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论文范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语文课堂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前不久,看到《中国义务教育质量检测报告》中写道:“小学语文学科的合格率仅为62.8%,在所有学科中最低,有近30%学生的语文成绩处于基本合格水平,对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足。

第一篇:语文课堂论文范文

做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给学生打好基础,发展语文思维能力,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提高小学生素质的一个主要渠道。为了更好地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从而逐步实现素质教育。然而,保证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前提是教师要有精湛的教学技艺和科学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教学是给学生打好基础,发展语文思维能力,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提高小学生素质的一个主要渠道。为了更好地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从而逐步实现素质教育。然而,保证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前提是教师要有精湛的教学技艺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近几年来,我一直从精心备课、有效提问、指导学法等方面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较好效果。

一、有效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备而来”,方能“胸有成竹”。对于教师而言,你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是你要想上好课,却必须要备好课。于是,备好课自然而然成了上好课的前提。

(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参、教材。在备课之前,我找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认真研读它对每一学段教学的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教师用书及教材,了解每个单元的主题以及本单元在全册的位置,明确每组教材的编写目的,同时联系每单元的内容和训练重点,构思备课。为了能备好课,我努力做到细读课文,对课文内容了然于胸。课后的思考题我也仔细阅读,了解了每道题的设计意图。在此基础上再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法学法。我严格要求自己每一节课都这样备课,我发现有准备的“仗”打得更有意思,我也从中获得了自信。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备讲,备导。要想上课的效果好,教师的只言片语就都要精心推敲,所以从课前的导入语,课中的过渡语,到点拨学生回答的导语,再到课后的总结语,我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力求为上课的重点服务,力求为引导学生服务。备问,问题的设计也要精心考虑,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凸显单元训练重点,要少而精,要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备作业,现在的作业要求有拓展有延伸,这样学生才会有所提高。所以,每次备课,我都要广泛查找资料,精心设计练习和作业,做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达到训练、巩固、提高的目的。

(三)备学生。学生是上课的主体,因此要了解学生的朗读水平,理解能力,提出問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才能适时调控,恰当引导。我班的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力较差,主动提问的动力不足,抓重点句子理解的能力差,因此我在这些方面会特意做好引导的准备。

精心的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所以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更认真的备好每一节课,努力地提高课堂质量,让学生们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二、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提问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引言,是激发学生觉悟的契机,是教学检测的手段。提问的质量制约着教学进程能否推进,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要运用好提问,应当注意这样几点:

(一)提问要有计划性。一堂课要提问几个问题,对于所提问题的切入角度都要进行精心的构思。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教师要胸有成竹,精心策划。提问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步步深入。教师思路明晰,也对学生思维起着潜在的导向作用。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提问要促进学生思考,要减少或避免走过场的应答式提问——简单地问“对不对”“好不好”这种应答式的提问,思维的含量很少,表面热闹,价值不大,而这样的提问在教师实际课堂教学中大有存在。

(三)提问要难易适度。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可过浅,以免走过场;又不可过难,以防学生茫然失措,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应把大的、难的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以减小每次提问的难度,减小提问之间的坡度,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三、指导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

“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十分重要的。

(一)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一篇精读教材放在眼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从平时语文的教学中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学生的预习积极性不高,效果不佳,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一部分学生在课上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没有深入思考,回答问题不全面、不深刻。分析其原因: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预习自学的方法,学习的自主性、主体性没能充分的发挥。这样一来,学生自身蕴含的丰富的潜在能力没能得到充分发挥,禁锢了学生思维发展和智力开发。因此,指导学生科学地预习,掌握预习方法,迫在眉睫。

(二)指导学生听课方法。听好课是学生获得新知识、发展智力的中心环节。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课堂上听懂多少,当堂消化多少。听懂的多,消化的多,课后做起作业来时间用得少,心情也轻松,既可以腾出时间把各门功课学得更深更广,又有利于发展兴趣爱好,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得到全面发展;相反,如果没听好课,课后做作业不但费时间,还会感到学习有压力,时间长了,就会对学习产生厌学怕学情绪,各方面也得不到发展。所以,我经常对学生进行听课方法指导,让学生明確听课目的,听课时要集中注意力,动耳听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要指导学生学会动脑思考,加以分析、归纳,将知识进行整理以便加强记忆,动手将重点内容做笔记以备复习。

(三)指导复习方法。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特点。这就要指导学生及时复习,到后来可间隔一定时间再复习,间隔时间随复习次数的变化越来越长。学习方法一旦被学生掌握,课堂教学效率就必将大大提高。

四、总结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绝非一日之功,我们只不过是在摸索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摸索,希望能走出一条活且实,快且优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高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对策探索[J].新课程(小学),2015(4):89.

