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下的宪法学论文

2022-04-16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启发式教学下的宪法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一、传统宪法学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1、就宪法论宪法宪法学的学习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培养学生的宪政理念,认识人民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民主法治意识,学会用法律的方法思考问题,把握一国的宪政精神。传统宪法教学偏重对宪法和宪法学形式内容的介绍,就宪法论宪法,就宪法学宪法,少了对学生在领会其中的精神和宗旨方面的点拨。

启发式教学下的宪法学论文 篇1:

对宪法学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摘要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如何普及宪法,并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宪法人才,实是我国当务之所急。然而目前我国的宪法学教学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文针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对策。

关键词宪法学 教学方法 模拟实训教学法

宪法学是高校法学专业的14门核心课程之一,是法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其地位在法学课程体系中至关重要。它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对其它法学专业课程具有指导意义和基础作用。但目前,我国宪法学的研究和教学中,却出现了理论和实践脱轨,宪法被束之高阁,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圣法”的现象。而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法制建设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法律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满堂灌等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这样的时代要求,所以,法律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宪法学课程一般在大学本科一年级开设,因此学好宪法课程,对进一步学习其它部门法具有重要奠基作用。如何讲好宪法课程,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已成为宪法学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际,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1 宪法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多

宪法学课程一般在大学本科一年级开设,对于大一新生来说,他们开学时间一般都比高年级学生晚两周左右,而且开学之后还要进行军训,一般真正开始上课都是要到十月一放假开学之后,所以大一第一学期学生们上课的时间要比正常一个学期晚一个月的时间,跟其他法学课程相比,一周少四个学时,一个月就是少十六个学时,而教学内容却不比其他法学课程少,这样就导致宪法学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时间短、而教学内容多的问题,任课教师往往觉得时间紧迫,课程进度赶不上,到最后导致剩下很多内容没有时间进行。

1.2 理论性强,学生普遍年龄偏小,难于理解且缺乏兴趣

《宪法学》是法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 也是法学专业 l4门核心课程之一,其地位在法学课程体系中至关重要。它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我国宪法典的主要内容对其它法学专业课程都具有指导意义和基础作用,也是同期开设的《法理学》课程的具体映证,是法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由于宪法学课程本身具有抽象、概括和政治性强等特点,而教学对象正在经历从中学教育到大学教育的转型,年龄一般在十八周岁左右,尚未接触社会,对社会现象缺乏认识和了解,对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理论知识很多理解不透,这使得宪法学教学总是难以逃脱空泛的说教的命运,一直不受学生的欢迎。但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推进,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社会生活中宪法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这无疑给宪法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和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1.3 课程体系编排不合理

目前大学使用较多的教材就是“面向21世纪教材”的宪法学,该教材分为三部分:宪法基本理论、宪法制度和宪法实施。先讲理论,让大一的新生有些摸不着头脑,不能很快进入学习和理解的情绪。在宪法学教学体系的逻辑结构安排上,基本上是以我国宪法立法的条文顺序为排列主线,兼顾宪法学理论的逻辑要求,而对宪法学的主体内容如宪政原理、宪法实施、公民宪法权利等内容没有得到应有的突出与加强,这样做非但不合法理,更不合逻辑,使整个宪法学教学缺乏一个基本的理论定位与中心线索。

1.4 教学方法陈旧

我国宪法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就是课堂讲授。教师和学生之间始终是一种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全部教学活动的内容与方式是在教师主导下进行的。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习惯于按照宪法学的基本原理和我国宪法典的结构为基线展开其授课内容。这些年的宪法学教学实践证明,单纯的内容的讲授往往使学生对宪法学知识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教科书的层面上,而容易脱离实际。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逐渐下降。教师很难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保持相当高的水平。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虽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能保证讲授内容在理论体系上的一致性与连续性,但缺乏实效性。则有必要就教学方法作一定的改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不只是宪法学教学中,在我们整个法学教学,甚至是整个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几十年来我们都在不停地重复着“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满堂灌、学生满堂记”的简单落后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能动作用。我们认为,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 宪法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策之思考

2.1 增加学时,突出重点,有详有略

针对宪法学课时不足的实情,我们应当考虑增加其课时,如将每周四个课时改为五个课时,以减轻课堂上教师的授课压力,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引入各种教学方式,以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刻的理解。

