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范文

2022-05-20

第一篇:浙江日报范文

浙江现象浙江经验浙江精神

浙江是我国改革开放先行区。浙江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是一部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发展史,是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史。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不断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点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子,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奇迹。认真研究“浙江现象”、深入探讨“浙江模式”、全面总结“浙江经验”、大力弘扬“浙江精神”,对于我们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浙江科学发展,再创浙江发展新辉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浙江现象”值得认真研究

“浙江现象”,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缺陆域自然资源、国家资金投入、特殊优惠政策的条件下,浙江人民不等不靠不要,坚持自主自强自立,善于“无中生有”,敢于“小题大做”,勇于创业创新,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实现了由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转变并向经济强省迈进,人民生活实现了由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转变并向全面小康迈进。“浙江现象”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民富、省强。

——民富,主要表现为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高、增长快、差距小,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生活品质显著提高。

1978年到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2%,由全国第9位上升到第3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5%,由第8位上升到第3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已分别连续7年和23年保持全国省区第1位。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分别为0.

33、0.35,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年的55.6%和59.1%,下降到2007年的34.7%和36.4%。1985年前后全省人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1999年全省实现了总体小康目标,2007年全省全面小康实现度接近90%。

——省强,主要表现为经济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协调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从经济综合实力看,1978年到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由全国第12位上升到第4位,人均生产总值由第16位上升到第4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第12位上升到第4位,外贸进出口总额由第15位上升到第4位,财政收入由第14位上升到第5位。

从区域创新能力看,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第7位,知识获取能力居第3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第4位,专利申请量居第3位,专利授权量居第2位;全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居全国第1位,拥有中国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均列全国第2位。

从协调发展能力看,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居全国领先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长期保持在2.5∶1左右,差别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五”时期,浙江在全国率先实现贫困乡镇全部脱贫目标。根据国家发改委和统计局评估公布,浙江社会发展综合水平已居全国第3位。

从可持续发展能力看,全省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逐年下降,2007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3吨标准煤,居全国第3位。据国家有关部门评估公布,浙江为全国6个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优良的省份之一,浙江可持续发展能力列全国省区第1位。

“浙江模式”值得深入探讨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浙江模式”的研究日渐深入。“浙江模式”,就是立足民力、依靠民资、发展民营、注重民富、实现民享的民本型、内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浙江人民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全民创业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民营企业成为最活跃的市场主体,民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民办、民营、民有、民享的经济体系是浙江模式的重要内涵。浙江工业化发端于农业为主的经济基础,大多数产业根植于本地,从原始资本积累开始,从家庭工业起步,从小商品生产入手,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自我积累、自行生长的历程,呈现出明显的内生工业化性质。民本型、内源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彰显了浙江的经济特色,造就了浙江的经济活力。浙江模式最基本特征是:

——“小商品、大市场”。浙江许多企业生产的大都是小商品,形成以日用轻工品为主的产品结构。发展日用小商品生产,技术、资本、设备的门槛较低,符合群众的创业需求。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是浙江建设了数量众多的专业市场,作为小商品的主要销售渠道,逐步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市场大省”。目前全省已建立起以消费品市场为基础、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市场为支撑的市场体系,有力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发展。

——“小企业、大协作”。专业市场、民间资金、股份合作制共同构成小企业生长的肥沃土壤。小企业通常势单力薄,但浙江小企业以最终产品为龙头、以市场为基础、以协作为纽带,依托健全的社会化服务,形成了细密的分工协作生产体系,“大协作”的机制优势弥补了企业“小而散”的劣势,既保持机制灵活优势,又具有规模经济效应,从而具有“无形大工厂”的发展特色。这种经济组织方式大大降低了生产技术难度、企业管理费用和产品制造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小区块、大产业”。与小企业裂变复制的生长方式相对应,浙江许多地方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在地理上高度集聚,出现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布局和“块状经济”现象。这种“块状经济”既具有企业相互竞争的活力,又具有产业集群发展的效应,在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产业层次不断提升,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区域品牌逐步打响,在小区域内形成了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大产业,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同类产品的重要加工制造基地。

——“小资源、大制造”。浙江人针对自身资源不足的问题,积极创造和利用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借助市场力量,善于“无中生有、有中生奇、奇中生优”,

形成了生产原料与产品市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格局。 依托这种“零资源经济”,走出了具有浙江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以制造业为重点的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建立,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省,并向创造大省迈进。

——“小资本、大经营”。浙江经济最活跃的主体是量大面广的个体私营企业,企业规模小,单个资本量不大,2007年户均注册资本仅为40万元左右。他们敏于“以小见大”,善于“以小做大”,敢于“以小搏大”,实现了小资本、大经营。他们在竞争中发展壮大,不仅形成了较强的经济实力,而且大胆跳出“家门、省门、国门”,努力“走出去”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浙江人经济”现象。浙江个私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出口创汇额等4项指标,已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

——“小城市、大经济”。家庭工业、乡镇企业和专业市场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推进浙江城市化的主要力量,涌现了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的小城市和中心镇。不失时机地实施城市化战略,联动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逐步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协调发展、与产业布局相协调的城市化格局。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推出“强县扩权”政策,努力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县域经济不断做强做大。

