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师评价范文

2022-05-28

第一篇:德国教师评价范文

德国和法国的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

为学习国外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先进经验,拓宽视野,由水利部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组织的考察团一行10人,于1997年7月29日至8月15日,就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问题赴德国和法国进行了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德国和法国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特点和原则

项目的后评价不同于项目的前评估(又称项目的社会评价,下同)。项目的前评估是在项目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的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环境保护可靠性、建设可行性等进行分析评估,做出预测结论,为项目决策部门提供依据。项目后评价主要是对已建成项目的建设实施和生产、运营、管理实际,环境和社会影响,以及外部情况变化等,进行分析、评价,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对策及建议,为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整体综合效益,为项目决策部门提供依据。

德国和法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水平高,在项目周期中尤其重视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前期的项目评估工作。由于前期项目评估工作深入细致,再加上成功的项目实施管理,致使其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一般都能按预期的投资、质量和工期目标实现。因此,同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工作相比,德国和法国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较为简单。另外,德国和法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注重各阶段评估的有机统一,在整个项目周期中,评估包括:①前期的项目评估;②项目实施阶段的监测评价,如项目的开工评价、项目的中间评价和项目的竣工评价;③项目的后评价。当然,德国和法国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也具有一般项目后评价的共性特点,如现实性、公开性和反馈功能等。

在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原则方面,德国和法国强调后评价工作必须自始至终坚持“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以便使项目后评价结论更具有可信度和使用价值。因此,他们强调项目后评价工作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充分的调研,占有各种相关的数据和详实资料,依据项目建成后的实际面貌、成果和已经达到的指标,同项目评估、决策和设计时的预期指数进行对比和分析论证,从而更有益于今后项目的决策和运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德国和法国水利项目后评价的内容、方法和程序

德国和法国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过程评价、效益评价、影响评价和持续性评价四个方面。具体到某个水利工程项目时,内容有所侧重,并不是一成不变。如德国政府的“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BMz)”委托德国开发银行进行的项目后评价(针对财政合作项目)的内容通常强调以下7个方面:①项目所属行业的行业政策;②项目目标的实现情况;③财务评价;④国家经济评价;⑤项目对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⑥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⑦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评价。再如,法国罗讷河上圣布雷尼哥(Sant Brenag)水电站项目后评价的内容包括:①发电量;②水文,考虑泥沙输移、河水位及潜水含水层水位;③地质;④水生生物;⑤野生动植物;⑥考古、遗迹、风景;⑦社会经济等。

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基础方法是对比法,即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分析对比方法。使用对比方法时,包括“前后”对比、“有无”对比等。

德国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是逻辑框架法(Logical Framework Meth-od)。这种方法是德国开发银行经常使用的方法。逻辑框架法为项目评价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个分析结构——4×4逻辑模式,在垂直方向自上而下地列出项目目标、项目目的、项目产出、项目投入四个目标层次,在水平方向上自左向右列出项目各目标层次的预期指标、验证指标、验证方法和资料、相关的重要外部条件(假设)。当然,在使用逻辑框架法时,也必须计算有关的经济评价指标,如国民经济评价的经济净现值,经济内部收益率,财务评价的财务净现值、财务净现值率、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指标。需要说明的是,逻辑框架法的应用范围很广,在进行前期的项目评估时,德国开发银行也广泛采用这种方法。此外,对援外水利工程项目评估和后评价,德国技术合作协会(GTZ)经常采用“以目标为导向的项目计划法(ZOPP)”,这种方法同德国开发银行广泛使用的逻辑框架法相类似。我国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基本程序分为三个阶段,即自我后评价,主管部门(或地方)评审和国家评价。考察发现,由于国情不同,德国一般不专门进行水利工程项目的行业评价。以德国政府财政合作(Financial Cooperation)为例,其项目后评价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1)单一工程项目后评价。针对资助的每一个工程项目,德国开发银行都要在项目竣工后3~5年内进行该项目的后评价。依据后评价结果把项目归为以下6类的某一类:1 非常成功的开发项目;2 满意的开发项目;3 一般满意的开发项目;4 一般不满意的开发项目;5 明显无效果的开发项目;6 完全失败的开发项目。其中,前3类为成功的开发项目,后3类为不成功的开发项目。据德国开发银行新出版的《财政合作后评价报告(第三次评估报告)》介绍,德国1992/1993年的153个FC项目中有71%的项目是成功的。(2)国家综合后评价。为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评价项目建设的成败得失,每隔几年,德国政府的联邦经济合作和发展部通常委托德国开发银行对几年来所有的FC项目进行综合后评价。德国开发银行的综合后评价结果要经独立的审计部门审计后,再报联邦政府。此外,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总部有时也对少量的PC项目抽查,自己进行后评价工作。

三、德国和法国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经费来源和管理机构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经费来源视后评价项目的具体情况而异。以德国为例,如果是德国开发银行对其资助的水利工程项目进行后评价,经费一般列入德国开发银行当年的正常经费开支,不再单独列预算;如果是联邦审计总署或各州审计总局进行的后评价,则由联邦审计总署或各州的审计总局从各自的预算经费中解决。这同我国《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后评价办法(讨论稿)》规定的经费处理差别较大。

依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具体情况不同,德国和法国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管理机构有所不同。以德国为例,由于德国开发银行的项目周期中明确包含项目后评价阶段,项目后评价工作一般由德国开发银行作为其项目管理的例行工作来开展。只有当项目出现了严重的财务问题时(如投资严重失控),政府才出面对该项目进行后评价,后评价的重点是项目收支情况,联邦政府通过联邦审计总署(BRH)、各州政府通过州审计总局(LRH)进行后评价。联邦审计总署和各州审计总局相互独立,从法律上无隶属关系,这些机构的建立和运行都是建立在审计法的基础上,其后评价工作不受政府的干扰而具有相对独立性。

