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菲律宾贸易

2022-08-14

第一篇:中国与菲律宾贸易

菲律宾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菲律宾外交:宣称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在平衡、平等、互利、互敬的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对外政策的三大目标是:确保国家安全、主权和领土完整;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障菲海外公民权益。系美国在东南亚的盟国,重视发展同中国和日本的关系,积极推动东盟内部合作,发展同伊斯兰国家的友好关系。大力推行经济外交,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截至2004年底,已同126个国家建交。

1、菲中双边政治关系回顾 :中国同菲律宾于1975年6月9日建交。建交32年来,中菲关系总体发展顺利,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增强,各领域合作成效显著。

建交以来,中菲高层互访不断。马科斯总统(1975年6月)、阿基诺总统(1988年4月)、拉莫斯总统(1993年4月)、阿罗约副总统(2000年3月)、埃斯特拉达总统(2000年5月)、阿罗约总统(2001年11月、2004年9月)等先后访华。李鹏总理(1990年12月)、乔石委员长(1993年8月)、江泽民主席(1996年11月)、朱镕基总理(1999年11月)、李鹏委员长(2002年9月)、吴邦国委员长(2003年8月)、胡锦涛主席(2005年4月)等先后访菲。

江泽民主席1996年对菲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两国领导人同意建立中菲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合作关系,并就在南海问题上“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达成重要共识和谅解。2000年,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菲律宾共和国政府关于二十一世纪双边合作框架的联合声明》,确定在睦邻合作、互信互利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胡锦涛主席2005年对菲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两国领导人确认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性合作关系。2006年,菲参议长德里隆(4月)、副总统德卡斯特罗(6月)和众议长德贝内西亚(6月)先后访华。

2007年1月,温家宝总理出席在菲律宾宿务举行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并应菲律宾总统阿罗约邀请,对菲进行正式访问。访问期间,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愿共同全面深化中菲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性合作关系。两国政府和企业还签署了经贸、基础设施建设、文物保护等领域的一系列合作文件。两国外交部自1991年起建立磋商机制,迄今已举行14次外交磋商。中菲除互设大使馆外,中国在宿务设有总领馆,2007年3月在拉瓦格开设领事馆。菲在厦门、广州、上海和香港分别设有总领馆。

2、双边经贸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 :2006年双边贸易额234.1亿美元,同比增长33.4%。截至2006年底,菲累计在华投资实际使用金额22亿美元。2006年6月,首届中菲经贸合作论坛在马尼拉举行,双方签署建立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谅解备忘录。2007年1月,两国政府签署关于扩大和深化双边经济贸易合作的框架协定。 两国农业合作发展迅速。1999年两国农业部签署《关于加强农业及有关领域合作协定》。2000年双方有关部门签署中方向菲方提供1亿美元信贷协议书。由中方援建的“中菲农业技术中心” 于2003年3月在菲竣工。中国优良杂交稻种和玉米在菲试种成功,现正逐步推广。2004年两国签署《渔业合作谅解备忘录》。2007年1月,两国农业部签署《关于扩大深化农渔业合作的协议备忘录》。两国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不断加强。2003年8月,两国就合作建设菲北吕宋铁路项目分别签署谅解备忘录,中国政府向菲政府提供4亿美元的优惠出口买方信贷。2005年4月,中国政府决定再向菲提供5亿美元优惠出口买方信贷,用于菲基础设施建设。同月,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和菲律宾共和国贸工部关于基础设施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2007年1月,中国又向菲提供5亿美元优惠出口买方信贷,用于菲铁路建设等重大发展项目。 两国矿产资源开发合作取得进展。2005年1月,中国商务部和菲贸工部签署《矿业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2月,五矿化工商会组团赴菲出席国际矿业大会。4月,中菲两国石油公司签署《关于在菲律宾西北巴拉望海域卡拉棉区域上游项目合作的框架协议》。

