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辅助英美文学教学论文

2022-04-20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电影辅助英美文学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名著电影作为外国文学教学的重要辅助,有助于引导大学生从趣味性走向严肃文学的探索。在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存在过于依赖名著电影、名著电影运用不当、教师未进行精细筛选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坚持以文本教学为主,电影为辅、根据教学内容精选电影片段、文本细读与电影观赏相结合的原则。

电影辅助英美文学教学论文 篇1:

浅析英美文学改编的电影对原著的传承

摘  要:英美文学在国际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国际文坛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传统观念的不断创新,将英美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成为英美文学在艺术上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传统观念中,英美文学是抽象、难以理解的,如果借助电影这种媒介,可以运用更加直观的方式,来表达英美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文化底蕴,使读者更容易感受英美文学作品的魅力,有更深的体会。越来越多的英文文学作品被搬上荧幕,使得英美文学的发展与电影越来越密不可分,电影所展示的文学意味也在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下更加深刻。但是由于文学作品已经有一定的读者基础,电影改编必须文学作品必须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被读者接受,并且电影改编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深厚的艺术功底,才能真正将英美文学作品更好地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

关键词:英美文学;电影作品;传承

作者简介:农柠宁(1982.9-),女,壮族,广西南宁人,研究生,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语言与文化。

前言:

英美文学有许多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这些经典文学作品至今广为流传,给千万读者留下难以泯灭的印象。近年来,这些文学作品不断被改编成电影,使经典英美文学作品通过电影形式,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不仅使英美文学经典作品流传范围更广泛,通过二者协调发展,也促进了电影艺术的辉煌和进步。只有在尊重英美文学原著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使因其改变的电影被读者接受,更好地继承和发展。

一、电影改编赋予文学作品新的思想精神

英美文学作品在国际文坛具有重要的影响力,随着英美文学的不断流传,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和喜爱,而许多电影产业相关工作者看准商机,果断选择将英美文学作品与现代电影艺术相融合。在尊重英美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运用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将英美文学作品进行改编,使英美文学作品应用电影媒介更好地呈现给更多的读者和未看过原著,喜欢看电影的电影爱好者,使电影爱好者通过观看电影了解英美文学作品,进而产生浓厚兴趣,激发读书兴趣,再次在已经看过通过英美文学改编的电影的基础上,加深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认同[1]。将英美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就像是从经典文学作品中发现真理,或者是把电影制作人通过自身阅读经典英美文学作品所产生的感受,赋予在电影创作中,把自己探求的真理和个人独特的感受通过电影呈现出来。当英美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时,所有的读者和观众更在意的是英美文学改编成电影以后对原著的传承和理解[2]。

通过电影导演深厚的艺术功底,不仅将英美文学改编的电影完美呈现在读者和观众面前,而且通过电影改编将英美文学作品赋予新的思想精神,可谓是让人称赞和钦佩。《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文学之父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作品,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勇敢追求爱情,却被爱情欺骗,最终心灰意冷,卧轨自杀的故事.在列夫·托尔斯泰的笔下,将这部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将主人公安娜的矛盾心理描述的细腻、深刻,牵动无数读者的心,使这部文学作品流传至今,被无数人熟知[3]。在这样被读者广泛认同的文学作品背景下,想要改编成电影,可谓是有相当大的难度,如何改编能被现有读者认同,并且能够有效传承,是所有电影人最关注的事情。这部电影被许多导演多次改编,但其中改变最成功,最被读者接受称赞的就是乔·莱特导演改变的电影,这位导演通过不同角度,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和赞同[4]。

