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德育教育论文

2022-04-20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信息化环境下德育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在信息化环境下,中职教师职能从单一传授知识转变为专业化、协同化和社会化多形态的教育服务,学生的学习形态也由统一模式转变为差异化、个性化和精准化。信息化环境催生了研究性学习方式方兴未艾。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学习资源来源多样化、学习方式多样化。而通过大数据使学生的评价趋向于过程性、差异性和全面性,使评价更精准客观。

信息化环境下德育教育论文 篇1: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环境面临的挑战分析

摘 要: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随着进入信息化社会,新的社会形态和新的社交方式正在逐步改变这人类的生活,网络、手机等新的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主要的社交工具。在这种信息化社会新媒体的环境下,高校的德育环境正在面临一些重大的挑战。下面,笔者将根据多年的高校德育工作经验,结合当今社会的新媒体形势,对于高校德育环境面临的挑战简要探析,并给出自己的应对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教育;德育环境;挑战;措施

新媒体是随着社会发展必然产生的,如同曾经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出现一样,现今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体现,它们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和益处。但是,在这些新媒体改变我们的生活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境和挑战。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间的普及,对高校德育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大学生作为年轻、时尚的群体,对于新事物都有着强烈的欲望和好奇心,因此,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们在给大学生群体带来学习和娱乐的便利同时,也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新的影响因素。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权威统计,我国使用手机或者电脑上网的人数已经达到5.38亿,而这其中30.2%的人群是20岁到29岁的青年群体,28.6%的人群是学生。可见,新媒体已经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些新媒体给大学生提供了新的话语空间,为文化道德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但是高校德育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下,还未对新媒体环境深入探究,未及时采取足够的措施做积极的引导,这对高校的德育工作产生的巨大的冲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环境面临的挑战分析和做出应对措施是十分迫切的。下面,笔者就这一问题,根据自己的高校德育工作经验和对新媒体的了解做出自己的见解。

一、新媒体环境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

(一)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当今社会出现的新媒体主要是网络、手机等,它们已经普遍渗透到现今的社会经济、文化中,为人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和益处。对于大学生来说,新媒体的传播让他们开阔视野,提供了一片全新的学习和娱乐的天地。信息化社会下,书本中的知识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知识需求,新媒体适时而生,能够快速、便捷、无限制地为大学生提供信息资源,大幅度提升的信息交流的频率,促进了道德文化的传播。新媒体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重要的社交与学习娱乐平台。

(二)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价值观的偏差

随着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新媒体中的娱乐应用占据了他们的很大部分时间,然后这些新媒体管制的缺乏,使得不良信息在大学生之间得到传播,影响这他们的价值观。新媒体的普及在改变着人类以往的传统观念,不可否认地新媒体带来了全球化、自由、效率的良好观念,但是不良信息也充斥着新媒体平台,比如,色情信息、享乐主义、自私自大、拜金主义等不良的社会风气。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正在影响这大学生的价值观,使得他们在精神上出现偏差、迷失。对于部分自主意识观念较为缺乏的大学生,这些信息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出现问题,逐步养成了懒惰、自大、悲观等不良的行为习惯,阻碍了大学生的正常成长。

2.网瘾等心理问题

根据调查,现今的大学生中,有82.2%对网络有着依赖性,有73.2的大学生表示离不开手机。新媒体的出现本意是为了使人们的工作、学习、交流更方便,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但是,现今的大学生在网络和手机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使用网络、手机聊天、购物、看小说、游戏等,特别是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网瘾问题日益严重,对手机、网络深陷不拔,长时间的娱乐使得他们学习生活失去动力,出现精神不振、情绪低落、神经衰弱等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学习。

3.不良文化风气

网络资源丰富,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自由学习的同时,网络使得文化学术抄袭现象的大量产生。网络使得信息交流共享相当便捷、快速,很多大学生在写毕业论文等学术文献时,从网络上下载拼凑,抄袭现象越来越严重,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给文化学术带来了不良的风气。

二、新媒体环境对高校德育环境的挑战

新媒体的普及造就了现今的信息化社会,网络、手机在大学生群体间的普及在给他们带来生活、学习的便利的同时,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网络生活丰富,传统高校德育工作单调

