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任职教育课程教学论文

2022-04-11

小编精心整理了《高等院校任职教育课程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从原有的思政课程转变成课程思政,创建全员育人的思政新格局,真正实现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政课程教育协同共行,是当前高等院校教学变革的关键方向。本文阐述课程思政观念具有的价值意蕴,分析课程思政在高校育人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基于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的育人模式改革路径,以期有效促进思政课改革的发展。

高等院校任职教育课程教学论文 篇1:

浅析基于OBE-PBL教育理念下的军校专科数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文章在分析了军校专科数学课程教学现状后,结合当前高等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理论,基于OBE-PBL教育理念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函数的极限”这一教学内容为例,以期为军校专科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点思路、方法、路径。

关键词:数学教学改革;OBE-PBL教育理念;混合式教学

数学是军队院校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必修基础课程,同时,数学课程也是学员后续要学习的,如《物理学》的先导课程。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员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方法,主要体现在具备一定的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对毕业后的部队任职提供科学文化基础。随着军事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对学员毕业后的科学文化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就数学课程而言,在注重运算能力和图形能力的基础上,更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PPT+粉笔”中,多存在以教师为中心,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应试”思维严重,导致学员的学习只停留在最浅显的识背模仿层面。为了克服以上教学困境,本文首先分析了军校专科数学课程教学现状,而后阐述当前高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最后以“导数的概念”为例应用OBE-PBL教学理念,以期为军校专科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点思路、方法、路径。

一、军校专科数学课程教学现状

在总结作者教学经历的基础上,经过调研与分析,发现军校专科数学课程普遍存在如下现状:

(一)自我施压不够,表现在听课笔记凌乱甚至不做笔记,练习敷衍了事,甚至抄袭他人作业;

(二)主观能动性差,表现在听课不专心,打瞌睡现象时有发生,对于思维互动提问环节不能甚至拒绝参与;

(三)大部分学员远离课堂教学5-8年,还不适应从一个兵到一个学生的转变,换句话说,还不知道如何做一个学生;

(四)数学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与基层军事以实操为主的训练差异较大,表现为听不懂、理解不了,只能停留在基础知识的简单识背阶段,随着内容难度的加深,学员学习的困难巨大;

(五)基础差异明显,“贫富”差距巨大,基础好的少部分学员可以达到学习本科教育《高等数学》的水平,而基础差的学员只有小学数学水平,这对教学进度产生较大障碍。

鉴于当前教学困境,许多学者与教育工作者做了些研究。

二、当前高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

罗婷婷,彭建奎[1]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视角下“高等数学”课堂翻转的设计与研究——以“数列极限的概念”为例》一文中基于优质的互联网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集合传统的线下理论教学模式,构建了新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凸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马花萍[2]等在《基于OBE理念的高等数学混合式教学》一文中基于OBE教育理念和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高等数学的教学途径。赵文飞[3]等在《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军校高等数学课堂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克服在军队院校运用MOOC混合式教学的弊端,结合军队院校的特殊教学环境,创新性的提出了基于军事教育平台的高等数学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军事教育平台优质资源和线下课堂教学的互补优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许宗文[4]等在《问题教学法在极限计算中的应用》一文中,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从学生认知规律和数学课程逻辑特点出发,讨论了问题教学法在极限计算中的应用。张丽[5]等在《基于问题驱动-BOPPOS教学模式在高等数学混合式教学的应用》一文中,提出了基于问题驱动法和BOPPPS模型相结合的高等数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并以微分中值定理为例,体现了教学设计的优势。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针对作者的教学环境,采用OBE教育理念与问题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既能体现“内容为王”的教学不变法则,也能体现以生为本的改革方向。接下来介绍OBE教育理念和问题教学教学法的有关内容。

三、什么是OBE

(一)OBE理论简介

OBE,全称Outcomed Based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等),是一种以教学成果为目标导向、以学生为本、采用逆向思维进行教学设计的教育理念。即OBE关注的是学生在课程中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技能、训练了什么思维,而不是注重教学过程的规范化,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中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但并非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能应用OBE教育理念,需要滿足一定的前提条件。