3、文教、科技、军事等领域的交往与合作 :中菲在文化、科技、司法、旅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两国迄今签署了13个双年度文化合作执行计划,举行了13次科技合作联委会会议,共确定了244个科研合作项目。我新华社在马尼拉设有分社。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在菲落地。两国签有:《科技合作协定》(1978年)、《文化合作协定》(1979年)、《民用航空运输协定》(1979年)、《体育合作备忘录》(2001年)、《信息产业合作备忘录》(2001年)、《打击跨国犯罪合作备忘录》(2001年)、《引渡条约》(2001年)、《打击贩毒合作协议》(2001年)、《旅游合作备忘录》(2002年)、《海事合作谅解备忘录》(2005年)、《青年事务合作协议》(2005年)、《卫生和植物卫生合作谅解备忘录》(2007年)、《文化遗产保护协议》(2007年)等一系列合作文件。 中菲结有18对友好省市,分别为杭州市和碧瑶市、广州市和马尼拉市、上海市和大马尼拉市、厦门市和宿务市、沈阳市和奎松市、石狮市和那牙市、抚顺市和利巴市、海南省和宿务省、三亚市和拉普拉市、山东省和北伊洛戈省、淄博市和万那威市、安徽省和新怡诗夏省、湖北省和莱特省、柳州市和穆汀鲁帕市、贺州市和圣费尔南多市、哈尔滨市和卡加延-德奥罗市、来宾市和拉瓦格市、北京市和马尼拉市。

近几年中菲军事交往增多。2002年4月,菲国防部长雷耶斯访华;6月,菲律宾空军司令迪凡叟访华,菲海军舰队首次访华;9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访菲。2004年,菲武装部队总参谋长阿巴亚和国防部长克鲁兹先后访华,双方建立年度防务安全磋商机制。2005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熊光楷上将赴菲,与菲国防部副部长桑托斯举行中菲首次防务与安全磋商。2006年5月,菲武装部队总参谋长森加上将访华。10月,菲国防部副部长桑托斯访华,双方举行第二次中菲防务安全磋商。同月,我海军北海舰队访菲,与菲海军举行非传统安全联合演习。

4、双边关系中的问题:中菲两国在南沙部分岛礁归属问题上存在分歧。双方经过多轮磋商,同意通过双边友好协商寻求解决分歧的办法。两国间设有在南海地区探讨合作的磋商机制,包括渔业合作、海洋环保和建立信任措施三个工作组。2001年4月,双方在马尼拉举行第三次建立信任措施工作组会议,双方承诺不让双边分歧影响中菲关系发展的大局,同意不采取可能使事态复杂化和扩大化的行动,并将加强双方在渔业、军事、科研等领域的合作。2004年10月,中国海事局与菲律宾海岸警卫队在马尼拉首次举行了中菲联合搜救沙盘演习。经过双方共同努力,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菲律宾国家石油公司于2004年9月1日签署了《在南中国海部分海域开展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2005年3月,越南同意加入中菲合作,中越菲三国石油公司签署《在南中国海协议区三方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

【严重挑衅】

2009年2月17日,菲律宾国会通过领海基线法案。该法案将中国的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划为菲律宾领土。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中国政府在此重申:黄岩岛和南沙群岛历来都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这些岛屿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任何其他国家对黄岩岛和南沙群岛的岛屿提出领土主权要求,都是非法的,无效的。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2011年7月20日就菲律宾国会议员登上中国南沙岛屿表示强烈抗议。

第二篇:中国与菲律宾教育体制探析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促进了世界各国在文化、教育与经济等方面的沟通交流,并且学术领域的互动更加频繁。菲律宾的教育事业较为发达,在教育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精力。中国与菲律宾在文化、语言以及宗教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也加强了多个领域的交流与互动。本文对中国与菲律宾的教育体制进行了对比分析,以为革新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提供参考。

一、中国与菲律宾教育体制对比

1.菲律宾教育体制概述

菲律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均由西班牙统治,而后又成为美国的殖民地,因此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均有着西方社会的烙印。菲律宾十分注重教育事业,全国范围内的文盲率很低,国民识字率较高,并且大学生在全国学生总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根据相关机构的测评结果,在亚洲教育质量排名中,我国大陆排名第五,而菲律宾排名第九。虽然两国在教育体制与教育发展状况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依然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菲律宾的具体教育体制为:小学设定为学制六年;中学设定为学制四年;大学设定为学制三至四年;中职技术院校的学制为二至四年。同时菲律宾的高等教育不规定学生的学习年限,可以为几个月,也可以长达几年。对于高等教育中学习年限低于两年的,一般只给学生颁发毕业证。而学习年限超过两年的,根据学习时间长短授予不同的学位,如学士、硕士等。对于医药学类的专业,一般设定学制为六至十年,学生毕业后授予博士学位。与我国不同的是,菲律宾在中学阶段不分初中与高中,并且与美国将中学分为六年与四年两种有所区别。

