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建设路径

2022-08-06

第一篇:校企合作建设路径

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路径探析

校企合作模式实现路径探析——基于职业教育的视角

2005年国务院提出职业教育领域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更进一步提出,要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的发展规划。响应国家及政府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精神要求,围绕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系列实践与研究成果,同时也面临诸多瓶颈与阻力。

如何选择合理的路径、制定科学的策略,已成为推动中国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2]诉求。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经济发展培育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与职责。在高职院校推行校企合作模式,有助于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不同职能, 兼顾社会、企业和劳动者三方的利益

[3]诉求,实现人才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并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笔者基于一线教师的视角,系统梳理所在学校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切身参与、观察、体会与思考, 将校企合作模式的实现路径,分析、归纳为供需对接、高层互动、人员交流和合作共赢四个基本步骤与环节,具体阐述如下:

一、供需对接

之所以要构建校企合作模式,根本动因是要解决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招聘存在脱节的矛盾和尴尬:一方面,高职院校培育的学生难以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与平台;另一方面,用人单位面对众多求职人员,难以找到满足职业活动情境挑战的适格人才。这种矛盾和尴尬,究其本质是供求之间的矛盾,是劳动力供给方(学校)与需求方(企业)之间的矛盾。高职教育中,构建校企合作模式有助于实现供需双方更具针对性、更为有效的信息和需求对接。为此,校企双方首先需要以供需对接作为合作的契机与出发点。 我国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定位于培养区域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突出社会适应性、灵活性和区域性特征是其人才培养的特点表现。为此,高职院校依据所在区域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有针对性地、灵活自主地进行专业设置,以满足和适应

[4]所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要求。这个意义上讲,高职院校培育的人才能否满足职业活动实践的需要,并不能由学校自行评价与衡量,需要交由企业进行评价与反馈。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必须依据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展开,并依据职业院校学生群体的学习特点、遵循科学有效的学习理念予以实施。以开放心态进入一线调研,界定职业活动实践所需的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应该承担的任务和职责。在供需对接环节,职业院校需要做出主动、积极、贴近实践的行动努力,对企业一方的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做出界定。校企双方的需求沟通,会促使企业对自身人才需求形成更为深刻的认知与思考,进而在后续合作过程中获得更直接、更具针对性的人才供给。通过供需对接的长期博弈,基于职业活动实践内在需求进行课程设计的高职院校,可以为其锁定的目标行业、企业提供更具实用性、针对性的职业技能人才供给,进而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内缓解并最终解决教学与实践、培育与需求脱节的现实矛盾。可见,供需对接是构建校企合作模式的逻辑起点。

在校企合作模式构建过程中,充分发挥政策层面的引导与激励作用,营造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围,激发学校与企业进行供需对接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校企双方的良性交流机制与平台,有助于促进供需对接环节的顺利进展。

[1]

二、高层互动

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离不开学校与企业两个主体高层领导的良性互动。高层领导对组织资源具有无可替代的支配作用,对校企合作的意愿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校企合作这一全新培育模式与协作机制,必然面临诸多全新挑战与困难,需要来自双方高层领导的全力协调与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推进深入、持久的实例,毫无例外地揭示出来自双方高层领导的鼎力支持与全力推进,如此才能最终克服中间出现了各种障碍与困难,步入正轨,获得合作成果。发生在笔者身边的几个见到实效的校企合作实例,正是由于校企双方高层领导认识一致、协调有力,形成了彼此理解、相互信任的高层互动机制,为扫除合作道路上的种种障碍奠定了良好基础,才最终获得了互利共赢的合作效果,校企合作模式才最终得以落地生根、结出果实。

校企合作模式实质是在多方利益博弈的过程中通过利益协调得以形成的。校企合作模

[6]式的构建离不开机制创新,离不开共同需求、愿景的构建与协调,离不开战略层面的设计与安排。而这一切,均需要来自高层领导的互动、协调与共同规划。可见,基于校企双方战略视角,在高层互动基础上,进行校企合作模式的设计与实施,是校企合作模式得以形成的重要环节。以高层领导为核心,成立校企合作项目协调小组,负责校企合作模式各项事宜的协调与推进工作,有利于整合双方资源,协调合作各方在利益诉求、人才培育层面的需求,发挥各自优势与专长,是推进校企合作模式的可行选择。