现今的大学校园中,上网已经是大学生不可缺少的日常学习交流的方式,这使得他们接收知识、接受教育的方式完全改变。曾经的传统教育中,学生们靠书本、教师、社会环境获取知识,靠电话、信件、面对面交谈社交,而现在一切都已不一样,网络为现在的大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和教育、情感交流的全新途径。然后传统的高校德育工作的方式是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理论课。显然,这种开展德育工作的方式已经受到网络的冲击,影响力大幅度减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下的新媒体环境。

(二)网络道德意识多层次

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多层次冲击着传统的高校德育工作模式。传统的高校德育工作往往是设定特定的时间、地点开展,而新媒体出现以后,这种设定变得越来越困难,网络的虚拟和不确定性使得德育工作开展中必要内容针对性和时间、人物确定性丧失。多层次的网络社会使得高校德育工作找不到需要教育的对象,无法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

(三)网络弱化高校德育工作能力

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传统信息传播模式,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人际交往的模式。信息社会的新媒体环境使得虚拟的网络环境与现实生活相互交织,当代的有些大学生倾向于虚拟的网络环境,由于各种原因选择逃避现实,甚至部分出现现实与网络混淆不清、失去自我的现象,这就导致了网瘾等心理问题的出现。这些大学生在虚拟网络和现实生活的巨大落差下,对自己不能正确的定位和认知。所以,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时出现了困难,无法向大学生传播正确的德育观念。网络的丰富、多元打破了传统高校德育工作模式,占据大学生正确的学习生活时间,并且传播着不良的风气和价值观念。高校德育工作应该采取措施,重新夺回主动权,获得德育教育的主导地位,传播正确的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三、高校德育环境面对挑战应采取的措施

信息化社会下的新媒体环境具有虚拟、自由、无序的特征,这使得当代大学生在接触这些新媒体过程中道德文化的多样和多变,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给高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这种环境下,思考如何采取科学、全面的应对措施变得尤为重要。

(一)改变传统的德育观念适应新媒体环境

现今社会,随着信息社会下的新媒体的普及,手机、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高校德育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也应该主动改变传统观念,科学地认识、掌握新媒体的特性,开创新的德育工作模式,扩展德育工作的开展途径,适应新媒体环境。在网络环境中,思想与言论的表达具有直接、丰富的特点,所以,在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该多采取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来替代理论教育,比如网络上的专题活动、实践活动,加大在新媒体上德育工作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新媒体环境下,网络道德比现实社会道德更多元、丰富、自由,这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特点造就,是无法避免的,高校德育工作应该利用这一特点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德育工作更加开放和多元,保持德育工作的话语能力、坚持科学正确的价值方向,积极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远大的理想抱负,构建适应信息社会下新媒体环境的信息德育工作体系。

(二)合理引导新媒体环境,提升大学生的素质

随着新媒体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人们对信息社会新媒体越来越重视。新媒体在传播丰富的信息的过程中,对人们的观念、思想也起着引导和教育作用,因此对新媒体作正确地引导十分必要,这样才能促使新媒体能够给人们传播正确的观念和思想。信息社会的新媒体环境下,一切的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都是源于大学生对于新媒体的依赖和德育工作未及时向新媒体延生。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已经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然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有好有坏,使得网络道德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很难去规范,起到制约人们行为的作用,这种仅仅立足在虚拟网络环境的道德体系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高校的德育教育应该对新媒体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得网络和现实相结合,让网络道德和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相统一,依据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去评判网络活动、制约网络行为,在多元、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塑造高尚的道德观念,引导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高校德育工作应该尽快改革,结合新媒体建立新型的德育工作模式。

(三)利用新媒体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高校的教育理念的体现,对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感染作用,高校在加强信息化现代化的硬件建设的同时,应该大力营造正确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气氛。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的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再是单纯的现实宣传和活动,还需要利用新媒体手段,使得校园文化的内容扩展深入,从网络、手机、社团等多方面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积极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借助新媒体作为传播道德文化的载体,实现现代化信息化的德育新模式。网络普及的今天,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网络作为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是一把双刃剑,需要高效德育工作者积极引导,加以利用,在新媒体平台中充分开展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科技的发展是为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的,科技本身是没有褒贬利弊的,这需要人们正确的利用引导,因此,高校德育工作需要利用新媒体,将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变为机遇,让德育教育工作途径得到扩展,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有效地加大高校德育工作的力度。

(四)提升大学生的自我道德水平

不论是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任何科技产物都是人们方便生活的工具,人在是一切道德活动的主体。因此,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应该回归教育的本质,着力提高大学生的自我道德水平,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道德理念,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根源出发开展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使大学生实现自我约束,自觉按照现实中的道德规范在网络中约束自己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张静芳,陈进华.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环境的挑战及其对策[J].道德与文明,2012(6):115-119.