2.中国教育体制概述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借鉴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教师、教材为中心。课堂教学中更加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并突出教材在知识传授方面的权威性。我国的具体教育体制为:(1)初等教育。招收6至7岁的儿童入学,并由成人初等学校与普通小学为学生提供初等教育,设置学制为五至六年。成人初等教育主要学习内容为数学与语文,目的在于扫盲。(2)中等教育。由普通中学为学生提供中等教育,学制设置为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学生在初中毕业后,可以选择进入普通高中完成高中学业,也可以选择就读职业技术学校,学制为二至三年。(3)高等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分为本科、专科与研究生教育三类。本科的学制设定为四至五年,专科一般为二至三年,研究生学制为二至三年,博士研究生学制设定为三至四年。我国现有普通高校一千多所,学生高中毕业后经过高等院校统一考试,可以选择进入心仪的高校就读。

二、两国教育体制差异的原因分析

1.教育理念不同

菲律宾在教育纲要中明确规定将知识传授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起来,并且倡导知识的活学活用,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倡导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菲律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预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或自学。菲律宾一直采用英语教学,并注重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为了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一般会在教学过程中配备图片、视频等,并且会定期安排学生参与教学实践与旅游等活动。而我国当前在教育模式方面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且大部分家长将提高学生的成绩作为主要目标,这样导致很多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相对而言,我国的教育更加注重教材,学生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能够轻松完成试卷,但是实践能力欠佳。同时由于家长与学校给予学生很大的压力,或者教师过于看重升学率,这就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量很大,但能够灵活应用的很少。

2.师资建设方面的差异

中国与菲律宾的生活习惯、地理位置等不同,这也影响到本国的教育投入与师资建设。菲律宾在小学阶段同一门课程均由一名教师授课,而在中学阶段开始分科,不同的课程由不同的教师任教,并且每一个年级换一位教师。而在菲律宾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往往整个年级的课程均由一个教师任教。在师资建设方面菲律宾设置了综合性的大学,进而培养师范类人才,而教育学院则主要从事研究生教学或者作为教师进修的场所。菲律宾没有强制性的教育培训制度,每一位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选择是否进修。我国主要是设置专门的教育学院培养师范类人才,并由教育学院的教师对在职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同时我国会每年安排职称评定以及考核等工作,并且有强制性的进修活动。

3.教育背景的差异

中国与菲律宾在教育背景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我国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并且大部分家长有望子成龙的愿望,这与我国就业形势严峻、人口众多有一定的关系。而菲律宾在家庭教育方面更加务实,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若孩子对书本知识不感兴趣,则会建议孩子就读职业院校,或者进行各种技术培训。

教育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改进。通过分析我国与菲律宾教育体制的差异以及原因,可以为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参考,而关于两国教育方面的深层次问题还需进行进一步探究。

第三篇:菲律宾谈中国捐助

菲律宾谈中国捐助:无论多少 都感激这一姿态

原标题:菲感谢中国灾后捐助 没人拿援助的事情非议中国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无论多少,我们都感激这一姿态。”菲律宾总统府发言人17日就中国对菲律宾的灾后援助公开表示感谢,与此同时,菲官方称正在评估是否需要中国医疗队前往救灾。

11月8日“史上最强台风”袭击菲律宾之后,这个国家遍体鳞伤,昨天最新的数字是近400万人流离失所,菲总统阿基诺三世承认“一切都崩溃了”。

但西方舆论尤其是美国媒体看上去正将国际救灾变成一场地缘政治较量,欢呼美国航母带队高调救灾的同时,不少人拿捐助数额做文章,讥讽中国“小气”、“记仇”、“软实力外交失败”。自相矛盾的是,西方媒体一边说着中国国际救灾能力不足,一边用“美国标准”指责中国表现不够,甚至批评“在国内救灾中表现优异的中国军队不去菲律宾救灾”。

菲律宾无论官员和媒体看上去都不想在国家如此痛苦的时刻被西方媒体“劫持”,连日来,几乎没有人拿援助的事情非议中国。

第四篇:菲律宾华文教育与经济发展

简介:菲律宾华文教育与经济发展 - 颜长城 菲律宾的华文教育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1899年所创办的“小吕宋大清中西学堂”是菲律宾华文教育开始的重要标志。它至今还存在,只不过现改名为中西学院。具

有百年历史的菲 ...

