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教育教学论文

2022-04-23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高校毕业生教育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当前,就业市场上存在“大学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工难”这种严重的供需失衡状况。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以高校毕业生就业为导向,实行教学改革。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认识观念,提高高校管理者系统的观念;充分发挥高校教师主体作用,激发教学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优化专业机构,制定教学培养的目标等。

高校毕业生教育教学论文 篇1:

加强与产业界合作,实现高等教育的产业化

【摘要】 指出当前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几项措施。提出终身教育观念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一个核心观念。指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应该更加注重素质教育,重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与产业界合作,实现高等教育的产业化。

【关键词】 高等教育教学;教学改革;素质教育;终身教育;产业化

如果说二十世纪是“科学技术世纪”,那么二十一世纪将是“高科技世纪”。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社会,高科技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为了能够跟上高科技发展的步伐,当今时代的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现代化科学基本知识,而且要为全面素质的发展打好基础,这就是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的双重目的。

1 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近年来,各大院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满足了学子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殷切希望,也使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教育思想和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暴露出培养模式单一、人文教育薄弱、专业口径过窄、教学内容陈旧、毕业生就业压力过大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社会的稳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通过近年来的实践过程,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了较清晰的基本思路。即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中,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改革的先导,体制改革是管家,教学改革是核心,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需要,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是根本目的。在这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指导下,目前全国各高等院校广泛开展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大讨论。同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把教学改革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所在,把教学工作确立为高校的中心工作和主旋律,使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各院校针对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进行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一些成果,出现了可喜的教学改革局面。

2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以下几项工作成为各高校普遍进行的教学改革内容。

2.1 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要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体系,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和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注意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关键问题,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要求,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传授知识与提高素质、基础与应用、继承与创新、统一性与多样性等关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教材的研究,形成生动活波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局面。在各个专业领域形成一批优秀的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先进的课程内容、优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课程教材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精品等教学成果,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相对落后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有明显的改变。

2.2 把狭窄的专业教育转变成为综合的素质教育。这一转变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要求,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它对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已经产生了巨大冲击,也是近年来高等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教学改革的重心。未来的劳动者所接受的教育决不能是为某个体职业而设置的单层次的狭窄训练而是能够适应变化世界的一种教育。目前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正在根据这种转变,在教育思想上把人文精神与科学结合起来,在教学安排上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对学生的指导上把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结合起来。

2.3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也是关键问题。此项改革的目标是全面适应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高素质人才培养和专业培养模式转变的两个问题上,注重提高教育者的道德、文化和身心素质。一方面通过设置一系列综合知识课程,加强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和实践环节,形成一个基本素质教育系统。另一方面注重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能够从学习世界各国文明史中吸取优秀文化的精髓,加强我们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爱国主义、民族自信心和责任心。随着全民教育的到来,我国传统高等教育的单一培养模式正在瓦解,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转向更广、更宽的知识范围,高等院校也把人才培养逐步转向多规格、多方位、多层次的复合型方向。目前国内各高校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改革力度较大,深入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口径、跨学科选课和交叉选课、双学位和主辅修制等。

2.4 把高等教育终结性教育转变成为终身教育。今天的时代是知识激增的时代,伴随知识更新的加快,任何一名大学毕业生都必须继续不断的学习,否则就会落后于时代,被时代所淘汰。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个道理。“业精于勤而荒与嬉”,终身教育的观念成为本世纪最具革命性的观念。所以高等教育的教学活动必须立足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习作为生活的构成部分,终身向学。这一转变一方面使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己去不断追求和探索新知识新领域,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另一方面,教育過程更注重各种现代化、社会化手段的运用,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选择判断、综合分析的能力,在创造意识的基础上增强创造能力。终身教育观念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一个核心观念,高等院校必须认真研究这一观念对高等教育全方位的影响,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位置和方法。

