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学目标范文

2022-05-27

第一篇:把握教学目标范文

把握四大观念,设计教学目标

把握四大观念 设计教学目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例谈

四川省广汉市教学研究教师培训中心 蒋玉国

内容摘要:文章以科学取向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基于一线小学教师在利用“人教版”单册教材进行教学设计的实例观察和分析,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设计教学目标应该具有的四大观念:一是学生观,教学目标要确定学生为学习主体,要把握好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知识能力准备情况;二是课标观,要用课程标准统领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学会课程标准的分解方法,把课程目标细化为课时目标;三是整体观,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应整体把握数学课程标准的四大目标体系,有重点的在一节课中进行安排;三是评价观,设计教学目标时,要认真思考目标达成的证据,使设计的教学目标可观、可测、可评价。从而实现数学教育整体功能,发挥出数学学科在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特殊作用。

关键词:学生 课标 评价 设计 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引领学与教的方向。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指出,“明确教学目标”是实现(最优化教学)的首要条件。因此,教师进行数学课教学设计时,制定好教学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好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呢?

按照科学取向的教学理论观点,设计好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四大观念:

一是学生观,教学目标依学而定

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预期的结果,设计时首先就要以学生为主体。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中的目标用语,我们会发现:无论是总目标还是学段目标,行为主体都是指向“学生”。如,总目标的叙述:经历„„等过程,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从„„综合运用„„。学段目标中的叙述: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目标的叙述都是以学为主。像下面对“加法”的设计就主体混乱:

1、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单的方法。

3、通过学生操作、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4、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1、3条目标的主体指的是学生,

2、4条明显是老师在“使学生”、“培养学生”。这样的目标设计,又如何来引领教师以学为主的教学呢?虽然有目标,实则是一个摆设。

其次,要把握学生的一般年龄特征。如,用字母表示数,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五年级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抽象概念,但他们的思维常常需要借助具体表象(中间桥梁)进行。基于此,在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时,一教师设计了由自己的年龄与一个学生的年龄关系进行表示,从具体的现在的年龄关系到抽象的若干年以后师生的年龄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就利用了学生的认知发展的特点。当老师提出“如果用字母y表示老师的年龄,又该怎样表示这个学生小林的年龄呢?”第一个男生起来后答不出,又一个女生答出了。问题出在这里老师提出的问题,是直接进行了一个推理:即y比学生大23岁,学生和y有怎样的关系。如果换一种说法,中间搭个桥梁:老师比学生大23岁,学生比老师小多少岁?设老师为y岁,就是说学生小林比y小23岁,小林多少岁?这样学生就能借助这个桥梁进行表示了。

第三,要进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知识能力的准备状态。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结构同化(或建构)新知识。学生的起点往往决定教学的成败。如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老师设计了下面的引入方式:快速计算2+2=,2+2+2=,2+2+2+2=,同学们表现都好,老师就问“8个2相加是多少呢”,老师设计的是这时学生答不出来,于是老师就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类计算。”结果老师的话音刚落,一个小孩立即说出”二八十六”,老师一下懵了。这就是没有做好学情分析的带来的教学意外。课后采访该学生,他说是他的爷爷教过的。如果事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这是我们就可以加一句追问:你是用的说明方法计算的?自然就引出课题了。老师也就不会不知所措了。

二是课标观,课程标准统领目标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未来期望的公民所具有的基本素养的具体化,也是党的教育方针在相应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因此,依据课程标准设计教学目标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职业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1版)规定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该达成的总体目标和学段标准。因此,设计数学教学目标时,应以此作为基本而又重要的依据。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学生在一段较长时间中的学习结果,其叙述就比较笼统,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时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找出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程目标,二是结合学情进行分解组合,三是根据课时需要形成合适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做到可观、可测、可操作。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首先,在课程标准中找出与“三角形的面积”相关的课程目标: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其次,课程目标中有两个动词“探索”、“掌握”,动词指向的名词是“面积公式”。分解“掌握”这个词,有“能记住”、“能推导”、“能运用”的含义。名词“面积公式”包含“公式本身”、“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运用原理”。第三,通过上面的分析,结合课时需要,可以确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生在参与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活动中,能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接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推导出面积公式;

