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法论文范文

2022-05-09

第一篇:教师法论文范文

从教师法律地位的变化看《教师法》的修订

摘要教育部于2021年底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从教师法律地位的变化来看《教师法》的修订,主要是考察教师在法律上的人格及其相应权利义务责任的调整,有助于各级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更好地了解自身的权责义务。《教师法》此次修订强化了各级各类教师的专业人员地位,明确公办中小学教师是国家公职人员。在此定位基础上赋予教师更大的专业自主权,提升对教师工资收入的保障;明确公办中小学教师的双重义务,强化师德失范法律责任,突出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

关键词 《教师法》修订;教师法律地位;教师工资;教育惩戒;专业人员;国家公职人员

文献标识码B

2021年11月29日,教育部发布公告,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制定于199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正式迎来大修契机。《征求意见稿》共九章57条,分别为总则、权利和义务、资格和准入、聘任和考核、培养和培训、保障和待遇、奖惩和申诉、法律责任、附则。教师法律地位是贯穿《教师法》的基础问题,它决定着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决定着教师与政府、学校和学生法律关系的性质及其权利救济方式,决定着特定国家教师管理体制、学校对教师的管理范式。[1]因此,从教师法律地位的变化来看《教师法》的修订,也就是考察教师在法律上的人格及其相应权利义务责任的调整,是一个重要的分析视角,有助于各级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更好地了解自身的权责义务。

一、教师法律地位分化

《法学大辞典》中,“法律地位”指“法律规定的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的实际状态”。《教师法》对教师的定位是专业人员,《征求意见稿》延续了教师专业人员的地位,第2条对教师概念的定义是“教师是指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在坚持各级各类教师是专业人员的同时,《征求意见稿》第13条又明确“公办中小学教师是国家公职人员”。公办中小学教师的法律身份从一重变为双重。

1. 强化教师的专业人员地位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要求教师经由严格且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业知识与特别技能”,这种要求主要体现在教师资格制度和教育职务制度两个方面。《教师法》和《征求意见稿》都将教师定位为专业人员身份,并都规定了这两项制度,但内涵发生了变化。

其一,对获得教师资格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法》在1993年确立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第10条规定,“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基于此规定,取得教师资格满足学历要求或者教师资格考试合格两个条件之一即可。《征求意见稿》坚持了教师资格制度,但对获取教师资格提出了更高的条件,其中第15条规定“具备本法规定的条件,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同时第16条明确了幼儿园教师、中小学教师、普通高等学校教师等不同群体取得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相应学历学位。此修订明确了取得教师资格需同时满足学历要求和通过教师资格考试两个条件,“学历要求”与“通过教师资格考试”由“或”的关系变为“和”的关系。并且《征求意见稿》根据现实需要提高了中小学教师资格的学历门槛,严格教师准入,增列可撤销教师资格的适用条件,进一步完善了教师资格制度。

其二,完善了教师职务制度。《征求意见稿》明确了中小学教师职务的四个等级,其中,设置正高级职务、取消教师初级职务和中级职务的“职称竞聘制度”,都凸显了对教师专业人员地位的尊重。《教师法》在1993年正式确立了教师职务制度,但没有规定具体的职务等级。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职务制度”,将高等学校教师的职务明确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个等级。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规定“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据此,义务教育教师职务等级得以明确分为三个等级。但有些学段,如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专门法律对其教师职务制度进行具体的法律保障,针对《教师法》中教师职务规定不全面的情形,《征求意见稿》进行了完善。其第22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职务制度。幼儿园、中小学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副高级职务和正高级职务”。此条规定不仅将幼儿园和高中纳入,使得教师职务制度的覆盖面更广;而且四个等级的职务设置,特别是增设正高级职務,提升了幼儿园、中小学教师职务的层次,也与高校教师四个等级的职务制度保持一致。阶梯式的职务等级设置,尤其是初级职务和中级职务的评选主要通过“履职年限和相关要求”进行晋升,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宽阔的路径。

