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关系人口老龄化论文

2022-04-30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代际关系人口老龄化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成本上涨和经济潜在增速下降,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和人口再生产规律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采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青岛市相关统计数据,研究青岛市人口老龄化特征,对青岛市2025年和2030年的人口老龄化指标进行预测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青岛市存在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外来老龄人口增多,老龄人口慢性病增多等问题。

代际关系人口老龄化论文 篇1:

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摘要] 民族地区由于社会发展的区域差异,步入老年社会后,会面临更大的困难,若不能及时妥善解决,极可能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本文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影响及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应对老龄化问题的路径与措施。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

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水平并不一致,而且其老龄化过程也不完全同步,就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地区其老龄化程度和趋势表现也不相同,同一地区各个民族老龄化程度和趋势也不尽相同。所以,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情况十分复杂。

具体来讲,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我国一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低,人口年龄结构还处于年轻型。青海玉树自治州1982年老年人口比重为6.10%,1990年为5.81%。而根据1990年~2050年青海人口老龄化预测,2000年全省老年人口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4.62%,2005年为5.64%,2010年为6.38%,2050年为14.46%。从2000年四川民族地区年龄构成看,人口年龄结构大多处于年轻型。例如凉山州、阿坝州、甘孜州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分别是5.12%、5.36%、5.48%。有的民族地区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镇的水平,这可能与乡村少数民族年轻人口流动、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提高,城市打工和做生意比较收益的刺激,使农村有较高文程度的青年移居到城市等有关。

第二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我国少部分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惯性等影响,还处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四川德格县更庆镇城区人口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属于年轻型人口,而农村的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则达到了成年型人口,所以,从全镇总体看,应该属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

第三种类型:有的民族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广西壮族自治区就很早进入了老龄化阶段,1995年广西65岁以上占总人口比例6.61%,1996年为7.06%,1997年为7.62%,1998年为7.52%,1999年为7.95%,2000年为7.12%。由此可见,广西是在1996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新疆石河子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也基本进入老年型。20世纪80年代至今,石河子地区200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达11.70%,2003年已升至15.43%。因此,石河子地区已步入老年人口社会,而且呈现逐年递进上升的趋势。

贵州黔东南州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具有代表性。第五次人口普查时, 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23万人,人口老龄化问题将突出的表现为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且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将逐年增加,到2010年将达到53.09万,其老年人口系数也将达到12.7%。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具有较大差异性。从发展趋势看,人口年龄结构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其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而人口年龄结构未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也必然发展到老龄化阶段,而且这个过程发展很快。所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影响分析

1.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民族地区国民收入分配及再分配、投资、消费、储蓄、税收、财政支出带来相关影响。

第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赡养功能的发挥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必然使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不足。同时,民族地区老龄化加快,使本来不太富裕的家庭增加更沉重的负担,也必然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和谐、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代际关系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又必然使民族地区城镇职工退休人员增加,从而对在职人员收入产生影响,也必然加重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民族地区农村老人子女负担,从而导致两代人利益分配的矛盾。此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就可能增大民族地区反贫困难度。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都会对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第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传统伦理和社会心理产生冲击。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逐渐形成了尊老的传统美德,也就形成了家庭“养儿防老”、“养儿送终”的道德理念,也深深扎根于民族地区各民族人们心里。然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老人和子女心理受到冲击,也会使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整个社会心理受到冲击。

2.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也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某些积极影响,比如它可以促使民族地区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同时,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快,对出生率也会产生影响,对可能对推动教育水平提高和计划生育工作产生积极作用。此外,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可以促使民族地区老年市场形成和老年产业发展。

由上可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从多方面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影响,但从长期趋势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三、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和对策措施

1.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民族地区突出的“未富先老”问题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利,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路径只能走可持續发展道路,才能真正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

2.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措施

第一,转变观念,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制定科学的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保持民族地区人口稳定适度增长。民族地区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人口老龄化发展很不平衡。加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一旦进入老龄化,“未富先老”必然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对民族地区稳定与和谐产生极大危害。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未雨绸缪,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

第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缓解“未富先老”带来的巨大压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民族地区经济不发展,就无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对经济本来就落后的民族地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重要和急迫。

第三,确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养老模式和社会保障体系,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一方面,要发挥家庭养老为主的功能,贯彻“以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区城镇,国家和企业要承担养老责任,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在民族地区农村,推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要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生育保险等,积极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等项目以及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

