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职业教育论文

2022-05-04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产业升级职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本文在沧州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分析了职业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资不匹配以及校企合作难题等,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措施。

产业升级职业教育论文 篇1:

湖南产业转型升级与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改革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国家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而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十分突出。对于湖南省而言,近年来湖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活力,而产业的转型升级也给湖南的职业教育带来了很多发展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职业教育需要对其发展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以适应转型升级之后的新经济形势。同时,对湖南产业的转型升级和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改革进行研究,旨在探索出一条适合湖南省经济和职业教育共同协调发展的创新之路。

【关键词】产业升级 结构转型 职业教育 模式改革

一、湖南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举措

产业转型升级代表着经济产业结构向着高级化方向发展,从粗放型经济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实现低能耗、低污染的发展模式,从而使产业结构朝着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各个省市地区都在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对于湖南省而言,在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应该从湖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入手,寻找适合湖南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举措。近年来,湖南省在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方面加强了投入与关注。目前,湖南省全省的经济发展面临着较大压力,因此进行产业的转型和升级迫在眉睫。对于湖南省产业的转型升级而言,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据着基础地位,深处亚热带气候和长江流域之中,湖南省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较为优越。但是在产业升级之后,湖南省的农业应当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布局,发挥湖南省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化的农业。

(2)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工业是我国三大产业中的核心产业,因此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十分重要。随着新型工业化浪潮的不断推进,湖南省将新兴工业产业作为了发展的重点,加快对重点行业的改革与创新,力争打造一条低碳、绿色的工业产业链,并且不断提升产业链的附加价值,发展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集群,并不断走向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3)推动服务业实现现代化

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点所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服务业为农业、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在湖南省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中,教育行业成为了一个关键环节。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之下,教育行业应当进行更快的改革与创新。

二、湖南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在社会发展进程加快,国家对于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需要从其自身的发展现状入手,而湖南省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成为了产业转型升级策略的一个重要依据。当前湖南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目前,湖南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集团化发展,力争打造全国优秀的职业院校、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模式。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之中,职业教育学校努力实现中高职教育的全面发展,为中高职教育搭建桥梁,由于长期以来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而影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而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提升,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中应当实现不断中高职教育的集中化管理。其次,在人才需求不断增长的现代化社会,职业教育需要满足社会对于高端技能人才和劳动人才的需求,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湖南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师资力量分布不均、课题体系设置缺乏创新、能力本位的目标无法融入到教育之中等问题,这些不足也成为了职业教育在发展模式改革过程中需要应对的挑战。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在发展中也获得了很多机遇和有利条件。近年来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的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教育部力争建立一批高水平的职业院校,而湖南省作为教育强省之一,其在职业院校的建设工作上有着较强的师资力量、办学水平、硬件设施等方面的支撑。当前在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利条件下,职业教育能够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改革的对策

湖南产业的转型升级为社会发展注入了创新和活力,在这一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也需要进行全面的改革。

(1)中高职教育协调统一发展

中高职教育的共同发展,实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良好衔接与对接,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变革的重要举措。当前中高职教育的管理还存在较大差异,应当实现对中高职教育的统一化管理,实现双方的有效沟通和合作。由于社会对于劳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而中高职教育共同构成了职业教育体系,因此作为教育体系中的关键部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要实现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才能够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办学水平

职业教育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大量专业技能水平高的高素质技术和劳动人才。当前部分职业院校中的教师教学水平较低,学校的硬件设施较差,从而使得学校的教学缺乏特色,同时其核心竞争力也较低。因此,要实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有效改革,就需要不断加强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和条件,为发展模式的改革提供软件和硬件的共同保障。

(3)建立就业导向型发展模式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之下,服务业获得了更多发展机遇,同时对人才的需求逐步上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应当建立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策略和就业导向型发展模式,将就业作为学生投身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这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也能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对于推进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将发挥有利作用。

随着湖南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湖南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创造力和创新活力,而作为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体系,其在产业转型升级下,应实现发展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既有机遇,也存在挑战,因此,需要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改革的步伐。对于当前湖南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之下的职业教育院校,只有实现中高职教育的协调统一发展,提升教师水平和办学水平,建立就业导向型发展模式,才能够真正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胡先云.湖南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企业导报,2015(1):117-118

作者:刘欢

产业升级职业教育论文 篇2:

基于沧州产业结构升级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本文在沧州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分析了职业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资不匹配以及校企合作难题等,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 职业教育 培养模式 双师 学徒制