四、对开展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建议

根据本次考察收集到的资料,结合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现就如何开展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工作,提出如下建议,供领导参考。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是开展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工作的关键建国以来,我国修建了大批水利工程,水利建设成绩斐然,但在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上还存在不少问题。通过后评价可以评价已建水利工程实际产生的效果,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提高今后水利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因此,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意义重大,任务十分繁重。各级领导应从我国水利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工作,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主动地将后评价工作摆到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议事日程上,这是顺利开展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关键。

2.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具体情况,制定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利项目后评价的法规和规范,是顺利开展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保证我国于80年代初开展工程项目后评价工作,至今只有十余年。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主要是在90年代初开展的。1995年4月22日,水利部印发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试行)》规定水利工程建设程序一般分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准备(包括招标设计)、建设实施、生产准备、竣工验收、后评价等八个阶段,首次明确了后评价是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程序的一个阶段。但是,如何规范地开展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至今尚无规范可依。目前已进行的一些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多数是参照国家计委1991年7月提出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后评价办法(讨论稿)》的原则性规定,可操作性不够强,后评价经费来源不明确,因此,要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水利实际情况,在1993年我部先后对丹江口、潘家口、鹤地、宿鸭湖水库等工程进行两批后评价试点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并借鉴国外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先进经验,尽快制定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实施办法》等法规和规范,使这项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3.注重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与立项时的项目评估及项目建设过程的评价的有机统一水利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立项前的项目评估、建设过程的监测评价、建成后的后评价相互补充,组成一个有机的评估体系。立项前的评估尤为重要,即在水利工程项目决策之前,对拟建水利工程项目的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环境保护可靠性、建设可行性等分析评估,做出预测结论,为项目决策部门提供依据。建设过程的监测评价,又具体包括项目的开工评价、中间评价和竣工评价,以监督检查项目建设过程的进展情况,为项目建设过程的投资、进度、质量目标控制提供依据。后评价是项目建设程序的最后一个阶段,我国一般指项目竣工交付生产(使用或运营)1~3年后进行的评价,以便总结经验教训,并帮助项目法人促进项目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因此,项目立项前的评估、建设过程中的监测评价及后评价三者体现了事前、事中、事后评价的有机统一,不能把它们割裂开。4.在进行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时,应综合评价水利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我国目前应着重强调环境效益的后评价

水利工程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后评价时应综合评价这三个方面的效益。从我国近年来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实际情况看,往往重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后评价,对环境效益后评价研究得不够深入,容易被人忽视。考察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德国和法国十分重视水利工程的环境效益后评价,两国从七十年代后始终把环境保护、环境效益放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首位,没有环境效益,特别对水环境可能带来污染的任何项目的立项都是不可能的,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盲目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这一点很值得我国在进行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时借鉴,以便切实提高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的环境保护水平,实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5.建立和健全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成果的反馈和扩散机制,以切实提高我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开展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工作也不例外。国外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成果都能有效地反馈到有关决策部门和项目法人。我国也有许多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成果成功地指导项目建设实践的例子。如1989年10月黄委会勘测规划设计院进行的《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环境影响回顾评价报告书》作为黄河小浪底工程的类比工程,为小浪底工程环境保护设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目的有二个,一是在于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国家(行业或地市)改进投资决策管理,提高决策水平、管理水平和投资效果服务;二是帮助项目法人促进项目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高工程效益。要实现这两个目的,必须建立健全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成果的反馈和扩散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后评价成果,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对策和措施,从而达到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和最佳经济效益。6.培养和培训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专业人才

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专业性强,目前我国尚没有形成一支业务素质高的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专业人才队伍。为加快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工作,急需培养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人才,这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由水利高校正规培养,也可由有关部门、学会、协会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层次的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培训班、研讨班,还可以选择德才兼备的现职人员出国进修等方式。当然,后评价人才的培养应有计划、高起点、增加投入。

7.建立水利工程项目监测与评价数据库

水利工程项目涉及面广,对有关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复杂而深远,后评价工作需要大量的数据资料,这些资料必须靠长久的积累。为了提高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工作效率以及为之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有必要建立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的监测与评价数据库,这也是加强项目管理和综合分析后评价成果,充分发挥后评价作用的需要。建议积极筹建部级水利工程项目监测与评价数据库,存储水利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及项目评估、立项决策、建设设施过程及项目完成的监测数据,评价信息和项目后评价的成果。

第二篇:德国教师教育改革对中国

山西大学

名 著 导 读 作业

作业题目:德国教师教育改革对中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启示

学 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 业:教育学 学 号:2012143013 学生姓名:刘康洁

德国教师教育改革对中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启示

从计算机到互联网,人类开启了网络时代的新纪元,新纪元的开启就预示着人才将会是未来社会的主要竞争力,所以教育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全面良好的教育体制对人才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进一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中,教师教育改革成为其重要的一环,对扎实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意义重大,然而在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中还有很多缺点与不足,在吸取自身经验与教训的同时,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那笔者以德国为例简述德国的教师教育。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教师教育的国家。在其教师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前培养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和职业后教育三阶段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作为一个系统过程,德国教师教育注重对教师培养过程中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的控制。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德国教师教育过程中的入口阶段、大学的职前培养阶段、职业准备教育阶段、出口阶段和职业后教育阶段的特点,针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现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一、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

1.入口阶段,实行严格标准下的开放式招生

德国在教师教育的招生方面向来给予学生相当的自由。它虽然没有全国统一的招生考试,但是对要接受教师教育的学生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实行的是有一定标准和要求限制下的开放式招生。它要求学生必须具有13年一贯制完全中学毕业证书才可以申请进入自己所选择的大学机构,学习自己喜爱的学科,接受大学教育,之后才有资格接受教师教育。完全中学是代表德国中学教育最高水平的学校,它对学生的培养就是为学生今后接受高等教育作准备的。这样就保证在入口阶段控制住生源质量,为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这种开放式的招生能够将有意愿成为教师的学生纳入到教师队伍中来,大家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这个职业的,从而保证教师队伍充满了活力和热情,因此,他们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保持很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见,德国教师质量是以严格标准下的开放式招生形式为前提条件的。