菲律宾的华文教育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1899年所创办的“小吕宋大清中西学堂”是菲律宾华文教育开始的重要标志。它至今还存在,只不过现改名为中西学院。具有百年历史的菲律宾华文教育,可以划分为初创(1899—1924)、发展(1925—1956)、督察(1956—1975)和菲化(1976—现在)这样四个历史时期。

我们可以感慨地说:菲律宾华文教育的一百年可以说是动荡的一百年。

菲律宾现有华侨华人总计约一百万人,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祖籍为闽南。因此,闽南话成为华人社区的通用语言。华人和华侨虽仅占菲律宾人口比例的百分之一左右,但在菲律宾经济上却占有重要地位。

华校自从菲化以后,已属私立学校。各所华校在招收华裔学生的同时,也招收原住民学生。本着对教育的重视,华校的设备和办学经费长期以来皆由华人族群负担。菲律宾华文教育自创立百年来,正是在华人社区热心人士的慷慨资助和积极支持下,才能不断地发展起来。

菲律宾的私立学校的学杂费都比公立学校高得多,所以一般贫穷家庭的子女就难以进入华校。菲律宾的华人和华侨大多经商。因此,经商收入的好坏,决定了大多数学生家庭的经济收入。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这样说:“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同样也是华校的基础。”俗话说得好:“水涨船高”。华人社区和家长的经济收入之“水”涨了,华校之“船”也就高了,才能得到发展。由此可见,经济对教育,特别是对华文教育,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

一百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什么时候菲律宾的经济繁荣了,华校才能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相反,什么时候菲律宾经济萎靡了,华校也必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菲律宾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比索的比值高。那时正是菲律宾华校的黄金时代,学校林立。全菲律宾的华校有166所。那时教师队伍生气勃勃,教学质量很高。可见,经济发达了,教育也就能很快跟上去。

到了七十年代末,菲律宾经济开始滑坡。一些华校也因经济困难而陷入不稳定状态,甚至被迫停办。经济的恶化,也造成华校教师的薪金偏低。教师们越来越支撑不了那昂贵的房租,跟不上那高涨的物价,只好纷纷改行。因而,各华校的华语教师普遍缺乏,导致了教师的素质下降,进一步影响到华语教学的质量。

所幸的是,华文教育的式微,华语教师的流失,学生华文水平的下降,终于引起了菲华社会的纷纷关注。

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华人社区展开了“挽救华文教育”的大讨论,就如何提高师资水平、改编教材、改进教学方法等问题进行探讨。得到的结论是:虽然华族各界在挽救华文教育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可是为何收效甚微?其根本原因就是:华语教学没有随着客观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加上社会经济疲软、市场萧条,以致于华人社区和学生家长都囊中羞涩,教师的待遇以及福利都得不到应有的改善。尽管设立这样或那样的奖教金、助学金,毕竟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教师生活及穷苦学生上学的问题。华校学生被迫转学公校已越来越多,这些因素都对华校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虽然华人社区的领导机构——“菲律宾商联总会”每年为华文教育的发展投入了相当的资金,带动了许多社团的捐献,还是难以满足目前华校的实际需要。

如今,菲律宾不仅有南部的亚布匪帮作乱,而且中心城市的绑架和抢劫的案件也接连发生。社会治安的恶化,破坏了商业和环境,寒了投资人的心。许多人的生意一落千丈,导致比索大幅贬值。因为菲律宾的经济是外向型的经济,再加上发展经济还是依靠外国投资。如此治安状况,外国人有可能把大量资金注入菲律宾吗?菲律宾经济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吗?市场萧条,商人经营困难,严重地威胁了华校的发展,也动摇了教师们的敬业精神。

