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与环境工程论文

2022-04-30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化学工程与环境工程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分析了“化工原理”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来的实践工作体会和教学经验,对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进的方法和途径。【关键词】化工原理教学方法探讨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环境工程、食品工程及制药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化学工程与环境工程论文 篇1:

高校化工类专业实验教学“一体化三层次”改革的思考

摘要:针对高校化工类专业实验教学现状,提出了构建“一体化、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并就改革的内容、解决的重点问题以及达到的目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一体化、三层次;高校;化工;实验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刘宝生(1963-),男,河北唐山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实验教学部,副教授;黄军左(1967-),女,浙江嘉兴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广东 茂名 52500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但在层次上逐渐提高,而且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人才就是能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工程实践能力是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一项重要素质,是学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的一项重要能力。实验技能是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化工类学科作为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实验技能培养体系进行改革,合理设置实验课程、实验项目以及强化实验教学,对于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化工类专业人才是极其重要的。[1,2]

一、化工类专业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化工类专业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现代技术应用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有明显差距;学生对实验教学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重理论轻实验;同时学生认为实验教学过于偏重基础验证型实验,难以调动学生兴趣、积极性和探索求新的愿望,使得实验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难以一致;社会上的仪器设备较之学校先进,造成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甚满意,导致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处境比较尴尬。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的实验教学存在以下弊端。[3-5]

1.实验教学内容陈旧,趣味性不够

虽然化工类实验教材可供选择的很多,而且版本也在不断更新,但是去探究其中内容,发现大同小异,几乎无创新和改革。而且内容没有随着实验技术手段的进步进行改进,比如很多《有机化学实验》教材在合成实验中还经常使用单口瓶作为反应装置,沿袭了十几年前的教材和当时的实验技术手段。同时实验内容设置上不贴近生活,感性不够,失去趣味性。

2.实验教学内容系统性、层次性不够

传统的化工类实验侧重于对学生单项技能和知识的验证,而且内容的设置也局限在这方面。如做有机实验就是合成,有产品就行,不管过程分析,也不评价产品的纯度;做分析实验只关心分析结果,不理会样品的来源与处理等等。缺乏将同一学科的各个知识点或二级学科串联起来的实验培训,缺乏让学生进行系统学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的主线。

3.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需要改革

目前,虽然实验教学改革的呼声很高,但是各学校,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流程也基本类似:即学生先做预习,写好预习报告;实验前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报告,同时详细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然后学生进行操作完成实验过程,学生根本不用独立思考,只要记住实验步骤和方法即可,即“照单抓药”式。这样的实验课对化学实验教学固然是必要的,通过这种教学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分析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了学生严谨、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但这种“照单抓药”式教学,难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教学资源匮乏,难以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比如仪器分析试验,大型仪器(红外、质谱、原子吸收等)由于实验台套数少,在强调实验时间与课程进度衔接的情况下,实验任务安排与落实困难,造成实验安排在时间上相对集中,实验过程让学生参与动手的机会少等问题,实验教学匆匆走过场,考核也名存实亡,而且实验教师和实验仪器设备负荷严重。

5.实验教学环节的管理体制和绩效评价体系问题

一方面,虽然学校将实验教学摆放在教学重要的位置,在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方面有了大量投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传统管理观念的制约,使得设备缺乏有效的全局统筹和调配而无法共享;再加上学生规模急剧增加,人为地使得原本紧张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

因此,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主线,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按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化的要求组织实验教学,实验室资源购置重组为重点,提高师资为关键,“有效合理的实验教学管理运行体制和绩效评价体系”为保障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当前学校化工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也是化工类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

二、高校化工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构想

针对上述高校化工类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体化、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方案。

1.构建“一体化、三层次”的教学体系

一体化、三层次主体思想见图1。

精炼基础实验内容,使其与理论知识同步,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小综合实验为辅,既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实验基础技能与应用。在第六学期(大三下学期)增加综合实验,实验内容表现为至少两个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既巩固实验技能与应用,又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在宽厚基础理论与实验技能的基础上,为了帮助学生就业,为以后的进一步深造和后面的毕业论文打下基础,在第七学期(大四上学期)增加专业方向设计性实验,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意识、科研作风。在实验内容选择上力求融知识性、自主性、应用性、开放性为一体,凸显个性化培养模式。

2.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引入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

