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树木学多媒体教学论文

2022-04-16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园林树木学多媒体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模块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为首要目标,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学生的能力需求为目的,设置了6个教学模块,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情境,通过现场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手段,利用多媒体和虚拟仿真技术,引导学生掌握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实践技能,驱动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园林树木学多媒体教学论文 篇1:

多媒体技术在园林树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摘 要:多媒体教学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传统教学的继承和必要补充。文章分析了目前多媒体技术辅助园林树木教学的优缺点,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园林树木;辅助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主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给传统教学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的板书教学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多媒体教学方式正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1]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多媒体辅助“园林树木学”教学的优点

1.有助于启发式教学

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完成意义建构,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造就高素质的学生。[2]比如讲授园林树木观赏特性和配置时,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到有特点的园林认知树木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植物之间的配置形式,教师在这过程中拍照,然后布置任务查阅相关树种的观赏特性,教师利用多媒体讲授此章时,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积极踊跃地回答教师的问题,由学生总结出观花、观果、观叶、观形的树种,教师利用多媒体将调查树木的观赏特性用图片一张张展示出来,学生为树木所展现出来的美所震撼,紧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这么美这么多的树种如何搭配才符合园林景观效果”,教师展示参观游园的配置图,让学生说出其优缺点,教师点评,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展出配置成功的园林景观效果图,让学生加深印象,最后根据本章的内容布置作业,批改后下次上课进行点评。这样学生基本就能掌握该部分内容。

2.能增加课堂教学内容,扩大教学信息量,节约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根据笔者的实践体会,由于节省了板书时间,在相同的时间多媒体技术教学比传统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能增加1/3的教学内容,或者相同的教学内容可以节省1/3的时间。这就可以留给学生更多预习和对课堂内容吸收、消化、理解的时间。尤其是园林植物新种类、新品种层出不穷,教材内容与生产发展不同步的今天,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这些园林植物显得尤为重要。

3.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枯燥的知识生动化

多媒体技术就是通过文字、图形、声音以及视频影像的结合,集影、视、声、像为一体的技术。在讲木樨科丁香属植物的文化属性时,多媒体上放着一张张丁香花的图片,一首首古诗用字幕的形式慢慢打出,配上背景音乐“丁香花”,不用言语,学生已经体会出丁香花的文化属性了。

4.改进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较多依赖教师的经验和素质,由于受教学手段的限制,难以将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通过规范化加以推广,而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将个性化的素材、经验或方法通过计算机程式化加以模拟和复制,这既有助于课题教学的规范化,又有助于先进教学经验和方法的推广。在讲授“园林树木学”各论时,笔者根据地区特色,结合教材,精简教学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负责几个科,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带领各组认知该科植物,教师为其准备图片,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由学生查找资料制作多媒体来讲授该科植物,同时要求学生将植物带入课堂,一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课堂呈现在面前(当然学生讲授内容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讲授完成后,教师点评和补充,这种授课方式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而且能理解教师备课、授课的感受。

5.可以将本学科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及时反映到课堂上

任课教师不仅将课本中的内容插到课件中,还将自己所接触到的国内外的先进信息、技术经验等用数码摄像系统拍摄下来,可以通过影片、声音、图片等方式进行观摩,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手段,取长补短。通过插入图片、图表、声音、动画、影片等各种多媒体信息,使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再局限于枯燥的文字和数字,在放映和讲授过程中获得极佳的展示效果,带给学生更广阔的视野和学习空间。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的不足

1.多媒体教学,减少了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和教师面对面进行交流,通过教师仪表气质、举手投足、音容笑貌、神采情感等身体语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同时与教师进行情感交流。但是多媒体教学注重人机交流,教学的内容已制作在课件上,教师很大的任务就是把课件的内容展示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2.内容消失得太快,学生记笔记困难

多媒体的速度快,信息量大,学生往往跟不上教师的讲解速度,教学内容大多成为了过眼云烟,直接影响了学生在课堂吸收、消化、理解教学内容,另外,多媒体教学是在专用教室进行教学,要求室内光线较暗,学生在昏暗的灯光下做笔记比较困难。