2.职前培养阶段,注重学术能力与职业能力教育的协调发展

职前培养阶段是德国教师培养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在大学里进行学术性的教育。该阶段旨在培养学生将来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学术基础知识。在这期间,学生必须学习两门执教学科和相关的学科教学论,同时必须学习包括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其中教育科学要占总课时的25%。在大学里接受学术教育的学习时间依据其培养的学生未来所任职学校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一般来说,毕业后任职于基础学校、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的学生学习时间为三年;毕业后任职于完全中学和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时间为四年。在注重学术教育的同时,德国文化教育部于2004年12月16日颁发了《教师教育新标准的决议》,强调职前培养阶段进行职业能力的教育。新标准认为,教师的职业能力应该在教师职前教育阶段就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出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在入职以后(第一年)自身慢慢形成的,强调获得职业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教育学科。可见,在职前培养阶段,不仅注重培养学生拥有广博的知识,同时也突出培养学生运用专门学科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的重要性,进而实现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方面的协调发展。

3.职业准备教育阶段,对见习教师实行严格评价

在德国,人们认为教师是一种专业性的职业,不经过长期的专业教育和训练,不可能胜任其工作。因此在职业准备教育阶段实施教育的时限相对来说比较长,最长要两年,短的也要16个月,一般情况下是18个月。可见德国对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但同时也没有放松对理论学习的要求,职业准备教育阶段主要是在“见习教师研习班”和“实习学校”开展,它是德国教师培养的第二阶段,该阶段旨在养成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实践能力。在这期间,学生不仅要在实习学校进行教学见习,同时还得在研修班里进行理论学习。学生通常上午在实习学校里进行见习,四周以后才可以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试教,然后下午参加研习班的理论学习。在研习班里,上课都采用研讨的方式进行,见习教师通常就某一个专题展开讨论并口头发言。这些专题通常都是实际教学中会碰到的问题,这样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用理论来反思实践。实习学校通常会对见习教师就其与教师职业有关法律的了解方面、教学技能方面、科学的教学方法方面以及处理特殊问题的能力方面进行评价,这份评价对见习教师最终能否成为教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出口阶段,通过国家考试制度选拔教师

教师资格证书是教师行业的资质证明,是教师职业的准入证。在德国,要想获得这张准入证必须经过两次严格的国家考试,在教师培养的出口阶段,国家实行了严格的监督和管理。这两次考试分别在大学职前培养阶段和职业准备教育阶段进行。第一次考试内容包括论文、笔试与口试,论文以任教学科为范围,口试由两位教授和一名学校教师组成评委;第二次考试内容包括两篇分属两个任教专门学科教学的论文、两个专门科目的试教及口试。见习教师只有在顺利通过了第一次考试才能够参加第二次考试,并且只有两次考试都通过,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被聘为正式教师,颁发《教师资格证书》。在这之后,就可以作为准教师进入人才市场进行应聘了。这个过程漫长而又艰辛,尤其是两次国家考试对于想成为教师的人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5.职业后教育阶段,追求实效,形式多样,具有激励性

在终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职业后教育备受人们广泛关注。在德国,教师的职业后教育也独具特色。首先,在职业后教育阶段开展的教师继续教育非常注重追求实效性。这表现在教师培训内容是根据教师的“客观的进修需要”和“主观的进修需要”来最后决定的,培训内容不强调系统性,而强调实际的应用性和教育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其次,继续教育的形式灵活多样。这种形式按其级别排下来依次是中央一级的、地区性教师进修、校内的在职教育,以及在大学进行的继续教育。最后,职业后教育阶段实施的教育对教师来说具有很强的激励性。教师继续教育有充裕的经费保障:进修院校尽管都不大,但办学设备现代化的程度却很高;学员的食宿、交通全部免费,他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也很好。教师总体上对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较高。

二、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启示

当前,我国的教师教育正在经历着由传统的封闭型的教师教育体系向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过渡,我们正在不断地探讨教师培养的新模式,建构有效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通过对德国教师教育各个培养阶段特点的分析,我们能够得到一些启示。

1.在教师教育的入口阶段,实行初次招生和再次招生相结合的招生制度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推进,非师范类院校将积极地参与到教师教育中来,我们也将逐步实现开放式的教师教育发展模式。鉴于德国在招生时实行严格标准下的开放式招生模式,从而保证了生源的高质量,把好了教师入口质量关,我们应该力求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师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在招生时,应该逐渐淡化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的概念,让所有的学生都必须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学生在接受完大学教育之后,若有志成为教师,可以进行自由选择,教师培训机构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招生。事实上,学生通常并不能够很好地了解自己,对自己是否具备从事某种职业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我们在再次招生时就要考虑到这一点,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因子分析来遴选生源。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我们在生源选择上不能仅仅凭学生的兴趣,应该帮助学生进行是否具备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因素分析,从而在源头上确保教师的素质。

2.在教师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大学生的实习比重

德国在教师培养的三个阶段中都非常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在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也不放松理论学习。我们在教师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这种培养不仅仅需要理论上的构建,更要让学生深入到中小学中去,要大大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和实习安排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实践中反思理论。同时,在职业后教育中,随着我国教师学历达标情况的好转,我们要改变职业后教育等同于“学历补偿教育”的观念,一方面满足教师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客观实际需要,更多地将这种继续教育与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3.在教师资格认证方面,建立严格的国家考试制度

德国的教师资格认证过程是非常严格的,教师要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必须参加国家组织的两次考试。考试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既要写论文,又要口试,还要试教,是一种多方位考核。随着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我们已经由过去对教师的数量要求转为对教师的质量要求,在教师资格认证方面应该实行更加严格的国家考试制度,以保证教师质量的提高。对于所有想成为教师的学生,不分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都可以参加国家组织的教师资格考试;考试内容也要有所改革,如拓宽考试内容,加强实践环节等。

