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舍得阅读答案

2022-07-26

第一篇:浅谈舍得阅读答案

享受阅读 绽放精彩──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浅谈

内容摘要:当前,追求生活化阅读、原生态阅读的群文教学研究,在我省开展得如火如荼。群文阅读,就是在一定时间空间内,探索性地阅读一组相关联的文章的阅读方式。准确把握群文阅读的特点,才能让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中摒弃传统阅读教学的陈弊,充分发挥群文阅读的优势,实现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素养的目的。我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研究的三四年间,对群文阅读教学有一些粗浅的认识,也进行了一些不成熟的实践,与大家交流共勉。

关键词:群文阅读 原生态阅读 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教育革除陈弊,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的关键。而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必须为他们创设语文实践的资源、环境和机会,通过反复的实践活动方能习得。正是基于语文实践能力、阅读能力培养的理念,群文阅读在与传统的阅读、与单篇阅读的比较中,其优势才更为明显。

群文阅读,是在一定时间空间内,探索性地阅读一组相关联的文章的阅读方式。其阅读的资源更加丰富并具有内在联系,阅读的环境更趋于生活化,富有真实性,阅读的机会有更多的选择性,阅读的方式更符合学生个体实际,阅读的理解有更广阔的表达空间。

群文阅读教学,其目的在于通过一组群文的学习,为学生营造生活化、原生态的阅读情境,提供更为丰富而多样的阅读资源,通过多篇有关联的文章的阅读,使学生掌握生活化阅读的基本方法,在探索性的阅读实践中,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前不久,在我市群文阅读教学研讨中,我有幸执教了“英雄”群文的观摩课。在“英雄”群文教学中,我预设的教学对象为刚接触群文阅读的学生,通过了解群文,让学生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通过快速初读,让学生学会从海量信息中,快速抓住重要信息;通过重点品读,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引导“求同”阅读,让学生寻找群文共同点,感受“英雄”形象;通过对比阅读,引导“求异”阅读,发现群文的不同点,感受“英雄”的本质;最后,结合学生对英雄的认识,总结讨论新时期真正的英雄,并趁机引导学生写“英雄”。这种教学设计,通过方法选择、反复阅读、求同求异、读写结合等策略,实现习得方法、提升认识、形成素养的目的。

一、正确认识群文阅读

1 “群文阅读”是近年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新名词,它是教师选择教学资源材料、学生阅读、师生多元交流的一种形式。它既是对传统阅读形式的一种传承,也是一种补充。只有当教师正确地认识群文阅读的本质,准确定位群文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位置,才能让群文阅读真正发挥其优势,成为语文课程资源中的重要内容。

1.群文阅读的主体是学生。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明确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内涵,能让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摒弃无为的教学引导、讲授,选择更好的阅读和阅读教学方式,把更多的时间还给阅读,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阅读实践的机会,从而进行真正的原生态的阅读,形成阅读能力。

群文阅读,增加了单位教学时间内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了一定主题关联下的阅读内容,也为能更充分全面地训练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深入研讨文本、比较阅读、分析鉴赏等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群文的优势,更准确地定位阅读教学中师生的角色。不因为阅读量的增加,而使教师“讲”和“导”的分量过度增加,而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群文阅读的主人,享受群文的“福利”。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初读时,不设硬性的指标要求,亦不追求面面俱到。我在学生大致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快速浏览,用较快的速度归纳文章的大意,训练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赢得了时间。学生的阅读、汇报,更多地体现原生态的阅读教学,教师只当主持,干预极少,学生在大致概括文本大意的基础上,各有重点、各有感悟,完成了“初读”的任务。

2.群文阅读不能走马观花。

群文阅读,决定了课堂阅读量的极大增加,也让学生阅读和教学的难度大增。所以,很多教师在进行群文教学时,为了展现教师的功底,减少了学生阅读的时间,使阅读变为“走马观花”。

“英雄”群文共有4篇文章,分别是从

5、

6、7年级不同版本语文教材中选择而来,文章字数较多。《武松》还保留有文言文的味道,《真正的英雄》语言较难理解。尽管如此,我并没有为了完成“教”的任务,而使阅读“流于形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前后引导学生进行了三次不同程度的阅读。有最开始的初读、中间的求同品读、最后的求异对比读。每一

2 次读,层次不同、角度不同、重点不同,既有浏览式阅读,又有品味把玩,使阅读既有质、又有量,培养了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形成可迁移的阅读能力。

3.群文阅读不仅要读,更要“品”。

在长期的传统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常常形成了较为保守的阅读教学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群文阅读教学与单篇课文教学相比较,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的阅读信息量、更广阔的阅读平台、更多的能力培养机会,因此,决不能为“教文”而教文。

如“英雄”这组群文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就是单篇文章远不能及的。从课文内容而言,4篇课文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层身份表现了英雄,为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英雄,寻找英雄共性提供了材料。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求同”环节。从文章主题而言,虽都在写英雄,但英雄所处环境、英雄行为的出发点、产生的意义,都是不同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求异”的环节,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探究英雄的不同。从文章体裁而言,有的写人记事、有的演讲议论、有的抒情评价,为学生用不同体裁表现情感提供了范例。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写英雄”环节,让学生进行仿写练笔。

这些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立足在“品”英雄上。让学生不仅仅是读“英雄”,了解事迹和品质,而是要在“求同”与“求异”的正反碰撞中,去更深刻地认识英雄,评价英雄,发现英雄的本质,从而能形成新时期正确的英雄观,进而能理性地学习英雄。

二、科学选择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当我们正确地认识了群文阅读教学有别于传统阅读教学的本质后,我们才能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群文文本,不同阶段的学生,科学地采取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群文阅读教学的优势,实现原生态、多层次、全方位的语文能力培养。

1.寻找关联,巧选群文。

群文阅读教学,给了教师极大的选择材料、组合材料、呈现材料的自主权。但如何确定群文关联的主题,恰当地选择一组文章,往往是教学目标、学生培养目标达成的关键,也是课堂成败的关键一环。

