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18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的重视,中职生数不仅得到大规模扩招,课程改革也随之深入展开。现如今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战。如何突破原有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改革课堂教学,实现高效课堂是每位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篇1:

新形势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初探

摘 要:随教育部在京召开2014年度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以加快构建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主题,强调要牢固确立现代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要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模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

近几年来,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然而所用的教材不能及时与之配套,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学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同时,现有专业主干课程在内容上还存在着相互割据、又过多重复等问题。

2、传统的基础课过多,专业选修课偏少。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各课程教学实际安排中,一般有35%左右的课时安排的是公共基础课,其他65%安排的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比例基本是1:1;基本上没有设置专业选修课。

3、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各课程的考核形式往往是笔试,没有其他一些灵活的考核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专业课程改革的思想

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必须首先明确培养目标,进而调整课程体系。 综合现阶段的培养目标,相应重组课程体系,是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准绳。

三、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

1、重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专业课以“实用、实际、实效”为原则,适当增设专业选修课。各课程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编写适合自己学校的校本教材,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使学生学会必要用的知识,同时,又有时间和精力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选修课,提高自己就业的筹码,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2)公共基础课以“够用”为度,坚持“少而精,忌多而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源于普通高中入学考试的落选者,基础较差,认知水平较低。对数学、语文、英语等公共基础课,应根据实际需要适当降低教学要求,以学生“够用”为度,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也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为网络教学、学生自学等模式,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使其逐步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3)增加课程考核方式。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应根据目标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采取卷面笔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应允许学生以相关资格证书作为相应科目的考评成绩,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在毕业时获得“双证”。

(4)开展“嵌入式”课程设置模式。在课程设置时将会计职业相关证书考试课程嵌入到该专业相关课程体系中;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既进行学历教育又进行认证教育,在学生毕业时既可以获得学历证书,又可以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等。

(5)切实加强会计职业。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切实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可结合实际案例,运用不断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

(6)加强基础教学。近年来,电算化的普及率不断升高,在发达城市达到了70%以上,大中型企业更是高达90%以上。因此,在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要加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安排,不光要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还要争取提高学生计算机普通的维护能力。

2、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逼真的会计实物,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

3、组织实施会计案例教学,搭建实践仿真平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是当前会计人员中层次较低的行列,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必须有较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接触的理论知识由书面的转为当前企业实际,由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汉东.中等会计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构想[J].职教论坛,2004(7):40-41.

[2] 戴 波.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5):187-188.

[3] 许长华.会计专业综合课程设置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1):39-40.

[4] 赖亚敏.对中职财会专业主干课程整合及教材建设的思考[J].中等,2005,(2):43-45.

[5] 熊守春.提高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的思考[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5/12.

[6] 杨贞斌.改进会计实验教学方法,培养会计学生综合素质[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3.

[7] 王丽花.实践教学在高职会计教育中的应用[J].太原大学学报.2006/01.

[8]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作者:爨方方

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篇2:

对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 要: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的重视,中职生数不仅得到大规模扩招,课程改革也随之深入展开。现如今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战。如何突破原有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改革课堂教学,实现高效课堂是每位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中职会计专业作为一个传统专业,该专业设置历史悠久,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合格人才。但随着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很多教师也不得不认真思考新的课题:面对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课程改革方向,如何让自己培养出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创造性地从事会计工作。

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公共基础课过多,专业选修课偏少

强化专业技能的训练,但与之适应的专业选修课却偏少,取而代之的是中职会计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较多,给学生的专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局限性。据调研:一般有35%左右的课时安排的是公共基础课;65%安排的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比例基本是1:1,这样的课程设置造成学生的专业发展受到限制,学生基本没有个体差异,就业面比较狭窄。

2.传统的课程模式设置缺乏一定的创新

尽管会计专业的课程改革经历过几次,但就改革后的课程模式设置仍然不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近几年来,金融业的发展让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会计制度与准则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而所用的教材却没有变更,教学内容缺乏创新,使得教学内容与岗位需要严重脱节。

3.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与之配套的课程考核形式往往局限于笔试,没有其他灵活的考核方式,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能力单一,综合素质薄弱,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