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突出重点,有详有略,这样才能让有限的时间得以最有效的利用。如公民的基本权利,宪法的基本理论等重要内容要详加讲解,增加其课时量,而其他一些简单的内容则可略讲,让学生在下面自学。这样,既能使学生掌握到宪法的精髓,使宪法精神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又不会感觉到时间仓促,内容进行不完。

2.2 注重结合宪法事例,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所谓宪法事例,通常是指在宪政法治实践中真实发生的与宪政法治有关的各类社会事件。宪法事例最大的特点在于没有经过宪法司法裁判,即法院及其特定机关没有依据宪法得出确定的结论。尽管没有经过司宪的处理,但这些事例本身却仍然具有分析的价值。笔者同意郑贤君教授的观点:“‘事例’是实践中发生的一些真实的事实,它们不是法院做出的,但其中蕴涵着宪法原理,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宪法原理为标准对这些事实进行分析、评判,并做出结论。”

在宪法事例教学中,通过对于具体事例的分析、讨论,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并要求所有讨论的内容形成书面材料,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由于宪法事例本身的鲜活性,可以用来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另外,我国宪法规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社会制度,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宪法确立的社会制度的根基,在宪法事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态度和意识,关注国家政权建设,关心基本权利保护,积极参与、讨论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政策是主人翁意识的现实落实。宪法事例教学通过调动学生参与社会热点问题讨论,培养学生以独立的主人翁态度关注国家大事,并运用所学宪法学原理考虑解决现实问题,从而达到加强公民素质教育的目的。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宪法教育的目的,培养出了合格的宪法学人才。

2.3 在授课过程中重组课程体系

针对课程体系不合理的问题,可以考虑在讲授过程中,先讲宪法制度,再讲宪法理论,既可以用易懂的宪法制度来解释宪法理论,又可以待同期的《法理学》讲了一些法学原理后更便于学生理解宪法理论。

同时以宪法学学科自身的逻辑来确立宪法学教学体系的逻辑结构。应改变宪法教学体系中基本理论、国体、政体、国家结构、经济制度、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和政党制度这样一种不合理的理论层次排列秩序,把整个宪法学教学体系划分为基本理论篇、基本规范与基本制度篇、宪法权利篇和实践篇这样四个并列的部分。

2.4 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打好基础,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运用得当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不仅掌握好这门课的基本理论,还能培养起学生获取知识、开拓创新的能力。

(1)多媒体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渴求知识、信息渠道又多种多样的现代大学生,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不能适应需要。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传达信息和知识,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2)专题讲授方法。在讲授宪法学基本理论时,可以采用专题形式讲授宪法关系、宪法价值、制宪权、宪政、宪法解释和宪法实施等内容,从理论来源、传统理念、学术动态、我国实际等多个角度进行讲解,不但能使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这些部分的知识,还可以从历时和共时的双重角度阐释法理构建的过程。

(3)讨论教学法。为了实现教学互动,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还应结合实际,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就一些社会生活实际进行讨论和介绍。

(4)案例教学法与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宪法案例教学法是以剖析某一个宪法案例为契机,条分缕析地介绍某一方面的宪法理论或宪法知识。该方法的应用,撇开了单纯的理论说教,增加了教学的生动性和宪法内容的可理解性。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模拟实训教学法。模拟实训教学不同于传统的一言堂的灌压(输)教学方式,也不同于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这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即是在教学中安排相当数量的实践环节,对学生的宪法思维和实践技能进行训练,加深学生对宪法基本原理、概念及有关知识的理解,掌握今后从事法律事务的基本技能 ,并学会运用相关的宪法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模拟人大代表直接选举,整个选举活动都是由学生操作、控制,学生不但要扮演各种角色,包括组织机构的工作人员、选民、代表候选人等,模拟选举的全部过程,而且还要在实训过程中自己解决碰到的各种可能问题。实训完成后,学生还必须写出实训报告,包括实训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同学间问题的讨论以及解决的方法;实训的结果;实训的心得等等。

注释

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86.

周刚志,肖北庚.论法学教育中宪法事例教学的原理及其应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3):113~115.

吴媚.面向21世纪的《宪法学》课程教学改革浅议[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3(1):63.