2、90%的学生能记住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3、通过一些具体运算解决三角形面积运用的实际问题。

三是整体观,数学素养得到落实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数学课的总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设计课时目标时,应该具有整体观念,要在每一节课中逐一落实这些要求。当然,不可能每一节课都需要设计四个方面的目标,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重点目标。这样日积月累,数学的素养目标才能得到落实,数学课程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独特价值也才能得以实现。 如,上例“三角形面积”一课,课程目标中有句非常重要的话“探索并掌握”的“探索”,目标设计时咋落实呢?在一次课堂观察活动中,就发现一教师由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引入,然后要求学生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接,还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三角形进行所谓的“探索”活动,学生也较为容易的想到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于是将三角形面积计算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问题就出在该教师对“探索”二字的理解上,按照上面的教学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探索”,有的只是按照老师设计的思路的操作活动。按照课程标准的注解:“探索”,包含“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提出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等。结合教材内容安排,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其公式是经过截拼转化为长方形推导出来的,再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是用来年各个三角形先拼接再转化成学生熟悉的图形。转化的思路想通,但转化的方法不一样,不能直接迁移的。这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就需要教师整体思考落实课程目标,引导学生探索,把“探索”的目标设计出来。结合教材,“三角形面积”的第一课时的一条重要目标可以这样确定:学生在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中提出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在思维冲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有了这样的目标,就会引领教师在教学时设计如下的活动:由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导入,教师问学生:已知三角形的底和高,这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带着问题,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画方格,把三角形置于方格图中,数出面积,发现不准确,引发进一步探索。教师问:可否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样底乘高呢?(引起思维冲突)可否将三角形通过截拼转化成前面学过的图形?同学们动手试试(进一步引起思维冲突,激发探究的欲望)。当学生的思路只在一个三角形上变换时,教师可以由一个长方形或一个平行四边形连接对角线后得到的两个三角形和这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引导,需要两个相同三角形一起拼接再动手操作进行探索。这样,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目标就能在这样的“探索”中得到落实。

正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的一样:“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以上的目标设计,就是基于整体考虑。通过这样的设计,整体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四大目标,使学生从小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

四是评价观,通过评价达成目标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目标达成的主要证据是哪些?怎样说明学生实现了教师预设的目标?这些问题在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都要考虑周全。也就是说,在设计好教学目标时,还要设计好与教学目标一致的评价任务。

按照王少非在《课堂评价》一书中所讲的一样,设计评价任务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评价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评价内容应该属于教学目标设计的范围;第二,评价对学生在特定内容上的表现要求应当与教学目标的要求一致。第三,评价任务的情境条件应当与学习情境或条件一致。

如“三角形面积”一课,对于前面的目标设计,就可以设计下面的评价任务:

1、通过观察学生表情、操作过程和言语交流,查看目标1的达成情况,并作出随堂记录;

2、在小组和全班交流叙述的语言中,了解目标2 的达成情况,及时补充说明;

3、设计一些通过公式直接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变式练习题,查看学生对面积公式的记忆和理解程度。

这样的评价任务设计,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就有了清晰的认识,对后面教学活动的安排也有了明确的思路。教师的教学也就能做到目标清晰、过程清楚,长此以往,数学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就有了保障。

参考文献:

1、《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李锋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8

2、《落实思维目标 挖掘思维品质》 蒋玉国 《四川教育》2015.9

3、《课堂评价》 王少非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1

4、《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联系人:蒋玉国

四川省广汉市教学研究教师培训中心 618300 电话:13508022266 邮箱:77674608@qq.com

第二篇:准确把握初中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

学习心得

张如

初中历史教学中以《标准》和历史教科书为依据,根据“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完成历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特别要注重历史课程在情感教育方面所具有的独到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和健全的人格。