3 加强与产业界合作,实现高等教育的产业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总则中的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经验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1 充分与产业界合作,实现教学质量质的飞跃。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更趋于全面,不仅要求他们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具有更好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精神。单一的培养模式,仅拥有书本知识,而没有实践经验,使许多毕业生不敢面对竞争力巨大的社会,教学与实践的脱钩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因此各高校应放下架子,充分与产业界合作,认真听取、接受产业界的意见与建议,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增加实践的内容,实现教学质量质的飞跃。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在人才竞争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3.2 产学研结合是实现高等教育的产业化的必由之路。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存在着根本性的问题,缺乏参与社会的意识与责任感,缺乏教育危机与创新意识。

长期存在于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围墙,使得教育走向僵化和困境,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为此,教育必须走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前沿。另一方面,师生都要走出校园,亲身体验创业的艰辛和喜悦,同时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向学生传播创业信息。

我国在过去片面强调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事业性而忽视其产业性的一面,从这个角度来讲高等教育应当发挥其产业性的一面,而且有很大潜力。因此,应该把教育当作一种特殊的产业,通过教育体制改革使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增加学校办学自主权,减少计划经济的成分而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并使教育的产业性方面得以充分展示,树立正确的教育产业观,将教育作为基础产业引向市场经济的轨道。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人力的竞争,而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已成为提高人力资本素质的关键因素,因此国家应制定长远的教育政策,发挥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产学研结合是现代大工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高等教育发展及科教兴国的必由之路,关系到高校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如果不能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不能创新,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科教兴国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从某种意义上说,二十一世纪将成为一个教育科技世纪。步入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教学应该更加注重素质教育,重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与产业界合作,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高等教育的产业化。

参考文献

[1] 曹万鹏.推行素质教育应强化的几个教育观念[J].中国高等教育2003(6)

[2] 郭竹英.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必然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1(4)

[3] 庞祖高,苏广才.加强实践教学,提高综合素质[J].高教论坛2004(6)

收稿日期:2008-4-08

作者:罗 瑾

高校毕业生教育教学论文 篇2:

以高校毕业生就业为导向,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摘要:当前,就业市场上存在“大学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工难”这种严重的供需失衡状况。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以高校毕业生就业为导向,实行教学改革。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认识观念,提高高校管理者系统的观念;充分发挥高校教师主体作用,激发教学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优化专业机构,制定教学培养的目标等。

关键词:就业;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多,教育对象的就业率直接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大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聘用人才实行双向选择以后,毕业生有了选择单位的自主权,用人单位也有更多的自主权选择合适的人才。这种双向选择使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均受益,但是,就业市场的实际状况出现了矛盾。一方面,一些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求贤若渴,特别是工厂生产第一线、偏远地区、贫困地区,急需大量高等人才。当前,我国就业市场上大学生就业难己成为社会共识,加快高校教学改革的步伐,培养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一、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众多高校的办学理念主要是办成国内、国外有影响力的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轻视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高专院校热衷于“升本”,地方本科院校则以办成综合性大学为目标,争取学校成为硕士点和博士点的授予单位。对于培养应用型或者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则没有投入足够的重视。高校教师为了评职称、拿项目,用很大的精力做科研工作,而在本科生教学上投入的精力不够。

高校专业的设置并不是建立在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基础之上,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专业的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很多专业培养的学生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要,学非所用,某些专业甚至出现整体就业困难。

专业课程安排较为单一,专业设置狭窄,重理论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内容更新缓慢,教学内容的设计跟不上社会发展。受师资力量、实践教学装备水平的限制,许多高校往往弱化实践教学环节,导致大学生在创新和实践应用方面能力不强。

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方式同质化严重,出现了万校一面的办学结果。很多高校教师至今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考试仍然是采用一张试卷来确定学生的成绩,而学生的成绩单并不能完全说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国家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后,传统专业有更好的设施和良好的师资力量,而开办新兴专业则需要很大的人力、财力。所以,传统专业招生规模急剧扩大,从而导致传统专业的毕业生严重饱和,市场消化不了,而新兴专业培养的学生则供不应求。

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提高教育教学思想认识,转变高校管理者系统的观念

高校领导观念的转变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前提条件。高校领导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管理机制,引领广大高校教职员工达成改革创新的共识,真正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并取得实效。教学实践受教育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以促进学生就业和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研究、探索教学实践、教学管理的新规律、新方法,从而形成“导向、主旨、目标、成员”等一系列的教学管理思想。

