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结构分析论文

2022-04-16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历史课堂教学结构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带领学生用评价性眼光来学习历史知识,接受历史观点,同时,对历史教材的编写进行研究,学会历史问题的研究基本方法与技巧,提高学习效率;在练习、考试时,也用评价性的思维来审题与解题,避免不必要的失误,提高准确性。

历史课堂教学结构分析论文 篇1:

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

摘 要: 作者通过人教版八年级上第1课“鸦片战争”的教学 分析论述都是怎样设计问题才能吸引学生,体现课改理念,让学生迸发智慧的火花,并提出要遵循的几个原则。

关键词: 问题教学法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有效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历史课该怎么上呢?现在仍有相当多的历史教师在上课时照本宣科,导致课堂依然是知识和技能的灌输场所。这种做法,严重违反了课改理念,扼杀了学生的思维,更别说智慧的火花了。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经过一定时间的探索,我发现问题式教学是其中一种不错的课堂教学选择,它有着极大的优势:第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第二,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第三,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能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主动去发现问题;第五,能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习惯,闪烁出智慧之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等。

对于什么是问题教学法,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现代的课》一文中这样表述:“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即通过教师精心的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和能力。

怎样设计问题才能吸引学生呢?才能体现课改理念呢?才能让学生迸发智慧的火花?相信这也是广大教师的困惑,下面我就以人教版八年级上第1课“鸦片战争”为例,谈谈在探索中的一些做法。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世界地图,教师在强调地理位置遥远和世界科技落后的前提下提出问题:“中英两国相隔如此遥远,英国到中国得绕过好望角,行程几个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英国要远渡重洋,发动对中国的战争呢?”(制造悬念,营造问题情境)

(二)讲授新课。

1.林则徐虎门销烟(战争爆发的原因)

(1)战前的中国与世界

进行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期各方面的比较(展出图片和表格)。设计这样的问题:通过这个表格的比较,你们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英国先进,中国落后)这就为“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的得出埋下了伏笔。

(2)鸦片的输入

设计以下一系列问题:当时中国与英国的贸易情况怎样?(长期以来,中国出口的茶、丝、瓷器等货物广受欧洲各国欢迎,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出超(赚钱)地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英国的商人怎么做?(不法商人向中国走私鸦片。)展出鸦片、吸毒者图片和林则徐奏折。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请你谈谈鸦片(毒品)的危害,学生从个人的身心健康、社会危害等方面各抒己见。(进行“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思想教育,教育学生理性看待和分析社会事物,养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当时清政府态度怎样?(派林则徐赴广州查禁。)

(3)虎门销烟

连续展出林则徐像和奏折、虎门销烟图、美国纽约林则徐雕像。林则徐到达广东采取哪些措施进行禁烟?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不是)为什么?(因为烧鸦片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鸦片,避免污染。有很多学生的兴趣被充分提高,纷纷各抒己见,大多数学生都提到了环保和被动吸毒。)为什么林则徐雕像会耸立于美国纽约街头?它说明了什么?(林则徐是世界禁毒第一人。说明禁毒已成为世界共识。)

2.中英《南京条约》

(1)战争爆发

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不是。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是要用大炮说话的。)(展示英国外相在议会上煽动对华战争的讲话和英国议会图。)鸦片在英国也是严禁的,具有“绅士”风度的你如果是议员,你会因为中国严禁鸦片而投票发动对中国的战争吗?请说说你的理由。(还原历史,从新角度切入,理性认识历史,迸发智慧火花)从你们刚才的分析中,你们认为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又是什么?(绕了一大圈子才回到主题,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得到了锻炼,对历史的认识也是理性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保护鸦片走私;直接原因是中国的禁烟运动。

(2)《南京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让学生看课文,提出问题:“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中国哪些主权遭到破坏?给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培养学生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设计一个这样的问题作为课堂的延伸(因为所任教的是一所比较薄弱的学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且整体不高,所以这一问题提供给有一定历史基础且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和老师进行讨论之用):难道落后就一定要挨打吗?我国古代的唐朝那么先进那么强盛,为什么就没有侵略周边落后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开放性和扩张性,它要求把整个世界做为它活动的舞台,完成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为了榨取更多的利润,英国向全球扩张,它不可能容忍拥有广阔市场和丰富原料的中国闭关锁国孤立于世界之外的,所以进入近代,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后,落后就要挨打。而古代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不需要对外掠夺就能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所以唐朝没有侵略周边弱小国家。)