3.过分依赖多媒体,忽略了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它只能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代替教师教学。由于片面追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某种程度上,课件有可能限制教师的灵活性,教学中,有些教师成为课件的放映员和解说员,失去了对教学应有的控制地位。而且课件吸引力越强,教师被关注的程度越小,视频短片是最吸引学生的,可是在放映视频短片时,教师实际上是无所作为的,在视频短片放映结束后,学生注意力短时间也不能回到教师和教学内容上来。由于课件的吸引,学生会更多关注课件内容,尤其是图片和视频,对教师的讲授(包括表情、动作、语言、声调等)视而不见,有学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被边缘化了。[3]

4.教学中完全依赖多媒体,使学生出现视觉疲劳

由于全面开展多媒体教学,所有课程均使用这种技术,课件中大量的资源冲击学生感官,使学生从一开始的新鲜感转变为没兴趣,从而出现了视觉疲劳,限制了学生大脑思维的活动,反而达不到教学效果。

三、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

1.吸收传统教学中的精华,有效应用于多媒体课堂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当前的教学模式不可能全盘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多媒体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4]如果一味追求“园林树木学”知识传授上的大容量,最终不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反而降低了教学效率。只有把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

2.在现代教学模式下,灵活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就是在充分肯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在教师充分诱导下,促进自觉地发展智能、发现知识的教学活动。所以,体现着现代教学手段的多媒体教室与启发式课堂教学的结合是现代教育传播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启发式教学思想与方法融入到多媒体教学过程,探索和创造出适合“园林树木学”多媒体教学的启发式教学策略方法[5]-[7],从而更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上好“园林树木学”课。

3.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正确处理教学中各要素的关系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多媒体。四个要素之问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师绝不是录像机的放映员,课件的讲解员;学生也绝不能被动吸收知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重点是在“辅助”二字上,切不可用电脑的“人机交互” 代替沟通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人际对话”,变“人灌” 为“机灌”,甚至“人机共灌”。[8]

4.合理分配教师讲授和多媒体演示的时间,从教学实际出发,科学制作和使用教学课件

一个优秀的教学软件应集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为一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学习潜能,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选择和编制教学课件时,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追求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坚持形式服务于内容的原则,切忌从形式上炫耀式展示各种制作手段。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教师应一切从实际出发,选择和编制有效的课件辅助教学,达到教学目的,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莫佳妮.上好信息技术课,推进信息素质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2(12):42-43.

[2]陈钦瑜.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职业,2006(1):47-48.

[3]潘吉平.论多媒体技术对高校哲学教学的辅助作用[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23(1):81-83.

[4]李索玲.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4(6):816-817.

[5]杨劲,柳晓泉,陈西敬.药物动力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与实践[J].药学教育,2003(3):55.

[6]孟繁谨.浅谈解剖学多媒体教学应用设计方法[J].解剖学研究,2001.23(2):178.

[7]曹文军等.病理学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开发和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00.12(2):61.

[8]王瑞麟.运用协同学优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机制[J].课程·教材·教法,1996(2):55-56.

(编辑:金冉)

作者:杨逢玉

园林树木学多媒体教学论文 篇2:

《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模块教学的研究

摘要:“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模块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为首要目标,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学生的能力需求为目的,设置了6个教学模块,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情境,通过现场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手段,利用多媒体和虚拟仿真技术,引导学生掌握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实践技能,驱动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模块教学;教学改革;“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

“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是东北林业大学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园林树木栽培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园林树木栽培与养护的基本技能,具备敏锐的观察与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可以独立分析和解决园林栽培养护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在以住的“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往往存在滞后性,即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再进行实践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因为缺乏实际操作的支撑,往往无法真正理解技术的要点,而且单调的理论学习也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后期进行实践教学时,学生因为前期理论知识掌握不透彻,导致其在实践操作过程经常会出现各种混乱和错误。教师在有限的实践教学时间内更多的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纠错,而无法深入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际技能。

