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算什么体裁

2022-11-08

第一篇:新闻报道算什么体裁

新闻体裁

1.新闻报道,有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公报、调查报告、专访等;

2.新闻评论,有社论、述评、编辑部文章、评论员文章、思想评论、理论文章等;

3.副刊体裁,有散文、杂文、小品、诗歌、小说、剧本、报告文学、回忆录、曲艺等;

消息

消息一般报道事实比较单一,突出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文字简洁,时效性最强。消息一般分为标题、导语、正文、背景和尾声五个部分。

通讯

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实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以及修辞等表达方式,及时报道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和地方风情等。

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是新闻体裁中富有表现力的重要体裁,以描写为主要手法,“再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一瞬间”的形象化报道,它抓住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某些重要场面,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两个片段,用描写手法给予集中的、突出的刻画,将富有特征的真人真事“放大”和“再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们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使人们感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新闻专访

新闻专访是记者事先选定采访对象,对特定的人物、文体、事件和风物进行专题性现场访问之后所写的报道,是集新闻性、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炉的一种可读性很强的新闻体裁。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一种对最新发生的新闻提出的一定看法和意见的文章,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表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是新闻媒介中各种形式评论的总称。

所有这些与新闻有关的体裁,都是网络新闻资源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形式,它们从新闻写作的角度,共同建构了网络新闻资源的组织形式。体裁属于新闻资源内部形式的基础层次。各类新闻资源都有适应自身定位和表现内容需要的常用体裁,要从资源性质和体裁的固有联系出发,在把握体裁特点和及其表现功能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发挥多种体裁相互配合的互补效应,恰当调动、巧妙运用各种新闻体裁。

第二篇:英语新闻的体裁

作者: ... | 发布日期: 2002-12-20 19:28:39

尽管新闻的种类繁多,分类的标准各异,但是, 它们都必须通过记者按不同的报道形式即新闻体裁 (news style)予以采写。由于新闻活动的范围是一个 广阔多姿、变化无穷的世界,其间的客观事物也呈多 样性,因而报道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新闻体裁也在 不断更新。就我国读者阅读英语报刊的基本情况而 言,新闻体裁主要可分为四大类:消息报道(news reportings)、特写(features)、社论(editorials)和广告(advertisements)。

消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 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虽然消 息通常由三个部分构成,即标题、导语(lead,常为 全文的第一段)和正文(body),但正如常人所说, 文无定法。消息的写作结构灵活多样,往往因人而 异。特写与消息的区别在于报道的范围与目的不 同。消息主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了把某件 新闻事件交代清楚,消息往往需要写出新闻的各个 要素,也就是说,消息所报道的范围一般具有全面性 和完整性。特写则不需照顾全面,而是侧重于某个方 面,注重再现生活的画面,将新闻事实诸要素中最有 意义、最有情趣和影响的一两个要素或片段,像电影 中的特写镜头一样,既形象又突出地把它们再现出 来,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如耳闻其声,如目睹其人其 事,从而获得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感染。由此可见, 消息报道勾勒出新闻内容的一幅全景画面,而特写 报道则展现给读者新闻内容的片断或一组特写镜头 的画面。因此,特写比消息读来更感集中、细腻、绘声 绘色,所得到的信息更多,也更为详尽。

特写的种类很多,不论是哪一种性质的特写,其 写作形式或结构与消息报道不一样。它们一般没有 特定的规律或格式可循。读者在阅读英文报纸时,可 看到各种不同结构的文章,别开生面。有的略提一下 整个会议程序和会场情景,专写一个问题的讨论,一 个提案的提出,一次独特的会面等等。还有的抓住时 间过程中的某一个富有情趣或人情味浓厚的细节层 层开掘,溯前追后,写出立体化的新闻。

总的说来,由于将写文章的篇幅比消息长得多, 少则几百字,多则成千上万字。为了要引起读者兴 趣,吸引他们一直往下看,作者常以细腻的笔触,挥 洒自如的笔调突出表现事件的精髓内容。就语言修 辞而言,特写的文笔要比消息报道高深、讲究些,才 能最恰如其分地把新闻内容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 可见,阅读特写文章不失为读者提高英文水平、丰富 词汇的有效途径之一。

特写的结构虽无定格,但是英文报刊上众多的 特写文章通常以一个概括性的导语或引言开头,点 出部分事实要点;或从生动的情节、场面和引语入 笔,但不透露大多,真正最重要、最精彩的东西,放在 后面。此乃一宕一跌,首尾呼应,文义完美,使人读完 终篇后产生一种“满足感”,从而兴趣愈浓,印象愈 深。

就新闻价值而言,英语报刊上的特写可分为新 闻性特写和趣味性特写。当然,将英语特写简单分为 两大类,难免带有较大的武断性,因为有不少特写往 往介乎于两者之间,算哪一类都可以。因此,较普遍 能接受的方法是,将英语特写按采写题材或范围划 分成十余种具体的类别,其中最常见的主要有人物 特写、事件特写和风光特写等。

社论是报纸的灵魂。它代表着报社的言论,最集 中地体现某种立场、观点,常常及时地评述当前社会 上的重大事件或问题,以言辞明快犀利,论理深刻、 透辟的特点来吸引和影响读者,起到感染读者的号 召性作用。现代英语报刊常聘请资历深、声望高的老 记者和名记者担任专栏作家(columnist),在言论版 上辟一个专栏,每天或定期刊登他们的署名评论性 文章。这些专栏作家不仅具有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 渊博的知识和相当的专业修养,而且还具备敏锐的 分析能力和深湛的驾驭文字的功底。因此,他们笔下 的言论,往往富有巨大的吸引力。如美国著名专栏作 家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1889-1974), 就曾经接受《纽约先驱论坛报》(The New York Herald-Tribune)的聘请,撰写“今日和明日”(Today and Tomorrow)的专栏,每周两次,持续30多年之 久,曾在资本主义世界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作为新闻 体裁中的一个大类,社论不同于以叙述新闻事实为 主的消息与特写。英语社论的篇幅一般较长,文字比 较正式,语气较为严肃,语法结构繁琐的长句、难句 也较常见,故初读英语报刊的读者常常会对大块大 块黑压压的文字望而生畏,不敢问津。

其实,以发表议论、阐明事理的社论文章,主要运用逻辑思维去说服读者。在篇章结构上,社论不同于消息或特写,却与一般的议论文颇为相似,即通常 由“引论”——“论证”——“结论”三部分组成。读者在实际阅读中,不妨先看一下社论开头的引论部分,了解一下全文的论点,然后浏览一下对引论逐段进 行论证的部分,最后,在结尾部分再细看一下全文的结论。结论部分一般都会回答引论所提出的问题或重申一下全文的观点。若照此方法阅读,读者就容易 抓住要点,消除“畏惧”心理,久而久之,便会觉得社论并不是过于高深难懂的。当然,读报习惯与方法因而异,不宜机械效仿。