1.知识与能力。历史课标将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要求:①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记层次要求;②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即了解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联系;③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为运用层次要求,即将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加以运用,用于解决新的问题。 历史知识的传授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发展历史学科能力的条件。基础教育阶段要求掌握的是历史科学的基础知识,它包括反映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特征的重大历史事实、基本历史概念、基本历史线索和基本历史规律等方面。所以要使学生形成历史的基本概念,在知识教学方面,就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如历史的纵横联系、因果联系、古今联系等,以及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不能忽视历史整体性和规律性教学,防止把历史割裂成零碎、孤立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历史课标没有对历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作出具体要求,师生应根据“课程目标”中有关“过程与方法”的总体目标,参照“教学活动建议”,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关于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第一要素是程序,按程序学习,能够节约时间,容易使学习行为达到熟练化、自动化。所以学习的一般过程离不开学习、运用、巩固、总结等环节。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必须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真正的主人。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示学习的效果。 学习方法的第二个要素是原则,即人们在学习中应该遵循的准则或要求。这一要素具有以下特点:较之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方式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的特点;是人们主观提出的要求,具有规范性、主观性的特点;学习原则既可以涉及整个学习活动,也可以涉及学习活动的某一环节,因而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第三个要素是方式,指的是完成学习任务所采取的具体途径、形式和方法等。我们建议历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应该包括记忆、思维、听说、阅读、总结、评论、收集资料、制作图表、社会活动等等。教学中应多层次、多方位地创造有利的教学条件,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提供多种辅助性教学材料,以利于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特别要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第四个要素是手段,指学习活动中采用的工具或物质手段,具有物质性、多样性的特点。教学中学习手段应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课标在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上也作了一定的要求。情感,表现形式有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友谊感、同情心、责任心、良心、荣誉感、自尊心等;正确、积极的情感体验来自于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倾向等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 历史教学的内容中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因素,历史教师有责任通过这些教育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第三篇:正确把握阅读教学目标,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把阅读教学用来形容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阅读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尺。阅读教学的目标,应该着眼于全体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发展、阅读方法的习得、阅读知识的增加、阅读数量的持续累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这个目标的达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为学生精心设置训练的阶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拾级而上。

高年级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提高阶段。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可把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落实篇章训练”上。具体的指标是:1.学会预习课文,养成预习的习惯;2.领悟文本的表达方式;3.初步掌握常见文体的阅读方法;4.学会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5.学习浏览,拓展阅读。

那么,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学段目标,体现学段教学的特点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找准阅读教学的逻辑起点,设置准确的教学目标

目前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费时、低效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找准阅读教学的逻辑起点,每篇课文的教学都从零起点开始。从审题到学习生字新词,从思想内容到揣摩表达方法完整地走一遍。哪些是学生能够自读自悟的,哪些需要老师引领提升的?对于这些问题教师缺乏深入的思考。学生早已明白了的内容,教师还在没完没了地分析、提问。甚至有的课上,学生明明预习过了,或者已经是第二课时,教师还在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真正需要老师点拔引导的地方,却一笔带过。

那么,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逻辑起点在哪里呢?笔者认为,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该从检查、交流学生的自学结果开始,从检查预习中了解学生哪些学会了,还有哪些困惑的问题,并根据学生需要解决疑难问题,设置准确的教学目标。新课的教学,应该从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开始,在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学习新的阅读方法,这就是高年级阅读教学与中年级阅读教学根本的区别所在。

2. 探寻适合高年级学段特点的教学策略 要把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落实到实处,必须探寻适合高年级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1)抓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进入高年级的学生,通过低、中年级四年的阅读训练,他们在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形成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发展,这为他们预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要培养高年级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必须扎扎实实抓好预习工作。

预习分为课内预习和课外预习两种。开始训练预习,可以以课内为主,随着年级的升高,要以课外预习为主。从预习的要求来看,高年级要逐步做到:①能借助字典、词典自学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②能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③能提出疑难问题。此外,学生预习一定要在新课前进行检查,避免预习流于形式。

(2)整体入手,长文短教,提高实效

高年级的课文与中年级的课文相比,篇幅要长。不少高年级教师埋怨:课文长,来不及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从抓整体入手,做到长文短教。教学还是停留在逐段串讲分析上。我们通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初步探索出“紧扣中心,板块推进”的长文短教的教学策略。即在学生读通课文,了解课文脉络的基础上,围绕课文中心,将课文内容重新组合成若干板块,引导学生分板块读议感悟。以《凡卡》的教学为例:

《凡卡》一文篇幅较长,内容和形式比较复杂,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必须突出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做到长文短教,突出重点和难点呢?