以上这节课的问题设计突破了传统,打破了常规,激发了学生兴趣,完成了三维目标,体现了理性,拓展了思维,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体现了课改的理念。那么,怎样设计问题才能体现理性,让课堂迸发出智慧呢?我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立足课标、教材原则。

教师必须对历史课标和教材准确理解、充分掌握。依据课标要求,遵循“了解—理解—见解”的规律由浅入深设计问题。仔细研读课标大家就会发现,课标实际上就是按照这个规律编写的,例如课标中的“了解”“掌握”“记注”“口头表达”等其实都属于“了解”这一层面,这些都是历史基础知识,是史实,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去获得,教师可以少讲甚至不讲;“理解”“归纳”“分析”“探索”“联系”“讨论”等属于“理解”层面,要求学生明白这些历史现象为什么会是这样,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梳理出它的规律性,这些知识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引导、点拨;而“认识”“意识”等则是“见解”层面,属于理解运用,是通过学习后对历史的感悟,是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这一环节所得出的结论必然是五花八门,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前面两个环节问题解决得好,就会迸发智慧的火花。

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资料(包括正文、图片、史料等),通过解读得出观点和结论或者利用观点和结论让学生进行论证,在过程中理性认识历史,迸发智慧。教材是用的,“了解”这一层面较容易,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去获取,在这一基础上借用课文资料设置问题,就能让学生理解教材,培养学科能力。同时也适当补充课外材料(包括影视作品、记录片片断、电视新闻、报纸、艺术作品、民间习俗、学生生活常识和习惯等),并换个角度,设置一些新颖的甚至跟课文观点相矛盾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历史去思考,得出认识,这样做既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又可关注现实,理性地思考一些社会现象,达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有梯度、有价值、难度适中。

人们在认识问题时往往由浅入深地层层推进,由表象到本质,由已知到未知,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使学生对某个历史问题做到全面把握。

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的余地,以及有研究的价值和讨论的空间,要给人以寻找答案的刺激力,通过层层剖析,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层层分析,进而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揭示历史的本质,而不是简单的是不是、对不对此类的问题,因为这类问题答案一目了然、显而易见,没有什么值得深入探究的内容,学生就不会有兴趣去思考,也就不会认真思考分析,探究其历史本质。

所提的问题太难和太容易都不能引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如果问题过于高深,脱离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学生就会因担心无法回答,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而失去思考和回答的兴趣;太易的问题学生则会因轻而易举就能回答而懒于思考。为了有效提问,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参与,感觉问题有刺激力,并感觉自己也有能力解决,从而产生解决的欲望和认知内驱力,积极参与到思考问题中。难度适中的题怎样设置呢,这就要求研究学生,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进行研究,最好是学生基本可以解决,在教师的点拨下可以得到升华,形成历史思维和价值观的问题。

(三)学生感兴趣、答案开放性。

首先,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H.A.多勃洛留波夫说:“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此外,问题还要发人深省,给人启迪,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反应和积极思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解决疑团,努力思考问题的答案。还要针对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社会阅历、知识结构分析、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其次,设计的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有的问题会有几种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思考和分析问题,角度和层面的不同,问题的答案就不同,这种问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多方寻求问题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历史问题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围绕师生对问题的设计,通过疑、思、解的过程,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记忆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比较综合能力、表达叙述能力,最终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问题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蔡梓权.新课程新成果精粹.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初中部分).

[3]梁卫.谈谈问题教学[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4]于成江.运用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

[5]吴圣潘.浅论问题教学模式的设计.教育教学论文网.

[6]黄俭,周双宝.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课及其教学策略摭谈.

作者:姜亚春

历史课堂教学结构分析论文 篇2:

评价性教学在高三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带领学生用评价性眼光来学习历史知识,接受历史观点,同时,对历史教材的编写进行研究,学会历史问题的研究基本方法与技巧,提高学习效率;在练习、考试时,也用评价性的思维来审题与解题,避免不必要的失误,提高准确性。

[关键词]评价性;历史教学;历史研究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都着重强调学生学习方式、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大举措,也是历史教育本质的回归。 然而,许多学生仍以学习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主。而这些学习和所学东西对于以后历史学习、历史研究与社会问题研究,都存在一定的局限。那么,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如何提高学生深层次学习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尝试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即评价性历史教学法,现对其进行一番阐述。

所谓的评价性历史教学,就是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用评价性眼光来学习历史知识,接受历史观点,同时,对历史教材的编写进行研究,学会历史问题的研究基本方法与技巧;在练习考试时,也用评价性的思维来审题与解题。历史教学本身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培养能力的目的不仅是要其提高历史记忆与理解的能力,在高考中得高分,而且要其在未来的历史学习与历史研究、分析社会问题与解决社会问题中得心应手。评价性历史教学则顺应了这种能力培养的需求。下面,就教学具体操作过程来阐述一下其要义。