第三篇:新闻报道摄影的题材、体裁和分类

章节名称 第二章 报道摄影的题材、体裁和分类 授课方式 教学时数

课堂讲授(√):实践课(√)32 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报道摄影的题材选择,掌握突发新闻、预发新闻的报道,掌握特写照片的报道,掌握人物报道和人物肖像报道、了解体育新闻报道的要点,了解摄影插图的报道方法,掌握专题图片报道,了解纪实摄影的重要性及其题材选择、拍摄方法。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突发新闻事件的快速报道、专题图片报道。

难点:纪实摄影与专题图片报道的关系与区分。 教学内容 与设计 内容:

2.1报道摄影题材的选择:

一,新华社——汤姆森培训中心的资深编辑皮特.伍德列出的20项可以报道的内容(可作参考):1,具有传奇色彩的人;2,和每个人有关的;3,地方性的、独一无二的;4,与钱又关的;5,犯罪;6,性;7,矛盾与冲突;8,宗教;9,灾难与悲剧;10,幽默;11,秘密;12,健康;13,科学;14,娱乐;15,著名人物;16,气候;17,饮食文化;18,失败的人;19,具有刺激性的事;20,少数人关心的事。 二,新华社——汤姆森培训中心的资深记者鲍伯.希特契科克的报道题材选择。

三,选择题材时应注意的事项:1,没有形像性、不适合作报道摄影的。2,没有社会意义的。3,对宗教和性的报道在中国不适合国情。4,专题图片报道适合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4,关注人与环境的命运,站在历史的高度,在事件中写人与背景,从具体的人和事出发。

四,中国报道摄影题材有待扩展:1,变化中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人的生存状态。2,经济飞速发展中新兴行业的创建、发展、壮大。3,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喜与忧。 2.2突发新闻的报道:

一,什么是突发新闻?报道突发新闻的目的:不是满足好奇心,而是社会责任。突发新闻的切入角。突发新闻报道的链条:获取信息——进入现场——采访拍摄——图文传输。

二,如何获取信息:我国媒体记者一般有几种渠道:1,热线报料,新京报的报料最高奖可拿一万元;2,个人广泛的社会关系,尤其与

110、120、119等报警机构的关系;3,从较快媒体获取信息,如电台、网络。美国的媒体可以监听警察局的无线电通话频道,随时可以获取最快的信息,如上世纪30、40年代纽约的维吉。中国的法律不允许。

(新华社摄影部主任徐祖根介绍该部对突发新闻“严防死守”五道防线。

1,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专职摄影记者,总社也有预备队。

2,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文字记者,配发小型数码相机,进行技术培训。其数量远大于摄影记者。 3,新华社签约摄影师,从2003年到现在已有3000余名,大多为地方媒体的摄影记者。 4,与国外通讯社建立图片交换关系,利用他们的记者网和图片库。 5,截取电视画面,万不得已之策。

三,进入现场:不是所有突发新闻都对记者开放,因此能否快速进入现场成为一名摄影记者能力、人格魅力的表现。一般有几种方法可以借鉴: 1,对现场级别最高的官员晓以利害关系。

2,得到相关人士帮助,这些人的利益与事件或有关、或无关,但出于正义感,他们希望记者能报道事件的真相。

3,随机应变,混入现场。 4,间接报道。

四,采访拍摄:现场要冷静,规避危险,避免出错。

1,对新闻价值的正确判断:地方性新闻、全国性新闻还是国际性新闻?

2,现场混乱不允许过多考虑,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先拍下来再说,不漏掉信息,然后再选取精彩瞬间,人物情绪高潮等等。

3,不能光拍不采访,不要依靠文字记者,也许现场没有文字记者,都靠你自己。采访时要注意搞清最重要的三点:a,人员伤亡情况;b,事件发生的原因;c,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五,保护好存储卡,最快速度传回编辑部: 1,为什么要保护好存储卡?地方官员的缺德招。

2,快是新闻的生命,迅速传回图片不是你想象的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尤其在外地。 2.3预发新闻的报道

一,事先知道时间、地点、内容和采访对象的新闻事件。包括重大活动、重要会议、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企业做出的对社会有影响的工作、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内容。预发新闻可以提前做好采访拍摄计划。不同级别的媒体对预发新闻价值的认定是不同的,因此投入的报道力量和报道力度大小也有差别。 二,重大活动:

1,政治与经济方面:包括重点工程的开工、竣工、实施,大到如青藏铁路、神7问天,中到粤海铁路开通、文昌航天城的建设,小到海甸溪北岸改造、博爱路旧城修旧如旧等。

2,文化、体育活动:包括重大的文化、体育活动,大的如奥运会、全运会等,百花奖、飞天奖、金鸡奖颁奖仪式,中的如海南岛欢乐节、三亚世界小姐评选、环岛自行车比赛等。

3,采访拍摄的实施:A,根据媒体的报道计划派出人数不等的摄影记者。B,根据现场的地形将摄影记者分派在内场、外场或周边并安排拍摄内容。C,要抓住典型环境中的典型画面,从大场面到人的特写。D,要考虑版面上组照的需求,拍摄不同视角、视觉、画幅的照片。

二,重要会议: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体育等等的会议以及跨国家、地区的会议。

1,拍摄会议注意领导照片,比如党代会常委的合影,跨国会议中国领导人与国外领导人位置的掌握。 2,在会议上抓新闻点,如几年前全国人代会上有代表举手投反对票,这是民主表现,也是重要的新闻点。 3,在会议上采访拍摄重要人物,许多重要人物平时难采访,会议上有了机会可以做配图片的专访。 三,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企业做出的对社会有影响的工作:报道政府部门的工作情况似乎成为各地党报的一项任务,随着新闻改革,人们已知道新闻和宣传的区别,尤其是都市报的崛起,使新闻更加纯粹。但是如果政府和社会的其它单位做出了对社会、对群众有影响的工作,也是值得报道的。如国家对农民的免税政策,地方政府为群众生产生活质量提高所做的一些实质性工作,企业为公共和公益事业建设做出的具体的贡献等。