“模块”是个外来词,有多种不同释义,在教学领域中它指的是为了实现某一个教学目标,在同一学科内部按特定主题所划分的独立的学习单元[1]。“模块教学”是以课程教学目标为中心,将课程体系按照内在逻辑关系整合成不同的模块单元,集合多重资源与选择性,从而实施开放、有序的教学过程[2]。在模块教学中,教师能够在顾及学生原有积累和学习需求的基础上,精选学习内容,为挖掘学生潜能创设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环境[3]。与传统教学相比,模块教学的目标更明确,方法更为丰富,内容更为多样,模块教学的灵活性、整合性和实践性能够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的结合,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从而使学生具备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品质。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具备时代性和前沿性,在我国当前提倡创新型社会的大背景下,高校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高级人才[4]。在高等教学中采用模块教学的方式,可以强化教学体系中的结构性、框架性、连接性和实用性等特征,这有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保留,并促进学习的迁移[5]。文章针对东北林业大学园林专业的“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课程所进行的模块教学进行探讨,旨在为高校园林专业的栽培类课程模块教学的实施提供参考。

一、模块教学设计

(一)模块设计原则

模块教学的设计中首先要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所有的模块单元都应围绕这个统一的目标而展开,并且彼此紧密联系。在这个信息革命、各学科相互交叉的年代,模块教学设计中更应注重内容的多样性、学科间的交互性,与现实的需要和学科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动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和修正中构建和完善自身在本学科的知识体系。

(二)课程模块教学的构建

“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2个教学单元:植物栽植和植物养护。园林植物的栽植是后期进行养护的基础,良好的养护是植物栽植成活的保证,二者紧密相联,相辅相成。在2个教学单元中根据施工的流程和环节又可以分为不同的模块进行教学,在植物栽植单元可以分为植物挖掘和植物定植2个模块,在植物挖掘模块中又分为祼根挖掘和带土球挖掘2个子项目,在植物定植单元中又分为植物栽植和栽后管理2个子项目。在植物养护单元可以分为土、水和营养物质管理,修整和整形,树洞修补,灾害防治等4个模块。

二、模块教学实施

(一)突出实际应用,促进理论和实践教学融合

突出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生產实践技能是“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做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才可以真正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模块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尽量把课堂安排在园林种植工程现场或园林绿地中,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例如,在园林植物栽植的模块中,课堂会安排在园林植物栽植的施工现场,教师会提前将施工项目的相关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工程概况,在资料中教师还会标注该施工项目的核心环节和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相关分析。在施工现场,学生会带着相关问题以及自己分析的结果去观察施工过程,在发现中寻找规律。这种带着“问题”去上课的方式避免了以往现场教学“走马观花”的盲目性,提高了教学效果,也提高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针对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工程周期较长的特点,教学中采用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方式进行教学。利用不同施工项目开工日期不同所形成的时间差,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到处于不同施工阶段的施工现场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周期内了解园林植物栽培养护施工的全部流程,使学生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工程。

(二)采用信息技术施教,强化教学效果

“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的实践操作具有较强的不可逆性,如果学生在操作中失败,往往会对植物造成较大的伤害,甚至是死亡。在以住的教学中,由于植物有限,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大胆尝试,使学生不能有效地掌握实践技能,并且无法认识到错误操作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使学生既可以进行大量可容错的操作,同时又不会造成植物种质资源的浪费,“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课程的教学团队制作了“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的虚拟仿真实验软件。虚拟仿真教学可以带给学生沉浸式的直观体验,带有强烈的实操代入感,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强学生对技术环节的认知。首先,通过多媒体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向学生展示实践操作的细节;其次,学生通过开放的虚拟仿真系统进行实验操作,进行各种尝试并得到相应的结果;最后,进行过虚拟仿真软件训练的学生再进行实物操作。这种多层次、全方位、交互性极强的教学手段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促进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推进项目一体化教学,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模块教学的核心是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及创新思维的建立的前提是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可以熟悉相关的技术流程和操作,进而引发相应的思考,在思考中完成现有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模块教学中推动项目一体化教学,将园林绿化养护工程转化为教学实践内容,是实现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目标的有效手段。“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课程组和东北林业大学的相关部门进行协调,让园林专业的学生负责校园内部分绿地的日常养护管理。学生根据校园内不同绿地的立地情况、植被种类和养护现状,通过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制订相应的绿地養护方案,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方案进行评估和修正。制订具体的养护方案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一种考核方式,这种方式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从而促进了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教师对学生制订的方案进行指导时,要立足学生的思考视角,对学生的方案进行合理的引导,从而真正地做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园林植物栽培和后期养护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园林行业中植物栽植和养护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因此,传统的、呆板的、“积累型”的知识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教师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学生。通过模块教学,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树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体系,实现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贯通,强化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雅婷. “模块教学”模式下的初中语文先秦诸子散文教学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2]柏银兰,柴春雨,吕欣,等.PBL教学在基础医学免疫与感染模块教学中的实施及效果评价[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5,10(9):863-865.