[2]韩书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对策探索[J].中华少年(科学家),2015(26):47.

作者:窦水秀

第二篇:让语文课堂成为“低碳”课堂

前不久,看到《中国义务教育质量检测报告》中写道:“小学语文学科的合格率仅为62.8%,在所有学科中最低,有近30%学生的语文成绩处于基本合格水平,对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足。”这则报道引起了我的警醒:我们的语文教学怎么了?论周课时数,语文最多;论作业量,语文也不少;论语文教学研究活动,不会比其他学科逊色;论语文教师课堂上的“卖力”,也绝不亚于其他学科教师,还要外加大量的课外阅读等,那为什么偏偏“高耗”之下没有“高效”呢?我想,关键还在课堂,因为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还在“一如既往、一厢情愿”地“排放自己的能量”,殊不知教师能量的“高排”挤占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与空间,破坏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自然生态,长此以往就必然导致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从这个现状与结果反思,我们必须让语文课堂成为“低碳”课堂。

一、少一些“滔滔不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然而语言可以是强有力的,也可以是软弱无力的。”如今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讲风犹盛”:整堂课讲,整篇课文讲,每个环节讲,代替学生讲……岂知,这样的“滔滔不绝”耗费了教师的精力,更浪费了学生的时间,结果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教师有情,学生却不动情啊!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少一些“滔滔不绝”,努力做到“三要”。一是导言要精准。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的思维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足见教师导课语言的重要性。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上《普罗米修斯》一课,一开始,王老师说:“今天,我们要学一个来自古希腊的神话故事,请大家一起读题目。”学生读完题目后,王老师接着说:“神话故事,当然是写神的故事。打开课本,快速地浏览一遍课文,看看这个神话故事写到了哪几个神?用波浪线把神的名字画下来。”多么精准的导入语,准确地传递给学生两个信息:一是这堂课要学的是一篇外国的神话故事,二是接下来的任务是快速读课文,找神的名字。这“第一锤”重重地打在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上,足以吸引学生一头扎入文本,投入自主探究。二是引言要简明。语文课堂是向未知不断挺进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出现师生不同步,甚至背道而驰,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适时适度的启发引导,而教师的导课语言要简洁明了,不乏幽默风趣,要直指学生疑惑、心理矛盾、问题处,使学生于“柳暗”处见“花明”。若教师说得越多,就越容易引起学生思维的混乱,听觉的疲惫,学生不知听哪一句好,其效果往往就越差。曾记得一位特级教师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一个学生读遭到除草剂喷洒后的杂草说的“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一句,声音非常洪亮,教师笑着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来,我再给你喷洒一点。”寥寥数语,便使这个学生很快会心地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地又读了一遍。教师如此简明、诙谐的引导语言,不仅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更使课堂妙趣横生。三是结语要精当。一部分内容学习结束,或课的结束时,教师都要进行总结,而此时的语言要讲究精当,即精确、恰当,不能空洞干瘪,也不能长篇大论;不能含含糊糊,也不能声东击西;不能南辕北辙,也不能浅尝辄止,要言简意赅却耐人寻味。一位教师在《姥姥的剪纸》一课结束时说:“你们的姥姥、奶奶、爷爷不一定都有一手绝活,也许他们只能做你喜欢吃的菜,只能静静地陪你读书,也许还会不停地唠叨……但这些都值得你们去记忆和感恩,请带着感恩的心走出教室,去搜索,去体验,去积淀,去表达。”这样的结语,是对文本内容精当地总结与提升,情深且意浓。

二、少一些“别出心裁”