三、人员交流

校企合作模式要取得深入推进和良好发展,核心和关键是推进校企双方人员的深度交流。在高层互动框架下,制定措施鼓励校企双方人员的相互聘任和兼职,构建校企资源互通渠道,

[7]有助于促进校企双方的资源共享。

近年来,企业导师、双师模式成为校企合作深度推进的表现之一。构建机制,为职业活动实践一线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用人单位人员,提供在职业院校承担课程设计、职业活动认知及课程实施等相关职责的机会,发挥其职业教育领域在企业导师的作用和影响,有助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度推进,为职业教育添加实用性、应用性的鲜活特点。当然,企业导师要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还需要在教学理论、理念与技巧层面,做出相应调整与改变。企业导师制度的建立与推进,对学校一方具有极大合作价值与意义。合作贵在双赢,采取有效措施,设立相应机制,引导学校教师到企业一方兼职实践,将自身专业所学与企业经营的实际需要紧密联系,为企业一方提供专业建议与知识支持,则有利于企业一方从感性运营实践中获得更多理性思考,形成更科学、更规范、更具宏观视角的经营理念与模式,具备更强竞争优势。从一层面上讲,构建学校教师进入企业平台的人员交流机制,对企业一方可彰显更大合作价值与意义。校企合作模式下,构建校企双方人员交流的有效机制,有助于实现合作双方更深入、更紧密的利益协作,实现校企合作机制的持久运行。

人员交流机制的设立,是校企合作模式有效运行的关键路径。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在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模式之初,学校便将校企深度合作作为突破职业教育封闭瓶颈的核心课题予以高度重视,积极寻求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进行供需的有效对接。在严格筛选的基础上,选取与学校专业紧密相关、具备一定实力与影响的行业与企业进行合作,通过高层互动,构建良好合作基础,进而通过聘请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职,合作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创新课程设计与实施,将来自企业用人一线的用人需求更深入、更全面地带入到学校的课堂教

[5]学中,以有效增强课程的实用性、针对性。此外,学校还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优秀教师进驻企业,通过挂职实践与实地调研,在挖掘企业用人需求、界定人才培养方向的同时,注重发挥外派教师的专业特长,为企业提供培训、咨询等智力服务,为企业创造更多合作利益。可见,外派教师通过企业挂职实践,获得了全方位、近距离观察职业活动实践的机会,可以更深入、精准地界定并把握来自职业活动实践一线的用人需求,进而通过对感性认知的深刻梳理与加工,形成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促进课堂教学工作的有效改革。同时,还可以通过向企业提供咨询与培训等智力支持,在企业这一广阔平台验证自身所学,彰显更大社会服务价值,从而增强教师这一职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更好地激发其教书育人、提升业务水平的信心与动力,对教师学习与工作动机形成有效激发与强化。

四、合作共赢

校企合作模式能否有效构建与健康运行,关键是看合作双方能否通过合作获得收益,能否实现双方合作共赢的利益诉求。某种程度上讲,合作共赢是校企合作模式的立足点和价值归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8]纽带。构建合作共赢的利益机制便成为校企合作深入推进与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 目前, 我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合作关系主要靠“关系和信誉”

[9]建立、维系, 未能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致使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推进遇到瓶颈与困境。究其根源,与校企合作模式未能深入推进到合作共赢这一核心环节紧密相关。职业教育领域中的校企双方,分别承担人才供给与需求的职责与角色。唯有合作,才能实现有效的供需对接,一方面为高职院校提供实用性、针对性的人才培育指南与参照,进而确保高职院校培育的人才能够在职业活动实践中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与平台;另一方面为企业一方提供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实力、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适格人才支持与保障,为企业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层面的竞争优势。可见,通过校企双方的紧密合作,有助于达到双方不同的利益诉求,进入合作共赢的理想境界。校企合作能否具备生命力, 能否健康运行,取决于

[10]合作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 取决于能否构建合作共赢的利益驱动机制。

五、结语

供需对接揭示了校企合作的动机根源,高层互动构建了校企合作的基础与框架,人员交流铺筑起校企合作模式运行的核心道路,合作共赢彰显出校企合作模式的终极归宿。四个步骤,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共同构成校企合作模式从启动到运行、进而再到深化发展的实现路径,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彼此推动的内生系统。校企合作模式下,基于供需对接、高层互动、人员交流、合作共赢四个环节的实现路径,有助于在不断演变发展的职业活动实践背景下,达到人才培育与企业运营的和谐匹配,实现社会促进就业、企业赢得竞争、人才获得发展的终极目标,让社会、企业和劳动者个体三个层面的共同受益。

