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金融生态环境发展措施论文

2022-04-11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西部金融生态环境发展措施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本文从东西部金融生态建设的差异出发,通过金融环境、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调节这三方面对制约西部金融生态建设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构建西部绿色金融生态文明的根本思路。[关键词]西部金融生态思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间资金流动更多地取决于地区信用环境和金融环境即金融生态。

西部金融生态环境发展措施论文 篇1:

中老铁路全线开通等

中老铁路全线开通

12月3日,中老铁路老挝段“澜沧号”动车首班客货运依次顺利发车,连接中国西南部云南省昆明市和老挝首都万象的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据悉,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后,旅客从昆明至万象最快十小时左右可达。此前只有3.5公里铁路的老挝,从此迈入铁路运输时代。

《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出炉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后,11月29日,四川省政府正式印发《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这是继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后,国家层面批复的全国第三个、西部第一个都市圈规划。《规划》明确,成都都市圈以成都市为中心,与联系紧密的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共同组成。在具体建设任务上,《规划》提出优化都市圈发展布局、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同城同网、协同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共建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提升开放合作水平、促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八大任务。

《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正式出炉

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的消息,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川渝两地政府印发《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规划分为“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三大部分。其中提出,到2025年,西部金融中心初步建成。金融體制机制更加优化,金融机构创新活力不断增强,金融开放程度显著提高,金融生态环境明显优化,金融营商环境居全国前列。

西藏“两路”精神纪念馆全新开馆

12月10日,西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两路”精神纪念馆在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机关大院正式挂牌。2018年7月,在交通运输部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党委秉持“把红色资源保护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的理念,建设了“两路”精神纪念馆。自开馆以来,纪念馆先后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被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公路学会及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命名为“第一批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公路科普教育基地”和“西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西藏自治区印发江河源保护行动方案

近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西藏自治区江河源保护行动方案》,《方案》提出,通过五至十年努力,确保主要江河源区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区域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保护管理制度体系日趋完善。《方案》明确,将重点开展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长江、怒江、澜沧江、伊洛瓦底江、恒河、印度河、羌塘草原内流区八大水系33条主要江河的源区保护工作。通过实施“三大行动九项工程”,全面加强江河源保护,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西部数据交易中心正式成立

12月17日,西部数据交易中心在重庆江北区正式成立,并达成首笔交易。“在这里可以交易数据包、API接口、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数据交易服务等。”西部数据交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奚洋说,该中心为买卖双方提供了一个合规的数据交易场所。当天,该中心还面向全国挂牌了三款数据产品,包括川渝普惠金融数据产品、中新通道闻海大数据产品和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数据产品。近期还有近30款各类成熟数据产品将陆续在数据交易平台上架,为西部地区的数据合规流通提供市场化的实践经验。

西部金融生态环境发展措施论文 篇2:

西部绿色金融生态的构建思路

[摘 要] 本文从东西部金融生态建设的差异出发,通过金融环境、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调节这三方面对制约西部金融生态建设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构建西部绿色金融生态文明的根本思路。

[关键词] 西部 金融生态 思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间资金流动更多地取决于地区信用环境和金融环境即金融生态。一个地方金融生态好,就会吸引更多资金流向这个区域。但是,西部金融生态现状很不容乐观。

一、东西部金融生态建设的差异

1.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

东西部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性表现在以下方面:在金融资产总量上。2005年东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61%、16%,东部是西部的3.8倍。省级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的差距也极为悬殊。以广东省为例,2005年广东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为38119亿元,是云南省的7.6倍,贵州省的13.6倍;同年广东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3261亿元,是云南省的5.7倍,贵州省的9.9倍。

在金融深化程度上,东、西部金融机构与本地区GDP的相关比例分别为267%、213%,东部金融深化程度明显高于西部。

在金融开放程度上,由于东部地区开放的时间比较早,金融市场化的开放程度比较高,而西部地区随着近年来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金融开放程度也得到了较快的提高,但其资源配置的效率并不高。

2.金融市场结构的差异

一是股票市场存在差异。西部地区上市公司数量少,质量不高。截至2005年底,西部十二个省、市、自治区已经有224家上市公司,股本总额达518.8亿元,占全国股本总额的13.68%,累计筹资253.8亿元,占全国筹资总额的16.47%。与东部相比,西部上市公司在规模、数量和筹资能力等方面都相对不如东部公司,而且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资产重組滞后、融资渠道较窄等问题。二是债券市场的差异。2005年,东西部分别通过债券融资1413亿元和27亿元。而西部的债券市场发展极为落后,2005年,西藏、青海和甘肃无一家企业发行债券。