作者:张双花

启发式教学下的宪法学论文 篇2:

宪法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一、传统宪法学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就宪法论宪法

宪法学的学习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培养学生的宪政理念,认识人民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民主法治意识,学会用法律的方法思考问题,把握一国的宪政精神。传统宪法教学偏重对宪法和宪法学形式内容的介绍,就宪法论宪法,就宪法学宪法,少了对学生在领会其中的精神和宗旨方面的点拨。学生往往学会了具体的知识点。但不知其中的内涵,了解了宪法的规范,但不懂其宪政思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宪法教学的目的只完成了表面。

2、重理论轻实践

宪法学中有很多概念、原理、原则、价值等理论问题,这些问题的掌握对宪法的学习很重要,因而传统的宪法教学在方法上重理论轻实践,老师在课堂上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教条式的、照本宣科式的上课方式相对较多,而不重视对宪法的概念、原理、原则、价值等理论在实践生活中的体现和所起作用的介绍和探讨。学生往往认为宪法高高在上,距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一般情况下是用不上的。这样不但在教学内容上有些误导,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也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没有兴趣就会觉得枯燥,老师上课也就提不起兴致,影响了教学效果。

3、重“政治”轻“法律”

有些老师运用政治课的教学方法上宪法课,使宪法课听起来像政治课,角色和角度把握欠妥,教学效果欠佳。因为宪法学的很多知识点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因而在学生原先的政治课程中和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时已经从政治层面作了介绍,从内容上来说学生大多都已熟悉。但是要注意到的是,宪法虽然带有政治色彩,但更重要的是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宪法学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法学课程,而不是政治学课程,一定要运用法律人的思维模式,以法律来看待它。如果像讲政治一样讲宪法,对法科学生的教学就很难达到教学目标。

4、重教授轻讨论

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单一的教学方式是宪法学传统教学存在的又一问题。单调的内容、枯燥的讲解,缺乏讨论和互动,被动接受知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但课堂气氛沉重,而且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消化,教学效果不理想。重教授轻讨论的教学方式也是宪法学教学需要改善的一个方面。

二、宪法学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笔者在宪法学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传统宪法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尝试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传统教学方法加以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通过启发式教学,重视学生宪政意识和法律思维基本技能的培养

在宪法学课程的学习中,民主法治意识、宪政意识和法律思维的基本技能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指定课外阅读参考书,学生对辅助教学参考书的阅读不但扩展了其知识面,而且可以逐渐养成法律人的思维模式。课堂上,对于学生熟悉的某些知识点从法律问题的角度进行引导,让学生意识到宪法也是法,而且是国家根本大法,意识到宪法学是法学的重要分支,应当运用法律方法去研究和分析。宪法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当贯穿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2、通过实例和案例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宪法学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单纯的理论知识无法满足宪法学教学的需要。教学中引入实例和案例,让学生从身边事中领会宪法的精神,对学生宪法学的学习非常有帮助。比如通常在上宪法学的第一堂课时,我会从身边的事例中引出宪法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国内外著名案例的分析讨论,将宪法学理论融会贯通,方便学生理解。虽然我国的宪法审查制度尚不完善,但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对实践中的很多事例开始用宪法原理思考,并出现了宪法意义上的案例,这对宪法学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不但改善了教学效果,而且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3、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

宪法学每章的内容都自成体系,各具特点,涉及到不同的知识领域。可以根据每一章节的不同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活泼课堂教学,而且教学效果更好。比如,在讲到宪法监督的内容时,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著名案例的讲解让学生分析司法监督模式的产生,启发学生思考:在讲到公民权利时,采取讨论教学方式,结合高考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学生们都经历过的这一阶段发生的实例,将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学生相对熟悉的某些问题,通过做论文、写作业等方式,让学生从宪政角度谈出自己的看法。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知识涉猎应当广泛,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

4、通过多媒体授课,多方面展示宪法学课程的风采

宪法学的授课形式上,可采用多媒体授课,将文字、图画和视频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全方位立体化学习宪法学课程。比如讲到宪法历史、精神文明等内容时,可以通过图片结合文字进行介绍:讲到我国的宪政运动时,可以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宪政历史:讲到公民权利时,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意识到权利保障的重要性。除此而外,下课后老师和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联系,随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多媒体授课形式使宪法学教学不再单调,而是变得丰富多彩,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在宪法学教学活动中不但要强调掌握宪法学内容方面的知识点,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作为一个法律人应具有的素质。灵活多样的宪法学教学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利于学生轻松接受知识,改善教学效果,达到宪法学教学的理想目的。