从原著中总结出与当代现实生活相通的部分,并且在电影场景处理中带有浓重的文学色彩,对电影画面进行特殊处理,形成在尊重原著基础上,形成具有电影现实的独特风格,辅助传达了原作者对作品的深刻理解,使文学作品通过电影形式经典再现。电影中,每个人物都面临着不同的选择,在欲望、理性、现实中痛苦挣扎,在作者的笔下安娜的死亡是因为被上层社会排挤,爱情的失落与社会生存压力,形成的多重原因。而在电影中,安娜的最终命运虽然同样是以死亡为结局,但是在电影中,安娜的死亡却不是因为这些社会原因,而是因为安娜的个人选择,对命运的选择。在电影中,导演并不认同作者笔下的这种死亡原因,以及主人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对感情的看法,在电影中对主人公的形象进行了全新的塑造,使得主人公整体发生变化,被电影导演进行全新解读,赋予了新的思想精神。

电影作品的真正魅力简单来说就是来源于创作者的写作实力,改编自英美文学作品的电影作品,只有在容纳了创作者的个人思想和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全新解读以后,才能成功吸引观众和读者的目光,产生观看兴趣。这种全新解读应当是符合时代特征,具有实际意义的,是时代价值和文学作品的共通,是一种值得观众探索的思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观众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观众希望看到的是全新的故事,需要从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中获得生活的体会和人生的启迪[5]。

二、电影改编赋予文学作品新的时代特点

《肖申克的救赎》是美国作家斯蒂芬·金的中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该著作的发表成功引起了美国文坛的注意,至今都被国际文坛堪称为经典,该著作讲述的是银行家安迪,被当做杀害妻子的凶手送上法庭。妻子的死亡、律师的奸诈、法律的误判、狱警的残暴、典狱长的贪心与卑鄙,使小说的主人公一下子从人生的巅峰跌进了谷底,并被无情的关进了监狱。而在监狱的遭遇使主人公实在难以忍受,最后选择通过自己的机智越狱成功,重新获得自由。作者运用巧妙的笔法,将所处的背景通过这样一个故事灵活的展示出来,使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与作者感同身受,使人们在阅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让所有阅读这篇小说的读者都能感受到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存价值[6]。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这部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在越来越多的人心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堪称经典励志电影之最。每当现实失意或者疲惫时,观看这部电影总能让人重燃希望,重获力量。甚至这部电影经典到被评为男人必看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突破了以往电影的局限,整部电影几乎充满令人难以置信的温馨基调,而电影全篇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希望”。使不同的观众和读者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希望的美好。主人公有着坚强的心和面对困难的勇气,更有着坚毅的信念和永远追求自由的心,无论是怎样恶劣、折磨的生活环境,都不曾让其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对自由的渴望。这部影片被超过百万以上的会员选为几百部佳片中的第一名,并且入选美国电影学会必看景点电影清单,并且影响至今,产生了巨大反响。自上映以来,23年经久不衰,不论任何国籍,都对此非常赞赏,并且得到无数人的认可。这部电影始终在向所有的观众传达着人类生存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自由,正是这部电影的核心,也是导演想通过这部电影所想表达的主题,正是这种自由的思想主题,使得这部电影始终备受推崇。

三、电影改编使文学经典中的角色更加深入人心

经典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使读者有文化熏陶,而且可以通过读者的阅读获得人生哲理和生活智慧,并且经典文学作品不仅要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更要有个性鲜明的角色塑造。而在英美文学改编的诸多影片中,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点的就是发过文豪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这部文学作品一直是中小学生课外必读的文学经典之一,也被选进中小学语文课本,是中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范本和基础。

《巴黎圣母院》讲述的是发生在法国的故事,道貌岸然、蛇蝎心肠的小说人物以及面目虽然丑陋,但是内心善良的敲钟人,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歌颂了劳动人民的伟大。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其对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背景下人物心理的描写,充分展现了人物心理活动,以较为强烈的对比方式揭露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物心理的扭曲,给无数读者强烈的心理感受。这部小说多次被改编成电影,是非常适合改编成电影的英美文學作品,作者笔下的复杂任务描写和个性鲜明的人物特征都可为电影创作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并且由于其广泛的影响力,势必会带来强烈的反响和突破[7]。