第四,建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农村和城市的老年服务体系,加强机构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必须加大民族地区城市和老有所养,农村社区环境、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和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加强其硬件、软件建设,使民族地区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可以变人口压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可以带来经济社会效益,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此外,弘扬少数民族传统的孝文化,构筑符合民族地区老年人生存的社会伦理环境也是民族地区尤其是农村养老的现实选择。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有其自身特点,而且发展迅速,已给或将给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面临诸多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同时,把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针对民族地区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从而为民族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作者:陶斯文 陈明立

代际关系人口老龄化论文 篇2:

基于问题导向的青岛市人口老龄化 现状、趋势及对策研究

[摘 要]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成本上涨和经济潜在增速下降,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和人口再生产规律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采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青岛市相关统计数据,研究青岛市人口老龄化特征,对青岛市2025年和2030年的人口老龄化指标进行预测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青岛市存在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外来老龄人口增多,老龄人口慢性病增多等问题。青岛市应对人口老龄化面临的主要挑战为:地区和城乡差异显著,养老成本不断提高,结构性看病难,养老机制不健全,家庭养老低质低效,老年精神文化建設需求和现有基础设施建设不匹配等。建议青岛市打造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示范城市,从健全养老服务和老年人医疗健康保障体系入手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感,大力培育银发经济,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应对建议

Study on current situation, trend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opulation aging in Qingdao from problem-oriented perspective

JIANG Ming, NI Li-qu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

Key words:population aging; demographic dividend; suggestions

一、研究背景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呈现变化速度快和区域不平衡等特点。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劳动人口减少、发展动能减弱、公共服务供给压力增大、社会保障负担加重、社会代际矛盾增加等挑战。但是应当看到,人口老龄化也带来了老年健康需求持续增大、老龄产业前景广阔等发展机遇。

在人口老龄化持续加重的背景下,学界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展开了研究和讨论。一些学者研究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杨菊华等采用时空双重比较视角,梳理了新中国70年来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历程,浅析了基本原因[1]。龚锋等通过构建OLG模型探讨了人口老龄化与财政可持续性的关系,认为延长退休年龄和扶持老龄产业发展都是老龄化社会改善财政可持续性的重要途径[2]。汪伟等构建了一个三期世代交替模型,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寿命延长带来的正效应会相对减弱而老年负担效应会增强[3]。郑伟等采用分要素预测法分析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征和趋势,探讨其对经济增长的潜在影响[4]。陈明华等发现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非均衡空间分布特征,长期来看我国老龄化地区差异呈逐渐扩大趋势[5]。

另外一些研究集中讨论了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何冬梅等研究了不断加速、深化的人口老龄化会对转型时期的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6]。吴石英以1993—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建立了消费函数,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7]。张鹏飞等基于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发展背景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支出对财政负担的影响[8]。刘佳等分析了青岛市养老地产发展适宜性指数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指出养老地产受到旅游环境、养老设施和房产价格的综合影响[9]。王有鑫等通过建立跨期迭代模型,证明了老龄化程度高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商品上具有出口比较优势[10]。邹瑾等通过结构性视角,用面板协整检验证明了人口老龄化对房价波动存在长期影响[11]。汪伟等通过构建多维产业升级指标,从五个方面归纳总结了人口老龄化引起产业结构转变的理论机制[12]。陈卫民等实证研究了人口老龄化达到一定程度后,会通过消费路径推动服务业比重提升[13]。

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一些学者提出了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治理措施。郝福庆等提出我国应从夯实财富储备、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完善健康和养老服务体系等方面积极完善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引导和制度建设[14]。胡湛等提出中国老龄社会的治理选择应实现从碎片化管理向整体性治理、从聚焦于老年人口向强调全人口全生命周期的转变[15]。陆杰华等认为我国需要从基本国策的层面对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顶层设计和思考[16]。

這些研究成果体现了人口老龄化研究的紧迫性,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带来的经济社会后果,并提出了积极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思路和战略举措。本文拟以青岛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普”)数据和青岛市相关统计数据,分析青岛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及积极应对的策略。本文的主要贡献可能在于:一是通过分析青岛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和问题,提出人口老龄化将会影响青岛市的城市规划、城市功能、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从城市治理、城市经济的角度分析了人口老龄化问题;二是转变观念,摒弃将人口老龄化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负担的传统观念,从积极应对角度提出青岛市应打造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示范城市的总体思路。

二、青岛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一)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