作者:卞 辉

启发式教学下的宪法学论文 篇3: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政治观调查分析及研究

摘 要:随着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合作办学的教育环境、条件和手段都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开放性的特点,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面临着国内、国外各种思潮的冲击,合作办学下的学生的政治观复杂,政治立场不坚定,政治理论不扎实。在此背景下,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生政治观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基于系统的问卷调查,本文对合作办学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观进行剖析,尝试找出大学生政治观形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通过相应的政治观教育对策,对于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形成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合作办学 ;政治观 ;现状;对策

一、合作办学大学生政治观基本现状

(一)大学生政治观总体积极

1. 政治立场坚定,政治观点正确

调查结果显示,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生群体呈现出基本政治观点正确,政治立场坚定的特点。时值“两会”期间,谈到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及其走向时,84.60%的受调查学生表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前景一片光明,对此充满了信心;在谈到“一路一带”规划问题,93.29%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一路一带”规划可以让中国与沿线各国合作共赢,共建繁荣。合作办学条件下的大学生出生、成长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时期,真切享受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美好果实。此外,处于合作办学环境下的他们对于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项目更是充满了兴趣与热情。正是基于以上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他们内心更加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走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对实现“中国梦”抱有十足信心等特征。

2. 政治责任感高,政治使命感强

调查显示,95.66%的受访学生表示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谈到入党动机时,80.23%的受访者表示入党动机是为了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或是受到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的感染。在谈及“是否愿意当‘海归’”的问题时,有69.35%的学生表示希望在境外接受良好的教育后,回国进行工作。在谈及“如何看待‘中国威胁论’这一不正确言论时”,作为面临即将走出国门或部分曾在国外接受教育的大学生,88.67%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也是祖国的小小影子,希望以自己勤勉、踏实的形象改变其他国家对我国的错误的论调。合作办学下的学生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强烈的政治使命使得他们自身主动寻求进步和发展。对于祖国和民族所面临的挑战和威胁,他们更能感同身受,以自身行动保护和捍卫祖国的威望。

3. 政治敏锐度强,政治参与性高

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通过网上浏览、电视新闻、参与朋友讨论、读书阅报和其他渠道关注时政新闻的比例分别为50.68%、22.52%、15.54%、9.68%和1.58%。在问及通过何种途径能进行自身政治观培养时, 37.68%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社团政治观教育活动受到启发,28.41%的大学生表示通过相关课程的开设培养自己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有25.51%表示在学校开办讲座中受益匪浅,同时还有8.40%的学生认为开展班会讨论也是提高参与热情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生政治观存在的问题

1. 基本政治理论薄弱

调查结果显示,33.55%的合作办学的学生表示在思政课堂上存在“逃课现象”。对于逃课原因,他们大多认为思政教育仅是形式,学习政治基本理论用途不大。许多受访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包含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唯物辩证法概念含糊不清,而在关于中国近代史,他们对于中共共产党艰苦卓越的奋斗历程更是不了解,甚至相信网络上不实的谣传。合作办学的学生相较于普通在校大学生学习压力更大,因此基本政治理论薄弱现象更为明显。

2. 政治目的急功近利

调查发现,25.38%的受访学生表示,入党动机是为了能够在就业、升学中得到一些好处,为自身发展增添优势。26.61%的受访学生表示,出于公务员岗位的福利的向往等动机,考虑在接受完境外教育后,回国加入 “考公”一族。在大学生群体中,这种以功利作为参与政治活动、进行政治评价的指标的现象有着萌芽的趋势。这种功利化的诉求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如果这种评价体系一旦得到一个群体的认可,流行开来的话是十分危险的。

3. 政治选择非理性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在今年来我国于领土纷争的问题上,40.20%的被调查者持有“是可忍孰不可忍,希望开战”的态度。虽然大学生对于捍卫祖国领土完整抱有坚定的信念,但是在对待类似的国际争端问题,盲目支持“以暴制暴”的做法,甚至采取过激行为都是非理性的。此外,政治选择的非理性还体现为盲目性,有12.19%的大学生表示入党是处于追随大众选择,处于跟风心理。这种盲目心理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的话,会埋下严重的隐患。