1.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大量重组课程体系

(1)突出专业课教学,公共基础课以“够用”为原则

客观上,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能力薄弱,认知水平较低。所以对于数学、语文、英语等公共基础课,应根据实际需要适当降低教学要求,以学生“够用”为原则,减少公共基础科目,适当开设必要的专业发展选修课程,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专业课的开设以“实用、实际、实效”为原则

专业课教学应紧密联系社会发展的现实,以培养学生胜任工作岗位为目标,开设“实用、实际、实效”的专业课教学内容。专业课教材设置应结合工作岗位的特征,有效整合实用性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学会必要的知识,将来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同时,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选修课,增强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3)灵活采用“嵌入式”课程设置模式

采用“嵌入式”课程设置模式即指在课程设置时将会计职业相关证书考试课程嵌入到该专业相关课程体系中,让学生不仅获得必备的学历教育,还能在校期间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等。

(4)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对学生专业成绩的考核应坚持目标多元化、方式多样化,突出学习过程性考核,在具体考核时要采取卷面笔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获得“双证”。

(5)突出计算机基础教学

中职会计专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对会计人员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这要求会计专业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从事的工作服务。因此,在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要特别强调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要切实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将来从事的会计专业服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掌握必须的理论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操作

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创设教学情境,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展示出来,给学生直观感受,更好地理解理论;同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逼真的会计实物,帮助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操作。

3.灵活设计会计案例教学,搭建实践仿真平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不仅具备较高的理论,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教学中可以灵活设计会计安排,搭建仿真平台,让学生亲自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应积极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的理论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综合能力,将学生置身于实践环节,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邵晓茹,女,1964年11月出生,本科。

編辑 孙玲娟

作者:邵晓茹

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篇3:

刍议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

摘 要:会计专业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而现行的中职会计课程设置却暴露出了其许多不足之处。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针对会计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结合本校的课程改革谈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会计专业;课程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实践

会计专业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属于职业能力必修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实际会计工作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科学技术及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会计政策法规改革力度的加大,以及中职生源的变化,现行的中职会计课程设置暴露出了其不足之处,较难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下面结合我校的改革实践,谈谈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之见。

一、会计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模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

近几年来,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然而所用的教材不能及时与之配套,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学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现有专业主干课程在内容上还存在着相互割据、又过多重复的问题。并且,中等职业学校现在的课程体系未从职业本质出发,而是从学科派生出来。在我国,从事课程设置开发的主要来自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来自企业界的人士很少,从而使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职业学校毕业生岗位胜任能力不强。因此,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打破传统模式,不断创新,以培养符合社会用人市场要求的综合性会计人才。

(二)会计专业课程各自为政

专业课只侧重于学科的某一个方面,学科与学科之间缺乏应有衔接,给学生的印象形是不系统。如《税收基础》中没有涉及有关税收分录的编制,财务管理也只是进行有关经济模型的计算,没有跟企业内部的管理结合起来。另外,传统会计教育中开设的《审计学》、《财政与金融》等课程,往往是高职大专院校的会计专业的课程,理论性强,不适宜中职学生的学习。

(三)课程设置与毕业生就业趋向之间存在矛盾。

中职会计专业课设置,基本上照搬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普通中专会计学校的模式,与当时急需经济管理人才的年代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但随着会计专业从短线发展为长线,中职学生的就业趋向发生变化,矛盾逐步显露出来。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偏重学科建设,理论性较强,专业会计实务方面侧重于大中型企业。而当前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趋向主要是各类小型企业的会计、出纳、收银员、储蓄员等其他岗位。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开设财会课的现状是:没有涉及或很少涉及小型民营企业的特性。小型民营企业招聘会计的要求是必须具有一定的技能水平,尽快顶岗。而会计课程设置偏重于理论知识,轻实践操作。这既不符合当前中职学生本身素质特点,也不符合小型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如何寻找会计教学与会计实践的切合点,并以会计实践指导会计教学,以学生就业趋向改革中职会计教学,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缺少课程实践环节,学生实践环节断档