这类题材的拍摄没有特别要求,根据不同情况掌握。

四,日常生活:街头巷尾、邻里之间、奇闻轶事、怪异现象等。

1,这类题材采访拍摄要靠摄影记者平时的关系网,信息分布范围广,如没有关系网便得不到线索。与突发新闻不同的是它的新闻价值靠记者去挖掘,从平常有些意思的小事中挖掘出有社会典型意义的新闻。《新民晚报》几十年的经验。

2,要勤于“扫街”,这是摄影记者的基本功,从街头巷尾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3,对奇闻轶事、怪异现象要从科学角度解疑(当然要请专家),不要夸大事实,误导群众。 2.4特写报道

特写照片——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表现,反映一种社会变化、社会发展趋势的照片;特写照片更多的是靠摄影记者的发现,靠的是摄影记者对环境、人物及社会背景的把握。

一,特写照片的特征:1,没有明确的时间指向,不要求实效性;2,可欣赏性、趣味性,有人情味、有内涵;3,不单单是简单记录,重视表现。

二,特写照片的拍摄题材:没有固定范围,哪里都有可能拍摄到,关键看摄影记者的“眼力”。《美国新闻摄影教程》中的17种范围,可供参考。

1,去一些唐人街或意大利区这样富有特色的街区,或是去城里的老街区,在那些地方,人们喜欢走上街头四处转悠。

2,选择一些你喜欢的图片书作为启发灵感的参考,以发现非常适合作为拍摄对象的地方或人物。

3,查一下日历,看是否有一些特别的节日即将来临。

4,从一些像市政厅屋顶、游泳池水下、或蹦蹦床下这样独特的视角拍摄。 5,搜集一些个人或机构发动的事件或活动的新闻。 6,通过你的线人了解到有意思的拍摄题材。 7,看看人们的消费热点,从中找到拍摄题材。

8,查阅事件日历,上面会记录有从科技博览会到同性恋大游行等各种事情。 9,从垃圾短信和垃圾邮件中发现可以利用的信息。

10,了解国内发生的事情或流行趋势,如果摇摆舞在纽约和旧金山很盛行,那么在你的城市也盛行吗? 11,到一条你以前从未去过的新街走一走。

12,选择一个词汇,例如“爱”来作为拍摄主题,然后去寻找,其它的词汇也不妨试一试。

13,“第一”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不妨去拍一下开学的第一天,游泳课上的第一次跳水,或生物课上的第一青蛙解剖。

14,选择一些动人的风景,风景是非常迷人的。

15,挖掘一些危险职业,如高空走钢丝、试飞员、训狮员。你还应关注那些即便不危险却不平凡的职业,例如品茶师或旗杆刷漆匠等。

16,研究一些职业学校的学生,例如殡葬学校、理发学校、喜剧学校。 17,通过一些像轮廓、图案或阴影这样形式感很强的照片来简化世界。 三,特写照片的拍摄方法:

1,坚持抓拍、偷拍、抢拍(注意法律问题)。

2,使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或焦段,从鱼眼、超广角到500、600的长焦,不同焦距可以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 2.5人物报道和人物肖像

这里所指人物报道不是成组照片对人物故事性的报道,一般是单幅照片配合文字对人物的报道。这种报道分三种类型,一是现场新闻人物,二是环境人物,二是人物肖像。

一,现场新闻人物重要人物处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比如游行、集会、竞选、重大活动上新闻人物的出现。应注意的是要侧重对新闻人物的突出报道,而不是对人物处在的环境如游行、集会、竞选等活动的报道。现场新闻人物报道时要注意闪光灯的使用,要掌握好反射技术(散光片散射或利用白色顶棚、墙壁散射)否则会形成人物前部阴影。

二,环境人物环境人物往往不是事件性新闻,大多为预约好人物,安排好适合于表现人物职业、性格的环境,然后拍摄。整个过程由摄影记者操作、摆布,并充分使用摄影的各种技术来突显人物的特征。

三,头部像和标准照头部像多用于文章配图,如对某个人物的介绍、评价等。也用于人物言论、论说时的配图。而标准照多用在严肃、正规的事件、活动报道,如政党竞选时使用的照片,通缉令使用的照片、英雄模范介绍时使用照片,都属于标准照。 2.6摄影插图

当今报刊中的时尚、饮食、娱乐、家居、汽车等版面刊登的照片,以及经济、金融、证卷等版面配文章的照片,都属于摄影插图。

一,插图摄影的拍摄根据不同的需要,采取广告摄影的方法拍摄,后期往往要经过剪裁、拼贴等制作。 二,使用插图照片应注意:

1,插图照片仅仅是传播信息的图像,而不是一个新闻现场。 2,不能使用政府官员的照片做插图。 3,最好标注说明是插图。 2.7体育报道

一,体育报道分竞技体育报道和群众体育报道两大类,媒体大多注重前者而对后者轻视。在体育报道中要强调以下三点:

1,体育报道的新闻性摄影记者拍摄体育竞赛与摄影爱好者不同,后者仅仅是抓住竞赛中的精彩瞬间,成为一件摄影作品。而前者所拍摄的竞赛照片中必须具有新闻价值的完整信息。因此,比赛场地中的摄影记者既要选择有新闻价值的竞赛场面或人物,去拍出精彩的照片,还要记录下所拍摄画面的详细信息。 2,体育报道的思想性体育竞赛不仅仅分出谁输谁赢,不是胜者王、败者寇。体育弘扬的是一种精神,奥林匹克公平竞赛的精神,人类挑战自我身体极限、团结拼搏、坚忍不拔的精神。

3,体育报道的技术性体育新闻摄影要求记者:A,对所拍摄的体育项目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B,预测和把握精彩瞬间的能力。C,对摄影器材熟练的使用。

二,体育报道使用的器材体育报道与其它摄影报道不同,有多方面的特殊性,既有大场面的全景式画面,又有个体形象的特写画面,因此对器材的要求比较高。

1,从鱼眼、超广角变焦、广角到中焦的变焦、中焦到长焦的变焦、300毫米、400毫米、500毫米、600毫米,甚至800毫米、1200毫米的镜头。当然不可能带这么多镜头,基本的配置为:超广角变焦、广角到中焦的变焦、中焦到200毫米的变焦,300毫米、400毫米、500毫米、600毫米这四支镜头中任选一支但要加1.4X或2X增距镜。

2,三角架、独角架和地面角架。其中独角架的作用最大。 3,其它摄影附件闪光灯、快门线、各种电池等。

三,群众体育的报道群众体育的报道内容不仅包括竞技体育中的项目,如篮球、足球、田径等等,也包括像拔河、踢毽、武术等等。群众体育摄影报道要注意:

1,突出群众体育的环境特点,能看出运动场地的特点,如在小渔船上孩子们踢足球、胡同里的篮球投篮等。 2,是否具有新闻性群众体育扩展的很多,要选择有新闻价值的报道,如为迎奥运举办的群众体育活动、纪念某个节日的群众体育活动等等。 2.8成组照片的报道

真正意义上的成组照片的报道,出现在上世纪20年代后期的德国杂志上。《慕尼黑画报》编辑洛伦特提出:画报上的新闻照片应组织得有故事性,用一系列照片描述一个中心主题,而不使人看起来是拼凑在一起的一张张快照。1936年著名的《生活》周刊创刊,之后的近30年中,西方乃至全世界的人从《生活》的图片报道中看到了大千世界里形形色色的人、事和事件。国外专题摄影报道经历了数十年的演进和变化,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操作定式,当然这些理论和定式也在不断地发展、求新,如欧洲的专题摄影报道创新性较强,而美国仍保持着传统。

我国专题摄影报道从解放初受苏联画报影响,《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民族画报》以及之后的其它画报都使用专题摄影报道形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而报纸一直到90年代才开始重视专题摄影报道这种形式,此前报纸的画刊大多刊载绘画和书法作品。开专题摄影报道的是《中国青年报》,该1995年1月25日的刊登摄影记者刘占坤的组照《胡晓芒:让紫禁城动起来》。之后国内敏感的报刊随之而动,都开辟了专题摄影版面,并越做越好、越做越大、越做越精,以至于《南方都市报》2001年6月3日使用了9个版面报道一个专题《儿童异度空间》。

一,当前报刊成组照片的报道主要分三种:图片群、专题摄影报道、图片故事。

1,图片群一般用在报刊的时事新闻版,将没有逻辑关系的一张张时事新闻照片安排在一个版面或跨页中。如一些包刊“一周国际纵览”、“国内纵览”等。

2,专题摄影报道:A,事件性专题——抓住一个事件,从不同侧面切入,反映不同时间、空间、对象的不同画面。这类专题的特点是有一定的情节性和故事性,但故事情节的连接跨度大小不一。如有关汶川大地震后,一些报刊的抗震救灾专题摄影报道。B,状态性专题——在选择了一个主题后,用多幅不同的画面围绕着主题报道,多反映一种社会现象、暴露一些社会问题,宏扬一种风尚,如**《黄河两岸的污染》。状态性专题摄影报道每张图片的关系是并行关系,没有哪张照片应放在开头、哪张放在中间、哪张放在结尾。

3,图片故事抓住一个富有情节的新闻故事或富有新闻情趣的新闻人物,用数幅画面细腻地刻画诸多相互连接的情节,从而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结构的组照。题材可大可小但人和事都非常具体,事物本身具有

故事性和戏剧性,故事本身均处于运动状态。要求这组照片中的每张之间都有着逻辑关系,有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顺序。图片故事主要报道人在社会、人在事件中、人在环境中的状态。 二,图片故事、专题报道的操作过程:选择、策划题材,拍摄符合要求的一组照片。

1,选题包括选择或策划适合报道的题材和合适的切入角(主题)。原则:“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无论什么题材,都应该是在大的历史、政治、社会、文化背景支撑下发生的故事人、事件或社会现象,都能很好地突显主题。

2,专题摄影报道的拍摄虽然一组照片中的每一张都是并行关系,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但仍然要选择不同视点、不同视感、不同视角、不同影调、不同画幅的照片表现主题。

3,图片故事的拍摄美国《生活》周刊要求至少要拍摄到8个方面的内容:A,全景或对主题带有介绍性的照片:通常是广角或是从高角度拍摄的全景画面。B,中景:对一群人或一些活动进行描写。C,近景:把镜头集中在专题中的某个元素上,例如人物的手或建筑物的局部细节。D,肖像:人物表情处于情感高潮时的特写,或是人物处于生活环境中的照片。E,关系照片:表现人物之间交流的照片,反映他们之间的关系。F,典型的瞬间:对整个图片故事有概括意义的照片,包含主题的一些要素,通常也称作决定性瞬间。G,过程照片:使故事具有发展及运动的感觉。H,结论性或结尾照片,把故事引向结束。我们以此作参考,可以探索新的方法和路子。

三,专题摄影报道和图片故事的发展创新

各媒体在图片故事和专题摄影报道的实践中,并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在题材、体裁、版面安排、与文字有机结合等方面均有所创新,使这个在中国报纸上出现仅十几年的图片与文字结合的报道摄影,显得非常成熟与精到。当然,这与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1,报道摄影的策划策划的背景:a,新闻资源不再可能被少数媒体垄断,几乎没有独家新闻可言;b,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已从“量”转变到“质”。如何对一个重要新闻资源进行又深又广的报道,这就需要策划。根据不同的新闻,策划可以有报社、杂志社、通讯社的策划,下属部门的策划,以及记者在报道中的策划。

策划主要针对重要新闻题材(重点、难点、热点)、重大突发事件的后续报道等,其基本原则:a,选择具备可扩展、延伸、发展因素的报道题材;b,尊重新闻摄影规律,充分发挥新闻摄影的特点;c,尊重新闻事实,充分发挥摄影记者和编辑的主观能动性;d,最终结果要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南方日报》的做法:通过策划,不仅为受众提供刚刚发生的新闻事实及其相关背景,还要提供内容丰富的“立体化”报道,具体做法为三看:

A,由此新闻事实向下看,将主题扩展为多个相关子题,形成系列报道,分步骤展示每一个新闻点,以全景式报道满足受众需求。如海口行政区域扩大、粤海铁路通车、03年博鳌海南日报100个版等。

B,由此新闻事实向后看,看其新闻事实有无延续报道的价值。有的看似不起眼小新闻,可能在其发展过程中成为有普遍意义的新闻,这就需要策划者有眼力,并能找到新闻点将其激活。如,见教材。 C,由此新闻事实向左右看,策划与此新闻事实相关内容的报道,延长新闻的生命力。如,见教材。 《华商报》对策划的看法:

A,要有策划,但不能过分,做新闻本身就是被动的,,只能在尊重新闻的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可为炒作而颠倒主次。

B,无节制地策划,将自己操作的新闻事件凌驾于众多新闻之上,以吸引受众的注意,转移公众的关注度,长此以往,必然使媒体的公信度下降。 C,策划为小术,不为大道。 2,图片和文字报道的有机结合