虽然这部经典著作多次被改编成电影,但其中改编最成功、最经典的就是1956年的电影版本,这部电影以最为形象、最为接近原著而闻名。更加直接的将小说中人物外表的美与外表的丑、内心的善与恶进行对比,明确了美与丑的定义,使小说角色形象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了解,更加深入人心。电影中女主人公非常美丽,天性热情开朗,是许多男人爱慕的对象。纯真善良是其主要品质,却也因此成为其一生的牵绊和痛苦之源。美与丑的交织错乱,使女主人公注定成了爱情的牺牲品,酿成了令人惋惜的爱情悲剧,造成了痛苦的一生。当美丽、纯真的女主人公被爱情蒙蔽双眼,被爱情伤害,被他人诬陷时,无数观众都惊讶了,难以平复内心情绪。观众在错愕中惊醒,原来美与丑从来没有明确的界限,都只是一念之间的感受。女主人公在为了保全他人性命时,不惜牺牲自己的名节,接受其成为自己的丈夫的时候,可曾想到自己有一天会被这样对待?被残忍地抛弃。当女主人公因为内心的善良品质为敲钟人送去温暖时,并不知道这个被施予水的人将会是自己今后一生的托付。女主人公的善良和爱心,成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和怜爱。无数观众惋惜其命运,对其充满怜悯和同情。女主人公的形象一下子深入观众内心,使无数观看影片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结论:

通过对不同英美文学经典作品及其改编的电影分析,经典英美文学作品经过电影的改编被赋予了更高的鉴赏价值,也被更多的观众所熟知,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通过电影的形式更加直观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利用不同的艺术手段,将文学作品中的惹怒形象塑造的更加鲜明,更好地促进了英美文学作品的传承,并且根据时代特征,将文学作品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和新的思想意味。在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电影与文学作品已经成为协调发展的整体,文学作品为丢暗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电影的改编则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南.试论英美文学作品与其改编电影的关联性——以《傲慢与偏见》为例[J].新乡学院学报,2018,35(08):41-43.

[2]杨才英.论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运用[J].唐山文学,2018(06):38.

[3]王杨.探究电影中英美文学的雅俗另类意识支撑[J].电影评介,2018(10):77-79.

[4]曹斐,魏希.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之间的关系分析[J].校园英语,2018(11):243.

[5]黄丽华.关于英美文学与英美电影的互动发展探究[J].校园英语,2018(06):231-232.

[6]曹鹏.文本与电影互动——英美文学影视化改编意识流表述架构[J].电影评介,2018(01):73-75.

[7]朱婉婧.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J].校园英语,2017(51):255.

作者:农柠宁

电影辅助英美文学教学论文 篇2:

名著改编电影在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名著电影作为外国文学教学的重要辅助,有助于引导大学生从趣味性走向严肃文学的探索。在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存在过于依赖名著电影、名著电影运用不当、教师未进行精细筛选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坚持以文本教学为主,电影为辅、根据教学内容精选电影片段、文本细读与电影观赏相结合的原则。

关键词:名著电影;外国文学;高校

移动互联网时代,视觉文化普及,文学产生变异,学习者不再完全依赖纸质文本,从阅读纸质文学转向阅读网络文学、电子书籍,观看影视电影和短视频等,主要目的也从学习转向消遣和休闲娱乐。碎片化的信息吸引了大学生的眼球,消耗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这导致了很多高校学生对于文学经典的阅读提不起兴趣。新时期如何因势利导,整合各类媒介资源,如视频、图片、音频、网络等,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课堂和课后学习的兴趣,是外国文学课程教学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运用电影丰富外国文学的教学手段并不新颖,但是如何运用,怎么运用好这个工具,使其符合时代对外国文学教学的需求,须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一、名著改编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传统讲授内容以西方文学为主,西方文学的大范围内又以欧美文学的讲授为核心,在教学方式上主要依循文学史发展脉络,通过梳理脉络,选讲重要作家作品。整个教学过程是以教材、教师、课堂讲授为中心。传统外国文学教学模式有其优势,如脉络清晰、重点突出、知识性较强,但目前社会环境导致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吸引那些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创新能力强的大学生群体。很多教师开始运用电影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武器”,看似做到了“寓教于乐”,然而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过于依赖名著电影