青岛市2020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为2042649人,占比20.2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29813人,占比14.20%。青岛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其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见图1)。

(二)外来老龄人口增多

外来老龄人口来青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青岛市大力推行人才引进政策,促使外省市来青人才规模迅速扩大。随着外来人才扎根青岛,其二代子女出生抚养问题也逐渐凸显,而外来人才的父母等长辈来青隔代抚养孙子女,增大了青岛市外来老龄人口规模。二是越来越多外省市老年人选择青岛作为养老的目的地,导致青岛市外来老龄人口规模增长。青岛市气候生态宜人、经济发展较好、社会安全稳定、城市生活节奏相比北上广较慢,尤其是沿海区域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吸引了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外来老年人来青购房养老康养(见图2、图3)。

由图3可见,青岛市分区市外来老龄人口的来青原因中,照顾孙子女的比例明显高于康养占比。其中,市南区、黄岛区、崂山区等区市由于经济、环境、医疗等配套水平较高,康养占比较高,而其他区市,特别是即墨区、胶州市、平度市和莱西市,来青老龄人口照顾孙子女的占比较高。

(三)老龄人口慢性病增多

当前中国老年人疾病已经转变为以慢性病为主的疾病,且老龄人口平均年龄在逐渐增大。青岛市2020年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健康状况统计结果见图4、图5。

由图4可见,青岛市10.98%的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存在身体不健康的状况,其中生活不能自理的占2.56%,约22.5万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龄人口需要子女轮流照顾或者进入社会养老机构由专人照看。

由图5可见,青岛市老龄人口集中在城镇,黄岛区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数最多,平度市不健康人口数最多。另外,老龄人口随着平均年龄逐渐增大,常患疾病也在增加。未来青岛市患病老龄人口的数量和比例很可能会持续增加,这对卫生服务体系和老年照护体系都会形成较大压力。

(四)劳动人口规模下降

随着青岛市老龄人口规模的扩大,青岛市劳动就业人口规模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对青岛市经济发展的潜在影响逐步增大。2010—2020年青岛市15~59岁人口占比下降5.9个百分点。对比青岛市分区市劳动力人口变化比例(见图6)可见,青岛市各区市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到2020年都有所下降。黄岛区、市南区、市北区下降最多,分别下降9.76%、9.28%、8.75%;李沧区、平度市、崂山区和莱西市劳动人口降幅也较大,介于6.32%~6.92%;城阳区和即墨区降幅较小,都在4%以下。劳动人口规模的下降趋势表明青岛将会迎来更高的劳动力成本,从而导致经济潜在增速放缓。

(五)老年人口收入结构不均衡及区域差异明显

当前青岛市各区市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的收入结构并不均衡,市区的老年人收入相对稳定有保障,而农村老年人多以劳动收入或者靠子女供养生活,其收入来源极不稳定。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的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收入以离退休养老金为主,其他收入较少;而黄岛区、即墨区、胶州市、平度市和莱西市等区市老龄人口的收入,以劳动收入和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情况为主。收入结构和来源的不同也会造成相应的老龄人口消费观念的不同。相比于农村收入不稳定的老龄人口,市区的离退休老年人更愿意进入养老机构养老。因此,针对不同区市表现出的老龄人口收入结构所产生的消费需求,建设相应的养老服务硬件设施,是未来青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向。

三、青岛市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

本文选取2020年“七普”青岛市常住人口作为人口预测的基期数据,对青岛人口总量结构的增长进行预测分析。从自然增长的发展预期看,“十四五”期间乃至未来10年内,青岛市人口出生率的变动趋于稳定,对应的总和生育率基本维持在1.3左右。在高中低三种人口预测场景下,人口总和生育率均维持这个水平。同时,基于医疗卫生等条件在短期内不会出现明显改变的预期,设定不同方案下各年龄段的人口死亡概率基本维持当前水平。人口机械增长的预测场景分别设定为:低方案—保持现有机械增长水平;中方案—采用增长预测参考值并考虑衰减;高方案—采用增长预测参考值并持续保持。