在借鉴德国教师教育改革的经验时,我们也应注意里立足自己的特点与情况,适时做出调整,走出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路线。

第三篇:专业教师去德国培训汇报[范文模版]

德国培训情况汇报

尊敬的学院领导、系领导:

按照学院和机电系工作安排,本人于2012年10月20日至2012年12月1日,参加了教育部国际教育与交流协会组织的“2012年度第二批中德教育人员联合培训项目高职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

9月24日,在北京驻德大使馆参加面签。 10月17日至19日,在北京参加出国培训。

10月20日至2012年12月1日,在德国马格德堡参加教学法/方法论专业的学习,并实地考查了德国职业教育的状况。

12月2日到4日,向教育部职业教育研究所汇报学习情况。

现就培训情况做如下汇报:共分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感受和思考与建议三部分内容。

一、主要学习内容

“2012年度第二批中德教育人员联合培训项目高职骨干教师培训班”,我院共3人,同行的还有?和?。这批去德国学习的共有21人,其中机动车机械电子技术(汽车机电一体化)专业9人,我和贾磊是这个班的。机械制造技术专业12人,?是这个班的。21人分布来自我国9个省市的高职院校。我们都所在的组在马格德堡市。10月20日至2012年12月1日,参加教学法/方法论专业的学习,并实地考查了德国职业教育的状况。

学习形式主要是以德国老师的上课介绍和实地参观相结合的方法。先后参观了马格德堡市的部分职业学校。通过在当地学校的参观和校长介绍,了解了德国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和办学规模。他们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专业和长项。他们学校学生一般是学生与企业签订协议后,送到学校学习。通常一年级每周2天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文化知识,3天在企业学习。到高年级一般每周3.5天在企业,企业与学校签订协议,招生由企业负责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轨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学员或定期或分期在企业里接受实践教育、在职校里接受理论教育。职校大约60%是专业课程,40%是普通教育课程。各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作为学徒工,企业发给学生每月600-700欧元的生活费用。

参观了布伦瑞克职业学校,它主要是机电、计算机、汽车、金属加工等几个专业,专门为沃尔夫斯堡大众企业培训员工。并实地听了德国老师上的一节汽车检修实训课,在教室车间里有18个学生,老师先讲了如何通过仪器检测校正车轮平衡并示范,然后每2人一组进行设计检测。整个过程体现了学生的独立操作和学生合作工作的过程。

在学习期间还穿插参观了马格德堡希斯公司,莱比锡的宝马工厂及可再生能源培训中心等。在这些工厂里他们都有自己的培训部,新员工集中在一起学习,操作实践等。在这些工厂中多数员工都是男性,电信公司也鼓励女性参与,在电信公司培训部里,我们发现了一位女性学员。相对来说电子电信等方面的员工工资薪金比其它行业要高。在希斯公司的新员工都在钳工车间学习一些基本操作,我们参观的那天,刚好在进行考试。他们的考试就是让你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员加工一件完整的零件,不需要学员回答一些理论的东西,就是实际的动手能力。德国产品加工的精细,也可能是源于对新员工的基本操作的要求高的缘故吧。希斯公司尽管不是很大,但一年产值却很大,主要是生产一些大型加工机械中心,设备的技术含量很大,是中国在德国收购的第一家工厂。我们参观时接近圣诞年底,工厂大部分工人都被派往国外安装调试设备,工厂生产的设备自动化程度非常高,从产品的设计到成品,都有严格的模拟、调试生产等过程。对工人的要求也非常高,但工人基本技能的学习也是从最基本的开始。在宝马工厂,参观了汽车的三个主要车间,焊接车间,外壳车身全部机械手自动焊接组装,90%的工作由机器自动完成,看不见工人的操作。在喷漆车间,从打磨到各道喷漆,全部由机器监控,每辆车都由终端控制自动在生产线上完成需要的色泽,由于对环境要求比较严格,整个都是在一个相对密封的环境中进行,亲眼目睹了车身在各个车间的变化。在汽车电气控制安装的车间,一辆辆车在流水线上,每两人一组,工人组装的身影才被发现,他们非常娴熟的把从送货皮带上传递过来的器件组装到车上。在这些工厂的生产中,从订单生成到成品的出库,都有完整管理。保证了生产的有序和规模化。圣诞前夕还参观了奎德林堡职业学校的圣诞联欢庆祝活动。

学习共分为六个模块,分别是职业教育的目标和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设计、过程导向和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设计、典型案例多媒体教具应用、环境和气候保护与职业教育的融合、迁移和终期评价等六个部分。先后有多位教授及博士就职业教育设计,过程导向和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设计等作了详细介绍,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新范式,在当今德国职业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所谓行动导向教学,其核心是把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基本要求是:以职业情境为教学的参照系,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与协调人,要遵循“收集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六个步骤来完成。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强调由学生自己设立学习目标,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并总结经

验,进行自我反思,反思是学习上升到一个新台阶的总结与更新,它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从而完成学习的教学模式。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有多种方式,如考查法、任务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法、计划演练法、引导文法、项目教学法等。这些方法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各有千秋,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方面培养都有着全面和完整的提升,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和学习内容上需要灵活运用。在一年级阶段相对来说,由于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还不是了解很多,可以多采用考查法、角色扮演法、计划演练法等进行学习。而在高年级阶段时可多采用案例法、引导文法、项目教学法等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课程间的最优化。

二、学习感受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

德国教育的基本结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是德国教育的四个支柱。按照宪法规定,各联邦州享有文化主权。也就是说,各种类型的学校教育都属于州文教部的管理权限。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一般由国家兴办,是州一级的国家设施。高校及中等职业教育在联邦基本法规定的范围内自己管理学校,州政府及文教部对高等学校行使监督权。德国的继续教育复杂多样,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竞相参与,继续教育在德国真正成为了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终生教育。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以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