2. 明确公办中小学教师是国家公职人员

计划经济时代,教师是“国家干部”,身份等同于公务员。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教师法》的颁布,使教师的身份正式与公务员分离。但教师法律身份的变化引发了一系列现实问题,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福利待遇难以落实的问题,促使学界对中小学教师的法律身份开展了深入研究。有学者提出了国家公务员、国家工作人员或公职人员、教育公务员、公务雇员等观点,[2]这些观点都强调公办中小学教师的公职身份。理论呼吁迎来了政策的积极回应,2018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首次提出“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教师法》修订通过立法程序将公办中小学教师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律身份予以明确,进一步强调了教师职业的公共性与责任担当。[3]

二、丰富教师法律权利、加强教师权利保障

我国《教师法》旨在坚持确认保护并发展教师的权利,而不仅仅是强调如何管理教师。《教师法》第7条规定了教师享有的六项权利,这一规定充分体现了我国教师的权利优先原则。[4]《征求意见稿》对教师权利项数做了扩充,由六项扩充为七项,新增了研发成果转化权。《征求意见稿》也对原有教师权利的内容予以丰富,如明确教育惩戒属于指导评价权的具体内容,将教师的民主管理权细化为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1. 赋予教师更大的专业自主权

其一,更强调教师的“专业自主”及其他主体的保障义务。教师具有专业人员的法律身份,与专业人员身份相匹配,《教师法》赋予了教师相应的专业自主权。在教育教学权方面,《教师法》第7条第(一)项规定,“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征求意见稿》对此进行了适当调整,重新表述为“自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获得相应设施设备支持和资源保障”。从教师自身角度出发,此条规定是对教师获得相应设施设备支持和资源保障权利的认可;从政府和学校的职责出发,此规定指政府和学校有责任为教师提供符合要求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以及其他相关资源,有利于教师切实实现教育教学的自主权。

其二,明确将教育惩戒纳入教师指导评价权。在指导评价权方面,此次《教师法》修订重点关注了教育惩戒的问题。1993年《教师法》第7条第(三)项规定了教师的指导评价权,即“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按照法律解释,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包括两个方面,表现好的给予表扬、奖励,表现不好的给予惩戒、处分。[5]但由于《教师法》未明确出现“教育惩戒”的字眼,而现实中家校有关惩戒纠纷的争议较大,导致本来内含于指导评价权的教育惩戒一度面临法律依据不足的窘境。为破解这一难题,教育部于2020年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为教师实施教育惩戒提供了基本保障。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在位阶上属于部门规章,而教育惩戒的一些措施涉及对学生权利的限制和减损,因此需要上升到法律的位阶进行规定。[6]《征求意见稿》回应了这一问题,通过明确指导评价权的内涵,将教育惩戒纳入其中,明确教育惩戒属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生指导等专业自主权。[7]这为教师行使专业权利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是对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充分尊重。不仅如此,《征求意见稿》第45条第(三)项在规定教师履职的政府保障时,特别指出要为教师实施教育惩戒提供保障。

2. 提升教师工资报酬权的保障力度

工资报酬权是教师权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关乎教师的职业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实现。《教师法》第7条第(四)项规定了教师的工资报酬权,并在第25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教师的工资报酬权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没有充分实现。中小学教师与公务员工资差距自1990年以来逐年扩大,至2009年开始缩小。[8]随着我国财政收入水平的提升,政府对教师工资的保障越来越到位,到2020年,全国31个省(区、市)已全部按预算安排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目标。与此次明确公办中小学教师的国家公职人员地位相适应,《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提升了教师工资报酬权保障力度,第38条规定,“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并逐步提高”。从“工资”到“工资收入”,从整体收入水平上切实保障了教师工资报酬权,避免了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收入却可能低于公务员的现实问题的出现。教师工资报酬权的充分实现,需要国家建立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为此《征求意见稿》第37条规定,“公办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社会保障单位缴费、津贴以及奖励、培训等所需经费,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分别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3. 保障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的权利

