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口语

2023-04-21

第一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口语

沈阳理工大学 外贸口语

《外贸口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07014200

2课程英文名称:外贸口语

课程总学时:24讲课:24实验:0上机:0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0年7月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采用教材与补充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方法,使之更加生动新颖,把《外贸口语》课程办成内容跟得上时代发展,实用性强,信息量大的专业课。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以技能训练为主 , 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初步掌握外贸英语听说的基本技能 , 以正确清楚的语音语调 , 用英语进行一般对外经贸业务谈判和生活接待。

(三)实施说明

本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把内容与英语的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 . 不仅传授语言知识 , 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经贸的相关知识 . 在教学中要把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 多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 , 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在平时的授课中,根据每个章节所涉及的内容,给学生布置适当的场景,让学生依照所学的内容编写场景对话,并在课上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演练。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成绩考核要以教材为依据,加以同等程度的相关资料来辅助命题。由课任教师自行命题并决定各学期的口试形式。(考生或就教师指定话题或进行对话;或就所抽到的图片进行描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就题签上的要求扮演角色;或就规定的情景和要求进行对话和讨论。教师根据考生的语言流利程度,思想表达,交际能力,语言得体性及有无重大语法错误进行评分。)

2.考核目标

通过考核,是学生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最基本的外贸活动对话。

3.成绩构成

最终成绩采用平时表现和期末口试相结合的成绩评定办法,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和参与活动情况占总评的 30%,期末口试占总评的70%,以百分制计算。

(七)参考书目

《大学外贸英语》,陈庆柏编,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经贸英语口语》,刘醒吾,陈坚.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

4《外贸英语对话》,诸葛霖.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998

二、中文摘要

本课程根据国际贸易实用英语的特点,结合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业务经验和实际情况,确定课文情境、业务环境和功能项目,帮助学生了解各个国际贸易业务环节,本课程同时结合各业务环节辅之以相关的语言运用知识、常用形式,培养学生的贸易实务知识和英语会话能力。

三、课程学时分配表

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Unit 1 Establishing Business Relations (建议学时数:2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本单元首先从贸易对话的最初接洽开始入手,从买卖双方的角度详细解释了如何用英文跟对方进行贸易试探和接触。通过本单元学习应当了解如何跟贸易伙伴进行初次接触。 重点和难点: 贸易试探中的英文对话

Unit 2 Itinerary(建议学时数:2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单元是关于贸易合作的前期接待工作。包括设定谈判时间,观光,购物,工厂参观和机场送行等一系列的工作。 重点和难点: 接待客人的礼貌用语。 Unit 3 Inquiry (建议学时数:2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本单元涉及正式贸易谈判的第一个环节:问询。包括询问商品的名称,数量,质量,规格,付款方式,包装等一系列的问题。 重点和难点:对于一些贸易术语的了解。

Unit 4:Offer and counter-offer(建议学时数:2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本单元涉及对商品的报价和还盘。

重点和难点:理解掌握一些报价和还盘的技巧和英语表达及相应的术语。 Unit 5: Acceptance and order(建议学时数:2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本单元涉及同意交易以及订货的相关内容。

重点和难点:理解和掌握合同所涉及的基本条款以及合同中的术语以及注意事项。 Unit 6: On price (建议学时数:2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单元涉及贸易双方在交易时如何在交易价格上进行协商。 重点和难点:如何在交易中最大地维护本方的基本经济利益和讨价还价的技巧。 Unit 7: Terms of payment (建议学时数:2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本单元涉及双方在协商好交易价格之后的付款方式问题。 重点和难点:学习一些付款方式的术语。

Unit 8: Packing and Marking (建议学时数:2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本单元涉及在运输中产品的包装和标记。

重点和难点:掌握一些怎样对商品进行包装和标记的基本问题和相关术语。 Unit 9: Quality inspection and Arbitration(建议学时数:2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本单元是关于对商品质量等方面的监测以及仲裁 重点和难点:熟悉仲裁的程序以及相关用语。

Unit 10:Shipping and Delivery(建议学时数:2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本单元涉及商品运输以及交付的相关问题重点和难点:理解运输方式以及相关用语。 Unit:11 Insurance(建议学时数:2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本单元是关于对商品保险方面的内容

重点和难点:熟悉对商品上保险的重要性,程序以及相关用语。 Unit:12 Complaint and claims(建议学时数:2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本单元是关于对商品问题进行投诉的问题。

重点和难点:熟悉如何对商品出现的问题进行投诉,相关程序以及相应的术语。

编写人: 毕世颖、王欢、谢军 审核人: 徐凤娇 批准人: 李雪梅

第二篇:应重视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孙倚娜

在我国,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学习英语,琳琅满目的学习资料和五花八门的考试证书,令人目不暇接。但是,国民的整体英语能力究竟有了多少提高,却很值得商榷。现在的大学生中,能听懂英语学术报告者,几乎是凤毛麟角。这也就是近年来教育部要求加强双语教学而高校难以推广的结症之一。

在浮躁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体制中存在一些严重损害着学生口语能力培养的现象。首先,强调英语口语教学,往往忽略了语言教学的规律性和普遍性。他们频频组织各种英语演讲赛和辩论赛。可大量的经费投入,特殊超常规的训练,诱导高校只是注意培养少数学生。其次,巨大的需求带来了巨额的商业利润,出版界对此作出了强烈的回应。有关英语口语方面的学习训练材料充斥书店,甚至是临近学校的街头巷尾的地摊。由于大多数是急功近利的产物,以致良莠难分,学生们最终失望地发现,其捧回的东西,往往在话题覆盖面、对话情景、语言层次、话语篇幅方面,难以助其达到在一定的场合用确切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的交流目的。再次,机械的以数量为主的评估体系,不但成了高校考察教师科研和教学水平的尺度,也成了衡量学生英语水平、包括口语水平的标准,因此,各类八股式的口语考试粉墨登场。由于缺少对口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材、测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系统研究,而以学生得到一个考试成绩为终极。当这些学生日后进入真正的国际交流场合,还是感到难以开口。

口语课程应该成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点课程加以建设,这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应用能力的另一个关键所在。上海某著名大学2002年学生对口语课程的开课需求远远超过其开设课程的师资力量,供与需的比例是1∶

9.2。教师人数匮乏,也造成口语教学研究的薄弱,并导致了当今口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滞后于口语应用能力培养需求的局面。仅以2002年国内4个主要外语教学研究学术期刊为例,一年内刊登的有关大学英语学生口语应用能力培养的论文仅为5篇。如果口语课程成为大学英语课程系列的重要部分,可以预见,关于口语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将得到重视并蓬勃发展;教学模式、方法的研究和创新又必将提高口语应用人才的培养水平。同时,口语课程成为大学英语系列课程的组成部分,将有助于口语应用能力培养中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教材的开发。外语教学界应该鼓励一批国内学者,甚至通过他们与英语国家的专家合作,在充分认识我们的培养目标、深入研究现有的各种口语教材的基础上,开发出符合我国高校实情、遵循口语教学规律、具有可操作性和系统性的口语课程教材,这类教材可以从两个不同系列进行开发:

1、口头交际能力教材系列,这个系列的教材在语境和话题上应该具有兼容性,在语言水平上具有多层次性,既有助于培养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适应口语能力培养的长期性,以便学生能够获得从一般会话、简单交流到进行复杂思想的交流和公开演讲的能力;

2、以各个专业为情景基础的口语教材,这些教材应该具有专业特殊性,甚至结合双语教学的展开,强调如适用于金融、贸易、传媒、信息等系统行业的口语交流内容,以便专业人才掌握展示才能等能力、培养其在本领域直接进行深入交流的能力。

(作者系苏州大学大学外语部主任)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口语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摘要]:文章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口语现状进行了研究,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口语水平低下的原因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要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教师需要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需要,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口语;对策

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使学生英语口语水平参差不齐。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只会一点点常用的交际用语,如简单的打招呼、问路、购物、自我介绍等,遇到复杂的情况,他们就无所适从。因此,我们要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理解他们的学习需要,设计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的口语课教学。

一、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口语水平低下的原因分析

造成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口语水平低下的原因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据笔者观察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缺乏挑战性。

原国家教委颁布实施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理科,1985)对大学英语教学听说的要求是:能够用所学的功能意念进行简单的日常会话,能就教材内容进行回答。应该说,这个要求并不高,而现今颁布的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则要比它高得多。试想一下,如果一位在中学里就能按所给的情景对话,并达到有条理地叙述主题,意思连贯,表达清楚的学生,进大学后反而去操练简单的日常会话,

并对教材进行回答,那么学生还会有多少积极性?