(二)应用OBE教育理念的前提条件[6]

1、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每一个学生,即使基础相对薄弱,都是可以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只是获得成功的时间、方式和途径不同而已;

2、学生在经历学习进步时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种正向的激励促使学生克服难度更大的学习,产生良性循环;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员破解学习中的困境,但不是以教师为主导,而是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中。

在满足上述前提条件下,实施OBE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三)实施OBE教育理念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6]

1、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成果的发现,及时将其转化为正向激励;

2、教师必须为整个教学过程提供强大帮助,必须在教学设计上下大功夫,必须坚持“内容为王”的准绳;

3、教师必须坚信每一学生都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成功;

4、根据当前的教学效果,不断反向进行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OBE教育理念创新性的改变了教学目标的设定问题,即从教回归到学,但是OBE教育理念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更高了,对教师处理教学内容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本文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采用的是问题教学法。

四、什么是问题教学法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见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发现一个个问题,在教学中也是如此。问题教学法(Problemed-Based Learning,PBL)就是基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思路而提出的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法的核心要义就是将教学内容问题化,最好是将一堂课的教学内容问题链路化,以问题的不断提出、不断解决,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问题引出概念,概念解决问题,问题的不断复杂化,引伸出新的概念。这样的教学便能启发学生思维,使概念的理解更深刻,也能更好地锻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结合OBE教育理念和PBL教学模式,对军校专科数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一些浅显研究。

五、以“导数的概念”为例应用OBE-PBL教学理念

导数是微积分的一个重要概念,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员对此内容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大纲中,要求学员理解导数的概念,根据这一要求,依据OBE教育理念,作者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利用导数的概念推导电流的计算公式。下面运用问题教学法,给出“导数的概念”的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1、引例1 (非匀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问题)

某学员进行百米跑测试,已知运动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式为,求该学员在t0时刻的瞬时速度.

通过分析引例1和引例2的共同特征,总结出非匀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与平面曲线某点处的切线斜率均为求增量比的极限问题,进而提出本堂课的问题1:对于增量比的极限,在数学中如何刻画?

2、给出概念

定义 设函数y=f(x)在点x0附近的区域内有定义(包含點x0),当自变量x在x0处有增量Δx时,相应地,因变量y有增量

如果Δy与Δx之比(当)的极限

存在,则称此极限值为函数y=f(x)在点x0处的导数,同时称,函数y=f(x)在点x0处可导或导数存在,记作

给出概念后,回到两个引例中,利用得到的概念解决问题:①距离函数在某一点处的导数等于在该时刻的瞬时速度、②函数在某一点处的导数等于在该点处切线的斜率。

在给出基本概念后,依据学员认知规律和数学逻辑特点,提出本堂课问题2:如何求函数在某一点处的导数?

3、给出方法

(1)函数在点x0导数的等价形式:

(2)求函数在某一点处的导数的方法:利用函数在点x0导数的等价形式。

4、应用

电学中,电路的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Q与所用时间t之比称为电流,记作i,则如何表示电流i?

(在课堂上,让学员通过讨论、辨析的方式得到问题的答案,体现OBL教育理念以成果导向为准的原则)

六、总结

本文在分析军校专科数学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比研究当前高校数学课程改革成果,提出了OBE-PBL教学理念,并以“导数的概念”为例进行了示范,以期为军校专科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点思路、方法、路径。

参考文献:

[ 1] 罗婷婷,彭建奎.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视角下“高等数学”课堂翻转的设计与研究——以“数列极限的概念”为例 [J]. 教育现代化,2020,7(48):76-80.

[2] 马花萍,秦学姣,章庆勇. 基于OBE理念的高等数学混合式教学 [J]. 学科实践,1671-0568(2021)21-0015-02.