近年来,在德国又出现了第三种培训形式,即跨企业培训。学生在接受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的同时,每年抽出一定时间,到跨企业培训中心接受集中培训,作为对企业培训的补充和强化。

(三)法律依据

规范德国职业教育基本的法律有三个,即《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

和《手工业条例》。此外还有《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基本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以及各州的职业教育法和学校法等。这些法律、法规规范和约束着具体的职业教育行为。

(四)管理体制

德国是个联邦制的国家,文化教育是各联邦州的主权。各联邦州的文化教育部门拥有对本州各级各类学校包括职业学校的管理权。对于“双元制”教育中的企业教育,联邦则拥有管辖权。企业职业教育的具体管理,则由联邦职业教育法授权给各行业协会负责,主要包括企业职业教育办学资格的认定,实训教师资格的考核和认定,考核与证书颁发,培训合同的注册与纠纷仲裁等。

(五)经费来源

按照职业教育法及其它法律的规定,职业教育经费主要由联邦、州政府及企业分别承担。职业学校的经费,由地方和州政府共同负担。通常是州政府负担教职工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地方政府负担校舍及设备的建筑与维修费用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人事费用。企业的职业教育经费完全由企业自己负担。企业除了负担培训设施、器材等费用外,还必须支付学徒工在整个培训期间的津贴和实训教师的工资等。

(六)教学内容和考核办法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特点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企业的培训按照联邦教科部和有关专业部共同颁布的培训条例进行。德国经济部公布了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有380多个职业。各专业部分别制定相关职业类别的培训条例,包括教育内容、时间安排以及考核办法等,并会同联邦教科部共同颁布实施。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文教部制定。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会负责。考核分为中间考核和结业考核两种,从考核内容上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该工位上的合格技工。

“双元制”给人的总体感觉如下:

(1)学习的目的性很强。即人们对职业的需求,也就是通过学习获得生存所需要的保障。企业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要培养本企业所需求的人才。“双元制”职业教育为企业培养了大批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使德国的企业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2)企业的广泛参与。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

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学生一毕业就可以投入到生产第一线工作,为企业减少了一大笔培训费用。

(3)培训与生产实际零距离。真实的生产及先进的设施设备,使学生比较接近实践,接近未来工作的需要。

(4)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5)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考试考核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手段,只有客观规范才能使考试结果令人信服,也才能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德国“双元制”模式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主要是因为其培训质量高,而这一高质量的培训又是以客观、公正、规范的考试考核体系为保障的。为了确保考试的客观性不受培训机构影响的独立性,“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试由与培训无直接关系的行业协会承担。行业协会专门设有考试委员会,该委员会由雇主联合会、工会及职业学校三方代表所组成,其中,雇主和工会代表人数相同并且至少有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由于考试由行业协会组织实施,这就有利于考试按照《职业培训条例》的考试要求进行,而不是根据哪一个培训机构(企业或职业学校)中所传授的具体内容,从而更客观地评价职业教育的培训质量。“双元制”模式考试强调统一规范性,同一职业或不同职业的相同科目的考试在同一时间举行,并按照统一标准评分。由于“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试的客观与公正,因此“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结业证书不仅在全德得到承认,而且在欧共体的一些国家也得到承认。这让我们感受到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权威性”及其在世界职教界所享有的声誉。

(6)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德国对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有一套比较严格的制度。职教师资大都具有良好的品质、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快捷的效率。德国职业学校理论课教师最低学历为大学本科(有的学校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占50%),至少有两年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经过两次国家考试合格,到学校任教还需两年试用期;每周在课堂授课不少于24节,知识更新时间不少于4小时;两年试用合格后,政府终身雇用,享受公务员待遇。德国教师的工资比一般行业更高。

(7)“双元制”体制使学生与教师相互促进。学生与教师相互促进,学校对学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严重处罚,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会被反映给企业,企业会对学生提出警告或不予录用,学生可能会因此失业;学校对教师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考核要求,但学生对老师的评

价会通过企业反映到学校,教师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8)“双元制”教材编写、课程设置突出“应用性”。德国职教教材编写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基本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专业课程的理论部分始终围绕专业实训这个核心活动,打破了传统教材的模式,做到少、精、浅、实,不强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教学过程不重推导,而重结论和应用。教学重点不是公式和概念的“为什么”和“怎么来”,而当告诉学生“是什么”和“怎么用”。注意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各种工具书、手册及图表的能力。

(9)强化与企业的联合,实施产教结合。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体制走的是真正产教结合的路子。“双元制”要求受教育者首先必须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成为企业学徒,然后再凭培养合同报考“双元制”学校,把在学校学习和在厂实践统一为同一过程。企业的利益、操作技术和技能型人才与职业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这样既可解决职业教育培养周期与经济发展迅速的矛盾,又可为劳动者和企业双向选择提供前提基础。学生大部分时间所使用的就是企业目前正在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

(七)注重养成教育,树立诚信意识

在整个实训与实习中,德国人十分强调养成严格的规范化的操作习惯,实习中学生以正式工人的面目出现,不搞见习、参观,即不搞模拟性的所谓生产实习,而是必须生产出真实的合格产品。在上岗前10分钟,他们要清理卫生;在工作中,他们严格按图纸要求加工产品,产品通不过严格的检验,达不到标准,必须返工重来;下岗后,他们必须整理工具,各种工具严格地按使用顺序排列。由于严格的训练,学生那种懒散的、粗心大意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得到有效抑制。虽然西方国家与我国的意识形态标准不尽相同,但对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同样是很注重的。从课程安排我们就可看出,向学生讲授时政问题、与学生进行时事讨论、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政治课贯穿整个学习阶段;而伦理学、行为学、道德学的宗教课是自小学就开设的。无论企业还是学校对学生的道德素质都很注重,并且个人的诚信问题对于个人今后的发展更是至关重要。曾经有学生就因为曾经撒谎而无法找到工作。在德国的学校考试很注重个人诚信,有些学生可能因为考试不及格留级,多年后仍无法毕业。但如行业考试通过,仍然可以达标取得工作机会被企业录用。