根据青岛市卫生健康委的公开数据,2020年青岛市人均预期寿命为81.5岁(其中男性预期寿命约为78.7岁,女性预期寿命约为84.3岁)。另根据《青岛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的目标,将81.8岁设定为2025年时的人均预期寿命,以0.06作为人口预期寿命年均增幅的参考值。基于以上数据可推算出青岛2020—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2025年,男性为79岁,女性为84.6岁;2030年,男性为79.3岁,女性为84.9岁。死亡模式基于以往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根据平均预期寿命确定相应的分年龄死亡率,选择寇尔-德曼生命量表的西区死亡模式进行预测。生育模式采用反映我国随时间变动的特定标准化生育模式,采用中国通用的生育模式表。出生性别比设定为105。总和生育率设定为1.3。遷移水平即机械增长规模,采用由低中高三种预测情景下的人口机械增长测算数据。迁移模式即迁入人群中各年龄人员的占比情况,默认的迁入人口主要集中在15~40岁,平均年龄约为26.61岁,男女比例接近1:1。

借助PADIS-INT软件,将青岛市及各区市2020年常住人口规模、年龄性别结构作为起始数据指标,输入高、中、低方案不同场景下的总和生育率、预期寿命、死亡模式、迁移模式等多项参数,输入基于前文分析所设定的人口迁移规模测算值,得到青岛市2025年常住人口规模预测结果(见表1)。

根据表1的预测结果,“十四五”期间青岛市劳动力资源占比下降、老龄化问题加重的趋势恐将难以扭转。但是,根据中、高方案,如果大量吸引外来人口(尤其是青年人口)流入青岛市,对提升劳动力人口占比、减缓老龄化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其中高方案的效果最为明显。除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和老龄化问题之外,“十四五”期间,青岛市人口发展还面临“一老一小”人口抚养压力较大、劳动力内部结构老化等问题。

表2展示了本文对青岛市2030年人口老龄化情况的预测结果。与“十四五”末相比,老龄化率继续提升(低中高方案下老龄化率分别为28.3%、26.7%、25.42%),人口抚养比压力也相应地进一步增长。中、高方案对中长期人口结构的优化效果较为明显,人口机械增长(尤其是吸引年轻人群流入)对青岛市人口结构优化的重要性得以进一步体现。

四、青岛市应对人口老龄化面临的挑战

(一)养老成本不断提高,家庭养老负担加重

青岛“十三五”期间“一老”“一小”人口占比均较快提升,户籍人口总抚养比相对“十二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2020年达到47.5%,逼近人口机会窗口期末期,其中青岛人口老龄化占了大部分原因。高人口抚养比将使青岛托育、教育、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承担更大压力,当然高房价、低薪资、高抚养比也会使青岛的年轻人压力加大。

长期以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家文化”一直占据主要地位,老人在家庭中主要由儿女供养,“养儿防老”是传统观念。据“七普”数据统计,青岛市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中有接近27.69%的老年人与子女同住,家庭代际关系相关问题日益凸显。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日益上涨的生活成本导致城市中的年轻人生活压力过大,因而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结构性看病难仍然存在

青岛市农村医疗卫生保障条件与市区仍有差距,重症、急症就医保障仍需增强。从图7青岛市各区市每千人床位数可以看出,医疗机构地区分布不均情况明显。市南区与市北区医疗机构提供床位数最多,分别为每千人15.95张、13.92张,城郊地区床位数相对缺乏。医疗床位是保障老年人疾病得到集中救治的基础载体,床位数短缺会导致住院安排紧张、老年人疾病救治不及时与病症加重等问题。老年人是住院救治的主要人群,所以为老年人提供医疗的硬件条件仍待提高。另外,优质医疗人才资源主要集中于市区几家大型的三甲医院,甚至三甲医院的优秀医疗人才队伍仍然存在短缺,不少卫生院有编无人,村医年龄老化,农村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与群众看病治病需求差距过大。

(三)城乡养老机制不健全

当前城乡养老机制不健全问题主要集中于城乡居民参保积极性不高、企业保障制度衔接不畅等问题。在新形势下,青岛市人口老龄化增速加快,但城乡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主动性并不高。主要原因为:一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工作还有待加强,部分农民对养老保险缺乏深入了解;二是老年人长期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固守子女养老送终的思维而不注重自身积累养老资本;三是部分居民,特别是年纪轻的居民更在乎当前利益,对未来的风险认识不足。

(四)机构服务与居家养老对接较难

由“七普”数据可知,青岛市60岁及以上独居老人占青岛市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的13.89%,其中,有保姆的独居老人仅占青岛市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的0.2%。尽管青岛市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但现实存在如护理人员学历偏低、专业性不高、市场化局面难打开等问题,掣肘青岛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上游采购标准“明升暗降”,以及物价等各项成本不断上升,影响一线护理员的收入;专业人才不足使得青岛居家养老服务整体水平仍存在较大短板;难以与有养老服务需求的客户取得有效联系,是不少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这一系列的难题造成了当前青岛市居家养老与机构服务对接困难的局面。