[3]沈家华.以美术学科大概念整合《美术鉴赏》模块教学模式的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11):14-17.

[4]李强,何淼,王非,等.基于OBE教学理念的“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课程教学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189;191.

[5]李刚,吕立杰. 国外围绕大概念进行课程设计模式探析及其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2018,40(9):35.

作者:李强 何淼 孙颖

园林树木学多媒体教学论文 篇3:

《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为了更好地适应本学科的教学,笔者对我院《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课程进行了研究与改革。通过对此课程特点的了解,发现本课程存在课程教学内容多,课时安排少,课外时间薄弱,理论与实践教学时间脱节,学生学习意志薄弱等问题,笔者通过多年教学经验与总结,提出了具体改革方法与措施,旨在使该核心基础课程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课程教学改革;核心基础课程

《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课程是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专业基础课,目前对刑事技术、侦查、治安、警管等专业开设,其课程的核心内容为树木分类学。它以乔木、灌木、藤本以及少数草本等森林植物为主要学习内容和研究对象,涵盖森林公安职业岗位所必须掌握的常见森林植物以及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形态、分类、分布、价值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识别常见森林植物和部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能力,达到履行森林公安职责、打击犯罪、保护森林资源的目的。

该课程的主要讲解内容虽然与传统的《植物分类学》有部分重叠,但由于学校及专业性质上的差异,我校《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的定位与讲授又有别于一般的师范、农林类院校。如何在较少的课时内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识别鉴定森林植物的技能,是近年来森林植物课程组一直研讨的课题。经过这几年课程改革实验,摸索出一定的教改方向。学校已经成功升入本科类院校,笔者的探讨在总结前面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旨在为该课程制定本科教学大纲、本科教学计划等方面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课程特点

不论是传统农林院校的《植物分类》,还是我校根据自身特色设置的《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课程,其核心内容均是使学生识别植物,为后续的生产应用提供基本技能。由于专业不同,我校该课程具有以下3个特点:

突出重点不同 对普通院校而言,掌握常规植物,尤其是与生产应用紧密联系的种类,比如教学中常讲解的蔷薇科、豆目、禾本科、兰科等,虽然我们也作一定的讲解,但我们会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较为集中的科做更细致的分析,如木兰科、樟科等;而系统、进化等内容,不做为教学重点。

要求层次不同 32或48学时对植物分类的讲解是十分有限的,因为之前并没有《植物学》的铺垫,而是将形态部分集中到本课程;这就需要我们用一定的课时去讲解形态结构。所以,我们一般要求学生掌握的科数在15个左右,主要从科的层次进行讲解,而属的比较在进行种的介绍过程中进行渗透性介绍,或者在适当的介绍一些亚科层次的归纳。

注重植物生长特性或利用价值 例如,园林配置、栽培育苗等;但这部分内容我们几乎不做讲解,而直指各个植物的特征,突出“识别”;同时,在每次现场课之后,均要求学生写检索表,突出了“鉴定”的要求。

存在问题

从《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课程发展的历程来看,本课程在学校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从原来老林校的《树木学》、《园林树木学》等相关课程演变而来。但由于学校性质变更为警校后,课程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等大为缩减,同时相应的教学矛盾亦产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内容多,课时少 虽然该课程的核心内容为树木分类学方面的知识,但是与其相关的学科内容包括了植物地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形态学等。这些课程内容在一般的农林师范院校等为单独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较强的针对性。然而,我校的《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课程的前部分内容为植物形态学,即对相关的分类学术语等一一解释,而大纲规定仅有2个学时,这是远远不够的。后续内容中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其中裸子植物仅有1学时,但裸子植物又是森林中的主要用材树种或建群种,一笔带过式的讲解,学生根本无法“解渴”,基本处于科普性的讲解。以松科为例,正常科的特征讲解要占去1学时,各属特征比较讲解要3学时,总共4学时。另外,还有杉科、柏科等重要科也需要讲解。因此,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成了该课程的首要突出问题。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脱节 由于植物生长周期的变化,要在短时间(1学期)内完整观察植物叶花果的形态是比较困难的,但是相对而言,叶的周期比较长,而花果的周期比较短,而花果却为较稳定的分类性状。目前由于师资力量与教学条件的限制,有些专业的森林植物课程在上半年开,有些时候在下半年开;上半年开课的班级可以较多地观察到花和叶部的形态,能相对较好地理解课程内容;而下半年开课的班级,如果实习安排较晚,只能到植物园去“捡树叶”了。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讲解侧重点不得不倚重于叶形态的分析,以至于对一些叶部变异较大的植物学生在某处认识了,换个地方再看时又不认识了。因此,改变这一教学不足的方法是调整开课时间,尽量在上半年开课,并加大实习课程的学时数。