“浙江经验”值得全面总结

“浙江经验”,就是浙江人民善于创业、勇于创新生动实践的概括,是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富民优先、富民强省成功做法的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浙江大地生根、开花、结果的体现。“浙江经验”最具特色的内涵是:探索了符合浙江发展实际的根本动力、根本途径、根本方法、根本追求和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发展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总结。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最具有浙江特色的经验主要有:

——率先改革、敢为人先,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动力。浙江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和党建工作创新,在经济社会多个领域率先改革,创造了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为区域赶超发展赢得了先机。率先推进市场经济改革,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局面;率先推进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构筑了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格局;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形成了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机制;率先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尊重群众、激发创造,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途径。浙江人民具有脱贫致富的创业热情、勇于探索的创新激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壮举。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尊重民意、依靠民力作为推进发展的重要法宝,充分尊重、保护、支持群众和基层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和激发全社会的积极因素,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力地推动了浙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方法。浙江一直重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统筹城乡发展,积极实施城市化战略,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不断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注重统筹区域发展,积极推进强县(市)扩权,促进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协调发展;注重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着力打造平安浙江和法治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以人为本、富民优先,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追求。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发展理念,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发展的首位,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同时,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推动公共资源向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领域倾斜,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党政有为、科学施政,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保证。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始终保持“坚定、清醒、有作为”,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既放手让人民群众干事业,又积极引领人民群众创大业,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全面落到实处。

“浙江精神”值得大力弘扬

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是文化,“浙江精神”就是浙江人民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秉承深厚的传统文化,坚持与时俱进的要求,形成的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色的人文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浙江的生动体现,是推动浙江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走遍千山万水、讲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到“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浙江精神的发展,再到“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浙江精神的提升,其最本质的核心就是创业创新。

——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浙江人民把强烈的脱贫致富愿望变为高涨的创业致富热情,无论在前进道路上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艰苦创业、奋发图强、追求卓越的信念从不动摇。即使在“左”倾思潮盛行的年代,浙江人仍然想方设法发展家庭副业,“资本主义尾巴”割了又长;即使别人瞧不起的艰苦行当,浙江人不畏艰辛,甘于从中干起,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即使在完全陌生的领域,浙江人也敢于摸爬滚打,一大批默默无闻的修鞋匠、泥瓦匠、理发匠、供销员、采购员,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史上的开路先锋,创业精神已成为富民强省的强大精神动力。

——敢为人先、开放图强、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浙江人敢想敢闯、敢试敢创,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第一批个体工商户、第一批私营企业、第一批专业市场、第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等等。浙江人的创新观念也体现在党委、政府的工作之中,在推进乡镇企业转制、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推行城乡统筹就业、建

立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等方面都走在前列。浙江人正是凭借着这样一种创新观念,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浙江现象”、“浙江模式”、“浙江经验”和“浙江精神”是浙江人民改革开放30年来的伟大创举,是浙江人民创业创新、科学发展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深入研究“浙江现象”,不断完善提升“浙江模式”,不断总结发展“浙江经验”,不断弘扬丰富“浙江精神”,是浙江人民的新使命,需要继续为之作出更大的努力和新的贡献。

(作者陈一新系省委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

第二篇:乡村振兴 “浙里”先行      浙江日报

乡村振兴 “浙里”先行

从“1707”到“0”,温州提前攻下全省四分之一“消薄”任务

从“1707”到“0”,温州提前攻下全省四分之一“消薄”任务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笔下美好的桃花源,恰似千百年来人们追寻的理想家园。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

春天里,草长莺飞,最是好风景——蓝天白云下,阡陌碧野,汩汩溪水延绵村里;乡间小路、庭前屋后干净整洁;路边花坛爬满了青苔,茶花、三角梅随风摇曳……一幅幅恬静安详的田园画面和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在浙南之滨、瓯江之畔铺展开来。

就在不久前,1707个集体经济薄弱村,钳制着数百万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遐想;短短时间内,从“1707”到“0”,温州提前攻下了占全省四分之一的“消薄”任务。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一股蓬勃奋发的生机和活力,正在广袤的瓯越乡间勃发——

党建引领、抱团取暖、村村摆擂比拼,全市围绕增强村干部战斗力“金十条”、驻村干部真爱严管“双十条”和不适任村干部退出办法,不断掀起基层干事创业热潮。

领导挂牌、项目领办、周研月督季考,全市今年以县为单位举办了6场村级集体经济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新增村级集体发展项目904个,覆盖1738个村,总投资额95.8亿元,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9亿元。

政策下乡,村企结对,数万乡贤归故里,全市248家企业、67家社会组织相继结对村庄帮扶发展,一批强村公司涌现,“大数据+”布网助阵,为发展“增肌造血”……

看乡村振兴,“浙里”先行;望瓯越大地,动能澎湃!