①通过快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写法有个大致的了解,理清课文“准备写信——写信——寄信”这一线索。然后,让学生把文中信的内容和写信过程中的回忆内容分别做上不同的记号。这样,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动手标记,就基本整体了解了课文结构。这也是课后第1题的设计意图。

②教学中要突出凡卡写信的内容。本文内容很丰富,其中核心内容是凡卡写给爷爷的信,而信中最集中反映凡卡生活悲惨和内心痛苦的是第

8、

10、15自然段。教学中要把这三个自然段作为理解、体会的重点,尤其要把第8自然段作为重中之重,使内容和情感在学生心灵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③教学时,在学生找出信的内容之后,让学生把信的内容连起来读一读,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最主要的目的和原因。接着,围绕“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这句话,引导学生想象凡卡来做学徒,曾经有什么指望?然后采取自读和讨论的方式,弄清凡卡过着怎样的学徒生活,设身处地地体验凡卡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最后,把信的全部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④结合文中回忆的内容与信相关的内容对比、衬托的写法,深入体会思想感情。作者在凡卡写信过程中穿插了两次往事回忆,一次是爷爷守夜的情景和乡村圣诞节前夜美丽的夜景,一次是跟爷爷一起去砍圣诞树时的“快乐”生活。这样安排,意在与现实的悲惨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凡卡在乡村的生活显然也是很苦的,凡卡回忆起来却感到很美好,很快乐,可见在城里的日子是怎样的痛苦。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凡卡三次叹气的心理活动,这样切实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凡卡极度痛苦的内心世界。

(3)教给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必须教给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

①学会品味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品味含义深刻句子意思的能力,是一种要求较高阅读能力,也是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难点。这需要教师教给品句的方法。一般来说,凡是含义深刻的句子都是与文章中心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因此,应该让学生明白,在品味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时,必须把握两点:一是要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二是要弄清句子与文章中心思想之间的联系。例如:《凡卡》一课中有这么一句: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凡卡梦想信很快到达爷爷的手里,爷爷读到信就来接他。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凡卡写的信爷爷会收到吗?对这个问题不能仅停留在“凡卡没有写清收信人的地址,凡卡的爷爷收不到信”这个表面答案上,还要深入理解,即使收到信,爷爷会来接凡卡吗?然后,启发学生结合课文的内容或文章的主题来理解:凡卡的爷爷不过是个穷苦的守夜人,他恐怕没有能力抚养这个渐渐长大的孩子,在村子里又找不到可供凡卡吃饭的活儿,要不,怎么忍心把唯一的孙子送到陌生的大城市里寻找活路呢?即使收到,也无能为力。这样看来,凡卡的美好愿望就如他的梦一样,只是一个天真的梦而已。梦醒之后,悲惨的生活依旧,甚至更加悲惨,因为唯一的希望破灭了,他连梦也没有了。

②学会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学会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是小学高年级篇章训练的重点内容之一。任何文章的表达顺序都是服务于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一篇课文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还要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同时,要把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基本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如《凡卡》一课,文中采用了回忆的内容与信相关的内容对比、衬托的写法。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凡卡写信过程中穿插了两次往事回忆,一次是爷爷守夜的情景和乡村圣诞节前夜美丽的夜景,一次是跟爷爷一起去砍圣诞树时的“快乐”生活。这样安排,意在与现实的悲惨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凡卡在乡村的生活显然也是很苦的,凡卡回忆起来却感到很美好,很快乐,可见在城里的日子是怎样的痛苦。