群文阅读改变了传统教学“用教材教”、教师主动权缺失的弊病,但也对阅读材料的选择,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前,我们应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育热点、学生思想状况、学习水平、能力训练重点等要素,确定一个关联点,再根据关联点,去有层次、有目的地选择文章。

3 文章的选择应根据师生实际,从预设的教学中心目标(知识中心、能力中心、方法中心、价值观中心)、文章要素(主题、体裁、语言形式、表现手法、深度等)、作者(年代、国度、写作特点)等方面,多角度地进行科学搭配,注重层次与整体效果,使文章的选择更趋合理,能更好地为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服务。

在执教“英雄”群文前,我将教学中心目标预设为两点:一是价值中心,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英雄,形成新时期正确的英雄观;二是方法中心,通过几篇文章不同的表现英雄的手法,使学生掌握人物类文章表现人物的不同写法。然后,我选择了《武松》《灯光》《真正的英雄》《颁奖词三则》四篇文章。四篇文章选择体现了以下特点:主题一致;作者和写作时间体现不同时间、不同文化的特点;文章语言有中国古代、现代和外国文学语言特点;文章表现手法上,有写人记事类、有演讲辞、有议论类;文章深度上,涵盖了

5、

6、7年级不同深度的文章。这样的选择,能从最大程度上,让学生全面认识英雄,了解表现英雄的多种手法,从而达成课前预设的目标。

2.整合目标,生活阅读。 “群文阅读”阅读量的增加,决定了不能再以传统单篇文章的教学目标作为目标,而应对原来的具体、细化的目标,做必要的整合。在整合传统单篇文章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基于“群文”的目标,使群文教学的功效充分显现出来。

整合“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使目标的表述立足“群文”,尽可能地设定保底目标,目标的点更集中,不必过于细化,用“大目标”来体现“下有保底,上不封顶”的人性化教学理念。

“英雄”群文一课,我将教学目标整合为3点:一是通过文本阅读,了解不同时期的英雄事迹,感受英雄品质;二是通过群文阅读,学习写人类文章的基本方法,帮助写作;三是通过求同求异阅读,多角度认识英雄,形成新时期正确的英雄观。整个教学目标的整合,充分考虑了群文阅读由于阅读量的增加,必然要对传统单篇文章教学的部分细化目标进行取舍,没有再对字词等目标做具体要求。内容、方法、价值观目标也进行了整合,多为“保底”性表述,目的在于通过目标的整合,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畏难情绪,主要考虑阅读教学中“师生怎么做”,重在与学生一起实践阅读过程,而弱化对目标的细化,还原“生活化阅读”的情境,营造原生态阅读氛围。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对阅读的要求、问题设置都较概括,学生与教师抛开了传统课堂的目标、问题压力,沉浸在文本中,学生阅读效果反而更佳,阅读收获巨大,课堂闪

4 光点频现。

3.“求同”阅读,感悟主题。

群文阅读较单篇阅读,其最大的优势,就是突破了传统阅读文章形式、主题等单一,不易让学生在最佳时机举一反三,进行拓展性阅读,丰富对主题的认识,更全面地认识阅读教学的主题的局限。而充分利用好群文阅读的这一优势,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群文阅读、生活化阅读的方法,也能让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对主题认识、写作方法等),使认识与方法形成序列。

在“英雄”群文的教学中,我抓住本组群文在主题上的共同点,在学生初读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以“我们更应该崇拜谁?”为再次阅读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同文阅读,异文交流”,为学生争取更多真正走进文本的时间,概括群文在“英雄”主题和“表现手法”上的共同之处。学生通过对三篇文章“英雄”的认识,使英雄主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准确;通过对三篇文章英雄“表现手法”的感悟,多角度地学习准确、细腻地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这样的阅读效果,是单篇文章阅读根本无法企及的。

4.求异品析,升华中心。

文学作品,正是因为具有千差万别的多样性,才使得文学创作具有难能可贵的独创性。进行群文阅读时,在基于群文“关联点”进行“求同”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求异品析”,是非常必要的。

所谓“求异品析”,就是要利用群文的“同”和“异”,从面和点上去完成群文的品读和赏析,用“点”上的“异”,去深化和丰富“面”上的“同”;在“面”上“同”的基础上,去发现“点”上的“异”,进而能对群文的主题,有更深入地认识,实现认识的升华;对群文的表现手法有更全面地掌握,实现对写作方法的领悟。

在教学《英雄》群文时,通过“求同阅读”后,我又引导学生在认识了英雄主题的基础上,去细致品读和赏析文本中的重点句段,重点分析“英雄的不同之处”。学生通过合作和独立的探究、品析,发现了三组英雄人物的时代背景、当时面临的情况、做出英雄行为的动机、目的等都有不同,通过全班互动交流,学生很快发现“英雄不同”的核心是“英雄的动机”,即“为谁英雄”不同。发现这一关键点后,学生对英雄的认识自然就更深一层:英雄值得我们学习的根本在于对社会、对他人有益。认识到这一层,学生自然会分辨更应该崇拜谁,也才真正形成正确的英雄观。

5 5.联系群文,自主写作。

阅读群文,不仅能多方面地感受同一文学主题,更是依照例文写作,掌握写作方法的极佳机会。群文阅读,学生自然会在阅读中对一类主题文章、一类写作方法有较深的认识,产生不吐不快的感悟;也会在多篇文章的表达方法中,对某一类写作方法,由于“见多”,运用起来有范例,也会更熟练、更准确。此时,抓住时机进行练笔,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英雄”群文教学接近尾声之处,我顺势激发学生:了解了英雄的事迹,学习了英雄的品质,你对英雄一定会有更深的认识吧?快速阅读“颁奖词三则”后,以“我心中的英雄”为主题,学着文章中表达的方法,写写自己的感受。

由于学生有先前阅读的基础,再加之对“英雄不同”的争论,如今心中早已是积蓄良多,此时练写,学生自然思如泉涌。学生自然会有意无意地学习文中表达的方法,是学生习作练习绝佳的机会。