在基础实验阶段主要采取实验室开放,但是实验不开放。在综合化学实验和专业设计性实验阶段,既进行实验室开放,同时进行实验开放。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传授模式,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对等的讨论引导学生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有效地利用网上资源,辅以多媒体课件进行网络教学,建立网上虚拟实验室,实现教学手段多元化。

3.优化管理,最大限度的实现共享,应对资源匮乏

改变传统的实验室分立的观念,建立实验教学平台,进行实验室开放,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可以挤出资金添加真正匮乏的仪器设备,做到一举两得,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资源匮乏问题。同时建立综合和专业设计实验教学平台,以保证开放型实验的进行。

4.建立有效地绩效评价体系

为了最大限度实现公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将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实验评分规则。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使学生最大程度的受益,将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5.对实验体系进行模块划分,明确各模块的教学内容和侧重点

将实验课程体系划分为基础化学、专业基础和专业三个模块,三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和侧重点各不相同,修改实验课的大纲,重视三类课程相互之间的衔接、重要知识点的互补。各专业三个模块的主要课程见表1~3。

而實现上述改革,必须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基础化学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三个模块实验内容的相互衔接,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各专业对实验技能的具体要求。

(2)确定各课程实验重要的知识点,制定四个专业的“专业实验技能考核大纲”。

(3)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的建立。

同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制定和完善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环境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四个本科专业的新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实验教学大纲,特别是制定和完善各专业的“专业技能考核大纲”。

建设好化工设备展示室,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化工零件实物、模型、多媒体等很好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对化工设备的认知能力。

建立完整的有关化工类本科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保证体系的政策和制度。

通过问卷调查得到教师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评价和要求,并以此来完善教学计划。

建立稳定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和校外教学三导师队伍,培养出一批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优秀青年教师。

三、化工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作用与初步效果

通过上述改革,得到一套完整、合理、科学的,适合于培养化工类“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的实验教学体系,制定出分别适合于各专业的各类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以及“专业实验技能考核”大纲,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实验技能,并且达到以下目的和创新。

1.达到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基础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良好的科学作风,使学生具有厚实的基础;综合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应用设计型实验培养学生阅读文献的能力、总结文献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领悟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意义;创新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思维、科学精神与品德。整个实验环节依从认知规律,以构建理论指导,达到实验教学目标,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人才。[6]

2.立足校情,服务地方,构建实验教学体系

以服务地方产业和适应新型产业结构出发、传承渗透本校石油化工优势学科,组织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一体化、三层次实验教学教材的编制。根据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规律,以人性化教学为导向,打破学科界限,进行课程整合,尤其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整合,构建“一体化、三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3.以实验室功能建设和教学过程重组为重点,建设和应用网络资源的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实验教学管理和示范中心的示范作用进行资源的配置与优化,开展实验教学改革,构建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和综合设计型实验教学平台,实现实验教学软、硬件教学资源合理共享和购置。

几年来,学校在化学化工类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取得初步成效,自2008年以来,学校化工类专业学生在全国化学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挑战杯”、“华南地区化工设计大赛”等多项赛事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共有37人次分别获得金、银、铜以及一、二、三等奖,化学化工类专业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

四、结束语

随着企业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要求的提高,高校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势在必行。而构建“一体化、三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是高校化工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必将越来越显示其优越性。

参考文献:

[1]杨玉萍.化学实验教学应面向化工企业对人才的實际需求[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1):166-168.

[2]秦英月,王传虎.关于化工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2010,(12):163-164.

[3]孙希明,郭红宇,陈艳英,赵秉瑛.化工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7).

[4]葛秀涛,沈玲,李永红,侯长平.化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现状与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2005,(1).

[5]郁桂云,钱晓荣,吴静.化工专业实验教学中的问题与改革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2):63.

[6]梁红,等.研究创新性实验教学开展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0,(5):53-56.