现在大多数学校会计實践往往在最后一个学期安排。由于课时紧、实习内容多,学生在规定时间往往不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全部实习内容。有的学校干脆把学生“放羊”到社会上,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名义上是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际上很多学生因不能联系到实习单位而无法进行实习,最后只能由父母或亲戚帮忙找个单位盖个公章了事;有部分学生虽然联系到实习单位,但由于没有非常硬的关系而无法接触到真正的会计业务处理,只能是走马观花似的看一看,根本达不到会计实习的目的,使学生学习的会计理论知识无法与会计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兴趣。

二、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对策

(一)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新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

各校应根据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制订适应地方经济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会计专业教学的基本特点,结合专业技能、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对会计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进行重新的构建。例如,我校在中职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重组理论教学模块,搭建了能力素质平台,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形成了“模块式”教学体系,即成型模块、成业模块、成才模块。

在进行具体课程设置时,笔者认为应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中职会计课程的选择应立足于岗位要求,重建由理论课程和实践教课程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培养并强化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其中理论课程应通俗易懂,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课程应以操作实用为目标,如会计基础实训课、财务会计实训课程、电算化会计实训课、纳税申报模拟实训、银行业务模拟实训等,应贴近工作实际并应考虑近几年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不断更新的事实,课程内容应密切联系实际,且能够经常更新和调整,建立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制校本课程的制度。针对本校学生现状,结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编写切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校本课程,如基础会计模拟实习、工业会计模拟实习、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案例集、电算化上机操作模拟实习、纳税申报模拟实习等等。这样通过学习与实训,可以缩短学生适应岗位的时间,尽可能向“零距离”顶岗靠拢。

(二)课程实施情景化、活动化

课程实施情景化、活动化是指课程的实施要建立在一定的情景中,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通过“做中学”、“动中学”来实施课程。传统中职课程的实施脱胎于普高教学模式,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犹如一潭死水。这既不切合中职教学实际,也未能体现多元智能理论教学思想,教学效率极为低下。随着中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中职课程实施情景化、活动化已是大势所趋。

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实施情景化、活动化的课程模式主要有:(1)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的突出特点正是学习的“情境性”。一个完整的项目教学模式由确立项目任务、制定项目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归档或结果应用等五个教学阶段组成。如在《财务会计》教学中,教师在对项目内容进行深入的基础上,按照学生讨论制定的项目计划进行分组实施,由学生按制单、出纳、复核、记账等分角色完成项目任务,再根据完成情况提出相应问题,分析编写项目报告,最后由师生共同对项目工作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并取得相应的分数。更外典型的项目教学还有ERP沙盘模拟系统的应用。(2)仿真教学。仿真教学是指师生在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或经过特别布置的教室,模拟企业场景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如,会计电算化教学。(3)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是集“教、学、做”于一体,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实践在同一时空进行,教师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配以实例操作,学生再通过实际业务操作实训吸收消化,这样既理解理论知识,又掌握了专业技能。如《基础会计》和《基础会计模拟实训》结合成一门根据企业实际需要,从账户的设置→凭证的填制→账户的登记→报表的填制→凭证的装订等一系列基于财会基础工作全过程的技能操作课程。

(三)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

为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各院校都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及毕业前最后一学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但由于这种方式是学生分散进行的,往往流于形式。为此,学校应积极与企业联系,创建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一方面,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相关部门实习,直接接触企业的真实业务,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以实践经验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和从事会计工作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通过与企业合作,一方面可为企业承担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任务,提高在职会计人员的理论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为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达到学校与企业双赢的效果。

(四)注重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作为会计专业的专业教师,都能积极参加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成为拥有双证书的“双师型教师”。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具备相应理论与实践能力)上的 “双师型”教师。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提出:“要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为此各职业院校应进一步规范教师到企业实践,提高教师实践技能,培养更多掌握专业技能的骨干教师。如我市教育局就明文规定:“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这从制度上为创建“双师型”教师结构提供了保证。我校定期、分批将会计专业教师、实验指导教师下派到企业、业务部门等挂职锻炼,熟练掌握会计循环中各个阶段的实务操作,积累丰富的實践经验,提高综合会计信息、分析会计信息的能力。同时,学校也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聘请一些有丰富经验的会计师来校兼职任教,他们的真实经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把会计发展中最新的成果介绍给学生,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知识。

作者:邵婴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财务管理本科案例教学论文下一篇:人机交互接口电路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