[3] 赵文飞,周  刚,刘孝磊. 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军校高等数学课堂的可行性研究 [J]. 教育教学论坛,1674- 9324(2020) 12- 0282- 03.

[4] 许宗文,谢焕刚、张康明,王剑. 问题教学法在极限计算中的应用 [J]. 高教视野,2020.24.

[5] 张  丽,武  燕. 基于问题驱动-BOPPPS教学模式在高等数学混合式教学的应用 [J]. 1008-1399(2021)01-0103-04.

[6] 刘  荣,万丽丽,袁  芳.OBE理论视角下高校课程学习评价研究 [J]. 中国轻工教育,2016.01,15-17.

作者:陈朝敏

高等院校任职教育课程教学论文 篇2:

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校育人模式改革

摘   要: 从原有的思政课程转变成课程思政,创建全员育人的思政新格局,真正实现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政课程教育协同共行,是当前高等院校教学变革的关键方向。本文阐述课程思政观念具有的价值意蕴,分析课程思政在高校育人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基于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的育人模式改革路径,以期有效促进思政课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 新时代   课程思政   育人模式

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课程的有效补充,打破了以往大学思政教学的狭隘理念,扩大了高等院校思政教学团队,拓展了高校大学生思政教学载体。为新时期高等院校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培育哪种人、如何培育及为谁培育这些問题提供了明确的改革发展方向。

一、课程思政观念具有的价值意蕴

(一)为解决三全育人问题提供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高等院校思政教学始终处在“孤岛”,最关键的因素是专业课任职教师过于重视知识教授,忽视了思想价值的有效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被看作思政课任职教师与班级辅导员的工作任务与工作责任,其他学科教师强化育人意识与育德能力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较低。追根溯源是思政工作体制未能将学科体制、教材体制、管理体制实行融会贯通,未能构成三全育人格局。不管是思想政治课程、专业课程,还是通识课程,主要目的均是学生的自由与综合发展,从教学的本质和最终目标来看,课程思政真正实现了统一。

(二)为新时代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创建新格局

中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全新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身为思想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阵地与前沿阵地的位置更突出,课程变成思想意识形态教学的重要载体。课程思政唯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基础,蕴含对我国文化、制度、理论与道路的认可,协助大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世界观,才可以让大学生在情感选取、思维形式、价值理念和主流思想意识形态维持一致。此外,高校每门课程均蕴藏着人们对自然、人们对社会及对自身思维逻辑的进一步探究与思索,高校每门课程传输的正确三观,让教育对象在多样性与现代网络信息条件下,正确学习并吸收复杂的意识形态多样信息。2018年习近平同志说过,人才培育体制与学科体质、教育体制、管理体制及教材体质有着密切联系,能够贯穿融入其中的是思政工作体制。课程思政身为思政工作体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为新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意识形态工作创建了全新的发展格局。

二、一些高校课程思政在育人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课程思政的重视

课程思想是把高校课程和思政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协助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践操作能力及专业素质。但是,课程思政在中国提出的时间较晚,一些高校缺乏对思政课程的重视,导致思政和专业教育相脱轨,未能顺应全方位育人的理念。一些高校忽略课程思政,把课程思政放置在课程教学的最边缘位置,设置课程较少,专业师资短缺,即便开设的思政课程亦存在教育形式落后、教育内容单一、教材质量低针对性较弱等多种问题,为课程思政的进一步推进产生一定的阻碍。

(二)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有待提高

课程思政需高品质、高素养、高思政水平的任职教师团队,亦是课程思政教育体系能够具体实施的重点,但是因高校缺乏对思政课程的重视,致使高校内部任职思政教师人数较少,对于专业课任职教师的思政观念教学亦未能生成统一体系,任职教师单一地把思政课程加入教学中无法获得预期成效,有可能引起大学生对此专业课程产生反感心理。改进专业课任职教师的思政观念,提升专业课水平,创新教育形式、手段,让高校课程思政真正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一步。