群文阅读,是对传统阅读的发展和有效补充,是阅读教学的新命题。如何有效地实施群文阅读教学,也需要所有教育同行不断探索。近年关于群文阅读的教学和研究,让我在群文阅读教学的道路上,验证了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也深化了一些认识。群文教学,应该准确定位、大胆设计,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营造生态、开放的阅读环境,最大程度地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尽情地品味阅读,享受阅读。我想,把阅读还给学生、让学生绽放精彩,应是群文阅读教学成功的核心理念。

6

第二篇:浅谈初中小说阅读教学

摘要:小说阅读是初中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小说的阅读教学首先要认识到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点,其次要注重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方法的指导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样才能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实现课堂教育素质化的目标。

关键词:小说阅读 地位 新课程 教学方法 注意事项

小说是文学的诸多门类之中成熟最晚的。它融会了先行成熟的各种文体之精华,成为一种“集大成”的文体,几乎包含了语言艺术的所有审美属性:诗的真挚情感优美意境,散文的挥洒自如、平易庄重,戏剧的高度集中、尖锐冲突„„而它自身又有其固有的审美特色: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的典型环境。小说生动的形象、精妙的语言、独特的构思,构成了令人心醉神往的艺术魅力,难怪初中生最喜欢读的文章是小说。

当然,如果忽视了学生的自主体验,缺乏学生自己对小说的阅读、欣赏和体会,把小说的教学变成了文学知识的教学,变成了繁琐的分析,小说自身的感人力量在教师自我陶醉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人物性格„„的分析中消耗殆尽,那么,学生非但不会在教师的讲解中受到熏陶,反而会增长厌恶、反感,对语文教学产生排斥与逃避的情绪,从此对文学敬而远之。

正因为如此,研究初中小说教学艺术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一、初中小说阅读教学的地位、作用、特点

纵观我国文学历史的发展长河,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在中华大地上扎根开花。它们发展越来越趋于成熟,成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读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对读者有一种神奇的魅力。

我国小说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它发源于上古时代神话传说和先秦寓言,中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至唐宋传奇小说而逐渐成熟,元明清小说则尉为壮观,成为中国文坛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小说,一般认为发源于希腊史诗,成熟于文艺复兴时期,逐渐成为西方文学作品的一面旗帜。古今中外,小说这一文学作品,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环境描绘、完整而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着广大读者,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精神食粮。

既然小说有其重要的文学地位,对我国灿烂文化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那么初中阶段我们应该怎样对小说作品进行教学,这是摆在我们人类灵魂塑造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谈到小说,有些学生就以为它是一种消遣、娱乐工具。其实,小说这种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不仅仅具有娱乐、消遣的作用,它更能通过塑造典型形象的特殊方式让读者受到思想教育,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提高写作技能。这一点,是每一个阅读小说的学生必须明白的。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小说的作用充分发挥,又要能通过小说阅读鉴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以初中语文课的小说教学为阵地,教学学生课余选择什么小说阅读、用什么方法去阅读,突破传统小说教学的窠臼。

在小说教学中,首先要了解小说的文体特征。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因此,小说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在熟悉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条件下,引导他们去分析人物,特别是其中的主要人物;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上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结合思想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特点(方法);学习小说的语言运用和具体环境的

分析。

二、初中小说阅读教学方法的探索

“新课程标准”改变了语文工具性的单一性质,而增加了人文性,并且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作为目标,因此就阅读教学而言,最重要的不仅是阅读方法的更新,更是阅读理念的更新,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强调阅读者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阅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使阅读成为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劳动。为此,在小说阅读教学实践中,我尝试改变枯燥死板、单调无味的教法,努力让教学灵动起来,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我国古代的学者、教育家就强调教必有趣,以趣促学的道理。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南宋理学家朱熹也在《小学集注》中指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可见兴趣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要地位,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地参加到阅读教学过程中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谐愉悦的阅读教学氛围呢?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彻底改变教师居高临下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应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的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黑板面前人人平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对个别学生提出有悖于书本的观点或意见时,不能简单地否定或回避,允许学生理解上的差异,为具有差异性、发展性的学生提供发挥潜能的领域,让他们施展各自的才能和智慧,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功欲。

其次要创设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发扬课堂民主、学生思考、探究的权利,激励学生大胆思考,质疑问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可在无疑处生疑,挑起矛盾,引起学生思考,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激发阅读兴趣。学生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阅读的乐趣。如阅读《变色龙》一课,让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使出于生存的本能,而奥楚蔑洛夫几次变色又是为了什么?作者通过他的言行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学生就会去探究奥楚蔑洛夫个性产生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了解到这个人物是当时沙皇俄国社会的必然产物。实践证明,对中学生而言,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精神。自由、宽松、活泼、能思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消除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被动心理,为他们打开思路,激发潜能创造条件。

(二)重视阅读方法、技能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毫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启迪我们,阅读教学改革必须重视“怎样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教法和学法必须同步,相互协调,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吕淑湘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可以受用一辈子。”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思考方法或思维模式,就如同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交给学生。小说阅读教学,就要教会学生懂得怎样进行小说欣赏。可以给学生介绍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1、整体感知内容,把握小说情节

故事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教学时指导学生从鉴赏故事情节中了解人物性格的发展轨迹,助学生认识作品所要反映的社会生活。

所谓情节,就是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情节,是学生阅读小说后最津津乐道的内容,但是,他们大多只是停留在小说曲折跌宕的故事结构中,而忽视了情节在小说中的深层作用。在小说创作中,作者的重要任务是塑造典型人物,因为它是反映生活的手段。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是通过人物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从人物间的矛盾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中显露出来的,也就是通过情节表现出来的。因此,小说教学应重视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深入地去解读情节的真正意义所在。

以《孔乙己》为例。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周围的人对他嘲笑、与他争辩的情节,正是要表现孔乙己偷窃、迂腐的坏毛病;孔乙己教“我”“茴”字的四种写法和分豆给孩子们吃的情节,又是表现孔乙己的自傲和善良的品性;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后爬着到酒店喝酒,又谎称腿是跌断的情节,则表现他受欺凌的悲惨命运和讲面子的弱点。小说就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情节描写来完成孔乙己复杂性格的刻画的。阅读鉴赏时,要逐一分析,挖掘情节的意义