面对如此艰苦的困境,仍然有我们的华族同胞在坚持不懈地支持着华文教育。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从精神上,他们都给予了华文教师和华校当局极大的鼓励。我们更应当找出问题关键的所在,勇敢地去面对,去挑战,去解决,去跨越。

“教育与经济”,就像一把双刃剑。无论哪一面不锋利,这把剑不但发挥不出最大的功效,而且会事与愿违。经济的好坏固然对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教育的好坏对于经济的发展其影响更加深远。教育不光要为着教育而教育,还要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而教育。我们认真地分析了现今国际形势和世界经济形势,不光要抓好华文的基础教育,也要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方面作出我们的贡献。比如:培养在不久的将来与中国建立政治、经济、文化频繁往来懂华语的菲律宾人才。

菲律宾现任总统阿罗约女士已着手力拼经济的发展,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来往,特别是注意与中国搞好关系。这是一个太好的时机,我们要把握好这个机会。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菲律宾与中国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历届的总统,不管有这样或那样的情况,都力求与中国改善双边关系。阿罗约上任不久,已两次访问中国,不愧被称为“中国的老朋友”。她在与中国联合开发南海、发展农业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阿罗约总统已充分认识到“筑巢引凤”的重要性,她已宣布将放宽欲赴菲律宾投资的中国人的签证。阿罗约总统真诚地说道:“一方面,菲律宾与中国地理相近,两国保持长久的贸易关系,华裔菲人活跃在菲律宾商界,对菲国极为有益;另一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关税的降低及中国销售管道的改善将激发贸易量的增长。”

千岛之国物产丰富,除了水果资源,还有矿产资源、海洋渔业资源等等,都值得利用和开发。除了传统的出口商品早已在中国立足市场,随着中国的“入世”,菲政府决心迈开更大的步伐。菲政府不仅将天然纤维、椰子打进中国市场,还把有关教育和市场经营的专业服务人员打进中国市场。最近,菲国外劳进军中国深圳,就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无疑,中国的“入世”将为菲律宾经济开辟一条新生之路,有助于菲国尽快地摆脱经济困境。

我们真诚地希望菲律宾能够富强起来。只有菲律宾再次富强起来,菲律宾的华文教育才能迎来又一个春天。我们也应该站稳脚跟,未来需要我们去创造。我们祝愿并坚信,菲律宾的华文教育也能很快地像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等兄弟国家一样,华语教学跟中国接轨,才能有效地提高华语教育水平,也才能为世界华文教育做出更多的贡献!

第五篇:中国与俄罗斯贸易

一. 中国与俄罗斯贸易结构与经济合作的现状

俄罗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具有丰富多彩的历史。平等和互利是我们两国传统的紧密关系的特点。一条世界上最长的边界、互补的经济结构促进合作的发展。 对于互补的经济结构,我们不把它理解为俄罗斯的原料商品对中国轻工业商品的简单的贸易 交换,而理解为能够使我们两国非单一的经济综合体所创造的那些优势,首先是使俄罗斯的机 器制造业、工业、国防工业高度的生产水平、科技水平在对外经济关系中发挥作用。

近年来,中俄双方贸易额大幅增长,中国已跃居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两国领导人规划了下一个10年中俄关系发展蓝图,制定了双边贸易额2015年达到1000亿美元、2020年达到2000亿美元。中俄贸易仍主要是传统商品交易。在俄对中国的出口中,机器设备、矿物燃料、木材、钢材、肥料、化工产品、海产品、有色金属、纸浆处于前9位,占到了95%以上的贸易份额。 俄从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有机器设备、皮革制品、鞋、纺织品、针织服装、化工产品、肉类、玩具和体育器材、裘皮、果蔬制品、干果制品、粮食、陶瓷、水果、矿物燃料,这些产品占其进口总额的85%。

在双方投资方面,中国对俄累计协议投资额相当于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1.8%,相当于俄累计外资额的0.8%;俄对华累计投资额相当于俄对外投资总额去年双边贸易额的4.8%。

2008年,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再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了110亿美元,黑龙江对俄贸易商品结构呈现以中方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俄方的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特点,双方贸易互补性强,但贸易结构的层次较低,贸易规模的扩大主要靠数量的增加来带动。一般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据首要地位。上述两种贸易方式发展迅速、增势强劲,在黑龙江省对俄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极大地促进了黑龙江省经济额快速发展。黑龙江省向俄罗斯出口的产品中,以纺织品、服装和各类轻工业产品为主;俄罗斯通过边贸向中国出口的产品70%以上为木材、石油等资源产品。

