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论文

2023-02-26

1 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不能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 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并非唯一资源, 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 改变学科本位论好消极执行教材内容的做法。教师应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际利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式—解释与应用”的思路和便于研究性学习要求, 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好针对性的部分进行重组, 把用教材教好教教材两个概念区别开来, 把教学时数控制起来灵活运用, 以便有利于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好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1.1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与学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得学的统一, 教学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数学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教学“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字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数学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没有创新、也就不存在或根本没有发生过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性也就没有本质的显现, 更不会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提升到突出位置, 那样的教学只是教师有组织有目的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教师本位论的教学。

1.2 传统观念的教学桎梏了全面发展的人的教学

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 教学就是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 以教为中心, 学围绕教转,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没有教师的教学生就无法学到“纯真”的知识。教师成了教学的主宰, 教完全代替了学, 学生的思维被无形的束缚起来。学生根本无法学会社会生存本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茫然中学生被教会而不是学会, 更谈不上会学了。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突出体现其基础性、普遍性和发展性, 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1)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2) 人人都能获得有价值的数学; (3)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教学应从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在与教师交往互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成为主动接受知识具有完全独立意义的发展的人。

2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

“师生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 也反映了学生的参与程度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进行数学活动的前提。

(1) 平等对待学生注重个别差异。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 不可厚此薄彼, 尤其对智力发展缓慢的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更要真情相拥, 善于发现其潜能, 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愉悦, 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 在和睦的班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2) 融洽师生关系, 真情感化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为达到这一理念的真正转化, 应尊重学生的尊严, 改变传统的师生观念, 把他们看成独立的、平等的具有独立意识和充满灵性的发展的人。使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以及他们在班级中的地位, 才会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积极的思考, 主导的学习。

3 在教学目标上,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1) 教学三维目标的确立, 是教师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潜质的前提, 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 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 必需坚持“优等生吃饱, 待优生吃好, 特困生吃了”的原则。这就是说在教学中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 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达到新课标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 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 敢于突破自我, 大胆创新。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思维活跃, 拓宽思路, 大胆质疑, 激烈讨论, 仔细观察。这种目标的确立, 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也为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教师应创造性地鼓励学生“会学”并“学会”。创新意识, 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 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培养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 积累知识, 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会学”是学生在掌握学法, 主动探求知识, 善于发现新知识的前提下,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 “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 课堂教学实践中, 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导”, 把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导”是前提, 学生的“学”是升华。因此, 课堂教学中必需注意“导”的设计。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 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学生勤于思考, 善于动脑的氛围。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教学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数学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教学“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师在设计好“导”的前提下, 必需十分注重学生“学”的设计;让学生带着教师的问题自学, 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 求“会”, 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前提和基础。当然, 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 只有长久坚持, 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逐步形成。

4 练习中, 使学生“跳一跳, 摘果子”。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

学生的创新意识, 是在“会学”中逐步形成的, 而创新意识的巩固与提高, 则是在课堂练习中保证的。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应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 做到层次分明、有梯度, 既设计出体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 又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既新颖有趣, 又高于学生的生活, 使学生乐学善思;使学生认识到, 结果不能唾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 反复实践才能解决。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只要认真研究和探索, 就一定会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的全面发展的人。

摘要:创新是学生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体现, 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 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数学作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逐渐抽象概括形成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亦属于基础教育课程和体系的范畴, 为实现其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以体现时代观念、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的科学论, 数学教学需转变传统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最终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现代化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意识,全面发展,教与学,主动参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的诗词渗透论文下一篇:天然气供应安全及其应对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