2、分析人物形象,讨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渗透写作知识。

阅读也为了写作,读小说尤其如此。不然学生只被人物和情节所吸引,过后只知道这小说讲了一个什么人,大概发生了什么事而已,这样的结果远远没有达到我们阅读小说的目的。对小说的学习,我们既要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层次的鉴赏,同时也要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让学生对此有一个更理性的认识,引导学生写作时要自觉地使用这些方法去丰满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

描写人物的方法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

正面描写,是对人物做正面的刻画,使之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正面描写又分肖像描写,言行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肖像描写,是指通过人物的音容笑貌、衣着打扮、姿态神情、说话腔调等外在特征来刻画人物。它是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手段。好的肖像描写,不仅显示出人物的身份、职业、教养、爱好、经历和遭遇等,而且能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个性气质。如鲁迅《故乡》中的对中年闰土形容憔悴的肖像描写,形象地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痛苦、贫困生活。

言行描写,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俗话说:“言为心声,行为意表”。读者通过“听其言,观其行”,而知其人的。因而要揭示人物的精神、性格,就必须抓住人物有代表性的言行进行描写。如《故乡》中刻画杨二嫂这个人物,除了极精彩的几笔肖像描写外,主要是写她的语言和行动,把一个高度典型化的小市民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围绕客观情势而产生的所想所思的内心活动的描写。好的心理描写可以揭示人物语言行动的思想基础,进一步揭示人物的精神境界。例如《心声》中对李京京的心理描写很多,这些都充分展现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如当他的要求被老师拒绝后,“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得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表现了他执着、倔强的性格。

表现人物心理的手法很多,可由人物直接倾吐,即通过人物对话或内心独白来表现;也可以由作者用记叙性语言来描述;还可以用比较曲折的方式,如写梦

境和幻觉等来反映。写好人物的心理,关键是作者对人物的透彻的了解和深人的体察,仅凭一般观察是不够的。

细节描写,就是对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细小的情节或人物或环境的某种细微特征的描写。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就像是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它能够突出小说人物形象的独特属性。成功的细节描写能够最真切、细致、生动、深刻地把人物精神世界最本质的部分显示给读者。如《范进中举》胡屠户打了范进之后,“那只手隐隐得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众人回家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种细节描写,显示出胡屠户对范进畏惧、巴结的情态。细节描写很多时候是集合了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于一体的,它让读者“细看一雕阑,一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鲁迅语)。

侧面描写,是让被描写的对象不出场,而是通过对所写对象有关的其他人、事、物、景来烘托、渲染,从而达到表现特定对象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观感和评述达到描写特定对象的目的。如鲁迅先生的《故乡》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展示出一幅旧中国荒凉、衰败的图画,反映出“我”回故乡时的心境。

3、 引导学生深读环境语言,解读人物内心世界,帮助学生领会小说的主题思想。

我们说话要有语境,才让人好明白话语的确切含义。同样,要想更好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了解小说所要反映的社会生活,我们也必须放到具体的环境中去。

环境有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可以烘托人物的心理,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暗示社会现实。例如曹文轩的《孤独之旅》(节选自《草房子》)中以芦苇荡、暴风雨等自然环境的描写,为杜小康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妥切、很真实的舞台。作者把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理描写结合在一起,细腻地描绘了主人公成长的历程。

社会环境是人物形象的生存依据,对主题的表现功不可没。《变色龙》小说第一小节的环境描写:“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跟许多饥饿地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暗示了俄国人民饥饿贫困地生活,所以整个社会死气沉沉地。作者寥寥几笔,交代了故事发生地环境,为小说更深刻地表现主题提供了适合的土壤。

离开了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人物的存在就缺乏意义了。正如有人说《安娜卡列尼娜》如果不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而放到现在,我们也许是咒骂她的放纵和道德败坏而不是歌颂她对爱情的勇敢追求了,这也从一方面告诉我们社会环境的作用。

4、想象推断,合理填充“空白”

小说是学生接触最多,也最喜闻乐读的一种样式,但不少学生读小说,只停留在追求情节的层面上。其实,一篇内涵丰富的小说,是一个充满间断和空白的“框架”。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阅读教学应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对语言现象及蕴蓄于其内部的深厚的文化内涵进行切身的感悟,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进入小说创设的意境,揣摩作品中人物心理、神态、甚至语言行动,对作品间断处加以连接,对空白处加以填补。如教学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设置“奥楚蔑洛夫巧遇将军哥哥”这一话题,通过想象他们见面的情景,活现奥楚蔑洛夫卑躬屈膝、媚上欺下的奴才嘴脸,再现俄国当时统治者的黑暗腐败。学生借助想象,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补充小说的“空白”。在获得情感的愉悦和

精神的陶冶时,也培养了思维能力,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关键要让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

(三) 通过课外延伸,使学生自主学习。

课内的阅读教学毕竟有限,课外才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教师要通过拓展阅读,把课文向外延伸,使教学内容更深、更广,从而更好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首先要运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指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的阅读:其

一、由节选的课文内容扩展到原著的阅读,如《智取生辰纲》到《水浒传》。其

二、由某一作者的一篇作品,扩展到他的其他作品的阅读,如《变色龙》到《装在套子的人》。其

三、阅读介绍作者生平、作品的书。广泛的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之作,与大师对话,是开阔视野和胸襟,提高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其次结合小说单元的教学,我们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课外活动。学校教师进行文学讲座,鼓励学生参加市、区举行的征文活动,进行小小说的创作竞赛,讲故事竞赛等。如在讲故事这个活动中,学生满怀激情,积极准备,找资料,熟记,揣摩故事的人物心理、动作、神态等,个别选手讲得生动、形象,深深地吸引了听众。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张扬。另外,学生的语文水平的提高大多得益于课外阅读,而很多学生课外阅读却不知读些什么。往往是“抓”住什么就读什么,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所以在小说方面,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我们系统地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小说,学生多喜欢科幻、武侠、言情小说,可指导学生有选择来看,但不应该作为课外阅读的主体,提倡“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要看一些经典名著,完善自己的心灵和人格,提高语文素质。引导学生“博约结合”,弘扬阅读的人文精神,发扬学生的心灵自由性和主体创造性。并由学生写一篇心得体会《我最喜欢的一部(篇)小说》,向同学推荐。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我体验的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了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同时,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兴趣和活动的观察,及时发现他们发展性所在,以便在某方面加以引导和培养,使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得以充分发展。