第二篇:校企合作“厂中校”建设方案

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系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开展校企合作实施方案。开展校企合作,是专业快速发展,提高办学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推动该项工作,使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提高我院办学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制定以下校企合作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顺应江苏两个率先的经济发展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技工教育发展的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专业定位要求,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推进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扩展和密切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找准专业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建立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标。

二、合作原则

1.服务企业原则

为企业服务是学院的指导思想,也是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合作成败和成功率的高低。学院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用人标准、技术需求,积极为企业开展培训,急企业之所急。

2.校企互利原则

校企合作双方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企业有权优先选拔留用学生,有权根据学生能力对学生就业进行部分淘汰。

3.统一管理原则

校企合作是双项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

4.校企互动原则

学院定期组织专业理论教师到企业现场培训,请企业高级技师或能工巧匠来学校讲座。通过校企互动,学校教师在企业学到了实践知识和能力,企业技术人员增长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三、领导组织机构

成立以部门主任、书记为组长,副主任为副组长,以办公室、教学秘书、学工秘书及各教研室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研究、确立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方式及步骤; 2.领导、组织校企合作的实施工作;

3.建立、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机制,加大宣传力度; 4.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改进,保证持续提高。

四、基本任务

根据学院的要求,每一专业方向要至少建立两至三家有实质性合作、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校外合作基地。校外合作基地应是该行业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技术、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处于同行业领先的地位。

校外合作基地的基本任务:

1、接受学生参观、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2、接受教师参观、调研、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3、实现资源共享,互派专业人员讲学、培训;

4、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

5、优先满足合作基地的用人需求;

6、其它方面的合作。

五、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学院和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模式可以灵活多样,检验的标准是是否促进了双方共同发展,是否双方满意。以下是几种合作模式。

“厂中校”合作模式

厂中校模式,即学校进企业。厂中校模式可采用: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需要,与合作企业建立“一体化模块式培养”方式的“车间课堂”“企业夜校”“短训班”“强化班”的学生与企业生产零距离对接的教学培养机制。 2.“订单”合作模式

招生前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录取时与学生、家长签订委培用工协议,录用时与学生综合测评成绩挂钩,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实现就业,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具体设有定向委培班、企业订单班等。

3.工学交替模式

根据企业因用工需求,向学院发出用人订单,并与学院密切合作,校企共同规划与实施的职业教育。其方式为学生在学校上理论课,在合作企业接受职业、工作技能训练,每学期实施轮换。学分制专业为企业员工优先录取,实施阶段性教学。

4.教学见习模式

学生通过一定的在校专业理论学习后,为了解合作单位的产品、生产工艺和经营理念及管理制度,提前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和劳动纪律教育,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到合作企业对企业工作过程和生产、操作流程等进行现场观摩与学习;并安排学生实地参与相关工作、亲自动手制作产品、参与产品管理,较为系统地掌握岗位工作知识,有效增强协作意识、就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5.顶岗实习模式(2.25+0.75 模式)

2.25+0.75模式是指在校专业学习2.25 年,之后进行专业顶岗实习,即学生前2.25年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采用学校推荐与学生自荐的形式,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建立标准化的流程(教学—实习—就业),它的实质是:一是注重实用技术;二是毕业可拿双证(毕业证和资格证);三是保障就业。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管理,合作教育培养,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职业人。

6.合作建立职工培训基地

根据各企业职工培训特点及不同培训方向或培训教学的需要,与相关企业建立三种合作模式的职工培训基地,一是企业独立设定的职工培训基地(培训地点在企业或学校);二是不同企业同类工种的职工培训基地(培训地点在学校或企业);三是特殊工种的职工培训基地(培训地点在学校),如酿酒生产操作、分析与管理、菌种生产操作、分析与管理,以及相关质量监控与营销服务等培训基地。

7.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划的方案,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计划和实训计划,协助学院确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8.举办校企联谊会及企业家报告会。学院每年举办校企联谊会,聘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家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

六、保障措施

1.合作企业实行挂牌,签订协议,仪式明确职责,规范双方的行为。 学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企业用人的优选权,为企业提供培训、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企业保证在设备、场地等条件上的支持及人员的支持,保证学生实训任务的安排。 对已签订合作协议书的单位,建立定期联系,了解校企合作信息(包括合作内容、模式、进展情况、顶岗实习情况、招工信息等),实现资源共享。

