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品牌战略

2022-08-14

第一篇:中国农业品牌战略

论中国农业发展战略

书…

写…

写……………………………………………装…… 论中国农业发展战略摘要: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传统和基础产业。随着我国农业的基础条件、投入程度、科技程度等的不断改良和进步,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使农民各方面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良。但是,我国在农业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挑战。因此,增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实行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关键词:中国农业 现状 发展战略自1978年中国率先在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中国的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已基本摆脱了短缺状况。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5亿吨增加到了目前的5亿吨以上,已经实现了总量大体平衡,丰年略有节余。(2)农村废除了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人民公社制度,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指的社会体制。(3)基本上废除了由政府统一定价、实行国家计划收购、配给性

销售的农产品流通体制,除粮食外,其余的农产品目前都已实行由市场定价、自主流通的体制。(4)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

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农村已有1.2亿劳动者在乡镇企业中就业,乡镇企业的生产总值已占农村社会生产总值的65%以上。(5)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978年仅为134元,到1999年已提高到2210元。绝大多数农民摆脱贫困。5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物质投入的增加,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结束了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了22%的人口,而且使农民生活从温饱迈向了小康,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的国际地位。

但是我国目前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2亩,同世界各国相比,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及世界人均耕地的32%、美国的10%、法国的28.5%、加拿大的4.8%、澳大利亚的3%。今后15年,我国的耕地还要继续减少。耕地不断减少将把我国粮食生产推到越来越狭窄的空间中,这给农业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2)耕地质量退化。耕地质量退化是影响粮食产出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调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492万平方千米,其中水蚀面积178万平方千米,年损失粮食18亿千克一33亿千克;全国沙化土地153万平方千米,沙害

第二篇:中国现代农业园区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

【关 键 词】现代农业园区

【报告来源】前瞻网

【报告内容】2013-2017年中国现代农业园区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可查看最新资料及详细内容)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现代农业园区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最终要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是我国新阶段推进新的农业革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模不断增长,截至2010年,我国各类农业科技园区已达4000多个,农业园区用地面积已经达到1180万公顷左右。

但目前我国农业园区建设用地规模占农业用地总规模的比例还不到2%。作为促进我国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的载体,广东、浙江等多数省市地区都已经出台了促进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相关政策,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步伐,增强农业创新能力,推进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

本报告主要分析了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环境、运营管理现状,不同类型农业园区运行及发展状况,重点省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状况,重点现代农业园区及相关企业运营状况,现代农业园区项目投融资与招商分析,揭露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建设性建议。同时,佐之以全行业近5年来全面详实地一手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现代农业园区行业的市场走向和发展趋势,从而在竞争中赢得先机!

本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前瞻性和适时性。报告通过对大量一手市场调研数据的前瞻性分析,并根据对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现代农业园区未来的发展前景做出审慎分析与预测;是现代农业园区投资、开发及运营商准确了解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现代农业园区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

第三篇: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近年来,区农林局紧紧围绕“抓品质、创名牌、拓市场、促增收”工作思路,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管理、品牌培育、市场营销三大体系建设,品牌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农业品牌建设现状

(一)品牌创建意识明显增强。目前,我区已有涉农注册商标800余件,其中有中国驰名商标3件、省著名商标6件、宁波知名商标14件;有名牌产品(名牌农产品)36个,其中浙江省名牌6个,宁波市名牌30个;有国家原产地保护认定7个,其中: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个,国家质监总局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3个。全区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95个,绿色食品9个,有机食品4个,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23.29万亩。2017年,全区共抽检农产品1108批次,合格率达99.3%。

(二)宣传推介力度持续加大。一是坚持每年组织农业主体参加农博会、食博会、绿博会等各类农业展会,积极参与优质农产品评比活动,已累计荣获各类农产品金奖30余次。2017年,水蜜桃被评为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8年5月,我区茶叶荣获第二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二是坚持每年举办桃文化节、草莓节、葡萄节等农业节庆活动,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尤其是2016年开始的水蜜桃文化节,在塑造“桃花之城”品牌形象的同时,带动了我区“赏花经济”、“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每年接待赏花游客在20万人次以上。三是积极邀请中央、省、市各级媒体参与我区农产品宣传推介,大力开展农产品“线上线下”促销活动,不断拓展农产品销售半径。近年来,我区每年有农业新闻上央视播出,农产品快递配送量年均增幅达75%,水蜜桃、杏鲍菇等农产品成功拓展海外市场。