一部电影大概需要播放两到三个小时,占用了大部分教学时间,相应的,教师就减少了备教材和“备”学生的时间,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互动减少、知识性的传授以及文学品读减少,偏离了其文学教学的轨道,而成为“放电影课”。如有的教师在上古希腊文学时,不讲解其文化渊源及背景,只播放电影《特洛伊》、上莎士比亚戏剧只播放电影《哈姆莱特》就完成了该部分的教学。外国文学因其根植于相应的异域文化背景,对中国学生来说,有着深深的疏离感,理解起来存在障碍。没有做背景解读,没有对影片所负载的风俗、礼仪、艺术、宗教、历史等文化信息做深层次剖析,学生就只能停留在直接的感性认知上;没有做纵向横向的知识疏通,学生慢慢地跟不上学习步伐,渐渐失去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对于外国文学名著的学习仅仅依赖于视听享受,而不是阅读文学名著,更不是独立思考,因此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名著电影运用不当,导致文本阅读缺失

文学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有各自的媒介、言说方式和话语体系。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融入了电影创作者的生命体验、价值取向、艺术个性以及对作品的理解等元素,同时电影的创作受到电影时间、叙事节奏、拍摄地点的制约,为了拍摄的需要,在改编时必然会对原著内容进行削减、压缩和更改,因此电影只要投入拍摄就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异。因为电影较为直觀,学生通过观看影片只会捕捉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把电影看作原著的压缩版。很多教师未做适时引导学生通过影像与文本的对比寻找缺失,或未向学生指出名著电影的局限和文学作品的不可替代性,在这种“速食”心理的驱使下,学生极容易放弃对原著的阅读。如《伊利亚特》中,荷马并未对海伦的美进行正面描写,海伦的美只能想象,但是不同版本的电影改编都直观地展现了海伦的相貌,如果学生完全认可电影中塑造的这一海伦形象,就丧失了文学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当学生以改编电影代替阅读,沉迷于影像,外国文学教学自然也无法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未精细筛选电影资源

电影与文学在表现方式上不同,电影是创作者的再创作,必然存在某种创造性的改编,这体现了创作者对原著的理解与阐释,因此并非所有名著电影都是精品,而是良莠不齐。有的教师在选择名著电影时不加以精细筛选,把不符合原著精神的电影引入到课堂中,教学效果不佳。如有的教师选择时下被票房驱使而脱离原著、一味迎合观众趣味的电影作为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利于学生学习经典和文学教学的开展。有的教师没有把握好原著和电影各自的精神主旨,没有选择与文本有关的片段进行播放,无法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也有的教师没有考虑观影对象的接受能力而播放学生难以理解的片段,学生学无所得。

二、名著改编电影运用于外国文学教学的策略

(一)文本教学为主,电影为辅

外国文学教学要坚持文本教学为主、电影为辅的原则。“教师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应明白电影只是一种调动课堂气氛的工具而不是主要资源”[1],“电影资源进入课堂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它以服务文本教学为指归,外国文学教学以文学课程的学习为主阵地,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在本专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下合理有序地进行,影视教学服务于文学教程,就是要更加突出专业特点,更好地完成课程任务”[2]。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和理解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不能本末倒置,以观赏影片替代课堂讲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外国文学课程学习内容,适时引入电影资源,充分发挥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课程资源作用和教学辅助作用。如课程学习到莎士比亚作品,古典主义作家、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家及作品时,由于年代相隔久远、中西文化差异、宗教信仰等原因,学生仅仅依据文本和想象及教师的课程讲解,一方面很难提起兴趣,另一方面也难以进入到小说建构的历史文化情境中。教师此时可适时适量引入《罗密欧与朱丽叶》《巴尔扎克传》《包法利夫人》等电影片段作为教学辅助,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原著故事的兴趣,激发阅读欲望,另外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将学生代入到原著的情境中,实现与作者的隔空对话,达到教学目的。

