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闳的名言范文

2022-05-24

第一篇:容闳的名言范文

近代留学运动的先驱——容闳(小编推荐)

《容闳评传》,陈汉才,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 《容闳与中国近代化》,吴文莱主编,珠海出版社,1999年10月 《容闳自传——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容闳著,石霓译注,百家出版社,2003年8月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先驱——容闳

大约一百四十年前,晚清政府分四批派出了总计120名幼童赴美留学。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他们是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他们是中国电报业、矿业、铁路业的先驱,他们中出现了京张铁路的设计者,清华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总理。他们的故事都离不开一个人——容闳,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毕业生,中国留学之父。

1828年11月17日,容闳出生于广东珠海的一个贫农家庭。在他七岁时,父亲把他送进了英国传教士办的一家西塾。为什么父亲不让容闳跟他哥哥一般在正统的儒家私塾读书,然后走向科举之路呢?容闳后来回忆道“当时中外交往正开始发展,我的父母预感到,这种往来不久必将形成潮流,认为抓住时机送儿子去学习英文是非常值得的,说不准儿子将来会成为一名高级翻译,拥有优越的职位,而跻身于商界或外交界。”1也许正是因为父亲的“精明”,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的容闳在日后有了父母难以料想的成就。1839年,因创办学校的郭士立夫人因故回国,容闳就读的小学停办了。容闳失学回家。1840年秋天,当鸦片战争仍在继续之时,容闳父亲的去世,让这个家庭更加一贫如洗。容闳跟哥哥姐姐一起帮助母亲维持生计。这期间,他卖过糖果,捡过落穗,当过折纸工。这一段艰辛生活,让容闳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百姓的困苦,这与他日后救国图强的努力是不无关系的。

1841年,容闳被招进布朗教士创办的马礼逊学校,从此他又开始了自己在英文学校的学习。1846年,布朗在回国之前宣布可以带几位学生到美国完成学业,愿意的同学起立示意。或许是六年的学习让年轻的容闳对西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一片沉默之中,他第一个站了起来。随后站起来的还有黄胜和黄宽。在说服了母亲之后,容闳三人跟随布朗来到了美国。赴美留学不仅是容闳一生的重大转折,对日后中国教育也有着一定影响,这是中国学生开始走向世界的契机。

容闳到达美国后,先入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学校学习算术、文法、心理、哲学等。1850年,容闳与黄宽从孟松学校毕业(黄胜因病在一年前回国)。黄宽接受资助进入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而容闳选择继续留在美国,并最终进入赫赫有名的耶鲁大学。他主要通过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的方式维持生活,并于1854年毕业。容闳虽身在美国,接受的是彻彻底底的西化教育,但他始终保留着一颗饱含拳拳爱国热情的赤子之心。在大学期间,容闳就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想要改造中国,就必须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型人才。而出国留学是培养这种人才的最好方法。于是怀着留学教育计划的梦想,容闳在毕业同年踏上了归国之路。

此后历经18年的风云变幻和漫长等待,于1871年,容闳的教育计划在于日昌、曾国藩等人的帮助下,被清政府采纳,四批总计120名幼童踏上了赴美留学 1 容闳:《容闳自传——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百家出版社,2003年,第2页 的道路。1881年,由于吴子登、陈兰彬等保守者对留学生移风易俗的夸大指责以及美国政府排华,留学计划终止,留美幼童全数召回。

虽然努力半生的留美教育计划最终还是没有成功,但容闳仍致力于救国实践。从参加戊戌变法到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容闳一生都积极投身于中国近代化。

其实,留学教育计划在大学期间已深深植根于容闳的心中了。容闳常常因为想到中国的悲惨现状而痛苦不已,在他消沉失望时,他甚至希望自己从来没有接受过教育,因为一个人接受的教育越多,懂得的知识越多,就愈加痛苦。但是当他清醒过来时,又觉得这种人生观是卑下的。正是这样一颗热切的爱国之心,让容闳在大学时就开始思考该怎样“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他在晚年回忆道“我能够称自己是一个已受教育的人,而且就以此身份,我应该问自己:‘我将用自己的所学去做些什么呢?’在大学的最后一年结束之前,我已把自己将要付诸行动的事在心中规划出一幅略图。我决心做的事就是:中国的年青一代应当享受和我同样的教育利益;这样通过西方教育,中国将得以复兴,变成文明富强的国家。我的志向就是去实现这一目标。”2