俄罗斯是吉林省第二大出口市场,该省对俄出口的主要商品有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鞋帽、控制仪器及装置、塑料制品、化学工业及相关工业产品、机电设备、陶瓷、金属及其制品、食品等;从饿进口的主要商品有干、鲜、冻鱼、木制品,石棉和有机化学品等。同时,俄罗斯已经成为吉林省外派劳务的第二大市场。该省对俄劳务合作派出人数占全省劳务合作派出人数的17%。截至2007年9月,吉林省在俄共建立37家境外企业,俄方在吉林省设立18户企业。

二. 合作成因

1)自然资源互补

2)人力资源互补

3)产业结构互补

4)经济技术互补

三. 存在的问题

1)经贸合作不太规范

灰色清关 “灰色清关”是指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各地市场商品供应极为紧张,俄政府不得不大量从国外进口商品。为鼓励进口、简化海关手续,俄罗斯海关委员会允许所谓的“清关”公司为货主代办进口业务,提供运输和清关捆绑在一起的“一站式”服务。这种服务也常被称为“包机包税”、“包车包税”或“包柜包税”。这种方式对到俄罗斯做生意的商人的有利之处是进口手续简便,货主只要向“清关公司”缴纳一笔费用,自己不用与海关打任何交道,“清关公司”就会把所有俄罗斯海关报关手续办好。目前,俄罗斯在同土耳其、韩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等许多国家的贸易实践中,也都广泛使用“灰色清关”。 。两国政府会为他们创造有利的条件,但合作成功与否则在两国公司。多年来,俄主管部门对“灰色清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打击也是时紧时松。“灰色清关”几乎一度成为俄罗斯进口的惟一路径,并被各国商人看成是抢占俄市场的无奈手段之一。事实上,俄罗斯政府也非常清楚“灰色清关”的弊病所在,但一时又下不了彻底取缔的决心。 尽管对中国货物的封库拉货事件屡屡发生,但因有高额利润吸引,加上侥幸心理的作用,部分在俄华商还是不愿下决心与“灰色清关”决裂。 不能否认,“灰色清关”的贸易方式,在历史上对促进中俄两国民间贸易的发展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俄国内的“灰色清关”这张看不见的大网中,华商是利润率最小、风险最大、稳定性最差的一环。所以,俄高层每次清剿“灰色清关”时,损失最大的就是华商。

2)对俄产品出口的比重太小,缺乏有竞争力的品牌和骨干品种。

一直以来,中俄双边贸易的基本结构仍然以两国的传统产品为主,俄罗斯对中国主要出口原材料和机械设备,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主要是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向俄罗斯出口的主要商品为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革及毛皮制品、机电设备及零件、鞋靴制品和玩具家具等杂项制品。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为矿产品、钢铁及贱金属制品、化工产品、木及木制品和动物产品。虽然目前我国对俄出口商品结构有小幅度改善,机电产品所占比重较以往有所上升。但机电及化工等附加值高的产品在出口中所占比列不大。严重影响着中俄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

3)中俄合作缺少大项目支撑。

4)中国威胁

俄罗斯人的大国心理一直相当浓厚,对过去是自己的小弟,现在GDP是自己两倍的国家,总是怀有歧视甚至敌视,同时又具有妒忌成分的心态,严重影响了双方贸易的扩大。中国产品,在俄罗斯人的眼中,一直居于便宜,但质量差的地位,产品现象不佳,也是阻碍中国扩大出口的一大障碍,在俄罗斯建立自己强大的品牌有着迫切的要求。先期在俄罗斯的中国商人,给人称之为“倒爷”,在中俄两国结束多年敌对关系之后率先开启了两国双边贸易的大门,也是这些“倒爷”,把大量的假冒伪劣商品从中国倒腾到俄罗斯倾销,致使中国产品在俄罗斯人心中的美好声誉在“鸡毛服”、“一日鞋”大举登陆以后一落千丈。