三、初中小说阅读教学的思考及注意事项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还要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力,我们在小说阅读教学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明确在阅读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定位,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老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课前,老师给学生明确了探究方向,将小说分成几个方面去探究,教师起指导、组织作用。课堂上老师要彻底改变满堂灌的教法,老师起的作用是促进、组织和指导。实现学生学习习惯及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由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转变为主动搜集资料、分析、筛选、归纳和整理,主动探究、主动吸收知识;由偏重于机械记忆转变为探究过程、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小说阅读教学要体现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思想。

通过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了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目的,也是实现阅读写作的良性循环。

3、小说阅读教学要体现学生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的建立,做到资源共享。

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学要求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自我解决,这完全尊重了学生的能动自主意识,积极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因此,个人独立研究(或分组研究)是开展这一教学模式的最基本形式。但由于学生手中资料、个人文化的积累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同时,由于时间

的限制,每个(或每组)探究的课题有限,因此,学生之间必须合作——充分交流、切磋,将自己的信息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地占有资料,相互启发,相互争论,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未知的知识。

4、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多种文本解读的理论及方法

文本创作活动及其成果、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都是和主体的个性紧密相连的,现代人日益重视和珍惜个性,强调人文精神,强调尊重人、理解人。教育要现代化,就必须培养人的现代化,让教育充满人文精神。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允许教材解读的多元性。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以多元文本解读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地发挥其主导作用。

5、教师解读文学文本必须运用艺术思维方式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的美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它决定了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教师只有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艺术思维方式才能进入艺术,也只有用空灵蕴藉的语言才能传达作品的审美蕴涵。由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是不能用纯粹客观的词语来描绘的,教师就往往要通过模糊的具有诗意的弹性语言进行富于情趣的美感描述,激起学生自己去欣赏玩味的兴趣。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只是艺术王国的一个“导游”,文学的美景主要靠学生自己去领略。教师采用形象比喻和意境描述的方法,就能够有效地传达教师意识和作家意识相遇、相认、相融合时的初始经验,同时也容易诱发学生的想象,对文本的审美韵味产生创造性的理解。解读文学文本必须运用艺术思维方式,这是中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关键。

综上所述,小说教学是初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初中小说教学要使学生在学习小说过程中不但要掌握必要的文学知识,还要从中汲取丰富的语言营养和审美教育。从小说的阅读,进而提高学生对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提高素质,早日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新课程标准

文∕教育部

2、《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语文卷》 许嘉璐 沈阳出版社

3、《教学论》 李秉德 人民教育出版社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语文九年级上、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5、语文 九年级下册 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6、《阅读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

方利民

中国基础教育网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厚的阅读资源,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具有稳固、持久的学习经验,进而把经验学习与创新学习紧密结合,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在此,尝试对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施浅谈几点建议。

一、创造民主的学习氛围

阅读教学,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创造一种民主的学习氛围,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天地。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充满爱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气氛中真正把创新的热情激发起来。教师则要发挥好指挥者和组织者的作用,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有效地参与,不仅教师可以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师生之间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

二、了解学生阅读心理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的输出要以“学”的回馈为依据,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动用和协调学生的各种心理机制以提高其学习效率。小学生处于学龄初期(6岁到11岁),该年龄期的学生一般说来很乐意并很有兴趣去掌握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他们渴望学会阅读,他们在认识中的特点,表现在感知上有较强的情感性。有插图的书,教师的描绘性语言,都能很快引起他们的反应。他们最先识记的并不是最本质的东西,而是对他们产生最深刻印象的东西。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逐渐形成一些正确的社会情感(如爱国、崇尚勇敢、乐于助人等),并以此来评价作品、评价人生。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注意到这一些是十分有益的。如何遵循着“感性——理性——再感性——再理性”的阅读心理程序来发展学生的认识,使之对阅读材料有较深的理解,这是教师首要研究的问题。因为小学生年龄小,所以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只能按照:由文字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由部分到整体的心理过程来组织教学。

三、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

阅读,离不开创造。而创造性地阅读教学,要以学生的自读为基础,在自读中领悟,在自读中发现,在自读的基础上交流、指点。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中去领悟和思考,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学习,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与科文、同学、老师对话,探究文章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达到以读代讲,加深理解的教学目的,还能够诱发学生的创造力,是课堂焕发出活力。

四、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针对教材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所教的每一篇课文作为例子,是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养成语系的习惯,掌握读懂句子,读懂文章的方法,并且把课堂中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实践中去。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信息世界,让童心、童言、童趣会给课堂,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古今中外,许多专家学者以自己卓有成效的事实,证明了他们所采取的阅读方法是切实可行的;许多教育家也以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证明了他们所传授、推行的阅读方法的正确。教师有必要从中撷取一些简便易行、成效显著的阅读方法向小学生推荐,使小学生的阅读活动有方法可依凭,能增进他们取得良好阅读效果的信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建议向学生传授以下一些阅读方法:

1.目标阅读法。

要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读物的实际情况来选定阅读目的。大到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小到段落层次、遣词造句,制定明确的目标。在阅读时要直接捕捉与目标有关的材料,通过各种途径达成目标,要避开与目标无关的内容,避免绕圈子。然后,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筛选,找到真正切中目标的实际内容。

2.快速阅读法。

要求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用信息,让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的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过程。阅读时不出声,使理解材料的思维过程简化,以加快阅读速度。同时阅读时尽力推广视读广度,以句、段文字为一个阅读单位,做到一目十行。阅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半途中不回视、不重读。另外,还可灵活运用多种筛选信息的方法,只选取主要信息,尽量排除次要的与无关的信息。阅读结束后,要求学生复述大意、浓缩要点,编写提纲,及时反馈,检查有效阅读的效果。