③初步掌握常见文体的阅读方法。

各类文体的文章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阅读各类文体的要求与方法也不一样。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初步掌握三种常见文体阅读方法。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重点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时,要把这些文体阅读的要求与方法贯穿于相应的文体教学之中。

④学会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作者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都是为中心思想服务的。学会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无疑应成为高年级篇章训练的重点。在指导学生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时,一是要让学生明白中心思想包括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两个部分。先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二是要引导学生善于从课文的事实信息中捕捉情感信息,比如,记事,事情有何意义,含有什么哲理;写人,人物有什么特点,作者持什么情感态度;写景状物,事物的形态有什么特点,作者要抒发怎样的感情。

(4)拓展阅读,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提出“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的要求。如何将这个阅读量落实到实处?不少高年级语文教师对此一筹莫展。

我认为以下两种拓展阅读的方式值得推广:

①以文带读。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带读相关的文章。如,可以抓同类文体比较阅读,可以同一主题文章的类比阅读,也可以针对课文中某一疑难问题进行补充性阅读。如果教一篇课文能带读1~2篇文章,高年级学生的拓展阅读量可达到60万字左右。

②以文带书。如,学了《凡卡》,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契诃夫其他的短篇小说或高尔基的《在人间》一书。学生的课外阅读,一是要有教师的指导;二是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三是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四是要定期检查督促,以防课外阅读流于形式。

第四篇:在美术设计中如何准确把握好三维教学目标

研修学习助力美术课堂三维教学目标设计

由于兼职及班额等问题,我在过去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往往会比较简单含糊,比如: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等。现在经研修学习,对三维目标有了明确的认识,根据新课标,美术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

2、 过程与方法:学生以个人或者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丰富审美经验,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三维目标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是落实“知识与技能”的手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对落实情况真是的反映和效果。

那怎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设计三维教学目标,制定并落实好三维目标呢?结合这次培训,我谈谈对三维目标的认识,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指导教师和专家批评指正。 首先分析教材首先要求把课程标准和教材信息转化为自己的信息,要切实了解学生情况。设计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要简单明了有利于缩小教材体系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距离,易于建立“最近发展区”,使学生有可能达到发展水平;能引导学生有兴趣地学,能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 其次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设计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光有大量需要传授的知识性和技能性的内容时不够的,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对美术创作的欲望降低了,表现的更加理性。就应运用一些自然地、社会的乃至网络的比较具有感染力的美术作品以及作品创作的过程启发、吸引进而带动学生找到相同点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用画笔大胆抒发激情。

最后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我认为美术无处不在,生活中不缺少美,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新课程标准下这一目标现在是越来越被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常被忽视,并且对于它的认识也是很粗浅,放在简单的情绪上,我个人以为应当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创作欣赏,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之美,用画笔抒发对生活的感受与热爱,教师引导学生将对生活情感与爱升华,并转化为力量和行为。

新的课改有新的矛盾新的问题。要深刻理解“三维”内涵,明确教育方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课堂的开放性,在教学实践中,应以美术的外在表现形式为主线,将三维目标融汇其中形成有机整体。注重美术的人文性,在课堂中 注重引导,使学生得到艺术气质和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学习通过对美术的学习,情感得以抒发,进取心得到增强,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总之,美术课程三维既有联系,又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它们相辅相成的而不独立。一堂成功的美术课就是教学内容和三维目标高度统一。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一定借助这次研修学习的机会,认真学习美术新课标的要求,为上好美术课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第五篇:把握目标 实现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

在与大家共同探讨怎样实现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的问题时,首先要明确一下,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活动中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幼儿在活动中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有发展。如果幼儿没有收获或不想学,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目标、准备、内容、过程等。(首先,适宜的内容是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其次,目标是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再其次,清晰的思路和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最后,适宜的材料是教学有效性的保障。)(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定会关注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有效教学来提高质量,通过有效教学,来促进幼儿可持续的、全面和谐的、富有个性的发展。那么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又怎样确保活动的有效进行,确保孩子得到进步和发展呢?