由于各国各地对报道形式对新闻产生什么的效果的理解不同,因此会根据不同的新闻事实采取以下三种形式:a,图配文b,文配图c,图文并茂。 3,多版专题报道

多见于国外报纸,国内少见,占版面资源太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问题。2001年6月3日《南方都市报》九个版专题报道《儿童异度空间》(4开报纸),刊发41幅照片,每版一个子专题,如:生存、暴力、战争、孤独、黑暗、死亡、饥饿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世界儿童的生存状态。《南方日报》的《生命写真》,4个版(对开报纸),分4个子专题。《海南日报》2001年重阳节前后,分5天时间,用5个版,刊登“海南百岁老人”。

4,表现形式的创新国内先锐报纸的实践出现创新趋势,其主要有:a,为形成视觉中心,排版版式大胆革新。b,主题集纳式,围绕一个或多个主题拍摄,即是将一些看似没有关系(其实有内在联系)的照片用一根时空或逻辑上的主线串联起来,将零散的照片编辑成有叙述主题的整体报道。如柴继军《目击中国.com》(南方都市报2000年第一期)、《武汉完全社会新闻》(南方都市报2000年7月9日)等c,母主题复线多页式,一个大主题下多个小主题,视觉容量、信息辐射极大,机构复杂而严谨。《中国制造》48个版;《广州它世界》56个版(《南方都市报》2005年8月5日.d,《关心她的美丽关心她的健康》(《南方都市报》2001年3月4日)引入绘画、装置等艺术形式。 2.9纪实摄影

纪实摄影在整个摄影史上占有最重要的地位,这与摄影的本质有关。摄影就是客观、真实记录人和事物。纪实摄影源远流长,由于纪实摄影师大多关注社会底层、关注弱势群体,因此也称为社会纪实摄影。19世纪后期英国的约翰.汤姆森、托马斯.安南便将镜头对准了城市底层的劳动者,约翰.汤姆森不仅出版了反映工人阶层生活的画册《伦敦街头生活》,他还曾到过中国,拍摄了中国百姓生活的纪实照片,出版多册反

映中国社会生活的画册。纪实摄影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记录历史做出突出贡献,而作为纪实摄影一部份的新闻摄影已成为现代媒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报道手段。纪实摄影是摄影师长期、深入采访拍摄某些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意义题材的图片,因此纪实摄影的基本特征就是社会性、文献性、文化性和系统性、详尽性。 一,纪实摄影的发展源流

1,早期的纪实摄影威廉.汤姆森托马斯.安南雅格布.里斯刘易斯.海因欧仁.阿杰

2,纪实摄影的发展变化美国农业安全局20世纪20到50年代众多优秀纪实摄影师罗伯特.弗兰克威廉.克莱因新纪实摄影后现代纪实摄影 二,中国的纪实摄影发展 1,解放前孙明经庄学本

2,解放后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的纪实摄影有意识地开始,到现在出现了近百位纪实摄影师、两百部有影响的纪实摄影作品。

3,纪实摄影的特征:真实性;主观性;故事性;专题性;典型性;审美性。

三,纪实摄影与专题摄影报道的同异这是两个不同的分类概念,本来没有可比较的因素和意义,因为纪实摄影是题材分类,而专题摄影是体裁上的分类,但由于在实践中概念容易乱,这里还需着重论述。纪实摄影与专题报道摄影的差别体现在8个方面:

1,时效性和新闻性,纪实摄影队社会的影响是长时间的。

2,专题摄影报道和图片故事注重的是一个“点”,追求典型内容和画面的典型瞬间,以表现一个事件或人物的活动。纪实摄影关注的是一个“面”,通过多个点表现的一个面。

3,专题摄影报道和图片故事适合报纸、杂志等媒体,纪实摄影由于信息量大,图片量大,适合于出版书籍或办展览。

4,专题摄影报道表现完整的一个事件,或一个明确的主题;图片故事有很强的故事性。纪实摄影不仅仅表现一个事件或一个主题,不仅仅是用图片讲一个故事,在反映社会一种状态的同时,还透露出一种诉求并揭示出状态的背景、环境。

5,专题摄影报道与图片故事每张图片之间有着逻辑联系,尤其图片故事,有前后顺序。纪实摄影的每张图片没有前后顺序,联系不紧凑或没有联系。

6,纪实摄影每幅图片都可以单幅独立存在,我们读单幅都有意义。 7,专题摄影报道和图片故事在报刊使用时,注重版面的形式。

8,图片故事在表现中需要有多个因素:开头、全景、中景、一群人、近景、一个人或局部特写、肖像、最典型的照片、人与人的关系、过程、结尾。纪实摄影的成组照片不需要循这种模式。

四,纪实摄影题材的选择:题材没有限制,只要具备社会、历史、文化意义的人、事、事件。 1,见证重大事件 2,关注特殊人群 3,定格时下的社会生活 4,记录文化现状 5,发现重要社会现象

本章思考题:(见教材113页) 实践要求:

1,现场人物与环境人物各一幅。 2,专题摄影报道和图片故事各一组。 3,纪实摄影一组。 4,体育报道摄影5幅。

第四篇:新闻摄影体裁与文字说明

第一节 新闻摄影的体裁

内容提要:

新闻摄影报道体裁主要有两大类三种:

单幅新闻摄影图片

图片新闻

特写新闻摄影

专题新闻摄影图片

一、图片新闻 定

•广义:泛指所有借助或采用图片来报道新闻的手段。

狭义:新闻摄影报道的体裁之一,以简洁、率直为其典型特征。类似于文字新闻报道中的“消息”。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性,能够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或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人物:选择最能表现其言行举止、最能揭示其个性和内心世界的图片。

•事件:选取最能揭示事件特点的报道角度、拍摄角度,从而得到独特的新闻图片。

•篇幅:多数情况为一幅,特殊情况可以是两三幅 •

图片新闻拍摄要求:

1、观察识别典型场景、情节和细节

2、突出、直观地表现新闻形象

3、抓到典型瞬间:看到、想到并拍到的统一

【图片】母爱——一位失去丈夫、自己脾脏被切除仍处于不清醒状态的妇女在医院里哺乳自己受到惊吓创伤,长哭不止孩子。去年2月底,云南山区某高速公路上发生特大车祸,造成15死20余人伤。

【图片】 2000年12月18日,在重庆市綦江县的虹桥旧址旁,一座名为“新虹桥”的人行桥正式竣工投入使用。1999年1月4日发生的綦江虹桥垮塌事件,造成40人死、14人伤的惨剧。

二、特写新闻摄影

义:

•特写性新闻摄影报道是对重大新闻事件中的局部典型事物的¡°特写镜头¡±式的表现或从富于个性特征的角度进行揭示的摄影报道形式。

特写性新闻摄影

•它是对新闻事件中局部典型事物的“特写镜头式”表现或从富于个性特征的角度进行揭示的摄影报道。

•与图片新闻的关系:时效性要求较弱,但必须有比之更强烈的深刻性、揭示性和典型性。前者主要交待when、where、who 和 what,后者主要交待why 和 how。两者相辅相成可以形成较为完整全面的报道。

特写性新闻拍摄要求: 1,局部放大,拉紧拉近 2,富有个性的拍摄角度

3,文字写作也要注重深刻性揭示性

【图片】 《手——乌干达旱灾的恶果 》 英国 迈克·维尔斯摄,第24届WPP(1981)最佳图片 【图片】海选村官

【图片】临终的王飞越眼睛清澈,目光坚毅 。2004年2月21日,46岁的王飞越走了。

【图片】 2004年9月22日,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乌克兰选手在雅典举行的第12届残奥会女子200米T37级比赛的终点前突然摔倒,眼看着其他选手超越自己,痛失金牌。

三、专题新闻摄影

定义:围绕一个主题,多幅图片和文字相结合,全面、深刻地表现、揭示新闻事件和新闻事物的一种新闻摄影体裁。

• Photo Essay: 摄影复杂而有趣的终极形式,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采用多幅图片结合,讲述一个故事,传递一种情绪,反映一个整体的信息。参与的任何一张图片都不再是单一的,它已与其它图片文字成为一个整体。(《生活》画报,开创专题先河)

•专题报道的操作过程有一定的规则:一个专题摄影,通常要有8个方面,即故事的开头,全景;中景,一群人;近景,一个人或某个局部的特写;肖像;故事中最典型意义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事发生的过程;好的结尾。

1、专题新闻摄影报道特点 :

1)是图片新闻和特写新闻的有机结合,有明确的主题,多幅图片有序结合 2)是图片和文字的完美结合

3)是多个时空状态下的多个瞬间形象的集合

4)图片之间具有情节性或者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由此相互联系达到完整性

5)在媒体上占有较大的空间

6)是一种深度报道

2、专题新闻摄影报道结构方式 1 、同一空间多个时间

eg.《 乡村医生》,《 水俣》 ,尤金· 史密斯

2 、同一时间多个空间

eg.“XX一日” “国庆一日” 3 、多个空间,多个时间

eg. 黄山市建市20 周年历程 4 、同一时间,同一空间

eg. 黄山市建市20 周年纪念大会

《暴风雨前的出诊》

发表在1948年9月20日出版的《生活》杂志上,由28幅照片组成。专题的主人公名叫欧耐斯特·西端尼,是美国科罗拉多州一个名叫克丽姆林的小镇中唯一的医生。他为了救治病人,经常废寝忘食,表现出崇高的奉献精神。

【图片】《手术之后》

【图片】《筋疲力尽》

【图片】史密斯的《乡村医生》,是专题摄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点,在摄影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图片】《智子入浴》1972年 尤金·史密斯摄。1971年(53岁) 5月开始到日本九州熊本县水俣村采访工业污染,前后花费了三年半的时间。 【图片】水俣病的污染源:窒素株式会社排放的含汞污水。 【图片】先天性水俣病患者TakakoIsayama和她的妈妈。

3、专题新闻摄影图片的选编原则

•一,从专题新闻摄影报道表现的主题需要(全面性、深刻性、典型性 )出发,力求画面内容丰富多彩与集中统一的结合;

• 二,从版式设计需要出发,考虑画面形式的多样性、丰富性,使整个版式均衡、和谐、合乎比例、井然有序。

版式设计(内容+形式)的基本做法

•大小结合

•形状上的结合

•景别上的结合

•内容上的结合

•色彩的结合

•合适的数量

•图片布置形式富于变化

第二节 新闻摄影的文字说明的写作

一、新闻摄影文字说明的组成

文字说明是新闻摄影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好的文字说明和图片的结合,能形成完美的报道

•文字说明由标题、解释性说明共同组成

二、标题的文字说明的写作

1、画龙点睛:使二维静态图片活跃起来,使其具有动感和情节性,使报道生动有趣。 2。提纲挈领:点明主题,将画面中的中的重要信息强调出来 。 3。开门见山:直接性是新闻摄影的突出特点之一 。

•【图片】女排获胜。2004年8月29日,在雅典奥运会女排总决赛的赛场上,中国女排在0比2的悬崖边上绝地反击,上演惊天大逆转,20年后再度夺取奥运冠军。 4。简洁明了 :要求文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精炼性

•【图片】谢罪。2004年12月13日,日本侵华战争老兵、84岁的岛亚坛专门将自己创作的再现侵华日军罪行的30幅《三光》版画,捐赠给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并当面向正在馆内的200多名中国孩子忏悔。

三、不同体裁文字说明的写作 1 . 图片新闻文字说明的写作

•图片新闻的特点是简洁率直,其文字说明的写作应简短、明了、具体

• 图片新闻的文字说明主要用于画面不能提供的基本事实,提供画面不能提供的背景

•一般第一句用进行时态开头,与强调一个“新”字

•第二句用过去时态讲与正在发生的事情相关的背景材料或作情况介绍 •除了为资料照片写说明时少量使用“图为”“这张档案照片显示的是”这样的结构外,新闻图片要避免使用“这是”“图为”等字样 【图片】马尔代夫召开水下内阁会议

【图片】中比当代艺术家作品联展在布鲁塞尔开幕

•10月16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一名观众从中国艺术家颜磊的作品《色轮》旁经过。当日,“事物状态——中比当代艺术家作品联展”在布鲁塞尔美术宫开幕。展览共展出50多位中国和比利时当代艺术家的120多件作品。该展览是“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当代中国”主题下的一个主要展项。新华社记者武巍摄

水中吉它手

【图片】大学生入党

9月27日晚,第五分党校第28期党校学员开学典礼暨新党员入党宣誓大会举行,数学、体育系的39名新党员面向党旗庄严宣誓。我校上半年共发展学生党员567人,2007届毕业生党员已经离校,目前在校学生党员共841人,占全体在校学生总数的7%。

2 . 特写新闻摄影文字说明的写作 •• 特写性新闻报道的特点在于其深刻性、揭示性,因此其文字说明的写作应显示出这种性质。

•从个别现象出发,引出带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或结论,提出耐人寻味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引起人们的深思,是特写性新闻报道的优势所在。