保障教师合法权益、规范教师职业行为是此次《教师法》修订的重要目标,一方面,随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另一方面,要为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提供履职保障,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为此,《征求意见稿》新增第45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的“履职保障”,特别是第五项规定“除特殊、紧急情况外,不得安排教师到与教育教学无关场所开展相关工作,不得安排教师从事学校以外的执法、执勤或者其他与教师职责无关的工作”,并在第53条规定政府履职保障不到位的法律责任。因此,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必须牢固树立教师是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理念,切实减少对中小学校和教师不必要的干扰,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

三、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强化师德失范法律责任

法律具有规范性,用哈特(H. L. A. Hart)的经典表述来说就是:“凡有法律之處,人类的行为在某个意义上就不是随意的,或者说是‘具义务性的’。”[9]法律具有拘束力,当人们的行为违反法律规范时,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教师法》在内的教育法律有时会被称为“软法”,主要在于对违法行为模式缺乏法律责任的规定。《征求意见稿》相比现行《教师法》,强化了教师公正履职的义务,完善了教师失范行为尤其是师德失范的法律责任。

1. 明确教师的基本义务和特别义务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享有相应的专业自主权,也要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征求意见稿》对教师的义务类型进行了完善,全面规定了教师的教育义务、管理义务和保护义务,契合了学校与未成年学生间的教育、管理和保护法律关系。[10]《征求意见稿》第10条详细列举规定了教师的七项基本义务,相比原来的六项,增加了“依法依规履行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公正评价、平等对待、科学管理学生”一项,突出了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而在其他已有的法律义务条款中,特别突出了师德规范要求。如在教师的第一项义务“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之后,增加了遵守“社会公德,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个人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的更高要求。

《征求意见稿》除了规定各级各类教师的基本义务,还在第12条专门规定了中小学教师的三项特别义务,分别是“保护未成年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制止学生欺凌和其他有害于学生的行为”“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或者学生伤害事故,应当积极保护、救助学生”“应当与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相互配合,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促进家校协同育人”。此外,《征求意见稿》增加了对教师履职行为的规范,要求教师在履职过程中公平、公正行使职权,不得徇私舞弊、弄虚作假,不得利用职务便利或影响,牟取不正当利益。

2. 强化教师失范行为的法律责任

其一,将师德失范行为纳入法律规范处理,并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近年来,我国对师德规范的重视程度日渐增强,对师德失范行为的处理也加大了力度。2018年教育部印发《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同时配套印发了《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这两个文件在师德失范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违反职业道德当然要受到相应的处理,师德评价会影响教师各项权利的实现,因此师德评价法治化的意义愈显重要。[11]此次《征求意见稿》将师德失范行为纳入法治轨道,不仅在基本义务中明确师德规范的要求,而且具体规定了师德失范行为的法律后果,包括“调整岗位、暂停教学工作、降低职务等级、限制评奖评优、解除聘用合同等处理”,通过明确规定法律责任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

其二,扩充教师法律责任的类型和适用条件。《教师法》第37条规定了教师承担法律责任的三种情形,包括“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体罚学生”以及“品行不良、侮辱学生”,主要指向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法律责任。《征求意见稿》将教师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扩充为七种,不仅强化对教师专业人员的责任要求,而且增加了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律责任。公办中小学教师依据规范公职人员的相关法律规定,履行相应义务,承担特殊責任。其中,不得兼职取酬是国家公职人员的一项特殊法律义务。公办中小学教师违反兼职取酬义务的主要表现是有偿补课,无论是线下有偿补课,还是线上有偿补课,都与其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律身份相悖。[12]《征求意见稿》通过法律责任的设置规制有偿补课问题,除将一般的有偿补课纳入师德失范行为处理,还规定诱导或者强制学生有偿补课的教师将受到开除处分或被解聘,并被撤销教师资格。

参考文献:

[1][3] 陈鹏,李莹.国家特殊公职人员:公办中小学教师法律地位的新定位[J].教育研究,2020(12):141-149.

[2] 余雅风,王祈然.教师的法律地位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1):49-58.

[4] 孙霄兵,龙洋.《教师法》的法治价值和立法原则—兼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教育立法传统[J].中国高教研究,2019(3):35-38.

[5] 劳凯声.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教师的专业权力[J].教育研究,2008(2):7-14.

