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选择的议论文

2022-05-17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关于选择的议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会计政策是会计工作的依据,随着会计政策在企业财务信息系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利用会计政策选择作弊的事件时有发生,恰当准确的会计政策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公允。本文在遵守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对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展开一系列讨论。

第一篇:关于选择的议论文

关于会计政策选择的探讨

摘 要: 会计工作的依据就是会计政策,会计工作的改变需要会计政策的支持,因此选会计政策对会计工作有决定性的作用。选用合适的会计政策可以保证会计工作的真實,本文就是在遵守会计政策的前提下,对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会计政策 会计准则 会计工作 选择问题

企业的会计工作依赖于会计政策的支持,选择什么样的会计政策直接决定着财务信息的披露以及会计模式。目前我国的会计政策选择具有很大的选择权。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基本内涵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定义会计政策: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及企业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这个定义包括了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是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统一的原则与方法。二是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选择我国政府部门制定原则中的一种或者数种,以此促进企业的会计工作发展。因此,我们可以直接明确地得出的结论是:会计政策的制定主体是政府,而不是企业;企业只能是选择、执行、采用会计政策的主体。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

经济市场的发展促使企业重视会计政策的选择,企业采取何种会计政策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会计发展,决定企业的财务生存。

1.经济成本因素

企业的发展目标就是实现盈利,而盈利的途径之一就是节省生产成本,对此企业的会计选择政策也必然朝着有利于节省企业成本的政策方面发展,当然如果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成本如果超过其所带来的收益,这一政策的选择就不经济,且毫不必要。如果某些会计政策选择的成本过高,就会造成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缩小。

2.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因素

会计政策的选择对于会计工作模式以及工作内容形式都有着关键的作用,而对于会计政策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具有很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使他们具有选择会计政策的意识,他们在进行会计工作时能够做到公正公平,强调对社会、对企业负责,同时还要会计人员掌握有关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各种影响因素做出全面的分析与权衡,积极参与筹资、投资、资金管理等各方面的预测和决策,选择合理、合法、切实可行的会计政策。

三、会计政策的选择及后果分析

1.选择的动机。

(1)规避市场管制动机

当前我国政府部门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还是非常重视的,我国的资本市场体制还不是很健全,有的企业为了规避政府的监管,往往会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措施进行规避,而选择会计政策就成为企业规避政府监管的有效手段。

(2)隐性的分红动机

企业管理者的收入直接与企业的利润相挂钩,因此企业为了提高利润增加其个人收入,他们就会选择有利于增加利润的会计政策,目前我国经理年薪制度还不完善,一些企业管理者为了实现个人目的他们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操纵企业利润,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经营者可能会选择虚增利润的会计政策。

2.会计政策选择的后果。

(1)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会对企业会计信息产生影响,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政策选择在两个环节易于引起会计信息合法性失真,一是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制定环节,二是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政策选择环节。许多项目的会计处理都掺杂人为的估计和选择,不同企业甚至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对同一会计事项选择的处理方法都各不相同,这样会加剧会计信息供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的局面,并对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产生不利影响。

(2)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

其首选影响管理者,然后就会影响企业的投资者。这是由于会计政策的变化,管理者很有可能改变企业的实际经营策略,从而可能影响公司价值。总之,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虽然不会影响企业现金流量,但会影响企业价值及其股票价格。

四、会计政策选择行为不规范的原因

1.会计政策自身的不完备性。

会计准则、制度自身不完备性,会计准则、制度的不完备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对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进行制约。

2.操作领域的不规范性。

在这些不规范的会计选择中,滥用会计政策的现象极为普遍。目前企业滥用会计政策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不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选择会计政策。

(2)随意变更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在同一事项或交易的会计处理中,人们通常很难判断哪一种会计政策能够更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于是一些企业就利用会计政策变更这一特征,不按会计政策变更的条件随意变更会计政策。