(二)充分发挥高校教师主体作用,激发教学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高校教师创造了高水平的教学成果,是教育教学改革成功的主体力量。应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听取、吸收他们的意见和智慧,激发广大教职员工参与教改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给广大教师创造条件,使其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着重提高教师教学的基本能力,进一步完善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和教学技能培训的制度,特别是为中青年教师继续教育、进修访学提供便利;鼓励中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参与企业管理,从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优化专业机构,制定教学培养目标

高校辦学的目标,要在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层面的需求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的同时,把握我国高校的现实情况,充分尊重高校发展的规律,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的结构设置,对学校服务社会做一个准确的定位。坚持以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制定教学培养的目标,在充分考虑学生就业需求的基础上,调整教学内容。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满足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所以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应该以满足社会需求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根本导向。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下,只有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促进毕业生就业和学校整体的就业质量,才能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

(四)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

高等教育也是国家的事业和政府的责任,政府要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进行宏观管理、正确引导,并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要由单纯的政府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学校行为和教师个体行为相结合,教育行政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高等教育的政策导向,对高校加以引导,制定相关教育政策时要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不同类型的高校要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发展方向,高校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将学校办成有特色、国内知名和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学校,从而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形成分层次、分类型的多样化格局。

(五)吸纳企业参与教学改革,建立“产学研”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高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人才、支持地方建设的重任,而企业是毕业生就业的最终载体,高校和企业之间通过科研和人才输出方面的合作来改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校和企业的良性互动。高校在与企业合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人才的设计上确保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满足企业的需求,把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与毕业生就业的需求相结合,毕业生的毕业实践、毕业论文考核等环节都可以采用到用人单位进行社会实践的形式来完成。另外,高校在设置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过程中,应充分调整人才培养的策略,在充分考虑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基础上优化设计,逐步完善和深化管理机制、就业体制的改革,通过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共同努力,来实现“有利于大学生就业,有利于用人单位用人,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的作用”的目标。

作者:王国伟

高校毕业生教育教学论文 篇3:

智慧教育融入高校“以教促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 要:作为教育教学发展的新阶段,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慧教育为以教促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条件和发展平台。本文基于现有高校教育改革和新文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改革困境和难点,分析智慧教育在高等学校创新教育改革中作用和机制,并结合新时代教育的多元素养培养的新要求,提出智慧教育背景下高校以教促学改革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智慧教育;以教促学;教学改革

智慧教育作为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理念,已成为国内外教育发展的主流之一。现有国内外对智慧教育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和新技术建立的智慧教育信息化系统,基础架构包括感知、服务和应用三个维度,主要内容包括智慧教室、智慧实验室、智慧校园和移动教育终端等方面。随着新时代高校多种形式教学的深入发展,智慧教育逐渐引入以教促学的教学改革中,尤其是面临疫情等特殊时期,智慧教育在高校以教促学的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智慧教育助力高校以教促学的研究背景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高校教学方式改革明确提出了要创新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多种教学方式的改革均聚焦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中心地位,鼓励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突出了高校教学从“以教为目标”向“以学为目标”的改革。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互联网+教育,通过综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建设智慧校园,从而探索智慧教育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模式[1]。从各地智慧教育建设和以教促学改革的具体开展来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和理论的实践运用成为现代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之一,这也是国家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因此,基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多元素质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实际需要作为高校教育根本标准的基础上,探究智慧教育背景下当前高校教育模式与未来人才需求的矛盾,将智慧教育融入高校以教促学的教育改革值得高度关注。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快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高校教育改革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培养的目标应重视多元性,特别是在智慧教育背景下,高校人才的培养可以结合多元智能的理念,注重教学和学习的创新模式,结合自身学科的专业特点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改革来培养和提升高校学生专业领域知识能力、人际关系智能、语言和逻辑智能等多个方面的智能素养,因此,有必要发现和挖掘高校学生的多元的智能素养,并研究其相互间的复杂作用路径,通过分析其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从而结合不同的教学模式,最终调动高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因材施教和以教促学相结合的目标。