(三)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通过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品牌溢价效应不断显现,农业促“双增”取得显著成效。茶叶销售价格从品牌创建前的400元/公斤提升至目前的3500元/公斤;水蜜桃实现按个卖,直销香港的精品水蜜桃每个售价达25元;草莓、砻糠雷笋亩均产值超过3万元;竹制品年出口产值超过3000万美元。仅竹产业1项,每年可为我区竹农带来户均7100元的销售收入。

二、农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精品化管理能力不强。农民按标生产意识还未形成,对提升产品品质的投入明显不足,农产品分级包装、质量追溯等管理技术应用尚未普及,农业生产经营理念已跟不上消费升级步伐。以我区水蜜桃为例,目前桃农还不能严格做到疏花疏果,避雨栽培应用面积几乎为零,造成水蜜桃果型偏小、糖度难以保证,果品品质无法有效提升。

(二)品牌培育合力尚未形成。目前我区有农林、供销、商务、市场监管、各镇(街道)等部门参与农产品品牌培育,但由于缺少顶层设计,造成农产品品牌培育工作扬长有余、补短不足,品牌营销存在蜻蜓点水、重复投入现象。

(三)农业产业链条相对较短。我区农产品普遍以鲜销为主,精深加工能力不强,产品变商品、产品变礼品的转化能力较弱,阻碍了农产品附加值的进一步提升。

三、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思考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必要环节,是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举措,为加快建立我区农业品牌培育体系,及时发挥品牌强农、富农作用,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提升产品品质,维护农业品牌的生命力。 1.深化农业技术培训。在继续加强农业常规技术培训前提下,重点要通过市场需求分析、经济效益测算、农业大数据评估等手段,不断树立农产品优质优价管理意识,切实增强农民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的主观能动性。

2.加强先进技术应用。重点要加强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设施化栽培技术、精细化管理技术、农产品分级包装技术等先进技术的示范和推广,为优质农产品持续供给提供坚强的技术保障。

3.强化质量安全监管。继续做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的巩固提升文章,持续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基础投入生态化、安全认证普及化、质量检测常态化、产品追溯全程化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五化”建设,持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坚决守住农业品牌发展的根本底线。

(二)健全培育体系,形成品牌建设的凝聚力。 1.制订农业品牌发展规划。为形成农业品牌培育合力,加快编制农业品牌发展规划。相关各部门要坚持规划引领,严格按照规划明确的发展目标、培育对象、实施路径、职责分工要求,各负其责、精准施策,共同推动我区品牌农业发展。

2.建立子母品牌培育机制。以做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做精经营体自主品牌为主线,由政府主导制定水蜜桃、茶叶等母品牌培育方案,持续发挥我区农业公用品牌的主导引领作用;鼓励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自主创建农产品子品牌,组建市场化、专业化、创意化品牌运维团队,开展符合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品质、统一价格、统一宣传、统一销售“六统一”要求的品牌运维体系建设。通过子母品牌齐头并进,共同培育我区农产品知名品牌乃至国际名牌。

3.加强农业品牌权益保护。为保护我区农产品品牌合法权益,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印刷企业、流通市场的监管,坚决查处滥用、冒用、伪造商标等侵权行为,尤其是对冒充我区农产品、仿冒品牌、短斤缺两等违法行为要给予严厉打击,切实维护我区农产品品牌形象。

(三)开展宣传营销,提升农业品牌的影响力。 以建品牌、创名牌为目标,不断加大我区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力度。一是要广泛邀请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强对我区农产品动态报道,不断提高我区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二是要及时做好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会组织协调工作,鼓励农业主体参加各类优质农产品评比活动,积极为我区农产品拓展市场、争创荣誉;三是要整合打造农业嘉年华盛会,做强我区农事节庆品牌,带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型业态发展,促进农产品销售;四是要积极举办各类农产品现场推介会、销售对接会,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努力开拓农产品出口业务,持续提高我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覆盖面。