五、规范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

我国应参照国际惯例的趋势,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

2.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健全企业内部约束机制。

应适当分散股权,将政府持有国家股为主的股权结构变为以法人持股为主的多元化股权结构模式,改善企业治理结构。一是改善董事会结构,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性;二是提高监事会的独立性,强化监事会的监督力度,在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中引入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实行员工持股制度;三是尽快推进国有股及法人股流通,切合实际改变普遍存在的“一股独大”的现象。

3.证券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监管力度。

由于我国目前股票市场的稀缺资源仍然主要依据政府对上市公司“报表业绩”进行配置,上市公司在无法通过“实质业绩”实现“报表业绩”时,丧失资源配置的资格。因此,证券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上市公司,特别是巨额亏损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监管力度,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强制上市公司披露会计政策选择和变更对利润的影响程度。

参考文献:

1.田拴英.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问题探讨 《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年06期

2.孙楠,张莹 .关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探讨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6年第15期

3.林荫荷.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问题探析《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8期

作者:靳丽娜

第二篇:关于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探讨

摘 要: 会计政策是会计工作的依据,随着会计政策在企业财务信息系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利用会计政策选择作弊的事件时有发生,恰当准确的会计政策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公允。本文在遵守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对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展开一系列讨论。

关键词: 会计政策 会计准则 会计工作 选择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业务更加复杂多样,财务信息质量将更多的与会计政策选择相联系,会计的确认、计量无一不以会计政策选择为前提。会计事项的初始确认与报表的生成是一系列会计政策选择的结果。会计政策选择的恰当程度,直接关系着企业财务信息质量和信息使用者据以进行决策的正确程度,进而影响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学者提出,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为减少会计政策的经济后果与会计政策选择的利弊,在兼顾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缩小同一会计政策的可选择范围,但是,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却给予了企业更大的会计选择权。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基本内涵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定义会计政策: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及企业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这个定义包括了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是政府必须制定可以供企业选择的原则和方法,它们主要是通过会计准则(含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和现行的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来体现的。二是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政府所提供的原则和方法中,选择适合于自身的原则和方法。因此,我们可以直接明确地得出的结论是:会计政策的制定主体是政府,而不是企业;企业只能是选择、执行、采用会计政策的主体。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现行会计制度的内容,从会计政策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企业必须遵守执行、无权变更的,如会计期间的设置;借贷记账法等规定;各类资产的划分;会计报告的格式等。一类是给企业留下选择余地的对同一经济业务事项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如存货发出时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方法确定其实际成本。企业一经选定某种方法,就不得随意变更,下文所述会计政策均指后一类会计政策。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

资本市场的发展使会计信息的决策价值显著提高,也使企业会计政策受到普遍重视。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及具体会计准则的出台,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企业如何选择会计政策,将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以致影响资本市场的秩序,甚至影响社会经济。

1.经济成本因素。

会计政策选择的结果实际上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各利益主体通过会计信息获得收益。经理及股东均希望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提高其所需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以获得更多的利益,但企业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这些成本主要包括:(1)企业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而发生的费用使经理和股东拥有的利益减少;(2)为了理解会计信息、增强职业判断能力而支付的教育、培训及信息搜集费用;(3)信息质量的提高经理及股东带来的损失,如政府可能因为企业利润过高而干预,或使企业存在潜在的被收购行为等。如果增加会计政策选择的投入,无论这种增加来自政府还是经理和股东的自愿行为,都会使企业成本增加,考虑这些成本是必然的,这就使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成本如果超过其所带来的收益,这一政策的选择就不经济,且毫不必要。如果某些会计政策选择的成本过高,就会造成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缩小。

2.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因素。

会计是一门应用性科学,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完善的技术方法体系。会计政策的选择不仅仅是记账方法和盘存方法的选择,更是对确认、计量、控制、报告和分析等各方面的综合考虑和选择。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掌握有关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各种影响因素做出全面的分析与权衡,积极参与筹资、投资、资金管理等各方面的预测和决策,选择合理、合法、切实可行的会计政策。同时,会计人员还需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会计信息是由会计人员产生出来的,会计人员的工作状态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赋予企业会计人员选取会计政策的空间。目前,上市公司通过滥用会计政策时操纵利润的现象屡见不鲜,会计政策选择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比弄虚作假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更具隐蔽性。会计职业道德以职业良心和职业精神为核心,要求会计人员具备正直、客观的工作态度。正直要求会计人员在选取会计政策时平等对待各契约主体的利益,不存在损害某方利益的动机,客观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事项时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职业道德强调会计人员对各契约主体的贡献,对社会的贡献。会计职业道德的作用旨在促使企业在准则、制度允许的前提下选取会计政策,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三、会计政策的选择及后果分析