(二)根据教学内容精选电影片段

选择忠实于原著精神的电影作为教学范例。由于版本、质量及忠实于原著的程度不同,不是所有的名著电影都适合作为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的素材和资源。“教师要有效利用电影资源为教学服务,需要谨慎筛选影片,真正把那些既能成功体现原著精神,又能依据影视艺术本体特征改变而生成的作品带进课堂”[3]。教师在选择影片时,最好选取未进行中文配音的原声带中文字幕的电影以及选取忠实于原著主题和艺术风格的影片,它能够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审美体验和情感涤荡,诱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冲动。例如《简爱》(2011)《雾都孤儿》(2005)《战争与和平》(1956)等都是很好的教学范例。

选择解读困难的文学经典改编的电影。如俄罗斯文学浩如烟海,卷帙浩繁,再加上文化、宗教、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原因,有的作品阅读起来有一定困难。对于这类文本,用电影的方式能更直观,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如肖洛霍夫的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描绘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苏联国内戰争期间顿河两岸哥萨克人的生活画卷。借助名著改编电影能使学生较为形象、深刻地理解哥萨克的荣誉、气质以及作品中的爱情;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更形象地感受作品中浓郁的哥萨克风俗气质,感受顿河水和草原的气息。教师在讲解文化底蕴深厚,篇幅较大的作品时,与影片一起进行欣赏,对教学很有帮助。

(三)文本细读与电影观赏相结合

在观看电影之时,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去潜心阅读文本,将文本细读与电影观赏相结合。“文本细读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盛行的英美新批评理论的基本主张之一,顾名思义便是对文本细节的细致分析,其基本做法是回到文本本身,将文本视为独立自主的存在,深入文本语境之中,研究文本中的字、词、句及篇章的内在构成逻辑对文本深层结构及含义的影响”[4]。用比较性阅读的方法将文本细读与电影观赏相结合。例如教师在教学中播放影片《特洛伊》时,引导学生对《伊利亚特》进行细读,将二者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电影有意弱化了神的色彩和力量,调整了人与神的关系,将“人”放在了突出位置;在讲授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时,通过文本阅读发现小说使用了多视角复沓叙事的手法此时教师播放影片《罗生门》引导学生理解多角度叙事,在对比阅读中辨析叙事艺术差异。在观影之后,鼓励学生对电影片段或者文本片段进行细致的评论,或影评或读后感,提高细读和品味的能力。

外国文学实践教学中,名著改编电影的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有全局把控的能力,掌握文本内容和电影内容,在观看电影之时,着重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电影在画面构图、场景调度、视点转换等方面的深层意蕴,探索电影在情节设计、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对文本的继承和超越。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理论素养,实现外国文学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邢军.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电影艺术的借用与意义[J].教学论坛,2016,(11).

[2]黄晓丽.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利弊及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2015,(12).

[3]王俊虎.论现代文学教学中的影视教育[J].电影评介,2007,(2).

[4]日本文学研究中的文本细读法教学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8).

收稿日期:2020-03-12

作者简介:黎月新 (1984—),女,广西平南人,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图书馆/档案馆讲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2018年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校级教改立项项目“基于名著电影绘画三位一体的外国文学多模态教学研究”

阶段性成果

作者:黎月新

电影辅助英美文学教学论文 篇3:

全球化语境下民族院校英美文学教学改革再思考

【摘 要】本文探讨了全球化语境下英美文学教学的新形势,并通过分析民族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和主要问题,指出其课程改革的思路及策略。民族院校应转换教学思路,结合院校实际整合资源,突出教学特点,并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全球化 民族院校 英美文学 教学改革

英美文学课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旨在通过学习英美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及人文素质,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外语人才。但凡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作家的种族背景如何,用何种语言写作,都是对人类追求真善美的终极理想的体现,会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思想和道德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本文旨在探讨全球化语境下英美文学教学的新形势,并通过分析民族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和主要问题,指出其课程改革的思路及策略。