3.金融机构分布的差异

金融机构是金融生态系统中主要的金融主体,其发达与否,直接影响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质量。东部国有商业银行数是3066个,是西部的2.03倍;股份制商业银行数是391个,是西部的5.9倍;城市商业银行数是245个,是西部的2.3倍;债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分别是7个和31个,是西部的3.5倍和1.5倍。特别是西藏、青海和宁夏没有一家股份制银行,金融机构较为单一。这种差异性必将影响西部资本形成能力的强弱。

4.信用体系建设的差异

目前,东部已经不仅建立了社会征信系统,而且建立了信用担保体系。上海等地还开展贷款企业咨询业务,并建立了个人信用征信系统,而这在西部还是一片空白。西部信用担保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制约西部金融生态建设的因素

这里从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调节三方面对金融生态展开研究。

1.金融生态环境

(1)金融市场法制不健全。西部的金融法制环境存在不少问题。首先从借款人角度看,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得他们可以通过非正常关系来获取银行贷款,而在银行发现不良资产后往往却拿不回钱。其次金融市场也应该有市场准入条件、自由竞争机制和市场退出条件。但金融市场法律关键缺乏金融机构的破产法规,金融机构有准入没有退出,导致缺乏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不能有效处置经营不良的金融机构,造成金融生态日益恶化。

(2)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企业缺乏信用意识和信用管理措施,社会信用中介机构不健全,信用数据不透明,失信成本低。部分地区出现银行有钱不敢贷,企业借钱不想还的环境冲突。

2.金融生态主体

(1)西部金融机构运营效率不高。首先是西部金融机构普遍存在不良贷款比率较高,资本充足率偏低,这就客观上限制了金融机构的活动空间。西部商业银行资产结构较为单一,在盈利资产中90%以上都来源于贷款,中间业务收入只占很小的份额。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在当前情况下只能体现在信贷规模的扩大,这样无形中又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再次,西部金融机构的收益率水平较低,导致对不良资产的“消化”能力不强。

(2)金融产品单一。金融产品的开发是金融机构盈利的主要手段之一。西部金融机构单一的负债经营模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金融产品的需求,特别是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需求。

3.金融生态调节

(1)金融机构缺乏自我调节机制。首先,对金融业的过度保护和管制措施,极大地削弱了竞争力。其次,国家信用担保机制把金融的信用演变提升为国家信用,一旦出现风险都是由中央银行等对问题金融机构的救助,这不仅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不符合优胜劣汰的生存竞争规则,使金融机构对内控和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自我抵抗风险、自我调节的能力受到较大局限。

(2)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随着银监会的成立,我国金融业形成了“一行三会”的格局。但是,在新的监管格局下,由于缺乏协调机制,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与各金融监管部门及金融机构之间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无法实现信息共享,直接影响了金融工作的效率。

(3)政府干预金融市场的情况比较普遍。对金融业的保护和管制政策极大地削弱了金融机构自主经营的能力,从而使西部金融机构不能在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西部一些地方政府在思想上仍然认为银行是国家的,企业是地方自己的。因此当企业融资出现问题时,不在企业内部找其原因,而是强行要求银行放贷或把企业“包装”上市融资。但这些企业由于自身的重大缺陷很快就又陷入亏损,这些损失最终只能转嫁给银行和广大投资者。

三、构建西部绿色金融生态的根本思路

1.坚持市场导向,建立和完善自愿交易的平等竞争的金融生态环境

(1)完善企业破产制度。与金融生态有关的法律制度主要是破产方面的法律,它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使一些市场行为无法进行实质上的规范,这使得银行对借款企业没有最后的“杀手锏”来威慑,致使企业逃废债务等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大大破坏了金融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对于金融机构缺乏一部实用的破产法规,实践中对经营失败的金融机构得不到有效的处置,对金融生态环境形成一定影响。因此要尽快出台一部《金融机构破产法》。

(2)规范社会信用体系。西部的金融生态系统中,信用缺失已成为制约金融生态发展的瓶颈。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已成为构建西部金融生态的当务之急。

首先要建设信用政府。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础,政府要在信用建设中率先垂范,强化公共服务意识,严格依法行政,增强政务透明度,提高政务质量和效率,同时要构建信用激励和惩戒机制,积极惩治危害社会信用的各种行为。

其次,要提升企业信用。企业是金融资源的主要载体,是金融生态优化的微观基础。因此,要加强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强化企业信用管理,全面提升诚信观念,推进企业诚信经营。

第三,要积极构建个人信用。社会信用归根结底是个人信用,政府信用和企业信用均与个人信用有关。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诚信教育,弘扬和培植信用文化,强化信用道德,建立守信的激励机制和失信的惩戒的机制,提高公民个人诚信素质。

第四,加强对信用中介机构的管理,规范信用中介机构的行为。对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信用担保机构、评估机构、评级机构等信用中介机构进行全面的整顿和管理,规范其行为,提升其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