(责任编辑:苏宇嵬)

作者:刘宝生 黄军左 付文

化学工程与环境工程论文 篇2: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分析了“化工原理”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来的实践工作体会和教学经验,对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进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化工原理 教学方法 探讨

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环境工程、食品工程及制药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研究流体流动、传热、传质的基本原理及主要单元操作的典型设备构造、操作原理、工艺计算及设备选型,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1]。其内容抽象,涉及面广,物理量多,综合性强,公式繁杂,计算量大。尤其是一些半理论半经验公式及准数、准数关联式不好理解。不少学生反映该课程难学,主要表现为原理难理解,公式太多难记,题目不会做。如何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果,是对任课老师的极大考验。笔者曾在企业工作10多年,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目前在高校工作多年,讲授化“工原理”已有8年,结合理论与实践,对如何提高“化工原理”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

一、“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化工原理”课程开设在第六学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学习“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等专业课做准备。从2005级首次开设至今,已讲授了8轮,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从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基础差,学习困难

“化工原理课程是以“流体力学”为基础的,还涉及“热力学”方面的知识,而且大量的公式推导需要用到“高等数学”的内容,还有物理量和原理的理解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如果这方面的内容没有学好,或者学的不够扎实,思维能力差,那么这门课学起来就会很困难。我校是一个地方性院校,属二类学校,学生生源主要在广东,与全国招生的一类学校相比,我校所招收学生的基础就差一些。再加上广东学生的特点是喜欢实践而不喜欢理论,所以一般动手能力比较强,而理论基础差。

2.学生对所学课程的认识程度不够,缺乏学习动力

“化工原理”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流体流动、传热、传质的基本原理及在此基础上的单元操作设备。其核心内容是动量传递、质量传递和能量传递,而这正是环境工程专业课的理论基础。比如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气体,向水体排放废水等,这些都属于流体流动、传热和传质的过程;用于除尘、脱硫、脱销的吸收塔都是根据“化工原理”课程中“吸收”的原理设计的。很多学生误认为这门课与环境工程专业没有关系,用处不大,认为只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才是所应该学的专业课。

3.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联系不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化工原理”这门课内容多,涉及面广,物理概念多而抽象,原理和公式推导繁杂,计算量大,内容枯燥乏味,缺乏具体的教学模型和实例。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经常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从头讲到尾,虽然也会穿插提出几个小问题由学生作答,但师生互动非常少,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多是上课不用心听讲,课后盲目的看书做作业,有的学生还抄作业,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改进措施

1.选用合适教材,精心组织授课内容,做到因材施教[2]

现在的高等院校普遍都是采用“十一五”规划教材,或者“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这些教材代表教材编写的最高水平,学校也要求老师在选用教材时优先选用这些教材。但地方高等院校不一定合适使用这些教材,或者在使用这些教材时应该有所取舍。首先,这些教材偏理论,内容较深,而地方院校的生源基础较差,学习这些教材有一定的难度。其次,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服务于地方的应用型人才”,应偏重对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工程观的培养而不是理论方面的研究。再者,这些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注重满足不同专业的需要,没有针对性。以“化工原理”教材为例,化工专业侧重于各类单元操作的原理、工艺计算、影响单元操作的各类因素及如何进行调整等方面;化机专业侧重各类单元操作设备的特点、种类、运行、故障的讲解;环境工程专业则侧重于流动、传热、传质过程的分析和计算及模型的理解与应用。因此,要潜心研究各种教材,根据所学专业教学大纲及学生的特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

2.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直观认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

“化工原理”课程涉及到很多流体、化工机械的结构、操作原理及流程,仅靠画图和语言描叙,学生是很难理解的。而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身,以其多维化的表现形式,为化工原理教学提高了新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可以形象逼真地展现各种单元设备的内部结构、过程原理及设备的工作情况,使复杂结构直观化,抽象概念简单化。比如泵和风机的工作原理,换热器内冷热流体的流动及温度变化,吸收塔内两相流体的流动过程及浓度的变化等等,都可以通过动漫、实物图片、录像演示出来。这样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一种很强的实物感,课堂内容既生动又丰富,加深了学生对设备及其原理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采用“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工程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4]

现在大部分学生的功利心比较强,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通过考试,拿到学位;或者认为对以后找工作有帮助的课程就认真学。很多学生轻视课堂的学习,而对所学内容在实际中的应用比较重视。如果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让学生进入到一种“工作”状态中,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明白课堂所学的内容在实际中是如何应用的,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关系,获得课堂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习动力。比如在学习换热器一章时,在对换热器的设计计算的方法、原理及公式进行简单的讲解后,老师让学生来完成一个实际项目——“某某企业的空气预热器的设计”。此时学生作为生产单位的一名技术人员,老师是部门主管,这样的情景设置可以激发学生完成工作的愿望,学生会思考要完成这样一个项目,应该怎么去做。在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中,老师只是答疑和指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到项目完成后,学生对换热器的内容也就掌握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学生是主动学习的,因此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4.课堂教学要抓住重点,主次分明,让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