5)了解不够

双方互相了解还远远不够,俄罗斯企业不了解中国的国情、法律、生活方式,中国企业也是如此。黑龙江等边疆省长期与俄罗斯有密切联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中国华北、南方等省市虽然愿意合作,但对俄罗斯的了解却不多,“中国年”提供了一个好机会,中国企业得以亲眼看到俄罗斯市场有何商机。

四. 发展趋势

1)科技合作将成为东北地区与俄罗斯经济合作的重要方式。

俄罗斯是世界科技强国之一,具有雄厚的科技实力,每年新的科研成果约占世界科研成果总数的20%,其中25%的科研成果达到世界水平,7%的科研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东北地区应充分利用中俄科技发展差异和自身区位、地缘优势及历史上的科技合作基础,大力发展中俄多领域的科技合作。通过科技合作引进俄罗斯先进的科技和人才,改造东北地区的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中俄商品贸易结构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东北地区和俄罗斯经济合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俄罗斯单纯依赖能源、原材料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优化中俄商品贸易结构。中俄贸易的重点也是石油等能源、原材料贸易。虽然石油等能源、原材料出口占外贸出口的绝大部分,但俄罗斯并不想长期维持资源型经济结构模式,充当周边国家的原料供应国。俄罗斯经济迫切需要由资源型经济向发展型经济转变,而与东北地区的经济合作将有助于这一转变过程。其原因在于,中俄毗邻地区的经济合作是与投资合作、科技合作紧密结合的,在能源设备制造、高科技、信息技术、金融、交通、基础设施、核能、航天领域、汽车制造、黑色和有色金属制造、森林工业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在多领域的合作中,能源合作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但其比例将会缩小,这不仅对优化中俄贸易结构有积极作用,而且对转变俄经济增长方式有促进作用。

3)贸易主体将发生重大变化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东北地区对俄贸易出现了多种贸易形势并举的局面。边境小额贸易、中俄边民互市贸易在贸易中的比重逐年增加。贸易主体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份额逐渐减少。

五 促进发展的措施

1)充分发挥双方海关工作组的作用,加速解决通关便利问题

海关问题是中俄贸易中的一个现实问题。俄方海关手续繁杂、报关时间长、海关服务设施老化,加之官员腐败,严重影响了两国贸易的正常进行。为此,2009年6月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海关合作分委会的成立标志和两国和海关合作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海关合作分委会的成立对于规范通关秩序、打击走私等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200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和俄罗斯联邦海关署关于规范通关监管秩序的合作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两国海关合作正式启动,意味着两国将在解决“灰色清关”的问题进一步加强联系和合作。因此,通过双边海关小组的工作,力促俄方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简化通关程序,缩短报关时间,实行具有透明度的电子报关办法,加快通关便利,为发展中俄贸易清除障碍。

2)对国际铁路联运问题进行多方协调和磋商

对国际铁路联运问题进行多方协调和磋商由铁道部、外运公司、商务部和银行以及大陆桥协调机制共同协商,力求建立一套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国际铁路联运体系和制度,特别是单证规范化问题。结合我国铁路系统改革,探讨铁路承运方的改制问题。同时还应扩大口岸的换装能力,利用(GPS)等高科技产品建立铁路运输货物信息跟踪系统,为中俄贸易驶入快车道创造顺畅的物流基础。

3)加速两国间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大力发展连接两国贸易的电子商务平台

尽快启动中俄合作网站,免费为企业提供有关俄方的经济政策、投资贸易环境、各种商品需求状况等方面的综合信息。同时建立权威性的中介信息咨询机构,为企业提供有偿的咨询服务,由此可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网络,使企业能够及时了解俄方市场及各种政策的变化,为开展贸易和投资活动提供依据,降低对外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总之,只有中俄双方密切经贸合作,共同携手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才有利于双方尽早摆脱危机阴影,走向新的发展与繁荣。中国帮俄罗斯摆脱危机,也将减轻自己的危机压力,同样,俄罗斯与中国实现区域自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安排,也将非常有助于俄罗斯自己走出危机。中俄经济未来快速发展将为两国互利合作创造更多的机遇,开辟更广阔的空间。中俄经贸关系发展历程表明,经贸合作规模扩大,合作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与两国各自的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校外教育期刊下一篇:中国饮食文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