三、思考和建议

通过本次学习,收获不小,感受很多。德国的职业教育以及“双元制“有很多值得学习

和借鉴的地方。德国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不断改进,取得了很大成功,积累了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由于体制、国情不同,有些条件是我们不易具备需要进一步探讨。对照国内目前的实际情况,企业的参与很难实现,因此我们必须寻找一条新的途径,比如订单式培训等。将 “ 双元制”体制内的合理因素,运用在我们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在这方面德国的全日制职业学校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着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建立专业知识更新机制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者,其专业理论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首先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具备运用教育学的知识将相关的知识融入教学的能力,不断的跟踪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从而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作出调整和补充,进而也丰富了我们的课堂。

教师的专业水平在提高的同时,教师的敬业精神则显得尤为重要。双元制中项目教学涉及到很多跳跃的和跨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大量教学项目需要教师设计和组织实施,对学生所遇到的细节问题和难点,教师必须灵活地做出反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提供咨询和建议。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广泛的知识范围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有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和对学生的关爱之心;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 、新技术,更新自己知识结构,适应科学和社会不断发展需要。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同时企业可以根据本身的需求来培训学生,提高了劳动力素质,为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向德国由法律保证企业必须承担职业教育义务,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充分进行实践锻炼,我国企业对介入职业教育实训不是十分积极。在这方面,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的定单式培养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作为学校,应建立长效的教师知识更新机制,在内容方面,主要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职业、新岗位中所产生的技术、技能的需求。在组织形式上,一是可以采取短期和长期、脱产和在职、物理和虚拟(课堂教学、企业考察、远程教学、网络教学)等手段进行教师的培训。

(二)建立教师定期参加企业训练与职业实践的机制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教学方法在职业教育中越来越显得苍白无力。在职业教育中以行动为导向,用任务驱动法教学获得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发达国家职教专家的认可。这次培训也使我感受了这种教学理念的魅力所在,做中学,学中做真正体现了为学生着想,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原则。

这种教学要求教师要把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工作任务以及与之相适应

的学习情境,并指导学生在专业工作中进行自我建构式的学习。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首先了解本专业的相关的职业,了解该职业的工作过程。

通过建立教师定期参加企业训练与职业实践机制,确保教师职业工作过程的水平的提高。内容上,以就行业和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对企业的发展、技能人才的要求等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组织上,以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即在大型企业和发展较好的中小型企业建立教师培训基地,组织教师定期到企业实习和把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请到学校授课、讲座、聘为兼职教师等,切实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三)课堂教学探索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

此次培训感受最大的还是德国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德国教师上课并不是“单打独斗”,上课前大家在一起讨论,试讲,各自提出看法,然后再去和学生交流。一个项目的教学可以涉及多学科教师,分工合作,上课自然接近学生实际,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得到充分释放,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方法上,有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引导文教学法等等,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堂效率大为提高。同时可以针对我们的教育对象和学生实际开发新的课程,来满足教学需要。我想,如果我们从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手段的更新这几个方面着手,来关注甚至影响我们的教育对象,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将会大幅提高,学校的办学声誉将会逐步提升,职业教育一定拥有辉煌灿烂的明天!

结束语:40多天实地培训学习与考查,仅仅接触到了德国职业教育的皮毛,德国的职业教育发达,早有所闻。德国的产品,结构合理,加工精密,外观讲究,质量上乘,性能优异,这是他们重视职业培训、员工持证上岗,人人关心质量的结果。我们在学校参观时就切身体会到了,德国老师很注重手工制作的精细,要求学生手工去制作一支金属花朵,从下料到裁剪打磨,要求学生一丝不苟,严格按程序做好。一件很小的东西,学生要具备很多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完成产品。现在用机器制作可能要比学生手工要快和好,但体现了对学生手工制作操作的重视。德国产品质量之所以驰名世界的秘诀也正在于此吧。据说农民也要持证上岗,因为他们农民使用的主要农具,早已不是锄头、钉耙,而是各种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耕作、施肥、除虫、灌溉、采收也已采用一整套科学的办法,多数不是靠一般的手工操作了;各种养殖业、种植业也按照先进的种养方式来完成,未经培训的人难以胜任。在德国,不论担任那一种工作,完成那一种任务,“资格”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资格”,绝大多数是靠职业教育来实现的。普通教育、基础知识教育固然重要,但他们更重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成人教育也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的“资格”,决

不是单纯的一种学历文凭或证书,除一般的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要懂得操作应用,有动手能力。因此,在德国各行各业都重视职业,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此汇报,不妥处请批评指正!

