析

摘 要:秦汉时期室内界面装饰,是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室内装饰技法和内容题材上具有独特性,形成了自己的特有语言符号。本章分别以这时期地面、墙面、顶面和门窗作为研究对象,对它们的装饰特征进行阐述,同时对当代社会研究秦汉时期室内装饰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秦汉;室内界面;装饰艺术

秦汉时期是我国早期封建社会,特定的社会历史形态深深影响了人们的艺术活动。当时最大的营造特征之一是表现在建筑方面:即木结构建筑体系开始建立并继续发展探索。[1]建筑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室内空间营造,室内界面装饰是作为建筑联系最紧密的一部分,也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本章就是针对这时期的室内界面装饰做简单的分析。

1 秦汉时期室内界面装饰的概述

研究秦汉的室内应从两个不同功能的空间入手:一是人们居住建筑内部空间,另一个是人死后安放的墓室空间。由于秦汉时期距今以久远,保存下来的建筑几乎没有,现只能从相关文献和图案描述获得室内营造资料。墓室完全是按照人们生前的生活方式营造的,由于墓室空间长埋地下,破坏小,所以研究墓室空间对研究这一时期的室内有一定参考价值。秦汉时期室内界面装饰处理的主要思想是:“屋不呈材,墙不露形。”[3],这种思想的原因是出于两个方面考虑的:一是建筑构件以及界面保护功能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当时审美的需要。室内界面装饰的重点是放在了地面、墙面、顶棚上。涂绘、雕刻、织物是这一时期室内营造的主要装饰手段,其中雕刻技术最为突出,例如秦汉的墓室空间的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宫室建筑普遍使用了木雕、玉雕及石雕的装饰手法。

2 室内界面装饰分析

(1)地面装饰。这一时期地面装饰处理方式分为两种:铺砖和施色。秦汉时期建筑是建在夯土之上,室内地面为夯实的泥土,地面并不能做到很平整。宫殿、官府、庙宇等一些重要的机构为了地面达到平整、美化的效果,对地面进行了处理。这样做一方面使地面防潮耐磨,另一方面很好地达到了装饰美化的效果。当时普遍流行的普室内的地砖类型分为两种:一是方砖,另一种是条砖。方砖一般上面雕刻纹样,既可以起到装饰美化作用,又起到防滑的功能。方砖的正面常模印的细密的纹样,多为抽象的几何纹样。回纹、菱纹、平行纹、四瓣纹等。构图繁缛,大面积的重复铺在地面上,装饰效果强烈。[2]秦代时期铺砌地砖的方法比较单一,一般采用横竖通缝铺贴,到了汉代装饰方法多了起来,采用横排错缝的铺法,这样更加砖与砖连接更加牢固,且装饰效果也丰富。汉代还出现了一种形制与方砖类似的画像砖,多运用墓室中。其特征是正面雕刻凸起的浅浮雕,每一个砖上图案是不一样的,但装饰的题材大体相同,概括为有三类:第一,以社会现实生活为题材,反映当时的社会风尚。第二,以宣扬忠孝节义等伦理道德为题材的儒家伦理起着规范人们思想和行动的重要政治功用,深得统治阶级的宣扬和提倡;第三,神怪题材。秦汉人崇神仙、好方术、迷诚纬、求厚葬,其意识形态中包含着十分强烈的浪漫和幻想的成分,所以这类神怪题材也占有一定比重。[3]施色装饰是原夯土地面用黄土找平之后,再用细泥与河沙混合,抹在地面做面层,最后再涂抹一层有色矿物材料,工艺较为简单,但装饰效果明显。据西汉宫王莽辟雍遗址发掘报告中,提到其地面的做法“前堂为方砖铺饰地面,后室为谨涂地面,并饰以鲜艳的朱红色。”根据当时社会礼制,视红色为皇族权贵的象征。用红色进行装饰,显得隆重和气派。