从1854年回国到1871年教育计划被采纳的18年间,容闳无时无刻不在找寻实行自己的教育计划的机会。1855年至1860年,容闳先后在广州、香港、上海、天京等地向清朝官吏、社会名流,乃至太平天国的领导人,谋求派遣留学,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容闳终究是没有放弃的。186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容闳结识了曾国藩,这给他的教育计划的实施带来了一丝希望。曾国藩要筹建江南制造总局,容闳表示中国需要的是“制器之器”,这个建议得到了曾的认同,曾派遣容闳赴美选购机器。容闳完满完成任务后,不失时机地提出设一所机械学校,培养掌握现代科技的人才。曾国藩认为中国有了“制器之器”后,也应该有“制器之人”,采纳了容闳的建议。这是容闳在自己的教育计划上踏出的重要的一步。他回忆道“我劝导总督应当在江南制造总局内设立相应的机械训练学校以作为其发展的需要,没想到我的这一教育方面的建议竟然得以迅速实施,因此这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我感到异常激动,因为潜藏在我心中已15年的教育计划,一直等待着被提出的机会。而取得附设兵工学校这一小规模教育的胜利,使我感到了有提出我的教育计划的希望。”3此后在1868年,容闳通过时任江苏巡抚的好友丁日昌向朝廷上书提出四条建议,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派遣留学生。但因为转奏的官员丁忧回籍,这次上书失败了。

所谓“皇天不负有心人”,容闳18年的漫长等待终于在1871年修成正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次机会是由于天津教案的发生而产生的。为了解决这桩惨案,曾国藩、丁日昌等前往调停,而容闳作为翻译参与了谈判。在这次任务中,曾国藩等深深感受到了洋务人才的缺乏给外交事务带来的困难。容闳又一次抓住机会向曾提出了教育计划。很幸运的是,这一次,容闳的努力没有白费,教育计划得到了通过。清政府开始向美国派遣留学生。

1881年,由于吴子登、陈兰彬等保守者对留学生移风易俗的夸大指责以及美国政府排华,清政府终止了留学计划,召回了所有留学生。容闳奔走呼告,甚至请求耶鲁大学校长写信给总理衙门,请求不要撤回留学生,但最终还是没有成功。至此,容闳的教育计划中途夭折。

23容闳:《容闳自传——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百家出版社,2003年,第45页 容闳:《容闳自传——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百家出版社,2003年,第157页 虽然教育计划没有按照原计划进行完成,但留美学生在日后为国家社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是中国电报业、矿业、铁路业的开创者,他们中有中国第一批外交官,他们中出现了“中国工程之父”詹天佑,中国第一代矿冶学家吴仰曾,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他们为中国近代化建设做出了具有开拓性的历史贡献。而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们在留学期间接受的新知识新思想是息息相关的。

容闳从小就接受了比较系统完备的西式教育,不同的文化背景塑造不同的世界观。在这一点上,容闳是不同于其他中国早期的近代化先驱们的。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封建统治服务。鸦片战争后,一些开明的封建官僚及地主士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提倡向西方学习。但他们仍是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容闳不再关注“体”“用”之别,突破了传统的华夏夷狄观,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西文化之别。他一生的努力始终是以“西学东渐”为宗旨,希望学习西方文化,从而达到国家的富强。从“中体西用”到“西学东渐”,容闳代表了中国一批寻求富强之路的探索者。

幼童留美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伟大实践,是中国教育近代化道路上重大事件。虽中途夭折,但容闳为中国教育近代化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容忽然的。留美学生回国之后投身于中国近代化建设,成为中国第一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幼童留美开中国留学运动之先河,以它为开端,留学教育继往开来,激发了留学浪潮,从而加深了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留学事业推动了教育事业,而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国人的苏醒。溯其本源,容闳是功不可没的。

容闳对国家近代化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还体现在他“教育救国”主张的提出。“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容闳认为要振兴中华,首先必须从教育入手。学习西方文化,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的现金人才,中国才能一步步走向富强之路。他一生都是在实践他的主张。他的思想对甲午战争之后“教育救国”的社会思潮是有着深远影响的。无论是容闳的“教育救国”主张还是日后的“教育救国”思潮,都是对当时的时代有着积极的作用的,都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而做的有益尝试。而容闳做为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以及留学运动的开创者,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先驱,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第二篇:容闳

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

一、容闳留学史

容闳,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1828年11月17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县南屏村。少入澳门马礼逊学堂。容闳入校学习时,全校已有了五个中国孩子,容闳是第六个学生,也是年纪最少的一个。孩子们在学校上午学习算术、地理和英文,下午学国文。容闳在那里读了六年书。

1846年8月的一天,一个决定改变了容闳的一生。那一天,勃朗先生来到班上,告诉全班同学,因为健康缘故,他决定要回美国去了。他说,他想带几个同学跟他一起走,以便他们能在美国完成学业。如果有谁愿意跟他一起走的话,勃朗先生说,请站起来。这时,全班死一般寂静。

容闳第一个站了起来。接着站起来的是一个叫黄胜的孩子;然后,又有一个叫黄宽的孩子也站了起来。晚上,当容闳把自己的决定告诉母亲时,母亲哭了。那时到海外去,很可能意味着生离死别。但母亲最终还是同意了,让自己孩子由海角远赴天涯。