以下是培训学习照片。

汇报人: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七日

机电工程

附件:培训学习照片

在做课堂作业

向老师赠送礼品

和老师合影

向老师赠送礼品

在进行专业操作

专业老师上课

到企业参观学习

在做课堂作业

颁发培训证书

与培训机构老师和工作人员合影

第四篇:从德国电影《浪潮》中感悟正确的教师观

影片中的主人公文老师,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他即使成功的也是失败的。他的“独裁专制”课程一新颖的形式赢得学生的欢迎,听课的人数增加,更有学生愿意转入他的课程,这一点上,可以说他的课程是一门艺术。但随着情节的推入,学生们的行为逐渐背离了他所想象的那样,他们渐渐形成一个帮派,并排斥异类、破坏公务、打架斗殴…以至于最后有学生无法自拔而持枪自尽。这个时候,文老师的授课艺术也随着那声枪响终结,他亲手建立的“罗马”却把他送进了深渊。影片最终以文老师恐惧的眼神作为结局。 文老师这一悲剧形象让我对教师这一角色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首先从他身上,让我看到一个教师的魅力。他原本应该上“无政府”课程,结果阴差阳错地上了不擅长的“独裁专制”这么课程,最初的上课并不顺利,但在短时间内他调整了上课方式,换座位,让学生自主发言,讨论、端正坐姿、起立回答等等,让学生对这一课程有了最初的兴趣,接着他继续激发学生们内在的兴趣,这里有一个最精彩的情节,就是全体学生起立集体跺脚,学生们十分享受这一行为,尤其是当文老师告诉他们楼下正式“无政府”班的教室时,学生们的跺脚兴致更是达到了几点,因为他们在跺脚的过程中压抑的心情得到了释放,然而这一释放的前提就是老师的允许。这以后,更多的学生加入了这个课堂,因为他们从这些行为中发现了乐趣。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情节,值得思考与学习。这是一种将学生摆在主体位置上,让他们成为主人,自主讨论思考,促使他们主动求知,而教师只是作为指导、调整的角色,他们要做的是将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动力,并将他们引入正确的方向,促使他们获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兴趣。就单从这一方面来说,文老师拥有和学生打成一片,吸引学生注意力,鼓动学习热情的能力。这一方面,他是成功的。但是对于这一点,是值得作为师范生的我们学习和培养的。如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作为教师需要拥有的能力,而这又往往是我们所欠缺的。

然而,文老师的失败也值得我们反思。他的错误的本质,我认为不在于课堂的形式,而在于他忽略了内在精神的控制和责任意识。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是学生的范例,教师的言行往往影响学生的作为,所以,教师的言行必须赋有责任感。影片中的文老师沉浸在自己教学成果的时候,忽略了他的行为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反应。当学生们结成帮派,排斥异己、破坏公务等行为发生的时候,文老师完全不知。尽管女学生卡罗针对错误的苗头给予文老师提示,他不仅无动于衷,还认为这是他教导的成果。最终,当收到学生破坏公务的消息的报纸的时候,他才发现事情的严重性,然而,为时已晚,学生们的行为已掀起一场浪潮,事态已经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最终,一名学生因陷入这一场浪潮太深而结束自己的性命。观影中,我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文老师对学生的集体破坏行动没有了解,他的不问不顾正是这场悲剧的催化剂。虽然东西方教育差异以及思想文化的不同,但站在教育这一立场上来说,这是老师的责任。老师给予学生主动、新潮、自由这无可厚非,但别忘了一点,老师必须为此负担责任,任何一个老师如果没有了责任意识,不对学生的负面言行进行引导和纠正,那他便不再是老师,而是杀人凶手。就如影片中文老师,他间接的杀死了学生,同时也扼杀了他自己。

作为一名教师,他应该拥有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授之以渔”的艺术,更需要拥有一个责任心,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对学生的言行进行引导、教育。面对着这些事16-18岁阶段的青少年,他们的心智尚未成熟,世界观价值观也没有全面,他们赋有激情和冲动,但又容易盲从。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更应负担起责任,将他们引导想正确的方向,而不是对他们的错误放任不管。文老师是一个拥有老师们所向往的艺术天赋,同时也拥有教师所可能存在的缺陷的利弊并存体,从他身上,我更深刻地学习到了要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第五篇:德国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及其培养模式的启迪

职业教育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直接影响和作用,已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所证实。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积极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使其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已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心。因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的自身发展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迫切的需要和严格的要求。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的大力发展,随之带来的最严峻、是突出的便是教师问题。因此研究和解决职教师资问题,是当前办好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严峻现状的思考

教学问题,主要是教师问题。目前职业教育专业师资缺乏,经过严格高等师范教育的教师不足,已成为影响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和质量的突出问题。根据我国教师法规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对教师的学历资格已经有了法定的要求。据1998年统计,上海现在共有职业学校274所,在职教师15688名,承担了28万名学生的教学任务。从这支队伍的学历结构来看,目前已达到本科学历的7893名(研究生54名),占教师队伍总数的50.63%,也就是说,还有将近50%左右的教师没有达到《教师法》规定的学历要求。全国有将近51万职教师资,学历达标的也不足31%。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则有断层危险。目前,上海职教师资中51岁~60岁的有5760名,占职教师资队伍的38%左右,不到10年时间,这批教师将陆续退休。另外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新形势下,高职招生规模急骤扩大,从2000年开始,上海每年的招生计划数约为20000人左右,但就目前而言,无论是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或高等专科学校举办高职,师资基本上由本校教师转岗,普通文化课教师改行担任专业课教师的占28%,这些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走向学校,从课堂走向课堂,既没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又缺乏企业工作、生产实践的经历和阅历,实践性差。高职教育发展速度之快,使得针对职业教育的专业教材跟不上需求。仍然是这样一批教师授课,仍然使用原来大学、大专的教材,要办出职业教育的特点、特色,要培养出实用性、技能性的人才,严峻的现实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之间存在很大的不适应性。

二、德国模式的借鉴

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既懂理论又有技能、既懂专业又有知识面、既会管理又善协调的新型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而作为从事此类教育的师资,更应该是集理论、技能、师范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教师是关键。在职教师资培养方面,我们既要大胆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培养模式,又要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之路。德国推行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曾对战后德国的经济腾飞作出巨大贡献,并被世人称为楷模。德国职教师资资格培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普通采用的专业与师范教育叠加的模式,我们称它为"物理型"培养模式,一种是在不来梅地区实行的专业与师范教育混合模式,我们称它为"化学型"培养模式。德国普遍实行的职教师资培养叠加式模式。通过对德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剖析和探讨,我们体会到德国注重职教师资培养是通过严格的过程控制来达到其质量要求的。报考职教师资专业,首先有一个入学资格要求,除了必须持有文理学校的毕业证书外,还至少要有一年以上的企业实习等工作经历。其次是任职资格要求,学生完成九个学期的大学学业后,要参加二次国家考试。第一次国家统考,是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鉴定。之后经过两年的预备教师期或实习实践后,还要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这是对学生经验与能力的验证。通过了国家两次统一考试,才能获得职业教育教师的资格,其间各个教学环节,使一个职教预备教师在此期间,既学到了专业知识、师范内容,又多次经历了实践和实习的锻炼,为今后的职教生涯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这是一个较为全面而富有特色的培养模式。政府还制订了继续教育法规,要求在职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进修。*SWS为计算单位,即每学期每周一学时