二、合作办学大学生政治观问题成因

(一)合作办学思政教育的特殊性

和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合作办学的生源明显层次不齐。由此带来的合作办学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作办学的专业有限,主要为发电厂技术、酒店管理和语言教育等常见的专业。因此,学生的专业局限性明显。(2)生源质量不一。合作办学项目跨度大,范围广,导致了生源质量不一的局面。(3)合作办学学生特长突出,知识面较广,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社会能力强,与此同时,带来的复杂甚至错位的价值观也必须引起重视。(4)合作办学的学生对西方价值观、世界观呈现出倾斜的趋势,忽视了传统的价值观。这些心理特点、环境因素给中外合作办学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传统思政教学工作从未遇到的难题。

(二)合作办学学生环境的复杂性

网络的渗透性促使许多大学生对网络产生依赖性,因此无法从区分网络生活和真实生活的区别,甚至将网络规则奉为真理。而一些别有用心的“分裂分子”更是利用网络将含有恐怖主义、煽动性质的信息传递给大学生。

而合作办学的学生所处的环境更为复杂。除了普通大学生所面临的网络信息的“井喷”,可以预见的是,他们还将身处境外,生活在不同的政治体系下,面临各种思潮的冲击。大多数学生在后期的境外学习阶段,由于语言和环境的生疏,除专业课程的课堂学习外,大多依靠网络完成课程学习。此外,相较于普通在校大学生,他们也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接触到不同信仰、不同种族的人,而据以往新闻报道,境外一些恐怖组织正是通过蒙骗的手段对青年进行洗脑。

三、针对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存在问题所提出的对策

(一)树立政治观培养的重要性

在高校进行合作办学的项目过程中,首先便要认识到对学生政治观培养的重要性。合作办学组织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态度对大学生政治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必须从源头上做起。这就要求合作办学组织在管理思政教师队伍、制定学生培养计划、跟踪思政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严格把关。

在思政教师队伍管理上,应加强对思政教师的专业考察管理,有条件的合作办学机构可以成立相应的思政教学研究团队;在学生培养计划制定上,要更加注重政治素养在全部培养内容的比重,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并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在思政教学质量跟踪上,注重政治理论教学方法的科学性,着重引导和启发式教学,改变灌输式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注重政治观教育的特色性

相对于其他培养模式下的学生而言,合作办学机构在政治观教育过程中应更加突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如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方面,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遵循宪法精神的中国法律体系意识;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工作中,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推翻旧社会压迫,赢取发展新局面的深刻解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解的过程中,应注重马克思主义精神内核的准确讲解,将其与中国发展的各个阶段事情结合起来,突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科学性和优越性;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的剖析过程中,做到与时俱进,深入分析党的十八大后提出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在形势与政策分析时,应教会学生辨证的看待资本主义发展现象,教会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体现政治观教育的实践性

内化认知与外化实践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关系。无论何种办学形式,政治观教育的最终落脚点都是外化实践。马克思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和各种形式的思政讲座是十分有效的渠道。通过适当组织学生参与政治教育活动实践,在实践中将呆板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生动真实,对学生正确、坚定的政治观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各种实践活动也会对大学生政治观的形成产生良好的反馈,在政治观形成过程中,及时改正不足,总结经验。

合作办学条件下,大学生政治观教育是个复杂且系统的工程,对于高校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的国际型人才有着深远的意义。随着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或项目规模的扩大,借助这一国际化的教育平台培养中国学生称为具有良好的思政政治教育水平的人才是合作办学所面临的必然选择。正确认识和把握合作办学下的大学生群体政治观的现状和特征,积极纠正和解决大学生政治观形成过程中的偏差和问题,是高校完成其最终教育目的根本保证。合作办学下的政治观教育,培养具有政治立场坚定、政治立场正确、政治认知科学、政治情感理性的合格大学生,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个人梦”的优秀大学生。

参考文献:

[1]何华玲,严瑶婷.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转型[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86-89.

[2]冯跃飞,柳萍.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思政课程调查研究[J]. 高教学刊,2016,04:38-39+41.

[3]徐徐.“中国梦”背景下当代青年大学生理想信仰培育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7).

[4]骆郁廷,史姗姗.中国梦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课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3,(9).

作者:冯跃飞 柳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论文下一篇: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