2、评估标准的单一性。

至今,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评估标准就是大学英语的四,六级考试。各教育行政机构对院校的评价也是以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为主要标准,以此作为衡量该院校办学水平的标尺之一。在这样的评价体制下,中国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始终未能跳出应付四,六级考试的层面。而在国家已进入WTO的今天,这种教学模式已落后于市场对于人才的需要标准。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说的能力是他们在涉外企业求职时首先亮相的技能,说得好就可能意味着求职的成功。

3、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短视性。

在笔者进行的口语能力的调查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本校学生对英语科设定的学习目标就是苦读几年,拿到四,六级证书,为进入市场竞争做好准备。应该说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从学习者个体长远发展来看,却是缺乏生命力的。

4、学习者认知特征的多元性。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不愿意或不敢开口说英语,这有其内在的原因:

1)心理/情感因素。由于学习风格的不同,每个学习者个体认知的表现方式就不同:视觉型的学生喜欢通过观看的渠道来感知学习内容,但对口头解说等没有视象辅助的学习内容则难于理解;听觉型的学生喜欢通过谈话交流、课堂表演、听唱歌曲、磁带来学习英语;而动觉型的学生则喜欢通过读和写、动手操作学习,尤其喜欢表演动作,爱打手势,表情丰富等。但是很多学习者并不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质,而盲目地运用别人认为正确的学习策略,无法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故而学习效果也是事倍功半。如果教师无视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性特质,用一个模式和一种要求来教学,那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

2)学习者原有语言能力的脆弱性。学习者个体进入高职院校前的语言学习经历、学习水平和学习期望会直接影响他们入大学后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高职院校学生在中学学习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英语语言综合素质不高,口语表达能力更弱的状况。比如,中学英语的大班化教学使学生口头表达的机会严重受到限制,学生长期以来很少感受英语学习成功的喜悦等。而这种现状在大学英语口语课教学时直接表现为学生底气不足、不敢开口,间接表现为对英语学习兴趣不大,期望值不高。故而导致学习者个体的学习动机低下,学习态度被动,课堂参与度不高,遇到困难迂回绕道,学习持久性难以保持等种种现象。

3)传统学习文化的影响。学生不愿说英语,口语能力低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受传统学习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就是遵循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听录音磁带,课后做书面练习的途径来进行。他们不愿意把时间花在与同伴和老师对话、交流以获得口头交际的能力。他们的这种学习方式是在先前的学习经历中形成的,学生想当然地认为英语就是这样学的。

5、教材相关性差。

据笔者所知,就高职院校而言,全国还没有一套统一的英语口语教材,使用的都是普通院校的教材。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与高职学生的需要相关性不大,与他们的实际程度也相去甚远。俄国语言学家Volgo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ZPD)认为课程设置与课程目标的确定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要让学生有“跳一跳能摘下桃子来”的感觉。如果要求太高,学生成功无望,何来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Krashen (1982)也在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i+1”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他认为人是通过理解比现有语言水平略高的语言输入,再通过不断积累而逐渐习得语言能力的(转引自范谊,1998)。如果学生原有的知识为i,下一个阶梯需要掌握的知识为1,这个“ⅰ+1”的学习过程必须充分而恰当,这是一个由低级往高级阶段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如果这个循环过程中的某个链接和台阶跨度太大,就会给学生带来压力和挫败感。

二、 高职院校口语教学的策略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群体英语口语的现状和学生的认知特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运用了以下一些教学策略,以期保证口语课教学的效益和效果:

首先,教师应尊重学习主体的需要,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结合点。产生外语学习动机的个人需要可以分为四种: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工作需要和教育需要。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希望通过学习外语获得文凭,获得好的工作,或者获得某种职位的提升。这是一种典型的工具型动机,比较急功近利。一旦这种需要能够通过其他途径满足,那么学习外语的意愿就会明显下降。

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时时将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并不断帮助学生提升需要的层次。让学生“风物长宜放眼量”,充分认识外语口语交际能力在当今世界不仅是谋生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和终生发展的需要。

其次,用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去弥补教材的缺陷。

口语课教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但如果教师拘泥于教材内容,学生的水平只会停留在交际能力所

涵盖的前二个层面上:1)语言的语法和词汇知识;2)口语表达的基本规则。课堂互动缺乏挑战性、模糊性,缺少信息差,缺少意义协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乏味,就会丧失已经建立起来的学习动机。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将课本作为蓝本,教师需选择与教材主题相关的补充材料,并加以整合和发展。这些材料必须具备下面的几个特点:1)相关性和趣味性。2)实用性和真实性。3)适切性和可理解性。

4)挑战性。即材料中所设计的活动一定要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样,学生接触的语言材料是生活化的,真实的,容易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持续的学习兴趣。

再次,有效的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保持口语课课堂交互活动的生命力(Classroom dynamics)。 高职院校的口语课教学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使课堂的交互活动始终处在一种“动态”、“积极”、“参与”、“合作”、和“成功”的状态。

1)建构支持性的环境。通常,中国学生害怕在同伴面前出丑,因为中国文化中,“群体概念是很强的,在群体压力下,为避免被群体抛弃或受到冷落,会产生从众行为”。大多数学生在发言前,总爱张望同伴的反应,不愿意做出头鸟,害怕成为同伴攻击的目标,担心在同伴的面前失去“面子”。这种意识,影响了他们想发言的欲望。

笔者以为创设并形成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是教师首选的教学策略。在这个环境中,学习伙伴之间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接纳,学生在这个环境中有安全感,不会因为自己某方面的缺陷和不足而感到不适应或者有压力,从而有勇气面对学习的挑战,不怕犯错,敢于开口。教师要容错,反馈多从积极,鼓励的层面上进行,应多给学生支持、加油并喝彩。

2)兴趣教学策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口语课教学设计的起点应建立在是否有趣味性和可参与性。教师不仅需熟悉教学内容,更要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兴趣所在,应知道学生中的流行活动和各种时尚,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尽量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参与性强、并具有一定创新和挑战的语言活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状况。

3)开放式教学策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口语课教学中,怎样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去展开想象的翅膀,有效地开展口头交际训练呢?笔者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策略,如:brainstorm, role play, debate, project presentation, speech等活动。这些活动既有效地推动了课堂交互活动,使之充满了生活情趣和生命力,还使大学的口语课教学真正脱离了低层面的语言训练,使之朝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向发展。

4) 任务型活动策略。任务型教学的倡导者认为,掌握语言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做事情,即完成各种任务。当学习者积极地参与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尝试时,语言也被掌握了。当学习者所进行的任务是他们当前的语言能力发展至极点时,习得也达到了最佳状态。

其实,口语课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设计和调控。任务型教学的课堂模式强调从做中学,每项任务的提出是从真实生活实际出发的,这有利于学生建构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笔者尝试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入口语教学中,以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常常以主题为核心,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口语任务。这些任务由简到繁、层层递进、前后相连,由基本的课本任务(enabling task)到拓展性任务(activation task),由教学任务(pedagogical task)到真实情景中的实际演练任务(performing task),引导学生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技能和技巧,逐步帮助学生达到交际能力的后两个层面:学生知道如何运用和应对不同的言语行为;学生懂得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下采用得体的言语行为(Richards, Platt and Weber, 1985,转引自Nunan, 1999)。高职院校的口语课教学有它的特殊性和艰巨性,但只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善用教学策略,这种局面是可以改善的。

参考文献:

[1]Bailey KM.Competitiveness and anxiety in adult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 Seliger and Long. Classroom oriented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1983. [2]Brown H D. Principle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87.

[3]Stern H 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 OUP.1983.

[4]陶友兰.试论通过角色扮演训练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口语能力[J].国外外语教学,2001,(2). [5]鄢小凤.论影响交际教学法推行的文化因素[J].国外外语教学[J],2000,(1).

[6]文秋芳.口语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J].国外外语教学[J],1999,(2).

[7]范谊,芮渝萍.面向21世纪外语教学论——进路和出路[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第三篇:大学英语一级口语考试话题

说明:

1、期末口语考试我们选了6个 情景话题,供同学们提前准备。

2、题目均为配对对话。请同学们找好partner,积极认真准备每一个话题。

3、考试当日每组同学现场抽取题目号码,抽到几号题讨论几号。每组(2人)交谈时间安排1-2分钟。

4、考试时间为本学期最后一节英语课(2013年12月30日,周一)。

Topics for the Oral English Test

1. Exchange with your partner some personal information such as name, age/date of birth, hometown, department, major, telephone number, address, family, likes and dislikes, hobbies, favorite sports/movies/foods , etc.

2. A semester has passed since you became a college student.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enior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Then exchange with him/her each other’s plan for the four-year college life.

3. Chinese New Year is coming and you are going shopping for gifts. Think of at least 2 people you want to get something for.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 what would be a suitable present for each of them. Then compare briefly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ristmas and Spring Festival.

4.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 what to do for the coming weekend. Try to invite him/her to join you for some activities, say, going shopping, seeing a movie, eating out, going to a picnic, visiting a museum or any places of interest. Your partner may accept or refuse your invitation and suggest his or her own plans. Fix a time for the activity.

5. Living in an information society, we’re unavoidably in touch with all kinds of advanced electronic devices.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 the conveniences and problems modern technology has brought to us and express your own opinion on how to make good use of such devices as computers, Internet, mobile phones, etc.

6. The first time we do something can often leave a deep impression on us. Talk with your partner about your experience of some important “firsts” in your life, such as your first day at primary school, your first English class, your first day at college, the first time you fall in love with a girl/boy, the first time you’re cheated/betrayed, etc.