3.以意逆志法。

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这就是说拿自己的“意”,即思想、知识、经验来推想作者的思想。小学课本中出现一些古诗、古代寓言故事以及一些有比较深刻的思想意义的作品,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加深理解。如林巧稚说“我们要得一百一十分”,其中“一百一十分”是什么意思?小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生活中所见的倔强性格、不甘歧视、顽强精神、目标动力、志气骨气等“意”来逆推作者的“志”。

4.十目一行法。

清代学者阮元说:“世人每矜一目十行之才,余哂之。夫必十目一行,始是真能读书也。”这是说精读之法。有的书要速读,那是为了快速摄取信息;有的书要精读,这是为了从内容到形式仔细地研究,做到剖析至微,以更好地领会作者的笔法、作者的旨趣。

5.写写画画法。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阿德勒主张随着阅读和思考,在书中写写画画,作各种各样的记号,并写下自己的随感。他认为这才是书籍的主人,这过程就是占有书籍的过程。小学生尤宜采用此法,凡是好词好句用一种符号圈出,作者的思路立意用另一种符号画出,疑难不解之处再用其他符号勾出。多读多思,勤画勤写,一定会取得成效。

五、扩大学生阅读数量

这里所称的数量一是指所读读物的数量,二是指阅读涉及学科的类型数量,亦即指通常所称的“阅读量”与“阅读面”。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的社会进入了信息的社会,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需要我们去接收去处理。所以小学生也有必要扩大自己的视野、活跃自己的思想。所以,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有必要进行扩展阅读,增大自己的阅读量,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尽可能多地撷取信息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则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并提示阅读方法,要充分开辟多种信息源,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让学生从中能接触新观念,学会独立思考。

总之,阅读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重阅读方法的渗透,建设一个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教学环境,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课内、课外相互配合,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素质才会得到提高。

第四篇: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感悟”

[摘要]

“感悟型教学”是上海语文界首先提出来的教学模式,它是建立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以“以人为本,以读为主,联系生活,整体感悟”原则为核心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什么叫“感悟”?现代汉语中解释为“有所感触而领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感触,二是领悟。因此,可以说感悟是指对课文有了接触而引起思考,有所领悟。“感”是“悟”作质变的量的积累;“悟”是在充分“感”的基础上的突变或质变。“感”得充分,“悟”也就获得了生成的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感悟,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现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初浅看法。 [关键词]:感悟;重朗读;抓重点;重交流

时下,“感悟”是语文老师们使用得频繁的一个词。教育的天空似乎弥漫着这样一种空气:谈起自读自悟,一脸春风,似乎这才能体现语文教育改革的新理念,体现教学中的人文性。“感悟”成为一种时尚。不过,在什么前提下,怎样让学生说感悟,才能收到教学实效,才能不让教学流于形式,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感悟”要以读为基础

袁牧在《随园诗话》中说:读书如蚕食桑而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酿者蜜,非花也[1]。有了充分的读书、思考的过程,学生感悟、体验的东西也才能像蚕吐的丝、蜂酿的蜜。而现在,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教学情景:学生知识粗略地读了一遍课文(大约3分钟),句子都尚未读通,老师就花很多时间让学生谈感悟。这样做,且不说教学实效低,更会把浮躁的学习风气带进课堂,养成囫囵吞枣的不良学习习惯。因此,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扎扎实实地抓好读的环节,“扣读导悟,以悟促读”。“感悟”大致经历以下几个层次:

1. 初读入情,认读感知: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交流读后的一些初步感受,把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3)请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课文写了哪些内容?)4)请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先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然后交流,引导说出一些初步的阅读感受,这是的感受一般是粗浅的;再次默读:谈谈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最后质疑,旨在把握深入学习的切入点。此时学生才会对课文有总体的印象。 2. 精读动情,品味感染

精读环节要重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动情地读读,品出其中味。如:《她是我的朋友》一文中,课文生动地描写了阮恒献血过程的神情、动作,真切地反映了小男孩献血时的复杂心理。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感悟阮恒的高尚行为呢?针对学生提出:“小男孩献血时,心里是怎么想的?”的问题,我是这样展开教学:

1)读后议:要知道小男孩献血时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就要从小男孩献血过程总神态、动作入手。你们读读课文,把描写小男孩动作、神态的句子划下来,再于同桌交流交流。

2)读中悟:再次引导读小男孩动作、神态的句子,读中感悟小男孩的内心世界。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了去,然后又举起来。”(学生提出:为什么他的手是颤抖地举起来,为什么手举起来又放下去,放下去又举起来?)

要想知道阮恒为什么这样做,我们还要想象他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再读读句子,一边读一边模仿阮恒的动作,想象他内心。[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他可能在想:_________________,忽然又放下了去,然后又举起来,他可能在想:_______________] 学生纷纷读句子,一次次地模仿阮恒的动作。

3)悟中品:你能把小男孩的害怕、犹豫的心情,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学生纷纷自由品读。

要读好课文,重点词句的悟是不容忽视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入情悟情,去体验,去发现,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预警的独特体验融入到朗读中去,才能促进自读自悟能力的提高。对于文章中阮恒的复杂内心世界,我始终注重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文本,通过运用“读——议——悟——品”的方法,学生读出一遍一遍的目的,读出一遍一遍的效果。最终,学生的情感与文本达到和谐统一。 3. 读中学表达,运用迁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感悟的东西,如果能举一反三,学生语文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地提高。

如:以为教师执教的《小壁虎借尾巴》: 师:你还知道别的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用处吗? 生答(略)

师:假如有一天小壁虎去向小花猫、啄木鸟借尾巴,小壁虎会怎么说?你能照书上的句子说一段话吗?