A

谋在深处

凝心聚力图振兴

温州有5404个行政村,其中集体经济薄弱村1707个,大约每三个村便有一个特别需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消薄”任务占全省总量四分之一。

农稳安天下,而村不强则民不富。如何满足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是考验温州基层发展的关键问题。

短板就是潜力,差距也是机遇。温州市委研究出台《关于坚决打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明确将工作责任与干部考核、提拔使用捆绑。市县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薄弱村担任“第一书记”领办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创新开发“大数据管理平台”,实时对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监测,特别是对1707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开展集中攻坚,全面吹响温州“消薄”号角。

田畴织锦绣,沃野好风光。在温州北部,永嘉县岩坦镇岩门下村曾经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如今,一个集度假、观光、疗养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养生区呼之欲出,成为温州山区集体经济薄弱村转化的一个生动注解。这个转变,靠的是什么?答案是:基层组织凝心聚力图振兴!

提衣提领子,牵牛牵鼻子,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党员带头,真抓善抓,巧干实干,就能事半功倍。在瓯海区新桥街道,新桥村抓实“五议两公开”制度、推进驻村干部抓党建制度、开展“清廉村居”建设,以党建红色引擎驱动,打出“阳光村务”组合拳,累计清缴拖欠租金407.6万元,有效实现了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在洞头区东屏街道,金岙村在村党支部调研谋划和引领下,以“古村石韵·写意金岙”为主题,全力发展旅游经济,2017年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87.5万元,同比增长436.3%。乐清市白石街道下马岭村则发动党员带头招引项目,打造“仙源”乡村旅游品牌,成功壮大村集体经济。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每一幅乡村发展画卷的背后,都有一组挥洒汗水的群像:全市各地纷纷建立“消薄增收”责任制,挂上“周研月督季考”作战图,全力推进“联村包村蹲村强村”活动,搭建乡村比拼大擂台,对干得好的给予奖励,给后进者施加压力,有效掀起了乡村振兴干事创业热潮。

B

抓在要处

小村兴业有大计

记忆中的乡村,乡愁中的田园,经温州全市人民的巧手,正在编织成美丽幸福的家园。今日之温州,乡村建设新曲正酣——

推进乡村振兴,已不是简单的“多予”和“少取”可以解决。“消薄”只是及格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关键在于培育村集体经济组织自我“造血”能力,实现村级集体自主经营、稳定收益。

温州将大量优势资源整合集中,投向“消薄增收”主战场。通过整合同类型的资源和优势,抱团确立发展项目,尽可能地放大资金、资产、资源的效用,确保每个项目都能产生持续的经营性收入。全市深入实施“两新”组织“帮扶八法”,将资源、资金、信息等导流入村,企业与社会组织结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助其谋划实施村级发展项目;同时,引导和鼓励外出创业能人、乡贤志士回报家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小村兴业各显高招——鹿城区藤桥镇渡头村强村发展尝试BOT,洞头区元觉街道花岗村扮靓石屋彰显海岛风情,文成县周壤镇岭南村“点土成金”富乡邻,泰顺县包垟乡林岙村一株中草药激活村集体经济……

梦想无疆,凿路前行。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底子薄、力量弱,立项如果没有政策上的扶持,也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此,温州给出了一揽子政策,让薄弱村优先享受红利——市财政在原有专项资金基础上,每年增加2000万元奖补资金;同时,引导各级涉农金融机构设立专项信贷资金,对村级集体经营或参股的项目优先资助;各地还引导村集体通过提供保水渔业、水域养护、林业巡养等劳务服务获得政府补偿。

乡村发展因时而变、因时而新。眼下,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家庭农场主、合作社理事长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创业者大量涌现……这些新“农人”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最近,就在文成县二源镇湖底村,“邱老汉”高山蔬菜种植基地全新农业综合体项目已现雏形,村党支部书记邱茂聪对此满心期待。去年初,党员带头流转了200亩土地,跟着发展农业综合体。村里拥有高山蔬菜种植基地15%的股份,去年拿到了5万元的股息。效益出来了,村民主动要求一起干,完成土地流转600亩。邱茂聪说,今年村里预计可以再流转300亩土地,基地总规模可达900亩,发展空间和竞争力更强了。

新“农人”传承经验、创新思维,在乡下落地生花。在永嘉鹤盛镇西炉村,90后大学生周珊珊以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她的爷爷和爸爸都曾任西炉村党支部书记,从小在饭桌上,听到谈论最多的便是村里的大事小事。如今,她的新思路是,在父辈的基础上,运用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开拓发展路子,做“乡村旅游+”和电商平台。目前,村集体年收入已达38万元,人均收入达12160元。

C

干在实处

乡土澎湃新动能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就在年初,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在部署“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时指出,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强调,增强集体经济薄弱村“造血”功能。而就在上个月,温州乡村振兴实施路线图——温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2018~2022)》正式出台。这是温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纲领性文件。

春拂瓯江,气象万千。新时代乡村振兴,呼唤新作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万工程”,温州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以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为核心,组织实施“六千六万”行动,并深化农业农村十大领域改革。

新时代,乡村振兴关键要立足各地发展不平衡这个现实。温州将目光锁定深化农村改革,激发温州人血脉中的改革基因,激发乡土澎湃活跃因子,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路子。“温州把建设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主抓手。”温州市委农办相关负责人说,这是推动城乡区域平衡发展的破题之举、出彩一招。

今年,温州将抓好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196个项目的实施。特别是围绕“高标准打造100条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示范带”这一目标,鼓励先行先试和典型引路,选择若干不同类型的地方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先行建设10条,确保今年建成一批、开工一批、再谋划一批。