一、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与组织有效的活动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操作材料、设计教学程序、运用教学指导策略等时,一定要根据教材及幼儿的学习特点紧紧围绕活动的目标进行,并需要思考、明确以下问题:我确定这一主题的目的是什么?)下面就初浅地谈谈有效的教学活动应体现在哪几方面

一、选择有效性的内容,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育内容是教育的中介要素,内容的适宜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内容的选择应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幼儿感兴趣的实物和问题。也就是要根据教育目标,结合幼儿的发展需要并与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来确定,才能为取得最佳效果提供保障。

二、确定恰当适宜的教学目标,这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一个教学活动有没有教育价值,能不能促进幼儿发展目标是基础,目标是灵魂。《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目标要以《纲要》和本《纲要》所提出的各领域目标为指导,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确定。”首先我们的教学目标必须是合理的,因为如果目标本事不合理,与儿童的发展是冲突的,那么这个活动再“精彩”也是徒劳的。在目标合理的前提下。我们必须要关注目标的全面性、适宜性和操作性这三个要素。全面性是指自然地渗透和涵盖知识与技能、习惯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即我们通常说的三维目标。适宜性指的是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也就是既要符合幼儿的已有经验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操作性就是指要目标要具体明确,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目标的表述上,还要尽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使用“鼓励”、“体验”、“感受”、“喜欢”、“乐意”、“尝试”、“探索”等词汇。 )

我们的目标必须是合理的,因为如果目标本身不合理,与儿童的发展是冲突的,那么这个活动再“精彩”也仍然不合理。这里有三层意思:

1.目标必须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切忌定位过高或过低。

2.目标必须具体、明确,可操作的、可测的、可评价的,切忌太空太大。例如:某一语言活动目标(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绪特点。(2)能用语言、动作大胆地表现对作品的理解。某一音乐活动目标(1)理解歌曲内容,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2)根据歌词内容大胆创编动作表演歌曲。这些目标都存在过空过大、不够具体明确的问题,对老师来说缺乏操作性。 3.要有整合的思想,关注教育的多重价值,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能力等。

如:大班语言活动“还手?不还手?(辩论会)”的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对还手?不还手?的想法、观点、感受;乐意倾听别人发言,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2、通过辩论探讨到被同伴打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这样的目标具体明确、操作性强,表述清楚。而有的目标就显得比较空洞。如“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力”、“提高感受力、表现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等,这些可能是中、长期目标,而不是一个活动就能实现的。

三、实施有效的方法手段,这是有效教学的重点

好课的标准是真实、自然、简单,如果从有效教学的角度来看,一节好课也应该是真实的、扎实的、朴实的。

1、教学方法很多,如情境设计、游戏表演、讨论交流 、观察、操作、示范讲解等,要选择最容易达成目标的、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的方法。

2、教具、材料要能帮助幼儿主动高效地学习,不能对幼儿的学习产生干扰;操作起来方便。是选择课件,还是图片、实物都要依据活动的需要,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3、教具材料何时呈现?如何呈现的问题,幼儿的座位安排等,都是活动前老师要考虑的细节问题。

四、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有目的的,切忌走形式。例如:活动的结尾环节,老师往往喜欢向幼儿抛出一个诱饵“--------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等会儿你们去干什么等,”其实活动结束并没有或不可能兑现。以这样的方式介绍活动并不少见,老师的初衷或许是想让幼儿仍然保持兴趣使活动持续延伸,或许就是无意识的随口出,不仅可以系统概括本活动的教学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拓展、延伸教学的内容激发幼儿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形成有效的师幼互动

1.有效的提问。同样一层意思,问法不一样,幼儿的反应也不一样。

2.有效的引导。首先,教师心中要有教学目标,教学思路要清,对教学内容钻研要透,这样可以避免引导的随意性。不少教师由于对教材的钻研不透彻,只注意到教材表层所叙述的事件、描述的词句, 很少在幼儿的兴趣与关注点上,引导幼儿回忆、提取与本次活动相关的经验,将学习活动一步步深入。最后,既要尊重幼儿的表现,又不能把幼儿的表现都视为金子,要有选择地加以引导和提升。

