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法临摹角度浅谈艺术与技术

2022-09-11

临摹是学习书法的一个必要过程和必经阶段, 这个过程很可能会贯穿学书者的一生, 如果把书法创作比喻为一棵参天大树, 那么我们对优秀传统碑帖的临读与摹写, 就好比植根于一方沃土, 也正是基于此, 才有了树木的茁壮成长和健康发展。纵观整个中国书法发展史, 临摹对于书法发展的传承与创新, 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书总是由临摹开始, 并在随后的艺术道路上受用一生。

所谓临摹, 何为“临”, 何为“摹”?宋代黄伯思《东观余论·论临摹二法》云:“世人多不晓临、摹之别。临, 谓以纸在古帖旁, 观其形势而学之, 若临渊之临, 故谓之临。摹, 谓以薄纸复古帖上, 随其细大而榻之。若摹画之摹, 故谓之摹。临之与摹二者迥殊, 不可乱也。”此书论大意为:“世之人大都不懂得临、摹的区别在哪里。所谓临, 就是将选碑帖、范本放在一侧, 按照字的点画用笔、结构欹侧、字形气势, 仿照书写, 此为‘临’。将薄纸覆盖在碑范本或影本上, 按照其点画结构、浓淡干湿原模原样的复写出来, 此为‘摹’。”在对经典碑帖的传承学习中, 用临的方法, 大多能读到古人书写时用笔的意趣和玄妙, 但对字形态结构的把握常常顾此失彼。同样, 用摹的方法去学习, 大多都能把握到字的形态和结构, 但往往在古人书写意境和用笔节奏上, 有失水准。这些都是古人对临、摹得失的经验总结。因此, 无论是在临、摹的哪个阶段, 都应认真对待, 临摹交错, 取其精华且去其糟粕, 只有如此, 才有可能达到南朝著名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的境界:“书之妙道, 神采为上, 性质次之, 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如何临摹, 其实是一个并不成问题的问题。如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吟诗作对“”, 若想学会作诗, 首先便要对古人的优秀诗词做到烂熟于心, 之后再对其中规律作深入剖析和探究, 比如平仄关系、对应物象等, 长此以往掌握了这些规律, 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水到渠成了。临摹亦是如此, 就好比这个熟读阶段, 必须建立在熟读大量前人经典, 进而研究思考其中的书写的规律, 也就达到了临摹的目的。婴儿从咿呀学语, 到逐渐熟练掌握语言表达, 这个模仿的过程和学习书法语言其实是一样的, 这也就是临摹的初级过程阶段。

我国著名画家黄宾虹先生, 一生致力于对优秀传统的临摹与探究, 他走了一条“先临古人, 后师造化”的路。临古人就是对古人经典进行临摹, “师造化”则是在自然中吸取营养, 即“穷自然之奥秘, 发山川之精微”。黄先生说要以“朝斯夕斯, 终日伏案”、“十年面壁, 朝夕研练”的态度来对待临摹, 才能深入的扎根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临摹是学习前人的理法, 如果舍弃理法, 就会走向虚妄;相反如果拘泥于理法, 又会近乎迂拙。从“守迂勿妄”可看出, 前人理法对临摹学习至关重要。因此, 只有将古代理法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学习与探究, 才能真正的理解和吸收传统文化, 做到为我所用。

从临摹的初级阶段进入到高级阶段后, 需要的是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训练体系。仅仅了解书写的用笔和结构是远远不够的, 而应该从章法布局、矛盾关系以及创作思想等方面更加深入的学习临摹的核心。这里不得不提到我国近代另一位著名的画家, 赖少其先生。先生正是因为在临摹上下足了功夫, 一幅作品被他研究透了, 最终悟出了衰年之变, 创出“以白压黑”的板画创作手法, 成为新徽派板画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如果将古人所谓的“临”与“摹”带到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中进行探讨, 通过上文我们对“临”与“摹”含义的界定, 不难发现, 两组关系有明显的近意特征。艺术本身是属于形而上的范畴, 是空灵自由的体现, 而技术则更偏爱严瑾、规整、有法度等具象的表达方式。与上文中提到的, “临”更注重用笔的玄妙和意趣, “摹”更讲究对字的形态把握, 两组关系都是一方面探索自由, 一方面追求严瑾, 隐隐契合且有异曲同工之妙。

笔墨当随时代, 当代中国无论是类型丰富的传统艺术形式, 还是精益求精的技术手法, 都在寻求着自己的创变之路。拿书法艺术举例来说, 80年代的“八五新潮”美术后, 西方美学思想在中国遍地开花, 一批不愿拘泥于传统、力求推陈出新的书家站了出来, 开始研究书法艺术的现代性, 将书法艺术的实用性和可辨识性抽离, 将其高度艺术化。再将“技术”一词向前深入的挖掘与探索, 不难想到当代文化中所提倡的“工匠精神”。至此, 技术与艺术的印证关系和共通之处, 便可略微窥探一二。

回看5000年的中华文明, 传统艺术与工匠精神的传承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两者无法分割、缺一不可。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人追求艺术的道路, 就是从学徒-匠人-艺术家的过程, 可很多人终其一生, 到了匠的地步便停滞不前。话说回来, 在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下, 能做到匠也并非一件易事, 但是我们不能把目光停留在这个层面, 应该有更高的艺术追求。无论在哪个环节, 工匠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过程与阶段, 没有量的积累, 无法取得质变。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 我们应该在量和准确性的积累上再下一番功夫, 注意准确性的积累和精益求精的探究, 在这种情况下, 再尝试着加进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才有可能在艺术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摘要:中国所在的东亚地区, 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几千年的璀璨文明正是凭借着丰富的文字记载才被世人所认可, 其中书法又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流传至今。书法作为中国文化中最为核心的一类艺术形式, 其受众群体之多、影响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 艺术魅力之大, 是中国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可比拟的。其中关于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探讨, 从来都是绕不开的问题, 本文试从书法的临摹角度入手, 探究艺术与技术的印证关系问题, 以期找到艺术与技术的共通之处。

关键词:书法临摹,艺术,技术

参考文献

[1] 林散之讲授书法[M].上海书画出版社, 庄希祖, 2013.

[2] 历代书论名篇解析[M].文物出版社, 王世征, 2012.

[3] 黄宾虹论艺[M].上海书画出版社, 黄宾虹, 2012.

[4] 中国书法史新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 侯开嘉, 2009.

[5] 中国书法现代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刘宗超201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论某电气集团公司并购过程中商誉的会计处理下一篇:浅谈会计融合度对会计决策价值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