1.选择的动机。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和国外企业的动机大同小异,并体现自己的特点,我们可以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概括以下为几个方面:

(1)规避市场管制动机

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是一个受政府高度管制的市场,政府对企业上市、配股、交易及退出等市场行为都通过一系列会计指标进行管制。公司为了达到目的,往往会通过操纵利润等手段与市场管制部门进行博弈,选择或变更会计政策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在博弈中出奇制胜的一大法宝。应对市场管制规则,实现“内部控制人”利益最大化是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最主要的动机。

(2)隐性的分红动机

一般来说,经营者的工资和奖金总额受会计利润水平的影响,为了提高货币收入水平,经营者有能增加会计利润的会计政策动机。但是,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经理市场,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经营者是政府官员或准政府官员,他们要享受职务消费,要有政治前途,就必须完成委托者托付的经营管理目标,如扭亏等,这些目标对经营者来说无异于政治目标,且这些考核指标、追求目标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行为短期化,不考虑企业未来的长远利益。因此,在上市公司整体经营状况不理想,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经营者努力工作的政绩远不如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操纵来得“立竿见影”,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经营者可能会选择虚增利润的会计政策。

(3)债务契约动机

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契约假设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企业,财务状况较好的,以股权融资为主的上市公司基本不存在为债务契约而选择会计政策的动机,只有那些丧失配股等股权融资资格,以债务融资为主的公司,才可能有明显的为债务契约而选择会计政策的动机。

2.会计政策选择的后果。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与变更不仅仅是企业会计核算技术规范的变动,而是会产生一系列经济后果的社会经济利益格局的调整。

(1)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会对企业会计信息产生影响,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政策选择在两个环节易于引起会计信息合法性失真,一是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制定环节,二是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政策选择环节。许多项目的会计处理都掺杂人为的估计和选择,不同企业甚至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对同一会计事项选择的处理方法都各不相同,这样会加剧会计信息供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的局面,并对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产生不利影响,如会计信息失去相关性与可比性,造成投资者决策失误等,所以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必须以不损害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为前提。

(2)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

所谓经济后果,是指不论有效证券市场理论的含义如何,会计政策的选择会影响公司的价值。它首选影响管理者,然后就会影响企业的投资者。这是由于会计政策的变化,管理者很有可能改变企业的实际经营策略,从而可能影响公司价值。经济后果的出现,按照司可脱的观点,源于“为何存在会计政策选择”这一问题。扼要地说,它们源自企业签订的契约,特别是管理报酬契约和债务契约。假设会计政策选择会产生影响,企业所运用的特定会计政策及其时间分布和变更的实质,对投资者而言是一项重要的信息来源。实际上,管理人员可运用会计政策选择这一内幕信息的可靠信号披露内幕信息,解决企业内外部利益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总之,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虽然不会影响企业现金流量,但会影响企业价值及其股票价格。

四、会计政策选择行为不规范的原因

1.会计政策自身的不完备性。

(1)会计准则、制度自身不完备性,会计准则、制度的不完备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对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进行制约。

(2)会计准则的普遍适用性与经济事项的特殊性之间的矛盾。准则的制定是一个成本和收益权衡的结果,一项制度(准则属于制度的范畴)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成本的条件下才有可能产生。因为会计准则对会计实务的规范作用往往是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风险企业的同类经济事项甚至性质模糊的不同的经济事项采用同一准则进行处理,或者某一事项可以采用若干不同的处理方法。

(3)不确定性的普遍存在。人们在进行决策选择时,总不能避免与未来打交道,但未来究竟如何,却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把那些无法预料和难以测量的变化定义为不确定性。