2.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引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

3.学院制定相关制度规范校企合作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校企合作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将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情况纳入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不断检验、改进校企合作工作。

医药与健康管理系

二〇一二年十月八日

第三篇: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实施方案

按照《XX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XX-XX)》文件精神,结合XX市《职业院校示范专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和《XX市第七中等专业学校示范专业项目建设实施方案》,以组建幼儿教师培养联合体为载体,定期开展校企合作活动,建设就业资源库,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推动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体制、机制和模式的综合改革创新。

一、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

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不仅有利于企业了解学校,也有利于学校深入企业,进一步促进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交流,提升双方互信的积极性与合作效益,促进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单位:部分幼儿园或幼儿教育机构

校企合作内容:学生实习实训、就业能力培训、教学技能拓展。

校企合作形式:建立学前教师培养联合体

二、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建立校企合作制度保障体系,制定《专业指导委员会管理办法》,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初步形成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

2、成立由专家、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组成的“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校企合作的指导工作,组织制定《专业指导委员会管理办法》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等制度,加强机制建设。

3、组建“幼儿教师培养联合体”,制定组建方案和章程,设置专业建设办公室,逐步吸纳一批有实力的幼儿教育机构,建设资源库,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4、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年会,设计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规划,完善合作的内容及合作的形式,研究完善校企共建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专业发展性的学业评价、职业规范性的实习评价、选择与发展的德育评价”相结合的质量评价体系。

5、根据专业发展的形势以及社会对学前教师的需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年会或办公室运行,建立校企“互聘共培”的教师培养机制,提高培养质量。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筹备阶段(XX年8月—12月)

主要工作任务:

1、根据专业建设的总体方案,制定;

2、初步制定幼儿教师培养联合体组建方案和章程,规划联合体的工作任务;

3、成立校企合作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XX年3月——XX年10月)

XX年主要工作安排:

、筹备组建“幼儿教师培养联合体”,联系合作办学用人单位;

2、召开“幼儿教师培养联合体”第一次会议,确立合作目标;

3、成立“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设置办公室,组织制定《专业指导委员会管理办法》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等制度;

4、开展实习指导,开展顶岗实习工作;

5、组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6、建设学生就业单位资源库;

7、开展就业咨询和就业指导活动。

XX年主要工作安排:

、召开“幼儿教师培养联合体”第二次会议;

2、完善各项制度,形成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3、开展实习指导,开展顶岗实习工作;

4、继续建设学生就业单位资源库;

5、开展校企合作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XX年10—11月)

按照总体方案要求,总结校企合作工作,构建校企合作长期平台,接受验收。

四、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校企合作平台建设要在学校师范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并建立校企合作工作领导组织,合理配备工作人员,明确责任和任务,确保各项工作能按计划落实。

2、制度保障。校企合作平台建设要建立一系列合作双方认可的制度和机制,着重制定好《校企合作委员会管理办法》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等制度,从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合作的效果。

3、经费保障。校企合作平台建设要有充分的运行经费,学校要确保经费的专款专用,保障各项合作活动的顺利开展。

4、机制保障。校企合作单位双方要签订保障性协议,并进行挂牌,学校要保证合作企业用人的优先权,企业要保障优势教育资源的共享,双方要建立定期联系,及时公布合作信息,实现合作双赢。

五、校企合作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长:黄XX

副组长:崔XX

员:李XX

第四篇: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典型案例

一、实施背景

在示范校创建之初,我校对《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学习文件精神、制定措施,对我校的师资队伍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研究。

我校教师来源:有来自原先职教的教师,也有来自初中的;还有刚毕业的大学生。对于学校的工作及发展,从事过职业教育的教师,相对能够得心应手。而来自初中的老师及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则会存在一些问题。缺少在企业的工作经验,理论上丰富、动手实践经验欠缺,在学生管理方面,积极性很高,但在面对管理的学生时,往往缺少育人的艺术性和对突发状况的应对经验。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我校的师资水平与示范校的内涵建设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学校一致认为若想使我校建设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和办出特色的示范,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必须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导向,建设既教书又育人的师资队伍,教书要做到理论和实践融合的双师型教师,育人要达到优秀班主任的层次。注重校企合作,中职学校离不开企业,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中职学校。具体说:我校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手都要硬,具备双师型素质;在班主任工作中还要能管好班级、掌握育人方法,将企业先进技术及制造工艺及时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中。把握企业用人方向及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学校有限的时间内,一点一滴渗透给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发展的方向。