第四篇:大学英语三级口语考试题

Unit 1

Discovering yourself 1. How would you sum up yourself in six words? 2. What are your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3. Do you think the major you chose suits your personality? Why? 4. What is your greatest achievement so far? 5. How do you see yourself in ten year’s time? 6.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message “life is short; act now” in Active Reading Two?

How to get a balance between enjoying life now and preparing for the future?

Unit 2

Childhood memories

1. Would you please talk about what you were like as a child? 2. Please talk about an important person from your childhood. 3. 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advantages of being a child today, in contrast with when you were a child? 4. What do you think the disadvantages are? 5. what do children do today which you wish you could have done? What do they do which you disapprove of? 6. What important events in childhood can affect people when they’re older?

What are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following in bringing up children? The family

school

society

the government

Unit 3

Art for art’s sake 1. Do you like listening to music? Why or why not? 2. Would you pay a lot of money for a piece of art? Why or why not? 3. Do you agree that one picture can be worth a thousand words?

4. How are paintings different from photographs? 5. Can young artists make a living from their art in China? 6. Do you think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forms like Peking Opera have to be modernized to remain popular?

Which do you think is the greatest form of art? Any why?

Unit 4

Changing Times

1. New technologies have made some jobs disappear. Give examples to illustrate.

2. Which recent technological changes have made your life easier? 3. New technologies must have brought some changes to your life or study. Do you think the changes have positive or negative effects? 4.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of a more traditional way of life?

5. Do you think the times we live in today in China is exciting or boring? Explain your viewpoint.

6. Is globalization a good thing? Why or why not? Discuss whether or not you think modern technology makes our lives better.

Unit 5

A place in society 1. How important is cultural awareness in 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deal? 2. Do you think it’s important for people to put something back into society? Why/Why not? 3. What is Individualism? 4.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term of Collectivism? 5. Which kind of society is stronger: an “individualist” or a “collectivist” one? Why? 6. Have you ever volunteered for any kind of charity work? /Have you ever done any voluntary work? What did you do? How did you feel afterwards? What forms of prejudice are you aware of in society? Which do you think are the most harmful, and why? What can be done to overcome them?

Unit 6

Streets full of heroes 1.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9/11? (when, where, and what) 2.

Under what circumstances can ordinary people become heroes? 3. What are the qualities that make a hero? List them in sequence of importance and explain why?

4. Would you like to name some Chinese and Western heroes? Why are they heroes in your eyes? 5. Which one fascinates you more, the unsung hero in life or larger-than-life hero in films? Please give your supporting opinions. 6. Which kinds of qualities would you like to develop yourself in order to make you a hero one day? Heroes are everywhere. They are in literature. They are in films and video games. They are in real life.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of them? Which type of hero is easier for people to identify with? Who is your ideal hero? Unit 7

The Secret Life of Science 1. Do you have bad lucks in your life? Do you ever get the expression that you are born unlucky? 2. Is bad luck an acceptable explanation for when things go wrong? 3. Are there any non-scientific ways people use to avoid bad luck? What are they if yes? 4. How do you explain that bad things come in twos? 5. Why do people everywhere sing? Do you think music can be more expressive than words? 6. Do you think music can literally change the way you think?

Do you think some people are luckier than others? Please make full use of examples and stories or scientific theories to support your viewpoint.

第五篇:大学英语口语教程(上)课文译文

Unit 1 Passage A [参考译文]:

人生的两条真理

抓紧,放开:明白了 这对矛盾,你就踏进了智慧的大门 (美国犹太人联合会主席)亚历山大 ·M· 辛德勒

人生的艺术就是要懂得适时地收与放.而人生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矛盾:尽管到头来注定一切都不能长久,它还是令我们依恋于它所赋予的各种恩赐。正如前辈们所言:人出生时双拳紧握而来,过世时却是松手而去。

我们当然要抓紧这神奇而美妙的生命,它的美孕育在我们这片神圣土地的每个角落。我们其实都懂得这个道理,可是我们却常常在回顾往昔时才突然觉醒意识到其中之美,可为时已晚,一切都时过境迁。

我们深深铭记的是褪色的美,消逝的爱。但是这种记忆中却饱含了苦涩,我们痛惜没有在美丽绽放的时候注意到它,没有在爱情到来的时候给出回应。

最近自己的一个经历又令我悟出了这其中的道理。我因为严重的心脏病发作而住进了加护病房。那地方可不是好呆的。

一天上午时分,我要接受几项辅助检查。因为检查的器械在医院对面的一幢建筑中,所以我就要穿过庭院,躺在轮床上被推到那里。

就在从病房出来的一瞬,迎面的阳光一下子洒在我的身上。我所感受的就只有这阳光,它是如此美丽,如此温暖,如此璀璨和辉煌!

我看看周围是否有人也沉醉在这金色的阳光中,而事实是大家都来去匆匆,大都目不斜视,双眼只顾盯着地面。继而我就想到我平常也太过于沉湎于日常的琐碎俗物中,而对身边的美景漠然甚至视而不见。

从这次的经历中我所洞悉的实际就像这个经历本身一样并无什么奇特之处:生活的恩赐是珍贵的——只有我们对此留心甚少。

那么人生给予我们的第一个矛盾的真理就是:不要太过于忙碌而错过了人生的美好和庄严。虔诚地迎接每个黎明的到来。把握每个小时,抓住宝贵的每分每秒。

紧紧地把握人生,但是又不能抓得过死,松不开手。这正是人生的另外一面,也就是矛盾的另外一面:我们要接受失去的一切,懂得如何放手。

这个其实并不是容易做到的,尤其当我们尚年轻时,自以为世界在我们的掌控之中,而不论什么,只要是心想就会事成,而且一定能事成!但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然后渐渐地这第二条真理必然显现在我们面前。

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会承受失去——也因而成长起来。当我们出生时失去母体的保护,从那一刻我们开始了独立的生命。而后我们上学了,一级一级地升上去,离开了父母和儿时的家庭。我们结婚生子然后又只能看着他们离去。我们遭遇父母及爱人的离逝。我们也要面临自己逐渐或者突然的衰老。而最终,就像握手和松手的比喻那样,我们必须面对自己不可避免的死亡。就这样我们失去了一切,其中包括我们自己人生已经所有的以及尚未实现的。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服从于这种人生中矛盾的要求呢?为什么明知美是短暂的还要去创造美好?为何明知自己所爱的人会最终离我们而去却还要全心全意去爱?

要解开这个矛盾我们就必须把眼光放开,像透过可以通向永恒的窗户那样来审视我们的生活。一旦这样做,我们就会知道我们的生命虽然有限,可我们在地球上的作为却在造就永恒。

人生不仅仅是静止的一生而已。它是在不断变幻的,是一股不屈不挠的奔流。我们的父母通过我们得到生命的延续,然后我们通过我们的子女得到生命的延续。而我们也随之长存,我们所崇尚的美不会因为我们的死亡就失去颜色。我们的身体会腐朽,我们的双手会枯萎,但是我们所创造的美、善和真是永存而不朽的。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去聚敛财物,他们只会变为尘埃,化为虚无。追求理想而不是物质的东西,因为只有理想赋予生命意义,也只有理想才会有恒久的价值。

房子有了爱便成为了家。城市有了道义就成为社会。红砖有了真理就成了学堂。陋室有了宗教就成了圣殿。人类全方面的努力有了正义就成为了文明。把这一切全放在一处,完善他们,使之精益求精。而这一切有了在人类获得救赎后那永远无欲无求的远景,便成就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绚烂未来。

(注:本文是美国犹太人联合会主席辛德勒于1987年5月在南卡罗来纳大学毕业典礼上致辞的节选。要做到无欲无求的境界对于我们而言还太遥远,但适时地收与放,却是我们的生活的真理,抚慰那些在城市欲望中挣扎的生命。)

Passage B [参考译文]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

我们大家都读过一些令人激动的故事,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仅仅活在有限并且特定的时间内,有时长达一年,有时短到24小时。但我们总是有兴趣发现,那命中注定要死的是那些有选择自由的人,而不是那些活动范围被严格限定了的判了刑的犯人。

这样的故事让我们思考,在相似的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作为终有一死的人,在那最终的几个小时内安排什么事件,什么经历,什么交往?在回顾往事时,我们该找到什么快乐?什么悔恨?