[6] 湛中乐,康骁.教育惩戒规章的合法性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20(3):25-31.

[7] 申素平.教育惩戒立法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0(3):37-42.

[8] 姜金秋,杜育红.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分析(1990~2010年)[J].上海教育科研,2013(5):10-13.

[9] 哈特.法律的概念(第三版)[M].徐嘉馨,李冠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138-139.

[10] 申素平,等.从法制到法治—教育法治建设之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16-118.

[11] 申素平,王子渊.略论公立高校师德评价的法治化选择—兼评若干师德评价案例及有关争议[J].高等教育研究,2021(5):35-43.

[12] 祁占勇,康韩笑.公立中小学教师有偿在线授课的多元分析与治理之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7(10):40-44+50.

(编辑 杨晓梦)

注释:① 本文系北京教育学院重点关注课题“中小学教育惩戒纠纷案例的法律分析”(课题编号:ZDGZ202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申素平 郝盼盼

第二篇:提高教师和教师教育地位,推动教师教育振兴发展

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5年前后,中国的教师教育政策是在教师专业化理念的指引下,以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为目的,以重构教师教育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的话(“体系重构阶段”),那么自2005年前后直至2017年初的中國教师教育政策重心开始转向内涵建设,即一方面继续在教师专业化的理念指引下着力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另一方面积极探索通过教师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内涵建设阶段”)。综观过去20多年来的中国教师教育政策可以发现,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是贯穿始终的主题。尽管进入新世纪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主题日趋凸显,但提高质量的主题更根本。在教师教育整体质量不够高的情况下,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目标,很难实现。因此,振兴教师教育,提升教师教育自身质量应该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里中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最迫切课题。

影响教师教育的振兴发展和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师范类专业生源质量持续不高,究其原因固然有人们思想观念的因素,但关键还是在于教师的地位待遇不高;二是高水平的高等院校之所以不愿参与或投入教师教育,固然有认识高度不够的原因,但关键还是与教师教育的地位不高有关;三是要提高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水平,迫切需要推进高校内部教师教育组织体制改革和学科教法教师队伍建设。总之,影响中国教师教育振兴发展和质量提升的关键还是在于教师和教师教育的地位不高。

饶从满

摘自《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年第4期

第三篇:教师篇:教师的暑期修炼

中国教育新闻网自2009年开始,于每年暑期推出“影响教师的100本书”活动。

暑假之于教师,是育人征程上短暂的歇脚,整理一下上个学期育人的收获,总结自己的不足;

暑假之于教師,是回炉充电的良机,寻几本好书,让时光变慢,让生活变简单;

暑假之于教师,是闭关修炼,参悟为师之道,研习育人之术,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本刊遴选中国教育新闻网于2016年评出的“影响教师的100本书”,推荐给各位老师,愿你们度过一个丰富、充实的暑假。

《教学与行为干预(RTI)》

[美]卡拉·肖尔等著,王小庆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2月出版

美国畅销教师工具书,当中小学老师遇到“学不会的孩子”时,请试试这个科学方法。

目前,处于成型期的干预反应模式(RTI),已不再局限于最初对阅读障碍学生进行鉴别的功能,还被广泛用于为学生提供数学及行为方面的针对性干预。无论是用于学前儿童还是高中生,该方法在许多学校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全书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对RTI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介绍,包括RTI的发展历史,针对不同学习者、不同学科的实施策略,教育部门领导者如何领导实施RTI 等。其目的在于指导教学实践者使用这一既有挑战性又极具价值的模式,并能对学生产生积极而有效的影响。

作者寄语:本书的目的在于指导教师使用RTI这一具有挑战性但同时又极具价值的模式。作为编者,我试图为您提供关于有效实施RTI的最佳及最相关的信息。为阐明上述基本要素,本书中的各个章节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从而为教师及领导提供各种不同的视角。本书重点关注的对象则是从小学到高中各个年段的阅读、数学、行为以及英语学习者。除此之外,本书还在测试、基于数据的决策制定,以及操作准确度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信息。每一个章节的内容都经过认真选择,以提供给读者关于有效RTI的全面观点。希望本书能帮助您开发和使用RTI,并能对学生产生积极而有效的影响。