野外实践课时削减 在上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由于课时压缩及“一刀切”等问题的存在,本科专业的一周野外实践课程(如刑事技术专业)被取消。本课程是实践性十分突出的课程,实践课程在该课程中的地位体现得尤为重要,它与其他刑事技术专业课程有较大的区别。实验室内是无法让学生认识野外丰富多彩的植物变化的,而“识别”植物才是课程的核心特征,才能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实现“鉴定”的意义。中国自古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之说,这表明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认识植物。不论是本科48学时,还是专科32学时的课程安排,对于野外实践课程不但不能削减,更是应该加强比重,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与普通院校一样组织学生在黄山、天目山、庐山等典型亚热带森林进行标本采集与识别。

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薄弱 从近三年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来看,除少数对生物感兴趣的学生在学该课程的时候表现出一定的兴趣,有自我求知欲外,大多数学生学习十分被动。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与学校的性质及学生就业情况有关。“市场决定了产品类型及走向”,这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规律。学校的主要作用虽然是培养人才,但是学生毕业的去向亦反过来影响学校对人才培养的模式,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最直接的影响者。从近年的就业情况看,我校毕业生大多去地方公安部门工作,能够进入森林公安系统的极少。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学生集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是:“我学这个有什么用处?”“我不到森林公安就业,这个对我没什么影响”;“公务员工作没有植物识别与鉴定的内容”。另一方面,由于课程内容复杂、知识枯燥、形式单调,多数植物的表型特征需要学生记忆,同时,还要做种间、属间、科间的比较,整个学习过程显得繁冗庞杂。因而在学生中流传着“分类、分类,越分越累”的说法。教师花大力气备课,准备精美的图片,学生却仅当是科普学习,未能上升至专业课程学习的高度,教与学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效果。

改革方向与措施

在坚持森林公安特色立题的基础上,加大对课程的改革力度,总体改革方向与框架应做到以下几点:(1)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加大实践教学比重;(2)日常教学与鉴定工作相结合,利用森林公安送检植物物证的机会,让学生参与鉴定,学习鉴定过程;(3)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借课程改革契机,将整个植物学科的相关体系搭建形成课程网络,如相关的《木材识别》、《生物多样性》、《植物微量物证鉴定》等;(4)观念更新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只有创新才能让课程更有活力,才能使学生对课程更感兴趣;(5)通识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既能学习到丰富的植物知识,又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创新科研中,如大学生创新课题等;(6)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课时是有限的,但身边植物的发掘与认识是无限的。最后,通过对本地区常见植物表型特征的观察和一系列综合实践环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森林植物识别研究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森林植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下面就改革中的几个重点做简要说明。

改变课时设置,加大实践比重 目前的课程设置,实践在整个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在30%~40%之间,这一比重仍然较低,应提升至50%,即能够做到上一堂理论课,有一堂实践课支撑。课程受地域限制,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识别、CITES公约植物识别等理论或实践课程,可以相应地调整为2学时,仅为常规植物介绍即可;而把这些课时转为对当地植物的介绍,如校园后山壳斗科、蔷薇科、木樨科等常见科植物的介绍,使课程具备“关联化”“乡土化”和“开放化”特点,其目的就是在有限的课时内训练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

