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下的教学改革

2022-09-12

近年来, 国家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文件政策, 推动职业教育院进一步实行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2009《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强调中等职业学校要在改革人才培养的探索中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主体的企业与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落实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教学,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使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

我校很早就在探索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 现在政策的指引下更是大刀阔斧地展开了关于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等模式的改革。对学校整体而言, “以就业为导向, 满足企业需要”是校企合作深层推进的基本原则。在行业与企业介入的环境下, 教材要如何写、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学校如何考等问题, 实际上牵动着学校整体改革。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评价、“双师型”教师素质提高办法和专兼职教师结构以及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等都要改革。

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类型息息相关, 几年在校企合作上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目前我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企业见习。由于职业学校的硬件设备、环境气息在一定的程度上还不能对学生形成直观的教学作用, 所以每年学校都要组织学生进入有代表性的企业和单位进行见习, 让学生对以后的学习内容、工作的岗位能有直观的教育, 对学校教育学习起到指导性的作用。例如护理专业学生到市急救中心进行见习, 幼教专业到市内各大幼儿园见习。

2) 顶岗实习。由学校与企业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 将最后一学年学生, 根据所学专业分别安置到相应的企业顶岗实习。例如汽修专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到旭硕、西信天元等公司进行实习, 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 在企业当了一次真正的工人, 培养了他们独立处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 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准备。同时学生也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报酬, 学校也节省了大量的实训资金, 企业短期用工的困难也得到了缓解, 实现了校企优势互补, 学校、学生和企业互惠互利。

3) 订单培训。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定向培养的机制, 根据企业所需求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 由学校和企业签订人才的“期货”订单。这样先解决学生毕业安置的后顾之忧, 然后制定教学计划, 安排教学内容, 落实实训方案和质量评估标准等。例如我校同西信天元公司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 在我校计算机专业成立了西信天元班, 按照企业要求来培养人才, 充分保证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达到行业要求, 并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企业输送合格的初级工。

4) 基地实训。我校在办学实践中, 深刻地体会到, 必须配置与专业相对应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才能掌握专业实习、教学安排自主权。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 采取引企入校的方式, 建设专业实训基地, 积极利用学校的场地、优惠政策、办学实力和社会知名度, 双方建立教学、生产基地, 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的优势, 补充了学校专业教师的不足, 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双方资源互补, 最大限度达到合作双赢的目的。学校与博世汽车检测设备公司、标榜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并且先后建成了科马、水之语等自有实习基地和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重庆长城宽带网络服务有限公司34家签约实习基地。进一步加强了企业和学校、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联系, 有效发挥学校企业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 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和促进企业生产经营, 初步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受益的良好发展态势。

5) 行业实践。学校鼓励老师定期到企业挂职, 了解企业的技术、生产、工艺, 以更好地在教学中加以应用, 使教学更贴近生产。企业技术人员及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改革和教学, 最大限度实现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补充学校师资力量不足。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使中等职业教育突破了校园围墙约束, 彻底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从单纯的学校教育向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转变, 实现学生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的专业设置基于市场需求, 培养目标按照相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立, 注重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 课程的制定和教学的评价吸收企业专家参与指导, 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不断调整。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 专业设置上以职业分析为导向, 培养目标上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课程设计上以职业活动为核心, 在教学内容上淡化理论课与实训课的界限,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现场教学。

1) 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定位改革

中职学校在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中会遇到很多的困扰, 例如: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联系、各专业课之间的联系等, 这些困扰产生的根源是高职院校不了解企业的真正的用人需求。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要杜绝“凭空想象”或“胡乱拼凑”, 就要与企业的需求接轨。专业带头人通过校企合作, 或参考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的调研资料, 掌握企业用人需求, 预估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工作岗位, 了解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动手技能以及职业素质要求, 根据这些内容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发等进行预估设置。例如计算机专业就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了课程改革方面的课题研究。

2) 修订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院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 帮助修订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也可以选择调查问卷、登门造访, 回访已经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和毕业生的雇主, 了解毕业生具备的和尚未具备的技能、工作表现、企业培训内容等各项情况, 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 分析所获得的行业信息, 用以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所涉及专业的课程内容, 保证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保持一致。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时, 也需要参考当年学生入学时的知识水平, 制定培养学生过程中的重难点。护理专业就是通过专家座谈和调查问卷、登门造访等方式根据际情况进行了校本教材的编撰。

3) 基于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

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 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教师要设计好的课堂教学, 让课堂更加生动, 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

(1) 教学内容要以企业为主导、学校为主体

教师应该明确一点:教师的教学不能以自我想法为中心, 要以企业的需求为中心, 要按企业的需求决定讲课内容。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职业化的技能和素质的培养, 教师的授课内容的原型要来自企业实践。

教师参加企业挂职实践, 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 了解企业生产实践的各个环节, 将企业岗位技能与生产实践流程结合高职教育方式方法融合到课堂教学中, 结合校企实训基地和设备, 考虑教材、教学组织方式, 对知识、能力进行序化和整合, 以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作为教学思想的主体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同时也要考虑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各项要素。

(2) 教学手段灵活多样

教师改变了固有的教学思维模式, 结合学科特点, 融入了多种满足中职教育需要的方式方法。例如, 带领学生参与到承接的企业项目工作中, 通过以完成一个项目流程来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 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项目中去, 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师还通过“身临其境”的教学方式, 将学生从课堂带到真实的企业工作场景中去, 以生动有趣的事例代替书中枯燥的文字,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新技能。

教师还可以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到课堂中, 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讨论、问卷、游戏等方式进行课堂互动教学,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中来,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尽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也实施了好几年, 但毕竟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 校企合作实践在探索中不断前进, 分析现阶段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总结经验和教训, 对于促进校企合作, 提高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我国的中职学校教育的发展历史并不长, 校企合作职业教育还处在探索的过程中, 因此企业和中职学校的沟通机制建立的还很不健全。目前, 我国的校企合作在运行中主要涉及的只有学校和企业, 很少有学校, 企业, 政府三者之间的互动。中职学校对市场和企业不了解, 企业对中职学校也很陌生, 双方关注的都是各自内部的发展状况, 与对方的沟通少之又少, 更谈不上较深的良好合作。

建立可行的学生管理机制。校企合作办学的学生管理工作, 应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学校是学生日常管理的主导, 主要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管理, 包括思想品德教育、成才教育和专业教育等。企业则侧重于学生实习、锻炼等管理, 包括爱岗敬业、职业道德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等。这样可以消除企业对学校培训人才效果的顾虑。

共同制定教学计划, 加强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是管理的重点, 它关系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教学管理的内容包括学校的理论教学和工厂实习锻炼的实践教学管理。其步骤为:首先是制定具体、细化的岗位目标, 使教与学有的放矢。校企合作办学协议中必须说明培养人才的层次等具体内容, 根据岗位职业要素制定教学内容, 使学生学以致用;其次是企业直接参与课程开发、设置。职业教育要根据企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不断补充、更新和完善职教课程。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师资队伍是教学的主导力量, 是人才培养质量高的关键, 在校企合作办学中, 要求教师进入企业实践或与企业技术合作研究开发, 培养“双师型”教师, 即既有从事教育工作理论水平能力, 又有技师或工程师的实践技能。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内涵丰富, 实施的条件千差万别, 职业教育又分多个层次, 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也多种多样, 要走好这条路还任重而道远。工学结合的教学也没有绝对固定模式可言, 实践中要因地制宜、因条件制宜、因产业而异、因学校而异, 只有灵活应用, 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取得预期的教学目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特殊地形的测绘技术措施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下一篇:PVC塑料窗雨水渗漏的原因及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