(四)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农业品牌的带动力。 继续深化与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不断加大农业新品种、新装备、新工艺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持续保持品牌农产品的名优品质和市场活力。尤其要鼓励农业企业针对目前局限于作坊式生产的如油焖笋、黄内糕等一批特色产品进行工厂化、标准化改造;鼓励企业围绕我区主导农产品开展如蜜桃酒、竹制工艺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培育我区农产品后备品牌,切实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五)加强政策保障,增强品牌发展的助推力。 农业品牌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投入大、收效慢,仅靠农业经营主体实施难见成效,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在农业商标注册、名牌创建、品牌维权、媒体宣传等方面给予协调支持,在农业品牌运维团队组建、农业安全认证、农旅产品开发、农事节庆推介、地方特产营销、品牌宣传推广等方面要出台相关政策给予适当扶持。

第四篇:对房县农业品牌战略的思考

农业是主权产业,又是弱质产业;山区农业地位特殊,特中更弱,怎样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笔者认为,应面向两大市场,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实施农业品牌战略,从而打造出强势农业,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农业品牌战略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成了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农业正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从市场上讲,由于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市场对农业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加入WTO后,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强烈,原来的生产决定消费已转变为消费决定生产。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追求的提高,使人们更愿意为值得依赖的高质量产品付高价,而无品牌农产品进入市场受到无情排斥。农业品牌战略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实施品牌战略重要性可概括为:

一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农业品牌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性转变。

二是优化农业结构的有效途径。实施农业品牌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多样化、优质消费为目标,引导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品牌产品优化配置,有利于推进资源优势向质量优势和效益优势转变,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三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实施农业品牌战略,重点培育和打造农业品牌,有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

四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品牌是无形资产,打造农产品品牌的过程就是实现农产品增值的过程。大力发展品牌农产品,有利于拓展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产品消费,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房县农业品牌战略基础及现状分析

(一)特色优势凸显,奠定了农业品牌基础。特色孕育品牌,特色蕴含商机。房县农业具有四大特色,为品牌农业奠定了基础。

1、环境优势,奠定绿色品牌基础。房县地处南北气候交汇的秦岭余脉、大巴山余脉和武当山脉之间,全县四周高山拱围,森林茂密,山大人稀,自然生态系统基本处于自然状态,加之远离工业城市,境内工业很不发达,无“三废”污染,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有利于开发绿色食品,打造绿色品牌。

2、资源优势,奠定珍稀品牌基础。独特的地理区位,独特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地形地貌,形成了房县山区独特生物资源。初步探明的生物资源达2000多种,珍惜资源种类多,门类全,蕴含量大,分布广,可作为食品的香菇、木耳、山野菜、茶叶、绞股蓝、小杂果等武当山珍特有资源,有利于开发打造珍惜品牌。

3、传统产品优势,奠定知名品牌基础。房县的香菇、木耳、黄酒、茶叶、天麻、板栗、核桃等传统农副产品,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特别是香菇、木耳、黄酒等产品在全国乃至国外市场都闻名遐迩,这些传统产品优势,为房县打造知名品牌奠定了基础。

4、深厚的文化底蕴,奠定地域品牌基础。房县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同时亦有秦文化,自秦置房陵县至今已有2800多年历史,尧帝之子丹朱、唐中宗(卢陵王)李显等帝王将谪居房县,留下了灿烂的京城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的“卢陵王”、“神农”、“野人”、“武当”等无形文化资产,对打造房陵地域品牌奠定了基础。

(二)房县品牌农业方兴未艾,品牌战略实施有一定基础。近年来,全县上下围绕效益农业的发展,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把打造农业品牌作为农业工作重点来抓,农产品质量认证得到快速推进,农业品牌经济和社会效益显现,品牌农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1、农产品品牌创建意识渐强,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全面推进。据初步统计,全县共有7家企业28个开展农产品认证,农产品认证品牌总数达到35个,认证规模达7.8万亩、20.2万头(只),认证产量达3万吨,其中:有机品牌6个,认证面积1万亩,认证产量达1000吨;绿色品牌9个,认证面积4.3万亩,认证产量12000吨;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认证12个,认证规模20.2万头(只)、0.5万亩,认证产量7000吨;无公害产地认证1个,认证面积2万亩,认证产量10000