值得关注的是,在实施“六千六万”行动中,温州挂出了清晰的作战图。增收:千村经济“消薄”防滑,万元农民收入新增;产业:千亿社会资本下乡进村,万家农业经营主体提质。

广袤乡野,蓝图绘就——

未来5年,温州在确保所有村集体经济年总收入10万元以上且年经营性收入不低于5万元的基础上,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总和比2016年翻一番。从创业带动就业、深入实施农民持股计划、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完善农民利益保护机制等方面入手,力争5年时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新增1万元。

未来5年,全市吸引1000亿元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投向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休闲旅游品质工程和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工程。

听,大地律动是春声;看,乡村振兴正当时——挖机挥舞臂膀,工程车来回穿梭,永嘉481个村级集体经济项目集中开工,泰顺117个村级集体经济项目紧扣高质量标准全面摆擂……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伴随着又一年春天的脚步,温州凝聚磅礴力量、激荡发展豪情,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姿态,托起乡村美好生活。

(本版图片由永嘉县委宣传部提供)评分12345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900号

第三篇:假军人落网记 浙江日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00019版:政治纵深·法治 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导航

隐秘难现 还是视而不见

假军人落网记

雷人篇

雷事篇 收藏

推荐 打印 放大 缩小 还原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携“中央密令”到公安局捞人— 假军人落网记

核心提示:

军人在人们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尊严。然而,最近竟然有伙犯罪分子冒充军人,谎称是中央军委下属的保密机构,携带假造的“中央密令”,要求警方移交此前被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企图变相“劫狱”,没想到当场被警方识破并全部抓获。

日前,央视《焦点访谈》曝光了一起假军人“劫狱”,却自投罗网成瓮中之鳖的事件。据初步调查,这个假军官集团流窜全国,以帮助上军校和办理采砂证等为幌子,共诈骗近千万元现金和价值200万元的黄金。本报特将《焦点访谈》报道实录如下(略有删减)。 奇:

山寨军人很嚣张

他们身穿军装,肩戴军衔,看上去是军人。前些天,这群人出现在山东苍山县公安局里。他们一进门就开口说,要找局长。他们是谁?又为什么事情而来?

11月5日上午10时,山东临沂苍山县公安局来了一群不速之客,一辆无牌奥迪越野车和一辆无牌别克小轿车闯过了门岗,直接停在了公安局办公楼前,车上下来5个身着军装的人,排着队走进公安局接待室,随后又到了政委的办公室。

“你懂不懂保密法,懂不懂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干什么?回避回避,领导来了,留个资料,其他人都回避。”这些“军人”一到办公室就吆喝着。

这5个身着军装的人,肩戴大校、上校等不同的军衔,手持军官证,自称来自一个特殊监督机构,说这是一个秘密机关,隶属于中央警卫局。这一次,他们是来协调一起案子,代替首长向公安局长传达一项机密命令,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听。

从拍摄画面可以看出,这几个人等级分明,两个军衔较低的年轻人身材挺拔,看上去像是警卫人员,一直在维持现场秩序。一个夹公文包的大校是几个人中军衔最高的,正襟危坐,言语不多,神情严肃。而一个军衔是上校的人,一直十分嚣张,不断斥责在场的人。

有高级领导、中层干部、警卫员,这5个人的团队看上去还确实有些唬人,不过他们的行为举止还是引起了警方的怀疑。

“第一,上级机关到下级机关说话,一般态度和蔼,不应该这么强硬和生硬;第二,移交案件,正常是由上级公安机关或当地的武装部门来进行衔接。”苍山县公安局局长蔡纯良说。

惊: 胆大包天捞同伙

警方决定,先陪着他们,看看他们葫芦里到底卖什么药。为了取证,警方安排了摄像人员进行拍摄,却遭到了阻拦,其中那个佩戴上校军衔的人,还立刻给他“首长”打电话。

“首长,我们已经到了周政委的办公室,他安排了媒体记者,还有很多人。现在我们在清场,马上让他们出去,马上执行命令,快点!”这名“军人”边拿手机边说。

为了核查这5个人的身份,警方请来了当地武装部部长。可这名气势汹汹、一直在跟“首长”通话的“上校”看了一眼,很不客气:“这个章,你认识吗?”

“不认识。”武装部长答道。

“仔细看,核对一下。”这名“上校”仍然边说边打电话:“首长,请指示,外面的人还很多,我刚才问了武装部杨部长,查一下。”

他们的身份到底是真是假?究竟有没有这个特殊监督机构?警方一方面与他们周旋,一方面暗地里和相关部门核查。这时,夹着公文包、一脸镇定的“大校”坐了下来。

“我只等你们的蔡局长。”另一名“军人”与现场的苍山县公安局政委周振周旋起来。

“我们局长正往回赶,现在陪着市里主要领导在检查。”

听说局长并不在局里,“军人”把手中的电话递给了政委,说首长要与政委直接通话:“接电话,免提。”

电话另一头传出声音:“我派他们执行一项机密任务,只能向蔡局长一个人传达。”