(三)缺少健全课程思政教育观念

课程思政要求高校教师在专业课教育教学进程中向大学生教授相应的政治观念和思想理念,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这是中国教育教学变革的关键目的。但是,现如今的课程思政仍然处在探究摸索的初期,课程中思政教育形式还未能深入任职教师的教育观念中,特别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诸多教师的课程思想理念相对薄弱,政治思想意识较弱,德育水平较差,导致课程思政的观念始终有名无实,缺乏实践的教育内容与健全的可以开展下去的课程思政观念。

三、高校基于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下的育人模式改革路径

(一)理念转变是课程育人模式变革的根本

创建高等院校思政课程体制,开展全课程育人,即要求充分发动高校所有教师参加课程思政化建设。高等院校应将立德树人与德育为先作为根本目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摒弃以往思想政治课程的“独角戏”,在高校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全面发挥引导作用。首先,全面发挥思想政治课程育人的显性作用,重视政治文化具备的育人价值,协助大学生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三观。其次,发掘各种课程育人具有的隐性功能,任职教师需要与其他课程教师合作,引导高校教职工实行深入的教育研究和教育变革实践,提取各个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高效促进我国新时代背景下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观念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头脑,真正实现思政教学和知识体制教学的有效融合。与此同时,不可单一认为课程思政属于某一个课程或者一类课程,担负着观念和价值的培育及传输,重视知识底蕴与传播价值导向。在新时代“课程思政”育人观念指导下,我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为学生们上了一节有温度、有内涵的思政大课。2018年,林惠青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中曾经提到,大约有70万高校大学生进入革命老区和农村地区,传承发扬革命精神并接纳思想洗礼,帮助乡村发展振兴及助力其脱贫扶贫。课程思政并非要求针对思想工作与政治教育夸夸其谈,而是在专业课上不但教授知识及与思政相结合,还要解除知识教授和价值引导存在的分离,根据现实状况为大学生解决各类思想困惑,使大学生随时随地均可以受到思想的有效启迪和价值引导。

(二)师资团队是课程育人模式变革的关键

全课程育人变革,应加强高校教师团队创建,任职教师人文素养直接影响教学成效和教学质量。人民教师需要秉承将学生作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及实事求是的伟大精神,持续提高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加深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认可,在教育进程中加入思政教学元素,把育才能力与育德能力有机结合,有针对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大学生实行价值引导与思想引领,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培养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和接班人。首先,促进任职教师回归初心,注重教书育人。加深专业课任职教师对课程具有的内在价值、内在含义及社会价值的全面了解与认识,强化思政教师的育人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使教师能够从专业知识教授出发,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真正实现知识教授、价值塑造和能力提高的有机统一。其次,增强教师育人意识,加强教师对育人内在价值的认可。强化专业课任职教师对育人职责和课程育人职责的综合认识,直到任职教师把知识教授和价值引导融合,强化专业课任职教师的正确德育意识、思想观念及价值教育能力,提取高校专业课程中蕴藏的德育元素与具有的德育功能,真正实现全课程育人,使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修养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有效提高。最后,加大培训力度,建强高校思政教师团队。课程思政化建设的成效与任职教师的育德育人水平有着密切联系。明确高校课程思政化教学观念,强化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认同感,课程思政不但应当始终保持自身课程知识具有的特点,还应当和思政理论课程同舟共进、共同进退。一方面,全面发挥思想政治课任职教师具有的显性作用,促进课程思政化有效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依旧是实行思政教学的关键渠道。另一方面,组织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任职教师运用自学思政教学具备的优势对其他课程任职教师实行针对性、示范性、目的性的“课程思政”教育指导,提高专业任职教师课堂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最后,根据参加教育部各地区教委的多种培训活动,强化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全面发掘与应用专业课程蕴藏的思政教学元素及承载的思政教学功能,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密切结合,推动大学生综合发展,促进课程育人形式有效变革。