教材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系统和完整。从最基本的原理的到最前沿的动态,从最常用的到各种情况,教材都会作介绍,学生会感觉到内容繁杂,不容易掌握。老师在课堂教学时就不能照本宣科,不分主次全部都讲,而应该抓住最基础的、在实际中应用最广泛的内容来讲。比如,对于对流换热,既有直管内,也有弯管内,还有椭圆管等其它异形管内的对流换热;有层流换热,还有过渡流和湍流换热,对于每一种换热情况,都有不同的对流换热经验公式和不同的条件,都要记住的话比较困难。其实在实际生产中,使用最广泛的是直管内湍流换热,所以只须要求学生记住和掌握这一个经验公式就可以了,其它的内容只做简单的介绍,或者让学生自学来完成。把最基础的,最常用的内容学扎实后,就可以触类旁通,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其它内容就比较容易了。

5.简化公式推导,注重公式的应用

化工原理教材中包含有大量的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学生拿到教材就感觉头痛难学,老师讲起来费时费力,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不想听,基础差的也根本听不懂。因此,笔者对教材中大量的公式只推导最基础和最简单的,复杂的公式只讲一下推导原理和方法,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个别讲解。大部分时间通过讲例题的方式来讲解这些公式是如何应用的。例如,在吸收塔计算中,通过大量例题,重点讲解操作线方程和填料层高度的计算公式的应用,而对于其复杂的推导过程则淡化,这样学生有兴趣听,学起来也容易。

三、结语

化工原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特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冯宵,何潮洪. 化工原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李素君.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辽宁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7(2):70-71.

[3]张红芬. 浅谈多媒体在《化工原理》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40(2):86.

[4]黄德斌.项目教学法在《化工原理》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41(5):102.

作者:黄德斌

化学工程与环境工程论文 篇3:

北京科技大学诚聘海内外英才

北京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设立研究生院和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高校,2006年获批准参照“985工程”模式建设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学校主要教学科研单位有土木与环境工程、冶金与生态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信息工程、经济管理、文法、应用科学、外国语等学院。学校现有7个全国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48个博士学科点,2个国家级重点(专业)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另有MBA、MPA和17个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7个博士后流动站。经过55年的建设,学校形成了“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校风和学风。学校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人、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次。为全面提升学校的学术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实现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北京科技大学热忱欢迎优秀人才来校施展才华,共创北科大美好明天!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

(一)招聘学科

1,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机械设计及理论、采矿工程等获教育部批准的设岗学科。

2环境,土木,能源,生物,控制,信息与通信,经济与管理等近几年学校积极发展的学科。

(二)招聘条件

1,应聘者年龄:自然科学45周岁以下,人文社会科学50周岁以下,特殊情况可适当放宽。

2,学术造诣高,在本学科领域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学术成就。

3,发展潜力大,对本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工作有创新性构想,能带领本学科及相关学术梯队处于学术前沿领域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应聘特聘教授,要求每年在校工作时间不少于9个月。应聘讲座教授,要求每年在校工作时间2-3个月。

(三)提供待遇

1分别由学校或相关学院提供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办公条件,配备学科梯队及工作助手。

2特聘教授在聘期内享受10万元(人民币,下同)年岗位津贴,并按国家规定享受相应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学校提供安家费30万元,办理家属随迁手续,安排配偶工作等。并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要求提供科研配套经费。

3,讲座教授在校工作期间享受每月1.5万元的津贴,学校根据工作需要提供一定的科研合作经费和相应的人力配备等。

(四)应聘材料

1,个人简历与主要成就简介;

2,填写《高等学校特聘教授候选人推荐表》(可在www.cksp.edu.cn下载,表中的专家推荐信可一起寄达,也可另附);

3,充分反映本人学术水平的有关教学科研工作业绩材料(附论著及收录、他看情况,科研项目、专利、获奖成果等)。

北京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一)招聘学科

一般为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学校重点支持和优先发展的学科(同长江学者招聘学科)。

(二)招聘条件

1自然科学45周岁以下,人文社会科学50周岁以下,已获长江学者称号者及特殊情况可适当放宽。

2,国外应聘者一般担任高水平大学助理教授及以上职位或其他相应职位,国内应聘者应担任教授或相应职位。

3胜任核心课程讲授任务。

4,学术造诣高深,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就。

5,具有发展潜力,对本学科建设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具有带领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相应的组织领导能力,学风正派,善于培养青年人才,注重学术梯队建设,能带领一支创新团队协同攻关。