1847年1月4日,容闳和黄胜、黄宽在广州的黄浦港登上一艘名叫“亨特利思”号专向美国运载茶叶的帆船,远渡重洋,去美国求学。帆船在大洋的惊涛骇浪中颠簸了整整98天,终于在1847年4月12日驶进了纽约港。那时候,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自己正在开创历史。到了美国不久,黄胜因病于1848年秋回国。两年后,黄宽亦转往苏格兰去学医,只有容闳一人留了下来。他先读中学, 1850年进入耶鲁大学攻读英国文学。他虽然得到了一些奖学金,但远不够用。读书之余,他常去打工,帮人洗衣服,拉煤球;有时还到图书馆干活;美国学生自己合伙起火做饭,他就自告奋勇去当服务员。有时劳累一天,回家不吃饭就抱头大睡。更让容闳头痛的是,他的数学老不及格,常常做题到半夜。可贵的是容闳有惊人的毅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始终刻苦学习。

为了让身体能顶住超强的负担,他挤时间去锻炼身体,尤其喜欢去踢足球。他一身中国乡村打扮,将长长的辫子盘到脑顶,在足球场上东挡西杀,引起同学们的阵阵喝彩。不少美国朋友赞誉他是“传奇式的足球英雄”。经过7年的艰苦奋斗,容闳不仅中学毕业,而且顺利地拿到了大学文凭,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成为中国受过美国高等教育的第一人。当容闳戴上学士帽的那一刻,他特别思念祖国和亲人。面对美国的强盛和清朝的落后,他突然产生一个闪光的念头:如果中国的青年也像我容闳这样来美国接受教育,学到技术和本领,再回国去建设祖国,“汲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要不了多少年,中国就可以“一变为少年新中国”。 1854年11月,容闳谢绝了许多美国友人的挽留,踏上了回国的路。

二、离开美国 筹划留学

经过3个月的海上颠簸,1855年3月,容闳在香港登陆。如何去选派留学生出国呢?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甚至连国语都忘得差不多了!实在无奈,先往广州学习中文,后往香港谋生,盼有朝一日能遇到清廷的显宦,说服他们往美国派留学生。辛苦奔波了一年多,一无所获。于是又来到了上海,先在海关做事,后当翻译、译书,转而经商,开茶叶公司。经过七八年的闯荡,容闳已经颇有名气,深得那些洋务官僚的赏识。1863年曾国藩致函容闳,要和他见一面。于是,容闳被收留在曾国藩的门下,帮曾办洋务事业。1870年,曾国藩往天津处理天津教案,容闳当翻译,有了和曾单独接触的机会,于是大胆向曾提出了他的“留学教育计划”。曾国藩非常赞同,立即与李鸿章联合上奏,得到了清廷的批准。前后经过18年的努力,容闳的理想总算变成了现实。

曾国藩和李鸿章计划先向美国派120名留学生,主要学习科技、工程等办洋务急需的学科。考虑到语言问题,决定选10到16岁的幼童出国;从1872年起每年派30名,至1875年派完;留学年限为15年;经费一律由清廷支付。如果在今天,这样优越的条件,难得的机会,不知有多少人会千方百计去争取出国。但在那时,绝大多数人对出国留学视为危途,尤其是美国,离中国遥远,不少人认为那是个非常野蛮而不开化的地方,甚至会把中国人的皮剥下,“安在狗身上”,特别是将十来岁的儿童送出国,一别就是15年,还要签字画押,“生死各安天命”,让一般家长难以接受。所以,容闳使出全身解数,就是招不到这30名幼童。于是他不得不返回老家香山县动员说服乡亲们报名,同时在附近县市活动,结果还是没有招满,最后在香港又招了几名,才凑足30名,于1872年8月11日由上海赴美。以后的三批90名学生,虽然招收时遇到的困难稍小一点儿,但同样艰难。不过,由于容闳的执著,120名幼童如期派到了美国,终于打开了中国官派留学生的大门。这120名幼童多数来自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这和当时中国的开放格局完全吻合。

三、幼童赴美

幼童们怀着寂寞、凄凉、悲哀但又兴奋、好奇、激动的复杂心情来到了万里以外的新大陆。当他们从美国西部乘火车去东部的时候,幼童们欢呼雀跃,高兴不已;再看到印第安人插着羽毛的奇装异服,成群的野牛在山谷中奔跑,他们更无法抑制心中的快活。到达东部城市哈特福特后,一系列困难就接踵而来,幼童们兴奋的心情顷刻挥之而去。扑面而来的是语言问题,没有经过英语训练,无法和美国人交流,而且将他们三五人一组分到了美国友人家里,生活上更摸不着门道。他们的女主人出于爱怜,常常见面就抱起来亲他们的脸颊,这些幼童个个满脸通红,不知所措。

礼拜天房主人带他们去教堂,他们想拒绝又不好张口,只好偷偷地溜走,因为清廷明确规定他们不许信仰基督教。这自然破坏了他们和房主人的友好感情。至于西餐,他们更吃不惯,饿肚子在所难免。带队的清廷官僚自带了一些腌黄瓜,没几天就被幼童给偷吃光了。刚到美国的幼童一身中国打扮,瓜皮帽,蓝缎褂,崭新的黑布鞋,油亮的黑大辫,特别引起美国人的好奇感。幼童一上街,就会有一群美国小孩子跟在后面围观,有的还高喊:“中国女孩子”!让这些中国幼童非常难堪,有的急得直哭。学习上的问题也很多。他们要补习英文,还要集中起来学汉语,每周写一篇作文,如果写不出来,汉语先生会打屁股。现存的幼童们写的一些作文,可以发现他们那时的中文水平很低。每次学汉语,首先必须脸朝中国方向向清朝皇帝朝拜,然后再给孔老夫子的画像叩头,给师长请安。稍不听话,就会挨罚。幼童们到美国,带给他们的就是这样枯燥而缺少自由的留学生活。