这时,民警让他们再去接待室等一会,“军人”们却说,到大门口等。

“当时,我意识到他们要逃跑,我就大声请他们到接待室去,让周围的民警提高警惕。”周振说,为了彻底弄清他们的身份,必须将他们控制在办公楼内。这时,这群人想推开警察,不过在多名警察的阻拦下,他们只得回身进入接待室。

此时,这群人的态度与此前截然不同,软化了下来,既没法与政委见面,又没法脱身,5个人只得默默地坐在接待室内,神情越来越不安。1个小时后,警方得到了相关单位传来的消息:这5个人确实是冒牌货。民警立刻对他们以及留在车内的一名人员实施了抓捕,在两辆无牌车的后备箱内,警方查获了长刀、军装、军衔等物品。至此,这场荒诞的闹剧终于结束。

不过,这些人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地演这么一出戏,他们要传达的“密令”到底是什么呢?

“这些人的目的是为了‘营救’前段时间被抓获的诈骗犯罪嫌疑人。”周振说。

原来,今年7月,警方抓获了犯罪嫌疑人徐永启,他假扮军人诈骗200万元。这个徐永启,正是这伙人的同伙。看到徐永启进了看守所,同伙们坐不住了,于是上演了这出荒诞戏, 他们甚至还计划绑架公安局局长。

“他们来之前,计划把徐永启带回去,万一失败,就把我们局长劫持走,然后强迫局长下达释放徐永启的命令。”苍山县公安局刑侦大队长潘云峰说。

事实上,这伙人所称的神秘的监督机构,完全是他们虚构出来的。

经过调查,这伙人从2010年以来就假冒军人实施诈骗,一共有15个人。他们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电话中的那个所谓的首长就是团伙头目,名叫周长胜,自封特种部队总司令,代号金钱豹,身在武汉。而那个夹着公文包的假大校名叫顾欣,代号东北豹,一直打电话联系的假上校名叫刘典爱,代号亚洲豹。其他人也都有各自的角色分工和代号。 喜: 坑蒙拐骗难遁形

在广西梧州的一个公园内,警方找到这团伙的老巢。这个装修豪华的小院里,各种训练设施一应俱全,俨然就是一个军官培训基地。

在这里,全部实施军事化管理,成员在上班时间全部穿军装,宿舍也模仿部队。

据介绍,他们还制定了严格的三条制度:第一,必须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严格保密;第二,假如你做不到,你就按第一条去执行;第三,假如你不理解、想不通,还是按照第一条执行。

这样做其实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团伙成员模仿军人更像一些,以便成功诈骗。此后,警方将广西、湖北的犯罪嫌疑人全部抓获归案。经过调查,这伙人制作了军官证等假证件,持伪造公文,购买了军装和军衔标志。

据了解,周长胜等人以买黄金、安排孩子入伍、提干、上军校等为名,冒充军官诈骗多人,涉嫌诈骗金额近650万元。犯罪嫌疑人徐永启冒充中央“九三学社招商办负责人”、“中央办公厅秘书长”、“第三档案室总指挥”等身份,先后两次诈骗居民马某200万元,目前犯罪嫌疑人徐永启已被移交起诉,其他14人均已被刑事拘留,案件还在进一步侦查当中。

纵观这几年利用军人身份骗钱骗色案件,形形色色,不一而足。不法分子利用人们对军人的信任和尊敬,大张旗鼓,招摇撞骗。这些诈骗分子心存侥幸,自认为装腔作势有一套,蒙骗不成还可以一逃了之。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其实,这些骗子的骗术并不复杂,别管他们号称能办多大的事,打出的名号有多唬人,人们只要按法律办事,就不会被他们钻空子。

■新闻链接

近年来,冒充军人、军官行骗的案件屡见不鲜。

●2013年6月13日,南宁市街头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方当事人陈明殴打另一方当事人,陈明出示军官证要求交警不要处理自己,引发群众不满。经调查,陈明军人的身份是伪造的。7月15日,南宁市西乡塘区人民法院对持有、使用假冒军车牌证,涉嫌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的陈明进行一审判决,判处有期徒刑6年,剥夺政治权利1年。

●2010年开始,犯罪嫌疑人廖和平假冒中央军委的少将,并且声称自己是某中央领导的女婿,借此身份到处招摇撞骗,两年时间里诈骗300多万元,被公安机关擒拿归案。

●2005年以来,初中文化的犯罪嫌疑人董宪维号称自己是总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以办理考学提干、晋职调动、转业安置,甚至是摆平官司等名义,在全国各地骗取钱财380多万元。目前,董宪维被公安机关抓获。评分 1 2 3 4 5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帮助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第四篇:生态南浔 魅力水乡    浙江日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00004版:专版

上一版 文章导航

生态南浔 魅力水乡 收藏 推荐 打印 放大 缩小 还原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生态南浔 魅力水乡

河街相交桥梁通便,黛瓦粉墙绿柳拂水。

这是一片河流纵横、湖漾密布的江南水乡,“桑基鱼塘”成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所肯定的我国唯一保留完整的传统生态农业模式。

这里有一座“中西合璧、林水相依”的“江南大宅门”,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张石铭故居里蕴含着古韵悠悠的江南园林文化。