有时我想到,过好每一天是个非常好的习惯,似乎我们明天就会死去。这种态度鲜明地强调了生命的价值。我们应该以优雅、精力充沛、善知乐趣的方式过好每一天。而当岁月推移,在经常瞻观未来之时日、未来之年月中,这些又常常失去。当然,也有人愿按伊壁鸠鲁的信条“吃、喝和欢乐”去生活。(译注:伊壁鸠鲁是古希腊哲学家,他认为生活的主题目的是享乐,而最高的享受唯通过合理的生活,如自我控制才能得到。因为生活享受的目的被过分强调,而达此目的之手段被忽视,所以伊壁鸠鲁的信徒现今变为追求享乐的人。他们的信条是:“让我们吃喝,因为明天我们就死亡”),但绝大多数人还是被即将面临死亡的必然性所折磨。

在故事里,注定要死的主人公往往在最后一刻由某种命运的突变而得救,但几乎总是他的价值观被改变了。他们对生活的意义和它永恒的精神价值变得更具欣赏力了。常常看到那些生活或已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之中的人们都赋予他们所做的每件事以芳醇甜美。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把生活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我们知道,某一天我们一定会死,但通常我们把那天想象在遥远的将来。当我们心宽体健时,死亡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很少想到它。时日在无穷的展望中延展着,于是我们干着琐碎的事情,几乎意识不到我们对生活的倦怠态度。

恐怕,同倦的懒散也成为利用我们所有的本能和感觉的特点。只有聋子才珍惜听力,唯有瞎子才体会到能看见事物的种种幸福,这种结论特别适合于那些在成年阶段失去视力和听力的人们,而那些从没有遭受视觉或听觉损伤之苦的人却很少充分利用这些天赐的官能。他们模模糊糊地眼观八方,耳听各音,毫无重点,不会鉴赏,还是那相同的老话,对我们所有的官能不知珍惜,直至失去它,对我们的健康意识不到,直至生病时。

我常常想,如果每个人在他成年的早期有一段时间致瞎致聋,那会是一种幸事,黑暗会使他更珍惜视力,寂静会教导他享受声音。

我不时地询问过我的能看见东西的朋友们,以了解他们看到什么。最近,我的一个很好的朋友来看我,她刚从一片森林里散步许久回来,我问她看到了什么,她答道:“没什么特别的。”如果我不是习惯了听到这种回答,我都可能不相信,因为很久以来我已确信这个情况:能看得见的人却看不到什么。

我独自一人,在林子里散步一小时之久而没有看到任何值得注意的东西,那怎么可能呢?我自己,一个不能看见东西的人,仅仅通过触觉,都发现许许多多令我有兴趣的东西。我感触到一片树叶的完美的对称性。我用手喜爱地抚摸过一株白桦那光潮的树皮,或一棵松树的粗糙树皮。春天,我摸着树干的枝条满怀希望地搜索着嫩芽,那是严冬的沉睡后,大自然苏醒的第一个迹象。我抚摸过花朵那令人愉快的天鹅绒般的质地,感觉到它那奇妙的卷绕,一些大自然奇迹向我展现了。有时,如果我很幸运,我把手轻轻地放在一棵小树上,还能感受到一只高声歌唱的小鸟的愉快颤抖,我十分快乐地让小溪涧的凉水穿过我张开的手指流淌过去。对我来说,一片茂密的地毯式的松针叶或松软而富弹性的草地比最豪华的波斯地毯更受欢迎。对我来说四季的壮观而华丽的展示是一部令人激动的、无穷尽的戏剧。这部戏剧的表演,通过我的手指尖端涌淌出来。

有时,由于渴望能看到这一切东西,我的内心在哭泣。如果说仅凭我的触觉我就能感受到这么多的愉快,那么凭视觉该有多少美丽的东西显露出来。然而,那些能看见的人明显地看得很少,充满世间的色彩和动作的景象被当成理所当然,或许,这是人性共有的特点;对我们具有的不怎么欣赏,而对我们不具有的却渴望得到。然而,这是一个极大的遗憾,在光明的世界里,视力的天赋仅仅作为一种方便之用,而没有作为增添生活美满的手段。

如果我是一所大学的校长,我就要开设一门强制的必修课“如何应用你的眼睛”。这门课的教授应该试图给他的学生显示怎样能以看见那些在他们面前一现而过的东西来增添他们生活的乐趣,这位教授应该试图唤醒他们沉睡和懒散的天赋。

或许,如果让我来应用我的眼睛,比方说,仅仅用3天吧,我能以我想象的最喜欢看见的东西来很好地说清楚这个问题。而且,当我想象的时候,设想你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你也只有3天多点的时间看东西,你该如何应用你自己的眼睛。如果面对即将到来的第三个夜晚的黑暗,你又知道,太阳对你来说,永不再升起了,那么你该怎样度过这插进来的宝贵的3天呢?你最想要注视的东西是什么呢?

当然,我会最想看到我多年的黑暗中对我变得珍贵的事情,你也会想让你们的目光停留在那些对你已经变得珍贵的事情上。这样,你就能随着你进入那逼近在你面前的长夜而永远记住它们。

如果由某种奇迹,我获得了能看见东西的3天,随后又沉陷于一片黑暗之中,我该将这段时间分为3个部分。

(注: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马克·吐温

人类精神的美一旦被识破,我们就永远不会忘记,在她的生活和生活乐趣中, 凯勒小姐给我们这些没有那么多困难需要克服的人们上了永远不能遗忘的一课---我们都希望这部书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让她的精神在越来越广的范围内传播。---罗斯福夫人)

Unit 2 Passage A [参考译文]:

圣诞节 圣诞节是庆祝耶稣基督诞生的基督教节日。圣诞节的名称源于古英语“基督的弥撒”,目前的拼法大约是从16世纪起开始使用的。

几乎所有的基督教会都在12月25日庆祝耶稣基督的诞生。这一日期在西方直到大约4世纪中期才被确定下来,而在东方的确立则又迟了大约1个世纪。

几乎从一开始,大多数基督徒就已经把圣诞节看作了圣日和假期。由于基督的诞生为世间带来了新的欢乐气息,从耶稣基督诞生的第一个故事的出现开始,人们就以文字、艺术、歌曲、舞蹈以及戏剧等多种形式不断为圣诞节增添变化,人们甚至还创造了具有特别象征意义的节日食品。几个世纪以来,随着各地习俗的融入,今天的圣诞节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间节日。

为了适应圣诞节的需要,英国人对许多老的民间节日进行了调整。中世纪英国的圣诞节充满了乐趣、洋溢着欢乐的气氛,盛大的宴会也在此时举行。

为了纪念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冬至,古斯堪的纳维亚人在这一天将巨大的篝火点燃,英国习俗燃烧圣诞柴就衍生于此。在圣诞期间使用常绿植物的想法则是来源于基督教之前的北欧人的信仰。凯尔特和日耳曼人的部落在冬至节到来时向常绿植物表达敬意,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植物象征永恒的生命。常绿的冬青树作为太阳回归的吉兆受到崇拜,也有人说基督的荆棘冠冕(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时所戴)是由冬青树制成的。传说中冬青树结的浆果曾是白色的,但当冬青树做成的荆棘冠冕压在耶稣的额头上时,滴滴鲜血将浆果染成了鲜红色。因此,有人认为圣诞花环起源于这个传说。

其它的一些著名的圣诞习俗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关于圣诞树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受到普遍认可的说法是马丁·路德在德国开启了这一习俗。据说平安夜里的常青树、群星闪烁的天空给马丁·路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他将一颗用燃烧的蜡烛点缀的类似的树木放在了自己家中。有些学者认为,对于非基督教徒而言常青树是生命的象征,常青树成为了救世主的象征,于是也就成为了他出生庆典的组成部分。

胖胖的、快活的、长着胡须的深受人们喜爱的圣诞老人形象来源于圣·尼古拉斯,这位生活在四世纪的小亚细亚的基督教主教以其善举而闻名。将这位圣徒与圣诞老人联系起来的想法从小亚细亚蔓延到了欧洲,并由早期的荷兰移民带到了美国。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将圣·尼古拉斯作为令人发笑的节日人物加以介绍。但是,最终使人浮想联翩的身着毛绒绒礼服的圣诞老人形象是由美国漫画家托马斯·纳斯特在1863年刻画的。

圣诞节也不总是伴随着幸福与欢乐而被人们记住的。1642年,由奥利弗·克伦威尔领导的英国清教徒上台执政,带有反宗教色彩的圣诞节庆祝活动被禁止。庆祝圣诞节的人将被送往监狱,受到惩罚。清教徒的传统又被带到了新英格兰,直到1856年,在新英格兰,圣诞节才成为法定假日。不过,在美国的其它地区,从家乡带来各自节日传统的移民们欢快地庆祝圣诞。如今,几乎在世界的每个角落, 正是这种“为世间带来欢乐”的传统已成为圣诞精神的标志。 Passage B [参考译文]

感恩节

(11月份第四个星期四)

如果一位国际游客能够从迈阿密沿岸到夏威夷的热带海岸进行一次感恩节之旅,并且在沿途的每个家庭稍作停留,他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各地的节日景象竟如此一致:无论是大家庭、小家庭,还是中等家庭;无论是在城市、乡村还是郊外;无论远近,家人们都会聚集在一起参加一年一度的家庭聚会。当他观看盛宴的准备时,他会听到一些愉快的交谈。谈话中包含家人的消息,对天气的评论,政治观点、对迷人的餐桌装饰的赞美等。

他会发现餐桌延长到了最大限度,亮纸做的火鸡为所有成年人标出了位置。孩子们无需得到正式通知,看到女主人从厨房出来、摘下围裙,他们就会在邻屋的小桌旁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位国际游客还会看到当指定的长者对本的收获表示感谢并虔诚地请求上帝继续赐福时,所有参加宴会的人都会保持安静。