二、主要目标

总目标:建设一支业务精湛、品德高尚,结构合理,既善于教书育人、又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国内一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具体目标:培养专业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4人;培养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7名。

三、实施过程

1 我们根据校情和师情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教师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实行一系列的教师培养工程。

(一) 企业学校密切相连

(1)中职学校离不开企业。“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而就业就是到企业去。如果中职学校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将会为社会带来很多好处:学生从完全依附于家庭的人变成自食其力的人,为家庭、社会减轻了不少负担;对社会稳定和发展有巨大的作用;也预示着国家建设将得到更多的实用性人才。因此,无论是从学生与家长的角度看,还是从社会与国家的角度看,教育主管部门和中职学校都应该做好毕业生的创业和就业工作。中职学校的学生最终都要进入企业,为了使学生能顺利进入企业并能够胜任企业的工作,使学生能够成为企业受欢迎的人才,中职学校就必须了解各行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中职学校就有必要安排教师到企业一线去实习锻炼和调研。

(2)企业离不开中职学校。现在的企业的人才成本有越来越高的趋势,不论是大学生毕业生还是初级员工的试用期是一个不短的过程,而在这个试用期间,不管是人力培训还是原料浪费,企业往往要花费不少的成本。所以现代企业都喜欢那些吃苦耐劳、动手实践能力强、工作上手快,经过短期培训就可以用的人才。而由于大部分中职学校学生相比较于其它学校学生及社会培训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上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并且中职学生由于在学校经过比较多的相关行业的实践训练,一般都能吃苦耐劳,对企业的一线工作能专心致志;还有就是现代企业真正的优秀人才也必须是熟悉企业一线运作的,有到企业一线工作经历是一个是优秀人才必要的成长经历。而现在很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对自己能力定位过高,不愿意到企业一线去工作。正是由于以上三点原因,所以现代企业在招聘一线人才时,更青睐那些动手能力强的中职学生,而对那些拈轻怕重,眼高手低的大学毕业生反而敬而远之。企业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和招聘到满足自己用工需求的一线人才,有必要加强和中职学校的合作关系,欢迎中职学校安排教师到企业实习和调研,让学校教师了解企业需求及学习技能,进而使学校能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一线人才。

现代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对企业和学校都能起到一个双赢的效果:对企业而言,不用花钱办学能招聘到满意的员工创造经济产值;对中职学校而言,学校办学特色鲜明,毕业生出口畅通,师资教伍水平得到提高,学校也将能收到良好的社会声誉。

(二)注重教师培训,打造省内一流“双师型”教师队伍。

没有一流的教师,就难以培养一流的学生。学校为培养省内一流双师型教师队伍采取了多种措施:

(1)鼓励教师提高学历。为了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学校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

(2)推荐外出培训。争取一切机会,出资鼓励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学习借鉴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教师进修培训后,都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和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去,并带动其他教师观念的改变。积极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或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截止到2013年5月,学校所有的专业课教师全部培训至少一轮,有的教师已经分别参加过省级、国家级培训。教师的培训,学习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使学校的一体化教学改革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3)参加企业顶岗实践。为了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跟踪企业先进技术,学校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培训或挂职锻炼,每个学期或寒暑假安排教师进行为期3-6个月的企业实践培训,以便于及时了解行业企业的需求,掌握当前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生产中最需要的知识和操作技能,熟悉产品在设备中的运行程序等生产实践知识。学校规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完成规定任务,并按时上交相关资料,学校将给予教师相应补助。没有完成顶岗实践任务的教师,学校不予补助,并按没有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处理。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师下厂实践的积极性,示范校建设以来,工作不满5年的教师均已下厂实践一轮。

(4)校内轮岗培养。为了使专业教师均衡发展,每学期将部分理论课老师和实训课老师的工作岗位进行调换,使教理论的老师和教实训的老师在轮岗中弥补自身的缺陷,让老师适应多种教学环境,做到自身整体协调发展。

(5)以业务比赛促进教师成长。

为了使一线教师学比赶超帮,不断寻找差距,适应一体化教学改革,我校每年都举行教师业务大赛并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外出比赛,如省级技能大赛、教学设计比赛、信息化教学比赛、教学基本功比赛、专业技能比赛等,引导老师重视实践技能,自我提高实践技能,通过评比和竞赛活动,使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大大提高,使更多的教师成长起来,涌现出了一批省级一等奖获奖选手、省级优秀辅导教师、全国优秀辅导教师等。

