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体验式道德学习

2023-01-15

1 加深对体验式道德学习的认识

传统学校教育受主知主义的影响, 道德教材满足于“道德说教”。每篇课文形式雷同, 用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德规范, 许多故事滞后于时代, 缺乏真实性, 离开学生生活实际。许多教师围绕解读课文, 讲解道德知识展开教学。低年级以往是语文思想品德合科教学, 要求语文教师教学语文同时渗透德育。语文学习任务已很重, 教师难以处理语文和品德的关系, 往往纯说教地一言两语带过, 两者难以兼顾, 合科渗透失去了意义。随着小学德育新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颁布, 道德教育有了全新的理念。德育新课程倡导教育“回归生活”、“融入社会”, 即要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在生活中构建道德。道德学习是以体验为核心的价值学习, 体验产生发展的心理过程是构建道德学习课程模式的心理依据。体验式学习的基本心理过程是感受、体验、觉知、理解。体验式学习重感受、重体验, 让孩子在道德情景中产生感动、悲伤、同情、喜悦、激动、庄严、神圣等情感体验, 将教育影响直接诉诸儿童的感官, 从感受到体验, 进而到体悟, 这从根本上区别于灌输。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道德是体验式道德学习的关键

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发展的。开展体验式道德学习是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 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 这样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形成内化的道德品德。怎样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 在生活中构建道德?实践活动正好构筑了这样的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 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直接参与各种实际的活动, 并在此过程中与周围的自然、社会、人和物发生实际的接触和相互作用, 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 积累直接经验和智慧, 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发展各种能力。因此, “实践活动”成为实施体验式道德学习的关键。只有通过行动, 个体与客体才能发生切实的道德关系, 个体才能身临其境, 体验、感悟主客体间关系, 实验知、情、行的整合。

3 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的探索

3.1 发掘校园文化资源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我们可以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 比如举办艺术节, 让孩子们在排练节目时学会合作, 增强集体荣誉感。在登台展示时闪烁自信的火花。在描摹绘画中受到美的熏陶, 升华心灵。在阅读朗诵中净化心灵, 丰富精神生活, 体验什么是美, 什么是善。另外可以抓住凝结着悠久历史的每一个纪念日开展实践活动, 在教师节向老师赠送自制的贺卡, 在重阳节陪老人聊天, 邻居节敲响邻居家门, 献上一条象征邻里和睦的黄丝带等。还可以从实际出发开展各类公益性活动, 如“绿色小卫士”活动, “身边的路”调查活动等。丰富的校园文化营造了浓浓的教育氛围, 使学生从中得到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 感悟到生活的美好, 自然的和谐, 提高审美素养和情操。

3.2 有效地组织课堂中的道德实践活动

以《品德与生活》课为例,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采用几个活动和游戏, 引领学生进行道德学习,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悟。课堂中的活动一定要具有实效性, 要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和感悟, 经历过程, 训练了方法和行为, 培养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首先, 活动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而且要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每个教学活动时要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 落脚点和活动的价值在哪?如浙教版《我的爸爸和妈妈》一课活动目标, 是通过亲子活动, 让学生关注父母, 了解父母;培养学生对父母的自豪感;能够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尊敬和爱。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教师设计了三个活动, 先是介绍自己父母的工作或爱好, 并说说他们怎么关心自己, 学生拿着父母的照片, 说出了父母的辛苦和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 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接着让学生拿出事先描下的父母的手形, 说说当时摸手的感觉。增进了学生对父母的了解, 促进亲子活动, 培养对父母的自豪感, 激发学生热爱父母的情感。最后把“手画”添画成丰富多彩的画, 并介绍自己的画, 用“手画”打扮自己的家。教师要始终围绕目标进行点拨, 深入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重视活动中学生的体验、感知、感悟, 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其次, 活动要植根于儿童的现实生活。活动内容要源自儿童现实生活, 找准结合点。低年级学生的心智并未进入抽象或相对客观的层面, 儿童的活动大都围绕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生活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不能脱离儿童熟悉的生活, 活动形式与课程内容要有机统一。因此, 教师要对儿童的生活给予特别的关注, 结合教材设计贴近儿童实际生活的活动内容, 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发展。

3.3 拓展道德实践活动的空间

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中, 他们更多的是作为家庭的成员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孩子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 家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 家庭中长辈的思想品德观念和言行作风, 对子女不仅潜移默化地产生着熏陶作用, 形成其品德发展特别是学会做人的主观基础和出发点, 而且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血缘上的联系决定了家庭德育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长期和相对稳定的影响。所以, 我们除了在学校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抓好这个道德学习的主阵地外, 要拓展道德实践活动的空间, 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引导学生在家庭中与父母开展一些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活动。

4 结语

(1) 道德是个人化的, 与此相应, 人的情感体验恰恰反映了人最真实的存在, 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一种经历, 如果没有这种切身体验, 那么个体就不可能对道德产生深刻的认同并进一步渗入人的内心。开展体验式道德学习把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联系起来, 使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 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形成内化的道德品德。 (2) 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体验式道德学习要摆正教师的位置, 教师是活动的引领者, 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要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 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像一位“麦田守望者”, 让孩子在麦田里活动、认识、体验, 在他们摔倒时扶一扶, 鼓励他们继续探索。

摘要:体验式学习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大热点。体验式道德学习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前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自主探索、思考、反思去“渗透现象看本质”, 体验发现道德规则。这与当前所倡导的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公民素质, 培养勇于探究和创新的科学精神这一目标是一致的。在实践活动中学习道德是体验式道德学习的关键。

关键词:实践,体验式学习,道德学习

参考文献

[1] 王健敏.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实验稿) [S].道德学习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10.

[2] 郭元祥.生活与教育[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

[3] 黄黎明.一体化德育实验探新[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1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性思维习惯的培养下一篇:山区希望小学设计改造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