2.操作领域的不规范性。

在这些不规范的会计选择中,滥用会计政策的现象极为普遍。滥用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具体运用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所允许选用的会计政策时,未按照规定正确选择或随意变更而不能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情形。有时,对于合理选择和滥用会计政策之间仅仅有一步之差。目前企业滥用会计政策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不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选择会计政策。

(2)随意变更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在同一事项或交易的会计处理中,人们通常很难判断哪一种会计政策能够更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于是一些企业就利用会计政策变更这一特征,不按会计政策变更的条件随意变更会计政策。

五、规范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

我国应参照国际惯例的趋势,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

2.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健全企业内部约束机制。

应适当分散股权,将政府持有国家股为主的股权结构变为以法人持股为主的多元化股权结构模式,改善企业治理结构。一是改善董事会结构,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性;二是提高监事会的独立性,强化监事会的监督力度,在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中引入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实行员工持股制度;三是尽快推进国有股及法人股流通,切合实际改变普遍存在的“一股独大”的现象。

3.证券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监管力度。

由于我国目前股票市场的稀缺资源仍然主要依据政府对上市公司“报表业绩”进行配置,上市公司在无法通过“实质业绩”实现“报表业绩”时,丧失资源配置的资格。因此,证券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上市公司,特别是巨额亏损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监管力度,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强制上市公司披露会计政策选择和变更对利润的影响程度。

4.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会计信息质量,必须加强会计队伍建设。现有的会计人员,要通过继续教育等途径使其知识得到更新;对不称职的会计人员要调离会计工作岗位;要坚持资格考试和持证上岗制度。同时对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与业务素质,培养一支具有风险意识、廉洁、高素质的会计队伍。

参考文献:

[1]程明娥.谈会计政策变更.财会月刊:会计版,2005(4),55.

[2]郑春美,张巍.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与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6).

[3]刘华珠.会计政策选择与会计信息质量[J].当代经理人,2006(11).

[4]叶陈云.试论会计寻租、会计管制及其经济效果.会计之友,2004(3):14-15.

[5]石连运.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的成因及其综合治理.财务与会计,2002(5),5-16.

作者:欧阳晓春

第三篇:关于筹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摘要 如果能从筹资的角度出发,多考虑与筹资成本和筹资风险的情况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大环境,一定会加大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直至挽救部分可能破产的企业。企业的设立、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筹资,筹资方式的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选对了筹资方式,有利于企事业发展壮大,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资本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是企业经济活动的持续推动力。

关键词 筹资方式 企业运作

一、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途径

筹资是个较为复杂的论题,不仅包括筹资成本、筹资风险、筹资的税收筹划等,还包括筹资企业的性质、规模、筹资的数量大小、筹资的难度以及市场信贷政策等等。本文不讨论筹资难度,以及企业的性质、信誉对筹资的影响。本文仅从筹资成本分析、筹资的风险分析、筹资的税收筹划、以及筹资的时效性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比对,来说明通过对筹资的比较分析和选择,能够提高企业的营利能力,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经营失败的风险。

二、筹资方式的决策和选择

以下从资金成本、筹资风险、筹资的税收抵减、筹资时效等四方面考虑,对筹资方式选择分析,简单的阐述一下具体的筹资的思路是,仅供参考。

(一)企业所处不同时期的筹资方式的选择

企业所处不同时期有作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经营风险,资产所有者的想法也会不同,笔者结合以上分析进行筹资方式的具体选择,分析如下。

1.企业所在设立初期筹资方式的选择

企业成立初期一切都从头开始,没有留存收益;债券发行限制多,难以发行债券;成立初期风险难以评估,所以借款难度大等。笔者认为权益资金筹集主要以: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在保持资本结构基本平衡的状态下,债务筹资方式以利用商业信用、融资租赁等限制少,筹资时效高的方式较为合适,这样利于企业快速步入正常的生产经营当中去。

2.企业处在快速发展壮大和和预期良好状态下的筹资方式的先择

企业在处于快速发展和预期良好的情况下,信誉好、筹资难度小,快速发展资金需求量大等特点,应充分利用财务杠杆作用主要以借贷方式筹集资本:发行企业债券、向银行借款、融资租赁等,适当加大企业债务资本比例,抓住机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但同时注意控制风险掌握企业的发展和预期,防止出现本文筹资风险论述的情况,出现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