经过两三年的英语补习,多数幼童可进学校学习了,清朝官吏对他们的管制也相对减少了。在美国的小学、中学,幼童们接受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加上小孩子特有的适应能力,他们很快融入了美国社会,很多美国学生也喜欢和他们交朋友。幼童们初来美国时那种生活上的困惑已经不复存在了。而且,中国人聪明好学、刻苦奋斗的天性,使这批幼童个个学习用功,成绩优良。有的因为用功过度,常常病倒,有三位积劳成疾,客死美国。比起在国内求学来,这些幼童的负担要重得多。除了繁重的功课外,他们还要接受中文教育。到1880年,多数幼童已经中学毕业,个别的如詹天佑等考入了大学,还有一些进入中专或其他职业学校学习,成材在望。但新的政治危机一天天在增加。

四、幼童被遣送回国

清政府派留美幼童的如意算盘是,在政治和思想上保持封建文化传统的前提下,把美国的先进技术学到手,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幼童们在美国接受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教育,过的是美国式的生活,特别对于十来岁的孩子来讲,非常容易“美国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幼童不愿穿中式服装,经常是一身美式打扮。尤其是那根拖在脑后的长辫子,既麻烦,又常遭人白眼,不少幼童索性把辫子剪掉,见清廷长官时再弄一根假辫子装上。众所周知,在清朝,辫子不是简单的装束问题,而是是否忠于清廷的政治问题。当清廷官吏发现有的幼童剪掉了辫子,就一面严厉管教,一面上奏清廷。清政府自然对这批留美幼童失去了政治上的信任。还有一些幼童受美国宗教文化的影响,渐渐地信奉了基督教,诵圣经,做礼拜,十分虔诚。几个极端分子还暗地里组成了“中华归主团”,提出“中华帝国基督化”。这更是清政府不能容忍的。为惧怕这批幼童到美国后信了洋教,清廷曾三令五申不许幼童进教堂,结果还是在这方面出了问题。

幼童们从小学到中学,用的都是西方的教材,不但学到了许多新的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也接触了较多的资产阶级启蒙时期的人文社会科学文化,数年之后,他们渐渐地对学习《四书》、《五经》等失去了兴趣,对孔夫子也不那么崇拜,对烦琐的封建礼节也不大遵守了。反而对个人权力、自由、民主之类的东西十分迷恋。个别的幼童还和美国的女孩子暗暗约会,自由恋爱。现存的几位留美幼童所写的情书,充满着缠绵悱恻而情真意切的炽热情感。充满青春活力的幼童们还特别好动,他们参加各类体育活动,经常出没于篮球和足球场上,詹天佑等人还组织了棒球队,在不少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这也是中国最早的棒球队了。以中国留学生为主组织的耶鲁大学划船队,曾多次在比赛中击败了哈佛大学队。在受过美国文化熏陶的容闳眼里,幼童们的这些变化都是很自然的,但是,和他一起负责管理留美幼童的清廷守旧官僚却视幼童的这种新变化为大逆不道,处处给幼童们出难题。

1876年,吴子登出任留美幼童监督,容闳的日子就更难过了。吴支持洋务事业,还有一定的英语水平,但思想开放度不高,行为古怪,官僚习气严重,对派留学生常持异议。他一上任,就将幼童们召来,严加训斥,引起多数留美生的不满。他尤其对一些幼童信奉基督教不满,下令开除了两名信教者,并勒令二人回国。这两名幼童知道回国后没有好果子吃,就在美国友人的帮助下,转往异地上学。后来却成了很有成就的名人。吴子登还增加幼童们的中文课程,突出进行封建道德礼仪教育,对剪掉辫子者严惩不怠,甚至杖责。一时间搞得留美幼童人心惶惶,怨声载道,最后在幼童们的心里反而激起了一种逆反心理,对吴子登的话就是不听,只服从容闳一个人的。这更使吴子登怒不可遏,视容闳为仇敌。容吴二人常常吵翻,很少平心静气地去讨论问题。令人不安的是,吴子登频频向清廷写奏折,经常给李鸿章写信,讲留美幼童如何“美国化”,如何不听管教;讲容闳如何放纵幼童,如何目空一切,如何失职。而容闳毕竟不大懂中国政治,从来没想到向清政府写奏折,或给李鸿章写信讲明情况。这样时间一长,清廷即对吴子登的话信以为真。所以当1881年吴子登请求清廷将幼童们全部撤回的时候,迅速得以批准。于是,吴下令,所有幼童从1881年8月21日起,分三批,启程回国。