(五)老年人精神文化建设缺乏配套设施

除了保证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之外,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否丰富对老年人安度晚年以及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影响很大。目前,基层老年文化活动缺少组织,更缺乏场地与设施,老年文化市场发展速度缓慢等相关问题亟待解决。

青岛市目前缺少适合老年人文体活动的场所。老年人需要从集体中找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但目前基层恰恰缺少适合老年人的文体活动。老年人当前的休闲娱乐活动中心相对较少,更多的老年人选择晚间跳广场舞,但是因没有专门的广场舞场地,多数老年人只能在小区门口、停车场等临时场地休闲娱乐。

除了平日的休闲娱乐活动外,兴趣爱好等的进修也是老年人的热门选择。然而,青岛市当前能够提供老年人再教育的学校较少,青岛老年大学的招生人数也远远跟不上需求。

综上,目前老年文化建设不能完全适应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关配套设施亟待完善。

(六)家庭结构变化改变代际关系导致家庭养老低质低效

“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青岛市60岁及以上人口中,14%独居且无保姆帮助,10%住养老机构,接近28%与子女同住。子女的家庭抚养重心越来越向幼儿倾斜,老年人退休后在子女家中持续发挥余热,承担家务、抚养孙辈,这使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受到一定的影响,也使当前的家庭养老模式低质低效。

五、青岛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建议

(一)打造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示范城市

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021年印发的《关于建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机制的通知》提出,争取到2022年在全国发展一批创新活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地区,培育一批带动性强、经济社会效益俱佳的健康养老产业集群,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创新模式和典型经验,探索一批普遍适用、务实管用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举措。青岛市要力争国家级试点,以服务体系、体制机制、要素支持、业态模式、适老环境为重点,积极探索可操作、易适用的人口老龄化对策。

(二)健全养老服务体系

一是创新城市和农村社区养老模式。建议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以家庭为主体、社区为保障、养老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体系,提高养老服务质量。二是进一步规范发展机构养老。鼓励和扶持养老服务机构成为养老专业人员的培养基地,帮助养老服务机构将业务拓展到社区来承接相关养老服务项目。三是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对于存在身体健康和经济困难问题的老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类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对于无儿女等原因导致独居而无人关怀的老人,建议实施独居老人服务计划,包含独居长者转介及服务方案、天然灾害处理流程、酷暑和寒冬关怀服务计划等。

(三)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

一是提高老年人健康服务和管理水平。定期为65岁及以上居民免费进行全面体检,通过医务人员的服务实践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加强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和保障。结合精准扶贫,调动乡村人力资源的积极性,解决照护人员匮乏的难题。青岛市政府还可以委托有关机构开发社区长期照护信息系统,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照护系统的建设。三是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增加的床位重点用于老年、康复、护理、安宁疗护服务。通过“互联网+医疗健康”等打通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四)促进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

一是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充分利用老年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把老年大学的办学延伸到各区市、街道和社区,开创老年教育资源共享的新模式。构建线上学习云平台,充分利用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的远程教育平台,开设远程教育教学收视点。二是提升老年文化体育服务质量。组织开展秧歌舞、广场舞、气排球、乒乓球、健身球、门球、围棋、象棋、麻将等多元化老年人文化体育活动。建议重大文化建设工程有针对性地增加面向老年人的服务内容和资源,公共文化场所为老年人文社团提供免费或者低收费场地。三是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热能。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完善就业、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低龄老年人的作用,探索适合老年人灵活就业的模式。

(五)着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一是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相关政府部门制定涉及老年人切身利益的政策时,必须充分征求老年人的意见。建议司法部门加强对老年人权益的法律保护,争取及时化解家庭财产、儿女赡养、婚姻等方面涉及老年人权益的纠纷,严厉打击信息诈骗、非法集资等严重侵害老年人切身利益的犯罪行为。依法建立适老诉讼服务通道,保障老年人参加诉讼活动的合法权益。二是打造老年宜居环境。政府可以实施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为特殊困难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优化交通信号配时和交通标志标线等交通管理设施,完善行人驻足区、过街安全岛等二次过街设施。提供适老智慧服务,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在居家护理、点餐用餐、健康管理、远程就诊、紧急救助、智慧出行、消防安全、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应用。三是强化社会敬老。实施敬老文化传承和创新工程,在公共交通出行优惠和旅游景点门票减免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老年人优待项目、创新优待老年人方式。