2.加快对现有金融机构改造,完善金融生态主体体系

西部金融机构要提高运营效率,首先要继续推进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使其产权明晰化,各级经营者对其经营成果真正负责起来。其次,在规范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同时,积极探索对农信社、诚信社等产权改革的方案,放低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门槛,将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最后,还应大力发展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即深化中介机构改革,实行市场化、公司化运作;强化中介机构的市场竞争;加强市场监管和行业自律。

3.建立和谐的金融生态调节机制

提高西部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必须健全金融生态调节机制。首先,制定和完善金融监管的绩效评估和考核机制。具体应强化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健全的会计核算制度;二是要及时量度金融机构资产风险;三是要及时启动、并在实践中不折不扣地运用矫正措施。

其次,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稳定机制。在金融生态建设中,银行破产会极大地损害存款人的利益,而且会造成社会和经济的震荡。为维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张 杰 刘红艳:我国区域金融环境构建刍议[J].集团经济研究,2007(1)

[2]滕春强.我国区域金融生态失衡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3]伍 艳:我国区域金融生态的差异性研究[J].海南金融,2007(4)

[4]吴旺延.西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J].商业研究,2006(24)

作者:戚德艳

西部金融生态环境发展措施论文 篇3:

宏观经济政策的西部区域效应探讨

摘要:本文从货币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分析了在西部产生的区域效应的原因,同时如何缩小相应宏观经济政策在西部所产生的区域差别提出了些建议。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 西部 区域效应 货币政策 税收政策 产业政策

1 宏观经济政策的区域效应特点

1.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差异性导致区域效应

1.1.1 东西部货币政策内部传递机制存在区域差异

影响一个区域的货币供应量两个因素之一是该区域的基础货币投放量。我国目前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主要有:外汇占款、再贷款、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外汇占款的主要来源是FDI、贸易顺差和国际游资。从1979年至2005年,东部的FDI占全国的82.1%,而西部仅占4.3%。出口方面,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计算,2000年至2006年之间,我国出口总额87.4%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仅占3.8%。东部地区因外汇占款而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远远高于西部地区。在其他基础货币投放渠道方面,东西部也存在着差异。如西部的票据的业务量和规范程度大大低于东部地区,使得再贴现更多地增加了东部地区的基础货币投放。较之东部,西部的基础货币投放量较少且货币乘数也较小。这样,西部地区的货币供应量少于东部地区。如经济过热时,由于东部在全国经济总量中占有的重大比例,这种经济过热集中体现在东部。因此,有必要实行区域化的货币政策。

1.1.2 东西部货币政策外部传递机制存在区域差异

货币政策外部传递机制主要有四个:利率传递机制、信用传递机制、汇率传递途径、证券市场传递途径。利率传递机制主要为: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下降→投资增加→产出增加。由于我国的利率是非市场化的,该途径中的关键因素是投资对利率的敏感度和投资乘数。而这二者在东西部均存在较大的差异。许多研究表明,制造业相对于服务业、农业来说对利率更加敏感。我国东部制造业所占比重很大,而西部农业占比很高,使得综合来说东部总体投资对利率的敏感度高于西部,且投资乘数亦高于西部。

信用传递机制主要为: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下降→净现金流和资产价格上升→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减少→银行贷款量增加→投资增加→产出增加。该途径体现了货币政策的变动还将影响借款者的财务状况。因此如果一个地区的企业总体来说筹借资金更困难,那么货币政策对该地区的影响更大。

汇率传递途径主要为:货币供应量变化→利率→汇率→出口。因此出口部门在各地区的重要性差异也可能成为产生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原因。出口部门在某区域越重要,货币政策的影响越大。1994年至2006年间,东部地区的出口总额为35167.7万亿元,占全国的87.4%;西部地区的出口总额为1512.0万亿元,占全国的3.8%。因此,就汇率传递途径而言,货币政策对东部的影响较大。证券市场传途径主要为:货币供应量变化→通货膨胀率→股票的预期收益率→股票价格→公司改变投资和生产计划→产出。因此不同地区之间上市公司的分布密度也成为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截至2006年末,东、西部地区国内上市公司分别为811家、276家。在证券市场传递途径方面,货币政策对东部的影响较大。

影响各个传导机制的因素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使得货币政策在各个区域发挥效力的程度不同。东西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差异,使得货币政策出现了区域效应。

1.2 现行税收政策区域差异的实施产生区域效应

1.2.1 现行税制对区域经济发展调节力度较弱甚至存在逆向调节作用

由于部分税收优惠政策以及资源税、生产型的增值税、不统一的内资企业所得税等现行税收制度存在明显缺陷,使统一的税制在不同的地区产生了不同的税负效应,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如:税收优惠政策、“生产型”增值税、现行资源税制度存在的缺陷及现行税收制度未能解决西部经济落后区域地方财政问题,均不同程度地带来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