这方环境优美、魅力别具的土地,就是著名作家徐迟先生曾用了“66个水晶晶”来形容的故乡——南浔。

为了坚守这片片秀水的灵动,南浔人步履不停:多年来,南浔区紧紧围绕“生态立区”战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清丽、富裕、乐居的现代化生态型水乡魅力之城正展现在世人眼前。

生态环境保护有方

界境桥港不长,只有5公里。昔日,因为一水分隔两地,这是一条典型的“两不管”黑臭河。如今,南浔区、桐乡市联手治水,建立了全省首个跨地市交界区域水环境治理联席工作机制,形成了联动一体化、联防责任制、联治高效化、联商常态化的跨区域治水模式,通过拆违、截污、清淤、绿化,使小河重现生机。

最近,南浔区环保局执法检查中发现交界河道周墅塘港距桐乡境内150米处存在生活污水直排现象,界境桥港距桐乡境内500米处有一处生猪养殖场,立即向桐乡市“五水共治”指挥部办公室发去执法反馈单,桐乡市有关部门立即整治,并将整改结果第一时间反馈南浔区。据了解,两地对跨界河道每月开展综合或联合执法行动不少于一次。

这是南浔区为打赢“五水共治”攻坚战而努力的一个缩影。今年年初,南浔区吹响了“五水共治”集结号,承诺3年投入百亿治水,全面推进“五水共治”,全面实施工业治水、农业治水、城乡生活污水治理、保供水、防洪防涝治理等五大专项行动,并将每月10日确定为“环境综合整治日”,努力重现“水晶晶”的南浔。

“五水共治”,治污先行。如今,南浔大地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三找三整三优”专项行动,即查找臭河、黑河、垃圾河,查找黑烟囱,查找垃圾;整治“三河”,整治黑烟囱,整治垃圾;优化城乡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干部工作作风。并结合当下开展的“重振南浔辉煌”大讨论大实践活动,通过“千名机关干部进百村、清千河、入万家”,对南浔区221个村、22个社区的2248条河道进行“大扫除”,力争到今年底彻底消灭黑臭河、消灭垃圾死角、消灭黑烟囱,实现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除了“五水共治”,今年南浔区还打出了“三改一拆”、“四边三化”、“黑烟囱整治”等一系列环境治理的“组合拳”、“连环招”。今年1~9月,南浔区全面完成390条、269公里的“三河”治理;累计拆除违建生猪养殖场98.7万平方米,完成全年任务的382.78%;拆除温室龟鳖养殖场33.5万平方米,完成全年任务的161.28%;新建污水管网83.19公里,完成全年任务的92.43%。

在这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下,南浔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绿了、空气更清新了,群众的生活也更舒心了。

生态经济绿色崛起

不以GDP论英雄,南浔区在探索生态绿色经济道路上铿锵而行,努力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对立的“魔咒”。

针对印染、造纸、制革、化工这四大环境污染严重的行业,南浔铁腕治理。今年1~9月,已完成“四大行业”整治52家,累计淘汰关停“低小散”企业969家,完成全年任务的88.14%和175.83%。按照污水排放“总量控制、单位提升”的原则,突出对排污企业、不符合产业导向的“低小散”企业分步分类进行淘汰。

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南浔区更是不断发力。2010年至2013年,南浔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比例从9.1∶63.8∶27.1调整到8.3∶61.1∶30.6,产业结构实现合理优化。生态工业园内,初步形成了以久盛等企业为龙头、规模超百亿的木地板产业集群和电梯产业集群,生物医药、新能源、先进装备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快速发展。

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南浔的一大特色,目前全区已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有效面积26.85万亩,主要农、水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养殖)面积的比重达到64.19%。特别是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成功创建省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区。同时,累计完成了9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项目,这些项目由纯粹的“单打农业”走上了一条“农、工、文、旅”齐头并进的产业发展之路,集高技术含量、绿色、低碳、环保、节能、零排放于一体,带动了农民致富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此外,南浔的休闲生态农业也逐步兴起,荻港渔庄、青藤葡萄园等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而因生态优势蓬勃发展起来的旅游业,更是南浔人的骄傲。南浔区保护和继承“魅力水乡”特质,以“宜人居住”的文化生态环境理念深入发展生态旅游,南浔古镇顺利通过国家5A级景区资源景观价值评审。以菱湖为中心的近6万亩桑地和近15万亩鱼塘,育桑和养鱼,相连相倚,相辅相成,是有着千年历史传统的桑基鱼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肯定其为我国唯一保留完整的传统生态农业模式。总面积3000亩的南商林漾水面洁净开阔,水色与水质良好。2A级含山风景区成为周边地区为数不多的以山为开发重点的旅游资源,含山蚕花节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重点旅游节庆活动。据统计,今年1~9月,南浔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1.99亿元,游客639.71万人次,分别同比增长16.55%和13.64%。

生态,是南浔蓄积的后发能量。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下,在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保护和发展的前提下,南浔区深挖生态资源,培育绿色经济,向生态要幸福,让生态成为富民强区的最优势资源。 生态文化深入人心

走进南浔区练市镇荃步村,宽阔的街道,浓密的香樟,漂亮的公园,整齐的店面,清清的河水,让人耳目一新。在这里,乡村风情和城市元素水乳交融,原本普通的水乡村落成了城里人向往的休闲好去处。