幼童被撤回的消息,无论对容闳,还是这些幼童,乃至教育幼童的美国老师和朋友,都似晴天霹雳。因为,再过四五年,有一些幼童就要大学毕业,其他的一部分也会陆续升入大学,真是眼见成熟的果子被硬给剥掉了!耶鲁大学的朴德校长联合一批美国友人致信清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有理有据地指明了撤回留学生的错误,并要求改正。但清政府从政治着眼,还是将幼童撤回来了。除了病故和设法留美不归者外,94名幼童平安抵达上海,像犯人一样被关在了一所学堂里,连中秋节都不许外出。幼童们讲:“只有睡觉,似乎让死亡结束一切痛苦和折磨”。经过数天的“关押”,终于等来了长官的训话,并随意将他们分配了工作。例如学工程的詹天佑却派往广州教英语。然而,这批人毕竟学到了一些先进技术,高人一筹,经过他们个人的努力,到20世纪初年,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这批留美生中从事工矿、铁路、电报者30人,其中工矿负责人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从事教育事业者5人,其中清华大学校长1人、北洋大学校长1人;从事外交行政者24人,其中领事、代办以上者12人,外交部部长1人、副部长1人,驻外大使1人,国务院总理1人;从事商业者7人;进入海军者20人,其中14人为海军将领。总之,除早亡、留美不归和埋没故里者外,大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我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们的成就见证了容闳的历史眼光,也成为了他对祖国母亲最好的报答。

第三篇:容闳:中华第一“海归”壮志难酬

2011年08月19日 10:33:34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1版 【字号 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记得刚回国时,容闳曾自豪地向母亲说,自己得了学士学位,相当于中国的秀才,“毕业于耶鲁大学即使对于美国人也是一件极为光荣的事,何况是中国人”。容闳心想,凭着所受的大学教育,“是非常可能成为人中的领袖的”。一直以来,容闳都有自己的理想。在大学的最后一年里,中国可悲的情况,常令他心情沉重,容闳曾立下志愿,“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容闳在耶鲁大学毕业时的留影,他是中国近代的第一个留学生。

天国之行

作为清末最早的留学生,容闳曾立下志愿,“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但从来没有施展的机会,他甚至曾经把希望投向过太平天国。

事情要追溯到两名外国传教士准备去南京访问太平军的行程,他们邀请容闳一同前往。那时,容闳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已经6年,却并不得志。当时的中国,几乎没人了解留美学生是怎么回事,回国后单是为了谋生,他就开始经历着不少的波折。

1860年秋,容闳同意了两位传教士的邀请,随他们前往南京。他之所以把希望投向太平天国,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早已令他感到失望。他刚刚回到国内时,就曾遇到叶名琛在广州血腥镇压群众,“斩首七万五千人,„„其中大多是无辜的。„„血流遍地,街道两旁,无首的尸身堆积如山”。这悲惨的一幕,使他感到,“太平天国叛军确实有充足的理由推翻清王朝,我完全同情他们,并且确实想去参加太平军的行列。”(容闳《西学东渐记》)

同时,因为太平天国宣扬上帝的缘故,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认为通过太平军的媒介,中国可能成为一个基督教国家,清王朝将被消灭,继之而起的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到时中国将被引进基督教国家的范围之内。尤其是,1859年天王任命洪仁玕为干王,是天国重整后的二号人物。洪仁玕主持朝政之初,便为天国设计了一套新的施政纲领——《资政新篇》。干王提出发展工商农矿等各种生产事业;建设近代交通;开矿山、兴水利、办银行、办保险、设邮局、立报馆;奖励私人发明,保护个人专利,准许民间投资等。所有这些,都令人想到了一个西方式的近代国家。这些主张,与深受美国制度影响,并欲以改造中国的容闳是何其合拍。

于是,1860年11月6日,容闳他们从上海出发,一路顺风而下。容闳说:“我此行的目的,是要去观察一下太平军是什么性质,看看他们能否建立一个新政府。”

告别南京

几经辗转,他们最终于11月18日来到南京。到达的第二天,容闳就被邀请去见干王。之前在香港做伦敦布道会的教士时,洪仁玕就已结识了容闳。

果然,又见到容闳时,洪仁玕非常高兴。经过一番寒暄后,他问容闳对太平军的想法,干王十分急切地想知道,朋友容闳对于他们的事业是否赞同,能否和他们共举大业。容闳虽然并没有参加的意思,此行只是想看望他,并了解一下南京的情况,但还是一下子对洪仁玕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而其中的核心则是他一直藏在心里的教育理想——通过西方的教育来改造中国。容闳对干王说,假如太平天国政府有意采纳实行这些措施,并为此拨出适当款项,他深愿贡献力量,以促成其事。这是一次愉快的重逢,两天以后,二人再次会晤,他们谈论的话题依然是容闳上次所提出的建议。容闳说:“干王的见闻较之其他诸王和将领都广阔些,甚至超过了洪秀全。”然而也正因为此,洪仁玕在天国里是孤立的,没人理解他的想法。任何一项措施,在其他人同意之前,都不能决定。

