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2022-09-14

1 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常常会发现, 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是这样学习文言文的:当老师补充相关背景, 疏通文意, 解说词句时, 他们不以为然;当教师进行口头对译时, 则专心致志, 挥笔疾书;当教师进行复习检查时, 他们就可以手持课本, 眼观笔记, 流利地进行对译了。这种学法只能是生吞活剥, 死记硬背, 很难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往往采用串讲式教学方法, 奉行“字字落实, 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 沿着“读—译—抄—背”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展开, 千篇一律, 把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文质兼美的篇章, 完全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只是传授过程。老师只是“授之以鱼”却没有“授之以渔”。所以加强文言文教学成为了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改善、加强文言文教学, 才能全面完成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

2 初中生学好文言文的意义

2.1 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善、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学生从大量的古文阅读中, 会发现古文里有“东西”可读, 具有相当强的现实意义, 可以了解、继承、弘扬祖国古代璀璨文化。作为语文教师, 其任务不仅要传授知识, 而且更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2 实现语文新课标的目标

目前初中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要求:“初中生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实现理解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文言文的比例随年级的增加而提高, 中考文言文的占分15分。

3 文言文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的, 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科学有效, 学生就可以更多、更快、更灵活地掌握知识, 可以较快地提高阅读文章、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要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 优化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必须扬弃旧的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多种科学的教学方法。

3.1 熟读法

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是很有道理的, 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 真正读进去, 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自己悟得的, 比老师教的、被动记的效果要好得多。在读过几遍之后, 若仍有部分词句不理解, 可查阅词典、字典, 或请教他人。同时, 对于自己真正不会的知识一定要及时记笔记, 反复记, 达到熟练。熟读成诵, 牢记于心才能增强语感, 获得感性认识, 理解文章的内容。

首先, 要读准生字、难字、尤其是通假字的字音, 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的“亵”;其次要读正句子, 不读破句, 如《出师表》中的“今天下三分”“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马说》中的“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然后是读通文章, 能比较流畅地朗读全文。像《岳阳楼记》中写洞庭湖明媚春光的文字:“至若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 静景沉璧, 渔歌互答, 此乐何极!”像《与朱元思书》中“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这些最具汉语音韵美和意境的文字, 不诵读是很难体会到蕴藏于其中的美感的。

其次, 要借助于文本已有注释和“课文导读”, 疏通文章的生字生词, 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掌握文章的结构轮廓。因此, 一篇文言文,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 或全班齐读, 或个别朗读, 从试读中发现他们读字读音中出现的问题, 然后一一板书纠正。通过反复诵读, 利用文言构词造句的特点以及语音停顿、逻辑重音、语气声调等诵读要诀来深化词义句意的理解辨析,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苏轼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的意思, 品味文字的优美, 体会文章的感情, 逐步掌握文言文用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 在潜移默化中,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 从而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再次, 对重点句、难句更要反复读, 用心体会, 做到“手到、眼到、心到”。对文章内容先要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对一时还不能读懂的句段, 不必急于求解, 暂且放在一边, 借助工具书, 帮助疏通词义, 求得大致的含义, 或者自己进行猜测, 以意会之, 等日后求得老师的指点, 再进一步求得理解。

总之, 学生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 在不知不觉间, 将内容与文法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 这种熟读背诵法较之于把文章分割得支离破碎, 要好很多倍。

3.2 联系法

联系是在熟读掌握了文章大概内容的基础上, 求得更深理解的阅读方法, 是对阅读的进一步提高和深化[2]。联系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 上下文的联系。一篇文章就好比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它有自身的完整体系, 各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时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去理解, 要从整体上去感知、领悟、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把握作品的主旨。

第二, 时代背景的联系。每一部或每一篇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它所反映的内容都是当时的客观社会存在在作家头脑里的主观反映。因此, 阅读时对时代背景、作家思想是不能忽略的, 只有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 才能深刻理解作品内容。例如, 在教授柳宗元《小石潭记》时, 要先让学生了解柳宗元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 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的情况。他在政治上不得志, 心情抑郁, 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的风光来排谴内心的愁闷, 只有了解柳宗元当时所处的环境, 心中的凄苦, 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寓情于景, 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和对冷酷现实的不满这一主题。

3.3 质疑法

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 学贵善疑。”理解文学作品极易见仁见智,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 只要言之有理, 就不妄加否定。如我在教《愚公移山》时, 有些学生对愚公的做法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愚公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愚公确实是“愚”。对于学生的见解, 可以给予鼓励和肯定, 然后从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来谈教师的看法——这篇文章主要是要求我们学习愚公不怕困难的精神。

在字词的理解上同样需要质疑。如我在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 其中有一句“散入珠帘湿罗幕”, 文中的“散”究竟读哪种音, 孩子们提出了疑问, 我鼓励他们自己去查《古汉语词典》, 终于找到了正确的读音。所以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一旦被肯定, 便会勇于表现自我, 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对文章要用心读, 要敢于质疑, 大胆质疑, 要懂得古人的用心处。不是人云亦云, 而是要用自己的思维和知识去辨析、判断, 把握文章的观点和主旨。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设置问题情景, 不直接回答问题;组织讨论, 不包办代替;指出思考方向, 不提供现成答案;鼓励指出不同见解, 不机械划一, 允许存疑, 不强求结论。如果教师重视启发引导, 就能充分发挥这一教学法的探索性功能。

3.4 创设情境法

所谓创设情境,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创造或设置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氛围或场景, 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 更好地领会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情境的创设在文言文的教学中, 主要通过设置具体可感的形象方式来进行。这种形象或者是可以看到的, 可以听到的, 可以摸到的, 或者是多种感官同时感知的[3]。如讲授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这首词时, 给学生播放邓丽君演唱这首词的MTV。在低缓的旋律中, 在带着淡淡哀愁的歌声中, 学生们仿佛置身于词人创造的澄澈辽远的意境中, 体会到了词人既孤独无奈而又超脱旷达的情怀。除了利用录像、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段创设相宜的教学情境之外, 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用文字营造诗情画意的情境, 让学生进入角色去体悟诗文的内容与情感。如《归园田居》其实就是一幅简约、朴素的农村生活画面。首先让学生用第一人称把诗中的每一句都扩展成一幅立体的生活图画。然后反复诵读原诗, 使其头脑中的意象不断清晰和丰富。诗情画意的情境, 让他们超越时空, 触摸到了诗人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灵魂, 一点点地贴近他那颗向往自然、热爱自由的美好心灵。

相宜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提高艺术鉴赏力。“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 启迪思维, 发展想象, 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 起到传统的语文教学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教师给块蓝天, 学生就能飞翔”。总之, 在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途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 文言文教学也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让学生的“怕学”变为“乐学”。

摘要: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丰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深入研究文言文教学, 探讨文言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 进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联系教学实践, 探究熟读法、联系法、质疑法、创设情境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徐晓峰, 刘芳.教育教学改革新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0.

[2] 刘舒生.教学法大全.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0.

[3] 楼晓霞.中学文言文教学思考.科教文汇, 200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从垄断协议看商事合同与民事合同的区别下一篇:“营改增”后物流业税务筹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