(三)学习育人艺术,打造优秀班主任队伍。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书的同时也要把人育好,两者相辅相成。由于班主任全面负责班级学生的教育指导工作,因此,班主任是联系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纽带和桥梁。班主任这项工作不仅要拥有敬业精神,更需要讲究艺术理念。

我校除校级领导外,一线教师都担任班主任工作,教书育人双肩挑。鉴于这种情况,在已有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为了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学生发展的需要,有效地调动班主任育人的积极性,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水平,搞好班风和校风建设。

在新班主任培养上,为了让新班主任尽快上手,我们让新教师拜师、结对子,由优秀班主任带领新教师,手把手的教,学习一年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带班。为了提高班主任的班团会组织能力,学校每学期还举办优秀班主任班团会观摩活动、听评班会课,让上一年度的高级班主任,每人举办一次大型的公开主题班团活动会,全体班主任前去观摩,研讨。通过以上活动提高了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能力,培养出了一批既能教书,又能育人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名师。

(四)、 师德建设是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的前提

1、坚持政治、业务学习制度,教师每双周政治学习,单周业务学习,学习

4 形式采取集中与自学相结合,学习与研讨交流相结合,并认真记好各种形式的学习笔记,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写出学习体会。每学期末学校对教师的学习进行评价,并列入教师考核项目,每学年教师完成政治、业务学习笔记各一本。

2、在制度上规范教师的师德。我们每一学年都要与所有老师签订〈师德师风协议书〉,对教师的师德师风作出明确的要求:比如不乱办班、不乱收费,不歧视不排斥学习困难的学生,不体罚心罚学生,不冷眼对待家长,不向家长索要财物等。如果有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学校将按照协议书中的规定,作出严肃的处理。

在学习中提高,用制度来规范,用舆论来约束,对教师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既宣传法律法规,又提倡奉献精神,是我们学校加强师德建设的成功经验。

四、保障条件

1.建立完善的政策保障制度

学校为保障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化、科学化、严格化,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如:《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规范》、《学生课堂学习规则》等文件,来加强教学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责任事故的发生,确保了良好的教学秩序。

在班主任管理方面,我校还制定了《班主任工作条例》和《班主任工作考核办法》。根据班主任的任职年限和考核情况,班主任的聘用等级依次为:见习班主任、班主任、优秀班主任。

2.狠抓教学常规管理

完善教学管理办法,需要严格执行,学校成立有教务科,来加强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考核,督导室通过听课、学生座谈、同行评估等形式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综合量化评估,并与奖金报酬挂钩,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通过常规管理,我们用制度规范来促进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例如关于教案,要提前一天请教研组组长签字,教案要有重难点,要有课后反思。关于作业,要求批改认真、规范,字迹清晰、工整,要有教师的批阅符号、批阅日期、等级。学校每周都进行教学常规检查,检查教学场所秩序、课堂情况、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工资奖金挂钩。对于成绩优秀的教师给予表扬和 5 奖励,对于靠后的教师,要及时开展谈心活动,帮助分析原因,及时找出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多种措施,使一批优秀青年教师涌现出来,为全校教师树立了先进典型,使学校形成学比赶帮超的良好教风。

五.主要成效

近几年,我校通过采取实习教师修理论,理论教师下企业的方法,鼓励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等多种培训方式,锻造了自己的教师队伍。近三年,培养的学生在全省技能大赛中获得各种一等奖40多人次;在全国技能大赛上我校共获得5个一等奖,20个二等奖,40个三等奖。

六.体会与思考

通过示范校建设,我们感到,要完成示范校建设各项任务,教师是关键,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决定了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通过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过程,我们也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思考。

对学校近几年的新发展,展望新征程,我校将以教师的发展为本,继续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以改革为契机,以新课程教育为动力,以发展为目标,以科研为先导,以实验为依托,在素质教育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发展之路上,谱写“特

6 色办学,和谐育人、校企合作、互赢共利”的动人诗篇。

第五篇: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高职院校自身合作能力建设论文

摘要:近年来,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还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究其原因,除了缺乏政府配套的介入政策、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关系的运行机制未能合理调整等因素之外,高职院校自身存在的合作能力缺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应自觉树立市场意识和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加强自身合作能力的建设,以不断提高校企合作办学的成效。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合作能力;建设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按照经济建设第一线的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按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培养人才。校企合作下的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校企合作还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不难发现,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校企合作大多数仍是松散的、短期的、低层次的合作,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家认为参与职业教育“无利可图”,利益驱动不大。因此,在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及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而主动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则明显偏少。