吨。全县农产品注册商标达17个。“神农绿茶”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神农银剑”牌茶叶获第

二、第三届湖北省鄂茶杯第三届金奖、“神农绿茶”牌茶叶获2004年湖北省农业博览会最佳畅销奖、2005年被农业部认证为“有机食品”、“神武山珍”黑木耳获2004年湖北省农特产品金奖的基础上,2005年被湖北省品牌战略会授予“湖北省名牌产品”、“华盛”牌豆油精被2005年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评为“金奖产品”。

2、农产品品牌经济和社会效益初步显现。通过对香菇、木耳两个农产品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的“房燕”牌和“神武山珍”牌香菇、木耳在国内外市场上价格坚挺,一直畅销,仅2005年出口创汇就达750万美元。房县茶叶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了绿色、有机茶叶品牌,提高了知名度,提升了竞争力,今年全县茶叶实现了产销两旺,平均单价由原来每斤150元提高到200元。古月香食用油通过产品质量认证,注册商标、产品价格实现翻一翻,由3500元/吨提高到7000元至8000元/吨。

(三)房县品牌农业存在的不足及障碍因素。房县品牌农业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品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效应还未充分显现,还存在不足和障碍:一是品牌不响,有牌无品。我县开展“三品”认证的35个农产品,注册商标的17个农产品中,真正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知名度的不多,没有一个驰名商标,品牌不响;另一方面表现为有牌无品,品牌规模偏少和过于分散的倾向较为普遍,分散经营加工滞后,量少质低,宣传乏力,最终是有样品无商品,有牌无品。二是市场主体太弱,品牌创建后劲不足。创建农业品牌的企业经济实力弱,进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和注册商标拿到牌子后,创建后劲不足,无力进行品牌保护、扩张、更新。三是推介营销不够,品牌效应低。在农产品包装、宣传、推介上缺乏必要手段,中介组织建设滞后,产品流通不畅,仍停留在提篮小卖上,超市销售、配送销售、中介规模大量销售的少,品牌效应未充分发挥,经济效益低。四是农业标准化层次低,实施滞后。五是地域上劣势,房县属大山区,农民素质低,资金短缺,交通信息闭塞、科技落后等因素也影响了品牌农业创建。

三、打造农业品牌,造就强势农业。

农业品牌战略是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房县打造品牌农业,必须突出特色,选准品牌,培植主体,强化标准,加强营销,放大品牌效应,使农业特色优势转化为农业强势,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一)突出特色,明确品牌农业重点。一是选择优势项目,打造传统品牌。重点抓好香菇、木耳、天麻、房陵黄酒等具有传统优势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二是选择支柱产业,打造知名品牌。围绕粮油产业、药材产业、林业干果产业、食用菌产业、畜牧产业、蔬菜产业、果茶产业几大支柱产业,优化产业布局,抓好基地建设,壮大规模,整合资源优势,加速培育知名品牌,做到一个产业、一个品牌,扶持一个、发展一个、成功一个以此来推动农业品牌;三是选择强势项目,打造名优特和绿色品牌。依托食用菌、山野菜、茶叶、小杂果、中药材及武当山珍特有资源和我县的生态优势,打造一批名优特品牌和绿色品牌。

(二)培植经营主体,壮大品牌基础。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行业协会是农业品牌经营的主体和核心。一是建立农业品牌激励机制。对创农业品牌和生产销售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加工企业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在资金、税收、出口补贴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扶持,有重点地培育、发展一批有一定基础和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大力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资本投资开发房县的农产品,参与房县农业品牌建设。三是加强政府宏观管理,整合品牌资源。利用市场手段,通过重组或兼并机制,整合品牌资源,解决弱小企业创品牌后劲不强问题,实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农户之间农业品牌资源共享,发挥最大效应。四是强化服务,创品牌发展良好环境,如简化工商管理手续,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严格执法,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农产品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名牌企业合法权益。

(三)规范标准,增强品牌发展后劲。一是依托科技,保持品牌优势。与科研院校和单位合作研究配套农业技术,优化和整合科技力量,运用高新技术提升品牌农业,提高名牌农产品生产管理水平。实施好种子种苗工程,通过“引、繁、推”等办法,提高名牌产品的良种率,从生产源头上保持名牌产品的种质优势,广泛运用生物工程技术,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增强农产品的安全性和保健性。建立健全完善的农科教机制,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同时,重点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企业家。二是突出产品更新,保持品牌