几天后,干王派人送给容闳一个小包,里面是一方的木质图章,上面刻着容闳的名字,并有“义”字头衔的委任状,“义”是太平军王以下的第四等爵。但此时容闳的心里已对太平军失望了。

经过这段时间以来,在太平军控制区域的实地观察,容闳对于天国的好感渐渐破灭。尽管太平军此时军势壮大,但容闳感觉得出,“这些新入伍者都是乌合之众。”容闳说,太平军攻取历来以财富和美女著称的扬州、苏州和杭州等城市后,就更促使了他们的颓废与堕落,“这些物质文明的中心,给他们带来了数不尽的财富和享乐,促使他们更快走向覆灭”(容闳《西学东渐记》)。与同行人商量之后,容闳决定立即退还这枚图章,并放弃干王所许诺给他的爵位——他对天国已没有留恋。

参与洋务

南京之行可以说一无所获,当他确信太平军既不能改革中国,也不能使中国复兴时,容闳暂时放下了自己教育的理想,开始了以发财致富为首要目标的一段生活。

3年之后,容闳的茶叶生意已是日渐兴隆,但他也发现,中国并非“工商立国”,想靠经营商业而改造中国也完全是个幻想。这时候,容闳出乎意料地接到一封来自安庆的信,写信人是1857年他在上海结识的张斯桂。张在信中说,此信是受曾国藩之托而写的,曾国藩听到有人谈起容闳,因而请他到安庆相会。

容闳感到事情可疑。猜想是否会是自己之前南京之行让清军以为自己是奸细,因而诱他前去治罪。出于谨慎,容闳婉言谢绝了曾国藩的邀请。此后,张又几番来信,催促容闳去安庆。同时,容闳在上海时结识的李善兰也来信说曾国藩急欲一见。李善兰还提到,他在上海相熟的,研究机械的华蘅芳、徐寿此时也都到了曾国藩的幕下。经过与张斯桂、李善兰的几次书信来往,容闳渐渐明白了曾国藩的意图,他决定结束商业事务前往安庆,到曾国藩手下的政务部门工作。这是容闳迈入政治舞台的第一步,有曾国藩这样一位有权势的人物做靠山,他预感到自己的教育计划又有了希望。

当时的局势令曾国藩意识到近代船炮的威力,并萌生了“师夷智以造船制炮”的主张。在那时,这种向西方学习的观念已属不易,但在容闳看来,这仍然不够。他说,中国最缺的不是生产具体武器的工厂,而是应首先建立“制造机器之机器”的工厂,以立一切制造厂的基础。曾国藩对于容闳的远见大加赞赏,并立即命他负责筹办此厂,购买机器。一星期后,曾国藩授予容闳五品军功头衔,正式任命他为出洋大臣。12月初,容闳与专门的机械师反复讨论后,便从上海出发,前往美国购买机器。全部订单在1865年春天交货完毕。这些机器由纽约运到上海,江南制造局便由此而来。1867年,曾国藩视察江南制造局,容闳借此机会,又成功说服他在制造局内附设一学校,以培养中国青年学习机器工程的理论和操作。紧接着在容闳建议下,曾国藩又在兵工厂内设一所兵工学校。在曾国藩带动之下,中国的洋务运动蓬勃开展起来。

虽然洋务运动迈出了自发地以西方文明改造中国的第一步,但它还只是停留在器物层面,这与容闳意欲以西学影响中国人的内心进而改造中国的理想,依然相距甚远。容闳的教育计划在心中已经蕴藏了15年之久,尽管近来的事实已令他深受鼓舞,但他依然在等待着下一个机会。

幼童出洋

对于容闳的工作,曾国藩大加赞扬,不久即保奏容闳为五品实官,封为江苏省候补同知,在江苏省衙署任通事译员。期间,容闳结识了丁日昌,丁也是一位洋务派官员,“对于一切革新措施,都跃跃欲试”,容闳曾多次与他谈及自己的教育计划。丁日昌说,他与总理衙门大臣文祥时常有书信来往,假如容闳可以将计划写成条陈,丁日昌可帮忙寄到北京,请文祥奏请采用。

容闳喜出望外,立即离开苏州回到上海,并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提出了建议。丁日昌认可这份建议书后,即附在给文祥的信中寄往北京。然而,此时文祥因母亲去世正在丁忧,不得参与政事。不久,更坏的消息传来,在居丧的第3个月,文祥也去世了。容闳的教育理想又一次陷入挫折。

从1868年到1870年,容闳心情不安地等待了至少3年,机会终于又一次出现了。1870年夏天,“天津教案”发生,朝廷命曾国藩、丁日昌等处理善后事宜。丁日昌拍来电报,命容闳到天津担任翻译。容闳认为这是与曾密切接触的良机,于是急忙赴津。