〔2〕吴丽.因势利导,变“诱因”为“手段”——浅谈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战与创新[J].科教导刊,2010(25):130-131.

〔3〕谢冬玲.新媒体技术背景下高校德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J].大众商务(下半月),2009(8):178,186.

〔4〕宋宏福.当前高校德育的困境与应对策略[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2(12):115-117.

〔5〕张爱华,王振刚,宋雪峰,等.新媒体技术与环境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44-46.

(责任编辑 姜黎梅)

作者:凡俊杰

信息化环境下德育教育论文 篇2:

基于信息化环境下中职电子专业课程“教与学”变革探析

摘   要:在信息化环境下,中职教师职能从单一传授知识转变为专业化、协同化和社会化多形态的教育服务,学生的学习形态也由统一模式转变为差异化、个性化和精准化。信息化环境催生了研究性学习方式方兴未艾。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学习资源来源多样化、学习方式多样化。而通过大数据使学生的评价趋向于过程性、差异性和全面性,使评价更精准客观。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课程;探索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深刻改变了当代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思维及方式。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方式的进展,正在重塑人类对学校、课程、教师、学生这些习以为常的教育概念的理解。而优质教育资源的便利获取、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以及以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的重要特征。但这十几年来中职电子专业也一直面临就业容易而招生难,开办专业时间长而成熟难这两个矛盾。造成这两个矛盾的根源主要还是中职电子专业的“教与学”没有与时俱进,从而无法培养出具有一定“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的毕业生。本人这几年有幸获得上级教育部门支持,在我校电子专业开展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核心专业课程“教与学”改革试验,下面就谈谈变革中的几点探索和体会。
1  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职能从单一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引导、支持、管理和评价四位一体的的专业化、协同化和社会化多形态的教育服务

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工作的重心不再是以知识传授為中心任务,转变为以大数据分析结果,精确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学科素养结构、心理和认知能力,通过建模设计出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以及学科素养结构,用信息技术来实现知识的精准传授和迁移,从而增强每个学生的个体优势。在新教学体系转型的过程中,教师的关注点从如何把一个知识点讲清楚,转变为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教学方案的设计以及学生学习的引导。一门课可能由多位教师负责,有学科的专家牵头,通过教学的设计者、知识的传授者、活动的组织者,数据库的管理者等,越来越多专业化的分工,使教学变成一个基于较大规模协同化和社会化的教育服务。例如我们在电子专业中《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中,前后总共有五位老师参与,包括课程整体规划和教学进度编排,多媒体素材收集和仿真动画的制作,典型案例的编程和仿真,硬件电路的设计和调试,课程的传授和演示,视频拍摄和编排,网站的建设和管理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教学模式更像是一个电影拍摄过程,演员(课程传授者)背后站在一群支持者。因为这种专业化和系统化,使教学每个环节都能做到科学化和精细化,从而使被教育者接受的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获得的优质教育资源。
2  信息化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形态可以变成差异化、精准化和个性化的学习形态

差异化、精准化和个性化的学习形态是根据学习者个性的特征来安排环境、资源、设备和人员的个性化、精准化教育方式。 这种个性化学习方式不是降低知识掌握的难度和广度,只是降低知识掌握中重复操练的次数,增强知识掌握的效率,用更多的时间提高个人的能力。

这种学习形态首先通过大数据收集、分析和管理实现学习者个体学习情况的具体化和可视化,然后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把相关知识推送给学习者,实现基于差异化和精准化的个性化教学。 所以今后我们这些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要越来越多的运用基于上述学习形态的个性化教学方式,其次学习者还可以从海量的信息化资源库中根据教师提供的学案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我们在电子专业教学中开发基于上述这种学习形态的个性化学习系统的核心思路是(1)、按照知识点开发小型的学习课件。(2)、将每个微课按知识点间的关系建立认知关联,形成辅导知识库。(3)、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的学习活动,通过智能终端与传感网络,收集和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过程性信息和数据。(4)、系统形成仿真学习者知识结构的可视化知识图,生成学习者知识模型。(5)、根据学习者的知识地图,进行个性化推荐。比如我们在进行《电子技能与训练》教学过程中,首先我们编写了校本教材,然后对教材中每个知识点都开发了学习课件和动画视频,然后上传到学习平台上,利用手机APP,学生完成相关课前的知识测试,通过以往实训课程的考核结果,数据库后台自动分析出每位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长短处,最后学习平台自动提示学生要补缺的内容和技能,并实时记录学生学习的时长。通过以上学习形态,学生学习过程不再是盲目的,教师的教学也不再是大水漫灌,整个学习过程是点穴式教学。
3  信息化环境给研究性学习方式提供了可靠平台