活力。注重产品的更新,使产品的技术、包装、风味、品质始终符合消费者消费水平,在众多农产品中占优势地位,保持旺盛的活力。三是规范质量标准,保持品牌信誉。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抓紧建立并执行一整套规范的农业动植物品种标准、种养生产技术标准、加工工艺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和产品检测程序等质量管理制度,严格实行质量认证制度,确保名牌农产品质量。同时,要加大农产品质量监测力度,严格遵循创建知名品牌的要求,在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按照规定的质量标准控制,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从源头环节严格监控产品质量。

(四)营销品牌,放大品牌效益。以实现品牌价值为核心,加强农产品宣传推介,加快市场培育和流通体系建设,实现品牌效益最大化。一是搭建文化平台,进一步深挖房县丰厚的文化底蕴,大打“房陵”、“庐陵王”、“神农”、“野人”等有一定知名度的地域品牌,坚持以“特”扬名,以“土”取胜。二是搭建销售平台,培育市场。着眼于国内外两个市场,开拓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促进农产品大流通;着力抓好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功能,增强辐射力;加快发展网上交易、连锁经营、物流配送、超市销售、电子商务等流通方式,拓宽销售渠道。三是搭建宣传平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认真组织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招商会,积极利用各类“节、会”推介品牌。通过推介品牌,使品牌发挥最大效益,从而使品牌农业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

第五篇:福建省农业厅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促进品牌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品牌带动战略,促进品牌农业发展,既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也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建设海峡西岸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举措。我省有许多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的特色农产品,创建和做强做大农业品牌具有巨大潜力,为进一步加快品牌农业的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我省农产品质量水平和竞争力为核心,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特色产业基地为基础,发挥产业优势、区域优势和特色优势,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培育、整合、保护、提升农业品牌,为发展海峡西岸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支撑。

大力挖掘、培育名特优新农产品形成品牌,从2008年开始,每年争取培育认定20个以上具有示范性的省级名牌农产品。整合与做强做大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农业品牌,每年争取提升3-5个现有品牌成为国家级农业知名品牌。力争经过3年的努力,到2010年树立起全行业的质量观念和品牌意识,从根本上提高我省农业行业的整体素质,增强我省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

二、工作重点

(一)粮油产品

重点培育优质稻米,优质、专用、加工型甘薯、马铃薯、果蔬玉米和优质加工型花生等名牌产品。

(二)园艺及特色产品

水果产品:重点培育柑桔、龙眼、荔枝、香蕉、枇杷、橄榄、梨、柰、李、桃等水果名牌产品,推进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

茶叶产品:重点培育乌龙茶、绿茶、白茶名牌产品,促进茶叶产业集群发展。

蔬菜产品:重点培育出口蔬菜、城郊优质蔬菜和高山反季节蔬菜名牌产品,推进蔬菜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食用菌产品:重点培育蘑菇、香菇、银耳、白背毛木耳、草菇、鸡腿菇、毛木耳、杏鲍菇、茶薪菇、白色金针菇、姬松茸、秀珍菇等名牌产品。

其它产品:积极培育太子参、旱半夏、春砂仁、一见喜、八角茴香、巴戟天、莲子、青蒿、厚朴等名优药材名牌产品。

(三)禽畜产品

重点培育上杭槐猪、莆田黑猪、长汀河田鸡、连城白鸭、福建兔、莆田白绒乌骨鸡、德化黑鸡等地方特色畜禽名牌产品。同时,依托畜禽生产主产区,建立闽西生猪,闽中肉牛,闽北乳品,闽中、闽南水禽及蛋品,闽西、闽北肉鸡为区域特色的畜产品加工产业带,以福清、海沧、晋江、龙海、仙游、新罗、延平、光泽、沙县、长汀等为重点发展区域。进一步培育和巩固我省已有一定基础的肉制品、禽蛋制品和乳制品名牌产品。