严格的教师资格认定,及其教师地位的确立,加上继续教育法规,使得德国的职教师资质量和数量得到充分保证,社会地位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三、中国模式的探索

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职教师资的教学水平与质量,是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紧迫的任务,我们应按照《教师法》、教师的资格和任用条例和《职业教育法》的要求,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建立一套与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相匹配的职教师资培训、培训的机制和体制,开垦出一块适应职教师资茁壮成长的土壤和基地,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模式确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技术型应用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应以能力为本,其教师除应具备各类教育的教师都应具备的共同素质外,更应具备技术型人才的各种能力素质,也就是说:职教师资是一种复合型人才,与普通高等学校教师相比,知识储备更为全面,专业技术的应用和实践能力更高,相关常识和知识面更广。总之,由于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教育特点与教育规律,因此,对其也需提出特殊要求。像德国,非常重视职教师资的培养,为了加强对学生实践性、技能性培养,德国的高等专业学校、职教所往往建有自己的实践、实训基地,甚至实习工厂。他们通过部分接受实际生产订单来实现实践和理论培训一体化。他们有自己的培训车间,可承担实际工程项目,生产的产品可直接投放市场,真正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其有一支要求严格,富有特色的职教师资队伍是分不开的。中国的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要走向成功,走向未来,教师培养是关键,是龙头,要办出高职的特色,就不能把职教师资的培养等同于普通师范生的培养,就不能直接从大学毕业的学生直接选来当职教专业课教师,必须建立起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的特定模式。在职教师资的培养目标确定以后,还需进一步明确以下几点。

(1)入学资格要求:应有职业培训或企业工作经历。根据中国国情,宜提6个月的实践要求,对中专生可免此要求,而高中生则应6个月实践环节。

(2)国家统考要求:对其能力可通过一定的国家考试,包括知识、技能及继续教育考核要求。

(3)待遇与地位的确定:建议定为国家公务员待遇,并不应低于普通教师待遇等。

(4)学制、计划、大纲、教材、招生等确定: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必须按照培养目标和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国内迅速探索一种相对统一的培养模式,制订教学计划、大纲,确定课程、教材等。

法规制订

经过了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国家对开展职业教育已采取了积极发展的方针,明确了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的目的,并提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校一样,同样担负着人才培养的职责,只不过培养的目标不同。普通高校是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是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培养技术型、应用性人才。众所周知,德国"双元制"的职教模式与职教体系,是德国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日本、新加坡等经济发达国家,都深切地感受到了职业教育给本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与作用。我国绝不能将高职办成对不能升学者开放的"二等教育",却应在全社会形成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有重要作用的认识。首先,确立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确立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及职称待遇。应进一步制定高等职业教育一系列法规,包括考试、入学资格、培养模式等方面。随着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和认识,使职教师资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的确认,鉴于职业教育的教师需要复合型人才来担当,它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双重特色更优于普通专业人才,因此可推行此类教师享受两种职称的评聘待遇。在其他方面也给予政策的倾斜和资金的配套,并由政府和社会予以认可,使职教老师这一新型的教师职业得到人们更大的青睐和尊敬,从而为选择更优秀的人才就读于职教师资专业创造条件。

继续教育

在德国,根据各联邦州的法律规定,职教师资要不断接受新技术知识、新规范的继续教育,其中,教师进修有全州集中、地区性和学校内部三种。第一种由州文化部组织,每个课程培训时间为一周左右;第二种由区政府组织,每个课程时间为一至二天;第三种由学校组织,较灵活,根据学校的发展,缺什么补什么,时间也是不定的。由学校的培训更贴近本校教师的实际需要,因此,现在德国下萨克森州文化部把经费尽可能地拨给学校,以促进学校的继续教育。针对我国职教师资数量不足的问题,必须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学历和非学历,培养和培训并举的方针。一方面从本科毕业生中培养职教研究生,作为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学习教育学、教学法等师范类知识,到企业接受实训,在原来本科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强化实践和技师资格的训练,以熟悉本专业的理论与实践,了解职业教育的目标与特征,从而使他们尽快成为职业教育中坚力量。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目前职业学校尤其高职学校中任职的教师来自多种渠道,有普通高校教师转岗的,有普通师范院校毕业分配来的,也有来自企业从事技术工作的,他们都不同程度上需要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以便尽快成为合格的职业教育教师。在上海,职校教师也在开"240"培训,这不失为一种继续教育的好措施。这样的培训应作为一种规定,定期进行,并以法律的形式予以保证,让职教教师得以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新技能、新规范。

实训实习

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更注重实践、实训环节,更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职业教育师资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施者,是职业教育特色的体现者,他们首先应该接受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实训设备的操作规程。在德国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理论课与实践课尽可能在同一个或相邻的地点进行,使实践、实习中碰到的问题,能及时从理论上进行探讨,理论问题又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理解,他们的实践、实训场所尽可能与社会上实际的生产或服务场所一致,培训内容也要求与生产流程、业务流程挂钩,这种方式既加深了教育与实训之间的沟通与配合,也实现了职教师资与培训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这对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加强职教师资的技术能力:(1)要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实习实训提供必备的条件;(2)提供的实验、实习设备必须与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相适应,有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运用能力;(3)实训、实习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聘用一定数量的一线工程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4)制订法规,加强对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合格者发给上岗证书。实训、实习的质量是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一项重要指标,要注重这方面的制度建设和设施建设,以保证这项指标的实现。

总之,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对正在迅速发展的中国职业教育至关重要。我们呼吁立法部门、政府职能部门及办学单位需急切而又认真将此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为推动职业教育的顺利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腾飞打下基础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工工作制度范文下一篇:订单生产排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