在南浔,像荃步村这样的“魅力水乡”还有很多。去年以来,南浔区结合“三改一拆”、“四边三化”、“水环境整治”等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加快推进全区“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构建“天蓝、水清、景美”的生态环境,有力彰显了“中国魅力水乡”的生态品牌特色,使生态文化深入人心。南浔镇柏树村、永联村结合“美丽乡村路”建设,已基本形成了一村一景观、一路一风情;双林镇花城村结合双新线、墙莫线两条重要示范带贯穿全村的实际,大力推进公路沿线绿化工作;菱湖镇新庙里村对保留点朱家坝自然村修旧如旧,打造湖州城南水乡特色村;和孚镇荻港村1007亩“桑基鱼塘”农业文化遗产核心保护区的保护、利用、开发工作正在着力推进。

天刚蒙蒙亮,南浔区善琏镇和平村的姚志成就来到村里还在建设中的农民休闲公园,看着自己捐赠给村里的那棵朴树,树梢上抽出了细嫩的叶芽,他脸上绽出宽慰的笑容。

今年,和平村拉开了创建湖州市美丽乡村的大幕,姚志成家的土地流转给村里建造公共服务设施,家里一棵朴树的去留成了他的心病。后来,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建议下,姚志成把树捐给了村里的农民休闲公园。

姚志成的捐树行动让村民们受到启发,纷纷效仿,大家都主动要求把在道路拓宽、公共设施建设中需要移植的树木和不宜再种养在自家土地上的树木捐献给村里。这一棵棵树代表着村民们一颗颗爱心,也代表着生态文明的扎根在心。

而在城镇,“生态南浔”建设日渐丰满,低碳生活已在南浔深入人心;节约水电,已成为南浔人的自觉行为。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已成为南浔人共同的理念。

为老百姓创一个魅力水乡、生态南浔,为老百姓建一个美好家园、宜居南浔,一直是区委、区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标。如今,老百姓更加能体会到由于政府不断加强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家园正不断变美。据悉,南浔区已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镇5个,省级生态镇实现全覆盖,成功创建美丽乡村67个,中国魅力水乡示范村22个。与此同时,“绿色系列”创建氛围浓厚,截至目前,全区共创建省级绿色学校14所、省级绿色社区5家、省级绿色企业13家、省级绿色医院3家。

随着南浔“生态立区”的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的理念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地沁润着南浔人民的心田。一副“生态立区、美丽南浔”的绿色绘卷正在逐渐绽放她的流光溢彩,水乡古镇的绿色梦正在逐步实现。评分

1 2 3 4 5关闭

关闭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第五篇:田园牧歌唱响和谐农村社区 浙江日报

田园牧歌唱响和谐农村社区

浙江日报

田园牧歌唱响和谐农村社区 杭州评出首批“最美田园社区”

本报记者 胡芸 周洲 见习记者 孙莉 通讯员 张海煦 徐林玲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唐诗宋词里的咏叹,是古人对田园的眷恋。但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梦中田园似乎渐行渐远,“耕读传家”的景象越发模糊。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5年来,以田园社区建设为抓手,杭州持续进行着一场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探索。2012年,杭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创建“田园社区”,构建乡土特色和田园风光为基础的农村社区治理与服务体系。2016年,杭州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创新提升农村社区“新经济、新治理、新环境、新服务、新文化”等五大空间,推进田园社区建设。

经过层层考核,近日,杭州首批市级“最美田园社区”诞生,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等一批历史文化深厚、生态环境良好、宜居宜业的农村社区入选。到2018年,全市田园社区示范村要达到300个。

田园社区创建,如何避免千区一面?如何做到宜居又宜业?或许从“最美田园社区”入选者的实践中,能寻找到答案。

特色产业 耕耘未来

背山面水,林深竹茂,富阳区东洲街道黄公望村早已是近悦远来的田园古邑。660多年前,元代画家黄公望在这里绘就了充满传奇色彩的《富春山居图》。

青山不语、江水依旧,整个村子传承延续了浓浓的书画气息。村里不仅有缘竹坊书画创作基地、美术家协会创作基地,就连步行街的长条形路灯的立面,都是一幅幅水墨山水画。

在黄公望纪念馆出口处有一间书房,里面备了文房四宝,游客可以直接提笔作画或写字。

规划路线、定制套餐……这几天,民宿老板朱梅娟正在为下个月接待辽宁的一个书法家团队精心准备着。去年,朱梅娟接待的近千名客人里,超过20%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界人士和爱好者。“这些都是书画家送的字画,已经有50多幅了。”朱梅娟打算新增一个书画陈列室,专门展出客人的字画。

村党委书记王忠升告诉记者,现在许多国内外艺术爱好者来到黄公望村度假,在农家乐吃饭,到黄公望纪念馆参观,在农家画室作画,傍晚到富春江边散步。朱梅娟说:“三层楼的房子,订单都已经排到11月了。”

随着知名度越来越大,大量游客涌入黄公望村。2016年接待游客超35万人。黄公望全村已有15家农家乐,39家民宿,主打文化牌。民宿都专门开辟书画区,部分整幢出租给书画家。