《专业资本:变革每所学校的教学》

安迪·哈格里夫斯、迈克·弗兰著,高振宁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

《专业资本:变革每所学校的教学》分析了当前教育界对教师和教学所存在的许多错误观念,详细介绍了什么是高质量的教学,有哪些途径可以促成并维持这种教学,这对中国学校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都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本书以专业资本理论为视角来探讨教育政策,认为过去的许多教育问题在根本上都是由于过度强调商业资本、忽略专业资本建设所造成的,指出重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建立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这对我国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寄语:对专业资本进行投资的国家和社群已经认识到,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投资,它致力于开发个体从幼童到成人生活的人力资本,造就下一代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团结。在这类投资中,对优秀教师及高品质教学的投资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从这种观点出发,为全体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教学就意味着教师必须对教学有高度的责任心,进行充分的授课准备,持续发展自身专业素养,获得适宜的收入,以及互相合作,以便将教学改进的成效最大化,并利用全部力量及经验作出有效判断。

《棉花糖实验——自控力养成圣经》

[美] 沃尔特·米歇尔著, 任俊 闫欢 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10月出版

你是否无法长时间专注地做一件事?喜欢的物品总是念念不忘,立马就要买到手?无法控制自己的不安情绪,让珍视的伴侣濒临崩溃?减肥遥远无望,摆脱不了眼前一顿美食的诱惑?工作严重拖延,还在沉溺于社交网络和在线游戏?快买快卖导致投资频频失利?本书告诉你:自控不仅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更是你自己的选择。看到第二颗棉花糖,自控便无须努力。

自控力与意志力的热论都源于50年前开始的棉花糖实验,实验结论一经报道便获得广泛关注,然而这场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实验却遭到了极大的误读。《棉花糖实验——自控力养成圣经》是实验设计者、自控力之父沃尔特·米歇尔对实验来龙去脉的溯本清源,在破除大众对棉花糖实验的普遍误解的同时,还给出了对从孩子的养育、雇佣新职员,到避免糟糕的交易和个人决定的最明智建议。

作者寄语:孩子一直以来的特点就是任性无助,无法做到延迟满足,只会寻求即刻满足。带着这些幼稚的假设,我却为我的三个年龄相仿的女儿——朱迪、瑞贝卡和琳达的早期变化感到惊讶:她们迅速从牙牙学语的状态成长起来,学会了用巧妙的方法去影响彼此并取悦她们的父母,学会变成那种说话特别好听且又有自己独特见解的人。仅仅几年的时间,她们已经可以安静地坐着以等待她们想要的东西,而我却还在试着弄清楚在餐桌前的我到底应该怎样做。我意识到自己并不清楚她们是如何拥有了这种自控力,至少在某些时间里她们可以在诱惑面前选择延迟满足,甚至在没有人监督时,她们也能展示出良好的自控力。我想要去了解意志力,尤其是为了追求未来结果而延迟满足的人在每天的生活中到底是怎样运用它,又或者无法做到的。

《学习之道》

[美]芭芭拉·奥克利著,教育无边界字幕组,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11月出版

我们的大脑潜力无穷,却没有配备使用手册,而本书就是这样一本使用说明。不管你是新手还是行家,都能够在本书中找到提升学习技巧的新方法,尤其是针对数理方面。

亨利·庞加莱(Henri Poincaré)是19世纪的一位数学家。他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当时他为了攻克一个棘手的数学难题,花费数周,绞尽脑汁,却依然一无所获。于是他给自己放了个假。某天在法国南部乘公交车时,答案竟不期而至地闪现在了他的脑海里。虽然在度假,但他大脑中的一部分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虽然在回到巴黎后才开始整理细节,但他知道自己找到了正解。

你也可以像庞加莱一样获得这种“灵光乍现”的时刻。在这本见解独到的书中,芭芭拉·奥克利教授会做出详细的阐述。出乎大多数人意料的是,即使在毫无意识的睡眠中,大脑也能思考问题。不过有个前提,那就是你在入睡前要一直聚精会神地思考这个问题的解法。等到第二天早晨,不出所料,你的心中定会突然萌生新的领悟。其实,放假和入睡前的全神贯注都是为大脑做足准备,否则在假期里和梦中,你的大脑就可能跑去思考别的事情了。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只要是你最近关注的问题,大脑就会一视同仁地纳入其中。

