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2022-09-11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 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 但是, 能否真正做到“深入”, 却值得每个老师反思。什么是“懂、透、化”?怎样才能达到“懂、透、化”呢?“懂”, 就是要理解教材, 只有理解了教材, 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 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 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 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透”, 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 做到透彻掌握, 融会贯通。化”, 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 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 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中, 教师在演示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同时, 适时设计问题, 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思考: (1)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有何关系? (2) 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长方形的长、宽分别有什么关系? (3) 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维能量。

二、备学生要“实”

我们常说, “我们教师备课, 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 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 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 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 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 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 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 使得提问更加有效。比如, 在执教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可能性”一课时, 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 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 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刚开始上第一节课时, , 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 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 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下课后, 我及时反思自己, 找来一部分学生, 和他们聊天, 了解他们对成语的认识和掌握情况。最后, 我根据学生的情况, 调整了要提问的成语内容。再上课时, 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成语的内容, 同时紧密联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课下, 不少学生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刻, 追着老师想要再说说。

三、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 其实, 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 自己发掘问题, 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 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出示了“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课题后, 学生会提出“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它有何作用?”“它与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 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等。学习了比的知识后, “比的后项不能为0”就与学生在观看各种球类比赛中, 比分的后项可以是0 (如3∶0, 15∶0等) 的认知产生了冲突。于是问题由此产生“在什么情况下, 比的后项可以是0?”、“我们所学的比与球赛中的比是一回事吗?”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 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 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 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只要引导得法, 学生就能有所发现, 逐渐学会质疑。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 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 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 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 必然有高有低, 有学得轻松的, 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 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 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 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 课上的这种“顺利”, 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 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 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 改变观念, 树立“问题”意识。

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 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 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如教学“圆锥”一课, 教师出示工地上圆锥形沙堆的模型, 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些沙堆想到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 举手提出许多问题:“沙堆的形状叫什么?”“沙堆的体积有多大?”“这些沙有多重?”“沙堆的占地面积是多少?”等等。这些问题恰恰又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后自己提出来的, 他们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 注意力特别集中课堂效率也最好。

2. 为学生创造机会, 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

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 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 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 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 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 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 对于什么叫角, 角各部分名称,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 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 大家明白了, 角的边是射线, 射线是没有长短的, 所以,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 久而久之, 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 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要重视提问方法指导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 发现问题的开始。因此, 从儿童的好奇、好问, 求知欲望盛等特点出发, 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 善于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措施。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 有意识让学生计算7÷3, 58.6÷11, 学生在计算时发现总是除不尽, 而且商的各位上的数字总是不断重复出现, 于是心里充满了好奇疑问。这时教师适时地问学生, 你发现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心中的疑问:“为什么这两道题总是除不尽?”“为什么商当中总有重复出现的数字?”教师指出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疑问, 给循环小数下定义。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以往学生习惯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 不习惯独立思考, 也就无从质疑, 很难发展他们的个性。其实学生在听课时, 脑子里肯定有产生疑问的瞬间, 但大多数学生都不敢或不愿向教师请教。对于这些有畏难情绪的学生要予以热情鼓励, “说说自己的看法及问题。”“说错了, 也没关系。”鼓励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增强学习信心。与此同时, 在提问方式上可给予指导。如学生刚刚学习发问时, 完全可以从小疑问开始:老师讲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讲?自己有没有掌握?通过老师讲的, 发现了什么新?问题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在教师指导或自主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

总之, 在实践中, 教师要联系实际, 优化提问内容, 把握提问时机, 讲究提问技巧, 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 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有效教学离不开有效提问。有效提问应该具有明确指向教学目标、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特征。提问应明确指向教学的目标任务, 分析知识水平层次的类型, 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适度开放, 体现思维容量。课堂提问还要将问题融于现实的情境, 表述简明易懂。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提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双J管治疗妊娠期上尿路结石并顽固性肾绞痛29例下一篇:用计算机软件快速进行螺旋桨动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