3.引导幼儿相互评价、相互学习,发挥同伴资源的作用。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

能够实现每个教学活动有效性,是我们每位老师追求的目标。那么,一次教学活动如何提高其有效性,教学活动目标的制定是关键、是核心,因为只有适切的活动目标才是活动的有效基石,而教学活动的有效更是检验教师能否把握好教学目标的重要方面。实现有效教学不是通过一两个教学活动就能达成的,而是注重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练兵,才能得以逐步实现有效教学。目前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主要的问题就是不能很好把握教学目标。

今天在这里主要和大家交流的是在常态课中,教师们存在的问题:

一、对教学目标缺乏理解,不明确怎样评价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新改版的教材将活动目标和核心能力进行了合并,也就是说核心能力包含在活动目标中,教师在预设活动之前及之后,不明确应该从哪一方面检验幼儿是否达成了本活动的目标。

如:美术活动:欣赏《海滨的渔船》,活动目标是: 1.理解画面的色彩和构图。 2.大胆尝试模仿、创作。 3.感受艺术作品的美。

目标一是做什么?也就是幼儿能达成的目标 目标二是怎么做?隐性体现了教师的策略 目标三是情感态度,也就是给幼儿带来了什么?

因此,这节美术活动,幼儿要能绘画出“海滨的渔船”的美术作品,这是检验教师对目标的达成度之一且最明显的一项内容。

如小班音乐活动:《苹果歌》 活动目标是 1.学习演唱歌曲,模仿与歌词相对应的动作 2.学习简单的仿编并演唱 3.体验歌表演的乐趣

这节活动检验活动目标是否达成是:幼儿会唱歌曲并能根据歌词模仿出相应的动作,只有在会唱歌曲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仿编。

如:数学活动《生活中的数字》活动目标:

1. 2. 3. 了解生活中数字的实际意义。

尝试用图画和数字结合的形式做记录。 对生活中的数字感兴趣。

认知目标:幼儿学会了什么? 技能目标:幼儿学习的方法是什么? 情感目标:幼儿学的有兴趣吗? 互动环节 请教师们说说

解决策略:从达成的目标及认知目标上确定活动的主要部分(基本部分),活动中教师要有归纳、有检验(请幼儿说说),最后才能确定是否完成了目标上的要求。

(语言活动….科学活动检验幼儿是否理解与掌握,就是能否用语言进行表述与归纳及相应的实践操作(数学活动)

二、对学科框架缺乏理解,不能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的节奏

就是不明确本节活动中主要干什么,在有效的时间内,不能很好地把握活动的开始、基本及结束部分,在时间的调控上呈现无意识状态。

如:刚才所提的课例:美术活动:欣赏《海滨的渔船》,活动目标是: 1.理解画面的色彩和构图。 2.大胆尝试模仿、创作。 3.感受艺术作品的美。

这应该是大班的活动,主要进行的就是幼儿的绘画、创作。30分钟的时间,开始部分可预设在5~8分钟左右,因为需要欣赏、需要观察、感受以及表达;基本部分就是幼儿的绘画创作时间,可预设在20分钟左右,结束部分2~3分钟。

如小班音乐活动:《苹果歌》 活动目标是 1.学习演唱歌曲,模仿与歌词相对应的动作 2.学习简单的仿编并演唱 3.体验歌表演的乐趣

首先判断这是一节音乐活动的歌唱教学。学会歌曲是主要完成的任务,那怎样才能学会歌曲?进一步分析就是熟悉歌曲旋律、理解歌曲内容就是学习歌词,接下来学唱歌曲,最后是仿编歌曲。在15分钟内时间段的安排:开始情景导入部分30秒左右,理解歌词2分种左右,学唱歌曲8分钟,仿编3~4分钟,结束部分1分钟左右。