(2)墙面的装饰处理。“白墙朱柱”,是这一时期室内环境空间的基本色调。墙壁的装饰较为简洁,多采用在细泥抹面的基础上涂抹白灰或白土粉的方式。基本上做到了:“墙不露形”的设计思想。秦汉时期对室内墙面装饰除上述一般性抹白外,对一些等级较高的建筑空间界面还采用重点装饰美化处理,其方法有壁画和雕刻。壁画是秦汉时期主要建筑室内墙面装饰的重点,也是营造室内空间意境的主要手段之一。这一时期室内壁画装饰的题材延续了先秦的题材,宗教画和人物肖像画。秦汉时期的室内壁画可以在墓室墙面装饰中证实到,这一时期出土的墓室多有壁画装饰。秦汉时期对于墙面的处理,还出现了使用条砖。秦始皇1号兵马俑中就出现了砖墙,但是为垂直通缝且无粘合剂,效果显得比较原始单一。到了汉代开始得到了全面的改进:内外砖相互联系,上下砖相互错缝,转交之处相互拉结,就加强了砖墙的整体性。[2]砖与砖的组合形成了几何纹样这种处理手法起到了很好的装饰效果。雕刻装饰手法是以建筑构件为载体,或以刀代笔,刻画图像。画像石上的纹样主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成,也有的是在其上面刻出纹饰。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画像砖、石上面还有彩色颜色。只不过现在发掘的画像石由于年代久远,颜色已不存在了。

(3)门窗的装饰。秦汉时期的建筑已较为完善,门窗的艺术装饰手法有呈现自己的特色。门多是版门,有双扇和单扇、还出现了带滚轮的滑动推拉门。[2]关于窗的形制以长方形为多,也有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秦汉时期的窗户功能比较单一,只是为了通风作用,当时还没发明糊纸窗,冬天只能御寒只能堵塞其他物品于窗户。普通的窗户多为直棂造型,讲究的窗户以斜方格贯穿小圆环的造型为最多。直棂、横棂、网纹、琐纹窗、十字交叉等也是常见的样式。这一时期的窗户装饰纹样已经具备了高度抽象装饰能力,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装饰语言。门窗的材质以木为主,墓室的门窗以石材居多。宫殿、官署及大宅第的门用双扇木制版门。宫殿建筑的门窗常用雕刻或图绘连琐纹饰,然后涂以青色。《后汉书·梁冀传》描述到:“冀乃大起第宅……壁柱雕镂。加以铜漆,窗腑皆有绮疏青琐。”

(4)顶面的装饰。秦汉时期室内装饰营造对顶部的处理有三种方式:1)彻上明造,2)张设承尘于房屋木结构之上,3)顶部施以藻井。[3]唐代以前顶棚是不做吊顶的,因为木结构建筑还是在一个探索过程中,并没达到最终的完善效果。这时顶棚的木结构装饰手法沿承地面、墙面的装饰手法:雕刻和髹漆彩绘。第二种装饰手法是设承尘。梁思成先生说过:承尘实为吊顶的最原始的形态方法。即用布、织物悬于顶棚木结构上。这种方法,第一可以起到美化顶棚空间造型的效果,是顶棚赋予另一视觉空间,还通过不同材质的对比,起到装饰效果。现代室内空间顶棚还常会借鉴这种装饰造型手法。承尘还有另一种实用功能是防屋顶灰层。关于藻井的运用,一般是运用在宫殿室内空间上部。多运用彩绘图案的装饰手法,其装饰题材多以水生植物为主,其意为厌压火祥,喻有防火灾的祈求。

3 总结

秦汉时期室内界面艺术装饰手法独特,总体特点表现为古朴大方、色彩强烈、多神话题材的特征。秦汉时期界面装饰纹样上多表现为“气运”,秦代的卷云纹、汉代的云气纹,这与当时人们信奉道家有着直接渊源。通过构图,使装饰图案内容充满流动的“气运”,画面生动富有韵味。

在装饰色彩上,秦代时期多以红黑搭配为主。以黑为低,用红色或赭石二色绘图。到了汉代用色比秦代丰富多了,如绿色、蓝色、粉绿色都出现了,装饰的技法也多样化了。

参考文献:

[1]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09).

[2] 孙机.汉代物质文化文化资料图说[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09).

[3] 翟睿.中国秦汉时期室内空间营造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05).

作者:邱峰 刘微微

传统建筑界面装饰艺术论文 篇3:

苏州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要素的文化分析

摘 要:根植于中华传统文脉,又因其独特的人文情怀、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影响,苏州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与装饰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故而,通过深入的现场考察调研和对文献资料的分析,从艺术设计理论、文化元素构造等视角进行研究,分析与梳理了苏州一定时期内传统民居装饰形成的背景、种类、属性等,揭示其地方文化的丰富性。