【图片】以色列内阁召开会议

•2006年1月5日,以色列内阁召开紧急会议,以色列代总理奥尔默特坐在总理沙龙空缺的座位旁。

•【图片】 2009年8月17日,在肯尼亚的纳纽基,一名穿着残破球鞋的儿童手提从河里打来的污水回家。

3 . 专题新闻摄影报道文字说明的写作

1). 既有总说明又有单张图片说明。总说明可以是相对完整的一篇新闻文字稿或新闻评论。每张图片都有一张简明率直的分说明。

2). 总说明可以写得长些,充分发挥写作优势使文章生动活泼或深刻全面。可以夹叙夹议,还可推理、判断、抒情。但还是应符合新闻报道的特点。

印度博帕尔灾难是历史上最严重的工业化学意外,死伤者数以十万计,对环境更造成难以补救的破坏。

1984年12月3日晚,联合碳化公司在印度的博帕尔化工厂发生毒气泄漏事件,估计导致3,500至7,500人实时死亡。当晚约40吨致命气体(主要是用来生产杀虫剂的中间产物)从工厂泄漏,6个防漏保险装置不是发生故障就是被关闭,加上警报器没有开启,附近居民根本无从得悉意外的发生。结果导致很多人在睡梦中死去,其它则勉强蹒跚到街上等待救援。吸入有毒气体的最初反应包括呕吐,眼鼻喉被毒气灼伤引致剧烈刺痛,大多数受害者的死因是呼吸困难窒息致死。到今已导致16,000人死亡,另外有50万名居民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联合碳化公司在意外发生之后不单没有作出妥善的事后处理,反而尝试逃避责任。经过五年的法庭诉讼,联合碳化公司最终在1989年与印度政府达成协议,只付出了4.7亿美元,这笔款项只使每个受害人平均只能拿到约370至533美元的赔偿。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工业意外也只不过令联合碳化公司需要付出每股48美元的代价。

17年后的今天,博帕尔的化学污染继续影响当地的20000名居民。

【图片】灾难翌晨(1984) 工厂一夜间泄漏四十吨毒气,翌晨一些生还者坐在工厂门外,他们的眼睛和肺部被严重损害

【图片】孤独生还者(1984) 老妇大难不死,家人全已永别。她以伤患残躯,独自面对茫茫前路。

【图片】苦难家庭(1984)

这样的家庭数以千计,父母子女背负着相同的病痛,他们的眼睛不断流泪,呼吸困难,肺部严重受损,无法根治。 【图片】幼儿乱葬岗(1984) 【图片】出事头三天死者已超过8000人,死亡的气息无可抵挡地冲击着整个地区;因坟地不足,尸首被胡乱葬在一起。

【图片】死难者的头骨(2001) 医院研究过死者的颅骨,发现工厂泄漏的甲基异氰酸酯毒气会损害脑部。

【图片】终生见证(2002) ¡°出事当晚我在值班,人人都奋力逃生,我侥幸生还,但得了周身病痛。退休后,我会将整个事件原原本本讲出来。¡±照片中的普里警官正在照看自己受损的眼睛。灾难发生时他是博帕尔地区的警察长官。

总说明与分说明的关系

1).总说明说明主题和总体情况,分说明主要交代具体典型事实的新闻要素。一般来说,分说明只要点明人物、场景和正在发生什么即可,深入的分析、解释是总说明的任务。

2). 分说明必须服务和服从总说明。分说明不仅要与总说明一致,不能有矛盾,而且不能重复。

屋 顶 小 学

3月23日,星期三。武汉,小雨转阴。

• 开学已经一个月了,武汉市江汉区凌智小学还有20来名学生没来报到。朱中繁习惯性地瞅瞅楼梯口,“每到开学,总得少那么十几人。”49岁的朱中繁是这所小学的校长,1999年到武汉开办了这所学校,现在有学生406人,主要是进城务工农民子弟。城里很难找到价格低廉教学场地,校舍不得不选择在江汉区高家台菜市场楼上。教室里孩子们朗朗书声和市场上商贩叫卖声掺杂在一起。

• 相对朱中繁的烦恼,孩子们要开心得多。他们全都来自城市流动人口家庭,“这比我以前读的学校要好很多了,而且在楼上还有球台,可以打乒乓球呢!”5年级的•学生江娟说。尽管条件艰苦,但农民的孩子对于能够到父母身边一起生活,能在大城市读书,还是满心欢喜。一年级黄小玉的父亲已来武汉做泥瓦工15年,因为无法解决她的上学问题,她一直留在老家的爷爷身边。2004年,“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被列为武汉市政府为民办的“10件实事”之一,使得黄小玉和许多外来人口孩子来到武汉上学。

• 学校把楼顶改造成一个空中操场。虽然条件简陋,但孩子们的欢笑依然洒满了操场的每一个角落,下了课在这里踢毽子、跳绳、打弹珠,学校每年还在这屋顶上举办春秋两季运动会。虽然学校操场小,可比起那些没有运动场地的学校,学校条件在武汉民办学校里面来讲还算是中等的了。学校15名教师,大多是师范专科毕业。

提到城里公办小学的好条件,黄小玉羡慕不已,“那样的学校多好呀!可是我们进不去,进去了也读不起。” 农民进城了,这样的农民在武汉有几十万,他们的孩子也进城了,这样的孩子在武汉也有十几万。他们走进了城市的课堂,可是这个课堂似乎离城市还是很远。

•【图片】整个学校六个年级10个班都在二楼上课,三楼是操场,一楼则是菜市场,学校将楼顶改建成空中运动场,虽然条件简陋,但孩子们每天在上面做操、游戏,欢笑洒满了操场的每一个角落

•【图片】学校就只有一个简易的厕所还在楼顶,可是孩子们都晓得文明候厕

•【图片】上课提问举手这个城市的孩子们做了千百次的动作,刚刚来的农村孩子们都不太敢做,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合,他们终于也加入了举手的行列

【图片】对于这些做惯了家务的孩子们来说,学校里的劳动当然不在话下

【图片】为了节省电,学校在中午休息时一般都不开灯的。学校夹在高楼之中,五年纪的江刘海坐在窗边,借着一丝从两楼缝隙中漏下来的一点光线写作业 许多孩子买不起手套,手上还留着冬天的冻伤