感恩节是美国国定假日中最地道、最美国式的节日,普利茅斯殖民地的英国移民在1621年第一次庆祝了这一节日。他们给这一节日赋予的精神和习俗一直保留了下来。

早期的定居者是群清教徒,他们离开的了自己的家乡——英国,在那里他们无权从已建立的教会中分离出来、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礼拜。起初,他们逃到了荷兰;1620年,他们乘坐“五月花”号船前往美国寻求能够拥有宗教自由的地方。在海上颠簸折腾了两个月之后,他们终于在酷寒的十一月在现在的马萨诸塞州的普里茅斯登陆。

在第一个冬天,来到这个“崭新世界”的半数以上的移民都死于了饥饿和疾病,但剩余的人仍心存希望。到了第二年春天,每个家庭都有了自己的家,都种上了自己带来的以及友好的印第安人送给他们的谷物。印第安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这样他们就吃上了鱼和野味。为了对即将到来的第一次大丰收表示感激,早期的定居者们决定设定一个专门的日子感谢上帝和印第安人。 虽然第一个感恩节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是感恩节的庆祝形式却未发生太大变化。正如感恩节是第一个朝圣者的节日,它也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感谢上帝一年的保佑,享受丰收的果实,与那些不幸的人分享所有。

丰盛的家宴总是最重要的庆祝活动,数月前就开始着手准备。一些家庭可能得乘飞机旅行;其它一些家庭则把孩子们塞进私家车里,开车长途跋涉。上大学的儿女们会利用4天的假期回家,员工们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踏上旅程。晚餐菜单基本上仍与早期一致:这是传统当中的一部分。人们喝红莓苔汁,吃填料的烤火鸡,还有小红莓酱,甜土豆,奶油洋葱,鲜果汁,南瓜饼,葡萄干布丁和碎肉馅饼。人人都赞成感恩节大餐必需以烤火鸡为主菜,火鸡在烘烤时要以面包作填料以吸收从中流出来的美味汁液。餐桌的装饰也同样遵循传统的模式——要有收获的鲜艳葫芦,玉米穗,苹果,桔子,栗子,胡桃,干树叶以及秋天丰收时积存的紫葡萄。

在真正的感恩精神中,家庭圈子常常被扩大:独居的朋友,国外游客,或远离家乡的军人都被包括进来。孤儿、老人、无家可归者以及公职人员都不会被遗忘。他们也有传统的感恩节火鸡晚餐,这些晚餐是由一些慈善人士、民间或教会团体提供的。

那么,这位国际游客会看到,感恩节是美国家庭重申对拥有自由的生活、自由的宗教信仰、上帝丰厚的赐予的感激之情并通过慷慨分享获得满足的日子。

Unit 3 Passage A [参考译文]

教育之道:东方和西方

一位来自加拿大的老师最近参观了一所日本的小学。在一堂课上,她观看了60个小孩子在学习画猫。任课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圆圈,60个孩子就模仿着画在纸上。老师在第一个圆圈上面画了一个小些的圆圈,然后又在小圆圈上面画了两个三角形;孩子们也以完全相同的方式继续画着他们的猫。这堂课就这么继续着,直到教室里有了61只一模一样的猫。

这节课让那位加拿大老师大为吃惊。 这类教学方法--以及它们的效果--同她自己国家的迥然不同。 加拿大学校里的一节美术课会产生满满一屋子独一无二的图画,而不是一张又一张完全相同的猫。为什么呢?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教学方法上的不同呢?

在任何国家的任何一个教室里,老师教的都不仅仅是艺术、历史或语言。课堂活动的一部分--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是在传授文化:社会的观念、价值观和信仰。每一种教育制度都不可避免地是一面反映其所在社会的文化的镜子。

在像美国或加拿大这样由许多不同的民族、宗教团体和文化取向构成的西方社会中,个性和独立思考受到高度重视。这些价值观通过这些国家的教育制度反映出来。老师们强调那些使每个学生都与众不同的品质。他们很少要求学生熟记信息;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独自寻找答案,并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法。学生们从小就学着形成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在课堂讨论中各抒己见。在日本则截然不同,绝大多数人有着同样的语言、历史和文化。也许是由于这个缘故,那儿的教育制度反映了一种对集体目标和传统而不是对个性的信念。日本的学童经常在一起学习,做作业时相互帮助。在教室里,教师是主要的知识来源: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很多的讨论;学生们却要背诵他们已经记住的规则或信息。

日本教育制度的优点是那儿的学生能学到合作的社交技能。 另一个优点是他们学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比大多数美国学生多得多。 他们每天学习的时数和每年学习的天数也比北美的学生多。 这种制度要求高,但它却使孩子们能为进入一个重视纪律和自制的社会作好准备。然而,它也有缺点。首先,很多学生说考试之后,他们就会忘记许多曾经记熟的信息。其次,这个要求极高的制度给学生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并被认为是日本学龄儿童自杀率高的一个主要因素。

另一方面,北美教育制度的优点是,学生们学习独立思考。他们学习采取主动--做决定和采取行动都无须别人告诉他们做什么。这种制度使他们能为进入一个重视创造性的思想和个人责任的社会作好准备。不过,它也有弊端:除了别的以外,美国高中毕业生学的基本规则和事实就不如其他国家的学生学的多。 而许多社会评论家认为美国的高犯罪率至少部分地应归咎于学校的纪律涣散。 Passage B [参考译文]

坚定、公正、友好

大学的老师,大部分我都很喜欢。他们多半都友好而能干,乐于帮助学生。我喜欢他们,但我不大记得他们。只有一年级时的英语老师琼斯先生是个例外。他热情、敏锐,熟悉课程,而且决心要让我们学好并热爱这门课程。 琼斯先生身材修长,年约四十四五岁,头发花白稀疏。一副眼镜不大稳定地架在鼻子上,显示出一种严肃的样子。但是他眼镜架在鼻子上的时间并不长,因为当他思索着回答学生们的问题时,他总是把它取下来擦一擦,然后又把它放进嘴里。当他走进教师时,他总是带着两三本书,书中夹着一些纸条,标记着他打算朗读的段落。我还记得那些毛线开衫,他一定有十几件这样的毛衣。下雨天,他用一件蓝色雨衣来代替这种毛衣。然而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的微笑。他微笑的时候,整个脸部都容光焕发,眼睛也闪着光芒。他的微笑让人感到舒服,自在,还有点安慰。

然而尽管他对人友好而不拘束,在课堂上却有点一本正经,有时还挺严厉。他从来不称呼我们的小名。他显然很热爱他的工作和学生,但却与学生保持着一段距离。他从来不曾当着全班的面故意用嘲弄的言辞让一个学生受窘,可是他也能恰当地表达他的不快。他会冷静地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凝视数秒钟。通常这样做便已经足够了。倘若还不奏效,他会放低了音调向这位学生说点什么。然而,他并不经常这样做。

琼斯有个性,正直、生气勃勃,这一切都使他深受欢迎;但是我最欣赏他的是因为他是一位好老师。不错,他关心学生,但是他更关心他所教的课程。这意味着大量的家庭作业,以及不时进行的突击性测验, 以使学生跟上阅读的进度。 每当我们学到某一新的文学时期时,他偶尔进行讲授,以便提供背景资料。他在略看一眼讲稿之后, 便开始一面讲授, 一面走动——转身走向黑板、窗口, 然后又回到讲台。但是他更喜欢进行讨论, 进行一种苏格拉底式的对话。他常在黑板上写下几个问题,以供第二天进行讨论,他常期待学生们做好讨论这些问题的准备。他指导这种讨论,但并不控制它们,因为他善于倾听,并且保证说,我们大家不论是否愿意都有机会做出回答。如果他赞赏某一回答,就会点头微笑。有时他也会朗读一篇学生的作文,称赞它的优点,然后在把这篇作文发还作者时还向他眨一眨眼。但是他也可能很固执,正如我前面说过的,对学生的作业马虎和漫不经心狠抓不放。当你从他那儿得到一个A时,你确实感到高兴,因为他打起分来可不宽松。我们常常抱怨他的评分标准,但没有效果。但是如果他认为他不公正时,也会改变评分。

我记得,我们曾经有过许多次关于马克·吐温、克兰和德莱塞的有趣讨论。但是他所喜爱的时期却是20世纪20年代。他喜爱那些战后在欧洲生活的作家:安德森、卡明斯、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他总是带来一些书供我们阅读,但是当他讲到这个时期时,他便成了一个活书库。我想,他一定读过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的所有作品,或是关于他们俩的每一本书,或者是有关20年代巴黎的书。是的,琼斯确实是一位好老师,他熟悉所教课程,并且教得很好。但是更重要的是,他让我们也喜爱这门课程。他使得我们产生自己继续阅读并学好这门课程的愿望。

Unit 4 Passage A [参考译文]