3.企业预期不良可能会有短期困难时筹资方式的先择

对于一些固定性设备资产所占比例大且其设备又闲置、现实生产能力又低下的企业来说,他们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把自己不用的闲置设备租赁出去,然后再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租进企业自身所需要的设备,再进行生产经营。

(二)不同资产结构企业的筹资方式的选择

不同的资产结构对于企业来说,就是资产所有者所愿意接受的风险程度,与企业本身资产流动性弱也有关,反应在企业在筹资筹集方式和决策。

1.保守型资产结构下的筹资方式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些类企业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比较高,不愿承担较大风险,经营以稳定为主,一般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资产流动性较弱,资产变现力较弱,对于这类企业资金筹集多以权益资金为主,如:吸收直接投资、利用留存收益等自有资金,债务和资产的比例控制在1 :1以下,企业的支付风险很小,一般不会出现到期不能支付的情况,但这类企业也不能充分利用借贷经营所产生的财务杠杆作用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2.中庸型资产结构下的筹资方式的选择

中庸型资产结构主要以成熟企业、企业发展均衡的企业为主,此类企业愿意承担适当风险,债务和资产的比例控制在1:1左右,在适当利用财务杠杆的同时也注重风险控制,一般资金需求较大,良好的资产结构也给企业负债筹资带来保证,企业筹资方式选择较多:权益筹资可选:发行股票、吸收直接投资;债务筹资方面可选:银行贷款、融资租赁、商业信用,重要是控制好资产比例,适当加大债务筹资的比例,利用财务杠杆为企业多赚利润。

3.激进型资产结构下的筹资方式的选择

激进的资产结构,多以高科技成长企业为主,市场预期良好,资金需求量大,一般负债和资产比例在3:1,些类企业短期资产点比例大,变现力强,资产的周转速度快,企业注重风险投资,充分利用借贷经营给企业带来好处。筹资方式选择:在控制好财务风险的情况下多以借贷筹资为主,发行债券、银行贷款、融资租赁为主。

(三)筹资方式的选择总结

以上分析了各种筹资的优缺点,以及相应的企业对应的筹资方式,但对应企业来说,具体筹资是个复杂的研究过程,成本、风险、税收筹划、时效等各方因素,笔者总结如下:

首先,根据所需资金的数量、使用时间长短和时效上,根据各种筹资方式的特点和筹资的时效性,对应先择相应的几种筹资方法。比如,资金需求量大对应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吸收直接投资、申请大额贷款等;需求量小选择利用商业信用、借款、融资租赁等;资金使用时效上对应上文排序:①利用企业留存收益②利用商业信用③银行借款④融资租赁⑤吸收直接投资⑥发行债券⑦发行股票,进行选择;

其次,根据不同资本结构以据上文分析进行选择。例如,对于一些固定性设备资产所占比例大且其设备又闲置、现实生产能力又低下的企业来说,可以通过租赁闲置设备,然后再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租进企业自身所需要的设备,再进行生产经营;对于一些资产流动性强的企业来说,它们的负债率普遍要高于其它企业。

最后结合上文的成本分析和筹资税收筹划,进行筹资方案的数量化的分析和计算,最后确定具体筹资方式或者几种筹资方案的组合优化,达到企业的筹资成本和风险的平衡;通过对企业的筹资方式的比较和选择,能够加强企业在市场生存和发展中的经营能力和抵御财务风险能力,降低企业经营失败的风险,提高生存能力,谋求企业的财富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单改霞.关于筹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企业技术开发.2009(5).

[2]周爱云.论金融危机下企业的筹资方式的选择.中国总会计师.2009(3).

[3]缪臻彦.浅析企业筹资方式及筹资风险防范.企业导报.2009(4).

[4]李举芝.筹资方式的纳税筹划剖析.会计之友.2009(6).

作者:邵家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关于鸡尾酒的论文下一篇:关于财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