一、引言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沧州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方向是: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现代化产业链,发挥龙头示范企业的领导辐射作用,向集约、集群化的方向发展。未来沧州将逐步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现代化农业共同发展的新产业结构格局。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定要以大量高端技能型人才作支撑,这就必须重视和发展职业教育,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职业教育在产业结构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沧州本地拥有各类职业院校37所,在校人数6.5万余人,面对沧州新的产业结构形势,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存在着诸多与产业发展不匹配的情况,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首先,各职业院校专业重复设置的现象严重,未能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建设时经常为了迎合社会、学生以及家长的意愿,或者为了追求学校短期的经济效益,而脱离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这就必然造成人才培养的失衡。在沧州中高职院校中普遍设置如会计、计算机技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等热门专业,但从目前的招生情况来看某些专业(如旅游、酒店管理等)也呈现逐年萎缩的态势,就业有一定难度。既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又使得结构调整中人才需求缺口无法得到满足,制约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二,具备“双师”型素质的人才匮乏。在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的教师虽然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但是长期和实践岗位脱节的现象显著,这也为培养一线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增加了难度,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产业结构。第三,“校企合作”尚未实现全方位融合。适应产业发展和企业的需要,培养高端技术性专门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些校企合作项目开展较好,如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空乘/高铁订单班、电子商务订单班,汽修订单班等项目都在积极开展,并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很多专业还没有实现与企业的接轨,学生就业难以保证;另外,在已经开展的校企合作项目中,政府没有发挥必要的引导作用,院校内部的系统支撑不够,多数尚未出台成熟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度,企业方在教学环节中扮演的角色没有统一的标准等问题依旧普遍存在,校企合作方式和途径尚需规范。

三、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目前沧州的经济环境和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在职业院校的培养模式方面,不论是专业设置,师资力量,还是为适应市场采用的“校企合作”方式都应该大胆创新和突破,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变革:

1.要以产业升级、行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和课程,实现人才和市场对接。人才培养要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从“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模式”向“以行业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模式”转变。专业设置方面也要适应新形势,打造特色品牌专业。以沧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5年创办的学前教育专业自开办以来的三年内,招生人数连创新高,从最初100多人到700多人(含大专班和中专班),预计2017年该专业招生规模将能达1000人左右,成为这两年沧州职院的明星专业;另外由于北京现代落户沧州,沧州职院与北京现代的合作使得汽车维修与检测成为这两年的重点发展专业;还有电子商务专业也是随着产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迅速被社会认可的新兴热门。以此为启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一定要与当地产业发展相适应,建立以行业为导向的专業建设和课程设置理念,随着沧州地区战略地位的提升,现代农业、医疗保健、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专业都将是适应沧州产业升级的热点,这些潜在的市场需求正是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努力方向。

2.加大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双师”型教师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既要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又要具有良好的行业知识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不仅持有“双证”,而且具备“双师素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这种“双师”的建设既可以“内建”,也可以“外引”。“内建”要求职业院校自身要有良好的师资培育机制,保证教师在一线岗位服务的时间,通过在岗实践、脱岗实践或者假期实践等形式,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方式切实提高教师实操能力。“外引” 是通过从企业聘用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专家兼任学校的有关课程,特别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通过外聘专业教师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专业理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倡导“双导师、学徒制”的职业教育模式。“双导师”即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让学校教授理论的“教师”和传授企业实践的师傅共同形成培养学生的“双导师”,培养出具有岗位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在该机制下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老师的学生,又是师傅的“学徒”。 “双导师,学徒制”是适应现代产业结构升级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模式与本地产业结构融合的过程中,学徒制为企业人才的培养开辟了重要途径,可以缓解企业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人才缺乏现象,这样既能有效调动企业参与学徒制教育的积极性,又可以进一步促进校企联合,实现产业与专业融合、工作和学习融合,切实将专业知识落实到企业实践中。其中“双导师”中的导师既可以是来自企业一线的师傅,也可以是具备“双师”素质的校内教师,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院校要特别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制定新型的教学评价机制,提供多种培育平台并采取有效激励措施来建设“双导师”的教师队伍。

4.加强制度保证,校企合作形式多样化。目前校企合作已经在沧州职业院校中得到充分肯定并探索出多种合作模式,常采用的模式如订单式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既可以解决校方的生源问题又可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校方提供场所,企业提供资金设备,学生既能学到专业知识又能在实操过程中产生真正效益。另外还可以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园区模式,与知名行业企业共建产业园区,集学生实训、产品开发、教师科研和下企业锻炼等产学研为一体的产业园区,为校企深度融合搭建开放的管理平台。