证 券 交 易 所

谁 需 要 证 券 交 易 所 ? 人 人 都 需 要。 英 国 成 年 人 中10 个 人 中 有9 个 都 存 钱 或 以 某 种 方

式 投 资, 证 券 交 易 所 就 是 提 供 一 条 使 钱 能 发 挥 作 用 的 渠 道。 如 果 你 打 算 买 一 辆 小 汽 车、 一 台 电 视 或 洗 衣 机, 你 可 以 从 存 款 中 支 付, 也 可 以 从 银 行 或 分 期 付 款 购 物 公 司 借 钱 支 付。 如 果 你 打 算 买 房 子, 你 可 以 从 房 屋 互 助 协 会 获 得 一 笔 抵 押 借 款。 一 个 要 购 买 新 机 器 或 新 厂 房 的 企 业 可 以 进 行 类 似 的 选 择。 这 些 费 用 的 一 部 分 可 以 从 企 业 积 存 的 利 润 中 支 付 — 换 言 之, 从 存 款 中 支 付 —, 但 是 随 着 公 司 的 不 断 发 展, 这 种 情 况 变 得 越 来 越 困 难 了。 从 储 蓄 者 的 观 点 来 看, 你 把 钱 存 起 来 可 能 是 为 了 一 定 的 目 的, 比 如 为 购 买 小 汽 车 或 房 子 交 付 首 次 分 期 付 款 的 现 金; 或 者 只 是 为 了 一 旦 出 现 了 没 有 预 料 到 的 紧 急 情 况, 手 头 有 钱 可 以 备 用。 不 管 是 上 述 哪 一 种 情 况, 你 都 不 会 把 你 的 存 款 贸 然 交 给 一 家 正 为 了 扩 大 业 务 而 急 需 现 金 的 公 司, 除 非 你 确 有 把 握 能 把 钱 重 新 要 回 来。 如 果 当 时 这 家 公 司 已 把 你 的 钱 拿 去 投 资 开 发 一 种 新 产 品 了, 那 就 没 法 把 钱 拿 回 来。 公 司 即 使 分 给 你 一 片 工 厂 的 屋 顶, 或 两 三 吨 肥 皂, 以 赎 回 投 资, 也 无 济 于 事。 那 么 如 何 才 能 使 这 些 相 互 冲 突 的 要 求 得 到 满 足 呢 ?

答 案 就 是 要 通 过 证 券 交 易 所。 当 储 蓄 人 需 要 把 钱 取 回 时, 他 用 不 着 跑 到 他 原 来 投 资 的 那 家 公 司 去; 他 只 要 把 他 的 股 票 卖 给 正 在 寻 找 投 资 机 会 的 另 外 某 个 储 蓄 者 就 成 了。 一 些 大 公 司 需 要 寻 求 途 径 获 得 公 众 的 储 蓄。 北 海 的 油 田 可 能 要 耗 资 数 亿 英 磅 才 能 投 产。 只 有 当 油 田 里 流 出 了 石 油 时, 它 才 能 为 发 现 这 油 田 的 公 司 带 来 利 润。

几 乎 每 一 家 试 图 开 发 新 产 品 及 提 供 新 工 作 的 公 司 都 会 面 临 同 样 的 问 题, 不 过 规 模 较 小 而 已。 从 亲 朋 好 友 处 筹 集 所 需 的 这 么 多 钱, 几 乎 没 什 么 指 望; 虽 然 银 行 可 能 愿 意 提 供 短 期 信 贷, 但 一 般 说 来, 他 们 不 愿 意 为 长 期 项 目 提 供 永 久 性 款 项。 因 此 公 司 就 转 而 向 公 众 求 助, 请 人 们 借 钱 给 他 们, 或 者 买 企 业 的 股 票, 以 分 享 未 来 的 利 润。 他 们 的 做 法 是 通 过 证 券 交 易 所 发 行 企 业 的 债 券 和 股 票。 通 过 这 种 做 法, 他 们 就 能 调 动 英 国 与 海 外 个 人 和 单 位 的 储 蓄。 工 业 和 我 们 每 个 人 所 需 的 很 多 服 务 都 是 由 政 府 或 我 们 的 地 方 当 局 提 供 的。 要 是 没 有 医 院、 道 路、 电 力、 铁 路, 这 个 国 家 便 无 法 运 转。 如 果 要 使 这 些 部 门 能 为 我 们 正 常 地 服 务, 就 要 为 他 们 的 新 设 备 和 新 发 展 不 断 地 投 资, 需 要 的 钱 比 通 过 单 凭 地 方 税 和 国 家 税 征 集 到 的 还 要 多。 因 此, 政 府、 地 方 当 局 和 国 有 企 业 常 常 需 要 借 钱 来 资 助 主 要 的 资 本 支 出, 因 而 他 们 也 常 到 证 券 交 易 所 来。 在 英 国, 几 乎 没 有 一 个 人 的 职 业 或 生 活 水 平 不 依 赖 于 他 或 她 的 雇 主 是 否 有 能 力 筹 措 资 金 用 于 新 开 发 项 目。 这 笔 新 的 资 金 一 定 是 以 某 种 方 式 来 自 于 国 家 的 储 蓄。 证 券 交 易 所 的 存 在 就 是 提 供 渠 道 以 使 这 些 储 蓄 能 到 达 资 金 需 要 者 的 手 里。

Passage B [参考译文]

投 资 的 风 险

与 投 资 有 关 的 风 险 有 两 种。 明 显 的 风 险 是 你 所 投 资 的 公 司 会 倒 闭 而 你 将 失 去 一 切。 另 一 种 风 险 是 你 的 投 资 价 值 可 能 的 变 动 有 多 大。 有 些 投 资 涨 落 剧 烈: 这 个 月 它 值 你 投 入 资 金 的 四 倍, 下 个 月 就 只 值 你 投 入 资 金 的 四 分 之 一。 若 是 在 错 误 的 时 候 你 不 得 不 抽 出 资 金, 你 就 会 损 失 一 大 笔 钱。

低 风 险 投 资

典 型 的 低 风 险 投 资 是 政 府 债 券 和 银 行 存 款。 这 些 机 构 不 大 可 能 倒 闭, 并 且 这 些 投 资 受 到" 资 本 保 证", 意 思 是 说 你 的 余 额 决 不 会 降 至 低 于 你 投 入 的 数 额。 然 而, 即 使 这 些 典 型 的 低 风 险 投 资 也 具 有 风 险: 利 率 会 上 升, 而 你 的 资 金 却 被 你 开 始 时 投 资 的 较 低 利 率 约 束 住 而 不 能 变 动, 而 且 并 非 每 笔 固 定 利 息 投 资 都 有 固 如 磐 石 的 机 构。 有 些 供 应 者 可 能 供 应 有 资 本" 保 证" 的 产 品, 而 事 实 上 并 没 有 第 三 方 面 对 这 个 产 品 供 应 者 的 财 务 继 续 生 存 能 力 提 供 保 证, 换 句 话 说, 虽 然 提 出 了 保 证, 但 并 没 有 真 正 的 保 证。 应 引 以 为 戒 的 是:投 资 者 必 须 核 实 所 提 出 的 保 证 和 提 出 保 证 的 人 或 机 构 都 是 可 靠 和 有 实 力 的。 任 何 保 证 只 能 和 保 证 者 具 有 同 样 的 可 靠 性。

高 风 险 投 资 典 型 的 高 风 险 投 资 是 对 那 些 可 能 刚 在 证 券 交 易 所 上 市 的 小 公 司 购 股 投 资。 这 样 的 小 公 司 可 能 很 容 易 倒 闭。 而 另 一 方 面, 其 股 票 行 市 也 可 能 飞 涨。 要 是 投 资 者 想 提 高 赌 注, 他 们 就 借 钱 购 买 股 票。 通 过 所 谓 的" 杠 杆 作 用" 或" 齿 轮 作 用", 投 资 者 希 望 不 仅 用 自 有 资 金 而 且 也 用 他 人 资 金 来 获 取 高 额 报 酬。 若 是 公 司 倒 闭, 他 们 就 不 仅 丧 失 他 们 的 投 资, 还 得 偿 还 欠 债。 诸 多 研 究 表 明, 一 般 来 讲, 高 风 险 投 资 者 赚 的 钱 要 比 低 风 险 投 资 者 多。 经 过 一 段 时 间, 证 券 市 场 会 给 那 些 敢 于 冒 险 的 人 以 报 偿, 有 时 候 也 会 使 他 们 赔 个 精 光。 一 项 研 究 显 示, 即 使 在 证 券 市 场 暴 跌 的 本 世 纪 8 0 年 代, 在 整 个 1 0 年 期 间, 股 票 收 益 也 高 于 低 风 险 ?固 定 利 息 和 房 地 产 投 资。 这 使 我 们 认 识 到 有 关 风 险 的 第 一 条 基 本 准 则: 高 风 险 等 于 高 收 益。 你 若 想 使 你 的 储 蓄 额 增 加 到 最 大 限 度, 至 少 要 用 一 部 分 钱 去 冒 冒 险。 不 过, 要 记 住, 有 关 风 险 的 第 二 条 准 则 是: 多 元 化, 或 者 说, 把 鸡 蛋 分 散 在 很 多 篮 子 里。 这 样 做 的 一 部 分 原 因 是, 如 果 一 家 公 司 倒 闭, 你 不 至 于 损 失 过 重。 研 究 还 表 明, 那 种 把 全 部 鸡 蛋 放 在 一 个 篮 子 里 的 冒 险 方 式 并 不 能 获 得 高 收 益 的 报 偿。 一 言 以 蔽 之, 不 分 散 资 金 是 愚 蠢 的。 所 有 的 大 金 融 机 构 都 这 么 做, 这 意 味 着 应 将 你 的 钱 分 为 下 列 三 个 方 面:

不 同 类 型 的 投 资 — 一 些 买 股 票, 一 些 置 房 地 产, 一 些 购 债 券, 等 等; 每 一 类 型 中 的 投 资 有 所 不 同— 很 多 不 同 公 司 的 股 票、 几 项 房 地 产、 多 种 多 样 的 固 定 利 息 投 资; 不 同 的 国 家 和 地 区 —不 仅 在 中 国、 美 国、 日 本 或 香 港, 还 在 欧 洲 或 东 南 亚 投 资。 猛 一 听 起 来 似 乎 一 个 人 管 不 了 所 有 这 些 投 资, 也 许 情 况 正 是 如 此。 幸 运 的 是, 有 许 多 投 资 的 组 成 股 是 专 门 为 你 的 投 资 多 样 化 而 设 计 的。 比 如, 一 家 单 元 信 托 投 资 公 司 可 以 拥 有 个 人 无 法 想 象 的 范 围 广 泛 的 本 国 和 海 外 投 资。 不 过, 得 小 心。 将 所 有 资 金 只 投 入 一 家 经 营 多 种 单 元 的 信 托 投 资 公 司 仍 然 得 冒 该 信 托 金 遭 受 惨 重 损 失 的 风 险。 也 许 利 用 两 家 或 三 家 这 种 信 托 投 资 公 司 或 进 行 其 他 多 样 化 投 资 才 是 解 决 风 险 的 答 案。

Unit 5 Passage A [参考译文]:A food tour of the United States 美国美食之旅

美国烹饪最有趣的特点之一是它的多样性。乘坐巴士或小汽车穿越美国的旅客会发现,美国食物同风景一样值得关注,──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对于美国人来说,最好的菜是区域性的。

除了感恩节火鸡,没有任何一道菜在美国得到如此广泛的普及,成为整个国家的象征。每个地区的餐桌上都有不同的特色菜。这些地方特色菜抓住菜式的味道和香味,完美地诠释了每一个地区的地方特色。例如:新奥尔良以什锦菜著称,什锦菜是一种用大米、火腿、虾和西红柿并用香料调味烹制而成的食物。冬天又长又冷的波士顿被称作“豆乡”,因为一种由干豆、咸猪肉、红糖、糖蜜混合做成的烘豆而得名。在铁锅里混合并在低温烘箱里烘烤数小时,这道菜营养丰富。美国人说“它让你饱餐了一顿”。

这些作为区域特色的菜肴均是利用当地的蔬菜、水果、肉类、家禽、海鲜做成的。由于 美国各地情况呈现出很大的差异,作为世界第四大国家,其结果是这个国家的菜单被期待能够列出世界上大部分美食。

在美国与海洋接壤或拥有湖泊和河流系统的地方可以找到各种海鲜。虾、蟹、龙虾以及新鲜的鱼,都是人们进餐时间的最爱。柑橘类的水果──橙子、柚子、柠檬和酸橙── 出产于佛罗里达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在这些州的水果园供应的冰冻果汁和阳光催熟的水果装饰了整个国家的早餐桌。跨过中西部内陆州是一望无际的玉米和小麦田地。这些谷物被用来制作面包,谷类食品和食用油。该地区被称为“全国粮仓”。至于蔬菜,加州是美国最多产的州。花椰菜、芦笋、蕃茄、胡萝卜、葡萄、莴苣、桃子、梨,以及其他各种食物的生产加州都是第一位的。肉在那里出产呢?当然在德克萨斯州。在那你能看到文烤肉、牛排和排骨。

当然,所有这些食物在各地超市有供应。但是他们被装罐、冷冻或以某种方式包装并由铁路或卡车运送到千里之外。到美食的来源地即烹饪美食原料的开始点去旅行,那岂不是难得的乐事?从海洋或农场收集新鲜农产品,这样的农产品将被当地厨师变成一道适合国王品尝的难忘菜品。

想品尝真正的美国风味烹饪的旅客必须探索整个国家。美国一共有5个不同的区域。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菜。东北,从缅因州延伸到马里兰州,这里以海鲜而闻名;南部,包括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马州,佐治亚州和北、南达科他州、内布拉斯加州,伊利诺伊州和堪萨斯州,专攻面包和糕点;山区包括科罗拉多州,蒙大纳州,怀俄明州和爱达荷州,在那里能找到鹿和野鸡等野味;西南地区的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和德克萨斯州,在那里烧烤食物是特产。

这些地区的每个地方难道不值得享受美食的旅客访问吗?

Passage B [参考译文]:Food and Culture饮食与文化

对于什么样的食物好吃,我们都有自己的看法。同样对于什么样的食物不好吃我们也有自已的看法。因此一种文化的人常常会认为另一种文化的人所吃的食物是让人厌恶的或者令人作呕的。例如,在著名的拳击手穆罕默德·阿里访问非洲时,团里的一名成员看到有人抓起一只蝴蝶把它吃下肚去时便恶心得想呕吐。许多人会觉得吃老鼠肉令人恶心,但世界上有42种不同文化的人把鼠肉当做正常的食物。

在非洲,有些人认为非洲白蚁是美味佳肴。对于许多其他人来说,如果非吃(白蚁)不可的话,他们很可能会呕吐。但是,如果拿100克的白蚁和100克制作好的汉堡包相比,前者所含的热量是后者的两倍多,其所含的蛋白质也几乎是后者的两倍。

不过,对食物的好恶似乎并不一定与营养有关。花椰菜在营养最丰富的常见蔬菜中排名第一,但它在美国人最喜欢的蔬菜中仅名列第21位。西红柿在营养最丰富的蔬菜中排名16,但它在美国人最喜欢的蔬菜中却名列榜首。

但不喜欢并不是某些文化(中人们)不吃某种食物的唯一原因。在有些文化中,有些食物是禁忌。“禁忌”一词来源于斐济群岛的语言,用来表示禁止做的事。有些食物在某些宗教中被列为禁忌,但也有一些饮食禁忌与宗教无关。通常我们不去考虑为什么在我们的文化中有些东西会成为禁忌。我们甚至不知道它们为什么会成为禁忌。人类学家试图发现禁忌背后隐藏的真正原因。例如,印度“圣牛”就为人们所熟知。牛可以在印度的大街上随意走动,它们可以吃街上食品摊主所供应的食物中任何它们想吃的东西。结果,牛就成了难题。可是,在印度没人会去宰牛或吃牛肉。宰牛或吃牛肉是禁忌。这种习俗在其他人看起来似乎很奇怪,但人类学家相信这自有其原因。首先,牛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农民需要它们帮助犁地。其次,牛粪可当作地里的肥料。在印度,许多农民买不起肥料。还有,可以把牛粪晒干,用作做饭用的燃料。因此,宰牛食肉的农民很快发现他们无法犁地,无法给庄稼施肥,或者无燃料做饭。

另一个例子是美国人不吃狗肉,尽管其他一些文化背景的人视狗肉为佳肴。在美国,狗作为宠物对人们极为重要。它们通常被视为家庭的一部分,有些人甚至还把狗当作自己的孩子。此外,狗的价值还在于防范罪犯。盗贼一般不进入有狗的住宅,因为狗会吠叫,而且可能会袭击试图进入屋子的陌生人。显而易见,狗在社会中作为伙伴及防范罪犯的卫士的角色使吃狗肉成为禁忌。

不止一种文化忌食猪肉。有迹象表明一些古埃及人不吃猪肉。古代以色列人也视猪肉为禁忌。对忌食猪肉的一种解释是,未熟透的猪肉可能会传播一种疾病──旋毛虫病。但大多数人不再认为这能很好地解释禁食猪肉的原因。另一种解释是以色列人原属游牧民族──他们总是不断迁移。而要养猪,人们就得在某地定居下来。以色列人不愿在一个地方定居,因为他们不想改变自己的文化。于是,他们就不再吃猪肉。

人类学家相信,对食物的好恶大多是不同人不同生活方式的结果。有些人生活在既有大型动物又有许多昆虫的地区。他们杀死大型动物有困难,需要花很大力气。对他们来说,以昆虫为食要容易些。因为捕捉昆虫既不困难也不需花很大的力气。四处流动、过游牧生活的人不愿意为吃肉而养猪。人们不愿意吃狗这样的宠物。美国人吃大量的牛肉,因为美国的很多土地可以用来养牛,而且牛肉可以通过铁路以低廉的价格进行长途运输。

Unit 6 Passage A (暂时没有,以后再发给大家) Passage B [参考译文]

谁无聊?

当暑假终于来临时,睡懒觉,可以随时做任何事情的兴奋开始强烈得几乎难以抑制。 机遇之门早已敞开,你准备在一生中最美好的夏季开始探险吧。 你现在在哪儿呢?