乘钦差大臣都在天津的机会,容闳又向丁日昌提出自己的教育计划,并敦促他向曾国藩进言。丁对此事极为热心,多次与曾国藩晤谈,终于获得曾的首肯。两天以后,曾国藩联合其他大臣联名上奏,1870年冬得到清廷批准。1871年8月、1872年2月,曾国藩、李鸿章又联名上奏,进一步明确了幼童留学的规章和具体方法,由陈兰彬任出洋局委员、容闳为副委员,并催促朝廷将计划尽快实行。

按照规划,朝廷决定挑选120名12岁左右的学生,分4年派赴美国,每年30名。经过百般努力,首批30名官派赴美留学生终于招生完毕,并于1872年8月中旬从上海起航送往美国。容闳深埋在内心里近20年的教育理想,终于走出了付诸实践的第一步。

然而,这一计划自开始实践的第一天起,便是举步维艰。首先招生之初,纵使官费留学,竟然也无人愿去。当时的人们仍然认为只有读“四书五经”,由科举入仕才是“正途”,国内新式学校只能招收没有身份地位的穷人家子弟,出洋留学更被认为是有辱门楣之举。

出国之后,那些年幼的孩子很快融入了美国社会,行为举止也自然开始变化。他们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体育运动;因为经常运动,开始讨厌中国的长袍马褂;有的幼童则剪掉了辫子;美国社会的交往礼仪耳濡目染着学生们的内心,令他们对陈腐的仪式日益反感;而这些令清朝官员们都大为震怒。

对于学生们的变化,容闳以为正常,但其他的官员却认为大逆不道,双方矛盾日深。他们开始向朝廷汇报容闳的“劣迹”,攻击容闳对学生失职纵容。他们认为,这些学生不遵孔孟之道,不愿行尊师跪礼,“若令其久居美国,必致失其爱国之心,他日纵能学成回国,非特无益于国家,亦且有害于社会。”于是,他们奏请“速解散留学事务所,撤回留学生”。

此时,在国内,曾国藩已于早几年去世,恭亲王奕訢态度也发生改变,顽固派便借机反对留学,一时间,朝野对留学事业的攻击、指责甚嚣尘上,沸沸扬扬。在美国,容闳虽四处奔走、积极呼吁,但也终究无法改变国内朝廷的态度了。

1881年6月,总理衙门大臣奕訢上《奏请撤回留美肄业学生折》,两个月后,留美学生开始分三批撤回,将近十年的留学计划被迫终结。这也意味着,容闳“藉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的理想,草草收尾。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幼童留美在当日壁垒森严的“夷夏之大防”中虽打开了一个缺口,“西学东渐”的道路却还任重而道远。

1881年底,由于留美学生的被撤回,容闳的副公使职务任期已满,他回到北京述职。在北京期间,他写了一份关于鸦片问题的材料给政府,但也一直都没人去执行。1882年,深受留学问题打击的容闳由上海回到美国,此后有13年,他再没回过中国。

来源:《看历史》

第四篇:爱国奉献(下)_第十四章 容闳海外赤心报国

容闳,字达萌,号纯甫,广东香山县人,1828年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七岁时,他在澳门一所英国传教士办的小学学英文,后又在美国人塞缪尔·布朗办的马礼逊学堂读书。1847年,容闳因家境困难,为了求生,志愿随布朗夫妇到美国,进入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学校学习。两年后,考取了著名的耶鲁大学,成为该校第一个中国学生。

容闳在耶鲁大学读书时,刻苦钻研,经常攻读到深夜。经过努力,他的成绩优异,多次夺得英文论文的首奖,蜚声于校园内外,容闳的兴趣广泛,选修了多门学科,学识的增长,使他看到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资产阶级民主精神,也看清了当时中国清政府的腐败透顶,忧国忧民之心与日俱增。1854年,容闳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美方不止一次地用优厚的待遇诱劝他留下来,但丝毫动摇不了他的爱国之心,他要把知识献给祖国,要“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祖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然而,回到祖国的容闳,并未受清政府的重用。为了生计容闳只好到处奔波,寻找工作。他在海关当过翻译,在洋行里当过书记员。他虽然得到了温饱,但总感到自己报国无门。在这期间,他看到腐败的清政府对人民的大屠杀,激起他无比痛恨;他对太平军产生了敬慕之情。他曾拜会太平天国的干王洪仁玕,向干王提出关于建设军队、政府、银行、学校等七点建议,这是容闳首次提出的为中国谋富强的大计。干王虽然知道这些建议十分重要,但战事频繁,无法实行,把这些建议搁了下来。容闳也离开了太平军。

自己能为祖国干些什么?容闳想起在同外商交往中,中国由于缺专门人才而多次失利,许多应由中国人掌管的要塞、军舰、海关等重要职务,都任用外国人,甚至与西方国家谈判时,中国的首席代表竟是外国人,想到这里,容闳既愤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也为中国缺少新式教育感到不安。他想如果每年能有一批中国青年到美国留学,就能造就许多通晓西学的人才。

1868年,容闳正式向清政府提出了他的选派留学生计划,几经周折,他再三努力,两年后清政府批准了他的计划。1871年夏,容闳在上海开始招生,被选入的幼童先在预备学校补习英文。从1872年到1875年,中国每年派遣30人,完成了留学120人的计划,容闳任留学生副监督。

