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应对措施

2022-09-13

1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教学理念落后。当前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教学大多是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教学方式单一, 导致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只关心考试成绩, 不注重学习的过程;教师教学模式以“满堂灌”为主, 师生缺乏互动, 导致学生学习被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缺乏应用;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 不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重学术性轻师范性, 在一定程度上或套用高等师范院校的模式, 或沿袭中师的模式, 课程的设置缺少理论依据。

教育实习的安排设计不够合理。教育实习是师范生积累教学实践知识的重要一环, 但目前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在整个教学计划中一直处于较轻的地位。教育见习难以落实, 教育实习往往在大五一学期集中进行, 导致学生学对小学教育教学实际了解甚少, 动手能力差, 难以很快适应小学教育工作教。

2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应采取的措施

2.1 构建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内容

小学教育专业应坚持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一。课程设置应使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同时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扎实的教育类知识。 (1) 加强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着眼于大学生基本素质培养, 同时兼顾满足未来工作需要的基本素质, 以必修和选修结合的形式, 使其范围覆盖人文社科、自然科学、信息技术、外语、艺术实用课程等六大部分,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为今后的教学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 (2) 整合学科课程。新课程背景下, 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 为了增加学生的职业适应性, 小学教育专业应该以综合化模式替代原有的分科教学模式。 (3) 增加选修课比例, 提高教、学积极性, 选修课体现了对学生自由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尊重, 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也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 增设活动类课程和专题研究课程, 在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开设活动课程, 可以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增强探究意识;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组织活动, 增强学生组织、管理方面的能力;还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活动课程的设置可以将学生从被动、孤立、应试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 进而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5)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类课程, 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课件制作在数学课程中的应用, 并注重这些课程的实施效果。

2.2 倡导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

为使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尽快适应小学教育阶段新课改的教学, 就必须改变高师小学教育专业中传统的与小学教育阶段新数课改不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树立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具体地,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应从传统单一的“讲授、练习、复习和考试”封闭的教学方式转向为参与式、合作交流式、探究式教学方式, 这当然在“小班教学”前提下效果才明显, 学生在课堂上以自学、讨论、试验为主, 老师在课堂上则以设疑、引导、总结为主, 老师要少讲多听, 在参与和分析学生的讨论中把数学知识传授给他们。课外带领学生搞些社会调查, 加强分析和统计能力, 同时, 老师应把更多有关数学知识和原理的应用背景或经典有趣的故事讲给学生, 或者让学生搜集这些故事, 目前国外有教育专家提出小学教学的“3S”模式:即精神spirit, 科学science, 故事story融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让孩子在一个个简单有趣的故事中体会数学精神, 学习科学知识, 这务必要求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自己先了解有关数学的故事。除此之外可适当引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 让学生在参与中增加学习的兴趣;在交流合作中享受学习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搞清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体会所学知识的思想、方法和本质。尤其是在教育类课程方面, 应加大案例教学力度 (特别是小学教学案例) , 引进研究性学习, 实行小班化的课堂, 以形成交流与互动的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的能力。

同样在学习方式上, 民族地区高师小小教育专业应倡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并鼓励学生开展课题研究, 为此高师院校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课程资源,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条件, 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中体验所学知识的本质, 在自主探索中激发学习的兴趣, 在合作交流中解决疑难问题, 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阅读自学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经历创新的过程。

2.3 建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教育实习模式

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我国高师院校教育实践课程的开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一直处于较轻的地位。教育见习难以落实, 教育实习往往在大五一学期集中进行, 导致学生学对小学教育教学实际了解甚少, 动手能力差, 难以很快适应基础教育工作。

第一阶段, 在入学教育中, 通过优秀小学教师讲座、已毕业校友座谈等活动, 结合生涯教育,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进行未来发展的自我设计, 激发其选择教师职业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始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多媒体课件制作及普通话的训练。

第二阶段, 在大学二、三、四年级各安排为期二周的体验性见习。主要目的是通过教育见习, 让学生增加对小学教育现状的感性认识, 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教育类课程和实习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主要活动有:观摩课堂教学、观摩课外活动、观摩班主任工作等, 让学生了解小学的常规教学和管理;聘请出色的小学教师来学校做基础教育方面的报告, 让学生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动态等;挑选能力强的学生担当助理班主任, 协助小学老师搞好班级管理工作。

第三阶段, 在大学五年级第一学期进行, 安排二到三个月的顶岗实习。这一阶段, 要求学生独立承担实习学校的教学、班级管理工作, 是学生将所学的教育理论运用于教育实际的过程。由于有前面两个阶段的铺垫, 学生从实习心态、实习目的、调研方法等各方面更容易进入角色。参与学习的实习生在实习期间, 与正式教师一样, 参与学校的全部活动。要求实习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体验、反思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锻炼达到一定的要求, 经评估合格后才能成为教师。

摘要:小学教育阶段新新课改对民族地区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 民族地区高师数学教育应采取如下措施:构建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内容, 倡导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 建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教育实习模式。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教育,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 章建跃.数学教育改革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数学通报, 2005.

[2] 周玉仁.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山东教育, 2001.

[3] 孙晨红.改革教育实习的新构想[J].教育探索, 200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土木工程实验课教学改革研究下一篇:嵌入式系统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