黄公望和《富春山居图》, 是宝贵且不可多得的文化旅游资源,黄公望村人十分清楚。他们邀请浙江省林学院等专业机构,绘制村庄规划,累计投入8000余万元进行软硬件设施改善,地下的污水纳管了、电线杆入地了……村庄环境美化,人居环境提升。

沿着穿村而过的凤林溪,两岸白墙黛瓦、民宿林立。2016年,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新增15家民宿,是过去5年总和的近两倍;接待省内外游客11万余人次,比3年前翻一番。“拆猪圈、建沼气池,流转土地、建起果园”,下姜村形成了民宿经济、新型农业经济、农村旅游经济、农民文化产业等新经济业态。

“很多人对农村社区的理解有误区,以为就是把农村变成城市,这不是田园社区创建的方向。”杭州市民政局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处处长葛卫平表示。

田园社区应集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功能,聚焦旅游、养老、金融、文化创意等新产业,融合城市休闲人口和农村户籍人口。葛卫平认为,“它与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方向、‘逆城市化’发展趋势不谋而合。”

这段时间,黄公望村正在为中国美院西湖画室项目做最后的冲刺。王忠升希望把黄公望村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未来能够吸引更多的书画家、书画爱好者来到这里创作写生。”

社区自治 人人共享

如果说,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黄公望村气质与魅力,那么,契合乡村的治理模式,有助农村社区更健康平稳地成长。

已是初秋,余杭区径山镇的小古城村却忙得火热。一大清早,两辆大巴开进了小古城村,河南三门峡考察团来村里学习取经,村党委书记林国荣早已等候多时,热情地带领参观;中午时分,刚送走他们,北京大兴区的参观团又远道而来。 全国各地的取经者纷至沓来。小古城村里到底有啥“镇村之宝”?在小古城村当了27年村干部的林国荣脱口而出:“我们探索出自下而上的村务运行机制,全村和谐稳定了,村民获得感满满。”

早在2005年,小古城村就成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006年,又被授予“全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基层民主治理一直走在前列。说起这几年的变化,林国荣印象最深的就是村民的参与意识从 “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去年,小古城村召开了5次村民代表大会,涉及道路拓宽、老年活动室建设等一系列民生实事。这些民生实事,都遵循着一个“流程”——每年正月二十前,各村民组协商确定申报项目;村干部实地调研后开会讨论形成会议纪要;村民代表表决、全村公示,无异议后组织实施。

这套“民生实事申报制”非常有用,林国荣说,村民有了充分话语权,主动参与的热情日渐高涨。小古城村俞三组共有50余名老人,从召开户主会议、上报村两委,再到村民票决公示, 老年活动室的建成仅花了半年时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富阳区春江街道八一村巧用村规民约规范村民建房实现无一处违章。2015年,八一村对村规民约再次作了修订完善。内容包含了村风民风、生态环境、平安建设、计划生育、民主管理、建房与土地管理、户籍管理等方面,在内容上更接地气,推行上更顺畅,依法治村、以德治村更深入人心。

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流入和定居田园社区,农村社区的服务需求日益精细化和多元化。

杭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完善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组织为基础、农村居民广泛参与、各类社区组织互动合作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是田园社区在深化农村社会治理更现代化方面的有益探索。

城乡一体 有情社区

临近中午时分,建德市乾潭镇幸福村的老何慢悠悠地来到幸福村老年食堂,点了一个红烧肉,一个青菜,一碗西红柿蛋汤,享受优惠的午餐。

全村1818人,每4位村民中就有一位老人。面对人口老龄化,幸福村实施“提升养老品质”工程,以实现村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依”。

在杭州田园社区的体系设计中,着力提升农村服务更精细化,把增进农村居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水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幸福村的老年照料中心选址在中心公园的黄金位置,面积从90平方米逐渐拓展到600平方米,功能设施也越来越完善,老年食堂、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棋牌室等一应俱全。70岁以上的老人花3元就能吃上中、晚两餐,为一荤两素一汤,这一价格已经多年未变。幸福村党支部书记徐益民介绍,在外子女都希望食堂能继续办下去,全村自发捐款累计已达40多万元。

老年食堂边,是村里有名的“爱心菜地”。老人在菜地里认领包干区,一年四季不间断地耕种。“设立‘爱心菜地’,希望能够形成邻里互助的氛围,老人们也能舒活筋骨。”徐益民说。 “每年,我们还会评比‘好邻居’‘清洁庭院’‘和谐家庭’等奖项,大家都特别珍惜这份荣誉。”周淳建是幸福村的文化站站长,村里特别注重孝文化的培养,倡导献爱心、尽孝心,形成了浓厚的敬老、爱老的和谐氛围。

在杭州的外桐坞村,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融入村里,当地居民中有不少向艺术家学习画画,开始从事艺术工作。2013年起,村里成立了本地村民组成的“画外桐坞梦里书乡”书画社,目前共有家农民会员53人。邀请老师入驻开出书画课程,不定时举办村民书画展,极大地促进了艺术家与村民的融合。

城乡一体化的实质是城乡融合发展,田园社区为城乡居民融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评分12345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900号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易商起义范文下一篇:中国硅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