一、全球化语境下英美文学教学的机遇与挑战

自上世纪80年代始,世界逐步进入全球化的新时期。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尤其是在互联网出现之后,不同国家、文化间的信息通过电子文本、音频、视频等形式得到展现,极大提升了其相互传播的速度,也为强势文化的输出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没有国别之分的,是全世界人民共有的财富。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专业的学生通过阅读和研究英美文学史上那些里程碑似的作品,能够更好的了解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在提高个体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力的同时,也可以为将来充当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民间使者打下基础。

文化的全球化为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学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首先,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和畅通性为我们接触英美文学尤其是现当代文学提供了便利,使我们有条件在第一时间接触到世界前沿的文学理论和最新的文学文本,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以便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其次,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多元共生的时代。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传统的“中心”逐渐被打破,“主流”逐渐被取代,多种话语,尤其是少数族裔的话语竞相显示出其竞争力,并与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形成了杂糅共生的局面。近半个世纪以来英美文学界的族裔文学研究热正是这一特征的体现。这也为国内的英美文学教学,尤其是民族院校的英美文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

然而机遇之外,挑战并存。全球化缩小了国家间的时空距离,信息在瞬间变得纷繁复杂。如何在庞大的信息中迅速的完成有效提炼?如何在多重话语的争执中把握正确的价值标准?如何在快消费文化盛行的时代维护经典文学的高雅性和神圣性?这些问题无疑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本科英美文学教学的难度。

二、民族院校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一)民族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大多开设有英美文学课程,其中“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一般为必修或必选课,往往在第5-6学年开设,此外依据师资力量的不同,大多还会开设一至数门与英美文学或文化相关的专业选修课。以笔者所在的中南民族大学为例,在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之外,相关课程还有“英美文化选读”“希腊神话”“圣经故事”“英美小说选读”“英美诗歌选读”等。选修课的开设时间和数量每学年并不固定,一般依据开课老师的计划和选修学生的人数而调整。在教材的选择方面,一般选用权威专家学者编写的经典教材,如刘炳善的《英国文学简史》和常耀信的《美国文学简史》等。选修课教材的选择相对更为灵活,少数院校会选用国外原版资料或教师自编教材。总体而言,民族院校的英美文学教学规范有余,特色不足;传统有余,创新不足。

(二)主要问题

限制民族院校英美文学教学水平提高的因素主要来自师资和生源两个方面。目前民族院校的管辖一般隶属国家民委、各省(或自治区)和各级市、地、自治州等。除少数由国家民委直属的院校进入211、985名单,其余大多数的民族院校的级别并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师资力量的发展。一方面,学校难以吸引高端的人才,造成英美文学方面的专家、学科带头人少,教学团队的整体理论水平不高;另一方面,现有的师资也难以获得较高层次的进修机会,尤其是广大的中青年老师,难以通过科研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此外,很多民族院校本身师生比就严重失调,而担任英美文学课程的大多数为青年教师,他们常常教学任务繁重,理论积累有限,再加上大班教学的客观事实,这些都无形中削弱了教学的效果。由于师资水平的限制,教师在授课时无法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广阔的视野,唯有亦步亦趋的遵循经典教材,偏重对教材的知识性传授,而少有对文本的启发式阅读。这样的结果是学生一学期下来,往往只能被动的记住一些作家作品的名字,或者强行记忆下某些文学流派和文学理论的定义,对作品本身的思想内涵缺乏深刻的理解。即便是这样知识性的传授,其效果的持续性也非常有限,往往只能应付一时的考试,并不能真正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民族院校的生源大多来自经济落后、教育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知识面较狭窄,对英美文学和文化缺乏基本的知识积累。由于很多学生的家庭相对比较贫困,通过大学学习改变自身经济状况的需求比较迫切,这使得学生倾向以狭隘的市场需求为导向,学习中浮躁的心理比较严重。他们往往偏重某些教授实际运用技能的课程,而对文学课程缺乏兴趣,没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给教师的授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客观上也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实现。