教师适度地延伸和拓展了课文内容,开放性很强,极大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教学,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也会更透彻。 4. 熟读成诵,积累内化

古人曾有“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学习训诂,更流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民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诵读,摘抄喜欢的词句,把积累与读中感悟、品味、运用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提高阅读能力。

二、“感悟”要突出重点

文字是语文的根,于都少不了咬文嚼字,学生在咬文嚼字中才能提高能力,泛泛地谈感悟就想没有根基的高楼大厦。课堂上老师常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哪一段,只言片语的感悟,学生虽能畅所欲言,但由于学生对文本缺乏深度地认识,很难一语中的,只言片语的感悟,不仅觉得苍白无力,更把一篇篇美文搞得支离破碎。我认为感悟要突出重点,忌泛忌滥。首先要细细地读,读出课文的情味;其次要慢慢地品,品出字里行间的内涵;然后让学生说感悟,才能真正做到“胸藏万汇凭吞吐”。感悟的“悟点”有:

1. 关键词句须揣摩: 关键词句是全文的“核心”“点睛之笔”。它们或牵动全文,或饱含作者的情蕴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对于此类字眼,必须要揣摩透彻。比如:《一夜的工作》中的“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军神》中的“惊呆”“肃然起敬”“你是一块会说话的铁板!”等,这些词句辐射全文的主题,包蕴这丰富的内涵,引导学生用心揣摩,才能很好地体会文章的意蕴,领悟到语言表达中精细的艺术美。 2. 平常词语求斟酌

文章中的有些词语看似平平常常,可就是这些朴素的字眼,有些也须“小题大做”。学会斟酌平常的词语,既是于都层次的调,也是对生活的一种思考。比如《月光曲》一文中:“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随便”一次,是盲姑娘说出哥哥话中的内疚之意,愈是急忙安慰哥哥,把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化作淡淡的“随便说说罢了”。一个“随便”悟出姑娘的善良,一个“随便”悟出穷人生活的艰辛。 3. 文辞之美应品味

语文课本中不乏文质兼美的名家之作,精妙的佳句,常常令人掩卷难忘。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你最喜欢的句子是什么?品一品:你认为写的最美的部分在哪儿?读一读:你觉得该怎样读才能表达作者的情感?透过对文字品味,用美妙的语言环境中感悟,获得无穷无尽的美感体验,提高情感的价值,审美的价值,从而真正体会语文学习是一种美的享受。

三、“感悟”要注重交流

阅读应该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正如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每意会,便欣然忘食。[2]”读书是一件自由享受的乐事,“感悟”本不必说出,但小学生年龄伤幼,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难免有所偏颇。语文课程吩咐的人文内涵对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又是多元的,正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学生在老师构建的平台上“交流感悟”,不仅能充分张扬个性,战士生命色彩,而且,也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比如:我在教学《麻雀》是这样以“对话”引导学生交流的:

师:猎狗张开大嘴,弱小无助的小麻雀眼看就要惨遭被凶猛的猎狗吞食的不幸,此时,要是你站在一旁,你会怎么办?

女生:我要赶走猎狗,把小麻雀放回鸟巢

男生1:我会让猎狗吃了小麻雀,因为它本来就是来捕猎的。

(此话一出,就让我愕然,这太出乎我的意料了,心想:真是个狠心的家伙,一点同情心都没有。)

男生2:我认为他说的有道理。猎狗遇见猎物不捕,不是失职了吗? (哇!居然还振振有词,真不可理喻。我环顾四周,见学生已交头接耳,看来意见分歧还挺大。)

师:你们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1:猎狗虽然是来捕猎的,但我觉得小麻雀太可怜了,我们应该保护它。

生2(反驳):你不要太感情用事了,弱肉强食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生3:我觉得你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小麻雀离开妈妈已经很可怜了,在它面临危险时,我们怎能“见死不救”,而充当旁观者呢?

(在一阵口舌交战后,教室里显得有些安静,看来时机已经成熟,我心中暗暗欣喜。) 师:是啊!动物之间存在着一条奇特的生物链,弱肉强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是走出动物世界,从我们人类的角度看,当我们看到强者欺负弱者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更为妥当呢?

生:保护弱小者。 „„

当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间产生分歧时,我鼓励学生开展对话,对话的持续、拓展和不断的整合,构建成一个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碰撞,促成课堂教学的发展。在“对话”中,“强者保护弱者”的人生观逐渐形成,教师在课堂家里留中既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越俎代庖,抑制学生的思想,又善于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文本。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但是,只要我们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在教学总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启发和引导,随着学生认知领域和活动领域的扩大,他们对文章的感悟必将愈发灵敏和丰富。 [参考文献]

(1) 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百花出版社,2001年4月 (2) 钱正权,《“说感悟”与“说体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7月

(3) 胡春林,《》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

(4) 窦桂梅,《为生命奠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

[注释]

(1)[清]袁牧,《随园诗话,》中华书局出版,1983年8月第1版,第140页

(2)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第78页

第五篇:浅谈批注式阅读方法(1)

学段:小学高段 学科:语文

题目:浅谈批注式阅读方法 作者:钓渭镇朱家滩小学李军强

类别:教学论文

浅谈批注式阅读方法

钓渭镇朱家滩小学 李军强

‚批注式阅读‛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圈点批注,自学字词,潜心回文,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解读文本,进行内容理解、情感体悟、表达鉴赏和质疑问难,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交流,开展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将听说读写语文实践融于其中,达成各项学习目标的落实。

‚批注式阅读教学‛将传统的以教为主转向了以学为主,把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学的核心,追求‚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文本‚批注‛,学会学习,奠定今后的学习、发展的基础。

一、如何培养‚批注式阅读‛的习惯

1、认识批注,体会作用

教师告诉学生批注式阅读是阅读的方法之一,只要在平日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而要使这种学习方法得以持久,学习技巧十分重要。在培养学生批注式阅读习惯的时候,采用从易到难的方式,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习惯养成的氛围,使学生逐步地爱上阅读,爱上批注式阅读。 第一步:规定符号批注的种类及用法。

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首先要明确批注符号的作用。为让符号有统一的规格标准,统一规定批注符号。建议学生用铅笔作记号,这样在合作交流后,便于修改。

○:圈出本课需要掌握的生字。

( ):标出课文需要掌握的新词。(包括:生字组成的词;词语盘点中出现的词;自己很欣赏或不了解的词等。) ①②③……(序号):标在每一自然段前。

‖、│(分开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标在每一段末尾。 ~~(曲线):划在文章优美语句下面。 △△(着重号):标在句子关键词下面。