关键词:苏州;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文化元素

面对全球一体化趋势,正处于经济、社会、文化、转型时期的中国,在建筑设计方面需要引入国际新思潮。但同时,面对拥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灿烂文明,新时代的设计理念不应该割裂中国的历史传统,一味照抄西方。我们民族伟大创造力的蓬勃发展必然根植于自身文化之中。新时代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可以将挖掘本民族造物文化传统和西方理论相联系、融合。追溯传统,憧憬未来,对于江苏地区传统现代民居建筑风格与装饰艺术的研究为当代民居建筑的生态化、人类文化的演变与发展探讨提供了基本规律与历史体系的理论范畴的有力依据与支撑。这一研究也进行了古今以及中西建筑设计理念与思潮的相互比照,为文化再生提供了研究新视角。

我国对于传统建筑装饰的研究从20世纪开始,其最初是民居研究的附属部分,后来逐渐转变为研究的主体。研究观念的变化促使本领域不断细化,对于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研究已从单纯的装饰式样扩展到生活方式、文化结构等文化范围的研究,这种研究视角使我们从宏观认识历史的演变。从传统建筑的装饰样式到各地域的文化、人物风情,再到历史和文化层面的研究和再开发利用,均可以帮助促进我国古今传统建筑艺术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弘扬世代相传的人文艺术、生活哲学和工匠精神。

一、苏州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生成背景

(一)自然与经济环境

地域特点包含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殊自然生态和环境的属性,文化历史资料信息和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价值等各种社会人文资料,是影响民居建筑外观和装饰形式发展的首选因素。而苏州地处江南,具有丰富的天然资源,自古就有“魚米之乡”的美誉。《吴县志》中“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石”,道出了江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植被资源、水利资源和重要的矿产资源,这些都为苏州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提供了丰厚的物质资源。苏州传统民居作为中国传统水泥土木建筑结合的建筑构筑方式,其空间装饰风格充分利用了木、砖、瓦、石等原始的民居建筑材料和艺术语言,在建筑空间中充分展现出了质朴的特性和与自然的接触性,并从界面设计中体现了柔软与坚硬、粗糙与细腻等多种空间肌理结构变化。苏州传统民居特定的装饰材料和设计技法,使空间功能与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发展农业和自然经济为主,基于封建政治和宗族体制的传统农业社会。至宋代以来,随着“工商亦为本业”这一思想的产生和推广,苏州的地方商品经济开始有了新的迅猛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大批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富商纷纷聚集于苏州,这直接促使苏州迅速发展成为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苏州沿河或是沿街建造了大量商居结合的两进三合院或两用式二合建筑,或是前门后宅,或是下街后门楼上宅,形成一种完全具有自己沿河水系建筑特点的新型建筑和室内装饰艺术风格。

(二)工匠制度的演变

工匠作为建筑的设计师与施工者,其制度的演变直接影响了传统民居建筑装饰风格的形成。工匠从事营造和组织活动的多样工作,其角色承担着建筑文化继承、创新与传播的责任,在我国建筑装饰风格和营造系统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明清时期,工匠体制进行了多次变革。匠籍的废除让工匠们对于创造性劳动的热爱和激情明显增强。工匠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使得民间传统手工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变得更加宽松,为工匠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地发挥其建造工艺特长的机会与场所。

(三)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精神动力,它拥有着很强的社会作用。苏州传统的民居建筑风格装饰深受古代儒家思想和封建统治思想的影响。民居的空间布置与装修艺术体现出它们有传播意识形态的作用。在以提升建筑功能性为设计宗旨的各类民居建筑中,不同功能的空间在序列分布、空间尺寸、构件形制上亦均遵循着封建礼制所规定的各种人伦道德和社会伦理。

(四)相关艺术的促进与影响

建筑艺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苏州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风格深受该城市及周边地区其他艺术类型的影响,互相借鉴,彼此推动促进,形成了共同繁荣的关系。苏州既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又是近代中国特色农副产品与工业发展重地。自古以来,苏州一直被认为是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的标杆、丰富人文之所在。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经济能力的文士、商贾云集苏州,他们的思想与价值追求、文娱意识融入苏州,从而促进苏州文化的繁荣和艺术的多样性与商业化发展。各类名家纷纷在此地隐逸生活,文化艺术兴盛。作为苏州文化艺术是重要代表,苏州评弹、清雅随性的文人画以及精致考究的明式家具,都极其深刻地影响着苏州传统民居装修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五)建筑装饰研究系统化趋势