开展校企合作有这样几个关键问题:一是要在校企互需的基础上选择优质对口企业,以便于承接长期合作任务并有能力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二是要灵活选择合作方式,根据不同专业和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采取单项和多项,浅层和深层的培养模式;三是要灵活学制和教育评价机制,根据合作模式采用2(入学2年后,下同)+1、2+0.5+0.5、1+2、0.5+2.5等较为灵活的学制,并相应的采用由校企双方共同评价弹性学分制,这也就要求必须要有较为成熟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规范;四是加大政府的促进力度,由政府牵头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职责,以及企业和校方的合作权益,落实相应的经费保障政策。

四、结语

沧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背景是职业教育面对的大前提,抓住区域特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是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根本目标。沧州正处于经济变革的重要时期,职业院校应主动配合并积极争取政府的经济和政策支持,改革专业结构设置,在师资方面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积极倡导“双导师、学徒制”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的多样化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黄荣.基于结构升级的沧州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 《经营管理者》.2016,9.

[2]宋秀英,殷永桥,李果.试论地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构建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以河北沧州市为例 [J]. 中国校外教育,2014,S1.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度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基于沧州产业结构升级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2017027)的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黄荣.

作者:黄荣 刘双鹤 刘金红

产业升级职业教育论文 篇3:

论产业结构升级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摘要:职业教育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必须依赖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两者相互依赖、互相支撑。文章在分析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论述了产业结构升级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产业结构;职业教育;影响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以预见,中国各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将加快产业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然而,技能型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职业教育作为与区域经济结合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必须把握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未来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变化,才能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大发展。

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趋势

产业结构升级演进是指产业结构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趋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演进的因素主要包括消费结构、消费和投资的比例、生产技术水平、资本与劳动力相对价格、自然资源的拥有状况等。纵观世界各国现代经济发展历史,产业结构升级演进一般有以下几种趋势:(1)重工业产业结构比重不断上升,轻工业产业结构比重不断下降,主要是因为重工业包括电力、石油、煤炭、冶金、化学、机械等工业发展的基础性和支柱性产业,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的进一步扩大对重工业部门的依赖性增强;(2)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传统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科技进步催生一大批以各种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部门,新兴部门对传统产业产生冲击,导致传统产业部门减少。比如核能发电业的发展给传统电力工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导致传统电力工业部门减少;又比如新材料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对“大、厚、重”为特征的传统材料的需求大大降低,因而相比之下传统材料工业有所减少;(3)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逐步下降,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例不重上升。按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的这种产业结构演进方式对就业格局的演变过程影响最大。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新兴产业兴起和落后产业被淘汰,进而影响产业工人数量需求,以及通过技术改造带来劳动力素质要求的变化对人才结构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来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产业工人需求的影响,进而分析产业结构升级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影响。

产业结构升级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影响

(一)产业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规模需要大发展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最为直接,职业教育是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途径。没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支撑,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GDP与技能型人才有着高度相关的关系。依据“九五”期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职工人数和技能型人才数量的统计,“九五”期间广州市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3.1%,广州市技能型人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对广州地区生产总值和广州市技能型人才两个随即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为高度相关。技能型人才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以及劳动者素质提高方面起到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工业发展需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作支撑,需要职业教育大发展。在现阶段,各地区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制造业制造技术和制造能力之间的竞争,而制造能力和制造技术是以高素质的高技能人力资源为基础的。所以,产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作支撑,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供给需要职业教育大发展。

(二)产业工人结构性矛盾,职业学校面临机遇和挑战

在工业化进程中,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相匹配的状态(这一现象称为奥肯悖论),即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升级排斥劳动力,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不断下降。随着技术进步的速度加快,资本有机构成迅速提高,技术和资本都在产生“挤出效应”。

我们知道,任何一次技术进步都将淘汰一些就业岗位,同时在其他相关领域必然要创造一些新的就业岗位。所以,产业结构升级和制造业发展对人力资源供给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使用不仅直接替代了一部分劳动力,造成对劳动者的排挤,而且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导致等值产出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应用将需要更高技能层次的人力资源供给。同时,企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带来产品质量提高、成本下降和价格降低,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销售扩大必然带动生产扩大,进而对劳动力数量提出新的需求。所以,人力资源供给能否满足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主要取决于新的岗位所需要的技术升级与劳动者实际技术升级之间的时滞长短。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就是健全、壮大人才培训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事业。总之,产业升级在提供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只有克服困难,正确解决产业升级与人才升级的关系,才能确保经济健康发展和充分就业。