二、智慧教育助力高校以教促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机制

(一)现有教学困境需要智慧教育

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技革命带来的经济产业和格局的变革可能加剧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从而加剧人才素质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的状况,因此当前教育模式与未来人才需求的矛盾值得高度关注,而现有的教学模式面临着学生参与课堂不深入、部分学生敷衍甚至逃避课堂等困境。虽然目前多种教学模式(如案例分析、主题研讨、小组合作、项目探究等)已应用到高校的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践,但是在尝试将学生的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是面临着诸多困难,最常见的是高校学生并没有自觉地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化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或创建者,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堂交流从传统的封闭式逐渐转为开放式,但是积极主动交流的氛围并未很好的形成;二是主题研讨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搭便车”行为普遍存在;三是部分学生存在只关注正确答案或是遵从教师与课本的学习习惯。以上消极现象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往研究较多关注学生缺乏求知的兴趣或者学习功利性过强等方面的原因,虽然有一定的根据和道理,但是如何解决学生消极应对课堂教学、如何协助学生有效回应课堂教学、如何落实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等难点是高校教育改革必须面临的重要内容。

(二)以教促学需要智慧教育

基于上文的分析,智慧教育对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智慧教育的融入也对高校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探讨智慧教学融入以教促学的具体优势。一方面,智慧教育构建了以较促学的新模式,从而有效推进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智慧教育为高校老师提供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平台,有利于高校教师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前沿的教学资源,一方面高校教师具有较好的自身素养和较高的学习能力,因此通过高校教师自身素养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其更好地推动学生多元素质培养,做好教学改革的领航员、设计师、教练员等多个角色,进而提升教学效果,不仅有助于推动高校教师开展创新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专业智能素养。因此,智慧教育通过高校教师来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和能力。另一方面,智慧教育平台为高校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环境保障。借助于网络和智能设备等先进技术,高校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充分开发自身的智能素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获取需要的学习资源。智慧教育为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提供了及时交流的平台,从而有利于共享学习资源,共同开展交互协作,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有利于形成一种无缝式的新型教育空间。这种新型教育空间具有及时、高效、灵活等诸多优势,尤其是在应对疫情期间,这些优势都得到了充分体现[2]。

三、智慧教育背景下以教促学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通过智慧教育创新共享教学目标

以教促学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动机对于完成学习任务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而智慧教育有助于师生更好的交流从而有利于师生共享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作为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高校学生需要明确学习什么,为什么学习,且要做到这一点,才能使课堂教学在学生身心发展之中发挥积极效果。因此,高校教师对于教学目标高度重视且了然于胸是前提,然后结合智慧教育的多种载体以多种形式展现给学生,并通过智慧教育多种平台交流,一方面教师能阐述清楚教学目标,另一方面相互交流能使老师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共建教学目标,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教学意图,从而不仅掌握理论知识的学术意义且能深刻理解学习理论的实践应用价值。

(二)通过智慧教育创新交互式教学方式

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离不开以学生为中心,且需要根据学科的差异性、教学目的的差异性、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差异性,而智慧教育提供的多种形式的交互式教学方式能给高校教师更多的选择,且有利于高校教师加强对教学方法的多元组合和精细操作。交互式教学方式是对传统单向传递教学方式的创新,需要根据教学任务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引入智慧教育模式,一方面有助于高校教师合理组合多种创新教学方式,做到灵活运用和扬长补短,另一方面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思考并参与讨论交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3]。

参考文献:

[1]贺丹.关于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改革的思考.人口与健康,2019.

[2]顾建民,沈其娟.以教促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中国高等教育,2013.

[3]叶天萍,张燕.以学定教以教促学——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创客”校本课程建设.教育与装备研究,2018.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积极老龄化视阈下江苏省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创新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SJA1104);常州大学商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以教促学”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CDSXY201904)

作者简介:陈丽(1986—),女,汉族,江苏无锡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管理;邹鸣(1974—),男,汉族,江苏无锡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智慧产业与卫生管理研究。

作者:陈丽 邹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反思性教学初中英语论文下一篇:体验式农业旅游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