我国对于传统建筑装饰的研究从20世纪开始作为民居研究的一部分,从最初民居研究的附属部分逐渐转变为研究的主体。研究领域思想形态的转变促使本专业不断细化:研究方式从单纯的装饰样式逐步扩展到了对背景文化的研究,建筑装饰从纯装饰式样的研究到其背后各地域的人文,再到所处的历史背景文化的提取与利用。这些均有助于在世界建筑文化大同背景下我国古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有助于弘扬薪火相传的文化艺术情操和工匠精神。

“传统民居包含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充分利用空间与风土环境相适应的正确建筑原则和经济观点”,在传统民居建筑上的装饰艺术也是如此。苏州地区经济发达,人文荟萃,也形成了独特的“吴侬软语”式建筑装饰文化。在建筑文化同质化的背景下,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遗产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学者及建筑师研究的热门课题。

二、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工艺与载体类型

依据建筑装饰和传统民居建筑中主要承重结构之间的不同关系,将苏州传统建筑的装饰主要划分为结构式装饰和附加式装饰两种。结构化的装饰是在对其功能性和构成进行合理化的处置时产生的。它指的是对建筑物本身的结构进行理性化的艺术表现或者是一种自然的润色。这种寓于结构之外装饰方法,传递给我们的就是一种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其本身的形态之美。而建筑中的彩画装饰艺术则主要是作为一种艺术附加品来进行建筑装饰,苏式彩画与中国传统绘画之间有着深厚的艺术渊源,因其悠久的文化历史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装饰在设计风格和技艺上表现得越来越多样化。一些大型建筑物的结构也能有灵活、生动、多彩的外观装饰,更为全面细腻地向人们传达住户的社会地位及文化志趣爱好,更为生动且充分地反映住户的真实内心与精神世界,塑造一个独立的文化载体。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是一种需要通过手工技术和操作来实现的装修艺术。它一方面可能会直接受到当地的气候环境、自然资源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还会直接受到当地的文化传统、工匠制度以及当地人生活方式的影响。明清时代,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兴建技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创造性的高峰。苏州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深厚的人文底蕴、兴旺的商品經济和精湛的科学技艺。通过实地考察研究发现,集木雕、砖砌、石雕、彩绘等装饰工艺于一体的苏州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体系,具有精致、细腻、文雅、工巧等艺术性。

苏州的木雕建筑艺术装饰产业发展的脉络很明确。明代至清代初,木雕艺术作品整体上呈现了简约素朴、文雅灵秀的艺术风格,体现苏州一带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及独特的艺术审美取向。这一时期建筑中使用木雕作品的部位数量相对较少,其创作的题材主要是几何图案和花卉图案,并且注重与整个建筑结构之间的协调和呼应。清代初期到清代中后期,木雕逐步走向了繁华,在建筑装饰上注重各个细节方面的表达。随着时代的发展,用于建筑装饰的木雕工艺日臻完善,发展出透雕、圆雕等工艺,形成不同的肌理表现和艺术效果。

苏州夏季天气闷热潮湿,且偶有狂风暴雨,为了有效保护建筑多层木架构的结构,大多数会采用优质石材作基础以排水防潮。苏州香山匠人的艺术工匠雕刻技艺高超,直接促进了我国苏州大理石艺术雕刻加工技艺的快速发展。

砖材与木材、石材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特殊优点。与木雕相比,砖雕具有抗蚀、防水、耐磨等优势。与石雕相比,砖雕更容易加工,并且可以进行雕、刻、镂、塑、镶嵌等多种类型的工艺设计。砖雕被称为古建上的“硬花活”,清代钱泳曾在《履园丛话》中说:“大厅前必有门楼,砖上雕刻人马戏文,玲珑剔透。”凡有古建筑处,都能看到砖雕的身影。

三、结语

苏州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形式是一种精神和审美的高度统一。它以丰富多彩的视觉形象赋予了民居空间特殊的文化寓意和审美观念,寄托着人们的文化信仰。苏州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各种题材蕴含着丰富内涵。作为“寓教于乐”的生活空间,苏州的传统民居建筑起到了弘扬传统礼制的重要作用。作为文化高地和经济富庶之地,苏州的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存在大批崇文尚教的装饰题材。苏州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作为世俗生活与时代文化的一个投射,反映出了营建者以及住户的兴趣爱好、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以及当时社会的流行趋势、社会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第4卷[M]//纪晓岚,陆锡熊,孙士毅,等.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陈从周.苏州旧住宅[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59.

[3]苏简亚.苏州文化概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朱栋霖,周良,张澄国.苏州艺术通史[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蔡晓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数据挖掘技术工程管理论文下一篇:给排水施工中高层建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