策略:首先分析、判断,这是哪个年龄段的活动,主要进行什么内容。另外,要备详案,充分把握好教学节奏。

三、对学科知识及相应的概念缺乏理解

因教师对学科上知识及相应的概念缺乏理解,将导致教师无法诊断幼儿学习上的问题,更谈不上有针对性的指导。

如数学领域中的“数的守恒”、“面积的守恒”、基数、序数等概念;科学活动中溶解、沉浮现象、一些物质的基本特征等。 这些概念,如果老师都没理解清楚,那在活动中肯定也表述不清,幼儿也打不到理解及掌握的程度,整节活动更不可能有效。

策略:备课时看到这些知识性的概念问题,要及时寻求帮助,问同伴或查阅资料。教师消化理解后,才能融汇贯通才能以幼儿化的语言进行教学。

四、不能很好地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对幼儿的关注度不够

有些教师不了解各年龄段幼儿的一般水平和具体表现是怎样的,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最高发展水平幼儿和最低发展水平幼儿的表现分别是怎样的,两者差距有多大,不同发展水平幼儿在学习上会遇到哪些困难,等等。有些教师只是将目光投向几个“精英”,而忽视大多数幼儿的需求。或者在活动中不能关注到没有的表现情况。

解决策略:掌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各年龄段幼儿的学科的发展目标。平时多注观察幼儿的表现,多与幼儿沟通、交流。要明确活动的主体是幼儿,要关注到每一位幼儿,每一个孩子的表现情况要尽收教师的眼底;注意教师的与幼儿之间的空间站位,使每位幼儿也能看到老师。

五、提问语的设计及呈现的时机缺乏思考

提问语的有效设计,是确保活动目标达成的重要方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应幼儿的个别差异。提问的时机恰当,能激发幼儿的思考,并具有挑战性。

如体育活动: ………………..

二、探索

1、孩子活动前提的要求:

(1)、“用小纸棒可以怎样活动我们的手臂?”

(2)、“用小纸棒可以怎样活动我们的腿和脚?”

(3)、“怎样用小纸棒来做转体运动?”

(4)、“怎样用小纸棒来做跳跃运动?”老师: (5)、“怎样放松我们身体的每个部分?”

(6)、“小朋友听懂了吗?听懂了就去活动你们的身体吧。”

2、在幼儿活动时进行个别指导,鼓励幼儿. ……….. 解决策略:课前备详案,思考设计怎样的提问能引发幼儿的思考;提问后要给幼儿提供思维的空间与时间,教师要学会等待幼儿,不要急于把答案呈现,要多听听幼儿的想法与感受,即使幼儿回答的不全面,教师也要广泛听听孩子的声音。请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究时,不要一下子把所有的问题都抛给幼儿,先总体然后在具体,便于幼儿的探索及挑战。

六、教学细节的处理欠考虑

如场地的安排,教具、材料何时呈现,如何呈现的问题,幼儿座位安排的问题等。

这些都是活动前老师要考虑的细节问题,而这些细节处理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活动目标的达成。

解决策略: 教师课前认真备课,备课时把这些问题都要考虑进去,提前把一周的主题都通览一遍,需要教师自备还是家长协助准备的材料等,都需要在执教前做到心中有数,把每一节活动像对待展示课那样去仔细、认真地考虑、处理,定会做到有效的教学。

提几点建议:

1、深入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实质,运用其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

2、加强对新教材的研究力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认真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孩子;新青年教师坚持备详案,进一步掌握各领域教学活动的框架结构,定会有利自身的成长。

4、加强课堂教学基本功的练习,充分发挥教师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尊重幼儿。教学中要敢于放手,要学会等待,给予幼儿探究的空间。

5、要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在寻找自身问题的基础上,更提倡在反思自己、她人的闪光点,分析教学之所以有效的原因,这样的评价会更有激励性。

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追求,有效教学要求我们必须做有思想的教师。泰戈尔说“最远的距离是到达你自己”,就是说改变自己是多么不容易。在这个不断发展的时代,需要我们不断地改变自己,每天能多学习一点,多反思一点,多提升一点,多改变一点,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有品位的教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部门职能规划范文下一篇:吧员服务标准范文

热门文章

把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