(六)积极培育银发经济

青島市应鼓励和扶持相关养老服务行业积极拓展迎合老年人需求的医疗健康服务、人文娱乐、心理慰藉等服务,真正达到培育养老服务市场的目的。同时可以支持相关养老服务企业努力开发康复器械、食物药材、服装服饰等老年用品,引导商超设立老年用品专区。引导和规范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老年人理财的产品,切实保障老年人财产安全。

(下转第84页)

[参考文献]

杨菊华,王苏苏,刘轶锋. 新中国70年: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分析[J]. 中国人口科学,2019(4):30-42.

龚锋,余锦亮. 人口老龄化、税收负担与财政可持续性[J]. 经济研究,2015 (8):16-30.

汪伟,艾春荣. 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储蓄率的动态演化[J]. 管理世界,2015(6):47-62.

郑伟,林山君,陈凯.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趋势及对经济增长的潜在影响[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 (8):3-20.

陈明华,郝国彩. 中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分解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 (4):136-141.

何冬梅,刘鹏. 人口老龄化、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中介效应模型[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 (1):3-20.

吴石英. 人口年龄结构演变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理论机理与实证检验[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49-55.

张鹏飞,苏畅. 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支出与财政负担[J]. 财政研究,2017(12):33-44.

刘佳,张俊飞. 旅游城市养老地产发展适宜性评价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2):13-18.

王有鑫,赵雅婧. 人口年龄结构与出口比较优势:理论框架和实证经验[J]. 世界经济研究,2016(4):78-93.

邹瑾,于焘华,王大波. 人口老齡化与房价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面板协整模型的实证分析[J]. 金融研究,2015(11):64-79.

汪伟,刘玉飞,彭冬冬. 人口老龄化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15(11):47-61.

陈卫民,施美程. 人口老龄化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需求效应[J]. 人口研究,2014 (5):3-16.

郝福庆,王谈凌,鲍文涵.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思考和政策取向[J]. 宏观经济管理,2019(2):43-47.

胡湛,彭希哲. 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治理选择[J]. 中国社会科学,2018(12):134-155.

陆杰华,郭冉. 从新国情到新国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思考[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5):27-34.

[责任编辑 张桂霞]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18CSJJ37);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QDSKL150734)

[收稿日期]2021-12-14

[作者简介]姜铭(1982-),男,山东青岛人,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博士后。

作者: 姜铭 倪立群

代际关系人口老龄化论文 篇3:

人口老龄化研究简述

摘要国外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老龄人口收入、贫困老龄人口和养老模式三个方面。国内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主要表现为:人口老龄化的特征、成因及其趋势研究;贫困老龄人口研究;养老模式的探究以及老龄人口精神生活研究。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国外 国内 养老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数超过人口总数10%,或65岁以上人口数超过7%,就称其为老龄化国家或老龄化地区。薛连和曾力认为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早在1997年就已经达到了7.03%。目前,我国也处于人口老龄化国家之列。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影响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现在已成为人口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主题。

1 国外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1.1 老龄人口收入研究

克拉克、克瑞普斯和斯潘格勒认为,在美国,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社会保障金已经成为老年人收入最主要的来源,但随着社会保障受益人其他收入的增加,社会保障金在收入中所占的份额急剧下降。舒尔兹分析了1996年65岁及以上老人的收入来源构成:社会保障是主要来源,占40 %,资产收入占18 %,养老金占19%,工资占20%。西方学者指出老年人通常是通货膨胀的受害者。舒尔兹列举了老年人可能受到通货膨胀不利影响五个主要方面。(1)没有随通货膨胀调整的资产价值会贬值;(2)转移支付的收入或其它收入的调整滞后于通货膨胀,其实际收入会减少;(3)工资水平的调整滞后于通货膨胀,实际工资会减少;(4)实际税收负担增加;(5)如果通货膨胀针对构成老年人预算支出的大部分项目,特别是用于计量和调整各种收入来源的指数不能准确反映老年人购买模式,那么老年群体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1.2 贫困老龄人口研究