首先,在开课之前,就要向学生介绍这种学习方法的意义与要求,操作要领。我们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必须要了解或掌握每册书(或即将上的课本)的宏观结构或主要线索,分析编者编写教材的思路与安排,从而了解此时期的大概历史面貌。这样便于学生加强其对历史宏观了解,并理解课本知识点安排的逻辑依据。比如:必修一侧重于政治、必修二侧重于经济、必修三侧重于科技文化,同时教师还要按时间顺序来重新整理教材、理清各线索之间的逻辑关系 注重教材结构分析法(章、节、目、点四级结构)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点间的演变过程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与理解,为以后的详细学习打下基础。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授、讨论知识点前,也还要将本节的知识点要点介绍一下,同时点拨一下各要点间的关系(最好形成知识结构或出示知识结构)。这种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宏观上了解知识整体,理解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又可以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学习惯(阅读与思考,整理与归纳),从而为以后的阅读材料与学科深入研究打下基础。毛泽东曾指出“感觉到的东西我们未必能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

理解是有层次的,一般说来,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包括三个层次:基本史实、内涵 、 外延 ,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够横看一大片,纵看一条线,纵横网络现。在讲解知识要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各要素的层次与角度,分析各要素与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并逐渐形成学生的分析能力与习惯。这种方法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还可以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再次,在指导学生课后复习时,也同样要强调学生有先从宏观上对复习内容进行回忆,在回忆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带有评价性的眼光,对知识进行审视,并形成带有逻辑关系(更合理)的知识结构网,对知识点与知识结构进行更高层次的认识与掌握。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对每个小知识点进行深层次的复习与再理解、再反思。

最后,在指导学生做练习或考试时,对选择题、材料题、综合题要有一种评价审视的眼光去分析题意,寻找其中的关键点与障碍。任何题目,出题老师都有一定的目的,带有一定的思路(思维方式),使用一定的技艺,设计一定的障碍。而我们解题能力的高低关键就在于能不能正确地分析出题意,还原出卷人出题思路,找出出卷人设计的障碍并消除它,落实其要求的史实与相关理论。审视性地审题——即我们首先要考虑:你想考什么知识点?你能怎么考?你设置了解什么障碍,即误导我们的东西是什么?如果这样审题,我们的失误可能就会少得多了。就如脑筋急转弯一样,我们有准备了,一般不会被常见的问题难住,思维也会多一个层次。比如:材料题,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也是出卷老师最容易做的是,多组材料放在一起的标准、依据是什么?通过它们想说明什么?材料中能提取出什么信息?与之相关的课本史实与理论还有哪些?问题中设置了什么限定的语言?认识或说的是什么方面的理论?……等等,只要我们注意了,一般情况下我们都能很好地解决好答案;

所以,所谓的评价性历史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中用评价性的眼光来分析与接受历史知识、理论,并对其进行再加工,形成适合自己的知识结构、理论结构,从而加深学习层次与理解层次,提高学习效率;练习与考试时也运用评价性的眼光来审题剖题,进行深入思考与构思,从而避免失误,提高准确率。它是一种辅助教学方法,而不是一种独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如果运用的好,其效果必然是事半而功倍。

作者:刘 善

历史课堂教学结构分析论文 篇3: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的教材分析

一、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数学教学设计是以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生学习方法和数学教学理论为基础的。其主要内容是:⑴分析数学教学内容;⑵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⑶安排教学过程;⑷制定教学方案。

二、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过程

三、初中数学教学教材分析

(一)研读教材

1.研读数学课程标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目的要求,掌握教材的深度与广度。

2.通读中学数学全套教材,整体、全面地把握数学教材,明确所教教材的结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

3.精读全册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从更深更高的层次理解数学教材。了解数学知识的背景、发生和发展过程,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以及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应用,明确其间所用的数学思维方法。

4.分析数学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了解学生容易混淆、可能产生错误的地方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5.了解例题和习题的编排、功能和难易程度。

6.了解新知识和原有认知结构之间的关系、起点能力转化为终点能力所需要的先决技能及其关系。

(二)确定教学的重点

一般地,在学习中那些贯穿全局、带动全面、应用广泛、对学生认知结构起核心作用、在进一步学习中起基础作用和纽带作用的内容,应确定为教学的重点。通常教材中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数学思想方法、基本技能的训练等,都是教学的重点。