7,保证聘期内每年在学校工作9个月以上,并与学校签订正式聘用合同。

(三)提供待遇

岗位津贴及相关待遇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积极欢迎已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学者申请北科大特聘教授,获批准上岗后第一个聘期(3年)享受北科大特聘教授相关待遇。

(四)应聘材料

与申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应聘材料相同。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副教授

根据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的要求,根据《北京科技大学教学科研人员定编与岗位设置办法》、《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程序及相关规定》等文件,学校将部分学科的教授、副教授岗位面向海内外招聘,详情见学校招聘信息。

(一)教授和副教授主要招聘岗位

流体力学、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矿山地质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冶金物理与化学、有色金属冶金、工业生态、科学技术史、设计艺术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物流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备,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凝聚态物理、物理电子学、固体力学、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企业管理、工商管理、民商法学、经济法学、科技与教育管理、英语语言文学、德语、日语。

(二)应聘的基本要求

凡满足《北京科技大学申请教师系列高级职务任职条件》要求的人才均可应聘《北京科技大学2007年教师高级职务岗位招聘方案》所列的相应职务。

(三)提供待遇

按国家和学校规定提供的工资、住房补贴、福利待遇,以及相关的办公条件等。

(四)应聘材料

1,书面申请函;

2基本情况简介(含学历、工作简历及必要的证明材料复印件):

3,任现职或近五年的主要教学、科研成果(包括科研项目获奖证书、专利证书、论文他引原件,须经有关检索机构盖章)、专著目录及代表作复印件,附件材料目录须标注页码。

4,《北京科技大学聘任教师职务申报表》(人才引进用表),其中需要三封国内外同行专家的推荐函(最好有境外专家1-2名)。

北京科技大学“422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

为了引进有较高学术素养和学术造诣的优秀人才,加快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学校将用5年左右时间建设一支40名左右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队伍、一支200名左右在本学科领域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队伍、一支200名左右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为此学校正加大

力度,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人才。

(一)引进人才的层次

第一层次: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外大学的著名教授。

第二层次:具有教授职务与任职能力,博士生导师,具有博士学位,年龄不超过45岁{特殊需要适当放宽,并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或讲座教授。(2)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或“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或“863”、“973”专家组成员。(5)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6)其他相当以上学术水平学者。

第三层次:具有博士学位,现任教授职务,年龄一般不超过40岁(特殊需要适当放宽),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1)近五年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过两项以上下列项目:国家或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大项目子课题、重点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教育部或省部级资助优秀人才基金项目、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研究项目,其他省部级重点项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国防预研项目,以及其他相当以上级别的科研项目。(2)以主要研究者身份获得国家级二等或省部级一等以上科技成果奖,个人有获奖证书。(3)近三年以排名第一身份发表相关学科论文被SCI、EI、ISTP、CSSCI收录10篇以上或被SSCI收录论文6篇以上。特殊情况(论文影响因子高、有高水平专著、有发明专利)可酌情减少发表论文数。(4)作为第一主编出版国家级教材,并获得全国优秀教材奖或省部级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省部级以上精品课程第一负责人。(5)省部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或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6)国家人事部“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

第四层次:具有博士学位,现任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年龄一般不超过35岁,本人的教学科研方向为学校学科建设急需的学科方向,并具备三层次人才条件中的一项或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1)在国际著名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并获得博士学位或在国内外著名高校、重要研究机构从事过两年以上的博士后研究工作。(2)近三年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过国家级科研项目或10万元以上省部级科研项目;或以主要研究人员身份参加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者。(3)近三年发表本学科方向的论文被SCl、E1、ISTP、CSSCI收录6篇以上或被SSCI收录论文3篇以上。(4)作为第一著者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过有影响的相关学术专著或作为第一主编出版过国家级教材。

(二)相关待遇,应聘材料及录用程序

相关岗位及应聘条件请见学校主页的招聘指南→招聘信息。

联系方式

以上学校相关详细信息的查询可登陆以下网址:http://www.ustb.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滨区学院路30号 北京科技大学人事处 邮编:100083

电话:86-10-62332221/2009/2213

传真:86-10-62332250

联系人:王维才 隋延力 蒋卫 董春阳 陈旭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成本控制与工程项目论文下一篇:研究型教学大学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