这本有趣的书会给你及时送来更多高效学习的观念和方法。在这里,学习不是枯燥的劳作,而是一场神奇精彩的冒险。你会了解到为何自己明明没有吃透学习材料,却自欺欺人地以为明白了一切;你会学到如何集中注意力和腾出空来做练习的方法;还会学会提炼重点概念,让心里更加有数。掌握以上这些简单而又实用的技巧会让你的学习事半功倍,少经挫折。这本引人入胜的学习指导,不仅有助于学业,更能丰富你的人生。

作者寄语:本书详细地列出了很多简单的技巧,以便读者能够即学即用。研究者历经多年时间才探索出来的方法,现在你竟触手可及了。

不管你在学习领域的水平如何,这些方法都可以帮你改变思维,甚至改变人生。如果你已经是一名学习专家,那么阅读本书就像给思维的发动机进行涡轮加速,新点子会让你的学习两翼生风。书中还有有趣的反直觉建议和技巧,让你在学习时充分地利用时间。如果你正在为学习挣扎,本书也有系统的实用技巧,会帮助你顺利走上正轨。如果你一直就想在某个方面得到提高,那么本书一定会为你指引方向。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

魏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歡》是北京十一学校特级教师魏勇的随笔集。作者在书中真诚分享好课的秘密:要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教师要以真实的自我跟学生相处,选择与自己天性一致的教学方式,需要跨界,要设计好的问题。课堂是拆围墙、开窗户的工程。好课要让学生满腹狐疑,要给学生惊喜!……这些心得源于作者独特的思考与实践。《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绝大多数文章是作者来到北京十一学校后写成,读者从中亦能深刻体会十一学校的教育氛围与教师文化。

作者寄语:毕业后,我成了一名教师,随波逐流地教了两届初三毕业班和十届高三毕业班,承受的孤独和苦闷远不是“特级教师”之类的荣誉和表彰所能化解的。作为教师,怎么活才有意义?任何人在这个问题上都帮不上我,唯一能够缓解我精神危机的是自己赋予教师工作的意义。如果教师工作仅仅是帮助学生考上大学,那么教书就只是谋生的手段。只有具备超越性的诉求才能让内心有热情,对我而言,这个超越性的诉求就是为未来社会培养新人,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的到来添砖加瓦。于是,启蒙,成了我的选择。开常识讲座,编写数理工程专业方向的高中历史教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做历史的游戏课程等,我都坚持将启蒙精神注入所有这些活动中。所谓启蒙,康德认为是敢于运用并显示理性,对此,我做了一个通俗化的解读,启蒙就是持续性的自我反省和真实表达。对我而言,给予子孙后代最大的遗产不是金钱、房产等,而是为他们创造一个不用撒谎和逢迎也能幸福生活的社会,为此,我愿意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然而,无论怎样,一个教师能做的相当有限,有限到我常常怀疑自己所追寻的意义是否存在。

正是由于有这样的背景,反而把我从中国式的复杂人际关系中解放出来了,很难把某人作为自己的竞争对手,无论别人取得怎样的成绩都无法在我内心掀起波澜,因为我志不在此,我只关注我要做的事情的进展,我只关注那些与我有着同样价值追求的人们在想什么、做什么。于是,我的生活变得简单而丰富,慢慢对课堂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和做法并在其中体会到乐趣。

《热情投入的主动学习者——学前儿童的学习品质及其培养》

[美]马里奥·希森(Marilou Hyson)著,霍力岩、房阳洋、孙蔷蔷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