三、主要措施

(一)抓龙头,培育品牌主体

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行业协会、种养大户是打造农业品牌的主体,培育品牌必须抓住主体中的“龙头”。一是要抓农业产业化龙头,壮大品牌规模。通过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着眼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龙头企业规模数量的增长、带动辐射能力的增强,促进形成一批具有区域优势,起主导、支柱作用的农业品牌。二是要抓农产品加工龙头,提升品牌竞争力。通过扶持培育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着力推广应用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着力推动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增强加工企业对品牌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提高品牌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加工企业自身品牌产品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形成用品牌、创品牌、树品牌的良好意识与观念。

(二)抓基地,夯实品牌基础

基地是建设品牌农业的基础。要按照我省三条特色农业产业带、四大主导产业和九个重点特色农产品发展区域布局的要求,做好品牌农业基地建设的总体规划。根据我省产业特色,结合发展 “一村一品”,着力加强水果、茶叶、蔬菜、食用菌、中药材和畜禽等特色产品的基地建设。要从各地的资源特点和区位优势出发,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选准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好的主导产业和产品,扩大生产基地规模,在每年重点续建、新建50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扶持和创办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品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并将品牌农产品的培育开发纳入各类农业基地建设、区域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技术推广和技术改造等项目实施中,予以重点扶持。

(三)抓认证,提高产品质量

质量是建设品牌农业的核心。一要做好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突出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三大体系建设,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测。规范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生产技术标准,制订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稳定农产品的内在品质。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同行领先水平的标准,开展国际通用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良好生产规范(GAP)、质量管理体系(ISO)等体系认证,推广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注册制度。二要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争取到2010年,果、茶、菜、菌等大宗农产品优质率提高10%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率分别达30%、5%、0.5%。三要抓名牌农产品的认定认证,成立福建省名牌农产品评审委员会,研究制定并颁布实施《福建省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管理办法暂行规定》和《福建省名牌农产品标志管理暂行规定》,做好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评选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每年评选一次;四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配套法规,加强认证产品的证后监管和质量监测,规范农产品包装标识管理,逐步推行无公害农产品强制认证和市场准入。

(四)抓经营,扩大品牌效应

要善于利用媒体广告集中宣传、推介我省农业品牌,重点介绍品牌战略、品牌产品、品牌政策、品牌信息等,既引导企业提高对品牌的认识,重视对品牌的宣传、推介,又提高公众对品牌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要认真总结各地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做法和经验,挖掘一批先进典型和有说服力的案例,以多种形式报道企业创品牌的先进经验,树立榜样,现身说法,不断提高全社会的品牌意识,营造一个推动名牌发展的良好氛围。要在福建农业信息网等涉农网站上开办品牌农业专栏,广泛运用现代配送体系、电子商务等方式,开展网上展示和网上洽谈,增强信息沟通,搞好产需对接,要利用博览会、招商会、网络营销、专题报道、展销会和公共关系等多种促销手段,经营推销品牌。通过网上洽谈、信息发布、供需见面、座谈、签约、联合倡议等形式,把经过“三品”认证、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内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名牌农产品推向社会,以品牌的有效运作不断扩大品牌效应。

(五)抓合力,优化发展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品牌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保障。一要加强对品牌农业工作的领导。二要加强对品牌农业的政策扶持,争取有关部门加快完善有关农业品牌的立法和规则,重点研究和解决农产品创品牌中的问题,制定产业、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争取银行加大信贷支持,争取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我省重点农产品品牌基地建设和品牌培育。开展重点品牌推荐表彰和奖励活动,对获得省级名牌农产品企业给予适当奖励,调动企业和生产经营者创建农产品品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要做好品牌的整合,针对当前品牌“多、杂、散、小”的问题,突出主导产业和产品特色,加强品牌评选的有序引导,积极推广市场化手段整合品牌的做法,凸显品牌知名度。四要优化服务,做好品牌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信息和技术、人才服务,广泛开展品牌农业知识培训,对不同的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加强品牌农业发展所需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农业企业家、农业科技人员、农民在创建品牌过程中的整体素质;促进企业全面加大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树立品牌形象,争创名牌。五要加强品牌标志使用权、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监督管理,积极开展多部门、跨区域的联合打假活动,加大对假冒品牌的打击力度,坚决抵制各种盗用名牌等违法活动,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梦的实现途径下一篇:中国民宿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