研究性学习一直是提高学生能力一种有效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主要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项目带动,利用类似科学研究的环境,让学生自己收集、整理、加工和分析相关学习素材,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其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现代教育体系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教育实践[ 1 ]。其要点如表1:

近些年随着信息化教学环境大大改善,互联网上的关于相关课程的教育教学资源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研究、探索、实践的材料。而现有工具软件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强有力的辅助研究工具,网络平台也给研究性学习的交流管理提供了便捷工具。我们专业开设有《电气安装与维修》这门课,这门课很大一个特点就是综合性很强,用到电力拖动、变频器、伺服、步进、传感器和PLC等大量以往都有接触学习过的知识和技能。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情况参差不齐,如果我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知识阻塞,最后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这几年我们在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八教八学”环节的信息化课堂结构,通过大量信息化技术,成功地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探索。

首先课前环节中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中数据库管理软件分析学生以往学习情况数据,精确地掌握学生学情。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个人学情,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向学生下达探究任务和要求,同时与任务相关的各种学习资源也在平台向学生开放。学生根据探究任务和目标完成课前测试(学生为了完成这些题目,一定要查阅上述关联内容),平台里数据库管理中心记录并分析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问题,开放的学习论坛提供给学生自由讨论,而教师实时针对学生的疑惑和研究偏差给予指导和纠正。

课中环节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分组协作研究学习,这种分组相互取长补短,进一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小组成员课上完成课程导入和新任务后,利用教学平台实时进行验证,在完成随堂测验练习并及时提交,还能及时得到反馈。基于数据分析结果,教师对知识点中难点进行精讲,对薄弱环節补充讲解,重点进行问题辨析,通过多样化的互动交流解决学生在新任务中遇到的问题。学生针对教师布置的弹性分层作业和任务,对所学习的新内容进行运用巩固,拓展提升。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简单的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学生完成情况和过程教师无法准确了解。并且这些作业无法起到全面检测和巩固研究项目的目的。所以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可以依据学生课内学习情况的分析数据针对每个学生发布个性化的课后作业模块,并继续在学习平台推送重点内容的微课视频。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主动性,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原则[ 2 ]。
4  信息化环境下中职电子专业教学评价更加实时性和科学性

中职教育发展到现在教学评价是最和普教相似的,在很多地方,很多专业里还是期中期末一卷定胜负,即使有少量的过程性评价,但也因为是辅助性或补充性,根本起不到真正正确评价一个学生的作用。我们16年开始建设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评价机制。首先,我们尽量把主干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划分成单元小模块,然后小模块的知识目标和技能工艺要求都编制了详尽的考评表,并在表中给出了标准的答案和模型。然后上课时教师通过平板电脑登录考核平台,每节课都根据考核表对学生实时进行考评。考评结果自动上传数据库管理中心,在中心,考核数据经过分析后直接把各种分析的数据通过图表或音视频推送给教师和学生,这样每次“教与学”效果都能在教师和学生那里一目了然。这种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评价模式从教育效果、教育效率和教育效益和关系绩效几大模块进行评价,使信息化课堂教学不断完善、改进和提高,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转变为量化结果,教学评价由单一转向综合、全程、实时和全面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教学诊断与个性化辅导成为现实。有效地解决了大班教育、合作学习中传统教学难以消除的马太效应问题。

虽然信息化环境下电子专业教学我们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也较为显著的提高了“教与学”的效果,但这种模式也容易催生出另一个弊端,教师太依赖于信息化教学环境,与学生面对面沟通变得少了,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功能丢掉不少,同时“教与学”过程中学生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资料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桥君.研究性学习在《常用工具软件》教学中的应用[J].南方论坛, 2007(8): 109.

[2]孙曙辉,刘邦奇.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的智慧课堂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5(22): 21-24.