(三)管理体系是课程育人模式变革的保障

课程思政化建设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创造全员育人及全课程育人。首先,优化促进思政教学的管理体系,始终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基本任务。学校、相关部门、二级学院与教务处应共同创造全员育人体系,构成完整具体的管理链条,明确各个部门应尽的职责,将责任真正落实到每个人。在课程思政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正确做法和相关经验应进行总结归纳,全面发挥积极正确的示范引领作用。其次,完善考核指标体制。一方面,在年度考核过程中,学校需要把课程思政化建设取得的成效加入二级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年度考核指标体系,把课程思政化建设作为关键指标进行激励。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始终坚持师德的基础原则,要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知心的标准,带领教师健康发展。对于大学生,需要对考核评价形式进行创新,把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作为学校课堂考核的主要目标,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施行科学正确有效考核。与此同时,把优秀的课程变革经验撰写到教案讲义中并推广运用,将思政教学内容作为高校教材必学章节和大学生的培育计划,推动思政改革成果的有效形成。

四、结语

高等院校加强课程思政化建设,主要是堅持知识教授和价值引导有机结合,根据课程教育加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创建全课程育人形式,协助高等院校担负起将立德树人作为培育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使命。

参考文献:

[1]林泉伶.“课程思政”: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9.

[2]刘艳玲,虞满华.新时代课程思政的价值追求及其推进路径[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38):222-225.

[3]林建胡,陈志勇,陈香.新时代“课程思政”视角下的育人模式改革探讨[J].衡水学院学报,2019(21):91-9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9年运城学院“课程思政”课程建设项目“小学班主任工作课程建设”(编号:SZ201923)以及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教师领导力对师范生专业素养发展影响的研究”(编号:GH-19091)研究成果。

作者:李子骐

高等院校任职教育课程教学论文 篇3:

简论高职课程教学如何融入企业文化

[摘要]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企业,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因此,课程教学更应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全过程中,能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目标。本文通过对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教学的重要性论述,指出当前我国高职教学在融入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课程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企业文化;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企业,应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课程建设更应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将企业文化主动融入高职教学全过程,通过体验式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从而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目标。具体是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企业、认知社会,结合自身目标和条件,以便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高职课程教学应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主动让学生融入社会,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坚持“以生为本”,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企业。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生的民生问题,有的放矢,不断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一、 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教学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要全方位、深层次地推进产、学、研结合,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重要举措之一就是要把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高职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利用校企结合的潜在优势,融入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不仅是创新高职德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更是高职课程教学发展的必然。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第一,企业文化融入高职课程教学,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方向。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岗位型人才为己任。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员工所认同和信守的带有本企业特点的使命、精神、价值观和管理制度的总和。目前的课程教学,理论多实践少,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的简单灌输和行为约束,不善于回答学生应关注生存问题而产生的各种迷惑和疑虑。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我国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很大影响,他们不仅关注国家的发展壮大,也关注自己的成长、成才。所以,对高职教育工作者来说,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更应注意将企业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将教学向企业延伸,围绕企业文化的营造和提升开展教学活动。

第二,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面向行业的,作为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企业精神则成为企业的灵魂。在教学过程中,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应主动适应企业的要求,将企业精神进一步具体化,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跟企业所倡导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结合起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着力培养学生敬业精神、诚信品质和强烈的责任意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顺应企业发展,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第三,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综合素质。现在企业选择人才,不仅看重的是学生的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更看重的是学生综合素质,即更看重学生个人基本素质、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来说,要充分理解和认识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考察,培养学生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职业意识,团队协作职业能力,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品质等。

二、 目前高职教学融入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教育界,对校企合作各地各校都有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实践,但总体而言,企业文化在高职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学校层面的校企合作比较多,专业方面的课程合作比较少。目前的校企合作多数是由学校或者职能部门与一些骨干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界定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而系部尤其是专业层面的比较少,特别是实质性的项目更为少见。