现如今我们的一些语文课堂,过分地追求“出彩”,讲求“标新”:导语费尽口舌却不如开门见山,游戏接二连三却使读书蜻蜓点水,课件花哨无比却让学生“视听两模糊”,训练形式创新却过程虚无,模仿名师却落得个东施效颦……这样的“高排放”,“劳民”又“伤财”。诚然,追求课堂教学的技巧,讲求教学方法上的创意,这些都无可非议,但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走极端,不能舍“语文学习”这个“本”,去逐“有亮点”这个“末”,不能为“出彩”而“出彩”,为“标新”而“标新”,要做到“三个实”。一是扎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要上有意义的语文课,读要读得透彻,不无病呻吟,不隔靴搔痒,让读真正成为学生习得语言、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说要说得到位,要让每个学生有说的机会,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写要写得厚实,有充足的时间保证,有扎实的交流反馈,有凝练的评价总结;悟要悟得深刻,重点字词句的体悟要深入,要让学生和文本、和作者进行有深度的对话,感作者“意”,悟作者“情”。二是平实。常听教师们说,公开课好是好,但不实用,只能“观”,不能“模”。缘何?因为学生发言太精彩,教学过程太顺畅,师生互动太完美。显然,这不是常态课,是表演课。有感于薛法根老师上的《爱之链》中的“检查字词”环节:课前,薛老师在黑板上工整地写好生字的拼音,师:“下面检查同学们有没有预习课文,请看着黑板上的拼音写词语,写好后马上举手。”(巡视)师:“有人写两个了,有人还没动笔。写不出可以偷看,别看别人的,要看课文,但以后记住预习要充分。”(有学生翻书)师:“现在写好的有两种情况,有看我的,我不好看;有复查的,这样好,要养成认真检查的好习惯。”多么平实的过程!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刻意雕琢,然而学生不仅写好了生字,还懂得了课前预习要充分,写好后要检查,不失为“知识与习惯双赢”。三是真实。任何一堂课都是有待完善的课,教师要不怕学生写错字,说错话,读错课文,答错题,不要自作聪明地掩盖“错”,要以平和、积极的心态对待这些“错”,因为这些“错”往往就是学生真实水平、真实能力、真实情感的体现;往往就是课堂有效生成的点,抓住“错”,并加以巧妙处理,就会呈现“别有洞天之景”;往往就是我们有待进一步思考、改进的契机。有错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有错的课堂才是学生学习的课堂,纠错的过程才是学生真正提高的过程。如果课前将不该准备的都准备了,甚至连教师要讲什么学生都了如指掌,学生该怎么回答都“有备无患”了,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除了虚伪的表演还剩什么?长此以往,还能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吗?

三、少一些“深挖广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文学习的新要求,

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广博性。然而我们有些语文课堂过于“深挖内容”,过于“广揽知识”:作者介绍非得从小时候开始讲起,背景故事非得讲两三个才过瘾,拓展延伸活动定要几个并举,课文中的句子非“挖文三尺”不可……凡有一丝一毫关联便“紧揽不放”,凡此种种与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的“课堂教学毕竟是一项有明确目标任务,又有严格时空限制的活动”相背离,这样的“深挖广积”就是“高排放”,其结果是削弱教学目标的达到,浪费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最终必然造成师生生命资源的浪费。由此,我认为要落实“三个抓牢”。一是抓牢目标。课堂教学中的深入剖析也好,课程资源的开发也罢,都要紧紧围绕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进行,要为有效达到教学目标服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旁逸斜出”太多是一种人为的“高耗”,“高耗”之下未必能有“高效”。教师要善于对占有的教学资源进行筛选,能有效达到目标之处“该深不浅”,“该广必广”,而对于那些无关紧要之处应该坚决予以“砍筛”,大可不必患得患失。二是抓牢重点。“我们的语文教学需要放弃一些与学生学习无关的东西,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必将每句话、每个句子都讲得那么透彻。”曾听一位教师上《船长》一课,前前后后出示的“重点句子”有8句,还要对每句话进行重点字词的品析、感悟,句子一串串,词语一个个,教师、学生忙得不可开交,而结果呢?该细细品读感悟之处却是“蜻蜓点水”,书没读好,词没品透,情没悟深,时间一到,草草收场,如此没抓牢重点的教学必然是“师也昏昏,生更昏昏”。三是抓牢结合。于永正老师说过:“阅读教学中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抓牢训练与文本的紧密结合,让训练扎根课文,为达到教学目标服务。比如有位教师上《夹竹桃》第二课时,在学生体会了文中夹竹桃可贵的韧性之后,教师出示了记录季羡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一段文字,然后让学生结合文字,用上文中的“无……不……,无不……”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训练由文及人,由物及情,将夹竹桃的韵致和作者的情致都融入其中,学生的理解与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实不失为有效训练的典范。