例如,平面几何中“三角形”是基本的直线形,其他平面直线形大多数可以转化为三角形来研究,三角形在以后章节和生产实践中应用广泛,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三角形”是整个几何教学内容的重点。

(三)确定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中的难点是指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点,往往是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水平与新老知识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也可能是学新知识时所用到的旧知识不牢固造成的。一般地,知识过于抽象,知识的内在结构过于复杂,概念的本质属性比较隐蔽,知识由旧到新要求用新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以及各种逆运算都是产生难点的因素。

(四)找出关键点

关键点是指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个问题能起决定作用的知识内容,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其余内容就容易掌握,或者整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例如,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公式与幂的乘方公式,必须抓住幂的意义这个关键点。

(五)数学教材背景分析

数学教材的背景分析,主要是分析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其他有关知识的联系及其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1.分析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例如,对数的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过程进行分析,能理解为什么要引进自然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和复数。

历史上,数系发展的过程是:在原始社会里,原始人从为数不多的东西中增加几个或从中取出几个时,能够辨认其“多”与“少”的概念;随着社会的逐步进化,简单计算成为必不可少,一个部落必须知道它有多少人,用数小石块或在石块上刻道道,从而产生了自然数的概念;在测量的过程中,遇到量的等分,而产生了(正)分数;由于不可公度线段的存在,引进了(正)无理数;为了表示相反方向的量,又引进了负数;由于用根式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出现了负数开平方的问题,超过了实数的范围,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引进了虚数,把实数集扩展到复数集。

经过这样的分析,教师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数的概念的产生发展过程,知道数的概念是怎样由于生产、生活实践和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在此基础上,才能向学生讲清有理数、实数和复数的来龙去脉,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引进这些数,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通过对数学知识产生、发展过程和背景的分析,可以使教师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更广泛、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更准确地掌握数学知识,在教学中能起到居高临下作用。

2.分析所教数学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

数学知识充满着联系:数学内部的联系由数学本身自然形成,它最完美的体现就是数学体系;外部的联系,需要教师下功夫去研究,因此不要只注意数学内部的联系而牺牲了外部的联系。

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时,其内部联系是方程本身之间的联系:

利用内部联系,可将方程的有关知识很容易地迁移到二元一次方程中去,这有利于知识的学习。

3.分析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数学的起源和发展都离不开生产、生活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要了解和熟悉数学知识在现实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数学知识应用的教学。如二元一次方程组在生活、生产中应用相当广泛,在教材中就能找到。

(六)教材功能分析

数学教材的功能分析是指对数学教材在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素质方面的功能进行分析。分析所教教材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学习价值,包括智力价值、思想价值和应用价值。

数学智力价值是指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思想方法的训练、数学能力的提高等。数学的思想教育价值是指个性品质的培养、人格精神的塑造、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等。数学应用价值是指数学知识在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例如,平面几何中“圆”这一部分内容的功能,可以分析如下:

智力价值:(1)圆是进一步学习三角、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物理和其他学科的基础;(2)圆的学习是平面几何的综合提高阶段,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价值:圆这一部分内容包含辩证唯物主义因素,通过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理解自然界的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

应用价值:圆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土木建筑、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圆的学习可以为今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七)结构分析

所谓结构,是指事物内部组成要素组合在一起的方式。数学教材有自己的结构体系。整个中学数学教材有一个结构体系,每一个单元教材有一定的结构,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也有自己的结构。在对某一段教材进行分析时,先要对这一段教学涉及的内容作结构分析,从整体上了解它的结构体系。

对数学教材进行结构分析是找出数学教材的整体性和层次性的特征、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分两种结构进行分析:一种是整体结构分析,即一套教材或一册教材、一单元教材的结构分析;另一种是单课结构分析,指的是某一课时内容的结构分析。

1.整体结构分析

数学教材的结构是人为地经过逻辑加工形成数学知识的序列及相互联系的结构。它包含数学知识结构和数学思想方法结构。例:

2.单课结构分析

一堂课的结构分析主要分析它有哪些知识要点,它们是如何安排的,前后次序如何,其中哪些是重点、难点和关键。按照逻辑顺序编写的数学教材,一堂课具体内容的结构一般为:感性材料的引入→概念→定理、公式或法则→应用。

例如轴对称的知识结构分析:一双鞋的图形→轴对称的概念→轴对称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定理的应用。

(作者单位: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教师进修学校)

作者:宋学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桥梁现场施工质量控制论文下一篇:技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