第二,校外教育就业层面的合作比较多,科技攻关、社会服务层面的课程比较少。也就是说,校企合作的方式和内容主要是满足学生顶岗实习或优先提供就业机会,功能相对比较单一,而真正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员工培训的比较少,双方有机结合开展研究和技术攻关的更少。

第三,学校提供的服务比较多,企业主动提供的服务比较少。目前的校企合作多半是学校出于评估考核,为学生就业等需求,主动找企业合作的多,学校有求企业的比较多,而真正互通有无、有机结合、合作共赢的比较少,甚至有些是老师或领导的情面简单的协议合作,这些都与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严重不符。

上述各种迹象表明,目前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还处于缺失状态,而学生很希望提高课程教学的实践性,要将企业文化完全融入高职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还需要一个漫长的不断探索的过程,这也是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课程建设问题,更是一种文化的融合过程。可以说课程建设和企业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反馈。主要表现在:学校应该参照企业岗位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企业行业技术标准和国际通用的高技能人才职业资格标准,与企业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与教学资源,实施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系统设计与实施生产性实训环节,将教学活动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通过多种方式来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的办学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三、 高职教学融入企业文化的实现途径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集团内部成员共同拥有的,通过学习得来的意识、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因此,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文化互动,归根到底就是一种职业文化的引入,其载体是校企合作,它是基于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通过对目前我国高职教学在融入企业文化过程中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高职课程教学在融入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积极构建符合企业需求的课程文化体系。高职课程建设要以体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为基本出发点,这些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高职院校要把文化育人提升到自身发展的战略高度,坚持以大学文化为主体,企业文化为主导,把握主体行业文化背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的指导作用,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目标,建立校企文化共建的框架结构,以实现大学校园文化与行业、企业等区域文化的有机结合;专业设置区分重点与非重点;校园文化要突出主体专业文化特征。从学校层面体现区域文化背景,系部、专业层面体现企业文化共性特征,专业班级方面体现企业文化背景个性或岗位文化特性,这些文化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课程教学,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的转型。

第二,实现与行业零距离对接。高职教育主动与行业协会零距离对接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在办学理念、教风、学风等方面要吸收和接纳行业中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进一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教职员工的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应把行业文化引入校园;在制度文化建设中,在各类实践教学环境中引入企业文化管理,可以由企业提供生产操作规程、质量标准、安全生产规范等标准,提高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课程建设要主动融入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各方面的综合知识。通过与企业、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的合作,将企业精神、管理理念、经营理念、人才观、质量观等企业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绩效意识、服务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素质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努力构建企业、行业、学校共同育人的基本格局。

第三,走校企合作、利益共享之路。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优秀的校园文化一样成为其核心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课程教学中要主动吸收企业先进文化,可以达到企业与学校双方互利共赢的效果。一方面,高职学生除了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外,更多的依靠文化的熏陶获得职业素养,高职课程设置的优化能促使学校自觉的根据行业企业的要求确定调整培养自己的学习目标,组织教学,开发课程,将企业文化融入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环节,促使学生感悟企业精神,提高企业认同感、归属感,使其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提升其就业能力,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等,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源源不断地向企业输送人才。

优秀的文化能够孕育一所优秀的学校,一所优秀的学校更需要优秀的文化做引领,正是由于高职课程教学的特性决定了课程教学要与企业文化的不断交流,企业文化被吸收和接纳后才能形成合力步入良性循环。在具有特色的文化熏陶下,高素质的“职业人”才能快速融入企业文化中,迅速适应岗位,会把优秀的文化带入企业,促进和引领企业文化建设,高职院校通过不断地积极吸收先进的企业文化,才能构建全新的、体现职业教育特色高职文化,实现校企合作,达到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方向阳.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方动机的冲突与治理[J].现代教育管理,2010,(9).

[2]刘景光.当前国内外高等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研究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7).

[3]邹宏秋.着眼教学实效探索高职思政课与专业教育融合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

作者:姚立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探析企业市场风险投资探讨论文下一篇:创新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