二是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虽然我国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从国务院到教育部乃至地方教育部门,都积极引导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但相关配套政策仍没有到位。国家至今未出台对企业实行校企合作的奖励机制,尤其对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利益保护不够。

三是作为校企合作主体之一的高职院校自身的产学研结合能力存在严重的缺陷。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目的主要是获得学校的技术与人才资源,学校只有发挥服务功能,才能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大多由过去的中专改制而成,师资水平不高,科研能力较弱,对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攻关等帮助不大。在人才培养方面,高职院校多数专业培养的人才缺乏特色,距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尚有较大的差距,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

四是合作层次较低。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维系的低层次合作。

影响我国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健康发展的因素固然有企业、政府方面的,但作为合作主体之一的高职院校自身合作能力的欠缺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客观分析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的解决作出探索性思考就显得很有必要。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自觉树立市场意识和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强化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教育要从根本上得到发展,关键在于以市场需求为主,突出技能人才的能力培养。这不仅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方针。校企合作是平等的合作,因而学校必然要增强自身的合作能力,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支持。这就要求学校在专业建设、师资建设、学生培养、培养模式、教学管理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提升,要从培养目标、人才定位及自身生存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刻认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高职院校要把合作伙伴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要善于引导企业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结构体系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只有准确定位,才能不断提高为企业和行业服务的能力和质量,满足企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为此,高职教育必须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专业设置要紧贴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贴行业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专业定位的失误会导致学生难以获得实训机会,毕业生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聘用。市场是瞬息万变的,要找准专业定位,专业教研室必须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如相关专业在行业中的需求程度、专业人才的供需状况等,从而适时调整培养目标,制定培养计划,设置相关课程,谋求专业发展的空间。要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专业设置、教学设计、过程控制、教学考核、质量评价及教学建设诸方面,构建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并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及岗位技能要求组建课程群。

拓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工作思路,创新和丰富办学形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展的,要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产、教学、研发为依托,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学实力,扩大校企互利互惠的结合点,只要是有利于双方效益提升、有利于人才培养,各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都可以尝试。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规格、规模、时间等方面存在着多样性和差异性,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深入行业和企业,开展缜密的调查研究,把握行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规律,以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实际为依据,因行业制宜,因企业制宜,推行和实施“订单培养”、“合作办学”、“合作办专业”、“合作办班”、“提供单项或特殊技能项目培训”等多种办学形式,采用切实可行的多样化培养模式,为企业进行一对一的培养,以满足行业和企业的不同需求。 加强学生责任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其主体是学生,学生在活动中的态度和能力对合作办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根据对相关企业的调查,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者认为,高职院校的实习生知识、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具体表现为一些学生缺乏职业道德,价值取向不对,对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一心想当主管、坐办公室,眼高手低,动不动就擅自离职,给企业带来很大压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责任心、职业道德、价值观教育,应教育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高职院校在送学生实习前,应当开设实习指导课,介绍企业的文化、规章,在企业做人、做事的正确规范,以及待遇、保险、食宿、交通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应将学生的实习成绩和鉴定纳入学籍管理。

建设一支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员工培训等方面服务的教师与科研人员队伍纵观国内知名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成功案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高校中有不少教师为企业解决了许多重大的技术攻关问题,为企业创造了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与企业形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相互依存关系。目前高职院校中大部分教师缺乏很强的科研能力,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所突破,通过“内培外引,专兼结合”,全力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建设和完善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体系高职院校应从工学结合对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通过成立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全面协调和指导各专业开展工学结合,通过构建办学质量监督机制,对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总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顺利实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目前环境下,高职院校要认清形势,妥善处理各种关系,通过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争取通过利益纽带与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工学结合的长久、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喻忠恩.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评析[J].职教论坛,2009,(4):52-54.

[2]叶伟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对策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9,(4):51-52.

[3]邹林斌.政府、行业在高职教育办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及关系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7(21):18-20.

[4]熊荣生.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存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2(5):37-38.

[5]丁金昌.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校层面的思考及示范院校建设的实践[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3):16-20.

[6]王文槿.关于校企合作的企业调查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23-2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下一篇:新年工作计划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