积极的学习品质是儿童学习的基础,是儿童良性发展循环的起点,是儿童终身学习的重要保障。美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要重视儿童学习品质培养的问题,并将学习品质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与健康、语言、社会性等内容并列,写在了联邦政府的相关文件中。该书是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EYC)多年来关于学习品质问题研究的一个成果总结,在系统梳理学习品质的概念、结构要素、框架标准以及积极学习品质的重要作用之基础上,具体论述了该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儿童的积极学习品质,从课程选择、教学方法、评估、教师、家庭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培养儿童积极学习品质的工具,将对儿童学习品质的研究推进到了实践层面,对我国幼儿教育界认识、把握以及落实《指南》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推荐:这是一本系统、全面、专门探讨儿童学习品质培养的专业图书,梳理了美国多年来对学习品质问题的研究成果,对学习品质的概念、要素、维度、框架、意义等进行了全面解读。

从课程选择、教学方法、评估、教师、家庭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培养学习品质的工具,并提供了可直接用于观察、记录儿童学习品质发展的量表。这些工具和量表可以切实帮助一线教师学会如何培养儿童的学习品质,帮助教师落实《指南》精神。

由美国幼教协会(NAEYC)专家撰写,代表美国官方对学习品质问题的主流意见,相关观点不仅体现在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相关文件中,也体现在美国各州的相关标准中。

由我国著名学前比较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霍力岩教授领衔翻译,并精心撰写序言,向中国读者详细介绍了该书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提出如何结合中国幼儿教育的实际,加强对幼儿学习品质研究与培训的建议。

《孩子是个哲学家》

[意]皮耶罗·费鲁奇著,张晶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

《孩子是个哲学家》是一本写给天下父母亲的书。

身为两个孩子的父亲,皮耶罗?费鲁奇对育儿生活焦头烂额的体验与我们普通的父母别无二致。然而不同的是,作为一个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敏锐的双眼发现了繁琐育儿日常背后我们身为父母而发生的深刻心灵转变。

孩子长大了,父母变老了。这仅仅只是一种流于表面的物理事实。而在孩子与父母彼此交织的生命和生活中,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我们的心灵之中。那么,身为父母,除了日复一日的操劳和一长串的账单,孩子们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馈赠?

“孩子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人们常常如是感叹,然而像作者如此深刻的剖析和觉察却并不多见。《孩子是个哲学家》正是这一观念的绝佳阐释。

作者寄语:和孩子们一起生活充实了我们,改变了我们。就像去深入学习一门研究课程,它让我们去经历所有重要的人生体验,赋予我们更深的理解力和更敏锐的注意力:美,爱,纯真,游戏,痛苦以及死亡,一切都呈现为全新的景象。 这本书有点像一本旅行指南——如果你到某某地方去,最好记得去看看公园、塑像或景观,因为所有的麻烦都是值得的。做父母的旅程可比旅行观光要丰富得多,它可以是一段心路历程,也可以是揭示生活深刻含义的一系列经验。

心灵之旅把我们带向远方,不过目标却可能近在眼前,即我们自己是什么,何谓我们的真正本质。走得越远,我们就能越是意识到,我们已经拥有了自己所需要的一切。当意识到这一点,顷刻之间,我们所有的不满、遗憾或欲望都会烟消云散。在生活的喧嚣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秘密的完美世界:我们知道在这个我们所栖身的浩瀚宇宙中,我们也占有一席之地,那便是我们此刻的所在。尽管我们日复一日地怀疑、疲劳、痛苦,但是我们的孩子牵着我们的手,带领着我们一步步走向那个地方。

《失控: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

[美]沙法丽·萨巴瑞(ShefaliTsabary)著,孙璐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

《失控——孩子不聽管教怎么办?》是美国著名正念心理学家沙法丽?萨巴瑞博士饱含勇气与智慧的崭新力作。从丰富的临床研究与青少年咨询经验出发,沙法丽博士发人深省地指出,亲子冲突的根源在于父母对孩子的控制与管教——它们总会触发孩子的不满与反抗。如果父母能够放弃“我的孩子应该如何”的执念,转而接纳孩子的“本来面目”,尊重孩子的需求,就能够与孩子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结,从而引导孩子自我确认、自我激励和自我实现。这种充满觉醒、联结与爱的养育方式,最终会令育儿变为一场父母与孩子相互支持与陪伴的成长之旅。