•【图片】孩子的父母多从事蔬菜贩卖、摆小摊等职业,中午没有时间做饭,所以许多孩子的中饭在学校食堂解决。

【图片】学校一楼的菜市场是孩子们每天上学、放学的必经之路。对孩子们来说,商贩的吆喝声已和读书声一样平常。

【图片】“叔叔,帮我们一起拍一张照片吧,要不以后又有几个朋友不在了(回老家或转学)”。看着他们面对镜头时的脸,我的心不仅一触。

•【图片】下午放学回到家里,刘爽(左)赶忙做作业。妈妈不舒服,还和小弟弟在床上睡着,来自四川的刘爽一家共5口人,在武汉做早点。

【图片】黄小玉和小朋友一起开心地玩着,妈妈(右)在一旁照看着弟弟。

•【图片】进城务工的农民大都住在一起,孩子们上学、放学,和进城打工的少男少女上下班的时间基本一致,他们不想将来和没有读过书的哥哥姐姐那样,做廉价劳动力。

4、图片说明的作用

•1,传达照片中无法用影像语言表达的信息

•2,引导读者对图片的理解,准确传达传播者意图 •3,消除照片有模糊性与多义性 •4,揭示图片的意义 •5,标明作者及所属机构

5、图片说明写作的要求

•三个必须

•必须把最重要的事实放在前面

•必须使用准确的语言,写好五个W,切忌模糊 •特殊摄影技法,或者插图摄影,要特别注明

•二个不要

•不要写可见的,要写图片中不可见的 •不要对照片主观臆断,妄加猜测

第五篇:新闻体裁是指新闻所报道内容的表现形式

新闻体裁是指新闻所报道内容的表现形式,在报纸上最常见的体裁有消息、通讯、述评性新闻等。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体裁。它从现实生活中选择最新鲜的事实,及时加以报道,文字精练,主题突出,是新闻报道的主要形式。消息一般可分为简讯、短消息、长消息、综合消息。

通讯是由消息演变而来,因篇幅可稍长,能对新闻事实进行更具体、形象、生动的报道,通讯又可分为特写、速写、游记、专访、介绍、小故事(小通讯)等。

述评性新闻是带有议论性质的新闻,它以新闻性为主,述评性新闻不同于评论,而以新闻事实为依据。 不同文体的语言有不同的特点。文学作品要运用形象的语言,科学论文要运用逻辑严密的说理性语言,

新闻报道则要运用新闻语言。 新闻语言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具体

新闻用事实说话,而事实不是抽象的,它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事件原因、结果等因素构成,因而新闻语言必须具体,应当少用抽象的概念。这就要求如实地记叙具体人、具体事、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经过,也要求具体形象的现场描写、细节描写等。

鲁迅先生说过,写文章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新闻作品更应真实、具体。写得具体。新闻的可信程度就高。

有人认为,要把事实写得具体就得形容,写领导人喜欢用“红光满面、神采奕奕”,写气势喜欢用“排山倒海,乘风破浪”,写精神面貌喜欢用“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这一类词句其实并不能使人对客观事实有一个切实具体的感受。新闻当然要求写得鲜明、生动,也并不绝对排斥形象和艺术的语言,但必须以能够准确、具体地反映客观事物为前提,不要以为把字典拿来抄了好多华丽辞藻就能够吸引人、感动人。如果只注意字句雕琢,堆砌辞藻;只求文字的华丽,内容却很贫乏,这样的新闻作品难以真正吸引读者、听众,也难以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写新闻不同于诗词歌赋,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总以平实朴素为宜,加之新闻要求完全真实,报纸篇幅有限等原因,写新闻不能采用合理想象和虚构的手法,并应讲究表达上的简练和质朴,因此,新闻报道更多地运用白描手法。尤其是写人物或场面,需要语言上的概括和内容上的具体。例如写人物通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中用了这样一段文字:

王进喜痛得昏了过去。等他醒过来一看,井架还没有放下,几个工人在围着抢救他。王进喜急了,对大家说:“我又不是泥捏的,哪能碰一下就散了?”说完,猛地站起来举起双手,继续指挥放井架,鲜血从他的裤腿里和鞋袜里渗了出来。

这个情节,仅一百字左右,可是王进喜在受伤后顽强表现,中国工人阶级的硬骨头性格却鲜明地刻划出来了。

第二个特点是准确

新闻必须事实,不能含糊其词, 不能模棱两可,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 因为语言运用不准确而造成新闻失真或歧议的例子在报道中是经常发生的。有的是概念不清楚,如以前出现在报纸上常提到的“苦乐不均”等,现在不提了。还有在宣传农村大好形势时有“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这三句话流传很广。表面看来,这几句话很生动,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不准确的,难道过去二十多年,天就不帮忙,人就不努力吗?所以新闻写作中不宜随意运用这些不准确的语言。

有的用含混不请的语句来代替清楚明确的语句。比如,有的新闻写作中喜欢使用“最近”、“不久以前”、“长期以来”等比较含混的字眼来代替可以表明的具体时间;有的用“许多”、“无数”、“广大群众”等比较笼统的语句来代替可以表明的具体数量;有的则用“大概”、“差不多”、“可能”等模棱两可的语句来代替可以具体表明的程度。

第三个特点是简练

新闻要求快,要求迅速及时。这就决定了新闻语言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怎样才能把新闻写得简洁、精炼呢?

第一, 一条新闻只报道一件事实或只写出一个人物。这样,内容和结构都比较简单,容易做到条理分明、头绪清楚。如果报道的事件比较复杂,牵涉到的人物较多,可以采用分解报道的办法,化长为短,化繁为简。

第二, 直接写事实。不要穿靴戴帽,要学会精选事实,让事实说话,把事情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干净利落。

第三, 直接叙述事实本身不要作过多的解释。

第四个特点是通俗

新闻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事实,有群众性。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识字不多的人,都要通过媒体了解国内外大事。要用最接近口语形式的书面语写报道,尤其是广播、电视新闻所用的语言,更应该接近口语,怎么说法就怎么写。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尽少用或避免使用只有少数人或部分人才看懂听懂的一些字眼或话语。

新闻体裁的分类

新闻体裁的分类: a消息b通讯c特写

*关于每个分类的具体内容 1)消息的概念和特点

消息——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消息的特点:

a.篇幅较短,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 b.常有一段导语,开门见山,吸引读者; c.通常一事一报,讲究用事实说话; d.更注重时效,报道快速及时; e.基本表达方法是叙述

2)通讯的概念和特点

通讯——也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而生动的报道。不及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

通讯的特点:

a.容量大,范围广,取材全面;

b.讲究结构变化,展开情切,情景交融;

c.表现手法多样,结合叙述,兼以描写、说明、抒情或议论,富有感情色彩或理论色彩;

d.比消息的篇幅长,时效性要求较宽松

3)特写的概念和特点:

新闻特写——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特写的特点:

a.内容集中在一点,着力于细节描写; b.现场感强烈,注重记者的直观反映;

c.有较强烈的文学色彩,形象化的刻画人物或事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洗碗机行业调查报告下一篇:小微企业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