经济发展必然引起产业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直接导致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内容更新,给职业学校带来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形成了新的职业岗位,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更多、质量更高的就业机会,但同时对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人才培养规格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学校只有面向市场,及时适应市场的变化,调整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以市场为导向,才能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获得发展,同时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技能型人才高移,高等职业教育面临发展机遇

根据工业生产要素配置理论,企业从事生产制造活动的人员按照其技术含量的大小分为三类:普通工人、技术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企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会有一定的需求,因为生产总体上来讲都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需要有一支提供技术服务的员工队伍,而且随着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对这类人员的需求还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总的来说,工程技术人员比例不大,技术工人和普通工人的需求通常会占到企业生产人员的大多数。至于这两者各自所占的需求比重分别是多少,这要看企业所处的生产阶段。当企业处于手工或半机械化生产阶段时,由于企业的生产活动主要是重复性的体力劳动,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很低,劳动者不需要培训或只需要进行简单培训即可胜任工作。因此,在这个阶段,普通工人的需求比重要远远高于技术工人的需求比重。随着机械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尤其是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在企业生产中的大量应用,先进设备和技术需要有熟练技术的劳动者来操作,于是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慢慢增多,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程度越高,对技术工人的需要也越多。当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大部分采用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来生产时,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将远远大于对普通工人的需求,但对普通工人仍然会有一定的需求,主要是做一些生产辅助工作,如物料流转、产品装配、成品搬运等。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越来越高级化、知识化、复合化、合理化,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素质、技能、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越来越高。根据人均收入与产业附加值相适应的规律,高人均收入地区是高附加值的产业环节,而低收入地区是低附加值的产业环节。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必须依赖高级生产要素维持其竞争优势,所以高科技含量的岗位带来高收入,高收入的岗位要求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人均GDP300~1000美元时,处于农业到工业化初级阶段的转变过程,这个时期需要的主要是初级工;在人均GDP1000~2000美元时,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这个时期需要的主要是中级工;在人均GDP3000美元时,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到后期阶段,这个时期需要更多的将是高技能人才。所以,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将对人才结构提出新的要求,技能型人才结构将逐步高移。高等职业教育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

(四)产业工人供求失衡,职业培训需要大发展

当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到一定层次达到发达地区产品生产质量的要求后,其接受发达地区产业移入的机会大大增多,产业移入的增多将带动本地就业增长;另一方面,由于本地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以及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受资源、环境的约束,一个地区会将某些层次低、消耗能源大、污染严重、不符合当地发展战略的产业转移到较之落后的地方去,产业移出将导致生产部门减少,进而减少就业需求量。当前,制造业国际转移和我国东部地区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就是区域产业转移的典型例子。

产业转移也会导致技术工人供求的失衡。产业转出后,多出了一批技术工人,由于转出的这些产业一般属于落后的产业,在区域内部这些产业的数量往往是持续减少的,从而导致与这些产业的工种密切相关的技术工人的供给增多。假设原先的供求是平衡的,那么伴随着产业转出,将会出现这些工种技术工人供大于求。同样,产业转入也会带来类似的问题。产业转入后,必然会对技术工人提出需求,由于转入的这些产业往往是这个区域需要发展的产业,因此不会有与这些产业的工种密切相关的技术工人储备。假设原先的供求也是平衡的,那么伴随着产业转入,将会出现这些工种技术工人的供不应求。可以预见,东部沿海地区将大力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重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将逐步承接。这样,将导致产业工人的结构性短缺。一方面产业转出的部分工人面临失业,另一方面新的岗位缺乏技术工人。产业升级、新型工业化道路和自主创新都要求劳动者的就业岗位数、结构与其能力相适应。所以,职业培训、上岗培训和再就业培训等人才培训机制需要对此有效支持,职业培训事业面临着发展机遇。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产业结构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规模、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将导致产业工人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技术人才结构的高移和工人供求失衡,从而给职业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工业经济发展发动机的职业教育,必须把握制造业升级对人才需求的脉搏,正确解决产业升级与人才结构升级的矛盾,才能在新的条件下获得大发展,为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马凯.“十一五”规划战略研究[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孔杰,等.珠海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3]孟源北.广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与制造业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4]杨燕.产业结构调整对教育层次和科类结构的影响[J].教育评论,2000,(1).

[5]杨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之SWOT分析[J].职教论坛,2004,(10).

作者简介:

曹卫国,男,山东菏泽人,公共管理硕士(MPA),经济师,职业指导师,广东省轻工业高级技工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张蓉华,女,山西太原人,广东省轻工业高级技工学校教师。

作者:曹卫国 张蓉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校设计素描教学论文下一篇:语文阅读作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