合理规划野外实践课程 仅仅依靠平时上课的植物识别,是远不能满足学生掌握足够植物特征信息量的,1学期最多也只能认识50~70种植物,而且由于学期过程较长,多数学生基本是“上周学这周忘、下周全没印象”,利用短时间(1周或2周)的野外强化教学有绝对的必要性。南京周边适合课程野外实习的地方,近的有宝华山、栖霞山、紫金山等,稍远的有黄山、九华山、天目山等;这些地方均是较为成熟的实习基地,不但有可靠的植物本底调查资料,更有相关的实习配套措施。植物野外实习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在教师的带领下综合识别与鉴定植物,并能够掌握单独利用检索表或志书等工具实现常见植物的鉴定技能。野外实践不仅加大了学生植物识别的信息量,更能让学生通过山体海拔或环境的变化,感受到植物地理的奇妙,让他们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最后,还能通过标本的采集、压制等程序了解和掌握植物物证保存与送检过程。

加大检索表的应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即要重视检索表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每一次的实验室植物识别或校园植物识别,在学生掌握识别植物重要区分部分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对植物进行比较,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并且通过检索表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学期检索表的作业量基本在6~8次,这为学生日后在工作中使用和查找检索表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过这一训练学习,多数学生能够自行查阅相关植物志书等资料。

多管齐下,丰富教学手段 主要有以下方面。

1.多媒体。传统的植物分类学教学多数是用挂图,图片不仅陈旧破损,而且亦模糊不清,有些重点无法很清晰地表达。使用PPT或者视频等教学,有图文并茂、动感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因而可大大弥补语言描述上的不足。如在讲授蝶形花冠与假蝶形花冠的区别时,对应的部分能够用动画的形式同时表现出来,学生很快就能知道旗瓣在两种花冠类型中的位置和形态的差别;此外,通过视频如《森林之歌——绿色版图》,学生很快就能对中国森林地理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而不是单纯地想象某一区域由某种森林类型构成,摆脱了机械记忆的窘境。

2.标本馆开放。提及标本馆,多数人认为使用者必定是科学工作者,而学生亦敬而远之。带领学生走进标本馆,让学生了解标本馆的历史、用途等,使学生有进入标本馆参阅标本的想法。课程组教师曾带领学生参观了南京林业大学的树木标本馆,让学生参阅了19世纪金陵大学遗留下的标本、曾轰动世界植物学界的活化石水杉的模式标本等,这不仅能起到爱国主义教育作用,更能让学生对本学科有一种凝重的历史责任感,提升对课程的兴趣。因此,开放标本馆,使学生有机会看见更多各种各样的标本,可加深了对课程学习的理解。

3.网络学习。现在全国许多高校都已建立了相关的植物学科的精品课程,其中不乏与植物分类学相关的,学生可以利用这一丰富的网络资源,对讲授过的知识进行网络补充和加深学习。这些网络资源如北京林业大学的树木学精品课程、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种子植物分类学精品课程,南京农业大学植物学精品课程等,此类网络资源日益丰富,让学生不仅局限于教师的讲授,更能领略到各校相关课程的精华。除此之外,学生如果外语基础较好的,还可介绍学生浏览UConn Plant Database、Royal Botanic Gardens-Kew等。

4.课程创新实践。鼓励学生提出与课程相关的创新知识,或者是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近年来,课程组指导的“叶色变化在刑事技术中的应用”、“木材商品名与学名的统一对照规范”、“植物标本信息库的建立”、“CITES公约植物在中国的分布”等大学生创新课题,获得了一致好评,让学生感觉到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与实用性。

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势必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让我们去逐一破解,而这些新的问题或困难可能正是目前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所以,迎难而上是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个坚定态度。应在坚持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改革成果,将适合于本校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融合进来,让教学更贴近学生,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最后实现教与学双赢的局面。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升本是近两年的事情,在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所以,作为学院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应勇当改革的先锋,我们亦要把握住这样的机会更好地完善该课程、该学科的各个方面,以期在改革之后出现教学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鹏,吴惠芳,张艳英.“植物分类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7):146-147.

[2]孔红.种子植物分类学教学改革探索[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7,23(6):76-77.

[3]陈炳华,刘剑秋.植物分类学课程教改的探索与实践[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5(1):89-92.

[4]杨晓红,李先源,王壮,等.被子植物分类检索表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148-150.

[5]张彪,吴剑,宋晓森,等.被子植物分类学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3(5):54-57.

作者简介:

谢春平(1980—),男,博士,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物证鉴定中心讲师,主要从事森林植物学教学。

作者:谢春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东北地区城市园林绿化论文下一篇:高中英语绿色教学理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