===(双横线):划在文章关键句子(过渡句、总起句、中心句等)下面。 ——?(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末尾。 第二步:了解文字批注的类型及用法。

文字批注主要类型有:评文字、释意思、析含义、议内容、谈感想、存疑问、评写作方法和特色、表观点等。通过具体课例的学习,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训练,重点掌握三种文字类型(评文字、评写法、存疑问)的批注。根据批注所处位置的不同,可以简单地分为眉批、旁批、夹批、脚批等。眉批为疑难问题的提出与理解,旁批主要批内容概括和写作特点方面,夹批为重点字词的理解与语境含义等,脚批为对思想内容的评价和想像的拓展。

2.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课文批注,可以安排在学习课文的三个阶段进行:

(一)课前预习写批注,为课堂谱写必要的前奏。

课前预习是学生初次接触课文。此时,他们的想法、感受、疑问最多,涉及面也最广。诸如课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达方法、写作特色、精彩语句、富有特殊功能的标点、字词、句段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自由批注,也就是给他们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感受的机会,能使教师获得预习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方案。将批注纳入课前预习的要求中,重视对一般批注方式的指导,旨在让学生尽快养成批注的习惯。这样,激发了学生内存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主动的探求新知,变教师‚自我设疑‛为学生‚主动设疑‛。更为课堂学习和讨论作了充分的准备。

(二)课堂学习写批注,为课堂抹上个性化的色彩。

我们提倡在批注性阅读中,把自主权还给学生,想在哪儿批注,就在哪儿批注,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取以下内容作批注:

1.感悟处 : 当阅读别人的文章时,往往受到触发,产生精彩的想法,这是个人独立思考所得,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是自己的东西,也是读书笔记中最有价值的。如:《山中杂记》,读到‚在我跪伏在樱花底下,把那式样进的叶子的时候,它便侧转那狭长而善良的脸来开我,表示它的欢迎与等待。‛这一个细节时,有个学生批注下自己的感想‚作者作为一个女孩,敢拔草喂马,足以说明大马的温驯。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歪着脑袋的小姑娘站在大马前那入神着迷的样子,真是一个生动的细节描写‛。此处细节的描写,恰恰是本文的重点,学生紧紧抓住这个细节写下批注,不但感受真切而深刻,真正体现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2.疑惑处 :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陶行知先生也有句名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对一篇课文的阅读,从初读到细读,直至有感情地研读,必然会有不同的疑惑。质疑力的高低,反映了对文本理解思考的程度。因此,学生对疑点的批注,是一种用心地探究,是一种对文本解读的甄别,它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途径,也是学习过程中的建构和创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思想价值、构思、表达技巧以及炼字炼句进行质疑而做批注。如:《你,浪花的一滴水》时,很多学生看到题目是疑惑顿生,他们在题边批注:你指的是谁?比作浪花的一滴水,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样的质疑,恰恰是阅读本文要解决的重点。我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课文的中心,你们的质疑也是我想要的问题。‛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细细品读。读罢,学生达成了这样的共识‚题目把革命事业、革命队伍比喻为波澜壮阔的滚滚洪流,把雷锋比作洪流中的一滴水,意味着雷锋平凡而年轻。‛学生在阅读中质疑,带着质疑去细细品读,这样的过程,就是一种阅读思考,一种阅读挑战,一种阅读探索。

3.空白处 教材中许多内容作者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挖掘这些空白,指导学生在这些地方进行批注,把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充具体,或者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明白。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字词处 在我们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名家名篇。这些文章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范围广泛,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的写得生动优美,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很有好处;有的则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学生读后肯定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有的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尊重多样性文化。指导学生对这些经典词句进行批注,可进一步加深理解,感悟其内涵。如:《泊船瓜洲》中‚绿‛字的理解,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绿‛写出了春天色彩鲜美,到处是各种各样的绿,浓点的,淡点的,深点的,浅点的;‚绿‛写出了春天悄悄地来了,万物复苏,小草钻出脑袋了,柳树发芽了,一切充满了生机。…… 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品读文本,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评价。

课堂上,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有思想交流和碰撞,有情意的感悟与对流,有美感的激发与生成,学生获得的精神滋养就会流泻于笔端。同伴引发的批注,教师诱导的批注,自己发现的批注,一定是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

(三)课后拓展写批注,为课堂追加精彩之笔。

大语文教学观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还要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言有尽而意未尽‛往往是一篇好课文审美价值的体现。不少文章结尾处都仍有无限悬念,给学生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我们可以在此安排扩展性的批注,进行适当的练笔,延伸情节,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就课文内容等做简单的批注评价,写写自己的收获、希望或想法。这样,利于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提高思想认识,建立正确的真善美观点,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以达到语文教学中对两项显性指标的要求。

如《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结尾写道:‚我紧紧抓住他的手说:‘三十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三十年后他们会再相遇吗?如果相遇,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结尾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遐想的余地。此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让思路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任意发散,写下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写道:‚三十年后,老人已经一百岁了,他依然神采奕奕,每天打扫天游峰的山路。他上山九百多级,下上九百多级,一点都不累,还时常和登山的游人聊天呢!他成了天游峰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有的同学写道:‚老人成了当地有名的老寿星,他热情地邀请我进屋,照样请我用雪花泉的水沏茶,茶很浓很香。我们边喝边聊,好像有说不完的话……‛有的同学忧伤的说:‚三十年后,当我带着自己的孙子来到武夷山时,老人去世了……‛学生神思飞扬,真可谓是‚百花齐放‛。

课后批注是课堂对话的‚意犹未尽‛,也可以是对课堂对话的反思、提炼、总结。学生学完课文,其思想、认识、情感比初读时必然会有新的提高和深化,此时批注,既是对原有批注的补充、修正、巩固和提高,又能作适当的扩展、以检验阅读效果,提高阅读能力。

批注利于学生阅读,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好处很多。但要想让学生养成作批注的习惯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持之以恒的训练,批注才会有成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人力资源管理下一篇:倾听为话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