三、改革思路与应对策略

(一)转换思路,从知识性传播转向人文精神的传播

文学教学的根本,是借用经典的力量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与英语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英语专业的毕业生由于语言的优势,将在交流中充当“使者”的角色,成为中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不仅要把西方优秀的人文理念介绍到中国,也承担着向西方展示中国文化和新时期中国人形象的职责。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英语专业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显得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沟通是否能够顺畅实现,也会直接影响到西方对中国的印象。因此,针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英美文学教学应该建立在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熏陶的高度上来实施,从传统的知识点传授转移到对文学作品精神内涵的把握上来。

民族院校的学生相对其他重点院校的学生而言,英语基础较差,对西方文化和英美文学前期知识的积累较弱。针对这一现象,民族院校可以在高年级开设英美文学课之前,多开设一些介绍西方文学和文化的辅助性课程,旨在让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对西方文学和文化有一些整体性的认识,以便在高年级更加系统的学习相关知识。教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兼顾学生的实际水平,既不能因为学生的语言水平欠佳,就抛弃文本阅读,蜻蜓点水似的灌输一些知识点了事,也不能一味地追求授课的广度,造成学生阅读上的倦怠。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整理出英美文学的线索,使其从宏观上把握英美文学的发展脉络和整体姿态,然后有重点的挑选一些难度合适的作品进行课堂分析,必要的时候可以采用原著的中文译本或是简写本来辅助教学。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授课中纳入比较的视角,通过中国文学和文化中相似因素的比较,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到人文精神在优秀文学作品中的互通,从而更好的理解文学学习的实质。

(二)结合民族院校实际,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实现特色教学

民族院校的一个重要职责是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将来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服务。在各级民族院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的人数都占有相当的比例,各民族学生之间也存在着文化沟通和交流的问题,这是少数民族院校的独特现象,也是英美文学教学中可以利用的优势。英美文学中有不少描写文化交流和冲突的文本,近几十年来,美国还掀起了族裔文学研究的热潮。了解并尊重异质文化,让不同的文化能够和平共处、共生共荣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民族院校的英美文学教学可以有意识的加入一些反映民族或者族裔文化的文本,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与文化观,理性对待民族差异和文化差异,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维护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间的团结,促进民族合作。

由于英美文学中后殖民文学和族裔文学本身的包容性与复杂性对教师本身的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保证教学的效果,民族院校的英美文学教学可以尝试整合学科资源,跨学科、专业教师合作的授课方式,让中文、社会学、民族性等专业的教师也适当的参与到教学中来。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模式能够利用本校的资源帮助年青教师扩展教学视野,弥补专业知识上的不足,客观上也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使其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其只习惯于被动接受信息,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完成对文本的主体性阅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让学生分组收集关于某位作家及其作品的评论,制作ppt在课堂上讲解,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讲解对象的理解,客观上也锻炼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为以后写作毕业论文打下基础。还可以利用年轻人爱唱爱玩的特点,组织学生观看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或者模拟电影片段配音等,让学生在娱乐化的学习过程中拉近与世界名著的距离。在课堂教学以外,教师还可以和学生团体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针对学生重视考试的心理,教师可以大胆改革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以往以知识传授型为主的教学方式,往往导致学生上课不积极,考前勤背书,结果是考完就忘,完全有悖文学教学的初衷。教师可以增加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在日常授课中多设计让学生参与的环节并把其表现纳入评分体系,以此杜绝“平时不学习、考前猛背书”的现象。期末笔试试题应侧重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多设主观题,少设客观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就好。此外,考试的方式也应适当灵活,可以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式,在传统的笔试试卷之外,采用背诵经典片段、小组即兴文学评论或是文学片段表演的方式等。

大学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不是让学生简单的获取知识;文学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完善的人格。民族院校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教学必须革新观念、立足实际,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优势,切实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程爱民.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2]杜瑞清.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

[3]陆喜培.全球化与民族院校的外国文学教学改革[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5).

[4]马志英.民族院校《文学理论》课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新西部, 2008(12).

[5]谭 念.民族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与改革再思考[J].海外英语,2012(2).

作者:万丽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气环境监测技术分析论文下一篇:世界奢侈品牌设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