如果说“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已然成了一种人们追求的低能量、低消耗下的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现代生活方式的话,那么与自然这一大生态紧密联系的我们的语文课堂这个小生态,也应该返璞归真,让课堂回归到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实践这个本真上来,少一些教师的“滔滔不绝”,少一些所谓的“别出心裁”,少一些人为的“深挖广积”,将教师对课堂教学时空的占有进行“瘦身、消肿”,将教师对学生学习进程的干扰进行“削减、排除”,积极构建“学大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探索“以学代教”的新路子,如此,才能减少教师“教”的“高耗”,学生学的“高耗”,建设“低碳”的语文课堂,才能将学习、实践、探究的时空和权利还给学生,才能让教师快乐地教,让学生快乐地学,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出“高投入低效率”的尴尬境地,让语文教学的“轻负担高质量”成为现实。

作者:吴芳

第三篇: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与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差异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对人类的要求也注入了新的内容。“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就曾明确提出,教育要跟上科学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加快教育的信息化。可见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课程标准》理念指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多媒体对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区别

网络环境有助于形成素质教育的一种氛围,在内容和要求的水平一样的情况下,媒体选择及使用情况就体现出来了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优化程度。以多媒体组合的课堂教学比起照本宣科的原始方法先进了许多,但它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的地位依然是处于被动的位置,教学依然是教师的个人表演舞台。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组织本身是线性的(从开始到结束),但内部教学资源的使用不再是线性的,因为各个内容区是用虚框围起来的,学生可任意在各个区漫游,学生自主学习在一节课时中占了90%的时间,学习过程的意义建构绝大部分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师的位置,网络环境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广播者,教师除了主要起到教学资源的组织(当然包括教学资源的设计、制作、整合、试验、测试等)作用外,还在教学当中起到辅导个别、督促个别、察看全体学习过程。毕竟,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意义建构,个体特征不一样的学生对某一教学目标意义的建构就不一样,有的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有的可能会问在导航系统设置一个虚拟教师,随时随地指导学生,不是更好吗?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

二、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势

1.网络语文课堂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的备课应是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劳动。教学工具的单调化、简单化阻碍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化。在网络环境中,教学已经从教案生成到媒体使用以及组织过程、效果检测方式都发生了改变。教师每天都要进行网上查询,合理科学地组织教材,把相关的知识要尽可能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体系,知识要联贯,思维性要强,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规律上。同时由于大量的教学内容,以计算机、图、文、声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师的书面处理文字的工作明显减少,伴随而来的是了解网络提供的与本课相关的大量的现代的信息。要对net、校园网中资料库的东西了如指掌,现有的尽量不要自己重复再制作,尽可能从资料库中调用,尤其是练习题,课前选好后,可直接调用。备课过程中更多的是思考、设计课件应用和制作脚本,以最佳的表现形式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以更新课本的知识,确保自己第二天所授是更丰富的知识。教师还必须制作课件,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即使有现存课件,很多时候也要进行加工改良,以适应本地教学。这些都是一种艰苦的再创造劳动。教师成为终身学习的承载因素。孔子说“知无涯”,谚语说“活到老,学到老”。网络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本身即需要人们认真学习。网络连接所构成的知识的海洋、信息的海洋也决定了人们在“知无涯”的世界中必须终身探索。在网络环境下,任何人都是学生。

2.网络语文课堂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在现代信息网络工具所特有的沟通、互动、共享信息的良好学习环境中,主动地探索未知空间,增强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获得适应未来的“数字化生存”和进一步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通过我校的大量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参与,改善学习心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思维。改变静态、被动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交往合作的环境,实行生生之间的网上交流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发挥网络教学作为激发学生交流互动的合作学习方式而不同于教师唱独角戏的独特功能。

3.网络语文课堂的教学促进了各个学科的整合

在网络语文课堂中,学生首先要具有计算机知识(最起码是基础知识),其次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才能驾驭各种计算机软件,比如几何画板软件,要用它来进行学习,要知道软件本身用法及它涉及的各学科各方面的知识,这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它使学生形成了长久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这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是一种更加符合现在教育理念的新型的课堂教育。他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因此我们认为他是我们现代教师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而且是必须掌握的本领。

(责任编辑:梁 媛)

作者:徐 雪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育前沿论文范文下一篇:比较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