在美国65岁及以上的老人中,收入低于官方贫困线的人数从1959年的550万下降到1976年的330万,从35.2 %下降到15 %,老年家庭的贫困率下降得尤为显著,从27%下降到8%。莱德勒认为,伴随着收入增加,老年人贫困率急剧下降。

1.3 养老模式研究

发达国家的主导养老模式是社会养老,即通过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来支撑老年人的供养问题,而非由家庭来供养老龄人口。在社会养老方面,发达国家积累了许多经验。例如,美国、日本的许多城市上世纪80年代以来流行的“城市信用”以及在一些发达国家的义工、志愿者活动,其运作模式借鉴了银行的运营机制。

2 国内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2.1 人口老龄化的特征、成因及其趋势研究

(1)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从世界范围看,所有国家老龄化过程都有共同的规律,我国也不例外,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其老龄化有其特殊表现形式。张淇(2005)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不同的特殊表现:一是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二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三是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四是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经济发展水平,出现“未富先老”现象。(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分析。从人口学意义上讲,影响人口老龄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育率下降,老少比上升;二是死亡率下降,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加大。根据我国国情,国内人口学家分析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形成的原因。蒋正华(2005)分析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速发展的原因:一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高生育率的影响,那一阶段出生的婴儿今天已经进入了老年期;二是死亡率急剧下降,平均寿命迅速上升;三是成功的计划生育工作缩减了总人口。(3)国内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预测。人口老龄化问题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内学者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按照谢安(2004)的中方案预测,2025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将达到35520万,占总人口24.6%,老龄化指数将达到84.4%;205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将达到49077万,占总人口34.0%,老龄化指数将达到160.7%。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是一个城乡二元化的国家,人口老龄问题在城市与农村的表现并不完全相同。

2.2 贫困老龄人口研究

老年人口处于身体衰退期,劳动能力开始下降,收入减少,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口更容易陷入贫困。根据老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2)的调查,2002年我国城乡贫困老年人有1010万,其中城镇150万,农村860万。朱庆芳(2005)认为,2003年我国贫困老龄人口为2000~2500万,贫困率为13%~17%。乔晓春(2005)等人还比较了城市老龄贫困人口比例和农村老龄人口人口,他们得出的结果是:城市贫困老年人口比例为15%,农村贫困老年人口比例为18.8%。农村贫困老年人口的比例要大于城市老龄人口的比例。

2.3 养老模式的探究

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当人口老龄化来临之后,家庭养老模式更是难以承受越来越庞大的老年人口,寻求适合中国当前人口状况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养老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刘素华和王龙(2007)提出了一种基于劳动互换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基于劳动互换的居家养老服务的基本内涵是:志愿者为有服务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当志愿者自己需要为老服务时,通过制度安排保证可以换得别的志愿者提供的服务。

2.4 老龄人口精神生活研究

精神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老年人在精神方面的需求是很强烈的。目前我国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求尚未得到普遍重视,满意度正在下降。穆光宗认为,“精神赡养”问题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以及家庭的代际关系。李德明(2007)等人的研究表明,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龄老人的心理状况居中上水平,生活满意度随增龄呈上升趋势,而心理特点的评分随增龄明显下降, 评价“好”或“较好”的比例下降, 评价“一般”的比例增多。

3 结束语

国内学者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以及老龄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理论成果,然而,他们的观点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有的学者提到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存在着区域间的不平衡,但是他们在分析这种不平衡的时候没有讨论区域间人口迁移(流动)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谢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变化趋势及特点[J].统计研究,2004(8):50-53.

[2]蒋正华.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及对策[J].求是杂志,2005(6):41-43.

[3]张淇.中国老龄化社会的人口安全问题[J].科学进步与对策,2006(4):56-58.

[4]薛莲,曾力.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政策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2):72-73.

[5]朱庆芳.从指标体系看老龄人口的贫困化[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8):25-28.

[6]乔晓春,张恺悌,孙陆军,张玲.对中国贫困人口的估计[J].人口研究,2005(3):9-15.

[7]Clark,Robert L.;Kreps,Juanita and Spengler,Joseph J.Economics of Aging:A Survey.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78;16(Sept):919-962.

[8]Schulz,James H.The Economics of Aging.(7th ed.)Auburn House.2001.

[9]Garner,T.,K.Short,S.Shipp,C.Nelson and G.Paulin. Experimental Poverty Measurement for the 1990s. Monthly Labor Review.1998,March:39-61.

作者:刘 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网络自主式作文教学论文下一篇:大学生公寓养成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