我敢打赌,你们中的75%是一边呆在家里看电视,一边发牢骚:“真无聊。” 好吧,朋友们,现在让我来终结你们的无聊吧。

这儿有10条最佳建议,让你不再无聊,不再粘在沙发上。 看电影

我知道这不过是从沙发换到了椅子上,但会促使你交往到更多的人。

运动

你不必非得成为健身房会员来燃烧掉那些讨厌的脂肪。提供免费设施的公园就能做到。 游泳

这儿是佛罗里达,近来阳光也一直很毒辣。如果没有泳池,就试试这儿的喷泉吧。木星喷泉有游泳池,彩虹喷泉有滑水管道。

学习

别皱眉。几个月不上学不等于不用脑。图书馆欢迎你。

看表演

市民剧院常有演出。挑一个。我最近在那儿看了场音乐剧,很棒。

打保龄球

和朋友打球最好不过了。一些保龄球场还有午夜场。当然一定还要有音乐。 读本书

我很清楚我们很多人都想暑假读书,利用余下的空闲时间读些消遣类图书,比如悬疑小说或者言情小说吧。 打高尔夫

要是你也和我一样分不清开球杆和推杆,那就去试试“安乐街”。别害怕又回到了小时候。好好玩一把电子游戏吧。

探险 用这段时间了解自己的城镇。如果你有车,就认识几条新街道或者看看橱窗。如果不得不呆在家里,看看附近是否住着同龄人,或是认识一下对街的人。

当志愿者

这是度过暑假的好方法。你能了解自己的社区,还可以积累社区服务时间。四处稍微转转,就会发现很多地方需要志愿者。

Unit 7 Passage A

[参考译文]

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

旅游业是近年来在许多国家刚刚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经认识到了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很显然,它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有着重大的影响。旅游业通过它给所在国带来的经济利益而为游客和这个地区带来收益。

旅游业为经济的开发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需要有许多经济设施,如铁路、电力和供水系统,或者飞机场、饭店以及旅游所需的其他设施。 旅游业在以下几个方面极大地影响着地区经济和整个国家经济:即吸引投资、提供就业、增加外汇收入、改善收支平衡和引发经济的乘数效应。

旅游业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如果认为旅游业一定会带来经济效益则是错误的,因为经济问题与成本问题也会同时出现。一个国家对旅游产业的依赖性越大,其本国经济的风险和成本越大。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大起大落的特点。因而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多样化的发达国家相比,容易遭受更大的冲击。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地方都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判断旅游业是否能为本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正面的影响。

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既有直接的,又有间接的。直接的影响来自于游客在目的地的实际消费。显然,旅游业得到推广的地区其收入会有显著的增长,如餐饮业、运输业和服务业。然而,人们也应该认识到,其他行业也会间接地受益于旅游业。

游客在旅馆或其他形式的住宿方面消费:他们光顾当地的商店和饭店,他们为当地的旅游服务支付各种费用,他们购买当地的手工艺品和纪念品,他们使用当地的交通和其他方式的服务设施。

这种旅游业上的利润收入还会引起其他的效应,如个人收入、就业和政府的收益等等。当企业把从旅游业获得的利润进行再次消费时,乘数效应开始形成。服务的提供者用这些收入去购买一些服务的必备设施,支付员工的薪金,支付租金、利息和税款,为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支付各种款项。企业和个人把其中的一部分收入再次消费,就出现了二次效应。当游客手中的美元不断易手时,更多轮的消费就出现了。

一个国家越能减少基于旅游业的进口,旅游业对本国经济的影响也就越大。换句话说,一个国家如果能使游客购买更多的当地纪念品,消费更多的当地食品,以及更多地逗留在使用当地材料建造的酒店里,则该国的旅游收入也就会越多。

例如,一个来自美国的游客在一家北京的旅馆支付了900元的房租和餐饮费。旅馆的老板则有的这900元的收入,并且用其中的一部分支付给食品供应商,一部分用于员工的薪金。相应地,食品供应商也会向为其供应蔬菜的农民支付一定的报酬,同时员工也会用其部分薪金购买衣服。最初的900元的作用在不断增加。这种利益已经转到了农业和服装业。 这个过程会通过一轮一轮的消费持续下去,直到乘数效应深入经济体系内部。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这种“循环式”的活动渗入到经济体系的时间会长一些。据估计,在美国经济中,这种转换一般要发生13到14次,这笔收入才会被完全分配掉;而且在第一年发生的循环式消费一般不会超过五六次。然而,在巴哈马和百慕大,一笔新的收入在一年内经过不到五六次循环转换就消失了。

影响乘数效应的另一个因素是旅游目的国所接待的游客的类型。不同的游客,其消费特点不尽相同。商务游客在食宿方面的花费比背包族多得多。

如果游客所居住的旅馆是外商独资兴建,这种乘数效应则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就业方面,而在收入方面却不明显。最终乘数效应是多种不同类型的旅游项目所产生的乘数效应的加权总和。

旅游业乘数效应的规模取决于旅游部门与当地建造业的后向联系的紧密程度。 发展中国家倾向于从国内各部门购买较少的产品或服务,因而它有强烈的进口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乘数效应在这些发展中国家相对而言要小于本地经济与国内企业紧密相连的国家。如果旅游和旅游业与其他经济企业之间的存在的联系得到加强,那么,旅游业的乘数效应及旅游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会不断地扩大。

Passage B [参考译文]

长城

简介

几千年以前,亚洲的一个民族开始在地球的一端建造了一段伟大的工程,它是迄今为止地球上人工建造的最长的建筑物,后人称之为长城。长城东起太平洋海岸,西至戈壁滩,蜿蜒起伏像一条沉睡的巨龙,纵贯中国北部的几个省份。长城的疆域横跨冻土平原,多岩山峰和干旱的沙质高原。

从古至今,还没有任何人能建造出与长城的造型、规模和宏伟相媲美的建筑物。无论是从其设计还是长度来讲,都是举世无双的。单是建造长城所使用的材料就令人难以置信。据估算,构成长城所含的石块、长砖和理石如果建成高八尺、厚三尺的高墙环绕赤道,其长度几乎可达25,000英里。

长城的具体位置

在某些方面,即使对中国人来说长城也是一个未解之谜。可以确定的是,人们还不曾考察过长城的全部。没有人曾准确地在地图上标注出它的路线。即使距现在最近一版的关于长城的路线图还是几个世纪前由三个基督教徒为清康熙帝而作。在1708年,教士把地图(现已遗失)呈送给了皇帝。人们普遍认为这些教士并没有实地考量过整个长城的长度,然而新的地图正在绘制之中。从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航拍长城的工作正在进行中,但专家认为这将花费几十年才能完成调研,编撰目录和绘制完成。

人们对长城的具体路线尚待争论中,考古学家也未对其完整的长度有深入足够的探查。人们对那些幸存下来的保存完整的部分已做了仔细的研究,但还有上千里的区域未被研究人员、科学家以及地质工作者们所光顾。

长城的崎岖走势

长城的规模是难以令人想象的。为了帮助后人更好地感受古中国这一建筑的宏大规模,人们赋予它各种对比。例如,如果长城被迁移至欧洲,其范围可以涵盖整个或大部分的法国、瑞士、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俄罗斯和前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1793年,一位英国研究人员考察长城后对长城做过如下的估算:单是建造长城的烽火台就比建造同时代伦敦所有的建筑所使用的石砖还要多。

人们对长城长度的估测是不断变化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纵贯中国的历史,长城有若干个部分。今天我们所见的长城实际上不是一个单个的工程,它是利用了早期的部分长城重建于明代1403年至1424年间,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1850里。从另一方面说来,如果把所有长城的延伸部分和补充的路线全部加起来,其总长可达4000里。

长城按照山脉的起伏而建,其路线蜿蜒盘旋,人们总是把它比作一条巨龙。长城东起山海关,几个世纪以来这部分的烽火台被人们称之为老龙头,蜿蜒的城墙代表巨龙绵延的躯体。长城对中国人民来说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从传统上说,龙被亚洲人民尊奉为力量和能量的象征。

长城及其地势分布

长城横跨三个地理区域差别迥异的地区。其西端可以到达沙漠地区(包括戈壁滩—是中东亚一片有五十万平方英里的沙漠区),在这里,长城被毁坏的尤为严重,只有极少部分的原始地段可见端倪。 长城的中段穿越了鄂尔多斯大草原,那里是伟大中国的母亲河—黄河的蜿蜒流经地:开始向北流,再往东,继而往南,其流经的区域很像一个巨大的马蹄形。鄂尔多斯地区由四万平方英里的浅黄色的沙质土壤和流沙组成。从历史上来看,北方蒙古国第一代帝王成吉思汗于公元13世纪就是在此处攻破了长城。传说是中国的始皇帝—秦始皇的一匹马曾绘出过鄂尔多斯一带的古城墙。据说是人们把马鞍绑在了马尾上,随着马的走动在地上绘出了长城的路线。

在鄂尔多斯以东,长城在华东山脉间蜿蜒盘旋。长城的部分线路走向与黄河一致。当这条巨龙临近古都北京时,它在城北足足圈地250英里。这部分的长城比其他任何一段在外形上都华丽壮观。长城跨越北京段后蜿蜒曲折在山间延伸,一直抵达黄海。它的终端在位于辽东湾的一个城堡停止了,这个地方被称为海上要塞。长城甚至一直可以延续至海湾从而形成一个码头——一个被设计好用来保卫海港的建筑,相传有许多艘大船被人为沉入海底作为码头建设的地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王者荣耀线下活动总结下一篇:新奥集团企业文化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