1.2.2 现行税制表面刚性虽强,实际拉大了区域间经济差距

按照税法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在税法明确授予的管理权限之外,擅自更改、调整、变通国家税法和税收政策,但是东部经济发达部分区域利用政府行为采取“先征后返”等手段,变相变通税法,越权制定税收优惠政策、行政事业性收费膨胀、费挤税等问题时有发生,致使事实上的不公平竞争现象普遍存在,区域间经济差距实际拉大。

1.2.3 在税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政府权限受阻

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了税收立法权和管理权,但在具体实践中,税务部门及各地方政府权限较小,不能依据经济发展现状对税收政策进行调整。因此在经济发展出现问题时,区域内政府之间难以及时地进行解决和协调,造成了税收政策和征管措施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1.3 产业政策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区域效应

西部地区经济追赶战略的实现,应依靠产业和技术的协同发展,尤其是核心产业链和核心技术链的协同发展。由于西部地区技术能力的匮乏和后发优势的存在, 西部地区中产业与技术协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拉动技术进步”起步模式有别于发达地区技术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发展”的起步模式。由于西部长期以来在产业和技术上已经形成了结构性缺陷:产业上陷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不能上移、技术上也处于核心元件技术和关键制造技术缺失的空心化状态,所以,西部核心产业链和核心技术链的协同发展。

为了在产业化进程中价值分配中处于有利地位,西部的企业要注重产业升级,培育自己的知名品牌、并重视新产品研发等过程。

从总体来看,西部产业结构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产业技术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足、竞争力不强、结构升级缓慢等问题。在加入WTO以后,在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协作更密切的大背景下,西部地区要合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根据现有沿海专区的产业转移规律和西部产业的实现情况,可以积极地、有选择地接收在西部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提高西部产业结构尤其是能源产业结构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以能源为主形成的优势产链,实现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的转化,是西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必然选择。

从西部参与国家产业转移的情况来看,产业转移对西部是一个双向选择,从产业引进和产业外移两方面对西部产生影响,西部也可以从这两方面发挥作用,西部不能仅仅盯着引进产业,更要利用产业转移规律和契机向外转移部分产业,西部产业转移的战略重点积极引进、吸收国内外相对先进产业的同时,逐步淘汰不适宜的产业。要立足于西部产业经济的长远战略,进行综合考虑,根据经济发展中产业升级的需要适时调整优势产业,为促进西部区域协调发展,在可利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应加快向劳动节约型技术的转变,提高各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促进产出结构调整。

2 缩小宏观经济政策的西部区域效应的建议

2.1 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构建良性的西部金融环境,实施西部大发展

由于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金融成长的广度与深度不同,货币政策在地区之间会产生区域效应。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货币供应量来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因此要细化十分困难。如不同区域制定不同的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这样虽然在最初的基础货币投放上实现了区域差别化,但是由于目前遍布全国的银行体系,资金仍然会通过银行内部流向投资收益高、金融风险低的发达地区,从而弱化甚至消除了差别化货币政策的效果。因此,针对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仅仅依赖于央行制定差别化的货币政策是远远不够的。而更应该重视如何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在西部地区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转变金融支持模式,促进西部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导致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经济金融因素,平衡西部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倾斜、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扶持。

央行和地方政府要改善西部投资环境,积极引导资金流向西部;优化西部资金渠道,加快资金流入;打造西部区域金融体系;完善西部金融市场,拓宽融资渠道。

2.2 优化税收政策以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2.1 进行现行税制改革,建立税收选择的统一平台

制定以产业政策为导向的税收优惠政策;将“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现行资源税制度的调节。

2.2.2 给予区域政府税收选择权

中央集中管理中央税、共享税和重大地方税税种的立法权、开停征权、税目税率调整权、减免权等;明确地方主体税种,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地方主体税种的管理权限;在保证政令畅通、不挤占中央管理税种和不影响周边省份利益的前提下,省级政府可通过立法,经中央批准开征具有区域特征的新税;在国家统一税政下,允许省级政府制定实施细则。

2.2.3 调整分税制财政体制

对西部地区,除了改革现行税收政策外,建议在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分成上采用灵活的政策,根据不同的区域确定不同的增值税、所得税分享比例,适度提高落后区域共享税中的地方分成比例,促进落后地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

2.3 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政策

加快西部地区资源产业结构调整;合理组织西部地区产业;完善资源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加强产业关联,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建立并完善西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1]胡武贤.论宏观经济政策的区域效应[J].经济研究,2001(12).

[2]张文春.我国不同地区宏观税负差异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1).

[3]刘传哲,聂学峰.我国货币政策的传递途径——理论与实证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4.

[4]宋旺,钟正生.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性及原因——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6(3).

作者:胡金武 蒋才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美术教学探讨论文下一篇: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德育浅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