清政府派出的监督,对学生们接受西方新鲜事物和思想非常不满,对支持学生的副监督容闳更是怀恨在心,多次向朝廷告密,说容闳纵容学生,说这些留学生即使学成回国,也不能为朝廷效力,要求撤回留学生。腐败的清政府竟然同意了他的请求,1881年,赴美留学生全部撤回中国。使容闳的计划半途而废。

1873年,容闳从美国回到天津,向清政府奏请从西方购买武器一事。直隶总督让他就关于招募华工赴秘鲁的签约问题与秘鲁特使谈判。秘鲁特使声称华工将会受到优厚的待遇,而容闳以前在澳门就亲眼见过许多华工,以辫相连,结成一串,被人贩子们像牛马似地牵往船舱,听说过受骗华工被人贩子在市场上拍卖,不少华工因反抗被杀或跳海自杀。容闳义正辞严地怒斥了秘鲁特使,并向直隶总督汇报了所见所闻,欣然接受直隶总督的派遣,到秘鲁去调查华工的情况。经过三个月的调查,了解到了华工遭受的折磨和奴隶主的罪恶,并把华工身上被笞、被烙的斑斑伤痕拍成照片,作为奴隶主残暴虐待华工的罪证。

容闳的秘鲁之行,使华工受虐待的真相大白。清政府宣布禁止华工出洋。秘鲁特使虽竭力抵赖,但在容闳拍摄的一幅幅照片面前,无言以对。

1894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容闳在美国得知消息,忧愤交加,立即写信给南洋大臣张之洞的幕僚,建议向英国借款购买军舰并雇用外兵,抄袭日本的后路,使其腹背受敌。张之洞请他去伦敦借款,但这时,清政府已对日本屈辱求和,借款计划也告中止。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容闳再次回到中国,他建议实行新政,创立国家银行,发展资本主义,都受到阻挠而失败。后来,他又组织修建从天津到镇江的铁路,不料,德国有山东筑路权,不许铁路从山东通过,容闳不得不放弃筑路计划。

屡遭挫折,使容闳认清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嘴脸。他开始倾向革命,他结识了维新变法的领袖康有为、梁启超,经常与他们讨论救亡图存的方略,容闳的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对他们产生了一定影响。

戊戌变法失败后,容闳支持唐才常并参加发动“自立军”起义。在上海张园的“国会”上,他被公推为会长,并起草了对外宣言。可是,宣言还未正式发表,唐才常在汉口遇难,容闳被列为通辑的首犯,他不得不潜往香港。两年后到美国避难。

在斗争中,容闳认识到孙中山“宽广诚明有大志”,并号召各界进步人士要支持孙中山,使资产阶级革命成功。1909年,他写信给他在美国物色的军事专家荷马李和财界人士布司,让他们支持孙中山。经容闳介绍,孙中山与荷马李、布司建立联系,举行会谈,制定起义计划。并以孙中山名义,委任布司为中国同盟会驻国外全权财务代办,向纽约财团贷款,筹组临时政府等。

1910年5月,82岁的容闳病倒了。当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传到美国,容闳非常高兴,并致函:“你们代表了四亿五千万人民——那些近三百年来深受压制的人们——高呼着共和国,为解除人民的痛苦去赢得自由和独立”。他的信,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深受鼓舞。

孙中山高度评价容闳的爱国精神和革命业绩,称他为“建伟大事业、以还吾人自由平等幸福”的老同志,并致函,希望他回国参加民国的建设。可是,容闳接到孙中山来函时,已卧床不起。

1912年4月21日,容闳在美国逝世,终年84岁。他在临终遗书中让他两个生长在美国的儿子回国服务,写道:“吾费如许金钱,养成汝辈人材,原冀回报祖国。”老人金子般的语言,激励着两个儿子,他们回国后,一个任矿冶工程师,另一个任广东军政府军火局长,两人都为祖国作出了贡献。

第五篇:读书感悟的名言-读书感悟的名言

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2、一本书,就像一只乳牛,应该挤干它的奶才对。

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4、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5、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6、勤勉而顽强地钻研,永远可以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

7、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

消化。读书感悟的名言【波尔克】

8、好的书本像好的乳牛,供应丰富。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1、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5、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读书感悟的名言

16、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17、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18、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9、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20、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21、读书就是力量,因为读书可以帮助工作,可以增加工作的力量。【拿破仑】

2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24、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6、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

2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8、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雪莱】

29、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30、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之书等于废纸。【华盛顿】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3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34、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罗曼·罗兰】

3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36、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

37、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9、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40、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41、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的很少

42、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43、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4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45、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兽性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本书

4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47、当你把所读的和已经知道的联系起来时,阅读马上变得有趣了。

4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49、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50、对于有文化的人,读书是高尚的享受,我重视读书,它是我一种宝贵的习惯。

51、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

5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53、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5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草房子读书笔记

关于读书的作文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请你嫁给我范文下一篇:期末创辉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