作者:李华军

信息化环境下德育教育论文 篇3:

网络环境下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如何开展

摘要:在网络环境下,怎样开展中职德育工作是现阶段的主要教学难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网络环境下教学的利和弊进行分析,站在长远的角度来分析,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实施措施,以进一步促进德育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关键词:网络环境;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

一、网络环境下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现状

(一)忽视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开展

就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来讲,因为师生的年龄有很大的差异,而且网络产品不断更新,很多新鲜事物涌现出来,教师难以与学生即使跟上网络发展的变化,这样就容易导致许多中职班主任不能充分掌握网络知识,也不能掌握网络环境,更加不能在网络环境下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并且有些中职院校缺乏足够的教育资源,因为受到很多条件的约束,比如:软件开发以及经费等等,导致网络环境下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很难顺利进行。中职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重要阶段,在网络时代下,这些学生很有可能受到一些不良信息造成的影响,陷入窘境,例如:浏览一些色情网站以及沉迷于玩游戏等等。

(二)没有充分了解网络环境,阻碍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在网络时代,市场上有很多社交网站以及社交工具,但中职班主任因为每天工作量很大,而且与学生之间有代沟,导致他们不能合理运用这些社交工具与学生沟通交流,然而中职学生往往都有比较强的好奇心,很快接受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在这样的反差下,许多班主任都觉得在网络环境下很难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并且在网络技术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出现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化以及流行用语,这样就导致教师和学生交流的隔阂越来越大,使得德育工作无法顺利进行。那么,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其根本原因在于中职班主任没有充分了解网络环境,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传统的德育工作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网络环境下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的实际需求。

二、网络环境下中职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注重网络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教学质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广,中职教育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而随着网络的运用和普及,德育工作开展有很大的难度,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中导致学习难度加大,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班主任怎样开展德育工作是当前必须要探究的课题之一。就中职班主任来讲,他们必须要及时掌握最新的网络有关知识,了解网络文化,及时跟上学生的思想步伐,这样才可以使师生在思想层面上也有共鸣,也有利于开展德育工作,只有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才可以对其科学的引导,防止学生进入歧途。在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开展应该以网络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努力适应网络文化,而且探索有效的德育创新方法。除此之外,必须要引起注意的是,教师应该整合各项资源,不断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改变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模式,建立适应网络环境的有效德育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建立良好的校园德育网站,这样可以更好的促进德育工作开展。

(二)重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21世纪,对教育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教育改革是必然的。当前教育开展的切入点是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是中职教育的重要价值观。在网络环境下,中职德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改革中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班主任应该尽可能与学生多交流,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感兴趣的事,也与他们多聊天,这样可以使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且班主任应该多关注学生平时使用的社交软件,主动了解网络知识,拓宽知识视野,这样才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和教师之间没有隔膜,了解学生平时接触哪些网络事物,就能够及时的指导学生,进而采用适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使学生可以形成健康的思想,鼓励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利用网络促进德育教育信息化

就现阶段教学情况来讲,我国很多中职院校德育教育都不先进,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以需要在教学中融入网络,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和德育之间的管理,发现二者的契合点。就整体角度来看,必须要积极推进信息化改革,教师应该将自身的作用全面发挥出来,而且要具有奉献精神,在教学中不能有功利的心態。并且要重视德育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多媒体的功能性有效发挥出来,科学辅助教学,可以获得显著的成效,而且应该进一步完善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意识到课程教德育教学与自身有着紧密的关系。

(四)丰富教育途径

当前,我国不少中职教师在德育教育中都尚未意识到多样化途径对帮助学生理解德育内容的重要意义,只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这样必定造成学生不能全方位的了解德育内容,也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由于学习热情较低,造成很多问题出现。德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内容,教师需要结合德育教育质量提高的实际情况,积极扩大教学途径。

(五)扩大德育力度

因为德育教育工作通常都是由班主任进行,然而许多学校都尚未开设独立的德育课程,将德育教学融入的班主任平时工作中。并且许多班主任尚未意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整个学期仅仅开展两次到三次德育教育工作,造成学生不能充分了解德育内容,也很难提高学生德育素质,使学生不能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进行制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必定造成中职德育工作陷入困境,存在一些无法控制的因素,这样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教师需要制定有效的方式,分析网络环境下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发挥德育教学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茜.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与促进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11):16-17+22.

[2]张平.新时代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以福建经济学校为例[J].海峡科学,2020(05):90-92.

[3]吉凤建.数字时代中职教师与学生沟通问题及对策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5):205.

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作者:黄兴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财经高校实验教改探究论文下一篇:在线学习系统教育培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