作者寄语:大多数家长会发现自己习惯于对孩子发布各种禁令。我称之为“囚徒——监狱长”的养育模式。监狱长必须密切留意孩子的行为。扮演囚犯角色的孩子,做的事情非对即错。作为监狱长的父母,除了奖励和惩罚之外,简直不会干别的。囚犯很快就变得依赖于监狱长的控制方式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这种奖惩系统削弱了孩子学会自我约束的能力,破坏了他们自我调节的内在潜力,使得他们成为一个单纯的傀儡,其性能完全依赖于监狱长。孩子完全在外部动机驱使下行事,而不是依照内心的指引。时间一久,大家会不清楚究竟谁是监狱长、谁是囚犯,陷入互相折磨与操纵的无尽循环。

《人之初:现代蒙学四十六课》

王尚文、郭初阳、颜炼军著,东方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

我们生活在一个价值多元而混乱的时代。面对海量的知识、信息,弱水三千,如何独取一瓢作为基础人文教育的源头活水?没有公认的好办法,因此茫然,甚至迷乱。有人主张回归《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古代蒙学读本,但它们的内容难免有时代的局限;也有不少人在摸索新的途径,但筚路蓝缕,开拓为难。

面对如此纠结的境地,需要真诚的行动和实验,本书的三位编者以瓶管之识,编辑此书,为读者提供了一种选择。为青少年读者提供基础人文选本,自应“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而全球化时代文明经典的采集,显然不应再受限于民族和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壁垒,应该面向“天下”的文明经典。老子说:“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不拘泥于自身传统,才能再造现代文明。

作者寄语:一流的故事与诗歌,当然绝不可能仅仅是某一观念或道理的呈现,相反,它们往往是对观念或道理的碰撞、质疑、解构……我们希望,正是在这种碰撞、质疑、解构之中,使那些看似明晰的观念,在读者那里变成切身的追问与回答,而不再只是印在书本上的冰冷知识。

《厚土:一个清华学子对晋西农村的调查纪实》

肖亚洲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

地处晋西黄土高原的山西石楼县,与《人生》《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的家乡——陕西省清涧县,中间仅隔一条黄河。以《人生》《平凡的世界》为起点,再回头审视这30多年来的中国农村,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作者将自己置身于厚重的土地,用脚步丈量乡村,用眼睛观察现实,用心灵感受农民。水土严重流失的沟壑,暖意犹在的窑洞,陷入困境的红枣产业,游离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新生代农民工,逃婚的农村女青年……

尽管生存于那样一方闭塞的天地、那样一种恶劣的环境,黄土地上的人们从未丢弃坚强、执着、淳朴、宽厚和善良。黄土高原上的痛和悲,总是带着温暖与坚韧,沉重却不乏希望。本书共八章,作者以包容、客观的立场和眼光,发现和呈现一个“远未实现现代化却漫溢着现代性”的转型期乡村社会生态,解开被现代性的宏大叙事有意或无意忽略了的真实境况。

专家点评:

这本书反映的虽然只是当下我国一个相当局部的地域——晋西吕梁山区石楼县的农村状况,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农村,看到了“三农”问题方方面面的复杂场景,看到了生活、劳作在这片贫瘠黄土地上的人们的挣扎、奋斗与艰辛。——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施祖麟

这是一部厚实、大气、凝重的作品,以口述实录、现场调查等方式,用翔实的*手数据和大量鲜活的事例,真实地描述了晋西黄土高原农民的生存现状,展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乡村生态的重大嬗变,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农村实地考察报告。通过此书,我们看到乡村的过去与现在、乡村所经历的欣喜与痛感、乡村所承载的重负与希冀,并由此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农村。——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于建嵘教授

本书记录了一个黄土高原县域的命运沉浮,以非虚构写作笔法,真实记录十几个个体的不同命运,镜像式呈现当下乡土社会,映射出一幅浓缩版乡村命运图,让我们看到了西部地区乡村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作者以饱含深情的文字,寻求城市化中国的情感共鸣,为方兴未艾的非虚构写作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范本。——“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术营销论文范文下一篇:写作技能论文范文